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时候,房屋大门口放的石头雕刻的都有什么东西?各代表什么意思?
大家都不明白这些石雕作品摆放在门口除了美化环境,使得门口变得新颖亮丽外还有什么作用?
1、最常用的
就是石雕狮子,可以镇宅,增加主人权势和威望,石狮子安放在家门口有着悠久的历史,北
京故宫的门前爱你有两对威武的狮子,故宫里面也有好几对狮子雕刻,国外的银行也有石狮子,不过他们
的狮子是形象的,接近于真狮子,可见狮子雕刻作为镇宅的吉祥物在哪里都有的。
2、石雕龙龟;龟有着传奇的色彩,他不吃不喝也可以生活,而且他善于以柔克刚,符合风水学的“宜解
不易斗”原则。所以龙龟受到历代风水名家的喜爱。
3、石雕麒麟;他是我国四大吉祥物之一,作用也非同小可,麒麟是仁兽,能带来吉祥好运,安防麒麟雕
刻,只要不做坏事,就没什么忌讳,什么人都适合安防。
4、石雕貔貅;也叫皮休,他是聚财镇宅的作用,皮休凶猛无比,性格暴烈,他还护主心很强,所以貔貅
也很受人喜爱,不过貔貅要开光才有效果。
在翡翠界,玉雕师这个行业占着举重若轻的地位,翡翠先天条件的好坏不能改变,但后天的价值高低靠的可都是玉雕师的技术了!
说到对翡翠的喜爱,不得不说到慈禧太后,这个像迷一样的女人拥有的珠宝首饰至今都是令人羡慕惊叹的。说到慈禧喜爱的珠宝,其中不得不说翡翠,慈禧生前最爱收藏翡翠玉雕,各种造型、题材的翡翠玉雕丰富精美,下面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慈禧生前最爱的国宝级翡翠玉雕吧。
这件翡翠玉雕的题材是一张枯萎的荷叶,作品的主要材质是冰种带彩翡翠,洁净纯白的枯荷,呈密密的镂空装,细看还有一只小青蛙栖息而上,出淤泥而不染的枯荷上还有几滴晶莹剔透的露珠,这件翡翠玉雕是慈禧最欢的一件作品。
这件翡翠玉雕选取的是冰种满绿翡翠,作品高达10厘米。这件翡翠玉雕的颜色呈深绿色,色泽分布均匀,作品通体满绿,非常惹眼。
同样是以三彩翡翠为材质的翡翠玉雕,这件翡翠玉雕作品更显几分透润。这件翡翠作品整体高达15厘米,使用一块罕见的三彩翡翠水石雕刻而成的,作品整体的质地细腻润泽。兰叶上带有分明显现的脉络纹理,堪称精品。
这是一件用玻璃种翡翠雕刻成的高达21厘米的翡翠玉雕,作品整体线条简洁有力,选取题材是兰花,深绿的色泽呈现出一幅幽兰叶御飞扬的画面。悬挂在幽兰叶上的一只蚂蚱,非常巧妙的为整幅画面增添了一种无形的灵动之美。垂直的兰叶,精湛的雕工下才能呈现如此完美的韧度,整件翡翠玉雕的构图巧妙之中不乏风趣和韵味。
翡翠玉雕的雕刻是不是觉得千变万化呢?它的工艺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类方面来鉴赏:
一、大师作品
在博物馆、拍卖会上,有很多出自大师之手的翡翠玉雕作品。同样的料,由于大师的精心设计,用心加工,使产品不同凡响,这也反映了大师的综合能力和水平,这种翡翠玉雕作品的价值要远远高于一般翡翠玉雕作品的价值,但这只是玉雕价值判断的其中一个方面而已。
二、特殊工艺
现如今,玉雕一直在发展创新:薄胎技艺、梁链技艺、镂空技艺等,这些具有特殊工艺的翡翠玉雕作品,其价值也会有所提升,对富有特殊技艺的翡翠玉器评价中,要看到翡翠玉雕艺人的心血,要会欣赏,懂欣赏。
三、俏色艺术
俏色,是翡翠玉雕工艺的一种艺术创造。这种艺术只能根据翡翠玉石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体“按料取材”、“依材施艺”进行创作,创作是受料型、颜色变化等多种人力所不及的因素限制的,一件上佳俏色作品的创作难度是很大的,其价值也是很高的,在评价俏色利用方面,可以根据一巧、二俏、三绝这三个层次分析。
四、超越前人
现代翡翠玉雕师一直在发展,在工艺上有所突破,在利用工具上做了大胆尝试。所以,在评价翡翠玉雕珍品和佳作时,不能仅仅只看名气,更要多分析构成珍品、佳作的因素, 并对构成珍品、佳作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同相类似作品进行比较,运用市场、成本等方法对其价值进行评估,最终做出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
在我国玉文化的历史长河里,玉雕艺术是其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必然会添加新的元素,以此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新人们的创新是需要得到肯定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嘛!
