蒲城县的政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蒲城县的政治,第1张

蒲城县历史上有声望的医生很多,他们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医德和医术,或走村串户,或坐堂应诊,救死扶伤,为群众防治疾病。民国时期,全县先后办有私人医院、诊所30多处。但因社会制度所限,有的办起不久即停办或他迁。公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也很慢。据有关资料记载,民国时期的县卫生院,是在戒烟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清末民初,鸦片烟在中国泛滥,蒲城县农民种植、贩卖、吸食者甚多。据荆姚张霖澍日记记载,光绪二十一年(1895)自种鸦片收烟土71两;二十二年(1896)收烟土33两,打**种16石。民国18年(1929),国民政府颁布《禁烟法》,要求各地成立禁烟机构。20年(1931),县政府任命赵自超、孙子文为县卫生助理员,负责防疫,兼管禁烟。因政府重视不够,成效甚微。24年(1935),省立戒毒院又任命赵自超为蒲城县戒烟所(后称“调烟所”)所长,所址设尧山书院。赵自超对戒烟事宜一度甚为重视,但由于县政府对此项工作漠然置之,加之县城内和兴市镇几家大烟商阻挠捣乱,致使戒烟工作无法开展。28年(1939)省卫生署又派丁绍周为蒲城县调烟所所长,开始收容烟民,服用药物,进行戒烟。29年(1940)县政府改调烟所为卫生院,从此,蒲城县才有了公立医疗机构。33年(1944),县民政科又在兴镇办了一个卫生所。  蒲城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重视下,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  行政组织 卫生工作初归第三科管理。1952年5月,县人民政府将分管教育、卫生的第三科正式改称“文教卫生科”,城关、兴镇、党睦、孙镇、罕井、广阳6个区各设文教卫生助理员1人。1955年3月,县专设卫生科。1959年1月,蒲城、白水、澄城三县合并后,成立文教卫生部(4月改部为局),内设卫生股。1960年7月设卫生局。1961年蒲、白、澄三县恢复原建置后,8月又并为文教卫生局。1964年8月再专设卫生局。“文化大革命”中,卫生局机构瘫痪。1968年,学“灵宝经验”,成立医药卫生服务站。1970年,成立卫生管理站,10月成立卫生局革命领导小组。1976年10月,恢复卫生局至今。  1949年5月至1963年,先后设立县卫生院(1960年改为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并相继设立8个地段医院和22个乡镇卫生院,以后又设立中医院和康复医院。1990年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院所68个,卫生工作人员3000余名(其中医士以上人员1122名),病床932张,平均千人有医生167名、病床138张。全县医疗卫生事业费用137万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35%。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基本形成。地方病和传染病有的得到控制,有的基本绝迹。妇幼保健、职工保健工作取得显著效果。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健康发展。医学会、中医学会等卫生科研组织和群众性卫生组织——卫生工作者协会的活动也较为活跃。  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引起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关注。1979年10月,省卫生厅确定蒲城县为全省卫生重点县之一。1979年10月到1982年底,省、地、县共投资1587万元,卫生局自筹资金51万元,扩建房舍、购置器械、培训护士,使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三年中,全县共购置医疗器械1529件,基本解决了各医疗单位器械的使用需要。  1982年11月29日,我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式签订支持初级卫生保健项目文件。规定:1983年5月至1985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蒲城县和四川灌县、广西武鸣、浙江萧山、天津蓟县、辽宁金县等6县给予60万美元,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1983年5月,县卫生局副局长赵勤学随同国家基层卫生考察组访问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了解这些国家医院状况和卫生服务管理办法。这是蒲城县卫生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出国考察。同年7月31日~8月4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短期顾问尼丁·克里斯特博士一行,对蒲城县卫生工作进行详细考察。参观了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卫生学校以及党睦、永丰医院、城关镇东街产院等单位。12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定蒲城县为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1984年元月,县卫生局派代表参加卫生部召开的全国4个初级保健合作中心及6个卫生示范县情况交流会;2月20日,成立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领导小组;6至7月,领导小组派代表参加卫生部举办的教育方法和服务管理学习班,为搞好卫生示范县奠定理论基础。1984年,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驻北京办事处共同商定分配给蒲城县价值52280美元的物品、器械,为卫生示范县建设提供物质基础。1985年8月,尼丁·克里斯特再次来蒲城进行为期4天的技术咨询服务,对县医院、防疫站、卫校、药检所、永丰镇卫生院、永丰村卫生所、孙镇地段医院、妇幼保健所、中医院、东街产院等10个卫生医疗单位进行考察、指导。  1987年,全县开展创甲级村卫生所活动,有效地改变农民医疗卫生状况。同时,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办农村产院,基本解决了孕产妇的住院分娩问题。1988年和1990年,全县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进一步改观。

