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香盒用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4收藏

古代香盒用途,第1张

古代没有香水,所以只能用花瓣或者香料来制作香囊,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香囊文化。

香囊文化作为中国香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民族传统。

本文将从历史变迁,出土文物,用途三个角度谈谈中国的香囊文化。

从历史的变迁,看中国香囊文化

古代人的衣服没有口袋,所以一些随身携带的东西都会放入佩囊中,外出的时候把其佩戴在腰间,所以“佩囊”的名字由此得来。

①春秋战国及汉魏时期

屈原《离骚》:“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在春秋战国时期,佩戴香囊的风俗开始盛行,古人们开始重视对香草的采集。他们把晒干的香草放入精美的丝袋中,佩戴在身上,不仅能够释放出芬芳,还可以作为饰物。

在汉魏时期在很多相关文献中,开始大量的出现了“香囊”这个名词,可见其普及度之广。

在繁钦的《定情诗》中就描述了“香囊系肘后”的佩戴方式,相较于古代系在腰间,汉魏时期则是藏在了袖子当中,或者系在肘臂下,在举手投足间就把香囊中的香气从袖口散发出来。

② 唐朝时期

唐朝香囊

唐朝是香囊最鼎盛的时期,由于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西方许多的优质香料传入中原。

唐朝大量的药师及佛家道家的人士专门研究香料的性能及作用,制作出的配方品种众多,可以满足唐朝的民间和贵族的不同需求。

白居易《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

在传统的认知中,香囊基本都是用布料做成的。但在唐朝,金银材质制作的香囊体现了文化的进步与传承。

金银制的香囊不仅具备了传统香囊的功能,还能够结合熏香炉燃烧香料。唐朝香囊标志着香囊文化的另一个创新。

③ 宋代及明清时期

《陆游集·放翁遗稿卷上·焚香赋》:“参佛龛之夜供,异朝衣之晨熏”

宋代的香料除了用于入药或者拜佛之外,宫廷以及权贵之家也普遍被使用。

据史书记载,宋代的朝廷官员必须在每天早晨上朝前把衣服熏足浓烈的香气,然后才能上朝。不仅如此,皇帝也喜欢将喜欢的香料赏赐给朝廷官员,以示奖励。

对于比前面的朝代,明清时期的香囊种类非常的多,材质上也多种多样。

明清时期的香囊,不管是朝廷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随身携带。四大名著《红楼梦》中多次提到香囊的使用,明代的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有香囊治病的记载。

了解香囊文化的历史变迁之后,我们再从出土的文物中来看看中国的传统香囊文化。

从出土文物,看中国香囊文化

①清代金镂花嵌松石翠片香囊

金镂花嵌松石翠片香囊

清朝的香囊种类非常繁多,而金制的香囊多为镂空状,佩戴在腰间。金镂花嵌松石翠片香囊就是镂空设计的,上面有花瓣的装饰,香囊的上下都有丝绳和红色珊瑚珠子修饰。

由于明清以后,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所以海外流入的香料没有唐朝时期多,所以用于燃香的香薰逐渐退出了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这类随身携带香料或花瓣的香囊。

②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曾经在《国家宝藏》中展示过,它的外壁用银所制,整理镂空并被平均分割成了两个半球,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侧以活轴相套合,用于燃放固体香料。

它运用了播揲,錾刻,镂空,鎏金等制作方式,显示出唐朝时期的不俗工艺水平。

它还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支点悬挂法,以其直径与边缘相交的两点为轴线,与内持平环用活轴衔接。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上面的图案是葡萄花,丝绸之路让西域把葡萄带到了中原,正因为如此,这个香囊也是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交流的结果。

从香囊的用途,看中国香囊文化

① 情感表达

在古代,香囊除了是一种配饰,还是许多男女的定情信物。

古代女子会把自己的爱绣进香囊,送给喜欢的人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爱慕和牵挂,香囊也就成为了一种男女之间传达爱意最直接的方式。

香囊是每天都会随身佩戴的,所以香囊也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恋人之间不间断的思念和对永远在一起的祝福和向往。

林黛玉

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曾经把绣好的香囊送给贾宝玉,后来误以为她亲手缝制的香囊被贾宝玉送给了别人,还大哭了一场。林黛玉身体不好,她却用一针一线绣出了对贾宝玉的情谊,她把自己最深的爱都绣在了这个香囊上,寄托着她的含蓄又炽热的情谊,成了传达爱意的艺术品。

② 美好祝福

香囊除了作为男女的定情信物之外,还被赋予了更美好的祝福。

香囊上各式各样的图案,代表了不同的寓意。民间的香囊图案多以花卉和动物为主,来寄托情感和对美好的向往。比如香囊中的莲花牡丹寓意女性而登梅的喜鹊隐喻男性,松鹤象征长寿而石榴象征多子。

