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残守缺的文言文汉书刘歆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抱残守缺的文言文汉书刘歆传,第1张

1 “抱残守缺”的出处及原始意思

抱残守缺bào cán shǒu quē

释 义 :抱:坚持不放。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也指保存虽有残缺但仍有价值的古物。

又叫“抱残守旧”。

成语出处出自《汉书·刘歆传》:“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成语典故

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的小儿子刘歆在汉哀帝时任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他向汉哀帝建议派专人研究《左传》,同行十分不满意,他指责他们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最后被同行联合排挤出京城,只好去做河内郡太守。

例句

(1)不清除~的旧观念;就不能更好地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去。

(2)改革任何旧制度;总不免要受到~的人的阻挠。

2 "抱残守缺"的典故

抱:坚持不放。

意为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肯放弃。原本比喻泥古守旧。

今多比喻思想保守,不求上进,不肯接受新事物。也作“保残守缺”。

出 处: 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典故: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

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抱残守缺这句成语初作“保残守缺”,见于《汉书·刘歆传》:“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西汉时,有一个叫刘歆的人,字子骏,是著名学者刘向的儿子,曾拜为黄门郎(内廷侍从官)。后来与刘向共同掌管校勘和整理典籍,进行学术研究。

在校勘工作中,他阅读了不少秘藏的古籍,发现了一本古文《春秋左氏传》,爱不释手。经过研究,刘歆认为,《左传》是一本珍贵的文献资料,便建议为《左传》等古籍建立学官。

汉哀帝(刘欣)知道此事后,就命刘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左传》等一批古书的义理。但诸博士既不同意为《左传》等建立学官,又不肯讨论研究此事。

刘歆对众博士的这种态度很气愤,给管博士的太常写了一封公文,对此提出了批评和抗议。 刘歆的信中写到:这些博士不学无术,孤陋寡闻,怀着害怕别人识破他们的私意,没有服从真理的公心,所以抱残守缺,因循守旧,而不肯探求新的学问。

由于刘歆的信言词痛切,引起了博士们的怨恨并因此遭受到了诽谤。后来,刘歆自请到地方做了个小官。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伸出了“抱残守缺”这句成语,原意为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肯放弃。现多用以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3 汉书中的《刘歆传》的白话译文,急用

刘歆字子骏,年轻的时候因为精通《诗经》、《尚书》,擅长写文章被汉成帝召见,在官府等待诏令,官任黄门郎。

河平年间,奉旨与父亲刘向主持校勘皇家书籍,讲解《诗》、《书》、《礼》、《易》、《乐》、《春秋》等书的注解,对于诸子学说、诗赋、算数、医术,没有他所尚未研究到的。刘向死后,刘歆又当上了中垒校尉。

汉哀帝刚刚即位的时候,大司马王莽举荐刘歆作为皇家宗室的才华与品行,官任侍中太中大夫,又升任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常常受到皇帝的宠信。并且主持讲解《五经》的工作,完成了父亲未完成的事业。

刘歆搜集了有关六艺的丛书,并替它们分类,写成了一部书名为《七略》。在《艺文志》中有所记载。

刘歆和刘向开始都致力于研究《易》,汉宣帝时,朝廷命刘向讲授《春秋谷梁传》,十余年后,刘向已经对其熟习不过。到了刘歆校勘皇家书籍的时候,看见了古文(也就是篆书的)《春秋左氏传》,非常喜欢。

当时的丞相史尹咸擅长研究《左传》,和刘歆共同校勘经书的注解。刘歆曾经跟从尹咸和丞相翟方进学习,(研究左传主张)问疑而质证经传的主旨。

一开始的《左传》多是古字古言,研究者的注解只是训诂字义而已,到了刘歆研究《左传》,则引用左传的文字来解读春秋经,互相阐发主旨,从此字义、章节、句读、主旨才开始完备。同时,刘歆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沉着冷静而有谋略,他们父子都喜好研究古典,博闻强识,远超世人。

