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陶 古窑新火石湾陶
中国数千年的陶瓷文明,就像窑中烧瓷——以地域为炉,以岁月为火,以四海风物为胎,以各地人文为釉。因此一撮陶土,在景德镇变成锦瓷,在石湾则化为靓陶。然而世人大多只知“景德瓷”,却鲜闻“石湾陶”,即便是部分本地人都不清楚身边随处可见的石湾陶塑曾是可与景德镇陶瓷比肩的名陶。
石湾有陶甲天下
地处广东佛山中心区域的石湾,依山傍水,水陆交通畅达,地理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再加上丰富的陶土资源,石湾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揭开了制陶的历史序幕。及至唐宋,石湾出产的日用陶器以及艺术陶瓷已开始远销日本、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这个时期,石湾的制陶技艺虽已达到了一定水准,但由于石湾窑是民窑,主要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与汝、官、哥、钧、定等北方名窑相比仍要逊色许多,因此在“唐八百、宋三千”的陶瓷盛世,石湾窑仍然籍籍无名。
从南宋开始,大量北方人为避战火向南迁徙,石湾陶也迎来发展的高峰。在吸收了大量来自北方的先进工艺之后,石湾陶塑将八大瓷系的造型、施釉以及装饰手段消化吸收,与石湾原有的制陶技艺相融合。石湾窑仿制汝、官、哥、钧、定等名窑的产品均惟妙惟肖,尤以“广钧”、“泥钧”为最,被时人称为“集宋代各名窑之大成”,石湾窑也因“善仿”而闻名天下。
明清时期,石湾陶日渐鼎盛,方圆不过数平方公里的石湾有陶窑100余座,陶工达6万多人。此时的石湾陶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至东南亚各国。至今在东南亚各国以及中国香港、澳门的庙宇等老建筑的屋顶上,仍能找到近百条保存完整的石湾陶制瓦脊,其他的建筑饰品更是难以计数。无怪乎时人皆道:“石湾瓦,甲天下”。
独树一帜的“公仔”
30年前,刘泽棉带上弟弟刘炳与儿子刘兆津从佛山石湾镇出发,游历了广东南华寺、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等地。他们细观佛祖、罗汉塑像,研究它们的造型,并对它们进行详细记载。他们是石湾陶艺世家刘胜记的传人,外出采风是因为要创作一套名为《十八罗汉》的作品。《十八罗汉》问世后不负众望,在 香港举办的石湾陶艺展上甫一亮相就引起了极大轰。
时光荏苒,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刘泽棉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湾陶塑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据刘大师介绍,石湾陶塑种类繁多,除了日用陶外,还有人物陶塑、动物陶塑、艺术器皿、园林陶艺及盆景微塑,这些陶塑充满岭南艺术特色。其中以人物创作为主的 “石湾公仔”,多以古代人物和神仙为题材,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成为石湾窑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石湾公仔”造型浑厚粗犷、生动传神。刀塑、捺塑、捏塑、贴塑等造型技法让其栩栩如生,堪称“百物百形,千人千面”;而搽、挂、挡、泼、刮、雕等十多种独特的上釉技法,则令“石湾公仔”的釉色无论单色还是复色都显得斑斓浑厚、古雅朴实;再加上以不施釉的陶泥表现人体肌肤的“胎骨技法”,“石湾公仔”比其他种类的瓷雕更富有温情和人性。
走进刘大师的家中,柜台案头摆满了他的陶塑作品,满腹经纶的《孔子》,柔丽甜美的《邓丽君》,而护持正法的《十八罗汉》也在其中。端坐神鹿、若有所思的坐鹿罗汉,身负经卷、普渡众生的过江罗汉……个个活灵活现,衣褶飘逸,毫无生硬感。
“罗汉的眉毛、胡须、衣褶、肌肉线条等是运用捺塑技艺制作出来的。”刘大师走到工作桌前,捏起一块陶泥将其揉搓成一段泥条,然后将泥条推捺在一个人形坯体的手臂部位,不断揉捏,让泥条与手臂融合在一起。原来的手臂纤细孱弱,毫无力感,但用捺塑法加工之后,肌肉隆起,浑厚有力。“当然,作品的完成不仅要用到捺塑,刀塑、捏塑等技法也要融入其中,才能确保作品的优秀。”刘大师语重心长地说。
