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器乐简介,第1张

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分类与形式 声乐 器乐 乐器 道教音乐流派 正一道音乐 全真道音乐 道教音乐谱辑 玉音法事

大明御制玄教乐章

全真正韵 各地道教音乐 北京白云观 苏州 龙虎山

武当山 茅山 上海 崂山

三秦 四川 东北 台湾 香港

器乐是指用乐器或法器演奏的道教曲牌音乐。曲牌音乐主要运用于纪念法事与斋醮法事之中。在这二类法事科仪中,道教法师除讽经、咏唱各类韵腔外,还有画符、念咒、禹步、掐诀等宗教科仪内容,为了用来配合法师行法时腾云驾雾、呼风唤雨、踏罡步斗、降妖捉鬼的各种宗教动作,需要演奏器乐曲牌。

目录 1 器乐形式 2 器乐分类 器乐形式

道教音乐中用各种乐器演奏的曲牌音乐,按照其在科仪进行环节之演奏场合,又可细分为如下几种形式:第一种器乐曲牌的演奏,大都在斋醮科仪开始之前运用,以吸引百姓群众前来看斋和扩大声势。第二种是过场音乐的演奏。这种过场音乐的演奏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经文唱诵中,于经韵与经韵交接的间隙中演奏过场音乐;另一种是在科仪活动中,通过过场音乐演奏,起到转换法事程序的作用。器乐曲牌中,有一些是道教音乐之专用曲目,如《木本经》、《白鹤飞》、《路罡调》等。也有些曲目如《小开门》、《将军令》等,可在某些戏曲、曲艺、地方乐种中见到。然而,这类世俗的通用器乐曲牌一旦进入道教音乐的玄门之内,与钟鼓法器之声结合,混响于宫观殿堂内外,音乐气质早已超尘脱俗,呈现出明显的仙乐妙音之韵味。

器乐曲分为正曲、耍曲及法器牌子三类。

正曲

正曲是由乐器或法器演奏的器乐曲。主要用于内坛阳事(祈福)太平斋醮科仪及外坛阴事(超幽)荐亡斋醮科仪程序进行的中间,在转坛之际演奏。

耍曲

耍曲的曲牌是吸收民间音乐发展变化而成,主要用于为俗民做道场,在开坛之前和收坛之后演奏,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质。

法器牌子

法器牌子(曲牌)在道教音乐中虽为数不多,但地位却十分重要,在咏唱韵腔时,有时丝弦、吹管等伴奏乐器可以略去不用,然而法器是必不可少的。法器牌子又分为铙牌子与铛牌子两类。演奏铙镲牌子之用的法器是大铙、小铙、大镲以及大、小木鱼、大、小鼓和大、小磬;演奏铛镲牌子使用的法器是小镲、铛子、手铃以及大镲、小木鱼、大、小鼓和大小磬。铙牌子常作为各类法事科范仪式程序的转换、连接而单独演奏;同时还在各类韵腔、器乐曲牌的演唱、演奏中作为引子、尾声、间奏使用。铛牌子则常作为韵腔、器乐曲牌的伴奏法器,起到击拍数板、烘托宗教气氛的作用。

115位传承人。2022年文化和旅游厅已公布浙江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名单,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项目共115位传承人。2022年新增12个县级非遗项目,分别为:威风锣鼓、水泥雕塑、昔阳核雕、烫染葫芦、赏石艺术、钩针绣技艺、荆条编作、打袼褙(做布鞋)制作技艺、伴朝銮驾花灯制作技艺、龙须拉面制作技艺、纺绳技艺和缚帚技艺。

科仪的解释 犹科式。 唐 薛逢 《社日游开元观》 诗:“浪渍法堂馀像设,水存虚殿半科仪。” 宋 苏辙 《景灵宫奏告雅饰圣祖罢散道场朱表》 :“既祇荐於科仪,期永安於像设。”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六·祭江》 :“﹝先君﹞悯溺 江 人,召黄冠立醮坛於 江 阳第一山,作祭 江 科仪。” 清 王韬 《原道》 :“天主教中所有瞻礼、科仪、炼狱、忏悔以及禁嫁娶、茹荤, 无以 异乎缁流衲子。” 词语分解 科的解释 科 ē 动植物的分类单位:狮子属于猫科。 槐树 是豆科。 机关 内部 组织 的划分:科室。财务科。 学术或专业的类别:科目。学科。 文科 。外科。 古代分科考选 文武 官吏后备人员的 制度 :科举。科甲。科第。 登科 。 判定 仪的解释 仪 (仪) í 人的外表或举动: 仪态 。仪表。威仪(使人 敬畏 的 严肃 容貌和举止)。 按程序进行的礼节:仪式。仪仗。司仪。 礼物:贺仪。谢仪。 供测量、绘图、实验用的器具:仪器。 法制,准则:仪刑。“设仪立

