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南唐地理人物历史资料的书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求南唐地理人物历史资料的书籍,第1张

一、传记、小说

金缕鞋,高阳,中国友谊,1984年10月一版,11月初刷

李后主评传,高兰、孟祥鲁,齐鲁书社,1985年9月

词魂——南唐李后主,赵梦昭、李问理,湖北人民,1994年1月

李煜传,田居俭,当代中国,1995年12月

风流李后主,杨书案历史小说长廊,杨书案,四川文化,1996年3月

罗衾哀怨——李后主,李玉、熊秋良,四川人民,1996年9月

南唐后主李煜传,杨军,吉林文史,1997年7月

情种天子——李后主,江山美人系列,司马长风,远方,1999年2月

李后主演义,帝王演义丛书,任崇岳,湖南,1999年12月

绝代君王——李后主,罗宗阳,二十一世纪,2001年4月,3000册

千古词魂——李后主,赵梦昭、李问理,湖北人民,2001年10月

李后主,顶尖人物书系,徐枫,中州古籍,2004年5月初刷,5000册

一江春水向东流,(汉英对照),中国古代爱情故事,徐飞 著,保尔·怀特 译,新世界,2004年8月

李煜·陈叔宝,中国皇帝皇后百传,远方,2005年9月,28元,302页

李后主帝业兴衰话南唐,任崇岳,河南人民,2007年3月,32元

才华横溢的薄命君王——李煜传,田居俭,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二、作品集

南唐二主词校订,王仲闻,人民文学,1957年6月

李璟·李煜词,詹安泰,人民文学,1958年3月一版,1998年3月新一版

李璟·李煜词赏析集,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丛书,蔡厚示 主编,巴蜀书社,1988年9月,3690册

李璟·李煜词赏析集,名著名家赏析丛书,蔡厚示 主编,巴蜀书社,1996年8月二版

南唐二主词析释,傅正谷、王沛霖,天津古籍,1988年12月,2600册

南唐二主词(64K),词林集珍,上海古籍,1989年2月

李煜词评释,纪国盛、施平,金陵书社,1992年9月

南唐李后主词诗全集,柯宝成、操戈、胡成佳,山西高校联合,1995年12月,5000册

南唐二主词诗文集译注,中国古代名著今译丛书,刘孝严,吉林文史,1997年1月

南唐二主词全集,蒲仁、梅龙,中国文联,1997年8月

李煜词选注,诗仙词圣精品文库,文东,吉林文史,2000年1月

李煜诗词合编,新世纪·焦点文丛,九天老(万顺昌),中国文联,2001年11月

李璟·李煜全集,辑校汇笺集传,吴颖、吴二持、李来涛,汕头大学,2002年10月,2000册

南唐二主词(线装,巾箱本,64K),书韵楼丛刊·第三函,上海古籍,2002年12月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杨敏如 主编,中国书店,2003年1月

李煜集,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王晓枫,山西古籍,2004年1月

为谁和泪倚阑干——李璟·李煜(40K) ,人间词画,白巍,中华书局,2004年5月

李煜词选(图文典藏本),许渊冲,河北人民,2006年1月

三、合集

李煜·李清照词祥解,靳及苍,四川人民,1985年8月

南唐二主词·鱼玄机诗(64K),袖珍古典诗词丛书之二,天津古籍,1992年3月

温庭筠·韦庄·冯延已·李煜诗词精选180首,唐宋诗词30家,朱鉴珉,山西古籍,1995年10月一版,11月初刷

千家诗·南唐二主词,中国古代诗文经典选本,刘丽长,华夏,1998年1月

温庭筠·李煜,月亮文库·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文白、张西平,大连,1998年3月

南唐二主及冯延巳词传,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黄拔荆、蔡厚示 主编,吉林人民,2005年7月二版初刷,1000册

中国古代十大词人作品选(上),洪柏昭,花城,2000年4月

李煜·李清照词祥解,注释学系列丛书,靳及苍,山西古籍,2002年1月

南唐二主·冯延已词选,绝妙好词丛书,王兆鹏,上海古籍,2002年6月

南唐二主及冯延巳词传,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黄拔荆、蔡厚示 主编,吉林人民,2005年7月二版,1000册

李煜·李清照,杨义、邵宁宁,岳麓书社,2005年8月

四、研究

李煜词讨论集,文学遗产编辑部,作家,1957年1月

南唐先主李升年谱,诸葛计,江苏古籍,1987年4月,2000册

南唐二主词研究,詹幼馨,武汉,1992年6月,2000册

李后主的诗词艺术,中国帝王的艺术世界丛书之五,鲍菉芜、周广全,人民中国,1993年6月

南唐李后主词研究,新加坡:谢世涯,学林,1994年4月

浪漫人生——李后主的人生哲学,中国人生丛书,李中华,华夏,1997年9月一版,10月初刷

李璟·李煜,插图中国文学小丛书40,杨海明,春风文艺,1999年1月

李煜·秦观词研究,王晓枫,山西人民,2001年

宿命错位——隋炀帝·李后主与宋徽宗放谈,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王定璋,济南,2002年10月

五、其他

南唐李后主墨迹(12K,影印,样书),天津古籍,1989年6月

李煜诗词,历代名家诗词钢笔字帖2,柳长忠,上海人民美术,2004年7月

六、南唐

十国春秋(第一卷),清:吴任臣,中华书局,1983年12月

南唐演义,朱仲玉,江苏古籍,1985年5月

南唐书, 宋:马令

南唐书,宋:陆游

江南别录·江南志,丛书集成初编3850,中华书局,1991年新一版

南唐史,东北师大文库,任爽,东北师大,1995年9月,1000册

南唐历史与文化,南京文物丛书,邹劲风,四川大学,2000年2月,2000 册

南唐史略,杜文玉,陕西人民教育,2001年3月

南唐国史,邹劲风,南京大学,2003年3月

沉浮:一江春水——李氏南唐国史论稿,何剑明,南京大学,2007年4月

个人作品

宋代特别是南宋出现非常严重的“钱荒”,即金属货币短缺。洪遵于绍兴十九年(1149年)撰成《泉志》后,对铸钱事非常留心。《宋史·洪皓列传》载,洪遵曾有“因面对,论铸钱利害,帝嘉纳之”。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洪遵论铸钱利害事,发生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六《铸钱诸监》条云:“七月庚辰,洪景严为起居舍人,为上言铜器之害。上言出御府铜器一千五百事付泉司,遂大敛民间铜器以铸钱,许告赏。其后得铜二百万斤。”永平、永丰二监一直为北宋的主要铸(铜)钱监。南宋初年,经兵火之灾,二监废置。绍兴二年(1132年),宋廷将池州永丰监并于饶州永平监,岁铸额与并入虔州的广宁监合在一起才8万贯,远远低于北宋时期的年铸币额。(《宋史·食货志》)是后,由于铸币额逐年下降,绍兴六年(1136年)饶州钱监被废置。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为扭转“钱荒”加剧的局面,宋廷诏令复置“饶、赣、韶三州铸钱监”。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有人提出复永平、永丰钱监鼓铸并于鄱阳置司负责铸钱事。适值主张铸钱事归于版漕的沈该遭罢,故左司何溥以“制官以正其名,然后责有所归,治事必有其所”为由,要求于永平、永丰复置铸钱司。于是,宋廷诏令中书舍人洪遵等人讨论是事。洪遵等议曰:“唐有鼓铸使,国朝初或以漕臣兼领,或分道置使,或厘为二司。自中兴以来,置都大提点官,事权太重,官属太多,动为州县之害。但当随时之宜,为救弊之计,间者亟行废置,事出仓卒,既罢之后,又无一定之论……遵等窃以为复置便。今欲参照祖宗旧制,及今日利害,以江淮、荆浙、福建、广南路提点坑冶铸钱公事系衔,与转运判官序官依旧,于饶、赣二州置司,输年守任,专以措置坑冶,督则鼓铸为职。如州县于坑冶不知,许从本司按劾。饶、赣州置属官各一员,邵、建州置检踏二员,别置称铜催纲官各一员,专差武臣。诏依给舍议,置提领官。”(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二)

