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热滋阴,胃寒温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胃热滋阴,胃寒温养,第1张

受访专家:上海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 孙永顺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造成脾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上海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孙永顺说,脾胃病中最常见问题就是胃寒与胃热,虽然不是危及生命的要疾,但不及时调理,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状态。

胃热。中医认为,胃热多是过量食用煎炒燥热的食物,受了邪热所致,表现为口渴、口苦、口臭、口干、口腔糜烂、牙龈肿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临床多见的胃热证型有四种,分别是肝胃郁热(胃脘部灼热疼痛、泛酸、口苦、烦躁易怒)、脾胃湿热(食欲差、身体疲倦无力、舌苔黄腻)、胃火上炎(牙龈肿痛、口干口臭)、阴虚火旺(胃脘隐痛、饮食减少、口干、便秘)。肝胃郁热、胃火上炎必须清热泻火,脾胃湿热需要清热化湿,阴虚火旺得滋阴降火。

孙永顺建议,胃热的人群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忌辛辣、油炸、烧烤等食物,尽量多喝稀粥,可以进食绿豆粥,其本身有清火祛湿的作用;多吃蔬菜,帮助胃肠蠕动,助消化;避免寒凉之品,如冰激凌,因为寒凉食物非但不能降火,反而会伤害胃肠功能。给大家推荐几个食疗方:1牛蒡冬瓜汤:鲜牛蒡与冬瓜熬汤,吃菜喝汤。2苦瓜番茄汤:苦瓜100克,开水焯后切片,放油少许烧开,将苦瓜煸熟,西红柿洗净切月牙片同炒,加盐及调料少许,翻炒后加清水煮汤。此外,还可以常用蒲公英代茶饮。

胃寒。天气变冷后,胃多表现出寒证。天寒地冻,寒气凝重,一旦脾胃受寒,容易导致其运化功能失职,主要表现为面色晄白、食欲不佳、大便稀溏不成形、腹胀、肠鸣、手足不温,严重时还会出现腹泻、完谷不化的现象。孙永顺说,引起胃寒的主要病因多与饮食有关,比如暴饮暴食、贪凉、经常冷热食物一起吃、吃饭不规律等。

孙永顺建议,胃寒人群要注意“温 养生 ”。1饮食宜温。平时多吃一些补阳的食物,如韭菜、羊肉、莴笋、蒜苗、小葱、豆芽、大枣、山药、樱桃等。2多晒太阳。每天适量晒晒太阳,能吸收大自然的阳气,并将之转化成身体的阳气。但需提醒,冬季晒太阳要注意避风,每天约30分钟即可。

2022-04-18

选方重要,还有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所开方剂剂量和配伍的把握,以及服药的多少,也就是掌握分寸。

当代医家方药中曾专门撰文《关于掌握分寸问题》,提到临床掌握分寸的重要性。

李东垣的书读得越多,你用药会越谨慎,你会知道什么叫王道,包括平淡的茯苓、苡仁,常用的神曲、山楂,在他眼里都是需要谨慎使用的。

不读张仲景的书不会救死扶伤,不读李东垣的书不知道王道安天下,读张仲景能打天下,读李东垣能安天下。

肝气犯胃。“气得胃疼”,用柴胡疏肝散,它是四逆散加味来的,用四逆散也可以;

