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名字为什么没避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名字为什么没避讳?,第1张

王羲之、王献之。单从名字上看,二人共用一个"之"字,犹如后代各姓中习惯用一个代表同辈人行辈的字一样,似乎同辈人。但他们实际上是父子关系。同样的情况,从王羲之辈开始,群众兄弟就已把"之"作为自己名字的一部分,其后经五代二百余年,祖孙父子都在接辖相继地用"之"字命名。当时社会最重避讳,而王羲之等不避"之"字,然是一个奇怪的文化遗传现象。其中的奥秘,无疑有研究揭开的必要。

  其实,"之"字是宗教信仰的标志,性质犹如佛教人对"惠"、"释、""道、""僧"等字不避讳,道教人对"玄"字等不避讳一样,虽用在名字之中,其实并不是名字的一部分,因而不必加以避讳。就这部分人的宗教信仰来说,绝大部分人是道教,一少部分人信仰佛教。于是便有人说,人名中带"之"字,是宗教世家的标志。

  王羲之的先人世代信奉道教,是有极深的家族渊源的。早在西汉时,王吉就被后来道教信徒奉为仙人。王吉就是王羲之的远祖。至两晋之际,王羲之的叔父王被认为是道教的"部鬼将军",从此,道教便成为王姓这部分的家传信仰。王凝之便因笃信道教而遭遇不幸,但他的族人信奉道教早已成为习俗,他的死也无法使之改变。也就是从凝之的父辈开始,因为信道教成家风,开始在名字中为使用"之"字,以此作为自己宗教信仰的标志。据统计,大王羲之辈中,人名中有"之"字者共十二人,都是他的从兄弟或族兄弟;王羲之之子辈中,羲之七子的名字中全有"之"字,另有十五人名中有"之"字。此后,羲之孙辈有十二个"之"字人名,曾孙辈有十三人名带"之"字,玄孙辈有九人名带"之"字,五世孙有四人带"之"字。五世孙后,族人衰微,以"之"字作人名者不复见。

  用"之"字作人名者,还有一些人是佛教徒。如法号释道敬的王羲之曾孙,在若邪山出家为僧,成为彻底的佛教徒。他的俗名虽无法得知,但按羲之后人命名的惯例,也应该是王某之。刘宋时,王准之、王袭之晚年无不笃信佛法,他们的"之"字名字,也就成了佛教徒的标志。

  不过,无论名带"之"字的王姓人宗教信仰如何,有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即在他们使用"之"字作人名的时候,甚至数百年以后,人们都没有把"之"当作其名的一部分,而只是作为一种标志来看待。因为"之"是人名的一个附加字,与名字本身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因此在许多古籍中,常可以省略不用或随意添加。如王彪之在《晋书》中作"王彪之",在《太平御览》引《晋中兴书》中则作"王彪";王献之在《晋书》中作"王献之",在《初学纪》中则作"王献";王晔在《宋书》中作"王晔",在《南齐书》中则作"王晔之";王悦在《宋书》中作"王悦",在《南史》里则作"王悦之",如此等等,其例甚多。因为"之"字没有被时人当作名字的一部分,所以也就没有避讳的必要。

  与"之"字的使用情况大致相同,历史上的王姓人,也曾有累代使用"僧"、"昙"等字而不避讳的情况。使用"僧"字者,如宋明帝王皇后父王僧朗为第一代,王僧达、王僧绰、王僧虔、王僧谦、王僧首为第二代,王僧亮、王僧衍、王僧右为第三代,他们都是血缘关系极近的父祖兄弟子侄,命名时都有避讳的义务,但全不避讳,就是因为"僧"字是他们信仰佛教的标志,而不是真正的名字;同样,宋光禄大夫昙名中有"昙"字,族子王昙生名中也有"昙"字。显而易见,"昙"字也不在避讳之列。

魏晋南北朝人,在取名字时,非常青睐一个“之”字,原因是因为时尚,是因为喜好,也因为阶层的缘故。

个人很喜欢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人,普遍很自由,潇洒,思想开放。他们取名字时,二字的名字风气逐渐成风。

这个时期,人们取名字时,一般具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助词“之”字很吃香,名字里带一个“之”字,成为一种时尚。

第二个特点是,自由的风气在名字上有所体现,比如在父子、长幼之间,他们用字时不再有避讳,而且名字中出现同字现象也被大家接受。我们都知道的,是王羲之、王献之这一对父子俩,他们的名字里,都有一个“之”字。这就是取名喜好的典型。

“之”字在当时特别受青睐,还因为一些地位高,权力大的人,比如当时的显阀士人,他们的名字中间,往往带有一个“之”字。这就给人感觉,精英阶层人士,用这个字取名,是一种标识,显得体面又有文化。

关于用“之”命名的人,有很多,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像南朝宋人斐松之,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刘宋名将沈庆之等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羲之。他是我国东晋时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擅长隶、楷、草、行等各种字体,精心研究字体走势,他吸取大家之长,集于己体,摆脱了汉魏的笔风,自成一家。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看过这么多用“之”命名的名家,你也许也动了用它命名的想法了。

1与平仄有关,加多"之"字的名字,一般是两字中平仄各占一,如烛武(平、仄),佚狐(仄、平),介推(仄、平)加“之”后符合古人的平仄读法习惯,上口易记。而重耳是(仄、仄)加之字后,拗口,范了平仄音的大忌。

2是别人对其的一种尊称,就像孔子的"子"一样,烛之武是当时朝中大臣,为人无私有智慧;介之推帮助君王成就大业后隐居,誓不为官,君王以死相迫也毫不退让,气节令人动容;而重耳日后虽贵为君王,但年轻时只是寄居于他国,得过且过,无所作为,品德当然不及圣人,成就大业后他为自己加号

3有人说是当是地区方言的左右,一些地区有这种习惯,而有的则没有

这是一个叫风耳的四级经理说的我觉得应该可以帮你解次为什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人名多带“之”字 的问题。 注意(这是我抄来的)

如下:

1、(柔玉)

——取自《西厢记》中唯美的句子“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意指肤如凝脂,有着淡雅的幽香,而且,还柔情脉脉。提取“柔玉”作为女孩名字,突出了女性阴柔之美,意指孩子柔情似水、冰清玉洁。

2、(绥suí 之)

——取自《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里的句子“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意指平安之义。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与寄予,并且“绥之”一名发音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是当下起名少见类型,比较独特。

3、(淑仪)

——出自《孝经》“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意指人的品性道德,提取“淑女”的“淑”起名,突出女性阴柔之美的特点;搭配“仪表”的“仪”字,加强了女孩子气质特点,非常贤淑、有修养。

4、(旖yǐ 旎nǐ)

——取自《唐诗·木兰花》“小芙蓉,香旖旎,碧玉堂深清似水。闭宝匣,掩金铺,倚屏拖袖愁如醉。”意指芙蓉柔美、婀娜多姿的样子。提取作为人名比喻女孩子美丽、柔和。

5、(温惠)

——出自《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温、惠两字突出了女孩子温柔、贤惠,情商很高,品德好,聪明大方等其中特点。其中“惠”的意义较多,除了与“慧”相通,表示聪明外,还有仁爱宽厚,柔顺贤惠之意。

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名字为什么没避讳?

王羲之、王献之。单从名字上看,二人共用一个"之"字,犹如后代各姓中习惯用一个代表同辈人行辈的字一样,似乎同辈人。但他们实际上是父子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