史料记载

洪遵著有《泉志》、《订正〈史记〉真本凡例》、《翰苑群书》、《翰苑遗事》、《谱双》、《洪氏集验方》、《金生指迷方》、《洪文安公遗集》等。中国的钱币学源远流长,但古代钱币学专著多已亡逸,幸赖洪遵《泉志》保留下不少上自南朝、下到北宋人的钱学论说和见闻记录。《泉志》成书于绍兴十九年(1149年),是年洪遵30岁。《泉志》是一部考疑征信、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堪称中国钱币学的经典著作。该书体例严谨,文字精练,考订审慎,引文均注明详细出处,论说均经深思熟虑。其对先秦货币之断代等问题有独到见解,于后世钱币学之研究影响甚大。此书收录钱币348品。除洪遵本人所得百余品实物外,其余则从他人钱谱和史书中抄录而来。洪遵将这些钱分为正用品、伪品、不知年代品、天品、刀布品、外国品、奇品、神品、压胜品九类。如果把九类按顺序加以调整,严格区分,不外乎曾经流通过的正用品、非正用品和外国品三类。元、明、清和民国初年编撰的钱币谱录,基本上承袭了《泉志》的分类法,或只是略作损益而成就。《泉志》引据的前人著作多达90余种,其中原书不少已经失传。即就钱币专著而言,借助洪氏之书,保留下古逸《刘氏钱谱》内容2则、顾@《钱谱》34则、封演《续钱谱》4则、张台《钱谱》28则、陶岳《货泉录》3则、全光袭《钱录》4则、李孝美《历代钱谱》50余则、董《钱谱》13则、著者无可考的《旧谱》60则。

人生经历

洪遵(1120—1174),字景严,号小隐,宋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其父洪皓(1088—1155)①,字光弼,政和五年(1115)进士。宣和六年(1124),秀州(今浙江嘉兴)大水,为州司录事,发廪赈济,又冒“不赦之罪”邀留浙东纲米以救灾,谓“宁以一身易十万人命”,深得民心,号称“洪佛子”。建炎三年(1129),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使金,完颜宗翰(粘罕)逼仕刘豫,坚拒不从,几被杀害。流放冷山,后徙燕京。拒受金人官职,屡次派人入宋密奏金朝政情,乞兴师进击,以图恢复。留金十五年,备受艰苦,是一位很有骨气的爱国志士。绍兴十三年(1143)始还临安。遂除徽猷阁直学士,兼权直学士院。为权奸秦桧所忌,以论事不合,罢守乡郡,旋被贬谪,安置英州九年。绍兴二十五年(1155)徙袁州,至南雄州病逝,享年六十八②。

洪遵兄弟八人,有兄适,弟迈、逖、逊、邈、邃、迅。皆出仕为官。洪氏一家在南宋为江西望族。洪遵既是洪氏家族鼎盛的发迹者之一,又是在这样的家族中薰陶成长起来。

洪遵自幼聪慧,端重如成人,从师业文,不以岁时寒暑而辍。其父使金、滞留漠北,母亲病故,当时家境也十分困难。他与兄弟在僧舍攻读,夜枕不解衣。以父荫补承务郎。绍兴十二年(1142),洪遵与兄适、弟迈同至临安(今杭州)赴考,寓南山净慈院(今净寺)。与兄适同登博学宏词科,中魁选,赐进士出身。高宗说:“父在远方,子能自立,此忠义报也,宜升擢。”遂授秘书省正字。南宋词科中选即入馆,自遵始。时奸相秦桧之子秦缥长官,洪遵不阿附,为其所压制。次年父自金还,为秦桧所贬,洪遵即被外放,先后为常、婺、越三州通判。绍兴二十五年(1155),复入为正字。八月,兼权直学士院。其后父逝居丧。绍兴二十八年(1158),服除,召对,极陈父冤,说:“先臣与龚王寿同出疆,龚王寿仕于刘豫,以妄杀兵官为豫所诛,而秦桧赠以节旄,擢用其子。先臣拒金人之命,留十五岁乃得归,顾南窜岭外,臣兄弟屏迹在外。桧不分忠逆如此。”③高宗虽加慰勉,并把责任推给已死的秦桧,说:“洪某三子皆可用”,实际上这个惯于玩弄权术的皇帝实无心重用忠臣良将。所以,洪遵陛对后,虽拜起居舍人,迁起居郎兼权枢密院都承旨。绍兴二十九年(1159),拜中书舍人。三十年(1160)正月,试吏部侍郎,后曾兼权吏部尚书。旋即罢去,绍兴三十年(1161)出知平江府。孝宗即位,拜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知隆兴元年(1164)贡举,拜同知枢密院事。同年七月,以端明殿学士(第二次)提举太平兴国宫。乾道六年(1170)起知信州。徙知太平州。又徙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兼行宫留守。不久又罢。淳熙元年(1174),提举洞霄宫。同年十一月病逝,年仅五十五,谥文安,赠太师④。

洪遵的卓著政绩

一、忠于职守,正直敢言,颇有创设

绍兴二十八(1158)年五月,洪遵以起居舍人身份奏乞以经筵官除罢及封章进对、宴会锡予、讲读问答等事,悉行编录为一书,名为《迩英记注》。其后,乾道二年(1166)十一月壬子,又有《祥曦殿记注》,实自遵始⑤。同年七月,又因与高宗面对,论铸钱利害,高宗对大臣们说:“遵论颇有可”,⑥均嘉纳之。本来宋朝旧制,修注官、经筵官许留身奏事,而在南宋洪遵时则近例无有。洪遵以记注官陪侍经幄,因奏请依讲读官许留身奏事。同时,他又说,“自绍兴九年(1139)至今《起居注》未修者殆十五年,乞今两省除见修按月进入外,馀未毕者每月带修”。皆从之⑦。

遵以正直敢言著称,在皇帝面前亦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例如,高宗说:“正立法,自今功臣子孙序迁至侍从,并令久任在京宫观。”遵曰:“侍从,朝廷高选,非如磨勘阶官,安有迁序之制”退而又上奏言:“今内外将家无虑二十人,若以序迁,不出十年,西清次对皆可坐致。太祖开国功臣子孙不过诸司,惟曹彬之子琮、玮以功名自奋,遂为节度,初不闻有递迁侍从之例。今旨一出,使穆清之地类皆将种,非所以示天下。望收还前诏。”⑧

