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西医割裂的双盲实验究竟有多大的说服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1收藏

让中西医割裂的双盲实验究竟有多大的说服力?,第1张

对于中药的疗效,或者说喝了中药治好了的人,有两种认识:我喝了中药所以我好了;许多疾病可以自愈,那苦味的药汤,你可能白喝了。有人常说不要把“前后关系”和“因果关系”混为一谈。老实说,如果有人说这话,那么这个人连什么叫逻辑都不知道,他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时序”。

自从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以来,我们就知道任何物体都不能超越光速。为什么不能超越光速,就是因为超越光速违反了时序!因为违反时序会违反因果关系!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同时还要明白集合论里的交集、并集和补集的关系。在四维时空里面,过去、现在和将来,是用一个光锥表示的。光锥看起来是一个沙漏型,光锥的原点就是现在,向上的开口表示未来,向下的开口表示过去。光锥的分界面,是光线通过的路径!光锥的中间被称为类时性区间!时序中包含的因果关系,就是定义在这个区间里的。

》那些指责中医不科学的人,没有理解真正的科学是什么!这里有必要搞清楚一个概念,什么叫科学?什么叫学科?只有统一的标准才有统一的判断。否则就是鸡同鸭讲。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把科学的标准明确的表示如下,分成三个部分。第1部分,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也是有相当严格的要求的,按照搭建规则,它必须由n条理论组成,这n条理论必须满足独立性、相容性和完备性。第2部分,理论的推理。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我们可以用第1部分对外部事物作出判断。第3部分,理论的推导可被验证。这个过程又被称为“可证伪性”。

现代医学只是一个基于数学、物理和化学前提下的应用学科,不是科学的全部。就现代医学本身来说,它更偏向于化学和生物化学,现代医学认定的人是由化学反应和化学要素构成的人体。根据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百分之一百完整的理论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就现代医学本身上来说,很多问题都没有办法用化学的观点来解释。

组成人体的蛋白质分子,即使在化学结构上完全相同。但是需要通过在空间之中的折叠,形成2、3、4级构象,才能具体发挥功能。在化学意义上完全相同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表现在生理活性上完全不同。现在有一门全新的学科叫做《生物物理学》,如果化学和生物化学能够100%解释人体的话,就不会出现这门学科。上个世纪80年代,确认了一种被称为“朊病毒”的蛋白质浸染颗粒。这种病毒蛋白可以诱导其他正常的蛋白变成病毒。病毒蛋白和正常蛋白之间唯一的区别是空间折叠方式不同,正常蛋白以阿尔法折叠为主,而病毒蛋白以贝塔折叠为主。

现在所谓的双盲实验,只是化学意义上的双盲实验。首先明确一个共识,中药通不过现在的双盲实验!因为中医是唯象医学,中医描述的是人体症状之间的关联,而不是描述人体之间生理化学反应之间的关联。中医描述的手腕上的脉搏的波动特性,所谓的“把脉”,就是一个纯粹的物理现象。那么人体之间生理化学反应并非人体的全部,我们上面已经讲了,人体之内还有物理过程。如果严格双盲实验,要把所有的可能性过程全部包含在内,做出极其严格的标准,才可以作为一个真正公平的评判标准。

也就是说,你要做到物理意义上的双盲实验!什么叫物理意义上的双盲实验?就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完全是一模一样的人,然而这在现实始终是无法完成的。当然退一步讲可以用100对同卵双胞胎来做双盲实验,有人做过吗?肯定没有人做过!中医并非通不过双盲实验!而是满足中医条件的双盲实验没有做过!我们可以指责中医的学科建设不健全,但是不能指责它不科学。因为根据科学的评判标准,中医的理论是可被证伪的。这个世界上可被证伪的理论极少,中医的理论是其中之一。

中医理论是唯象的,但是中医理论并不孤独,因为量子力学就是唯象的。人体非常复杂,和宇宙在数学上等价!钱学森说中医是顶级人体科学!杨振宁和李政道相信中医,你跟我说中医不是科学?

勤奋求学,学无止境

了解过屠呦呦生平的人都知道,她出生在一个不是特别富裕的家庭,然而恶劣的环境并不能阻挡她求学上进的决心。生活在物质条件这个优越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努力!

迎难而上,勇于攻关

1969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刚刚工作几年时间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毅然决然的承担起中医抗疟疾药研究任务,并且经过两年时间成功提取青蒿素。我觉得空有满腹理论不足以成大事,还需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勇于前行的决心。

团队精神

屠呦呦先生在获奖时多次强调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可想而知,个人的力量是极其渺小的,没有团队的协助,我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尽管诺奖实质属于个人,但是也不要忘了众多中医药研究人员的辛勤付出。

体制弊端太明显

屠呦呦先生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而落选院士,却成功摘取生理学的诺奖。这个因为没有院士的身份而引起广大网友的讨论和反响,至于评审条件是否应该放宽的问题始终不停歇在讨论。总体而言,还是体制要改革,否则会严重打压人才的研究积极性。

善于思考,抓住灵感

屠呦呦因为受到中医古籍的启迪,并且通过适当的手段对中药青蒿成分(可以有高效抑制疟原虫)进行提取,最后成功研制出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的青蒿素。这就教导我们要善于从书中和实践里思考问题,而不是死读书,不带目的干事。

中医和西医的结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尽管青蒿素源自传统的中药,但是从中草药的提取物中寻找到具有抗疟疾功能的成分,却采用了中西医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屠呦呦翻阅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截疟的记载,深受启发。她反复琢磨这段记载,古人的记载中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煎煮方法,而是将青蒿泡在水中后“绞取汁”,屠呦呦突然意识到,常规的高温煮沸过程可能会破坏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还涉及药用部位问题。为此,她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案。经改用低沸点溶剂乙醚提取青蒿叶子,又除去其中无效的酸性部分,从而使所得的中性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经临床试用于间日疟、恶性疟患者,全部有效。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让中西医割裂的双盲实验究竟有多大的说服力?

对于中药的疗效,或者说喝了中药治好了的人,有两种认识:我喝了中药所以我好了;许多疾病可以自愈,那苦味的药汤,你可能白喝了。有人常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