“石湾公仔”的特点是传神、写实,但有人认为这样不够现代。在刘大师看来,艺术需要多元化,但“石湾公仔”应保持它的写实风格,否则就没人知道这是“石湾公仔”了。“我认为这种写实风格没到达顶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刘泽棉创作的“石湾公仔”中,还有伟人毛泽东、邓小平等。这些当代人物陶塑依旧保持着写实、传神的特点,“胎骨法”仍然是亮点,不过作品却充满了现代气息,这也刚好印证了刘大师的观点。
创新的脚步
在石湾这片陶艺土地上,千年窑火从未熄灭,涌现出一大批技艺高超的优秀陶塑艺术大师。传承千载的石湾陶塑技艺在他们手中愈发炉火纯青,同时也在悄然革新、与时俱进。
在传统的石湾陶艺中,贴塑技艺一般是辅助,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在创作《吹笛引凤》时,则运用了大量的贴塑技艺。现已年逾古稀的黄大师仍神采奕奕,据他介绍,所谓贴塑,就是将一些陶塑物件,如手镯、头饰、衣饰等先制作好,然后贴于人物坯体表面,使作品看起来玲珑剔透,层次鲜明,整体看上去更加细腻精美。贴塑最早运用于瓦脊陶塑。黄大师年轻时曾到祖庙的屋顶上观赏过瓦脊陶塑,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受到启发,将贴塑技艺大量运用于“石湾公仔”。
“虽然贴塑技艺是《吹笛引凤》的亮点,但仙女的体表依旧沿袭了石湾陶塑技艺的传统——胎骨法。”黄松坚说,由于石湾的釉料厚重,上到仙女的面部和手部后会覆盖住坯体上原有的线条,将人物的表情覆盖。所以依照传统的“胎骨法”,不给裸露出来的肌肤上釉,让其体现出自然的陶塑本色,使作品看起来朴实淡雅。陶塑的本色与上了釉彩的衣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物形象自然、逼真。
此外,黄大师还尝试着将四季时节与陶塑相融合,创作出了《春夏秋冬》。作品中四位仕女的衣着、饰物以及神形,充分体现了春、夏、秋、冬四个时令,让石湾陶塑的内涵更为浓郁。
自嘲“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寻找自己位置”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封伟民是石湾陶塑创新的代表人物之一。最初从事壁画创作的封伟民,在一个偶然的机缘下义无反顾全身心投入了石湾陶塑艺术的创作。也许是因为“半路出家”的缘故,封伟民非常善于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养分,对他来说,任何视觉艺术门类中的优秀技艺,只要有融入陶塑创作的可能性,他都会去用心尝试。
因此,封伟民的作品虽然大多以古代人物为主,但在坚持石湾陶塑对人物神态刻画入微的传统之余,他频频尝试在陶塑造型中加入新的元素,这让他的作品跟传统的陶塑作品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在作品《负重》中,封伟民就大胆使用粗泥,让作品更有质感和力度感,表现出西洋雕塑和油画的味道。
封伟民说:“将国画、书法、油画的色彩和剪纸那种很朴素的味道融合在陶塑之中,我希望通过这种手法,在传统占主导地位的现状中,走出一条新的路。”
增值的石湾陶
石湾陶艺如今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从2003年至2008年,石湾共举行了五届“石湾陶艺文化节”,让更多的中国人乃至外国人都知晓了石湾陶艺。
而在以前,石湾陶塑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不少陶瓷业界的行家都认为石湾陶塑影响力不够,始终走不出岭南文化的圈子。除了深受岭南文化影响的中国广东、香港、澳门地区及东南亚各国之外,其他地区的人们对石湾陶塑普遍不重视,觉得它有些不上档次。和景德镇官窑里那些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的精品瓷器相比,扎根民间、精打细算,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制作的石湾陶在市场上显得太过“草根”,难以引起消费者及收藏家的共鸣。
2002年刘泽棉大师作品《邓丽君》拍价27万元,2011年黄松坚大师作品《龙之尊者》拍价336万元,这些信息足以证明石湾陶已登上了竞拍大殿,以民窑之身“直逼”官窑之尊。近十多年来,多位石湾陶艺大师被请往国外讲学,备受国外听众青睐。联合国陶瓷委员会主席韦恩·海格比也十分看好石湾陶塑,盛赞其体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的石湾陶塑,自2010年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以来,陶艺界就有了属于它的一片天地。
