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1收藏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第1张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下面是历代文豪们书房的楹联,真乃大雅之境~

太和殿对联:

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宁。—乾隆题太和殿

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

建:建立、创设

极:从木,亟声。本义:房屋的正梁。最高的地位。特指君位

建用皇极。——《书·洪范》

绥:从糸(mì),从妥,车中把也。—《说文》。安抚。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大雅·民劳》

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

时军司马班超留于寘,绥集诸国。——《后汉书·西域传·序》

猷:计划;谋划。道;法则。功业;功绩

建极绥猷的含义:君临天下,建立雄伟强大的国家,安抚海内的藩属,创万世之功业。

中和殿对联:

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乾隆题中和殿

中和殿匾额:允执厥中

“允执厥中”出自《尚书》。两边柱子上的对联:“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意为:太阳驾六龙在天空中运行,自强不息;人君因布五福而获得人民拥戴,并一定要继续这一规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指诚信,执指执守,中指中正之道,是说要秉承执守中正之道,以匾点明“中和殿”的含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保和殿对联:

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乾隆题

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

含义:所谓皇建有极,极是指中道,法则,意思是君王建立政事要有中道,基本是不偏不倚,取中庸之意。天子来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准则。有强调皇权之意。典出: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

乾清宫对联:

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惟精惟一,道积于厥躬。—乾隆题乾清宫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艰。—康熙题乾清宫

乾清宫匾额:正大光明

养心殿对联:

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雍正题养心殿西暖阁

养心殿匾额:中正仁和

故宫匾联箴铭

太和殿匾额

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

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宁

注释:天帝任命君主治理天下,这真是艰难的事情,怎能不心怀诚敬呢?天心眷顾纯一的美德,保佑君主永远安行此道,愿天下长享太平。

建极绥猷

注释:意为立法治国,体顺民性。此匾昭示着天子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

中和殿匾额

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

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

注释:太阳驾六龙永恒地在天空中运行,圣王的所在没有安逸的时候。君主因广布五福才得到民众拥戴,彰显君王的德泽要持之以恒。

保和殿匾额

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

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

注释:祖宗的训诫昭明永垂,我后嗣子孙大概能够敬奉继承直到永远吧。皇天的仁心向下照临,要知道容护抚育天下臣民的使命没有止境。

皇建有极

注释:君王建立天下大法

乾清宫匾额

正大光明

注释:天地正大,日月光明。能行天地日月之道为圣王之德。

匾上款

皇考世祖章皇帝御笔书“正大光明”四字,结构苍秀,超越古今,仰见圣神文武,精一执中,发于挥毫之间,光昭日月,诚足媲美心传。朕罔不时为钦若,敬摹勒石,垂诸永久,为子孙万世法。康熙十五年正月吉旦恭跋(钤“广运之宝”)。

匾下款

皇曾祖世祖章皇帝御书匾额,四字传心,一中法守,义足以括典谟。皇祖圣祖仁皇帝恭摹上石,迹藏御书处,兹法宫重建,敬谨摹搨,恭揭楹端,对越羹墙,用昭示万叶云仍,其钦承无斁。乾隆六十二年孟冬月恭跋(钤“太上皇帝之宝”)。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

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

注释:立仪法正天下,要慎修其身,思长久之道。弘布五常之道,勿轻视民役,知民之艰难。

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

惟精惟一道积于厥躬

注释:宽宏仁德,天子建立天下大法。精心一意,君王躬行治国之道。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

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

注释:立仪法正天下,要慎修其身,思长久之道。弘布五常之道,勿轻视民役,知民之艰难。

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

惟精惟一道积于厥躬

注释:宽宏仁德,天子建立天下大法。精心一意,君王躬行治国之道。

乾清宫为内廷后三宫之首,在明代本为皇帝的寝宫,清初至康熙年尚袭明制,这里是皇帝召见廷臣、处理政务、接见外国使臣和举行筵宴的场所。乾清宫及其左右殿庑在清康熙朝曾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最主要的活动区域。雍正皇帝以后,建储密诏的明**匣子也高高地藏于“正大光明”匾后。

殿内所悬匾、联、铭文上遗存了顺治、康熙、乾隆三朝皇帝的书风,亦为清代帝王治国的圣训。

交泰殿

康熙皇帝的御制匾“无为”二字,其理通于儒、道两家,意在告戒帝王顺行天道,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老子《道德经》中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之句。《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春秋繁露·离合根》:“故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立无为之位,而乘备具之官,足不自动,而相者导进,口不自言,而摈者赞辞,心不自虑,而群臣效当,故莫见其为之,而功成矣,此人主所以法天之行也。”又,《春秋繁露·保位权》:“为人君者,居无为之位,行不言之教,寂而无声,静而无形,执一无端,为国源泉。”其意为以天下为公、履行自然之道、不妄行造作、让人民休养生息才是真正圣明的君王。

乾隆皇帝御笔联:

恒久咸和迓天庥而滋至

关雎麟趾立王化之始基

注释:能秉持恒久不已、交感应和之道,迎受天赐,福佑就会越来越多地降临。先躬行内宫淑德、宗族仁厚之教,树立教化,王道将创建万代相传之基。

坤宁宫

日升月恒

注释:像太阳一样升临高空,像月亮一样正趋满盈。

天惟纯佑命俾尔戬谷百禄是荷

民其敕懋和绥以多福万寿无疆

注释:上天只佑助有德之君,让他为政皆善,承负百多福气。人民就服从有道之王,祝他平安多福,享受万年长寿。

养心殿

清代从雍正皇帝始,共有8个皇帝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政务,殿中的匾、联、箴、铭都反映了清代皇帝的治国之道和安身立命的准则,“中正仁和”、“敬天法祖”和“勤政亲贤”更是清王朝统治思想中永不变更之根本。

养心殿东临乾清宫,南倚西六宫区,北通乾清门广场西南隅的军机处。清代自雍正帝以后,养心殿成为宫中帝王最主要的寝宫和政务中心。雍正皇帝为清代理政最勤的君主,养心殿内“中正仁和”匾与“勤政亲贤”匾皆为他御笔所题。养心殿在宫禁中位置便利,殿内空间布局小巧而功能集中,厅堂、书房、寝室以及分别用来批阅奏折、密谈、休憩、礼佛的小室等一应俱全,比大殿宇更宜于宵衣旰食的君主周旋其间,是清代皇帝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的中心场所。

养心殿中的匾、联、箴、铭集中反映了清代皇权统治思想的精旨。

明间(中正仁和)

中正仁和

注释:中庸正直,仁爱和谐。

日监在兹

注释:皇天察看着我们这里的作为。

东壁曾悬乾隆皇帝御笔养心殿铭:

人心惟危,在闲其邪。道心惟微,在培其芽。

其闲其培,皆所为养。操存舍亡,毋须臾放。

有如时雨,沃此寸田。大公顺应,动直静专。

动匪憧憧,静匪寂寂。矧其为君,更宜乾惕。

一念之善,百禋蒙庥。一念之恶,万姓贻忧。

养之之方,存诚主敬。克己复礼,外王内圣。

孰本孰末,外由内施。任重道远,责萃君师。

朵殿崇崇,顾名思义。作此铭辞,永训后世。

此铭为阐述帝王治理天下之“心法”。

屏上刻乾隆皇帝御笔联:

保泰常钦若

调元益懋哉

注释:保持和泰要常怀敬顺心调养元气要更加勤勉啊

东暖阁

现为清代晚期“垂帘听政”历史原状陈列,原曾为清中期乾隆、嘉庆等几位皇帝休憩和读书的所在。

东暖阁内曾悬乾隆皇帝御书康熙皇帝圣训:

天下之治乱休咎,皆系于人主之一身一心。政令之设,必当远虑深谋,以防后悔。周详筹度,计及久长。不可为近名邀利之举,不可用一己偏执之见。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孝者百行之原,不孝之人断不可用。义者万事之本,不义之事必不可为。孝以立身,义以制事,无是二者,虽君臣父子不能保也。

雍正皇帝圣训:

敬天法祖,勤政亲贤。爱民择吏,除暴安良。勿过宽柔,勿过严猛。同气至亲,实为一体。诚心友爱,休戚相关。时闻正言,日行正事。勿为小人所诱,勿为邪说所惑。祖宗所遗之宗室宜亲,国家所用之贤良宜保。自然和气致祥,绵宗社万年之庆。

曾悬嘉庆皇帝御书乾隆皇帝圣训:

朕自临御以来,惠爱黎元,加恩海宇,凡普免天下钱粮四次,普免漕粮二次。此外偶遇水旱偏灾,随时蠲免赈恤者,又不一而足。此皆由国家承平日久,生齿益繁,人君代天养民,允宜渥沛恩膏,俾闾阎共臻乐利,方为子惠元元之道。我子孙缵膺大统,亦当以朕之心为心,爱养斯民,推恩行庆。若能频施旷典,视朕有加,实我大清国亿万年无疆之庥。

现通向西暖阁之门楣上西向悬咸丰皇帝御书道光皇帝圣训:

皇考宣宗成皇帝圣训

我大清龙兴东土,首重朴实。列圣丕承,凡心法治。法无非以勤俭训后。诚以世变风移,敝化放心,有不期然而然之势。苟非操之固,审之精,朴素自甘,慎终如始,难与言俭也。至于饮食勿尚珍异,冠裳勿求华美,耳目勿为物欲所诱,居处勿为*巧所惑,此犹俭德之小者。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一丝一粟皆出于民脂民膏。思及此,又岂容逞欲妄为哉!所谓无为而治,俾天下阴受其福而民不知者是也。

咸丰元年御笔敬书。

西暖阁

勤政亲贤

注释:勤于理政,亲善贤士。

惟以一人治天下

岂为天下奉一人

注释:只有让至尊天子治理天下的使命哪有拿整个天下奉养天子的道理

《尚书》中往往以“一人”作天子自称。天子自称“一人”,是用谦辞,意为自己不过人类一员。臣下称天子“一人”,是作尊称,意为天下惟此一人至尊。

此联化用三国·魏人李康《运命论》:“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正人曰义。故古之王者,盖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见《文选·艺文类聚》二十一)>