如果是偷偷生气,缓慢起病,疼得不厉害,用逍遥散。

逍遥散证是缓慢起病的,柴胡疏肝散证是突然起病的,化热可用丹栀逍遥散。

若平时老生气突然出现胃疼或经常性地疼,可以有逍遥散证、丹栀逍遥散证、越鞠丸证。

越鞠丸在中焦,中焦的郁不比肝郁见得少。

如果是越鞠丸证而用柴胡疏肝散治疗,可以有效,但明显是治错了。

朱丹溪和李东垣都非常重视中焦的郁,实际上是李东垣先重视的,朱丹溪学了李东垣后通过自己的悟把治疗中焦郁推广开了。

人体一身气机正常升降出入就不会有郁,郁住了更多见的是中焦不升不降,越鞠丸主要是恢复中焦正常的升降。

后世的医家对肝郁很重视,认为肝是主一身气机疏泄的,慢慢地我们把气郁定格到了肝上,反而把中焦郁给忘了。

郁滞时间长了,往往能化热,这种情况用丹栀逍遥散。

还有一张方剂是朱丹溪的左金丸,黄连清胃热,吴茱萸暖肝散寒,本来不应该有解郁的作用。

但吴茱萸有一个作用是降逆,有本草书上说“吴茱萸降浊阴最速”,可以降胃逆、降肝逆,于是这两个药组合起来就有治肝胃郁热作用。

还可以从辛开苦降角度理解,吴茱萸是辛散的、辛开的,黄连是苦降的,一开一降能恢复中焦的升和降,也有解郁的作用,因此一般提到肝胃郁热的时候想到左金丸。

但丹栀逍遥散和左金丸的适应证是不一样的,从舌苔来说,丹栀逍遥散证的舌苔不应该多,但左金丸证的舌苔不应该少。

张景岳有一张方剂叫化肝煎,方中有特殊的两对药,丹栀和青陈皮。

陈皮是调中焦气机的,青皮是调理肝胆气机的,丹皮是治疗肝经血分郁热的,栀子是治疗肝经气分郁热的。

久病入络,胃病时间长了可以出现气滞血瘀,在慢性胃病里面治疗血瘀的方剂,丹参饮的名气最大,这里面有三味药,丹参、檀香、砂仁,治心胃诸痛,包括治疗胸痛都是常用的。

失笑散是活血止痛的,临床上胃痛考虑有瘀血的时候可以用。

单纯见到瘀血引起的胃痛不多,我们经常见到在其他情况下夹有瘀,可能会有胃虚、痰滞、湿热等,治疗的时候丹参饮、失笑散经常会合到其他的方剂里使用,单用的机会不多。

湿热中阻或痰热中阻可以引起胃痛。温胆汤治疗痰热中阻,三仁汤治疗湿热中阻,两方证都会见到舌苔偏腻。

如果是湿热,脉象会见到濡、数、缓等这些“无定体”的脉象,痰热会见到滑脉。

当见到一个舌苔偏腻的慢性胃病患者,如果考虑湿热的时候,还有另一张方剂可供选择,半夏泻心汤,可以治疗湿热中阻的胃痛、胃痞,包括胃脘部的胀满。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里本来是治疗中焦痞证的,由于前面的医生误治后,表邪已经解了,出现了中焦气机的痞结。

究竟是什么痞结住了,后世的医家有不同的意见。有认为痰气痞结了,方中有化痰药、散结药;

有认为寒热阻结了,方中既用了干姜又用了黄连,老百姓说的寒火胃疼可能就是这种情况。

但是有人不同意,有人说寒和热都是无形的邪气,怎么可能两个性质相反的无形的邪气结在一块呢?

这部分医家认为这里面应该是湿热。戴元礼说过“泻心诸方取治湿热最当”,当代的伤寒大家陈亦人特别赞成这种观点。

他说就不应该是寒火,就应该是湿热,他说历史上善于使用泻心汤的除了张仲景可能就是叶天士了。

叶天士在他的《临证指南医案》里以泻心法主治的医案就有60多例,他说不论外感内伤凡属消化系统湿热阻滞的病证均用泻心汤化裁。

这种提法可以是合适的,我们见到的舌象往往是偏腻的,如果舌象不腻用泻心汤效果很差,当然他说的是消化系统的病证。

实际上临床体会,我的感觉,泻心汤证的部位就是在胃脘部,张仲景说的“心下”,“心下”的病变不管胀、满、痞、痛,只要见到舌苔偏腻,首先考虑用泻心汤。

1、要允许这个世界上存在错误的思想和错误的人,但忌讳去叨扰他们。

你很难改变一个成年人,除了你自己。

2、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懂得照顾自己,在事情处理妥帖后能尽情享受生活。

他们不常倾诉,因为自己的苦难自己有能力消解。

也很少表现出攻击性,因为内心强大而有一种体恤式的温柔。

更不被廉价的言论和情感煽动,坚持自己的判断不后悔。

这种人很容易让别人喜欢,也因为他们并不在乎别人是否喜欢他们。

3、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而只是以奖赏引诱他,或以惩罚威吓他,那么我们便是助长了他获得利益的观念和恐惧感。

由于我们自己所受的教养,是为了有所收获才采取行动,所以,我们不知道有一种不含有获取利益之欲望的行动。

正确的教育,鼓励孩子对他人尊重体谅,而无需任何的诱饵和威吓。

4、人长大以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三观,一切过程和结果,都是与自己博弈。

自己想通了,全世界都会绕路。

自己画地为牢,便会万劫不复。

所以,一定要心大,一定要想得开,一定要放过自己。

要学会坦然面对,学会自己和自己和解。

这世界一贯都冷漠,要先给自己温暖。

5、心态稳的一个心法:

永远别自证!

记住一点:谁质疑谁举证。

如果谁质疑你,让他去拿证据跟你说话。

不要主动去当解释的那个,不要为了向谁证明就搭上自己的时间精力,自证的后果往往就是陷入对方要求你的逻辑,被人降位成讨好方。

稳一点,别慌乱。你就是你的中心,C位的人无需自证。

胃疼是现在很多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吧,时常的困扰着人们,那么应该怎么来治疗胃疼呢,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如果老年人胃疼的话,那么应该怎么办吧,下面就来一起看看。

目录

1、老年人胃疼怎么办 2、老年人慢性胃疼怎么办

3、老年人胃疼怎么办可以预防 4、老年人胃疼怎么办吃什么好

5、老年人吃辣胃疼怎么办 6、老年人突然胃疼怎么办

7、老年人经常胃疼怎么办 8、老年人胃疼怎么办能缓解

老年人胃疼怎么办

胃病是一种多病因疾病,诸如遗传、环境、饮食、药物,细菌以及吸烟,过度饮酒等都可引起胃病。

查明原因,如用手捂着胃部,舒服点,胃寒,招风冷气不舒服等,自我调养很重要了。

老人突然胃痛怎么办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下老人胃痛怎么处理。

揉内关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

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疼痛发作时可增至200次。

点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

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揉按腹部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