石湾陶塑艺人云集,各派风格迥异,呈现百家争鸣之势。在艺术的磨练与碰撞中,只有最优秀的作品才能脱颖而出。这如同给艺人敲了一个警钟,粗制的作品无法登上大雅之堂。同时,为了保证质量,优秀作品不会被无限制量产,极大地提高了石湾陶塑的收藏价值,避免其艺术性在滥造中遭到破坏。
面对“石湾公仔”的良好走势,以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为代表的众多企业与多位陶塑大师建立了交流平台,时常向大师们反映市场状态。跟市场的接轨,让大师的作品与时俱进,更具人文价值。
拥有千年高龄的石湾陶艺用自身的蜕变诉说着一切。在传承与创新的间隙里,具备“顽强”生命力的石湾陶艺,定会燃起熊熊烈火,如日中天。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筹建于1888年,完工于1893年。现为4A级景区,多次以“古祠留芳”入选“羊城八景”。另外,它是现存广东规模最大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内集七大工艺之大成,又称“陈家七绝”。
正门两边分别有两扇廊门,
自东向西门楣的石匾上依次刻有“德表”“蔚颍”“昌妫”“庆基”等字样。
德表即德行表率,后人应以先祖为典范;
蔚颍即慰藉远在颍川的陈氏先祖;
昌妫即希望陈氏后人繁荣昌盛;
庆基即庆祝建筑的奠基。
陈家祠被誉为“百粤冠祠”,建筑工艺以“陈家七绝”见长,又称“三雕二塑一铸一画”,它们分别是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和彩绘。
一 、木雕
木雕是陈家祠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做工最为精细的装饰。
原材料大部分采用东南亚的坤甸木。其质地坚硬,纹理清晰,易于雕刻。
首先是首进头门的梁架上采取满布式雕刻。
陈家祠正门迎面可见木屏门,由四块双面镂刻有吉祥如意纹饰的木门组成。
屏门底下的实门为裙板木雕,最左边刻有一幅图案,芭蕉树叶寓意“业”,地下的鸡寓意陈氏子孙,整幅图寓意陈氏子孙勇创大业,儿孙永远发达。
屏门背面最右边图案的左上角,香炉燃起的香气化成五只蝙蝠和一个寿字,寓意福寿连绵。
(“五福捧寿”木雕)
下图两幅互为倒写,寓意“福到”。单看右边幅字,左半部分似草书的“多”,右半部份似草书的“寿”,意味多福多寿。竹子上嫩叶意为朝气蓬勃,老竹则寓意大器晚成,希望子孙不要气馁。
屏门背面镂雕右数第二块,最上面是“孟浩然踏雪寻梅”,最下面是“渔舟唱晚”图,生动再现岭南民俗风情。
陈家祠中进正厅聚贤堂后面有十二道屏风木雕,为广州木雕代表作。
屏风上分别雕有各种题材故事,由下至上按故事发生顺序刻画。
二、石雕
陈家祠的石雕多采用上等的花岗石,
耐腐,耐酸,耐风化,是岭南常用建筑材料。
石狮是岭南地区晚清石狮造型的代表。
东边雄狮象征着权力,
西边雌师象征着子孙兴旺,家族繁荣。
聚贤堂的石雕,左边身披战袍是马超,右边躺胸露腹是张飞。
中东厅前面的三幅石雕,其中第二幅分别用“雀”“鹿”“蜂”“猴”来寓意“爵禄封侯”。
三、砖雕
陈家祠砖雕选用东莞精炼烧制的上等青砖为材料,
正面外墙东西侧共有六福大型挂线砖雕。
东边外墙的三幅砖雕。其中第二幅用凤凰、鸳鸯、鹡鸰、黄莺、仙鹤分别代指君臣、夫妻、长幼、朋友以及父子等五伦。
四、陶塑
陶塑中以佛山石湾陶瓷享誉岭南。石湾陶塑脊饰源自明末,广东人称之为“花脊”或“瓦脊”。既能美化建筑装饰,又可以使屋脊防水、防晒。
五、灰塑
俗称“灰批”。以石灰为主要原材料,因岭南地区潮湿,易褪色,五年左右需要修复。
六、铜铁铸
陈家祠铁铸吸收了西方庭院建筑装饰的特点,
主要在聚贤堂月台前,另外用于廊架等作支撑;
铜铸主要在首进头门的大门上。
七、彩绘
门神位于首进头门的大门,相传两位武将曾为唐太宗驱赶龙王厉鬼,故有驱鬼辟邪之意。
玻璃刻画,俗称蚀花玻璃,多用作隔扇、屏风、门和窗的装饰。
陈家祠“七绝”与建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广东民间艺术的风格特点。它是岭南地区清代建筑装饰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
石湾陶 古窑新火石湾陶
本文2023-10-15 09:55: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3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