举行一项斋醮科仪,往往要通过建坛、设置用品、涌经拜忏、踏罡步斗、掐诀念咒等来共同完成,这其中人(道士)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为所有的这些都是由他们(道教称酸坛执事)来完成的,这一切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斋醮科仪。

醮坛。建醮必先设坛,称为“醮坛”,又称“法坛”。“坛”则指在乎坦的土地上,用土筑的高台,用以祭祀天神和祖先。

据《道书授神契》记载:“古者祭皆有坛,后世州郡有社稷坛。记曰:坛而不屋,古醮坛在野。今于屋下,从简也。”说明古代醮坛,原为露天,后改在殿内。

不同形式的斋醮,往往建有不同规模的坛。大型斋醮活动,通常筑有若于个坛,其中一个是主坛,叫做“都坛”,其余的坛,叫做“分坛”。如1993年9月,在北京白云观举行的“罗天大醮”。供奉一千二百诸神牌位,分设都坛、皇坛、度人坛、三官坛、报恩坛、救苦坛、济幽坛、青玄坛等,诵经拜忏,日夜供奉香灯。

全真派醮坛,称为“混元宗坛”,用“道经师宝”印。方丈传戒的戒坛,称为“玄都律坛”。正一派醮坛,称为“万法宗坛”,用天师之印,为“阳平治都功”印,沿袭至今。

在斋醮仪式中,各有一定称谓和职守的道士,统称为执事,即醮坛执事。据《金篆大斋补职说成仪》,执事主要有:

高功:位居各执事之首。担任者必须“道德内充,威仪外备,天人归向,鬼神具瞻”;在仪式中要“蹑景飞晨,承颜宣德,惠周三界,礼越众官”。

监斋:位仅次于高功。其职守,一为“总握宪章,典领科禁,纠正坛职,振肃朝纲”;二为“周密察非,从容授简,有严有翼,毋滥毋堕”。即主管科仪典法,为高功的副手。

都讲:与高功、监斋合称“三法师”。担任者必须“洞辅该通,法度明练,赞唱仪钜,领袖班联”;“玄坛步趋,升座讲说。昭符人望,默契人心”。即主管唱赞导引,亦为高功的副手。

以上三职,正一派称为“三法师”,全真派仅称“高功”,无“法师”之称。但三者在斋醮科仪中各有明确职能,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对科仪的主导作用。其它执事,亦各有其职:

侍经:负责陈列、布置和收藏经卷的道士,为诵经作好定音、调音和仪表的准备工作。

侍香:负责清洁香炉和香案的道士,在仪式中保持焚香不断。

侍灯:负责整理和清洁点灯用具的道士,在仪式中保持灯烛辉照不致中断。

知磬和知钟:负责击磬和击钟的道士。磬钟之声直接规定了诵唱经文和仪式进行的节奏。

此外,据《太清玉册》拳四,醮坛执事还有:

炼师:“其职也,内外贞白,心若太虚;德体好生,诚推恻隐。致坎离之妙用,合造化之元功;炼质升真,超凡人圣。”

摄科:“其职也,严格威仪,宣扬玄范,端临几度,密迩道前。音传金玉之声,问答琳琅之韵,必敬必戒,以谢以祈。”

正仪:“其职也,通贯科仪,整肃玄纲,务在老诚之士,方严中正之规。”

监坛:“其职也,激浊扬清,摄邪辅正,升坛隶事,先须严洁之功;通真达灵,必假监临之力。事须处恪,好令差迟。”

清道:“其职也,肃清云路,荡涤尘氛。”

知炉:“其职也,玄教威仪,仙班领袖。”

词忏:“其职也,吟咏洞章,歌扬玄范。”

表白:“其职也,奏陈虔格,注念精专。”

道教醮坛之上,讲究一定规矩,谓之威仪。因斋醮人神交接,怠慢不得,故立下清规,目的是“戒其惰慢,检其愆违,察其行藏,观其诚志,若有过失,随事纠举。”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载有《醮坛清规》,所列凡三十五条,可见醮坛之上,纪律严明。

醮坛上有必要的设置和用品,主要有:

供器:香炉、烛台、花瓶、香筒等。

供养:如香、花、灯、水、果五种供奉。

法器:道教通用的法器有两类:一类为仰启神仙、朝观祖师以及为了驱恶镇邪的器物,如朝简(圭简)、如意、玉册、玉印、宝剑(法剑)、令旗、令箭、令牌(召遣神将之牌)、天蓬尺(法尺,为桃木长尺)、镇坛木等;一类为各种打击乐器,如铙、铛、镲、铃、鼓、钟、螺、磬等。

幢幡:幢之制其上有宝盖,并有执杆,以为手持。幡则无盖,多为悬挂之用。

符简:即黄表纸符。

章表:即表文。

法水:净坛用水。

手炉:即有柄之香炉,以为手执。

在醮坛科仪中,有其独特运作,形。式,主要有外在的咒诀罡步,香赞礼表等方法和内在的存想运讳、叩齿集神等修功。现择要而述之:

咒:指通于神灵的用语。古代“咒”通“祝”,一般以“急急如律令”结尾。持咒可以请神、驱邪、保命、护身等。

诀:手指按一定的方法盘结捏掐而成的形状叫做诀,其过程叫做掐诀。掐诀可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不同的神明有不同的诀法,如灵官诀、斗姆诀等。

步:指踏罡步斗。相传创自夏禹,故又称“禹步”。“罡”指天罡,“斗”指北斗。高功在坛场上,假方丈之地,以为九重天,按照星辰斗宿之方位,用步踏之,即可神驰九霄,启奏上天。罡有多种,如三宝罡、二十八宿罡、交泰罡等,各有用法。

灯:指醮坛上燃点坛.场灯烛的常用仪式元,最初是独立的仪式体,后来被包含在别的仪式中。其作用是上照天庭、下彻地狱、拔度亡灵,故人逝后必“法天象地,燃灯告符”,以期达到“超出良难”。

礼拜:道教醮坛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仪式元。俗称“叩头”、“作揖”,无论是道士,还是信众,在道教官观内外,面对神像,都要礼拜,这是人道信教的首要和根本。初人道者,必先学礼拜,称之为“过叩头关”。其做法有四,即稽首、作礼、遵作和心礼。

诵经:道教醮坛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仪式元,指诵念经文。初习仪式必先学诵经。诵时有一人独诵,亦有众人合诵;有一经诵一遍,亦有一经诵多遍。其方式亦有多种,主要有心诵、形诵、神诵、心祝、密祝、微祝等。通过诵经最终达到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赖,其福难胜。

步虚:指醮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相传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故又名“步虚声”。依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称为“步虚词”。步虚声吟唱起来乐章优美,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大诗人杜甫赞曰:“此曲本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度闻。”

存想:一名“存思”,简称“存”。要求闭合双眼或微闭,存想内观某一事物或神真的形貌、活动状态等,以期达到集中思想,去除杂念,进人人神交接境界。道教认为,建醮不懂存想,无法沟通人神世界,斋醮即失去意义。存想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存想天象(日、月、星辰、云雾等)、景物(气、炎火)、人体(五脏、丹田)及神真(身内神、身外神)等,多为师徒秘密传授。

叩齿:即上齿与下齿相叩,以集神驱邪。一般分为鸣天鼓(左叩)、击天磬(右叩)、鸣法鼓(当门齿上四千四共八龄相叩)。左叩以击幼天门而应神羔,右叩凡制伏驱降用之,鸣法鼓以通真格上帝,凡朝奏用之(见《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进表:指道士将表文(青词表章)上奏天庭的仪式,又称“上表”。其程式为启坛、请圣、拜表。其用法因神位高低而定,对道教最高神呈进称为“上大表”,一般神则称为“上疏”。最后将表文焚化,称为“化表”,以期送达天庭,祭告上苍,众圣光临坛场,赐福延龄,先灵受度。

炼度:即用符法度化鬼神,使得超度。炼指用真水和真火交炼亡者灵魂;度指修斋行道,拔度幽魂。其功用为“生人服之(符法),可以恢神。而鬼神得之;亦可度化”(见《上清灵宝大法·水火炼度品》)。

施食:道教科仪的一项仪式元,也叫“斛食”或“赈济”,俗称“焰口”,即设斋食以超度鬼魂。早期道教并无施食,但在南朝刘宋时已有雏形,唐朝时就有了相当的影响和规模。宋元之际,以米饭盛于斛内施食,称为“斛食”。直到解放前,有些宫观还保存着这一做法。施食时要用“祭炼”之法,即高功存想,以神度鬼,使其早升天界,脱离鬼道。

散花:醮坛仪式组成中常用的仪式元。通过想象中的神仙銮驾,把醮坛幻化为神仙居处的瑶坛,存想自身为神仙临坛弘道,故以散花作为颂赞神仙和幻化醮坛的仪式内容之一。与佛教不同的是,道教“散花”,并非实地抛散鲜花,而是诵唱,因此又有多种的散花词,多为五言、七言、词曲等。

解冤释结:所谓冤结,主要指世间种种人际怨怼,引起了阴讼牵连、人鬼连牵飞阴鬼受难、阳世受报等,认为须用科仪和符文,解冤释结,以求阴鬼升仙,阳世平安。

化坛卷帘:化坛指将坛场幻化为瑶坛仙境、神仙世界;卷帘如同人间君王临朝听政,卷帘听取高功面陈奏疏。这种仪式多以化符、唱赞、存想等完成,经韵中有“倒卷帘”。

启师谢师:即礼三师。三师指度师、籍师和经师。凡大型道场,皆设有祖师坛。开坛之初,高功恭对师坛,启奏三师,请赐保佑,谓之启师。下坛时,必要礼谢三师,以志不忘师恩,谓之谢师。

以上各种仪式元,便构成了大大小小的斋醮场面。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