上古神兽9个
1水麒麟
品性仁慈、妖力强大的生物,谙悟世理,通晓天意,可以聆听天命,王者的神兽。
2赤焰兽
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本是神农氏后裔,
3白泽
昆仑山上的神兽,著名的神兽,浑身雪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没,除非当时有圣人治理天下,才奉书而至。
4重明鸟
尧在位七十年,有积支之国,献明鸟,一名双晴言在目。
5毕方
一种鸟,型状如鹤,一足,有红色的纹和白喙。
6青龙
7白虎
8朱雀
9玄武
龙生九子9个
老大囚牛(qiúniú)
老二睚眦(yázī)
老三嘲风(cháofēng)
老四蒲牢(pǔláo)
老五狻猊(suānní)
老六赑屃(bìxì)
老七狴犴(bìàn)
老八负屃(fùxī)
老九螭吻/鸱尾(chǐwěn/chǐweǐ)
另有说法为:
老大赑屃(bìxì)
老二螭吻/鸱尾(chǐwěn/chǐweǐ)
老三蒲牢(pǔláo)
老四狴犴(bìàn)
老五饕餮(tāotiè)
老六蚣蝮(bāxià)
老七睚眦(yázī)
老八狻猊(suāní)
老九椒图(shūtú)
招财神兽3个
貔貅、金蟾、旺才
镇宅神兽8个
麒麟、龙、风、龟、狮子、大象、金蟾、貔貅
四灵
龙、凤、龟、麟
其他
独角兽(獬豸)
雷兽
吼
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
梼杌
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
夔
其形状如牛,无角,身形巨大,昏黑色,但只有一只脚支撑
乘黄
骑它的人可以活3000岁也
犀渠
样子象牛,皮毛黑色,叫声象婴儿一般,以人为食,极为凶恶。
马腹
出于蔓渠山旁伊水,人面虎身,叫声有如婴儿啼哭,性情凶残。
蜚
出于太山,样子象牛,头部白色,独眼,蛇尾,上古的瘟疫之兽。
雍和
红眼红嘴,黄毛,样子有点象猿,上古的恐慌之神,传说它一出现必有大灾荒伴随。
狍茑
出于钩吾山,羊身人面,眼睛长在腋下,爪子象人手人脚,又名饕餮。
化蛇
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
英招
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
玄蜂
巨蜂,腹大如壶,蛰人,有毒,能杀人。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
呲铁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
山臊
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
火鼠
又名火光兽。重百斤,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
商羊
一足鸟,招大雨。
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
民鸟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
钦原
鸟,形状象蜂,和鸳鸯差不多大。蛰兽兽死,蛰树树枯。
钩蛇
蛇,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时于水中用尾巴钩岸上动物食之。
远飞鸡
又名翻明鸡、目羽鸡。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还。
腓腓
有点象狸,白色的尾巴。养之可以解忧愁。
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
混沌
长毛四足,如犬,有腹无五脏。抵触善人,凭依恶人。
应声虫
居于人腹。宿主每发声,腹中便有小声效之,且会越来越大。以雷丸可治。
庆忌
又名要离。泽精,人形,大概十几公分高。黄衣黄帽,乘**小车,日驰千里。
并封
类猪,黑色,前后皆有头。
夫诸
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
当康
有牙的小猪状,因叫声而得名。可以预见丰年。
山蜘蛛
巨蛛,大如车轮,其丝可止血。
鸣蛇
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见则大旱。
南海蝴蝶
巨型蝴蝶。去掉其翅膀和须足,仍有八十斤,极其鲜美
幽
类似有条纹的小猴子,
狸力
猪状兽,脚后有突起,声音就像狗叫。
马交
类马,白身黑尾,头有一角,利齿,四足为爪,发音如鼓声。以虎豹为食。
孰湖
马身鸟翼,人面蛇尾(与英招类似)。喜欢载人(应该很适合作坐骑)。
媪
似羊非羊,似猪非猪。在地下食死人脑,能人言。用柏枝插其头方可杀之。
患