截止2012年,全县卫生医疗机构30个,床位1695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45人,卫生防疫人员143人,乡村医生943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县医院综合住院楼和中医院医技楼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即将投入使用。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加强,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557503人(份),59500名65岁以上老人进行了免费体检;办理孕妇免费分娩卡7526份,补助资金458万元;为1840户农村居民发放大病救助金786万元。为19种特殊慢性病患者补偿资金85472万元,为54306名0~6岁儿童免费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医疗肺结核病人212例,为1329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612526人,参合率9692%,较上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获得补偿参合人数5714万人次,补偿费用116亿元,享受万元以上者765人。获得“全省新农合制度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实施了基本药物“三统一”制度,乡村两级统配药品1353个品规。 据有关史籍和碑石记载,古时蒲城民间就有以强身、自卫、娱乐为目的的练拳棒(武术)、练气功、奕棋等体育活动。明代进士李应策在《邑丰阳建龙河观记》中,对练气功之法记述甚详。又据一些老年人回忆,清代和民国初期,城乡民间体育活动就很多,除武术、气功和棋类外,有上山登高、放风筝、荡秋千、跳绳、踢毽子、打毛蛋、跑步、跳高、跳运、射箭、游水、举石锁、掰手腕、摔跤、扔石子(掷远)、打瓦儿(掷准)等等。民国16年(1927)以后,学校始有篮球活动,以后逐渐有了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射击等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方针指导下,蒲城县的体育事业飞速发展。有经常性的活动,有制度化的比赛。体育工作初期由县文教局兼管,1958年成立蒲城县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体委”),专管全县城乡体育工作。1962年在职工俱乐部后面建起1800多平方米、可容4000观众的灯光球场。1965年,在延安西路建起13000多平方米的大型露天体育场,设有跑道、篮球杆、排球网、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材,同时建筑862平方米的乒乓球大厅。1985年,城关镇关帝村和南街小学花费16万多元,在关帝庙后巷修建1000多平方米的旱冰场一座,内设500平方米的游泳池。1989年,县政府将体育场迁至南环路,建设一个46600多平方米设施较多的现代化体育场。为了培养体育人才,县体委早在1965年8月就办起了业余体校(十年“文革”中断),当时设乒乓球、篮球、体操三个班。至80年代,业余体校先后培养能出县比赛的田径运动员299名,篮球运动员125名,乒乓球运动员67名,体操运动员37名,其中给军队和国家有关单位输送篮球、乒乓球等运动员22名。

截止2012年,全县有社会艺术团体43个,专业艺术团体2个,艺术培训机构21个。建成镇文化服务站12个,村级体育场78个,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有线电视入户率411%。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县剧团送戏下乡200余场,影剧院歌舞演出80余场,举办各类文艺晚会、文艺比赛19场次,启动了秦腔“周末一元剧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成绩显著,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开展文物遗产知识宣传普及工作试点县。杨虎城纪念馆、王鼎纪念馆和县图书馆、文化馆、各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全年文化产业产值1592万元,较上年增长243%。 建国前,蒲城没有专门科学技术组织。新中国建立后,于1958年12月,成立蒲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1963年2月精简机构时撤销。1977年9月成立蒲城县革命委员会地震局,1978年5月恢复蒲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共有干部23人。

