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古代历史上对外交通通道有哪些
1、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佛教东传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马古道上,多元专文化开始融合属。商品承载着文化,茶马古道同时也是一条宗教道路,教徒与商人相伴而行,为这些区域带来了不同的信仰。
2、比如通过藏传佛教在滇西北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纳西族、白族和藏族的经济及文化交流,增进了几个民族之间的友谊。
3、丝绸之路在公元前2世纪至十三四世纪期间,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的陆路交通干线,是中国同印度古希腊罗马以及埃及等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古代中国的丝绸主要是通过汉朝时开辟的丝绸之路运往西方的。
扩展资料:
1、在我国的汉朝和唐朝时期,东部山东和东南沿海江浙一带的大批质量上乘的丝绸从水路或陆路集中到长安城有相当一部分通过陆路转运到西方去由于在这条陆路上,丝绸的贸易占了很大比重,因此把它称为丝绸之路以后又开辟了经海洋通往西方的航线海上丝绸之路。
2、陆上丝绸之路这条国际通道的开辟,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它经过中亚西亚,可与东南欧及北非的交通线相衔接,构成了世界性的东西大商道不仅在两汉时期,而且在唐宋元明时期,它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古代东西方文明联系的主要纽带 。
从隋唐到宋元,对外交通发生的变化是:
由陆路交通发展到陆路交通与海陆交通并重,再到海陆交通为主。
隋唐时期沿海的登州、泉州、明州、广州等地已经成为著名对外交通港口。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已经是以海路为主了。
唐朝对外贸易主要从陆路进行,银汉在开辟的丝绸之路,沿途做生意买卖,唐朝也有海外贸易,只是刚起步,还不太发达。原因:唐朝国力强盛,威服四夷,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加之唐朝航海技术还不是很发达,所以更注重从陆路对外交往。
宋朝的海外贸易除陆路外还开辟了水上或海上丝绸之路。原因:宋代国力积贫积弱,周围少数民族政权更是虎视眈眈,陆路交通不畅,指南针的运用,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使其更注重海上交往。
扩展资料:
贸易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孔道主要是西北陆路。到两宋,因战争关系,西北陆路交通时断时续,于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依赖东南海路交通。
宋朝首次开辟了“海上陶瓷之路”,宋代的“五大名瓷”誉满全球。而其商船的吨位之大,数量之多,皆为世界之首。当时,大海船达300吨,而几百年后的哥伦布航船才120吨。采用指南针导航的300吨海船,穿过印度洋远达阿拉伯与非洲东岸。
进出口商品达300多种,成为当时最发达的海洋国家,不仅推动世界贸易,也把宋代的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大发明,传入欧洲。 北宋时,海外贸易之盛,远远超过前代。
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及收购进口物资来满足皇室、官僚的生活需要,对海外贸易十分重视。早在971年(开宝四年),就设置市舶司于广州。以后,北宋政府又陆续在杭州、明州、泉州以及密州的板桥镇(山东胶县境)、秀州的华亭县(上海市松江一带)设置市舶司或市舶务。
-宋朝经济
唐朝:
1 唐朝商路特点 海上交通得到拓展 丝绸之路也在继续 水陆并重 商贸发达
2 说明宋朝 特别是到了南宋时期 随着北方领土被少数民族政权占据 对外贸易的重点已经转移到海路
3 唐代最远到西亚 波斯湾沿岸 郑和下西洋更远 到达非洲东海岸 对外交通发达的相同原因是 国力雄厚 有足够的财力人力支持远航 科技先进 掌握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航海技术 经济上中国的商品在海外受欢迎 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贡赐贸易同时给统治者带来外国珍宝 满足统治者享乐的需求
4 郑和下西洋航线更远 航行时间更长 航道更加丰富 这主要依靠造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指南针技术的广泛应用
5 闭关锁国政策 造成的后果 一方面短期内强化了沿海治安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另一方面 造成了中国长期与世隔绝 科学技术彻底落后于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 为近代的百年屈辱埋下了祸根。