骨质疏松的药物导致胃疼怎么办呢?不一定非得吃治疗骨质疏松的西药。

副作用大,也可以试试一些中成药物,关于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等等副作用少也可以食补,多吃一些牛奶,鸡蛋,鱼类,蔬菜水果。

其实不光是骨质疏松的药会导致胃痛,胃药也会导致你的骨质疏松,你得的骨质疏松也许就是因为你长期的大量服用胃药。

这都是有一定关系的,这两个病的治疗有点相互影响,所以你在平时用药的时候就要注意了。

我们也可以从饮食上进行调节,饮食结构,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

平时的时候多喝一些温水,吃一些水果蔬菜,避免空腹食用酸性过大的水果,这样是会引起疼痛的,所以在饮食方面也一定要好好注意。

大多数的蔬菜水果都属于碱性食物,而大多数的肉类、谷物、糖、酒、鱼虾等类食物都属于酸性食物,这个要注意了。

胃疼在生活中很常见,很多人在疼痛来了,就马上想到得吃几粒止痛药。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这样既不能缓解胃疼,还有可能会加重病情。那突然胃疼怎么办?这里跟你分享一下快速缓解胃疼的经验。

尽量把皮带松开,穿宽松的衣服,这样可以保障胃气流通顺畅,喝点热水,或是用热水袋敷一会儿胃部。

揉内关: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疼痛发作时可增至200次。

点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揉按腹部: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

当你觉得胃疼不舒服时,可能想躺下来休息,切勿!保持直立状态,使胃酸较容易待在胃内。

当你不得已要躺下来时,例如睡觉,最好将头部势高10—15厘米左右,但单纯加高枕头的效果不好,可用薄一点的被单同时垫一下上半身,如此使睡眠时略呈倾斜状,以避免胃痛复发。

注意事项

这些应急办法或许会有作用,不过胃疼的话缓解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是在平常就多多注意保养胃,多注意胃的健康,切勿经常吃一些辛辣的刺激性比较强的食物,吃饭也要有规律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健康的胃。亲爱的切记!

止痛药的正规名称叫做“解热镇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确可以缓解发烧性头痛、运动后肌肉疼痛等,但对胃部疼痛是无效的,而是应该用“胃药”所以,禁止滥用止痛药。

1、放松腹部

胃痛的时候,最好是可以找个地方平躺着,然后轻轻按摩腹部,这样可以保障胃气流通顺畅,让腹部舒服一点。

2、吃点东西

胃痛常常是因为饥饿产生的,这个时候如果有软质食物的话,吃一点,比如面包、饼干等是很管用的,但不要喝牛奶,也不要吃硬的东西。

平时可以买些苏打饼干放在家里或工作的办公桌里,以备不时之需。

3、给点温暖

胃寒的人常常是因为受了冷的食物的刺激而发作的,这个时候喝点热水,或是用热水袋敷一会儿胃部,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p#副标题#e#

4、穴位疗法

(1)揉内关

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疼痛发作时可增至200次。

(2)点按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3)揉按腹部

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

5、运动疗法

(1)跪姿前倾

双膝跪地,从膝盖到脚趾都要接触到地面,上半身保持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缓慢坐下,直到体重完全压在脚踝上,双手自然放在膝上,保持正常呼吸。

保持该姿势约30秒,放松后再将上半身向前倾。重复做3~5次。该动作有助于消除胀气、胃肠综合征(如胃肠痉挛、腹泻等),还可强化大腿肌肉。

(2)伏地挺身

俯卧(趴在床或地板上),全身放松,前额触碰地面,双腿伸直,双手弯曲与肩平放,手肘靠近身体,掌心向下。

双手支撑,抬起头、胸部, 双腿仍接触地面,直到感觉胸腹完全展开。保持该姿势约10秒钟。

重复做3~5次。这能消除胀气、解除便秘、锻炼背肌,对脊椎矫正有一定的帮助。

(3)站立弯膝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双手轻放膝上,身体微向前弯。深吸一口气,吐气时缓慢收缩腹部肌肉,让腹部肌肉呈凹陷状,但不要勉强用力,否则会感到不舒服。

保持该姿势5~20秒,不要憋气,然后顺势将肺部气体排出,放松肌肉。重复4~7次。这个动作对缓解消化不良与便秘很有帮助。

6、药物治疗效

值得提醒的是药物的选择非常重要,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或遵医嘱用药,以免自己调整用药产生不良后果。

针灸疗法

1、针刺

内关,中脘,足三里。适用于各种胃痛。实证用泻法,虚痛用补法。

2、艾灸

中脘,足三里,神厥。适用于虚寒性胃痛。

胃痛可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均可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导致腑气不通,可见腹痛剧烈,拒按,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

有人说胃痛起来要人命,如果避免这种疼痛呢,当然是平时多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从根源上杜绝得胃病得可能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定不要忽视。