对于当时讨论欲复鄱阳永平,永丰两监鼓铸事。洪遵议曰:“唐有鼓铸使,国朝或以漕臣兼领,或以分道置使,或为三司。自中兴以来,置都大提点官,事权太重,官属太多,动为州县之害。但当随时之宜,为救弊之计。间者亟行废罢,事出仓卒,既罢之后,又无一定之论,初委转运使,又委提点刑狱,又委郡守贰,号令纷纷不一,鼓铸益少。……遵等窃以为复置便。”⑨复置永平、永丰二钱监,对解决当时临安钱钞的危机,起了重要作用。

洪遵在吏部侍郎,兼权吏部尚书时间虽很短,却治绩显著。例如,当时选人诣曹改秩,吏倚为市,巧生枝节,推延不办,多所索贿。洪遵则针对时弊明确规定,照章办事,草除恶例,吏不敢欺。洪遵为官清正,既不阿附权贵,又不人云亦云,以势利待人。如汤思退罢相,遵草制无贬词,竟因此而被劾罢官,实属难能可贵。可见他是一位堂堂正正、颇有作为的政治活动家。

二、注重边防,积极抗金,忠贞爱国

洪遵生活于女真奴隶主贵族南侵掠夺的大动荡时代,对于北宋灭亡、南宋横遭攻战掠夺,深怀切肤之痛。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洪遵在中书兼承密旨,有关边防民隐必为奏言,十分注重边防之守卫,军器之利弊,曾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案。“众谓熟于军旅者所不及者。”⑩对于金使(北使)提出的一些要求,洪遵都据理力争,寸步不让。例如,北人(金)来索绛阳郭小的、安化刘孝恭二百家,遵执以为不可。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的一支金兵由海道窥犯两浙,宋廷命浙西副总管李宝抵御。李宝驻兵平江,宋廷又命洪遵知平江府。李宝以水军袭击金兵于胶西获捷。胶西之战,资粮、器械、舟楫都是洪遵供应的,此战成功,遵之助力为多。

三、关心民瘼,勤劳于政,安靖一方

洪遵不论在朝为官,或在州县地方,均以民为“本”,关心民间疾苦,多方为民着想。洪遵在地方当长官,以保境安民为己任。比如,高宗车驾往金陵(今南京),沿途各州县都被禁卫兵士苛索骚扰。至吴(当时洪遵知平江府),这些禁卫兵卒相告说:“内翰在此,汝毋复然。”当时,宋廷曾一度海禁,以“虑商舶为贼(所)得”为名,把商船悉拘入官不还,甚至把沿海船舰及水手、民兵也扣留起来。这对江折沿海商民是极大的困难。洪遵因此奏论,以船还商,而听水手自便,老百姓非常感谢他。

乾道六年(1170),洪遵知太平州期间,圩田坏,民失业,遵役工筑圩几万数。严冬盛寒,遵亲自到筑圩工地,载酒食以饷民工,用实际行动鼓舞民众,人忘其劳。时转运使张松忌功,妄奏圩未尝决,民未尝转徙,要责令圩户自筑,并裁减募工钱米之半。遵连疏抗争,请求派遣朝臣覆按。于是宋廷派遣将作少监马希言、监察御史陈举善下来查处,黜松言,圩遂成,合四百五十五所,政绩显著。

当时,楚(淮南)一带大旱,周围州县赈灾措施失当,百姓流离失所。洪遵认为,遇灾首先要安置百姓的生活。他精简工作人员,随远近老壮以差赋给,减免租税至十九,又告籴于江西,使百姓得活者不啻万计。戌兵乘时盗利,曹伍剽于野,尽执拘以归其军。所以,虽有大灾荒而村落晏然,保一方平安。孝宗命当制舍人范成大,褒其治绩。

洪遵的这些政绩,体现其忠君爱国,以“民本”为其核心的政治思想,充分表现其治国安邦的雄伟抱负。

洪遵的学术贡献

洪遵不仅是一个有所作为的政治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他家学渊源深厚,博学强记,知识面极广,著述宏富。据(宋)周必大所撰《同知枢密院事赠大师洪文安公遵神道碑铭》载,其著作有:《文集》八十卷,《东阳志、谱》各十卷,《钱谱》五卷等(11)。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洪遵著述有:《泉志》十五卷、《翰苑群书》三卷、《翰林遗事》一卷、《洪氏方》一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为鄱阳洪氏,未署名。实即《洪氏集验方》。)、《谱双》一卷、《小隐集》七十卷(12)。

(元)脱脱《宋史·艺文志》著录洪遵著述有:《翰苑群书》三卷、《泉志》十五卷、《东阳志》十卷、《小隐集》七十卷、《中兴以来玉堂制草》三十四卷、《三洪制稿》(适、遵、迈撰)六十二卷(内洪遵二十卷)(13)。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洪遵著述三种。

《订正史记真本凡例》一卷(编修程晋芬家藏本)、《翰苑群书》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泉志》十五卷,湖北巡抚采进本(按:《四库总目》卷一一六,子部谱录类存目)。

由上可知,洪遵著作在流传过程中多所散佚,诸书著录亦不尽一致。但至今传世的作品(或为后人辑佚),也不少。据今人刘琳、沈治宏编著《现存宋人著述总录》著录洪遵著作有下列七种:

《订正史记真本》一卷,《学海类编》(道光本,影道光本);《翰苑遗事》一卷,《知不足斋丛书》第十三集《翰苑群书》;《泉志》十五卷,计有明万历三十一年胡震亨刻《秘册汇函》本(上海图书馆藏)、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北京馆藏)、《学津讨原》(嘉庆本、影嘉庆本)第八集,一九九一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线装本;《洪氏集验方》五卷,计有宋乾道六年姑孰郡斋刻公文纸印本(北京馆藏)、《士礼居黄氏丛书》本(14),计有一九五五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宋人医方三种》之一、一九八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谱双》五卷附录一卷,《丽瘘丛书》本;《洪文安公遗集》一卷(15),清劳格辑本清丁丙跋(南京馆藏);《翰苑群书》(辑),《知不足斋丛书》第十三集。

综上所述,洪遵在学术文化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博通文史,通晓宋朝翰苑故实,好藏金石、钱币,能诗善文,既明医方,又是游艺能手,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专家学者。比如,我们今天研究他的《泉志》,他就是古代一位难得的钱币专家。我们要把洪遵放在南宋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从多方面综合研究,予以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

人物评价

楼钥 《洪文安公<小隐集>序》:“公之兄为右丞相,谥文惠;弟以翰林阁老终端明殿学士,谥文敏,世称‘三洪’以比锦屏‘三陈’,而又过之。

许及之《次韵洪莘之太社真率之集三首》其一:“畴昔三洪并,声名四海知。灵光一老在,N|九成仪。近有同朝喜,今无远室思。双瞻最良誉,台瑞圣明时。

文天祥《跋王元高词科拟稿》:“我朝言治者曰庆历、元v、乾淳,厥亦惟欧阳子、苏公兄弟、周益国、三洪氏以其宗工大手掌朝廷文字,以为之缫籍粉泽,功光当时,垂休无穷,岂曰小补之哉