1985年3月,科委成立科技开发中心,编制4人。其指导思想是:立足当地资源,着眼科技开发,面向乡镇企业,重视经济效益,为蒲城经济翻番服务。中心任务是:开发新产品,传递科技情报信息,培训技术人才,联系农村科技户,搞好各种科技服务。并按照《全国科学技术管理工作试行条例》,科委成立了科技干部科,统一管理全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干部,负责科技干部的考核、选拔、晋升和培训工作。

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1953年3月,县农业技术指导站成立,这是蒲城县最早的科学技术事业单位。1976年改为蒲城农业科学研究所,负责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1983年又改为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归农牧局领导,下设办公室和农技、土肥、植保、农桑园艺4个站与果桑等3个公司,并派出苹果、经济作物、旱原作物3个组分别常驻罕井、党睦和孙镇指导工作。

农业机械研究所 1963年成立,任务是引进、宣传推广农业机械,开展全县的农机科研工作,属农机局。

林业科学研究所 1980年成立,任务是研究林业方面的植树、育苗及造林技术、检验树木品种优劣、引进推广良种树木、利用场地进行科学实验等,归林业局。

截止2012年,全县科技研究推广机构11家,各类科普协会150余家,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642人。围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组织各类培训400余场(次),发放资料10余万份,解答疑难问题6000多个,培训人员11万人(次),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科技水平得到提高。

蒲城大学不属于985。

蒲城大学是位于陕西省蒲城县的一所普通本科高校,创建于1978年。学校占地面积约1800亩,校园内绿树成荫,境优美。学校设有5个学院,开设本科专业40余个,涵盖了文、理、工、管、法、教育、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

校园内设施完善,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育设施。学校注重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并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开展合作交流。蒲城大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校园环境优美,设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等各类教学和生活设施。学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拥有多个学院和研究机构,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蒲城大学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秉承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推行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一批具有博士学位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和副教授。

蒲城大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学校与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和机会。

蒲城县简介

1、蒲城县,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东临大荔县、澄城县;西接富平县;北依白水县、铜川市;南靠临渭区。截至2021年年末,全县总人口764758人。

2、蒲城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交接地带。地形以台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分为北原山地、中部台原、洪积扇裙、东部河谷4种类型。 属温暖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偏少。

蒲城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交接地带,地形以台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分为北原山地、中部台原、洪积扇裙、东部河谷四种类型。

蒲城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偏少。多年平均气温137℃,最冷月1月份-14℃,极端最低气温-167℃;最热月7月份267℃,极端最高气温418℃。年平均日照时数22289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199毫米,极端最大雨量8761毫米,最少雨量2718毫米。2016年度气候综合评价:年平均气温偏高,降水严重偏少,光照不足。暖冬现象明显,6—8月灾害天气次数明显增多,雾霾污染、旱情严重。气候属于一般年份。年平均气温156℃,较历年平均气温137℃偏高19℃;年极端最高气温376℃,出现在6月29日和8月13日两天,年极端最低气温-117℃,出现在1月24日。年总降水量4208毫米,较历年平均降水量5199毫米偏少991毫米,日最大降水量721毫米,出现在7月19日。年日照时数21919小时,较历年平均值22289小时偏少37小时,年日照百分率49%。

蒲城县地处陕西省中部东侧,渭南市中部,东邻澄城县和大荔县,南接临渭区,西依富平县,西北与铜川市印台区接壤,北与白水县毗邻。介于东经109°20′17″—109°54′48″,北纬34°44′50″—35°10′30″之间,东西最大距离5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9千米,总面积158358平方千米。

蒲城县境内有洛河及其支流白水河和大峪河。洛河境内长70千米,流域面积135426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273立方米/秒,最大年平均流量624立方米/秒,最小年平均流量127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5400立方米/秒,最枯流量133立方米/秒。白水河和大峪河境内长分别为15千米和13千米。地表多年平均径流量826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203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401亿立方米。地下水净储量253亿立方米,年平均可开采储量154亿立方米。2016年开采地下水8197万立方米,全县用水总量282亿立方米。