刘歆认为左丘明的喜好与憎恶与圣人相同,曾经亲自见到了孔夫子,而《公羊传》、《谷梁传》的作者公羊高、谷梁赤是在孔子亲授之七十二贤之后,依靠传闻而得知的圣人言论的和亲身见到的,它们的详尽程度不同。刘歆数次以此驳难刘向,刘向不能非难、反驳他的观点,然而仍然坚持《谷梁传》的主旨。

到了刘歆在皇帝身边任职的时候,就想把《春秋左传》和《毛诗》、《逸礼》、《古文尚书》一起列入学官,设博士。汉哀帝令刘歆和《五经》博士讲解论述左传的大义,诸位博士都不支持他的建议,刘歆因此把左传这部书移交太常博士管理,责备那些五经博士说:“当年尧舜老去,而夏商周三代依次兴盛,圣明的帝王,不断地乘袭,其中的大道非常明显。

周朝衰微,礼崩乐坏,想要保全大道也就十分困难了。所以孔子忧虑大道难以实行,到各个国家去推销自己的学说。

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礼乐才得到了修正,《雅》、《颂》才各得其所,发挥了它们应有的功用;修撰整理《易》,为《尚书》作序,写作《春秋》,用来记录帝王的大道。等到夫子去世,他的精微的言论也就绝迹了,七十二个贤人死去,圣人思想的主旨也就偏离了。

再加上遭遇战火,(各国)废除礼法,专心于军队建设,孔子的思想受到了抑制,而孙膑、吴起的学术兴起。这种衰微的情况发展到暴虐的秦朝,焚烧经书,诛杀儒士,设严禁私藏书籍的法令,认为古代制度正确的都被判罪,圣人的大道从此湮灭了。

汉朝兴起,离圣明的帝王生存的年代已经很遥远了,孔子的大道又绝灭了,法律、制度都没有可以承袭的对象。当时唯有一个叫叔孙通的人粗略地制定了礼仪,天下除《易经》中的占卜外就没有其他书籍了。

到了孝惠帝时,才废除了严禁私藏书籍的法令,然而公卿大臣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是穿着盔甲的武将,没有人对此在意。到孝文皇帝之时,才开始让掌故(官名,隶属于太常)晁错跟从伏生学习《尚书》。

《尚书》一开始出自于孔子宅的墙壁中,竹简腐朽散乱,如今发现了它的存在,也只是老师们私自传授而已。《诗经》之学开始萌芽。

天下众多藏书书纷纷出世,都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尚且广泛立于学官,为它们设置博士。汉朝的儒者,只有贾谊而已。

到了孝武皇帝之时,邹、鲁、梁、赵国原来的领地颇有《诗》、《礼》、《春秋》的先师,都兴起于建元之间。那个时候,一个人不能独自凑齐一部经典,有的拿出《雅》有的拿出《颂》,合在一起而成为一部书。

《泰誓》是后来道得到的,博士们聚集在一起读。所以圣旨上说:礼崩乐坏,书简残缺,朕感到十分的惋惜。

当时汉朝兴起已经七八十年,距离那些经典完好的年代,固然已经很遥远了。到了鲁恭王破坏了孔子的住宅,想要把它改造成一座宫殿,却在破败的墙壁之中得到了古书,《逸礼》有三十九篇,《尚书》十六篇。

天汉年间,孔安国献上朝廷,遭遇了巫蛊之难,没有来得及施行。等到左丘明整理《春秋》之时,都是古文旧书,多的达到二十余部,藏在秘府之中,潜伏着没有被发现。

孝成皇帝叹惋经学残缺,书籍破败,稍加整理,才发掘出了沉积的藏书,校勘整理旧时文章,得到了这样三部书,用来考察学官所传下来的,经书有的脱了简,注解有的错了位置。来自民间注解,则有鲁国桓公、赵国贯公、胶东庸生的遗留下的学问与此相同,都被抑制而未施行。

这是有识之士所痛惜叹惋的,士大夫、君子所嗟伤的。以往的补缀经典的人不考虑经书废绝的缺漏,如果就着缺漏的经文,分析文字,言辞繁琐细碎,就算到老也不能穷尽一部经书。

相信口口相传的学说而背离注解本身,这是背弃祖师、古典的行为,到了国家将要举行祭祀大典的时候,想要设。

4 墨守成规

1、意思不同墨守成规意思是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因循守旧指沿袭旧规,不思革新,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