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痛日久,由气分深入血分,久痛入络致瘀,瘀结胃脘,可形成噎膈。

本病在预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患者要注意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

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粗糙多纤维饮食,尽量避免食用浓茶、咖啡、烟酒和辛辣等,进食宜细嚼慢咽,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西药。

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也是预防本病复发的关键。

老年人慢性胃疼怎么办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急性胃炎的遗患

急性胃炎后,胃粘膜病变持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均可形成慢性胃炎。

2、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的饮食及药物,如浓茶、烈酒、辛辣或水杨酸盐类药物,或食时不充分咀嚼,粗糙食物反复损伤胃粘膜、或过度吸烟,菸草酸直接作用于胃粘膜所致。

3、十二指肠液的反流

研究发现慢性胃炎患者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常引起胆汁反流,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胰液中的磷脂与胆汁和胰消化酶一起,能溶解粘液,并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弥散入粘膜,进一步引起损伤。

由此引起的慢性胃炎主要在胃窦部。胃一空肠吻合术患者因胆汁返流而致胃炎者十分常见。消化性溃疡患者几乎均伴有慢性胃窦炎,可能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有关。烟草中的尼古丁能使幽门括约肌松弛,故长期吸烟者可助长胆汁反流而造成胃窦炎。

4、免疫因素

免疫功能的改变在慢性胃炎的发病上已普遍受到重视,萎缩性胃炎,特别是胃体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缩粘膜内可找到壁细胞抗体;

胃萎缩伴恶性贫血患者血液中发现有内因子抗体,说明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某些慢性胃炎的有关病因。

但胃炎的发病过程中是否有免疫因素参与,尚无定论。此外,萎缩性胃炎的胃粘膜有弥漫的淋巴细胞浸润,体外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异常,提示细胞免疫反应在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上可能有重要意义。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机能减退或亢进、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均可伴有慢性胃炎,提示本病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5、感染因素

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发现慢性胃炎患者在胃窦粘液层接近上皮细胞表面有大量幽门螺旋杆菌(campylobacter pylori)存在,其阳性率高达50-80%,有报道此菌并不见于正常胃粘膜。

凡该菌定居之处均见胃粘膜炎细胞浸润,且炎症程度与细菌数量成正相关。电镜也见与细菌相连的上皮细胞表面微突数减少或变钝。

病人血中和胃粘膜中也可找到抗螺旋杆菌抗体。用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和组织学变化可改善甚或消失,因此认为,此菌可能参与慢性胃炎之发病。但目前尚难肯定。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水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粘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慢性胃炎没有急性的那么汹涌,但是会长时间的折磨你,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去治疗,避免继续恶化的可能性。

上腹痛、消化不良、呕血、黑便。常常症状为反复发作,无规律性腹痛、疼痛经常出现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及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儿部委不固定,轻着间歇性隐痛或钝推、严重者为剧烈绞痛。

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继续影响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胃粘膜糜烂出血者伴呕血、黑便。

一、临床表现

本病进展缓慢,常反复发作,中年以上好发病,并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的倾向。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多数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体征不明显。各型胃炎其表现不尽相同。

1、浅表性胃炎 可有慢性不规则的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尤以饮食不当时明显,部分患者可有反酸,上消化道出血,此类患者胃镜证实糜烂性及疣状胃炎居多。

2、萎缩性胃炎 不同类型、不同部位其症状亦不相。胃体胃炎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有时可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舌炎、舌乳头萎缩。

可伴有贫血,在我国发生恶性贫血者罕见。萎缩性胃炎影响胃窦时胃肠道症状较明显,特别有胆汁反流时,常表现为持续性上中腹部疼痛,于进食后即出。

可伴有含胆汁的呕吐物和胸骨后疼痛及烧灼感,有时可有反复小量上消化道出血,甚至出现呕血,此系胃粘膜屏障遭受破坏而发生急性胃粘膜糜烂所致。

慢性胃炎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压痛。

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胃液分析 测定基础胃液分泌量(BAO)及增大组织胺或五肽胃泌素后测定量大泌酸量(MAO)和高峰泌酸量(pAO)以判断胃泌酸功能,有助于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

浅表性胃炎胃酸多正常,广泛而严重的萎缩胃炎胃酸降低,尤以胃体胃炎更为明显,胃窦炎一般正常或有轻度障碍。浅表性如疣状胃炎也可有胃酸增高。

2、血清学检测 慢性萎缩性胃体炎血清胃泌素常中度升高,这是因胃酸缺乏不能抑制G细胞分泌之故。

若病变严重,不但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内因子分泌也减少,因而影响维生素B12也下降;血清pCA常呈阳性(75%以上),慢性胃窦胃炎时血清胃泌素下降,下降程度随G细胞破坏程度而定;血清pCA也有一定的阳性率(约30-40%)。