雍正皇帝圣训:敬天法祖勤政亲贤

《史记·五帝本纪》中称尧:“敬顺昊天”。史传里描述的中华上古圣王多具备此类品德。

明末史可法曾在回复后金多尔衮的书信中言:“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真尧舜之主也。”赞崇祯皇帝为贤明君主。可见明代亦以此为皇帝具备圣人之德的标准。

雍正皇帝总结的这八字圣训被以后清历朝皇帝奉为为君治国之本。现勤政亲贤殿内东壁上仍高悬乾隆皇帝集四书五经中章句以阐释四箴的贴落。

乾隆皇帝御笔养心殿四箴有序

养心殿四箴有序

我皇考圣训曰:“敬天,法祖,勤政,亲贤”,事只四端,义该万理。自古帝王莫不守此以治,违此以乱。予小子践阼以来,平旦庄诵,惟日孜孜。畏与年长,会随时触。爰集经书成句,衍义缀辞,各得十六韵。入目惊心,既因自励,亦以昭示来许。

皇矣上帝,监观四方,昭假于下,赫赫明明。

惟圣时宪,承天而时行,终日乾乾夕惕若,无怠无荒。

畏天之威,敕天之命,不显亦临,俾尔弥尔性。

惟予一人,曷其奈何弗敬!敬胜怠者吉,义胜欲者从。

日日新,又日新。清明在躬,无然畔援,无然歆羡。

昭升于上,在止于至善。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我不敢知,我其夙夜,念兹在兹,怵惕惟厉。

安而不忘危,于缉熙,永言配命,弼我丕丕基——右敬天箴

明明我祖,既受帝祉。我来自东,永清四海。

之纲之纪,惟民所止。无忝皇祖,奉先思孝。

作乐崇德,肃肃在庙。春禘秋尝,思其所乐。

圣有谟训,若日月之照临。式如玉,式如金。

布在方策,罔有不钦。峻命不易,遗大投艰于朕身。

如亲听命,罔不惟德之勤。曰仁与义,迭用柔刚。

一张一弛,不愆不忘。民可近,不可下。无教逸欲有邦。

夙兴夜寐,其尔典常。启佑我后人,俾尔炽而昌。——右法祖箴

天行健,圣人则之。克绥厥猷惟后,一日二日万几。

罔游于逸,庶绩咸熙。曰予一人,昧爽丕显。

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考礼正刑一德,无敢不善。

夙夜匪懈,敷政优优。惟几惟康,斯谋斯猷。

执事有恪,亦又何求。百工熙哉,我独不敢休。

纲纪四方,惟皇作极。先之劳之,不遑暇食。

念之哉,业广惟勤,勤则不匮,时乃日新。

承天之道,纯亦不已。政贵有恒,慎终如始。——右勤政箴

粤若稽古,明四目,达四聪。论道经邦,谓之三公。

三事大夫,百辟卿士。宣力四方,以佐天子。

惟后非贤不乂。其惟吉士,寤寐求之。任贤勿贰。

靖共尔位,期予于治。自朝至于日中昃,昼日三接。

若涉渊水,用汝作舟楫。臣哉邻哉,尚克相予。

予其敷心腹贤肠,出入自尔师虞。假以溢我,我应受之。

用励相我国家,迩可远在兹,人亦有言。

惟治乱在庶官,所宝惟贤。惟一德一心,欲至于万年。——右亲贤箴

乾隆十有九年岁在甲戌春正月哉生明御制并书

乾隆皇帝御制诗:

一心奚所托,为君止于仁。

二典传家法,敬天及勤民。

三无凛然奉,大公何私亲。

四序协时月,熙绩在抚辰。

五事惟敬用,其要以备身。

六府赖修治,其施均养人。

七情时省察,惧为私欲沦。

八珍有弗甘,念彼饥饿伦。

九歌扬政要,郑卫漫亟陈。

十联书屏扆,式听师保谆。

薮诗拟鲍明远体,

乾隆癸酉冬至御笔。

西南隅小室(三希堂)

三希堂

“三希”之名,按《乾隆皇帝御制三希堂记》来看,大体有两个意思:

一是乾隆帝在此处书房收藏了晋代王羲之的《快雪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后再添王珣《伯远帖》,三件法书遗迹皆为稀世珍品。他又引谢灵运的“怀抱观古今”和颜延之赞向秀的“深心托豪素”二诗句为上下联,以寄托自己对魏晋风流的仰慕之情。

二是应和老师蔡世远的“二希堂”,又寓含宋代大儒周敦颐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之意,勉励自己积极修养,不断超越,上升到更高的心灵境界。

怀抱观古今

深心托豪素

注释:以广阔的胸怀评鉴古今人物,将渊深的心思托付笔墨之间。

三希堂中这副对联化用魏晋名士诗句,显示出乾隆皇帝弘历风流儒雅、讲究文趣的一面。上联以“怀抱”起首,下联以“豪素”收尾,都呼应了三希堂空间小巧的特点,和处身书房中万千精神都凝于方寸之间的情形。对联以“素”字仄声收束,也是此联特别之处。

三希堂门楣上方为乾隆皇帝御制三希堂记

内府秘笈王羲之《快雪帖》、王献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远帖》,皆希世之珍也。因就养心殿温室,易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