除了图案的隐喻,端午历来有戴“香囊”的习俗,孩子们会戴上香囊,并在里面填充一些具有清香、驱虫、避瘟的中草药。

古代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更是恶日。所以明清两代对端午节很重视,乾隆朝《穿戴档》记载:“每年五月初一日起挂五毒香囊(包括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佩戴它则是为了驱邪迎祥。

总结

香囊装载着上千年的低调奢华,这小小的香囊即是男女间的定情信物,又是寓意祝福。

纵观千年历史的变迁,香囊文化也从简单的携带随身物品,发展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香囊文化。

香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非常少见,市面上更多的是人工香料的香料包,现代人也缺失了过去古人对生活用香的享受。精致又极具传统文化意义的香囊,在现代已经不多见了。这些充满时代感的物件,正在慢慢的流失。

当我在博物馆看到那些香囊的出土文物,感受到的是香囊在不同时期的艺术体现,可心中又会有一丝惆怅,似乎现在的我们正在离这些传统的文化越来越远。

香囊或香包的功效其实等同于现在大家出门前喷点香水。但香囊是对工业化传统缺失的弥补,它承传着朴素的民间生活气息。当然,传统的节日香囊可不仅是闻香,要是把苍术、白芷、菖蒲、麝香、苏合香、冰片、牛黄、川芎、香附、辛夷等药制成的香料装进去,那就有了功能性的作用。

传统寓意:清香、驱虫、避瘟、防病、致爱

  夏季传染病开始抬头时,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袋拴在孩子们的衣襟上。香囊常用的是具有芳香开窍、含有较强挥发性的中草药。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香囊,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青年人带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两个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香囊、荷包的做法

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丝线(或中国结细线)、剪刀、针、线

  第一步:将碎布画上自己喜欢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桃形等。

  第二步:剪下相对的两片,用线将三边从反面缝合,留下一边。

  第三步:翻过来,塞入蘸有中药店买回来的香料粉的棉花。将最后一边缝合,再加长绳装饰即完成。

通过学习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以及有关传说,各地习俗,香囊制作等,我的感悟是:能从端午的由来中感受到古代英雄人物如屈原的忠君情怀,感受他们的爱国热情,知道忠君爱国的人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人民的热爱和纪念。作为小学生,要从他们身上学习优良的品质,将来更好的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贡献。

祝你生活愉快!

1、吃粽子,有讲究

一提到端午节,最直接的联系莫过于粽子了。粽子含有丰富的配料,配上清香的叶子和柔软的糯米,是让人食欲大开的节日美味。中医认为,糯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之功,食用粽子有清热除烦、助脾开胃的作用。

但粽子属于高热量不易消化的食品,食用时要注意量的控制,过量进食易引起消化不良,尤其是糖尿病病人不可贪食。对于脾胃阳虚、虚寒的人来说,亦不宜多吃粽子。另外,吃粽子时最好搭配茶水,可帮助吞咽和消化。

2、熏艾叶,驱蚊虫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作为中医常用到的中草药,性温,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等功效。同时,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净化空气。研究表明,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传播,且对人无害。

除了熏制,将艾叶捣成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需要提醒的是,有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要慎熏艾叶,以免引起过敏而使病症加重。

3、佩香囊,避瘟病

佩香囊,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专家表示,为了清香、驱虫、避瘟,香囊中常会填充一些具有“芳香辟秽”功能的中药,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苏、薄荷等。它们都含较强的挥发性物质,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舒筋顺气、通九窍、防瘟病。

如今,市面上销售的香囊成分不尽相同,无论哪种,选购时都应有所鉴别、取舍。过敏体质的人,还是不佩戴为好。此外,孕妇应慎用香囊。

4、饮药酒,祛湿邪

提到端午节饮酒,给人印象最深的非“雄黄酒”莫属。但专家提醒,雄黄属有毒类中药,会对肝脏造成损伤,一般不建议直接饮用。可用黄酒和五加酒代替。中医认为,黄酒属温性,生饮可治疗天热引起的厌食、烦躁等;热饮可缓解风湿性关节炎、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等。

五加即五加皮,味辛、苦,性温。将其切丝,与白酒一起盛入容器浸泡10天左右即可饮用。不过药酒虽有防治疾病的功效,但并不适合所有人,如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酒精过敏者,患有肝肾疾病的人不宜饮用。