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记》:“‘三洪’并中词科,继入西掖,时有贺启云:‘有是父,有是子,相传忠义之风;难为弟,难为兄,俱擅词章之誉。

张B《会稽续志》洪文惠公适帅越,闻亨宗行义,延置郡斋,又偕至鄱阳,与文惠之弟枢密遵、内翰迈游,日以文章为事。尝为博学宏词科之业,三洪公读之谓曰:‘他日玉堂挥翰可也。’”

魏了翁《三洪制稿序》云:“北门掌书内命,最号清切,自入国朝,选授尤靳。有饶阳之李、项城之梁、温陵之苏、成都之范者矣;亦有兄弟为之,如燕山之窦、肥乡之李、阆中之陈、雍立之采、建安之吴、真定之韩、眉山之苏、南丰之曾、莆田之蔡、成都之宇文者矣;亦有父子兄弟并为之,如吴越之钱者矣,而俱未有一翁三季如番阳洪氏之盛者也。中兴以来学士之再入者十有六人,而洪氏之兄弟与焉;自绍圣立宏博科汔于淳熙之季,所得不下七十人,而至宰执至翰苑者仅三十人,洪氏之兄弟又与焉。呜呼,何其盛与!故人之称洪氏者,不以词章则以记览,不以名位则以科目,孰知其一心之传,上通于天,固有以敷遗子孙者与……洪氏之孙平以其三祖制稿刻诸犍为郡斋,而属了翁为之序。

注释 :

① 按:洪皓,《宋史》本传作洪皓。周必大所撰《宋宰相赠太师魏国文惠公神道碑铭》,许及之所撰《宋尚书右仆射观文殿学士正议大夫赠特进洪公(适)行状》,均作父皓,从日从告。见洪适《盘洲文集》卷80附录,影宋本第12册。又,与洪皓同辈诸名皆从日,如皓六弟曦、晔、、晖、曜、杲;彦升之子洪昕等。故以皓为是。参见王德毅《洪容斋先生年谱》,台北宋史座谈会《宋史研究集》第2辑,第408页,1964年版。

② 事详洪适《先君述》,《盘洲文集》卷74,影宋本第11册。参见元脱脱《宋史》卷373,《洪皓传》,点校本(三十三),第11557—11562页,中华书局,1985年新版。

③ 洪遵入对申父冤,事见洪适《敬书先忠宣赐谥制书后》,《盘洲文集》卷62,影宋本第10册。此处引自《宋史》卷373,《洪遵传》,点校本(三十三),第11565页。

④ 事详(宋)周必大《同知枢密院事赠太师洪文安公遵神道碑铭》,《周文忠公文集》卷70,《四库全书·文渊阁》,台北商务印书院影印本第1147册,第739—743页。

按:(宋)楼钥《小隐集·序》云:“公讳遵,字景严,若世系治行,则文敏(洪迈)所作《行状》甚详。”

参见《宋史》卷373,《洪遵传》,点校本(三十三),第11565—11569页。(清)洪汝奎《洪文安公年谱》,《四洪年谱》本。又,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六,辑录有洪u、洪适、洪遵、洪迈等四洪的一些轶事资料。见下册第878—884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⑤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9,绍兴二十八年五月丁丑条,《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第3册,第327/531页(按:327指《四库》原台北影印本第3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下引《要录》同此版)。

⑥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0,绍兴二十八年七月戊寅条,影印本第3册,第327/537页。

⑦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0,绍兴二十八年九月申申条,影印本第3册,第327/545页。

⑧ 《宋史》卷373,《洪遵传》,点校本(三十三),第11566页。

⑨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2,绍兴二十九年闰六月辛未条,影印本第3册,第327/585—586页。

⑩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2,绍兴二十九年五月丙午条,影印本第3册,第327/580页。

(11) 周必大《周文忠公集》卷70(《平园续稿》三十),《四书全书·文渊阁》影印本,第1147册739—743页。

(12) 以上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01(《经籍考》28)、卷202(《经籍考》29)、卷223(《经籍考》50)、卷229(《经籍考》57)、卷240(《经籍考》67),中华书局本下册,第1685页、1690页、1799页、1834页、1903页,1986年版。

(13) 以上据《宋史》卷203、卷204、卷208、卷209《艺文志》,点校本(十五)第5104页、5117页、5160页;点校本(十六),第5375页、5400页、5401页。按:《宋史·艺文志》此处载《三洪制稿》六十二卷,与(宋)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影宋刻本第12册)卷51,《三洪制稿序》所记“文惠公(洪适)内外制凡十四卷,文安公(洪遵)二十卷,文敏公(洪迈)二十八卷”,共六十二卷,相符合。

(14) 按:《丛书集成》初编收入有《士礼居丛书》本《洪氏集验方》五卷,据该序称此为重刊宋本。书尾有洪遵于乾道庚寅(六年,1170)十二月十日所书:“右《集验方》五卷,皆予平生用之有著验,或虽未及用而传闻之审者。刻之姑孰(熟),与众共之。”他身居高位,不忘百姓疾苦,集验方以救民,可谓功德无量!

(15) 按:周必大《洪遵神道碑》说有文集八十卷;楼钥《攻集》卷52,有《洪文安小隐集序》(见《四部丛刊》初编本)。《文献通考·经籍考》、《宋史·艺文志》均著录《小隐集》七十卷,而今未见有藏本。可见洪遵著作散佚甚多。

(录自《中国钱币》2000年第3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籍拍卖会场场火爆,且价格越拍越高。书价大幅提升是否等于所有古籍都能升值?王令策认为,善本古籍和版画古籍的增值潜能较大。

善本古籍

善本古籍主要指具有历史文物、学术资料和版本艺术价值的版本书。它包括内府刊刻的殿版书,海内外绝无仅有的孤本,内容好、书法精的明清抄本,以及清初以前的精美刻本。年代越久远,书品就越珍贵。往往衡量私人藏书是否达到藏书家水平,也经常以收藏多少善本书为标准。

宋版书一向被认为善本书之佼佼者,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由于宋版书弥足珍贵,有宋版书的人大都不愿意轻易出手,特别是收藏家手里的宋版书,别说让他出让,甚至从不示人。所以,一旦有缘与宋版书相遇,只要财力允许,下决心买下定是一条增值财路。元版书虽不能同宋版书相提并论,但收藏界一向认为,宋元本同属珍稀善本,爱好者值得关注。现在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年代较近的古书便自然升华,明版乃至清初版本,凡是具有文献价值和刻印精美的古籍,也已步入善本行列。王令策说,目前明清善本尚不难寻,价格也不算太高,但增值潜力颇大,收藏者值得关注。

王令策告诉记者,善本的古籍有以下9种代表性:

①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②明刻本和明抄本(刻印模糊和流传较多的除外);

③清代乾隆以前的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④太平天国及历年农民政权所刻印的图书;⑤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⑥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⑦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⑧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⑨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