抱残守缺意思是指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也指保存价值较低或与当前社会脱节的习俗。

也可指保存虽有残缺,但仍有价值的古物。2、出处不同墨守成规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

因循守旧出自《汉书·循吏传序》。故步自封出自《汉书·叙传上》。

抱残守缺出自《汉书·刘歆传》。3、偏重不同墨守成规偏重在固执地按老一套办事,不肯改进。

因循守旧偏重缺乏创新精神,不思变革。故步自封偏重在不求进取。

抱残守缺偏重迂腐、不懂得变通。--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抱残守缺。

5 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之间如何区分

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的区别如下:

1、三者定义不同

(1)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是“固步自封”的同义词。

(2)墨守成规:指固执旧法,一成不变。

(3)抱残守缺是指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也指保存价值较低或与当前社会脱节的习俗。也可指保存虽有残缺,但仍有价值的古物。

2、三者出处不同

(1)故步自封:出处为《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2)墨守成规:出处为清王韬 《瓮牖馀谈·犹太古历说》:“而至今,中法每不如西法之密,何哉?盖用心不专,率皆墨守成法,未能推陈出新耳。”

(3)抱残守缺:出处为《汉书·刘歆传》:“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3、三者用法不同

(1)故步自封: 作谓语、定语。

(2)墨守成规:动宾式;作谓语、定语。

(3)抱残守缺: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

4、三者应用层面不同

(1)故步自封:用于现在的状况层面。

(2)墨守成规:用于规则制度层面。

(3)抱残守缺:用于思想层面。

5、三者偏重不同

(1)故步自封:偏重在不肯上进,不求进取。

(2)墨守成规:偏重在按老规矩办事。

(3)抱残守缺:偏重在不肯革新,不肯接受新事物。

-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6 曲则全的全文翻译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之所为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权而归之。

译: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

所以圣人守道,以作为天下的法则。不自我表现,反而更凸显,不自以为是,反而更显着,不自夸邀功,反而有功劳;不自大自满,反而能够长久。

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古时候所谓“委曲求全”这样的话,难道是假的么!实在应该维护遵守并此为方向才对!

7 李煜诗的译文~

年代:唐 作者:李煜 题 :相见欢 内容: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就要凋谢, 春光未免太匆匆, 无奈禁不住早晨的冷雨,夜晚的风! 春花雨,美人泪,给人留下多少醉, 如今何时再重逢 人生本长恨,恰如春水日日流向东!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

“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状如胭脂。

“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

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

“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简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我提供的应该是正确的,里面包括你想知道的,也包括扩展你的知识面的,你一定喜欢。 仙剧对原游戏的原有情节基本都是符合的,只是对原游戏简单化的一些人物---比如拜月

、巫后、剑圣等等,重新编了个上一代情怨纠结的故事,连带把阿奴也完全改头换面,同

时突出了阿七和十四这两个人物。这样一变,许多仙迷就觉得不好理解---许多人认为的

剧情bug基本都在这之中。尤其是从20集开始,剧情往苍凉悲郁的路上走,编剧大抛书袋

,特别是在蜀山上,人物台词大多直接引经据典,许多年纪小的玩家大呼看不懂。其实这

些东西大多是我中华文化精华所在,只是中国大陆历次事变,几使传承断绝,所以也就看

不懂了。我在这里把一些书袋指出来,供仙迷们参考。

1电视剧21集,李逍遥和阿七、十四去喝花酒,后两人皆醉,李背他们回去。阿七状元拿

李逍遥的名字开玩笑,吟了一首诗经: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这是《诗经·国风·桧风》中的第一首诗,大意是处江湖之远的老百姓无忧无虑,逍遥自

在;而居庙堂之高的大人们为了地位名利等时时劳心,结果并不快乐。阿七其实是很羡慕

李逍遥仗剑江湖的逍遥日子的。

2拜月去阿七家质问他:你是念过《孝经》的人见儒家13经之一的《孝经》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拜月一个西陲小国的国师,胸罗万有、学究天人,是我在仙剧中最佩服的人。