5、划龙舟,练腰肌

端午划龙舟是民间最为传统的习俗之一,不仅有趣好玩,极具观赏性,而且锻炼身体的效果非常好,尤其对久坐不动的上班一族更有益。专家认为,划龙舟对久坐族改善腰肌劳损、肌肉僵硬,以及椎间盘等健康问题,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端午习俗中的养生之道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避疫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避疫汤 1 拼音

bì yì tāng

2 处方

苍术3钱3分3厘,川芎8钱5分,干葛1钱3分6厘,甘草1钱6分6厘。

3 功能主治

时疫不染,已病者愈,未病者不染。主

4 避疫汤的用法用量

加姜3片,连须葱头3个,水2碗,煎8分,空心服。

5 摘录

《仙拈集》卷一

古籍中的避疫汤 《松峰说疫》:[卷之五·诸方]避瘟方

草(五钱)麝香(五分)冰片(三分)共为细末,糯米汤调,丸黍米大,噙化。透顶清凉散凡遇时令不正,瘟疫

《医心方》:[卷第十四]避伤寒病方第二十五

要方》同之。)又方∶常以月望日,细锉东行桃枝,煮汤浴之。又方∶常以七月七日,合家吞赤小豆,向日吞二

《松峰说疫》:卷之一·述古

诊其尺中皆数滑,乃以云母膏作丸,衣以乳香,硝黄煎汤送下,下脓五碗,明日再下余脓而愈。松峰云∶余用小

《喉科集腋》:[卷上]烂喉痧症辨

坐视其毙速用卧龙丹多吹两鼻多嚏为吉随用薄荷钱许煎汤磨紫金锭二枚频灌之候形色少转再进煎剂如无以上诸搬

《医述》:[卷五·杂证汇参]疫

中药香囊的制作方法如下:

香囊的制作需要把花瓣晾干,不要在阳光下暴晒,这样香味散了,最好加一些药材,也可以碾成粉末状。把布剪成喜欢的形状,进行缝合,放入花瓣等香料,再次进行缝合。香囊又名香袋、花囊。香囊与荷包并非同一种物件。是古代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

两千多年前,中国民间就有佩戴香囊避除秽恶,确保自身健康的民俗香囊。常用的多是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民间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

传统香囊惯用白芷、川芎、芩草、甘松等中药,也可添加了山萘、熏草、泽兰、艾叶,磨研、提炼成粉状,缝制成香囊,也可加驱蚊虫的中药:藿香、薄荷、紫苏、菖蒲、香茅、八角茴香、陈皮、柳丁皮、肉桂、丁香等。

香囊配方:

儿童防感冒的香囊配方:丁香、冰片各3克,高良姜2克,桂枝、佩兰各5克,山奈、丁香、雄黄各3克,冰片、薄荷脑各25克,砂仁、蔻仁各5克。药料研细末并过筛,装入小布袋,每袋10-15克,给孩子佩挂在脖子上,或用别针固定于衣襟,布袋中药末每10天更换一次,以保持药效。

解春困香囊配方:冰片、樟脑各3克,良姜15克,桂皮30克。川芎、白芷各10克,苍术20克,冰片3克。山柰、雄黄各10克,樟脑3克,丁香50克。任选以上一种配方,将药物粉碎成细面,取药面3—5克,用布缝制成小袋佩挂颈上,15天换一次即可。

传统香包的配料有雄黄、朱砂、熏草、艾叶等香料,也有用中草药做配料,比如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等。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辟邪驱瘟的意思,而且也有装饰的作用。

端午节佩戴香包

佩香包,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包里通常会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香包中所用的中草药物,都是能散发出天然香气的,这种香气属于中药学理论中的五臭范畴,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端午节传统香包中的香料可以预防感冒、抗菌等,并且对防蚊驱虫有一定作用>

每年进入芒种之后,气温不断升高,随着滚滚热浪翻涌而至,农忙时节来了,端午也带着浓浓的粽香随后而至。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等,节期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之一。端午节的习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不同地区的节日习俗可能会有一些区别,但是主要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放纸鸢、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打马球、跳钟馗、斗草等。

我认为这端午节怎么多的习俗种值得一提有4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的习俗之一: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赛龙舟是龙图腾的产物,本是一种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祛病、保健、消灾、辟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成为了娱民的活动,屈原精神的出现又使其得以繁荣,后来经过历代人民的改造流传,就成了一项规则齐备的竞赛活动。社会主义新时期,它的价值得以充分的展现,它的民族凝聚力,它的振奋精神,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学习。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多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比赛中,鼓声急促,众桨翻飞,刻成龙形的独木舟你追我赶,不相上下 ,既是竞渡游戏,亦是以祭神与乐人的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英国等。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了首届国际龙舟节。此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将赛龙舟列入比赛项目。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习俗之二: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的又一传统习俗。各地包粽子的用料、粽子的形状不尽相同,花样繁多。如包成牛角状的叫角粽,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称筒粽,包成四角形的叫四角粽,放肉的叫肉粽,放枣的叫大枣粽……统称叫粽子。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有用大黄米(粘黄小米)的,还有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时,粽子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包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元、明时期,包粽子的用料已由菰叶变为箬叶,后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粽子米里已开始加上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益加丰富多彩。