版画古籍

在收藏者关注善本古籍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版画古籍的收藏了。王令策说,从历次书刊拍卖会的图录看,无不将漂亮的版画画面精印拍卖图册中,哪怕书中只有一幅也从不放弃。我国版画古籍很多,诸如《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传》、《晚笑堂画传》、《百孝图说》、《红楼图咏》、《唐诗画谱》、《鸿雪因缘图记》、《三才图绘》、《孔子圣迹图》、《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诗》以及《耕织图》、《棉花图》和《蝴蝶秋斋所藏画册》等。最为精美的要属明末画家胡正言的版画力作《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这两套版画古籍不仅在于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而且还开创了木版水印先河,解放初年,一部明版装裱成册的《十竹斋书画谱》仅售10元,如今它的价值已经超过10万,可见版本好,刻印精美,书品完整的版画古籍,都值得投资收藏。

藏古籍辨版本

我国的古籍图书总体上是以雕版印刷形式为主,多种形式(活字、石印、影印)并存的局面。所谓雕版印刷就是把文字刻在木板上,然后用来印书的印刷工艺。先在木板上刻出阳文反字,再在板上涂墨,蒙上纸张刷印出书页。古人称用这种方法印出的书叫刻本或者刊本,现代人把它称为木刻本。木刻本又根据不同情况分成原刻本、翻刻本,写刻本、套色刻本几种不同的版本系列。周海鹰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

原刻本,亦称祖本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第一版,是一部书的原貌和“灵魂”。作者、出版者往往十分重视原刻本,所以大都是精工细刻,同时对纸墨也很讲究,印出的书版面整洁、字迹清朗。一般来说,原刻本印刷的数量不大,所以古籍中的原刻本一直是藏家的首选。

判断一部古籍是否是原刻本,通常要从资料记载、出版者署名、书中的序言、跋语中的叙述去综合判断,有多个序言的古籍,要重视最后的序言是否被抽毁。此外,由于古籍雕版一经刻竣,便不会变动,所以还可用原刻本雕版的尺寸、字数去比对。周海鹰说,清康熙年间编纂出版的《康熙字典》,其中的武英殿内府原刻本是清初的著名善本,但《康熙字典》在清中期、清末,直至民国,翻刻、翻印已不知其许,原刻本与后印本价值差距甚远。从博物馆所藏康熙内府宫装本得知,原刻雕版板框19.5×14厘米,8行12字,小字按双行计。根据这个尺寸与实物一比对,是否原刻本便一目了然了。

翻刻本,也称重刻本或复刻本目前存世的古籍中绝大多数都属此类。翻刻本与原刻本相比,虽然基本相同,但往往因为政治、人为或技术的原因而有所变化,有时还产生一些差错。而且翻刻次数越多,错讹的地方也就越多。因此收藏价值相对于原刻本有一段距离。

翻刻本一般从牌记、序言中可以看出,但不排除少数不良书商为获得暴利,有挖补书牌、抽毁后序、后印改前印的做法。这就需要藏家从书品、纸张、不同时代的刻本特征去综合判断。周海鹰说,尽管如此,但有几种翻刻本倒是值得藏家关注。其一,原刻本已佚失不存,或只有孤本残卷存世或流失。那翻刻本也就成了存世的惟一,其珍贵程度不亚于原刻本。其二翻刻者是历史上著名的刻书机构。如历代的官书局,声名显赫的通志堂、汲古阁等等,这些机构往往集中了一批著名的工匠,刻工精湛,校勘仔细,纸墨上乘,其刊本以其印刷工艺上精美而提升了自身的艺术价值。三是影刻本。由于古籍中的宋元善本,书写多出名手,并非匠人所为,故字均肥细有则,佳者有欧柳笔法,墨色清润,印刷皓朗。影刻就是先在原刻本上进行影摹,然后再上版雕刻,如此印出的书与宋元版原刻本不仅内容相同,细节也相符,连版心中刻工的名字,所作的记号均原样保留。此种影摹宋刻的称“复宋本”,影摹元刻的叫“复元本”。古时影刻宋元版古籍最多也最精的是明末毛子晋的“汲古阁”。这些影刻本的价值要大大高于一般的翻刻后印本。

写刻本,是指由擅长书法的人书写上版,有时也有作者自己书写上版的这类刻本数量很少,属木刻本中的精刻精印本,也是古籍收藏中的上乘佳品。由于此类刻本多出于名书家之手,常常一页书就是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甚为难得。比较著名的有宋代苏轼写刻的《陶诗》,明代夫容馆本《楚辞章句》,清代郑板桥自书的《板桥集》。另外,清代扬州诗局也出版了不少这类写刻本。

套色刻本,又称套印本这类刻本是在同一书页上,分次印上颜色不同的文字和图画。这种套色印刷技术最早出现在元代,至明万历年间发展成熟。当时刊刻了不少朱墨套印、三色、五色的套印本。这些套印本的价值,往往高于同时期墨本价值的数倍,历来是收藏界追逐的热点。其经典作品有《程氏墨苑》、《春秋左传》、《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等。

活字本,即用活字排印出来的书最早使用活字印书的是北宋庆历年间的平民毕升。当时他用的是泥活字。此后陆续出现多种材质的活字本古籍。元代首先用木活字印出《大德旌德县志》;明弘治嘉靖中,无锡华燧、安国先后创立铜活字,清代又出现了磁活字版的《周易说略》,咸丰七年上海出现最早的铅活字本《六合丛谈》,开近现代铅字印刷之先河。活字本在古籍中所占份额极小,有记载说,流传至今的古籍总共有数万种,但其中有书目可稽考的活字本仅220种,明以前的活字本基本无实物存世。

目前藏家所想收藏的基本围绕着清武英殿木活字“聚珍版”和清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

石印本是由一种特殊的药墨把文字写在纸上,待其微干将它移到石面上,再施油墨印书。这种方法在清末由欧洲传入,由于它省去了繁琐的雕版工艺,所以很快得到了广泛推广和运用,并逐步替代了雕版印刷术。

石印本存世量极多,早先收藏古籍的人对其不屑一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用此法影印的前代古籍佚失后,这类石印本也成了珍品。因此,收藏石印本,要关注那些用宋元善本、明清版画为底本的影印本,一般的石印写本无大的收藏投资价值。

周海鹰说,在古籍收藏时,我们只要认清古籍的版本情况,把握住“善本时间早于乾隆;同一时期的古籍中刻本优于印本;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单色;图画优于文字”的原则,就一定能提高鉴赏能力,淘到更多有价值的古籍。

古籍辨伪

采访时,王令策向记者推荐了四本收藏古籍的入门书籍,一本是毛春翔先生撰写的《古书版本常谈》,一本是《古籍基础知识问答》,再者就是李致忠的《古书版本学概论》和陈国庆先生的《古籍版本浅说》。王令策说,收藏古籍除了要掌握古籍方面的知识外,还应该了解伪造古书的一些伎俩。历来各种藏品都有造假者,古籍也不例外。不法书商任意剜改书名、著者之名,伪造珍罕书者防不胜防。其手段之狡猾,竟使行家也常常陷入真假难辨的窘境。

根据历来古籍书版的作伪现象,王令策认为主要有一下一些方式:

杜撰书名、著者如果某一部书,前代公私书目都不曾记载过,在以后某一时期突然出现,这部书可能是伪书。如明代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不法书商竟将其篡改为《游记名山》,骗人上当。