3蜀山群弟子聚集的时候常一起颂念的类似剑诀的诗是道家道藏之首的《灵宝天君度人经

》,传说是元始天尊传于老子。引用的是这一段:

人道渺渺、 仙道莽莽···剑圣逼灵儿现原形,要姜明杀九尾狐时众弟子都是念的这首经。 4姜明带九尾狐上山,和师傅辩论;后来女苑诱惑姜明,姜明念经以自摄精神;都是出自

道家《中极300大戒》,这是修道者必须遵守的戒律。

前面

师傅:

第八十一戒者,不得男女群居。

第八十二戒者,不得与女人同食交错衣物。

第八十三戒者,不得亲教女人。

徒弟:

第一百十四戒者,不得薄贱人老病残疾。(师傅搞辩论不是徒弟对手啊!)

后面

第二百三十六戒者,当念信守经戒无有疑贰。

第二百五十五戒者,当念我宿命因缘根断。

第二百五十六戒者,当念我胎根己绝不复世生同缘种亲。 (这一句只说到一半,姜明的嘴

巴就被女苑的堵上了^^。剧中胎作太,疑有误。)

5姜明在抵御女苑诱惑时还念了另一首经,后来姜明的师傅要他杀女苑,师徒俩再次辩论

的时候,他又提到了。以及蜀山两代掌门姜明的师傅和剑圣在讲“道”的时候都反复提到

的“君子小人总在一念思量”、“万法从自性中生”出自《初真戒》,这一段是:

万法从自性中生,一念思量,保为变化。思量作恶,化为地狱恶鬼。思量修善,化为天堂

善神。邪*化为犬豕(shǐ=猪),躁暴化为兕(sì雌犀牛)虎。嫉妒化为蛇蝎,仁慈化为圣

贤。君子小人总在一念思量,自性变化,故曰:千百亿化身。

6讲酒剑仙、剑圣悟道时反复提到的“道”等,多出自于《老子》(道德经)。

酒剑仙初次上蜀山,其师傅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老子》第三十二

剑圣练水上漂(),师傅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第八章

剑圣下山,师傅送18字真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

7女苑在姜明死前为何要两人齐颂佛号?

两人躲入锁妖塔,姜明死前,女苑要两人齐念“南无阿弥陀佛”。姜明是人,道士念佛号

等于判道改变信仰;而女苑是妖,念佛号等于是叛逆,惩罚是马上七窍流血。念佛经得救

这在古小说中常有描写,比如聊斋中就有书生黑夜迷途,颂金刚经四周大光明而脱困。《

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更是有: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

能烧;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

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等等。

他们念佛之时,天空乌云顿开、祥光一束笼罩二人。要是一直念下去,不去理会蜀山弟子

,能够得解脱也未可知。可惜的是最后关头,姜明心头恶意陡生,终化厉鬼。这也是“君

子小人一念思量”吧。

普通人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实质。老子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带有智慧的思想,给人们以深深的启迪。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们,不可能做任何事情都一帆风顺,极有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告诉人们,可以先采取退让的办法,等待,静观以待变,然后再采取行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庄子·天下》篇中,庄子说老子之道是“人皆求福,已独曲全。曰,‘苟免于咎’。”这里说的“曲全”,便是“苟免于咎”。老子认为,事物常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人们对事物的两端都应当观察,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状况,对于负面的把握,更能显现出正面的内涵。事实上,正面与负面,并非截然不同的东西,而是经常储存的关系。普通人只知道贪图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这未必是好事。老子告诫人们,要开阔视野,要虚怀若谷,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但是如果不考虑客观情况,一味蛮干,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在“曲”里存在首“全”的启发,在“枉”里存在着“直”的启发,在“洼”里存在着“盈”的启发,在“敝”里存在着“新”的启发,因而把握了其中的奥秘,就可以做到“不争”。事实当然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事不争也可以取得成功,有些事不争就不能取得成功。选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抱残守缺的文言文汉书刘歆传

1 “抱残守缺”的出处及原始意思 抱残守缺bào cán shǒu quē 释 义 :抱:坚持不放。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