夫人生千载之下,而考古论世于千载之上,嘉言善行之触于目而会于心者,未尝不慨然增慕,思与其人揖让进退于其间。羲之清风峻节,固足尚,即献之亦右军之令子也。而王珣史称其整颓振靡,以廉耻自许。彼三人者,同族同时,为江左风流冠冕。今其墨迹经数千百年治乱兴衰存亡离合之余,适然荟萃于一堂,虽丰城之剑,合浦之珠,无以逾此。子墨有灵,能不畅然蹈抃而愉快也耶。

然吾之以三希命堂者,亦非尽为藏帖也。昔闻之蔡先生名其堂曰“二希”。其言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或者谓余不敢希天,余之意非若是也。常慕希文、希元之为人,故曰“二希”。余常为之记矣。但先生所云,非不敢希天之意,则引而未发。予惟周子所云:固一贯之道,夫人之所当免者也。若必士且希贤,既贤而后希圣,已圣而后希天,则是教人自画,终无可至圣贤之时也。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人人有尽心知性之责,则人人有希圣希天之道。此或先生所云,非不敢希天之意乎?希希文、希元而命之曰“二希”,古人托与名物,以志弗忘之意也。

则吾今日之名此堂,谓之为希贤、希圣、希天之意可,慕闻之先生之二希而欲希闻之之希亦可。即谓之王氏之帖,诚三希也亦可。若夫王氏之书法,吾又何能赞一辞哉!

乾隆皇帝作此文述室名“三希”的含义,一者,慕魏晋风流;二者,记老师教诲;三者,铭圣贤之道。弘历自14岁始(雍正二年,1724年),师从蔡世远学作古文长达7年。他自谓在蔡世远处得“学之用”,直到自己年老写文章时仍凭藉蔡所传授之法。

历代文人智对联:春夏秋冬巧入联

  古往今来,一些文人墨客喜欢把“春夏秋冬”四个时令季节,巧妙地嵌入对联中,增添了对联的趣味性、欣赏性。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借联抒怀,乐观面对现实境遇:“南檐纳日,冬如春暖;北户迎风,夏似秋凉。”

联坛流传一副以四季入联古代的妙联:“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令人拍手叫绝的是,此联用复姓“夏侯”、书名《春秋》、地名“南京”、剧目《西厢记》与“春夏秋冬”四季名和“东西南北”四方位完美地结合起来,贴切自然,天衣无缝。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也工对句,据说有位联友出联求对:“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买东西。”金圣叹见他用四个方位词入联,便巧妙地运用“春夏秋冬”四个节令嵌入联中:“少老头,坐睡椅,由冬至夏读《春秋》。”上联的“东西”是化方位词为名词,下联的“春秋”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化季节词为古籍名,这样精妙的对联并不多见。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有一次一个穷秀才前来告状说:“愚生为主家公子教书,双方议定每年俸金八吊。我执教已一年,主人却分文不给,说我不会教书,求大人做主索讨学俸。”郑板桥听后对秀才说:“你是真才实学还是才疏智浅,且让我出个上联考考你。”于是他指着悬挂于堂上的一盏大彩灯吟出上联:“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秀才听罢思考片刻,用下联道出他一年四季辛苦的状况:“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郑板桥听他对句不仅工整,而且情真意切,遂聘请秀才到县衙给自己当助手,并责令那个赖账的豪绅加倍偿付学费。

  清代四川有名的才子李调元也是个对句高手,有一年他与夫人久别天涯,大难不死,夫妻团聚之时,夫人情不自禁地吟出上联:“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李调元听罢,也以同样心情用“春夏秋冬”嵌联吟对:“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这副妙联用反复、重叠手法表达悲欢离合的真爱挚情,至今仍为人赞美。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为扬州“乐善庵”撰一联:“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此联至今脍炙人口。清乾隆年间,江西萍乡才子刘凤诰进京赶考,得中探花,但因其貌不扬,乾隆皇帝亲自出对试其才:“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才华横溢的刘凤诰当即应对:“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一个以“东西南北”四方星宿巧出奇题,天子天象,气势不凡,一个用“春夏秋冬”四季名花应对,尤其后三字的“探花郎”一语双关,令人击掌赞叹。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将四时农事活动镶嵌入对联不但多,而且含有启人深思的哲理。例如:“春夏秋冬春为首,莫忘耕耘;梅桃李杏梅占先,要问收获。”这副对联勉励农家人要不误农时,抓好春耕生产。还有一副对联也是劝告人们一年四季毋忘生产、销售对接,颇值得品味:“南来北往,货物流通,遂成东镇西市;春耕夏锄,禾苗生长,才有秋收冬藏。”