增删刻书牌记刻书牌记是考证此书的出版人、出版地点和年代的重要依据。版本异同,价差很大。故增删刻书牌记之事,在明清时期时有发生,如今虽未曾出现,但也要多个心眼。

割改序跋肆意割改序跋中的内容,撤换序跋,冒充古刻旧刻而从中牟利。

版本杂拼利用一本经多次传写或印刷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本子,杂拼成一书。古籍《唐诗品汇拾遗》十卷,不法书商硬把三种版式行款各不相同的书瞎拼一气,冒充明成化间刻本。

剜改目录、卷数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著作、出版、内容的纲目。不法书商常利用同种书由于刊刻者、刊刻时间不同,目录卷数产生差异的情况,篡改卷数,删割目录,伪加编造,以残本冒充全书。

染纸造蛀,以充古籍采用染纸和伪造虫蛀的办法作伪。染纸作旧,明代有之,而近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武学

│ │ 48小时超级自卫术pdf

│ │ 《中华武术》、《体育文史》编辑部编著: 武踪 第一辑 (人民体育出版 1988)pdf

│ │ 《九阴真经》正本pdf

│ │ 《拳经拳法备要》-蟫隐庐本pdf

│ │ 《胎息经》注释pdf

│ │ 胡维岳 胡益平内家综合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年)pdf

│ │ 一切为了实战而练pdf

│ │ 七仙形秘拳pdf

│ │ 三十二势绝命拳(游民生)pdf

│ │ 三才门乾坤戊已功功谱-王培生pdf

│ │ 三阴戮妖玄刀全本pdf

│ │ 中华拳术明镜录——马国兴文集pdf

│ │ 中华武功(董金明)pdf

│ │ 中华武术大观沙国政专辑(八卦狮形掌,形意鸡形拳,武当八仙剑)pdf

│ │ 中国传统健身法(丁瑞生)pdf

│ │ 中国名拳(吴忠农)pdf

│ │ 二林子技击术doc

│ │ 云台秘技pdf

│ │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编辑武术传统套路选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0 )pdf

│ │ 八字功pdf

│ │ 六面整体浑圆力训练步骤pdf

│ │ 内家拳功法揭秘pdf

│ │ 内家拳旧闻exe

│ │ 内硬十三太保横练功txt

│ │ 凌空点穴真诀rar

│ │ 剩余耕技 介绍pdf

│ │ 千金决pdf

│ │ 古典心意拳潜能激发训练法PDF

│ │ 吕伟:肘魔(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7)pdf

│ │ 吴殳:增订手臂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rar

│ │ 园灵桩pdf

│ │ 密宗秘法pdf

│ │ 应用武术(刘学谦)pdf

│ │ 徐哲东:国技论略(民国)_古籍pdf

│ │ 打拳谱(金仁霖老师藏本)清木刻版_古籍pdf

│ │ 拳经拳法备要exe

│ │ 拳经洞微(清玄散人)pdf

│ │ 拳经洞极--清玄散人pdf

│ │ 断骨残筋术pdf

│ │ 无极站桩功rtf

│ │ 李练:武海拾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pdf

│ │ 梁山功夫(宋义祥著)pdf

│ │ 梅山武功(陈益球)pdf

│ │ 武学心传pdf

│ │ 武学文集chm

│ │ 武术之家chm

│ │ 武林卸骨拿筋术(安在峰)pdf

│ │ 武林秘籍exe

│ │ 武林绝秘练功手册pdf

│ │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编写小组编:武术讲义(试用)(武汉体育学院 1977)pdf

│ │ 武当桶子功pdf

│ │ 民国24年金铁盦《四两拨千斤空手入白刃真传合刊》全一册pdf

│ │ 民国25年金一明《练功秘诀》全一册pdf

│ │ 民间武功宝典:秘传6步夺命功(邹才能)pdf

│ │ 江湖杀手秘技pdf

│ │ 沾衣十八跌rar

│ │ 浑圆功夫的内修方法pdf

│ │ 爆发拳力自练法pdf

│ │ 百花武学讲座pdf

│ │ 神功(王连义)pdf

│ │ 秘传内家拳精选pdf

│ │ 程氏心法三种(剩余耕技)_古籍pdf

│ │ 竹林锤谱pdf

│ │ 第三辑 中国技击精华 金一明pdf

│ │ 第三辑 练功秘诀 金一明pdf

│ │ 第二辑 阴阳八盘掌 任致诚pdf

│ │ 红日书生刘长春功法pdf

│ │ 经穴秘密pdf

│ │ 苌氏武技书(全)pdf

│ │ 跌法入门(吴兴贵传授 游民生整理)pdf

│ │ 金家功夫初级rar

│ │ 金恩忠 著:国术名人录(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_古籍pdf

│ │ 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武术编写组:武术(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0)pdf

│ │ 黄百家:内家拳法_古籍pdf

│ │ 黑白两道九大绝招pdf

│ │ 龙易武林秘籍合集pdf

│ │ 龙筋虎骨金刚劲pdf

│ │

│ ├—八极门

│ │ “两仪桩”功txt

│ │ 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八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_s_spdf

│ │ 八极拳歌诀txt

│ │ 八极拳的“擤气”技术txt

│ │ 八极拳的“跺脚”技术txt

│ │ 八极拳门十八绝命手_wpdf

│ │ 刘云樵:《大内八极拳》台湾流传的八极拳_wpdf

│ │ 刘云樵:八极拳_古籍_s_gpdf

│ │ 刘云樵:八极拳图说(麒麟图书公司 1983)_古籍_s_spdf

│ │ 刘云樵:八极拳(新潮社)_s_spdf

│ │ 刘云樵:八极秘艺 六大开拳_s_spdf

│ │ 安在峰:八极拳应手制敌法_s_gPDF

│ │ 安在峰:八极拳运动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_wchm

│ │ 安在峰:八极拳运动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_wrar

│ │ 张中尧 张建军:八极拳与八极气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_s_spdf

│ │ 武华彦:八极拳六手翻秘技_s_spdf

│ │ 武进缪淦杰:八极拳-国术秘本(上海文业书局出版社 193611)_古籍_s_spdf

│ │ 气在拳中,拳在气中--八极拳小架内气练法txt

│ │ 王世泉:八极拳珍传(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蒋浩泉:八极拳(1983)_s_spdf

│ │ 郭清海整理:八极拳修炼秘籍_s_spdf

│ │ 霍文学:霍氏八极拳十字劲_s_gpdf

│ │ 马宪春:八极十三式_s_spdf

│ │ 齐德昭:八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4)_s_spdf

│ │

│ ├—周潜川

│ │ ├—峨嵋十二桩释密_10094410

│ │ │

│ │ ├—峨嵋天罡指穴法_10058597

│ │ │

│ │ ├—气功疗法 峨眉二十庄释密_10058044

│ │ │

│ │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_10058574

│ │ │

│ │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_10094409

│ │

│ ├—太极拳

│ │ │ 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拳谱txt

│ │ │ 42式太极拳歌诀txt

│ │ │ 万籁声整理: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_wpdf

│ │ │ 中国太极第一人杨澄甫演示杨式太极拳_wdoc

│ │ │ 二十四式太极拳pdf

│ │ │ 二十四式简易太极拳_或跃在渊exe

│ │ │ 冯志强 李秉慈 孙剑云:太极拳全书(学苑出版社 20033_1 674页)_s_g_qpdf

│ │ │ 冯志强传授 王凤鸣编著:太极推手技击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6_1 303页)_s_gpdf