3、胃肠X线钡餐检查 用气钡双重造影显示胃粘膜细微结构时,萎缩性胃炎可出现胃粘膜皱襞相对平坦、减少。

胃窦胃炎X线征表现为胃窦粘膜呈钝锯齿状及胃窦部痉挛,或幽门前段持续性向心性狭窄,粘膜粗乱等。疣状胃炎X线餐特征改变为胃窦部有结节状粗大皱襞,某些皱襞结节的中央有钡斑。

4、胃镜和活组织检查 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浅表性胃炎常以胃窦部最为明显,多为弥漫性胃粘膜表面粘液增多,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病变处粘膜红白相间或花斑状,似麻疹样改变,有时有糜烂。

萎缩性胃炎的粘膜多呈苍白或灰白色,亦可呈红白相间,白区凹陷;皱襞变细或平坦,由于粘膜变薄可透见呈紫兰色粘膜下血管;病变可弥漫或主要在胃窦部,如伴有增生性改变者,粘膜表面颗粒状或结节状。

活检标本应时作病理学及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可先置一标本于含酚红的尿素液中作尿素酶试验阳性者于30-60分钟内试液变成粉红色,另一标本置特殊的培养液中,在微氧环境下培养,再一标本制作成切片,以HE或Warthin-Starry或Gieemsa染色。切片上可见在粘膜层中有成堆形态微弯的杆菌,呈鱼贯状排列。

三、诊断

慢性胃炎症状无特异性,体征很少,X线检查一般只有助于排除其他胃部疾病,故确诊要靠胃镜检查及胃粘膜活组织检查。在我国约有50-80%患者在胃粘膜中可找到幽门螺旋杆菌。

四、鉴别诊断

1、慢性胃痛

慢性胃痛常见于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也是部队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粘膜丧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2、神经性胃痛

有的人当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时,胃酸会大量分泌,呈现出胃酸过多状态,引起烧心,打隔,胃痛等症状。

另外,胃的工作是受植物神经支配的,当人的精神压力过大时,植物神经系统失去平衡,胃就不能正常工作(分泌胃酸,蠕动等),造成胃部不适,引发胃痛。

再有,因为睡眠不足,饮食不周,生活,工作,学习等原因。都可能引起植物神经紊乱,引发胃痛,这就是神经性胃痛。

3、间歇性胃痛

胃痛是指仅见于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又称溃疡病,中医称“胃痛”、“心痛”、“胃脘痛”范畴。间歇性胃痛就是胃痛呈间歇性,没有一定的规律。

4、情绪性胃痛

心理性胃痛属于精神功能症,主要因为人的紧张、焦虑等不安情绪反射到胃,导致上腹部疼痛,症状包括胃痉挛、腹胀,通常焦虑解除后就能减缓症状。但令人困扰的是,心理性疼痛有时难有方法可立即减缓症状,而且痛的程度也令人难以忍受。更严重后果是压力会引起胃酸分泌,一旦胃酸分泌过多,就易引发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酸逆流等病症。

治疗胃痛,首应辨其疼痛的虚、实、寒、热性质及病在气在血,然后审证求因,给予恰当的治疗。

大抵新病暴痛,痛势急迫 而痛处拒按者多属实证;久病痛缓,病势绵绵而痛处喜按者,多属虚证;寒证疼痛,喜温熨热饮,遇寒则疼增;热症疼痛,喜凉熨冷饮,遇热则痛剧;以胀痛为主,或痛引胸胁,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此多为气滞;

痛处固定不移,多为刺痛者。常属久病血瘀;若烦热似饥,舌红无苔或少津者,多属胃阴不足之证。

胃痛的治法,古虽有“通则不痛”的原则,但决不限于“通”之一法,临证之时,应运用四诊八纲,详加审察,根据病者的不同情况,确立恰当的治疗方法。

一、肝气犯胃

本证按其不同情况,可分为气滞、火郁、血瘀三种类型。

1、气滞

主证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嗳气频繁,噫气或失气后疼痛稍减,舌苔薄白,脉沉弦。

分析情志不畅,气郁不舒,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气病多游走,胁为肝之分野,故痛引两胁;胃气上逆故嗳气频繁,噫气失气后,气逆暂缓,故疼痛亦稍减,苔白,脉沉弦为肝郁之象。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选穴肝俞、脾俞、胃俞、中脘、梁门、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与推揉腹部和中法。

若痛甚而噫气呕恶者,可同取双内关、双内庭、以利气止痛;如泛呕酸水,时时嘈杂;且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则胆火上乘,故见口干而苦;苔黄脉弦数乃肝胃郁热所致。

治则疏肝、泄热和胃。

答案:B

考点:1.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加味。若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2.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加减。胃脘胀痛而便闭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通腑行气;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可合用大承气汤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3.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如胃痛较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痛势急迫,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胃郁热之征,改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加黄连疏肝泄热和胃。4.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湿偏重者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热偏重者加蒲公英、黄芩清胃泄热;伴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橘皮清胃降逆;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后下)通下导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枳实理气消胀。5.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若胃痛甚者,可加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强行气活血止痛之功;若四肢不温,舌淡脉弱者,加党参、黄芪等益气活血;便黑可加三七、白及化瘀止血,出血不止应参考血证论治。6.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若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可加珍珠层粉、牡蛎、海螵蛸或配用左金丸以制酸。7.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减。泛酸,可去饴糖,加黄连炒吴茱萸、乌贼骨、煅瓦楞子制酸和胃;胃脘冷痛,里寒较甚,呕吐肢冷,加理中丸温中散寒;兼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用附子理中汤温肾暖脾,和胃止痛;无泛吐清水、手足不温者,可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中医中医内科重点知识梳理