蒲城县已探明的矿产有煤、石灰石、硫铁矿、铝土矿、白云岩、粘土矿、高岭土、芒硝、地热水、腐植酸煤等10余种,以煤、石灰石为主,总储量分别为25亿吨和504亿立方米。

蒲城县常见植物300多种,其中人工栽培利用的约160种。野生植物中,可作药材的70余种。动物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百余种。

蒲城县基本形成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以西禹高速与渭蒲高速公路及省道渭清路与国道108(原西澄路)为“双十字”主骨架,以“两纵两横两辐射”主干县道为次骨架,城乡相连、乡村互通、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蒲城县境内有各级公路2801027千米,其中:国道主干线西禹公高速公路53千米,渭蒲高速公路21千米,在建韦罗高速97千米,拟建黄渭高速公路(白水至蒲城段)蒲城段21千米;108国道593千米,省道2条(罕正公路1827千米、渭清公路5018千米)6845千米;各级农村公路1051条,2568577千米,其中县道9条,241449千米,乡道41条,320586千米,专用公路2条,8314千米,新建专用线2条,17374千米,村道999条,1980854千米,农村公路路网密度161千米/百平方千米,全县农村公路路面铺装里程170176千米、铺装率672%,其中,通村公路132486千米。

蒲城县历史悠久,境内文物荟萃,城外桥、景、光、惠、泰五座唐代帝王陵依山为墓,彼此烘托,尤以桥陵石刻最为精美,气势雄伟,为唐十八陵之冠,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南寺唐塔,北寺宋塔,遥相呼应,明清考院、六龙壁、勿幕图书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保护完好。县博物馆内,历史文物琳琅满目,境内仅省级以上重点文物单位就有12处,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蒲城历史上文化昌盛,王鼎、井勿幕、李仪祉、杨虎城等先贤志士均出生于此。

好。

1、长垣市蒲城学校初中部设施齐全,功能完备。长垣市蒲城学校初中部有着数字化实验室,多功能教室,图书馆,创客实验室等。

2、长垣市蒲城学校初中部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团队和教学水平一流,老师教学质量好,管理严格。

周封贾国,秦置重泉县。

王莽更名调泉县。

东汉复设重泉县。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析置南白水县。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置蒲城县,以地处蒲池,故名。

唐开元四年(716年)置奉先县。

宋开皇四年(917年)复名蒲城县至今,1949年3月解放蒲城境内文物荟萃,城外桥、景、光、惠、泰五座唐代帝王陵依山为墓,彼此烘托,尤以桥陵石刻最为精美,气势雄伟,为唐十八陵之冠,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南寺唐塔,北寺宋塔,遥相呼应,明清考院、六龙壁、勿幕图书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王鼎纪念馆、将相故里牌坊保护完好。

县博物馆内,历史文物琳琅满目,《大唐故金仙长公主志石之铭》、《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大唐代国长公主碑》、《高力士碑》、《义门王氏先茔碑》、《苏孝慈墓志》、《蒲城王氏祠堂碑》等闻名遐迩,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

蒲城历史上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党怀英、王鼎、井勿幕、李仪祉、杨虎城等先贤志士均出生于此。

能源矿产储量大,易开采,品味高。

蒲城县处于国务院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的山西能源基地范围。

煤储量丰富,发展能源电力工业条件优越。

石灰石、大理石、铝土矿、粘土矿、白云岩、硫铁矿、芒硝等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蒲城县地貌单元界限分明,地域差异明显,宜农、宜林、农副土特产品十分丰富。

在“八五”期间已建立了小麦、棉花、玉米、油菜、苹果、酥梨、牛、羊、鸡等十大农牧业商品基地。

素有“陕西粮仓”之称,苹果、酥梨、金丝蜜枣等农特产品享誉海内外,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潜力很大。

蒲城县的政治

蒲城县历史上有声望的医生很多,他们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医德和医术,或走村串户,或坐堂应诊,救死扶伤,为群众防治疾病。民国时期,全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