  善于将四季嵌入对联进行广告宣传,是文化人的拿手好戏。唐代诗人唐伯虎替某酒店书写过一副很有气魄的广告对联:“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在杭州西湖“仙乐处酒家”有一副知名对联:“翘首望仙踪,白也仙,林也仙,苏也仙,我今买醉湖山里,非仙也仙;及时行乐地,春亦乐,夏亦乐,秋亦乐,冬来寻寒风雪中,不乐亦乐。”这副对联除了妙将“仙乐”嵌入联语外,上联句句用“仙”,白、林、苏分别隐指李白、林逋、苏轼三位善饮的酒翁,下联句句含“乐”,整副对联仿佛一幅心旷神怡的四时行乐图。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全连蕴含着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对联的头尾还嵌入“新春”两个字,中间嵌入了“嘉节”两个字,合起来“新春嘉节”,非常巧妙。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深得世人喜爱,所以使用非常普遍广泛,影响较大。联意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世间一切事物都除旧布新,得以新生和发展。“一元复始”,指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新”,除旧布新。联语紧切新春佳节世人辞旧迎新的心态,简洁明快,言约意丰,凝炼工整。因此,人们除了单独作春联外,还常常以它为春联的基本词组,构成较长的新春联,如“一元复始春光好;万象更新喜气多。”“瑞气盈门,一元复始;春风拂面,万象更新。”等。

人登寿域;

世跻春台。

——这也是一副传统春联。春为一岁之首。中国民俗,不论出生在哪个月份,大多以“过一年,长一岁”推算,而健康长寿又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望。此联就是表达的这个祝福。“寿域”,指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春台”,春日登眺览胜之处。常作太平盛世的象征。联语既切春节,又含祝福,言简而意深。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此联出典于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桃符都是古代人们在春节时用来驱除邪鬼的道具。现在春节燃放鞭炮,过去没有发明火药之时没有鞭炮,就用火烧竹子,使其毕剥发声,来驱除山鬼瘟神,称之为“爆竹”。“桃符”也是古时民俗,用桃木板画神像挂在门旁,以驱鬼避邪,每年春节都要更换。大约从唐、五代开始在红纸上写表示吉祥、祝福的文字(即春联),但春联称“桃符”一直延续到清代。写春联以迎新春佳节,已是几乎所有华人的习俗,长盛不衰,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常有更新罢了。该联选取春节期间传统民俗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两种典型物品——爆竹和桃符,遣词组句,有声(爆竹之响),有色(桃符之红),形象鲜明,描绘生动,十分准确地表达了“除旧迎新”的主旨。联句语言精练,声、色俱备,对仗工整,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广泛流传而不衰。

一元二气三阳泰;

四序五福六合春。

——这是一副使用了数字入联和词语典故的传统春联。上联“一元”,指事物的开始,这里指一年之始。“二气”,指阴气和阳气。“三阳泰”,即三阳开泰。《易》中,农历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冬至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所以旧时以“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为岁首称颂之语。下联“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五福”,五种幸福。《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桓潭《新论》:“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多。”“六合”,指上下前后左右四方,凡指天地之间、整个天下。联语巧用数字,用典恰切,既合节日,又表达了对天下所有人的良好祝福。

梅呈五福;

竹报三多。

——五福,即寿、富、康宁、好德、老终命。见《尚书·洪范》。三多,即多福、多寿、多男子。见《庄子·天地》。联写冬物,意在以之迎春祈福。既能援引典故,使其意绪丰富,又用词简练,对仗工稳,此春联遂广为应用。

两袖清风,造福大众;

一身正气,振兴中华。

——元代诗人魏初《送杨季海诗》有句“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以“两袖清风”喻杨季海为官廉正,囊空如洗。后世沿袭,成惯用语。此种春联,并非随处可用,一如衣饰,须量体而服。此联只宜于政府机关。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此联乃清朝邓石如自题于书房的楹联。春风有包容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文辞笔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点世俗尘埃。何等气度,何等清高。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花永开。

——春天代表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年四季都是春天的话,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欣欣向荣、兴旺的样子;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斑斓,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一年四季如春,天天百花盛开,形容社会蒸蒸日上、生活红红火火,这是个美好的祝愿的意思。此联联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尽情地抒发了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

但将忠厚培元气;

惟有诗书发异香。

——南宋大儒朱熹《近思录•为学类》有言:“人之寿夭在元气”。所谓元气,亦称原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负载着生命现象。人生所赖,惟气而已,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故自古以来,怡养元气甚为流行,而为人忠实厚道、善良宽容,不仅是存世立身之要义,也最利于培补、蓄养元气。诗书何来异香?因诗书能给人以生存智慧与生命能量。清代大学士张英曾说:“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这副传统春联以说理的笔法,上言养气,下言读书,阐述为人处世之哲理,引人深思。

迈步迎春,春风扑面;

抬头见喜,喜气盈门。

——词人李清照十分赞赏欧阳修《蝶恋花》一词“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盖以为三“深”字连用,其用不同,殊为奇妙。此联“春”“喜”二字亦各连用,前后词性不同,颇与其相类。兼之一“迎”一“见”,前者有意,后者无意;前者“有我”,后者“无我”,对举工整且意绪丰美,此针顶联实为佳对。

惠风远拂,神州溢彩;

丽日高悬,大地生辉。

——《太平御览》引《梁元帝纂要》曰:“春亦曰发生、芳春、青春、阳春、三春、九春;风曰阳风、暄风、柔风、惠风;景曰媚景、和景、韶景;时曰良时、嘉时;辰曰良辰、嘉辰、芳辰;节曰芳节、嘉节、韶节、淑节;草曰弱草、芳草;木曰华木、华树、芳林、芳树;林曰茂林;鸟曰阳鸟、时鸟、阳禽、候鸟、时禽、好禽。”人们对春日怀有好感,嘉辞美语贯于其前,遂有上列种种称呼。简而言之,阳风也罢,惠风也罢,其实都是指春风而已。此联亦是赞美春日之意。