身长数丈,类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脚于土中,虽在动却不移开。唯灌酒能消。因为其为忧伤之气所聚,酒能忘忧,所以可消。
鬼车
别名九头鸟。色赤,似鸭,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爱入人家烁人魂气。亦有说法称九首曾为犬呲其一,常滴血。
九婴
水火之怪,为羿所杀。
飞廉
鹿身,头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说其为风伯。
飞诞鸟
鸟,似鼠,赤足。口可分泌粘胶,用其洒在树上粘取飞禽食用,亦有时用其喷射,百发百中
九尾蛇
巨蛇,体有鳞甲,腰以下有九尾,拖行,有铁碰撞之声。尾端有小孔,会喷射,如枪弹,中者非死即残
奚鼠
巨鼠,居于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制衣被,为御寒上品。用其皮蒙鼓,其声可以传千里,它的毛发可以召集鼠类
傲因
类人,穿着破烂衣服,手为利爪。袭击单身旅人,喜食人脑。舌头暴长,有时伸出盘在地上休息,用烧烫的大石掷之,可杀
横公鱼
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却邪病。
傒囊
象小孩子,见到人就伸手牵引,但人一到它住的地方就立刻死去。
风狸
别名风生兽。似貂,青色。火烧不死,刀砍不入,打之如打皮囊。用锤击其头数千下方死,但只要其口入风立即复活。用菖莆塞其鼻方可杀之。其溺可入药,其脑和菊花服满十斤可寿五百。
角圭
又名任法兽。如羊,一角,青色,性忠直。看见有人相斗就触理亏的一方。
委蛇
又名延维。人首蛇身,有两头,紫衣朱冠,和车辕长度相当。厌恶雷声,闻之则捧首而立。见则能霸天下。
契俞
兽中最大者,龙头马尾虎爪,长四百尺,善走,以人为食。遇有道之人则隐藏,遇无道之人则食之。
魍魉
木石之怪,亦有说为山川之精。状如三岁小孩,红眼长耳,赤黑色,喜欢模仿人声用以迷惑人。
鼠勺
类狗,能飞,食虎豹。
率然
五彩蛇,亦有说为两头。人物触之,中头则尾至,中尾则头至,中腰则头尾并至。
鲲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鬼母:南海小虞山,有鬼母,能产天地鬼,一产十鬼,朝产之,暮食之。
神鸟帝江:天山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恒山神鸟:恒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四海,悲鸣而送之。
海中大蟹:昔有海商海中行,遇洲港,林要茂甚,乃维舟登岸,息于水旁,半炊而林没,钯断缆乃得去,详视之大蟹也。
龙鱼: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一日虾,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
犼
形类马,长一二丈,有鳞片,浑身有火光缠绕;会飞,食龙脑,极其凶猛。与龙相斗时,口中喷火,龙即不敌。 有人尝见一犼独斗三蛟二龙,斗三日夜,杀一龙二蛟方毙。
异草:
名山生神芝。上品车马形,中品人形,下品六畜形。食之有说可不死;有说可乘云而行,且有云气覆之。
牛鱼
形如小牛,毛色青黄,喜欢睡卧,受惊动声如大牛,可传一里。把它的皮悬起,潮涨则毛起,潮退则毛伏。
好石头,它是坑头冻石
收藏
问题反馈
坑头冻石
坑头冻石,坑头洞所出的晶冻各石,统称坑头冻石,其石温润可爱、纯洁通灵,呈透明或半透明状。常见的有黄、红、灰、白、赭、蓝各色,还有非晶冻的坑头石,统称为坑头石,也属于寿山石质地较好的品种。
简介
坑头冻石正在加载坑头冻石
坑头冻石
由矿洞内开采而得,并非产自于水中,因矿洞内石质受到山涧水不断渗透与浸渍,显得莹澈凝腻,鉴赏家特别将它另列一类以示珍贵;但因矿层稀薄,一般块度多在方寸之间,极少有大件的作品出现,若能成方型者,更为难得。清代有诗云:惟有水洞在涧底,四时暗溜鸣嘈嘈;其间结窝不可觅,觅得一线群欢号。可见坑头冻石采凿的困难及珍贵的程度。
水坑石
凝腻富光泽,但产量稀少、块度通常不大,常夹杂有金砂点或小砂团,若将杂质剔除干净,多数难以成材,因此若能达基本洁净之要求,即使略有瑕疵,也已经是相当难得的珍品。坑头冻石以透明度高、肌理莹洁者为上品,其中以红及**为最罕,明色胜暗色。旧坑所产石相当纯洁通灵,但矿洞已塌陷开采困难,民间流传之水坑石珍品多为百年前之旧物,甚为稀罕,有「百年稀珍水坑石」的美誉,上品和田黄一样保值;近来新开的矿坑虽深入旧坑下方,但所采莹洁佳品甚少,多数呈灰白或灰黑色。
由于坑头占位于高山峰之下,同属一矿脉,故凡水坑所产的各种色象纹理石种,高山几乎都有,鉴别颇费功夫,差别仅在质地的结与松、莹澈与浑浊、纹理的隐与现而已;坑头冻石的质地结而微坚,下刀处线条清晰,高山石则显得松软,惟近年来所产坑头冻石,深入高山矿脉,质地略为松软,已含山坑石的特性,在鉴别上就更加困难。色白清明的水坑石应尽少油养,尤其上品凝灵晶莹。