 内科是中医的重要学科之一。你知道重要内科学有哪些重要知识。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医中医内科重点知识梳理,欢迎阅读。

 一、感冒: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二、咳嗽: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四、哮证: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浊壅肺:涤痰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

 4)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5)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阴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八、痰饮: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溢饮 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 温肺化饮、下气平喘-小青龙汤

 5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十、血证:

 1鼻出血

 1)邪热犯肺:清热泄肺、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3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4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5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十一、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

 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十二、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三、不寐:

 1实证

 1)肝郁化火:清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2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六味地黄丸

 2)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汤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四、厥证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食厥 和中消导-神术散合保和丸

 4痰厥: 行气豁痰-导痰汤

 十五、郁证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疏肝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2虚证 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

 十六、癫狂

 1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2狂证 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2)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十七、痫证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十八、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4)肝胃郁热:疏肝理气、泄热和胃-丹栀逍遥散

 5)胃阴亏虚:滋养胃阴、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6)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九、噎膈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沙参麦冬汤

 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补气运脾汤或右归丸

 二十、呕吐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6)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二十一、呃逆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降逆止呃-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

 二十二、泄泻

 1)感受寒湿: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2)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4)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5)脾胃虚弱:益气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

 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十三、痢疾

 1)湿热痢:清热解毒、清肠化湿、调气行血-芍药汤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

 3)寒湿痢:温中化湿、调和气血-胃苓汤

 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或合真人养脏汤

 5)阴虚痢:凉血滋阴清肠-驻车丸

 6)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十四、腹痛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饮食积滞:消食导滞-枳实导滞丸

 5)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

 二十五、便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通便-六磨汤

 3)虚秘: 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 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4)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

 二十六、胁痛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

 4)瘀血停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二十七、黄疸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或甘露消毒丹

 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

 二十八、积聚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

 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

 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

 5)正虚瘀结:补益气血、化瘀消积-八珍汤、化积丸

 二十九、鼓胀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除湿散满-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4)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

 6)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凉血化瘀-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三十、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6)气血虚头痛:气血双补-八珍汤

 7)痰浊头痛:健脾化痰、降逆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三十一、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 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三十二、中风

 中经络:风痰入络:真方白丸子 风阳上扰;天麻钩藤汤 阴虚动风: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

 闭证:痰热腑实:桃仁承气汤 痰热瘀闭:羚羊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 痰浊瘀闭: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

 恢复期:风痰瘀阻:解语丹 气虚络瘀:补阳还五汤

 三十三、痉证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缓急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

 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

 三十四、疟疾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

 4)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三十五、水肿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6)肾气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三十六、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3)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

 4)气淋:

 实证:利气宣导-沉香散 虚证: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5)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6)膏淋:

 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 虚证:补虚固涩-膏淋汤

 三十七、癃闭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5)中气不足:升清降浊、化气利尿-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尿-济生肾气丸

 三十八、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加味二妙散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三十九、消渴

 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3)下消:

 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四十、痹证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

 四十一、痿证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四十二、内伤发热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四十三、虚劳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3)肾气虚-大补元煎

 2血虚

 1)心血虚-养心汤 2)肝血虚-四物汤

 3阴虚

 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益胃汤 4)肝阴虚-补肝汤 5)肾阴虚-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右归丸

;

何任治疗慢性胃炎验案赏析

国医大师何任熟谙中医四大经典,诊治顽症精妙绝伦,在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疑难重病方面验识俱丰,医术精湛,尤其是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独具匠心,疗效卓著。现结合一些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证治的认识和何任治疗本病验案的赏析,冀以弘扬何任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传承仁术。

病机阐微

对于本病的病因,董昕东等认为主要是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不和所致。郑亮等认为乃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胃虚弱使然。刘红燕等认为本病之产生多因情志不舒、饮食劳倦和手术损伤所致,病机则以肝郁脾虚、胆失疏泄、上逆犯胃为主,其病在胃,其因在胆,是以脾胃为本,肝胆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朱继东、楚红生等认为,其成因主要为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以及寒热诸邪等损伤脾胃,而致脾阳不运、寒湿内停,胃气失和、气机不利,引发本病。芦德银认为本病的发生是饮食不节、劳逸、外感、七情及他病传变等,其中情志因素影响最大,故临床上以肝胃不和为多见。

孙光荣教授认为,脾胃性平,又赖肝之温升而升,赖肺之凉敛而降,故方能脾升胃降使水谷清浊有分,各归所化,则不病矣。脾不升则泄泻,胃不降则呕逆,此其常度。而胃痛之因,有本末之别,本者,胃腑之体受寒热稽留、气血逆乱、阴浊缠结而作痈也;末者,胃之经气不畅而痈之谓。临床分两端为绪:一者脾肾寒湿,二者肝郁腑滞,由此变生百端。