麒麟凤凰,皆为世瑞;

芝兰玉树,自应家征。

——上联祝世得圣主,民享太平。“麒麟”与“凤凰”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麒麟,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凤凰,是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羽毛五色,声如箫乐。这两种动物都是祥瑞的象征。《管子•封禅》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隋书•李德林传》有:“明王圣主,得骐驎凤凰为瑞,是圣德所感,非力能致之。”可见,有凤皇麒麟到来,就是太平盛世的气象。下联祝子孙贤令,门楣光辉。“芝兰玉树”一语出自

《晋书•列传第四十九》:“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因以“芝兰玉树”喻优秀子弟。因此,有芝兰玉树生长,自是丕振家声的征兆。此联上下比分从“国”与“家”着笔,第一分句皆引用典故,以动植物起兴,再揭示出“国泰”与“家兴”的主旨。联语雍容典雅,吉祥止止。

凤历书元,人间改岁;

鸡声告旦,天下皆春。

——凤历,即所谓皇历、黄历。典出《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后因用“凤历”称岁历。含有历数正朔之意。上联意为朝廷所颁历书规定了新春第一天为“元日”,所以人间便改换了新岁。下联更进一步细节的描写,元日的清晨,雄鸡的啼叫声唤起了初升的太阳,于是普天下皆为春天了。这副传统春联,巧嵌“元旦”(中国古代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庆祝新的一年来临,预兆国运昌隆,人民幸福。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这是幅广为流传的春联。上联举冬季代表性的三种植物,下联则列春日繁盛的三种果树,以表辞旧迎新之意。“松”、“梅”、“桃”、“李”与“杏”五者皆为形声字,皆从“木”,“竹”字乃象形字,大体言之,颇类似。至于“岁寒”与“春风”之对,“三友”与“一家”之对,也十分工整,无怪乎广为流行。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多数春联并不止于刻画景观之变换,往往承载有祈福的功能,此联就属于此类。论起流传之广泛,此联恐怕丝毫不减于“一元复始”与“万象更新”之对。

细雨无声,滋润满园锦绣;

春风有意,妆成一树玲珑。

——上联化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句,下联化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虽意绪有些简单,专写春日绿色,好在能化古人佳句,对仗也还算工稳,不妨赏之。

泽沾雨润,杨柳依依亲万户;

民富物丰,财源滚滚涌三江。

——《诗经·小雅·采薇》有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既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写不舍之状。“财源滚滚涌三江”或“财源滚滚达四海”之类,为意欲发财致富者常用。一雅一俗,不妨略加留意,赏其得失。

桃李迎春,无边景色来天地;

江山入画,万缕诗情上笔端。

——上联化杜甫七律《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句,“来”字自然神奇。下联以“上笔端”对,虽然显得勉强,气势也大为衰减,然而添了不少柔媚之气,正所谓一张一弛,颇为奇妙。兼之下联用“江山”,上联用“桃李”,前者气势壮于后者,故而此联显得错落有致,意蕴相融,且对举也工稳,亦属佳对。

革故鼎新,十亿神州歌盛世;

倡廉反腐,千秋禹甸庆兴邦。

——“革”“鼎”本为《周易》二卦,革为变革之意,鼎为鼎立之意。“禹甸”本出自《尚书·禹贡》,甸服是五服之一,此处代指中华大地。两者同为六经典故,相对十分妥帖。以“倡廉”对“革故”,以“反腐”对“鼎新”,相反相成,虽仅八字,天道流行隐然居乎其间,此其可赏之处。

报晓鸡声,拂晓钟声,声声悦耳;

赏心国事,舒心家事,事事关情。

——此联仿照顾宪成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成。相较而言,顾联适用的对象是读书人,此联则普遍可用;顾联满心境沉郁,此联则心绪欢快。明季之风雨如晦,今日之国泰民安,于此可见。

第八·挽词

《楹联丛话·卷十》是挽词,今称挽联。梁章钜把寿联列入“佳话”,而单列“挽词”一卷,大约是当时治丧活动已经盛行赠送挽联了吧。

《楹联丛话》引用《秋雨庵随笔》云:挽联不知起于何时,古则但有挽词,即或有脍炙人口二句者,亦其项腹联耳。惟《石林燕语》载:韩康公得解过省殿试,皆第三人,后为相四迁,皆在熙宁中。苏子容挽之云: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中。此则的是挽联之体耳。

看来,苏颂(子容)可能要算现存最早挽联的作者了。令人感兴趣的是,此联用了四个数词。后世的对联也喜欢用数词,可能与此有关。

一·纪晓岚(名叫纪昀)《挽朱筠(笥河)联》

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

交情同骨肉,俾余后死独伤悲

品级 上中品

二·纪晓岚《挽刘统勋联》

岱色苍茫众山小

天容惨淡大星沉

梁章钜评曰:句奇语重,非文正公(指刘统勋)不足以当之。

品级 上上品

三·纪晓岚《挽福康安联》

汾阳王名位相同,功业常新,万里有将军壁垒

忠武侯经纶未尽,英灵如在,百蛮拜丞相祠堂

四·纪晓岚《挽董邦达夫人联》

富春江万古青山,阡表长留,慈训能成贤宰相

听雨堂九年绛帐,食单亲检,旧恩最感老门生

五·纪晓岚《自诵诗联》

浮沉宦海如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按:纪晓岚戏谓此二句可作我他年挽联。刘墉(即刘罗锅)说:此惟陆耳山(名叫锡熊)副宪足以当之。不久,陆耳山赴沈阳覆校四库全书,天气骤寒,裘衣未到,冻僵于旅寓中。时人以为刘墉一语成谶。这个刘罗锅呀,简直是乌鸦嘴!