从古到今,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来包粽子,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大枣和小枣的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肉粽子最有代表性。现在交通这么发达,网上交易红火,就是西北地区的人想吃南方的粽子已不是什么难事。大家也可以学习包起来。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的习俗之三: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香囊,亦称“容臭”。俗称“香袋”。为了清香、驱虫、避瘟,香袋中常会填充一些具有“芳香辟秽”功能的中药,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苏、薄荷等。它们都含较强的挥发性物质,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舒筋顺气。  是一种装有香料的小囊,多以色彩鲜明的丝织物缝制。青少年男女佩戴于身,取其芬芳,并作为装饰。起源甚古老,直用至清代。亦有系于麻帐或为辇上的。

香囊,以锦制作,也称“锦囊”或“锦香袋”。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三国魏朝繁钦在《定情》中诗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辇缀五色香囊,每出游芬香满路。由于奇特香料多来自外国的贡品,朝廷还把香囊作为赏赐之物。佩带香囊之俗,也在民间盛行。“榴花角黎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珠门。”这首古诗是描述当时人们欢度端午佳节的种种习俗。

《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衿缨皆佩容臭。”郑玄注:“容臭,香物也。”

古诗《为焦促卿妻作》:“红罗复头号帐,四角垂香囊。”三国魏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下:“咸通四年,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宝步辇,四面缀五色香囊。囊中贮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

《红楼梦》第十七回:“[黛玉]生气回房,将前日宝玉嘱咐他没做完的香袋儿,拿起剪子来就铰。”

🌷端午节的习俗之四: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唐玄宗一次游幸骊山,回来后染了疟疾。白天卧床养病,朦胧睡去,梦见一个小鬼偷了杨贵妃的香袋和玄宗常吹的玉笛。玄宗喝问他是谁,那么大胆。小鬼回答说:“我嘛,叫做‘虚耗’,能耗尽人家财物,让喜事成忧。”皇帝大怒,正想唤武士擒拿,突然见一个大鬼奔来,戴着破帽,穿着蓝袍,围着牛角腰带,一只脚赤,一只脚套着旧朝靴,一只眼是瞎的。小鬼一见大鬼,便绕殿狂奔逃走,但仍然被一把抓住。那大鬼伸出手指挖出小鬼的眼睛,然后将他身体劈开,啃吃个干干净净。玄宗问道:“你是什么人”那大鬼奏说:“臣是终南进士钟馗,武德间应举中了进士,却因长得丑被黜,臣撞死在阶下。皇上怜悯,赐我进士绿袍下葬,臣感谢圣恩,发誓为陛下清除虚耗鬼和其他妖孽。”话说完,玄宗也就梦醒,缠身多日的病痛一时全消。玄宗召来吴道子,将梦中形象述说一遍,让他画出钟馗像。吴道子奉诏,立即构思,恍惚中似乎眼见钟馗在前,便展开素毫,一挥而就。玄宗一看,那画上钟馗与自己梦中形象完全一样:左手捉住小鬼,右手挖它的眼睛。玄宗惊叹吴道子画得逼真传神,说道:“就像你和朕同做一梦似的。”

吴道子的钟馗画精绝一时。到了五代时,后蜀皇帝对此画极为欣赏,但对画上钟馗用食指挖鬼眼有些不满,便召来当时名画师黄筌,说道:“这钟馗如果用拇指去挖鬼眼,便更加有力。你给我改一下。”几天后,黄筌将吴道子画仍然呈回,自己另外画了张用拇指挖鬼眼的钟馗,皇帝不满地问道:“我是让你改吴道子的画,为什么不照办”黄筌回答:“吴道子画的钟馗,一身之力,神气抟聚眼色注视,全在食指,不在拇指,所以不敢轻易改动。只好按陛下意思另画一幅呈上。”从黄筌以后,画钟馗的越来越多,各依自己理解巧加构思,所以流传在民间的钟馗也是千姿百态。不过,貌丑而威猛,正气凛然,则是所有钟馗像的共同特点。他的使命呢,也都是为人们驱邪捉鬼,所以多被悬挂在厅堂、居室。也有将他的画像挂在后门的,因为根据民间传说,钟馗碰死的地方,在皇宫的后宰门前,所以请他来做了后门的门神。

古代香盒用途

古代没有香水,所以只能用花瓣或者香料来制作香囊,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香囊文化。香囊文化作为中国香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承载了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