宋朝:
⑴前期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不但有东西陆路交通,而且已开通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期,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其原因如下:其一,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其二,陆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陆上丝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输商品,而我国传统的外销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的产地都在东南沿海陆路西运,远离产区,既不经济,又不方便加之陆上丝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程艰巨,时间久,运费高其三,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对外贸易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较大,易破碎,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其四,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其以海运为主其五,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如指南针的应用等
⑵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⑶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⑷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在冷兵器时代,秦汉时期的交通路线极为重要,对内来讲,行军作战,排兵布阵;对外来讲,经济贸易,邻邦友好,都是非常重要的。相对于现在,只有水陆空三项交通路线;而在秦汉时期,只有水陆两项路线。 汉朝局部分布图 从中原地带开始经河西走廊到西域的"丝绸之路",于葱岭以东,在国内交通范围,葱岭往西的通道,就是属于国外的陆路交通路线。相对于大秦、安息以及其他国家的交通,他们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从地中海地带的大秦(并非秦朝)的诸侯国的国外交通路线,比较早的是水路交通路线,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末年三国以前,鱼豢所曰:"前也但论有水道,不知有陆道。"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时人们知道通往大秦的水路,不知道陆路的交通路线该怎么走。 秦汉时期的水路走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当时人们走水路去大秦,而不不走陆路,是为了避开安息等国的干扰与破坏。这样做其目的也是给安息等国带来利益,使它们往往会把在海上得到的中国丝绸卖给大秦的商人,因为中国商人很少会通过海上来到大秦。正如鱼豢所讲:大秦"又常得利中国丝,解以为胡绫,故数与安息诸国交市于海中。海水苦不可食,故往来者希到其国中。"由此可见,大秦确实从海上通过安息,得到中国的丝绸,让他们有了丝绸制的衣服;也进一步的知道大秦和安息有着贸易往来,以及间接和中国有着贸易往来,从而证明了当时秦国的海上交通路线比较发达。 这段话告诉我们,大秦有陆路丝绸之路,又有水路丝绸之路,并且是先到交趾,在到番禺(广州)或东冶(福建),再从水道通往益州、永昌。这充分的证明了,大秦当时的陆路交通路线,以及水路交通路线及其的发达,这也是它强大的基础。有了这么好的条件,从经济往来,以及各方面的互通都有着极好的优势。本来大秦与安息是在海上互相贸易交往,东至交趾,这又说明了这个地方大多都是安息商人。 汉朝末年这样记载:刘巴,从"巴入交趾",后因"与交趾太守士燮计议不合,乃由牂柯道去,为益州郡所拘留"。 秦汉时期的交通工具 从这里又可以得知,交趾是通往牂柯道的,那么牂柯道主要有牂柯江,那这样一分析,交趾和牂柯道肯定有海上的经济贸易交往,相应的也会有文化交往,从而证明了汉朝的水路也是非常发达的。我们把这些串起来,就是从巴蜀出发,经过牂柯江,到番禺或东治,那么离交趾、印度都很近了。这又得出,当时交趾和印度有往来,其主要是通过水路交通路线进行的,也就意味着两个地方,当时有经济贸易交往,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汉朝的发展,汉朝的强大。 