贵襄平力倡金元四大家李东垣的“脾胃伤则百病生”的发病观,认为饮食、劳倦、情志均是脾胃病的致病因素,脾病与胃病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饮食失节先伤胃,多表现为实证、热证,症见胃脘胀痛、恶心呕吐、口苦口干、大便硬结、火升面热等,但饮食伤胃有余之证,却使脾气亏虚,阴火上行灼肺,出现气短、精神少、身热、面如火燎等症状;劳倦过度先伤脾,多表现为虚证、寒证,症见怠惰嗜卧、肢体无力、大便溏泄等,但劳倦伤脾不足之证,却使胃中津液不布,谷气下流,导致胃亦随之而病。

袁国东认为本病往往由于饮食寒热失度,导致脾胃损伤。平素嗜食辛辣厚味,助湿生热,或脾失健运,酿湿生热,或积滞宿食,郁而化热,导致脾胃湿热或胃火亢盛;或七情失调,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气犯胃,而致肝胃郁热。慢性胃炎除上述各种原因导致胃火(热)壅盛外,胃寒也是本病重要的病理变化,常由于过食寒凉食物,或外感寒邪直中,或过服寒凉药物攻下伤胃。而寒主收引,寒邪内客于胃,则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致气机阻滞,胃气不和,故表现为胃脘冷痛,恶冷饮,喜热食,得温痛减,如《素问·举痛论》中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同时还可伴呕吐清水、脘胀、口不渴、纳差、大便稀溏等表现。

邢丽辉认为小儿慢性胃炎其病多为小儿饮食失节损伤脾胃,加之小儿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功能失调或寒积胃脘,气血瘀滞不通则胃痛,久则留瘀生痰,脾胃为湿热所困,出现纳呆,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梁向红、周勇等认为本病病位虽在胃,而与肝、脾的关系甚为密切,胃与脾以膜相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脾主饮食精微的运化转输,以上升为常,二者同为后天之本,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如劳倦内伤,饥饱失常,多为脾胃同病;肝属木,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或中土壅滞,木郁不舒,或肝火亢炽通灼胃阴,胃失滋荣,故胃病多关乎肝。

何任认为,本病多属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胃气上逆而致。

治则探幽

对于本病的治疗,张明艳认为宜遵循胃腑以通为贵原则。《素问·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胃主通降,不通则痛。急则治标,药专量大宜生用。缓则治本,丸散久服收功。同时,本病初期证型单一寒热易辨,后期证型较多见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证,若证已转化,则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阴阳表里不分,虚实寒热不辨,狭义理解“胃气以降为和”“通则不痛”等,治疗往往无效,甚至会产生副作用。

向建忠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胃,但与肝、胆有密切的关系,理气和胃是主要的治法,但宜辨病与辨证论治结合,分型论治:肝气犯胃型,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肝胃郁热型,治宜疏肝泄热,和胃降逆;脾胃虚弱型,治宜理气健脾,和胃降逆。

谷守敏等认为其病机以气滞为要,因气滞而变证百出,所以,治疗也要抓住这一关键因素。

周和平认为本病多是因脾胃虚寒引起,因此治疗应以温脾健胃止痛,调和脾胃升降为治则。刘浩端认为根据本病的病机特征,治疗应以补中益气、活血化瘀、化湿消胀、调和气机为大法。吴庆和等在治疗上极力推崇清代名医叶天士《《脾胃论》注释》的“滋养胃阴”说。叶天士对脾胃有独到的见解,提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对脾胃的功能进一步细化,同时明确提出了“胃阴”的概念,接着进一步指出胃阴失调的大法,“所谓胃宜降则和者……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矣。”余绍源在临床上也善用“滋养胃阴”之法,并创“益胃饮”以滋养胃阴为主,活血化瘀为辅,治疗慢性胃炎,收到了良好效果。

孙光荣认为,本病病位虽然在胃,而与肝、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在生理上,脾为脏而胃为腑,脾主升主化,而胃主降主纳,有经络相连,同居中焦,互相制约、互相配合,是气机及水谷精微升降运动的枢纽,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在病理上,如内伤、饥饱失常,多可导致脾胃同病。而肝属木,主疏泄,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或肝郁化火,迫灼胃阴等都可影响脾胃之升降功能,导致本病的发生。因此在治疗时要以温阳健脾以升清、和胃降逆以顺通、疏肝理气以止痛为大法。

杨占英认为治疗本病应据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病机特征,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为大法。张声生等认为其病因虽有寒凝、食积、痰饮、湿热、瘀血阻胃,或肝气犯胃,或阴虚、阳虚,胃失所养等不同,但终致胃之气机壅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则是共同的病机。因此,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病的根本大法。要结合具体病机,采用相应的治法。主要有疏肝和胃、散寒温胃、泻热清胃、消导泻胃、补虚暖胃、滋阴养胃、化瘀通胃、清化醒胃、芳化胃浊、疏通胃气、升降调胃、补中益胃、止血护胃、化痰顺胃、驱蛔安胃等,临床可灵活运用。