常见的有灰、白、灰黑色等。市门所见莹澈灵白的晶冻,除了灰黑或略浑白的坑头石外,莹澈纯洁的水坑真品不多,大部份为山坑所产。非晶冻的坑头石,统称为坑头石,也属于寿山石质地较好的品种。
用途
宜用于雕刻,也可收藏,市场价值较高。
坑头冻石艺术作品《峨眉秋月夜》正在加载坑头冻石艺术作品《峨眉秋月夜》
右图为用坑头冻石雕刻的艺术作品《峨眉秋月夜》:作品利用石头巧色,把绝大部分乳白色部分布局成皎洁的月光流泻下峨眉山的明媚夜色,而以其中深灰色部分用三维图像化方式刻划出峨眉山主要的景观,把一幅迷人的《峨嵋秋月夜》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们带来了在明朗秋月下夜游“峨眉天下秀”的美好享受。
第一,竹编,一种可以打造所有生活用具的传统手艺。
小时候我们都能够看到一些竹编的工具。特别是在农村的竹编竹篓,或者是竹编的背篓。这些工具给我们小时候的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是现在却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竹编手艺其实是一个发展历史特别悠久的传统手艺。在几千年来全国各地的人们将竹编制成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给全国各地的生产和劳动带来极大便利。并且竹编产品除了比较笨重以外,在耐久度和可循环方面基本上是最优秀的,能够做到与自然的全面融合。特别是现在超市里面提供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这给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如果能够将被遗忘的竹篓工艺继续用起来,制造更多的竹篓或者是竹篮子供人们在超市购物,这将会提供极大的便利。
第二,雕刻,创造具有辨识度的传统文化和古建筑的工具之一。说到雕刻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达上千年。不仅仅能够在纸上进行雕刻,还能够在木头或者玉石上进行雕刻。这些雕刻的图案还有手艺以及衍生出来的雕刻工具,都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古代的时候,我国有专门从事相关雕刻工作的工匠。他们在每一笔每一画之间的雕刻都讲究深浅力度。在雕刻作品的用意上,也要能够展现出雕刻技艺和雕刻的本质内涵。无论是我们所熟知的浮雕还是石雕,这些都是雕刻手艺发展几千年得到的方法。在古代雕刻基本上是一门不可或缺的技艺。不仅能够创造大量具有观赏性的物件,还能够帮助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第三,打铁,古代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技艺。由于古代没有先进的科技,因此大多生产工具都需要生铁来制作。因此我国诞生了非常丰富的打铁文化。无论生产一个勺子还是一把镰刀,或者是一把宝剑都需要漫长的过程和耐心。相比现在工业化生产和制造古代的打铁技艺更讲究精细化。
中国古代雕塑经历了萌芽期、成熟和繁荣期、高峰期、低潮期四个时期。
1、萌芽期: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可追溯至公元前4千年以上,这一时期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拉开了中国雕塑史的序幕。其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2、成熟和繁荣期:秦汉和魏晋南北朝
秦汉雕塑突飞猛进,形成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临潼出土的数千兵马俑,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其兵俑体态与真人相等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马俑形象写实身体矫健、活灵活现。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