│ │ │ 冯志强: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教程(青岛出版社 199810_1 143页)_s_gpdf

│ │ │ 刘嗣传:武当三丰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1_1 316页)_s_gpdf

│ │ │ 刘登信:武当顾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_s_gpdf

│ │ │ 初练太极 如何化去身上的僵劲txt

│ │ │ 吕方军演述 安在峰:太极拳推手快速入门不求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_s_gpdf

│ │ │ 吴图南讲授 马有清编著:太极拳之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3年 126页)_s_bpdf

│ │ │ 吴图南:国术太极拳(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_古籍_s_gpdf

│ │ │ 吴孟侠 吴兆峰: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1958年初版)(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3)_古籍_s_bpdf

│ │ │ 吴文翰: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_s_spdf

│ │ │ 周稔丰:太极拳常识(人民体育出版社 1978)_s_spdf

│ │ │ 周稔丰:气功太极拳(天津大学出版社 1989)_竖排_s_bpdf

│ │ │ 四十八式太极拳_s_spdf

│ │ │ 太极五星捶(马金龙)pdf

│ │ │ 太极拳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_s_bpdf

│ │ │ 太极拳理论大全txt

│ │ │ 太极拳的经典拳术论文集(共52篇)_wpdf

│ │ │ 太极拳选编(据文化图书印刷公司1927年初版影印)_古籍_s_spdf

│ │ │ 太极推手精义txt

│ │ │ 太极松掤txt

│ │ │ 太极混元功(刘绪银)pdf

│ │ │ 太极目录TXT

│ │ │ 姚馥春 姜荣樵:太极拳讲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_古籍_s_gpdf

│ │ │ 孙夫子太极图exe

│ │ │ 孙禄堂著 孙剑云整理: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19579_1 69页)_s_bpdf

│ │ │ 孙禄堂:太极拳学—第一版_古籍_s_spdf

│ │ │ 孙禄堂:太极拳学(114页)_古籍_s_bpdf

│ │ │ 张奇: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北京体大 2002)_s_spdf

│ │ │ 张式太极混元功(张人铭)pdf

│ │ │ 张志勇:十六式太极拳(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6_1 253 页)_wdoc

│ │ │ 张炳斗:太极梅花螳螂拳体用全书1998-9-1_s_gpdf

│ │ │ 徐致一:太极拳浅说(太极拳研究社 1931)_古籍_s_gpdf

│ │ │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_古籍_s_bpdf

│ │ │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述 郑孝胥:题书太极拳学经典著作(1925 121页)_wexe

│ │ │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述:太极拳术十要太极拳术十要_wdoc

│ │ │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chm

│ │ │ 气功与太极chm

│ │ │ 沈寿点校: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_古籍_s_spdf

│ │ │ 沈寿:太极拳论谭(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_s_gpdf

│ │ │ 王新午:太极拳法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_古籍_s_spdf

│ │ │ 董英杰:太极拳释义(上海书局 1987)_古籍_s_spdf

│ │ │ 蔡翼中:太极拳图解_古籍_s_bpdf

│ │ │ 解守德:太极内功心法(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门惠丰 阚桂香:东岳太极拳剑(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_s_gpdf

│ │ │ 陈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_wdoc

│ │ │ 陈微明:太极答问(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 陈微明:太极长拳(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 顾留馨:怎样练习太极拳_s_gpdf

│ │ │ 马有清:太极拳规范(友谊出版公司 198311_1 96页)_s_spdf

│ │ │ 马永胜:新太极剑书(民国版)_古籍_s_gpdf

│ │ │

│ │ ├—冯志强述意 张禹飞整理:太极混元内功1~4_杂志_s_s

│ │ │ 太极混元内功_1pdf

│ │ │ 太极混元内功_2pdf

│ │ │ 太极混元内功_3pdf

│ │ │ 太极混元内功_4pdf

│ │ │

│ │ ├—吴氏太极拳

│ │ │ 刘晚苍 刘石樵:吴式太极拳架与推手(武术泰斗教你学拳系列丛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_s_gpdf

│ │ │ 吴公藻:太极拳讲义(据1936年上海 泉太极拳研究社初版重排印行)(上海书店 1992)_古籍_s_gpdf

│ │ │ 吴英华、马岳梁:正宗吴式太极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9-04-01)_s_spdf

│ │ │ 吴英华,马岳梁,施梅林:吴式太极快拳(河南科技出版社 1987)_s_spdf

│ │ │ 孙南馨:吴式方架太极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_s_gpdf

│ │ │ 张全亮:王培生传吴式太极刀(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7-1)_s_spdf

│ │ │ 张耀忠:王培生传吴式太极剑(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李秉慈:吴式太极拳图谱45式_s_spdf

│ │ │ 王培生,王辉璞:吴氏太极拳三十七式行功图解(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_s_spdf

│ │ │ 王培生:吴式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_s_spdf

│ │ │ 王培生:太极功及推手精要(大连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1985)_s_spdf

│ │ │ 薛安日:吴式太极拳·剑·推手入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9)_s_gpdf

│ │ │ 马岳梁 徐文:吴式太极拳推手_s_spdf

│ │ │

│ │ ├—和式太极拳

│ │ │ │ 侯尔良:和式太极拳精义(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 和有禄著:和式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_s_gpdf

│ │ │ │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推手秘要jpg

│ │ │ │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十三式(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 │ └—和有禄示范: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上下)_s_g

│ │ │ 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_上pdf

│ │ │ 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图解_下pdf

│ │ │

│ │ ├—孙氏太极拳

│ │ │ 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杨式太极拳

│ │ │ │ 傅钟文 演述 周元龙 笔录:杨式太极拳(1963年版)(1980)_s_gpdf

│ │ │ │ 吴图南传授 于志钧编著:杨式太极拳:小架及其技击应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302页)_s_gpdf

│ │ │ │ 崔仲三: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青岛出版社 1999〕_s_spdf

│ │ │ │ 李和生:内功解秘: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_s_spdf

│ │ │ │ 李鸿义:杨氏太极拳、剑、刀高难套路及秘传九诀(南海出版公司 1995)_s_spdf

│ │ │ │ 杨澄甫著 董英杰编述:太极拳体用全书(文光印务馆 1934年 68页)_古籍_s_spdf

│ │ │ │ 汪永泉传杨氏太极拳功札记doc

│ │ │ │ 王志远:杨式太极拳诠释 理论篇(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王志远:杨式太极拳诠释 练习篇(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_s_gpdf

│ │ │ │ 粟子宜著:传统杨氏大架太极拳械推手(四川科学技术 2007)_s_gpdf

│ │ │ │ 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又名杨式太极拳发劲 运气 练势}(295页)_古籍_s_gpdf

│ │ │ │ 陈龙骧 李敏弟:李雅轩杨式太极大枪_s_spdf

│ │ │ │ 陈龙骧等著:李雅轩杨氏太极剑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 魏树人:杨式太极拳术述真-杨健侯秘传(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_s_gpdf

│ │ │ │

│ │ │ └—魏树人:杨式太极拳术系列(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三-拆架拆手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五-内功劲法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一-内功理法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二-行拳心法_s_gpdf