六·纪晓岚《挽彭元瑞联》

包罗海岳之才,久矣韩文能立制

绘画乾坤之手,惜哉尧典未终篇

梁章钜注:盖文勤公(指彭元瑞)专司高庙(乾隆)实录稿本,未能竣事也。

宦味清于一杯水;

诗情逸似九溪云。

清·曾西溪赠知县徐邦光联。亦饱含称赞、劝勉其清廉之意。

一县好山留客住;

五溪秋水为君清。

林则徐赠湖南沅陵某知县联。赞扬、劝勉此知县清廉之情溢于词表。

爱半文不值半文,莫谓世无知者;

作一事须精一事,庶几心乃安然。

清·钱南园(沣)联。上联倡廉,下联倡勤。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鹜声华忘政事;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 清·薛慰农署杭州府衙联。作者认为,所谓贪,不仅在于贪利,而且在于贪名、贪虚名,主张“实干”;所谓俭,在于自己俭,莫苛敛或苛求别人,主张对人宽大。

铁面无私,凡涉科场,亲戚年家须谅我;

镜心普照,但凭文字,平奇浓淡不冤渠。

 清·朱硅在浙江做主考官时自署大门联,表白自己不讲私情、不开后门,但凭试卷决定弃取。

扪心自惭兴利少;

极目只觉旷官多。

清·四川蓬溪县令泮先珍自署衙堂联。他自惭办实事少已不简单,还能慨叹素餐尸位、效率极低的“旷官”太多则难能可贵。

两袖入清风,静忆此生宦况;

一庭来好月,朗同吾辈心期。

清代贵州巡抚署斋联。“两袖清风”,是旧时代廉吏称道的标准;心净如月,也是他们的追求目标。他们虽难于做到,但也说明他们不愿被人指为贪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时自题的挂于厅堂的对联。表明了他自己的襟怀之大和无私之心以及禁烟决心之“刚”。

廉吏无宦乐;

达人不折腰。

古格言对联。言廉吏为宦,旨在清、勤,故不以宦谋乐,达人有气节,不为私利折腰。

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道;

一亭俯看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贵阳图云关(图宁关)联。本联本记叙爬高山、过险关的实况,然寓深刻哲理:愈是“登高”任上,愈须防止误入歧途,只有高瞻远瞩奋勇前进,才会赶上前贤。

慈惠戒优容,总在诚心行实政;

利名都摆脱,本来廉吏即真儒。

清·姚步瀛撰联。步瀛曾任湖南慈利知县,有惠声。

百里才疏勤补拙;

一官俸薄俭能廉。

清·姚步瀛撰联。表明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为官准则。

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古官署联。此联的作者把欺天、负民和负国等同起来,要求自己不欺负老百姓。

当官期于物不济;凡事求其心所安。

古官署对联。当官怎样做到不欺负老百姓,他们含混地强调一个“心”字。怎样才能心安主要强调省身克己,廉洁奉公。

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桂林抚署联。反映了廉洁奉公思想。

头上有青天,所事须循天理;

眼前皆瘠地,存心不刮地皮。

官名父母须慈爱;家有儿孙望久长。

 这是两副官府的通用联。封建社会皇帝要求各级官员忠君爱民。所谓爱民就是“为民父母”。这父母怎么做这副对联作了回答。

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

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

江南各州县常有这样的厅事联。“父母”官应让老百姓有条活路,能够生活下去。虽然他们的目的同样是维护封建统治,但和不顾人民死活的贪官暴吏相比,总算还能想到老百姓。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这首官府联反映了百姓不可欺的思想。

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跟牢。

南宋理宗淳年间,余阶权授兵部侍郎、四川宣谕使。他入蜀后,立志清除积弊,在官署大门悬贴的一副对联,表示将以十年为期,决心把四川治好。

老子亦常来侍候;

诸公聊复忍期须。

这是清代余阶在招贤馆的一副书联,表示他愿意和儒士经常会见,欢迎他们。

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

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

“两袖清风”,是一种美德,是对廉洁官员的褒语。据郎瑛《七修类稿》,这是明朝弘治年间,一吏部尚书在门上贴的一副对联。用对联公开表态,决心廉洁奉公。苞苴:礼物,指贿赂。

名场似弈无同局;吏道如诗有别裁。

古官署对联。作者强调为政应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有创造性,表达了官员为政的体会和感慨,这是一般因循守旧的官僚所不能企及的。

但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古官署对联。作者身为封建官员,能知世上苦人多,也不容易。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亦是私心。