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的艺术个性。这一时期的墓葬雕塑特别发达,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前石刻最重要的一件。它采用象征手法,以气势雄壮、昂首挺立的战马象征霍去病和他所统率的英雄健儿;以马下所踏的一个面目狰狞作垂死挣扎的人物象征被战败的奴隶主贵族侵略者,采取了大起大落,精细有别的手法处理,形象十分醒目,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纪念碑雕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源于魏晋时期的佛像雕塑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与技巧的纯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此时的佛雕作品既有博大凝重之态,又不失典雅鲜活之美。雕塑制作规模宏伟,数量巨大,艺术技巧有很大提高,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方面,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都不同程度超过前代。各族人民在雕塑艺术上互相交流,促进了雕塑的发展,在总的时代风格下有一定的地区特色。
3、高峰期:隋唐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步入更为成熟也是成就最高的一时代,主要体现在佛教美术方面,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广大技巧更熟练的佛教造像。于此同时,从事雕塑的艺术家与工匠也更多的出现,创造出一批划时代的作品。宗教题材以外的雕塑,则以陵墓雕刻最为重要。它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水平和风格。
隋代至盛唐时期是古代大规模开窟造像的最后一个高峰期,石窟寺遍布北方、西北以及巴蜀地区。现存著名的石窟寺有:山东云门山、驼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炳灵寺石窟、天龙山石窟、广元千佛崖和皇泽寺造像等。其中敦煌石窟的彩塑和龙门奉先寺的雕像艺术水平最高,唐代的艺术风格也最为鲜明。位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在经历魏晋唐多个朝代的开凿后,虽历经千年岁月的风霜,仍不失其神秘华丽之彩。龙门奉先寺群雕更显示出大唐帝国的强盛。此时的佛像雕塑艺术已逐步摆脱外来佛像样式的影响,走向了雕塑作品民族化的成熟期。
4、低潮期:唐之后至清末
宋元雕塑缺乏隋唐时期的宏伟规模和奔放气势,在写实手法的精雕细刻上却有所发展,宗教雕塑占重要地位,开凿石窟的风气已趋衰微,寺观雕塑仍具一定规模。由于宗教艺术进一步世俗化,神佛塑像中理想化成分明显减弱,现实性生活气息则大大增强,特别是菩萨、罗汉、侍者像几乎是现实生活人物写照。继中晚唐之后的宋代雕塑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则更加广泛。宋代的彩塑较为发达,在佛雕造像上较唐代有了较大变化,此时的佛像造像以观音菩萨居多。宋代帝陵的表饰仿效唐代,但其表现手法以写实为主,石雕作品更具端庄温顺之态。宋代雕塑的过分世俗化,严重削弱了雕塑艺术应有的纪念性、恒久性,其作品在空间布局、形体数量上的追求也不及前代。
元代喇嘛教佛像又出现于寺庙之中,帝王陵寝缺乏汉唐之气魄。从雕塑整体发展来看,宋至元题材因袭唐代而有变化,雕刻手法虽细腻写实,缺乏洗练,整体不够坚实有力,造型上缺乏深沉豪迈的气概,是中国古代雕塑日趋衰落的时期。
明清的雕塑沿着古代传统继续发展,呈现了定型化与世俗化的面貌。雕塑艺术的进展主要表现为敬神意识的衰落与世俗审美趣味的增长。名目繁多的寺庙里,供奉着各式各样的神像,从题材到表现手法日趋世俗化、民间化,形成了工巧繁缛、萎靡纤细、色彩亮丽的艺术风格。佛教石窟造像骤减,佛寺造像虽亦有世俗化佳作,但一般流于定型化而失生气,城隍、土地、关帝等偶像增多。明清帝陵的陵墓表饰较前代规模更大、像设更多,布置讲究,技术娴熟,但其既缺乏唐代的超然、也缺乏汉代的雄浑,此时的作品更能满足人们的赏心悦目之功能。得到发展显著的雕塑品种是小型的案头雕塑和工艺装饰雕刻,生气勃勃,品色繁多。如泥、陶、瓷塑,明清有广州石湾陶瓷、福建德化瓷塑、广东潮安漆泥塑和无锡惠山泥塑等。明清雕塑有明显追随唐宋风格的痕迹,在明清石雕佛像几乎绝迹,寺庙造像逐渐发达,且趋于程式化。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所出的6个钟铜人,均作武士装束,有彩绘,为战国时期人物雕塑的代表性作品。 商周时期还有很多玉石、牙、骨等材料雕刻的小型装饰性雕塑作品和陶塑、木雕作品。商代妇好墓出土的865件玉石雕刻中,玉人、玉人头雕刻共有15件,是研究商代社会生活、服饰等问题的珍贵资料。而各种禽、兽、虫、鱼的圆雕与浮雕则十分生动,富有意趣。陕西宝鸡国墓出土的大批玉器是西周玉雕的代表性作品。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商代的陶塑奴隶形象,皆盘发戴枷。甘肃灵台出土的西周时期的玉人和一些青铜器人形器足,作裸体,也属于奴隶形象。春秋以后以俑随葬的风气盛行,主要有陶俑、木俑两类,也有以不同的金属材料制作的。遗存最多的是南方楚国地区的漆绘木俑,以及镇墓兽、鸟兽座屏、虎座飞鸟等,还出现了木根雕的辟邪。 商周时期的大型雕塑作品,有四川广汉县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物立像和数十具青铜人头像、人面像。为古代巴蜀文化的遗存,年代相当于中原的殷墟文化早期。