何任认为本病多因肝气犯胃而致,因此宜疏肝和胃,行气止痛为大法。

方药撷萃

对于本病的选方用药,段飞茹等常用四君子汤加黄连、大黄治疗,药物组成: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黄连6g,大黄3g,甘草6g。本方可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湿化浊,治疗56例,总有效率为9286%。叶凡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药物组成:法半夏10g,干姜6g,黄芩10g,黄连6g,太子参15g,大枣10g,白及15g,三七粉3g(冲服),蒲公英15g,炙甘草6g。治疗56例,总有效率9107%。

赵时雨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基本方:清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太子参、甘草;腹胀者酌加木香、槟榔、枳实(壳)、厚朴、佛手;饮食积滞加鸡内金、焦三仙、莱菔子;疼痛者酌加延胡索、川楝子、白芷;反酸者加吴茱萸、煅瓦楞子、煅海螵蛸;胆汁反流性胃炎加茵陈、柴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阳性)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治疗63例,总有效率889%。

王倚东常用加味四逆泻心汤治疗,药物组成:姜半夏10g,黄连6g,黄芩10g,干姜10g,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党参15g,吴茱萸3g,煅瓦楞子10g,生麦芽30g,炙甘草6g。治疗40例,总有效率95%。徐红等用荆花胃康胶丸治疗,可理气散寒、清热化瘀,治疗82例,总有效率979%。高云常用香连丸汤剂治疗,药物组成:黄连6g,薏苡仁30g,茯苓15g,生黄芪30g,白芍12g,鸡内金15g,山楂、神曲各15g,麦芽、谷芽各15g。治疗33例,总有效率为9090%。

卢渊常用和胃降逆汤治疗,药物组成:柴胡15g,延胡索12g,三七参10g,川楝子12g,陈皮12g,白芍15g,焦白术20g,法半夏12g,枳实12g,紫苏梗12g,莪术15g,百合15g,代赭石30g,煅瓦楞30g,甘草6g。本方可疏肝利胆,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理气止痛,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76例,总有效率为9667%。

胡建军常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药物组成: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枳壳5g,清半夏10g,砂仁5g,木香10g,厚朴10g,甘草5g。本方可健脾和胃,燥湿化痰,治疗38例,总有效率为8947%。梁玉等常用三黄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黄连、黄芩、黄柏、蒲公英、乌贼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法半夏各5 10g。治疗42例,总有效率为881%。马春常用叶氏养胃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麦冬15g,生扁豆10g,玉竹10g,生甘草10g,桑叶10g,沙参10g。治疗31例,总有效率为9032%。

何任常用自拟脘腹蠲痛汤治疗。

典型医案

男,54岁,2006年4月27日初诊。患慢性浅表性胃炎12年,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窦部糜烂”。近来间歇胃脘胀痛4月,1周前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窦部糜烂”,痛处不固定,时有恶心,饭后疼痛加重,情绪不好时疼痛亦加重,舌淡,苔白腻,脉弦,何任用自拟脘腹蠲痛汤加减治疗。方药:延胡索20g,白芍20g,生甘草10g,川楝子10g,蒲公英30g,沉香曲10g,乌药10g,制香附10g,海螵蛸10g,郁金10g,炙刺猬皮15g,九香虫6g,玉米须30g。煎服,每日1剂。前后共服45剂,胃镜示糜烂消失,至今未有疼痛复发。

临证心法

从此医案可以看出,胃痛是患者的主要痛苦所在,其病机主要是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气血郁滞。朱丹溪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引起胃痛的病多端,但气血郁滞是其症结。而气血郁滞,受责于肝。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所以,何任抓住这一关键病机,采取了以下诸法,重点解决胃脘疼痛问题。

疏肝泻热,行气止痛由于肝气郁结,气血郁滞,胃络不通,不通则痛;且气郁又可化火生热,灼伤胃络,使胃络绌急而痛。故何任首先选用了《太平圣惠方》的金铃子散。方中川楝子味苦性寒,归经入肝,本品性主降泻,能疏肝郁、清肝火、止疼痛、除湿热,以清热舒肝,行气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温,归经肝、胃,本品温而和畅,辛润走散,能畅血脉、消瘀血、散滞气、行壅结、通经络、止疼痛,既可行血中之气滞,亦可通气中之血滞,其性和缓,不甚峻猛,为止痛之要药。如《本草纲目》常用少量延胡索碾末温酒调服,治疗胃痛;《沈氏尊生书》玄胡索散、《济生方》三神丸,常用少量延胡索与当归、白芍、莪术、木香等配伍,以治疗妇女痛经;《济生方》之橘核丸、《医学发明》之天台乌药散等常用治疗疝气疼痛。故《本草纲目》曰:“玄胡索能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本草求真》记载:“延胡索,不论是血是气,积

胃热滋阴,胃寒温养

受访专家:上海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 孙永顺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造成脾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上海市中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