从上述内容可以得知,南海诸国的交通与大秦、安息的交通都是互通的,都有海上丝绸之路的来往,可以说明当时这些国家都有经济贸易的往来,对以后的汉朝发展有着很好的基础,从而可以分析,汉朝的长久稳固发展与这些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对外交通路线的发达,对汉朝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牵动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以及商人的兴起,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家赋税的增多,国库也相应的增加,国力也随之强大,这就是给汉朝所带来好处。 上述得知,从行程、方向、方位准确的知道,学者们所讲的元国、谌离国、夫甘都庐国及黄支国,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菲律宾、婆罗洲、苏门答腊及爪哇等国家和地区。这也说明了当时与外来国家的往来是比较多的,也进一步证实了当时的领土也有可能在扩张,交通路线也是四通八达,畅通无阻,促使各方面的顺利发展。 秦汉时期陆路交通代步 在西汉时期,汉武帝以后,我国就和南海诸国以及现在的印度支那,这些地方的水路都有互通的,并且当时都设置了翻译。可见当时的贸易非常的频繁,这也说明了经济之繁荣,国力之强大。到了三国时期,从加那调州到大秦,乘船的话要一个月多一点就到了。可见当时的船速之快,这也是水路畅通的表现,更是证明了水路的成熟,以及和外来国有着很好的建交关系。至于郭璞《江赋》,谓当时江南的商业,"舳舻相接,万里连樯,沂泗沉流,或渔或商",及孙绰《望海赋》,也说当时"商客齐畅,随流往还,各资顺势双航同悬",均多少反映出当时海外交通兴盛的概况。至于印度支那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在汉代开始同我国建立了交往关系。 对朝鲜、日本等国的交通秦汉时期北方沿海地区的海上交通,则开发更早;与朝鲜、日本等国的水陆交通联系,更为频繁。早在战国时,齐宣王、燕昭王之世,曾"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 由上可见,秦朝当时都有人要上述去蓬莱,其实当时的这个地方就是国外,这也充分证明了秦朝的水路交通路线,可以和国外进行互通。自从战国以来,我国陆上与海上都有互通的现象,甚至有朝鲜、日本都与我国交往的比较多。在秦朝末年时期,也就是汉朝初期,燕、齐、赵都人和朝鲜往来,并且都有避地者数万人口。当时首领还是燕人,击破朝鲜。这说明 秦汉时期和朝鲜有陆路交通路线的互通。汉武帝于公元前109年至前108年派兵灭卫氏朝鲜时,其中有大将军杨朴击败朝鲜大概五万人之多。公元57年,日本向我国进贡,这样说明了交通路线的通畅。无论是朝鲜、日本都与我国有着往来,可见从我国的沿海地区,还是到陆路都有着很好的互通,相应海上的交通工具也比较发达的,更能看出秦汉时期对外交通路线的完善。 秦汉关中水利能看出水路交通情况 我们知道,海运离不开大船,而且这时的运输船只,往往同战船不可分割。一般说来,当时的战船已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有的叫做楼船,为载兵水战之。在水路交通是离不开船的,一般战船与其他船,从造船上也要很高的技术,相对于水路交通路线的发达,造船技术也是一流的。 品史公曰:秦汉时期在交通行业发展非常好,在历史上也有一定的成就。自从秦朝统一以后,为当时的中国的水路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尤其是在秦始皇建的驰道与直道,为汉朝初期的陆路发展打下坚持的基础。从西汉起,以长安为中心,到西北,到西域,到北地,到东北都有很畅通的陆路交通,其中河西走廊之张掖,又是一个交通中心,从这里向北,可达肩水、居延,有驿道、亭、隧之便;向南经大斗拔谷,可入青藏。东汉因之,无多变化,唯中心由长安移到了洛阳。通西域之道,自和帝以后虽有阻绝之势,但沿海的海上交通却代之而兴,可远通大秦、安息、印度,又可南下南海诸国,东至朝鲜、日本;内地航运也随之兴盛,为三国以后水路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秦汉时期在国内外水陆交通方面的成就,形成如此四通八达的局面,它的成就是空前的,可以说,是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参考文献: 《魏略·西戎传》 《三国志·魏志·乌桓鲜卑东夷列传》注引《魏略·西戎传》 《汉书·西南夷传》 《三国志·蜀志·刘巴传》注 《后汉书·西域传》 《汉书·地理志》 《江赋》 《望海赋》 《太平御览》卷七七一引《吴时外国传》 《后汉书·章帝纪》 《中国通史》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 《史记·正义》引《吴时外国传》 《后汉书·东夷传》 《太平御览》卷七六九引《汉官殿疏》 《释名》 《广雅》 本文系头条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历史,请多多关注
云南古代历史上对外交通通道有哪些
本文2023-10-15 10:03: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3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