秦汉时期
汉代各类材料制作的俑,对于现实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反映。如四川出土的陶俑,有农夫、工匠、厨夫、俳优、部曲等各种不同身份和活动特征,其中击鼓说唱俑,动作至为传神。山东济南无影山出土的舞乐杂伎陶俑群,手法自由,神态生动(见无影山陶塑)。一些表现宫廷侍女形象的女俑,表情端庄矜持,其对内在性情的刻画,是前此所未曾有过的。 西汉大型雕刻的代表作是霍去病墓的16件动物石刻。作为将军生前为国立功的战场──祁连山的象征,墓上散置各种现实生活中的野兽和神怪的幻想动物形象,与大自然环境结为一体,充溢着生命力。这些作品雕刻手法异常简练概括,利用了石材的自然形态,略加雕凿,便生动地呈现出不同动物的神态,形式博大、雄浑。其中马踏匈奴石刻具有象征意义和纪念碑的成分(见霍去病墓石刻)。 云南古滇族墓葬出土的战国至秦汉时期,青铜器中的贮贝器盖上,多人物的群像雕塑和透雕扣饰,真实地表现了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的滇人的生活环境和宗教、战争、狩猎、乐舞等活动,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其表现牛、虎等动物题材的器物,描写动物之间生死搏斗的铜扣饰,表现的动态令人惊心动魄(见滇人青铜雕塑)。北方草原的东胡、匈奴等民族的青铜扣饰,金、银制品中的动物形象风格较为粗犷剽悍。这些作品成功地表现出动势之美、力之美(见中国北方草原民族铜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雕塑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是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出现的大规模的营造石窟寺的活动。中国几个最大的石窟群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均开凿于此一时期。营造石窟风气以北魏为最盛。北朝营造的石窟广泛分布于山西、河南、甘肃等地区,南朝石窟则仅存南京栖霞山一处。主要的造窟工程是以皇室或勋臣贵戚名义,动用国家资金和营建力量兴造的,工程浩大、宏伟。其中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大佛、龙门石窟古阳洞的群龛,都代表了北魏盛期的雕刻水平和艺术风貌。云冈石窟第20窟高137米的大佛坐像,庄严浑朴,是古代大型石造像的杰作。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后,从典章制度到审美风尚均受到南朝汉族文化的影响,石窟造像也开始脱出早期所受西域印度样式的影响,而形成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新风格特征。如麦积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面相雍容优美,表现出一种富于内心修养的儒雅气质,其衣纹流畅,层叠稠密,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石窟寺雕刻艺术样式风格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同时期为寺庙供养而雕塑的单体造像和造像碑、金铜佛造像。金铜佛是小型雕塑,造型玲巧,富于变化。著名的佛教造像雕塑家有东晋时的戴逵、戴父子,他们以首创夹造像和善于权衡大型造像的比例关系而著称。 南北朝时期另一类大型石雕是陵墓地面石刻群。存世的作品主要是分布于南京及其附近地区的宋、齐、梁、陈四代帝王及王侯陵墓的31处石雕群。其组合关系为成对的石兽、石柱与石碑。置于帝陵前的石兽有角,称天禄或麒麟;王侯墓前的石兽无角,称辟邪。其造型自汉代墓前大型石兽脱出,而趋向于劲健、华丽。兽作行进姿态,颈部很长,头向后仰,其影像与弓屈的背部形成一个极富于力度的S形曲线。身上有翼,并有流畅而华丽的线刻花纹(见南朝陵墓石刻)。北朝陵前石雕遭后世破坏,仅存个别文吏残像。此外,在南、北各地墓葬中还发现有砖、石浮雕和石刻线画,有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也有神话人物。 墓室中随葬俑的风气,北朝盛于南朝,数量日增,并形成固定组合。北魏以后随葬俑群,主要包括镇墓俑与镇墓兽、出行仪仗、奴婢和伎乐等。一个墓中随葬俑群数量由数百以至千件以上。其造型早期粗犷,北魏太和以后趋向清瘦修长,到北朝晚期又转向丰圆,其审美趋向的变化,大体与石窟寺造像的变化相一致。