│ │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四-内功修炼法_s_gpdf

│ │ │

│ │ ├—王新午:太极拳法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 1959)_djvu_s_g

│ │ │

│ │ ├—谢永铭隐僧著:太极螳螂拦接拳(香港萟美图书公司出版 1985)_s_g

│ │ │

│ │ ├—赵堡太极

│ │ │ 刘荣淦,张义霄:精义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健身、养生技击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06)_s_gpdf

│ │ │ 原宝山: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2001)_s_gpdf

│ │ │ 王海洲:赵堡太极拳十三式(人民体育出版社 )_s_spdf

│ │ │ 王海洲:赵堡太极拳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2-1)_s_bpdf

│ │ │ 赵堡太极拳文集_wpdf

│ │ │ 赵增福:中国赵堡太极(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1997)_s_spdf

│ │ │ 郑悟清传授 郑瑞 谭大江编著: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2)_s_spdf

│ │ │ 郑悟清宗师论太极拳手稿_wpdf

│ │ │

│ │ └—陈氏太极拳

│ │ 冯志强编著 王洁整理:陈式太极拳精选(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288页)_s_gpdf

│ │ 冯志强:陈式太极拳入门十二说要_wdoc

│ │ 冯志强:陈式太极拳入门(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174页)_s_spdf

│ │ 刘鹏:陈氏二路太极拳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3){密码:wesnwsjs}_s_bpdf

│ │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十七代宗师陈发科晚年传授技击精萃(山东科技出版社 1989)_s_bpdf

│ │ 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十七代宗师陈发科晚年传授技击精萃(山东科技出版社 1989)_s_gpdf

│ │ 王西安著: 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及单刀单剑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_s_gpdf

│ │ 陈固安:太极棍(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_s_gpdf

│ │ 陈国灿:陈氏太极拳二路(炮捶)(2000)_spdf

│ │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路功用歌诀txt

│ │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三字经doc

│ │ 陈氏太极拳(沈家桢 顾留馨)_s_gpdf

│ │ 陈照丕:陈氏太极拳汇宗_古籍_s_bCHM

│ │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_手抄本_s_spdf

│ │ 陈照奎传授 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506页)_s_gpdf

│ │ 陈照奎秘传 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劲道释秘:拆拳讲劲(北京体育大学 2009-01)_s_spdf

│ │ 陈照奎编,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349页)_s_gpdf

│ │ 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_古籍_s_spdf

│ │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开明印刷局1933年版本复印)(上海书店影印出版 1986)_古籍_s_gpdf

│ │ 陈正雷大师著《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繁体版_wpdf

│ │ 马有清:太极刀剑合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7 111页)_s_spdf

│ │ 马虹:陈式太极拳技击法(人民体育出版社)_s_spdf

│ │

│ ├—少数民族拳种

│ │ 回族传统武术-七式门-马宇pdf

│ │ 回族心意拳六合拳(买西山)flv

│ │ 杨华增:回族秘传心意内功--强身治病的武术气功pdf

│ │

│ ││

历史沿革

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是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1958年3月,与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合并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成为上海地区整理出版古籍的专业机构。1978年1月改为今名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成立之初便已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同时代有代表性的作家及诗词散文等不同文学门类的作品选读、选辑,加以通俗的解说、详尽的注释。有的更用现代汉语翻译。精选历代名篇,加上说明、注释,以单篇或合订本形式,出版《中华活页文选》。还有古代重要典籍的今译,如《四书》、《五经》、老庄诸子,以及《孙子兵法》等,语译而外,有的还附原文。并出版一部分高等学校的文科教材。出版当代老中青著名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学术论著,如陈寅恪、郑振铎、郭绍虞、钱钟书、饶宗颐、吕思勉、岑仲勉、俞平伯等著名学者,或编为文集,或作为专题论著。此外,对海外汉学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出版《海外汉学丛书》。1962年起出版了不定期的学术刊物《中华文史论丛》。已成系列的有《文化春秋丛书》、《三百题系列新刊》、《十大系列丛书》、《生活文化丛书》、《文物鉴赏丛书》、《中华文明宝库》等等。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时期出版了《中国丛书综录》、《诗韵新编》、《变文字义通释》等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时期已设立了影印组。历年来影印的有《中国古代版画丛刊》、《古本戏曲丛刊》、《古本小说集成》、《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大型的《四库全书》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下设5个编辑室和1个编辑组。第一编辑室负责文学类;第二编辑室负责除文学以外的哲学、经济、军事、历史、艺术、科技等类以及《中华文史论丛》;第四、第五编辑室分别负责敦煌吐鲁番文献和《续修四库全书》,此外的影印工作由第三编辑室负责;一个编辑组负责临时性或突击性的某些书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古典文学出版社,由李俊民任社长兼总编辑;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时期,自1959年3月至1966年12月,由金兆梓任主任,总编辑一直是由副主任李俊民兼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后先后担任社长、总编辑的有李俊民、戚铭渠、魏同贤、钱伯城、李国章、赵昌平。

组织机构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主要组织机构有:党委办公室、社长、总编办公室、编审室、一编室、二编室、三编室、四编室、五编室、六编室、七编室、美编室、校对科、出版科、发行一科、发行二科、文化经营部、宣传信息科、人事科、财务科、行政科、储运部。

主要业务

大型集成性文献丛刊与古籍整理

《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已出:《俄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全17册)、《法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全34册)、《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全4册)《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全2册)、《北大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全2册)、《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全7册),以及《俄藏黑水城文献》(已出11册),别外还推出《俄藏敦煌艺术品》(已出5册),《英藏黑水城文献》(全4册)等。中国出版史上规模最大的工程《续修四库全书》,1800册于2002年全部出齐。

大型集成性资料《上海道契》,这是研究上海开埠史乃至中国近代经济史、社会史的第一手资料,全套30册于2004年出齐。举世瞩目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是近百年来所发现,战国商牍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文物史料。作为文学古籍整理的大型骨干工程《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共100种。此丛书是经重新整理的规模最大、最系统的古代文学家别集丛书。

学术著作

该社已出《中华学术丛书》、《海外汉学丛书》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中华学术丛书》汇集海内外一流专家的研究论著,《海外汉学丛书》译解日、美、欧洲汉学家经典性的古籍类论著,分别出版了10多种,《晚清民国学术书系》等均为学界重视而屡获嘉奖。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1997年整套推出,荣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标志着我社传统形态的学术论著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8年将继续推出版郭预衡先生耗时十余年的力作《中国文学史》(全四册),也以缜密精当为基本特色。《中西纹饰比较》、《諡法研究》、《求索真文明》、《夏商周青铜器研究》、《恩辨录》、《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史研究译丛》等论著更以崭新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高品位、系列化的普及读物

该社按照"普及读物要出精品"的指导思想,出版了《中华古籍译注丛书》中《周易译注》、《仪礼译注》、《孟子译注》、《论语译注》等;《二十五史新编》更集全国各地二十四位专家,在保留旧史基本构架的基础上,兼取通史之长,删重补缺,并吸纳其他史乘乃至考古资料,以新的视角进行新编、新撰、新评,使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跃然于读者眼前。《二千年前的哲言》从数百万字的系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