隋唐时期
北朝晚期的东、西魏和北齐、北周晚期是雕刻艺术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历隋、初唐,至高宗、武后以迄玄宗时期(约当7世纪后期至8世纪前期),达到中国雕塑史上的鼎盛期。安史之乱后中衰,会昌五年(845),武宗下令毁寺庙、销铜像,佛教雕塑受到空前毁坏。此后,终唐之世不复有大规模的营造石窟活动。 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艺术方面。一些重要的早期石窟,唐代都续有大规模的开凿。其代表性作品为雕成于高宗、武后时期的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本尊卢舍那大佛面相庄严、睿智,气度非凡,是唐代盛期强大国势与充满活力与自信的时代精神在雕塑艺术上的反映;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形象各自体现着宗教艺术类型化表现的具体要求,9尊造像之间的组合关系、尺度的权衡、动静的呼应,为适应大型雕像与膜拜者之间距离与观赏角度而在造像身躯比例上所作的调整,以及雕刻手法的流畅、自然,都表现出古代雕刻家斩山造像,创作大唐代雕塑家创造了一系列与时代审美风尚相一致的宗教艺术形象。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出土的与真人等高的石雕菩萨立像,敦煌莫高窟第159、194等窟的彩塑菩萨像,都女性化了,造型以当时贵族妇女形象为参照,丰颐长目,体态婀娜,缨络遍体,表现出超出了宗教氛围的富贵气息。性格、气质迥异的弟子,神情威猛的天王,筋肉暴突、孔武有力的力士,作现世装束的虔诚供养人,也都是此一时期在宗教人物形象创造上的新发展。 唐代陵墓石刻群的主要部分集中于陕西关中地区,共有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和许多陪葬墓。其中有14座陵因借山势,以增强整体布局的宏大气势,是雕刻群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见唐代陵墓石刻)。石刻内容早期诸陵差异较大,乾陵(高宗、武则天合葬陵)以后,逐渐规范化。配置于神道的石刻主要由华表、飞马、朱雀、鞍马及驭者、石人、碑、蕃酋群像、石狮等所组成,在雕刻手法上注重整体的单纯、完整和置于山岗之上的影像效果,以数量上的参差、重复,体量的变化,形成节奏感,作用于谒陵者的心理,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于整个陵区的崇高印象。石刻代表作品有献陵的石犀,昭陵的六骏(见昭陵石刻),顺陵(见顺陵石刻)、乾陵的石狮,庄、泰、建诸陵的石人等。唐代晚期诸陵规模缩小,石刻造型矫饰、平庸,失去早期的恢宏气度。 唐代盛期还曾在都城建造过纪念性雕刻。如武则天在洛阳以铜铁材料铸造的天枢纪念柱,立体部分高达百尺,四周有石狮、麒麟环绕。 俑类作品在隋唐时期也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制作材料有泥、木、瓷、石等多种材料,以黄、褐、蓝、绿等釉色烧制而成的三彩俑数量众多,特别能够代表俑类作品新的塑造水平。在侍女、文吏等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十分热衷于表现人物处于具体情节之中的特殊神态和动作。妇女形象由早期的窈窕转向丰腴,面相圆润,神情恬适、慵懒,长衣曳地,是唐代艺术中表现妇女理想美的典型样式。以佛教天国形象塑造的镇墓俑,神采飞扬,动中有静,夸张而有分寸。对于马与骆驼等动物形象,注重描写具体性与生动性,多表现处于精神亢奋状态中的动势(见唐三彩)。此外,在隋唐时期,许多金银器上的锤、镶嵌浮雕纹饰、青铜镜上的花纹,也十分丰富、生动,并常有一些现实生活内容或神话题材的描写。有些纹饰受到波斯等国艺术的影响。隋唐雕塑艺术对周围邻国也有重要影响。 唐代著名雕塑家有杨惠之,以长于塑造具体人物达到传神地步而著称。
五代、宋、辽、金时期
五代雕塑作品保存下来的较少,比较重要的有山西平遥镇国寺一组彩塑佛教造像(见镇国寺彩塑),前蜀王建墓的王建像和刻有浮雕伎乐、抬棺神将的石棺(见王建墓雕刻),南唐钦、顺二陵的 190件陶俑(见南唐二陵陶俑)。五代雕塑代表了由晚唐以来过渡时期的艺术风格。 世俗题材和写实风格的发展,在宋代宗教雕塑和墓室雕刻、俑类作品中都有明显的表现大足石窟中136窟(心神车窟, 雕于南宋绍兴年间)八菩萨像庄严婉丽,129窟数珠手观音丰姿绰约,同为宋代佛教造像的精品。而宝顶山的父母恩重经变相、地狱变相、牧牛道场等摩崖造像,则充满了生动的人情世态。雕塑家热情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常与宗教教义背道而驰。宋代寺庙金属造像遗存比较重要的有河北正定隆兴寺大悲菩萨铜像,四川峨眉山万年寺普贤菩萨金铜像(见万年寺普贤像),河南登封中岳庙镇库铁人等。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的侍女像(见晋祠圣母殿彩塑),江苏直保圣寺、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吴县紫金庵的罗汉像,被造成具有内心活动特征,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的宗教形象。一些罗汉像被塑造成睿智、有异禀的哲人形象。此外,福建泉州老君石雕像,是古代重要的大型道教造像。 辽、金两代在北方地区曾开凿石窟,并有不少寺庙造像遗存。辽代的蓟县独乐寺观音像,辽宁义县奉国寺、山西大同下华严寺的菩萨,犹存唐风,但又显示了向匀称、秀美发展的趋向。辽代许多佛塔还有精美的浮雕。 北宋陵墓石刻的主要部分在河南巩县,共有8陵,现存石刻539件,加上陪葬墓石刻,共千余件。自永昌陵以后形成定制,大体沿袭唐陵规范,而内容有较大差异。主要由望柱、象及驯象人、瑞禽、角端、鞍马及驭者、虎、羊、蕃使、文武大臣、狮、镇陵将军、宫人组成。宋陵石刻在规模与艺术水平上均逊于唐代,但造型尚严谨。其陵区集中,石刻内容、数量更加规范的特点,对明清两代很有影响(见北宋陵墓石刻)。 宋、辽、金时期的俑数量不多。但墓室内的雕塑、壁画和随葬的俑很有特点。由于宋代日常生活习俗有很大变化,墓内出现大量直接模拟现实、表现起居生活和桌、椅等日用器物的雕刻作品。河南、山西等地还出现很多宋、金、以迄元代表现杂剧演出活动的雕砖(见宋-金-元杂剧雕砖)。
元、明、清时期
元代以后雕塑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宫廷、皇家园林的环境雕塑方面。元大都宫殿建筑已毁,从遗址出土的凤麒麟石雕、走龙栏板等建筑饰件,犹能见出元代雕刻富丽繁缛的特点。元代存世的重要作品居庸关云台浮雕护法天王、十方佛、千佛、券门上的“六具”等石刻(见居庸关云台雕刻),杭州飞来峰密宗石刻等也都表现了共同的时代风格。元代著名的雕塑家有生于尼泊尔的阿尼哥和他的学生刘元。元代还留下有关雕塑史料的著作型石刻的丰富经验,也标志着民族的宗教雕刻艺术的完全成熟。 明、清两代建筑雕刻的精华荟萃于故宫建筑群和天坛(见天坛)、北海、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坛庙、园林。故宫天安门前的华表、石狮,宫廷内主体建筑三大殿白石须弥座上浮雕云龙、云凤的望柱,圆雕的螭首,能燃香的铜龟、鹤等,都对烘托宫殿建筑的庄严、辉煌,增加局部艺术气氛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此组建筑有力结束的保和殿后长近17米、宽3米多的下层石雕御路, 浮雕着蟠龙、海水江涯与各种图案,布局宏伟,雕刻精谨,是明清石雕艺术的杰作。建于大同、北京故宫、北海的琉璃九龙照壁,故宫内的鎏金铜龙、凤、麒麟、狮、象等动物雕塑,也各以不同的材、质和丰富多样的造型点缀和调节着宫殿群的气氛。 明清陵墓石刻保存较完整,主要有南京明孝陵石刻、北京明十三陵石刻群,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易县清西陵多组石刻群。其内容和配置沿袭宋陵而有所发展。清代裕陵等陵地宫内的门、壁、券顶上刻有精细的浮雕佛像和各种图案。两个时代的雕刻风格,明代较浑朴、有力,清代追求精巧而易流于琐细。 宗教雕塑主要为寺庙彩塑和小型的木、石、金铜佛像。明代优秀造像有陕西蓝田水陆庵塑壁,山西平遥双林寺的天王、力士、罗汉、渡海观音等(见平遥双林寺彩塑)。清代小型嘛教金铜佛中也多有精品。 明朝时期玉、石、竹、木、陶瓷、金属、牙、骨等材料制作的工艺美术品和民间建筑、器用装饰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雕塑作品,如福建德化的瓷塑观音等。清末天津张明山的民俗题材和肖像泥塑达到很高的写实水平。
古代的时候,房屋大门口放的石头雕刻的都有什么东西?各代表什么意思?
本文2023-10-15 01:24: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3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