 广州郡守署联。此联作者所说的“太要好”,是指一些官员好大喜功,不惜民力,一味“建功”,向上级报喜。他认为这样做的人,也是出于私心,想借此一途向上爬。

老吏何能,有讼不如无讼好;

小民易化,善人终比恶人多。

古官署对联。“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封建王朝的司法从本质上说,没有什么公平可言。不过,事情还有另外一面,确有少数清官能够执法严明,自觉不自觉地和贪官、豪强势力作斗争。此联作者相信大多数人是好的,主张德化,希望“无讼”。

有一日闲,且种汝地;

无十分屈,莫入吾门。

这是挂在讼堂上的一副对联,劝老百姓不要轻易来官府告状。

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

听墙外鸦啼鹊噪,恐有冤魂。

古官署对联。在封建社会要执法公道,是很困难的。此联作者决心为此而斗争。

凡毫一点,乃吾民利害攸关,须念悖出必将悖入;

白日三竿,即尔室公私毕照,莫谓知显不在知微。

清人梁章钜撰写的向水宰后堂联。作者认为办案人必须极为慎重,如果朱笔点错,必然会起到反作用;执法严明亦应如头顶“白日”,既照到显著的地方,也照到隐蔽的地方,谁也不能逃避。

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

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着自家。

浙江省庆元县吕璜所撰,悬挂在县衙大堂。吕曾因冤案坐牢15年,这副对联表达了自身的感受,将心比心,决心不判冤假错案。

场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

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

福建贡院联。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实行以后舞弊的事不断发生,当时,学馆、贡院等处都有悬挂楹联的习惯,其中有些强调公正,严惩舞弊者。此联描述了科场的一派严肃景象。

亏他人,便亏自己,须记朝韭暮盐,我亦寒士;

要公道,还要虚心,试看畹兰亩蕙,楚故有才。

才要真爱,名要略爱,总之己要自爱;

天不可欺,君不敢欺,实于心不忍欺。

湖南贡院的两副楹联。作者自己是寒士出身,知道考官不公道将意味着什么,他们受护人才,对埋没人才于心不忍,因此能自觉反对舞弊行为。

三载辛勤来此地,人怀必售之心,非关至公,则举者喜矣,错者不能无怨,怨蓄谤兴;

一生朝许会斯堂,务擅空群之织,惟持极慎,则得者快矣,失者亦可无惭,惭消誉起。

清初对联能手李渔为江南贡院撰联。他在明末曾参加科举考试,没有中举,很遗憾。他把至公和偏颇的利害关系说得相当透彻,颇有启发性。

少目焉能评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受贿,有位秀才在试场门题了上述一额一联,横额:“口大欺天”内嵌吴省钦三字,对营私舞弊的贪官污吏提出了抗议。

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

停车肃遗像,几个得立姓名尊。

安徽合肥市南门外包河中花墩小洲上的包公祠对联。据说,宋仁宗赐给包拯巢湖,包公坚辞不受,只要合肥一段护城河。后人改此护城河为“包河”。实际上包拯当时已规定:此河子孙不得视为私产,不能分,不能卖。包公的执法如山、反对贪赃枉法的精神在封建时代的官员中是很少见的。

包拯 (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人,字希仁。天圣进士,累迁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卒于位,享年64岁。谥孝肃。为官清正廉明,执法严峻,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千百年来为人民敬仰。河南开封包公祠楹联,意境深邃,文字优美,书法遒劲。

下面是包公祠的一些楹联。

春秋有序,人民不亏时彦;

宇宙无极,伟业尚待后贤。

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颂赤胆;

正气被之管弦,百姓皆呼青天。

正气塞乾坤,事属公私须有别;

丹心昭日月,人归善恶自分明。

铁面无私,辇下豪门慑霜简;

镜心普照,旧邦黎庶护甘棠。

(注:辇下:辇是皇帝坐的车。此指皇城豪门贵族之地。霜简:古代御史弹劾大臣的奏章,亦称白简。包公在京师之地“立朝刚毅,贵戚权贵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镜心:高洁的心。旧邦:故国。黎庶;老百姓。甘棠:树名。古代有官吏叫召伯,舍于甘棠树下。后世用“甘棠”称颂有惠于民的地方官吏。)

御命赴强邻,樽俎严折契丹使;

施恩洽闾里,妇童喜称待制名。

包公受北宋朝廷之命出使契丹(契丹,后改国号为辽)。契丹王命典客挑衅包公,说北宋“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包公义正辞严地回击,令对方无言以对,不辱使命。樽俎;古代樽盛酒、俎盛肉。此处代称宴席。闾里:乡里,普通百姓居住区。包公刚直不阿,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赈灾黎、求民隐,断关节,秉政清廉,中原百姓思贤尹;

平冤狱,抑豪强,惩污吏,执法严峻,天下几人似我公。



正气上彤廷,辄法郑公三疏,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选将实边,奏议服他匡谏笔;

清风扬碧落,不持端砚一方,任刚毅、绝苞苴,威权贵,保民安业,丹青照我瓣香心。

(彤廷:皇宫。辄法郑公三疏:《宋史·包拯传》:“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征公三疏,愿置之座右,以为龟鉴。”匡谏:匡正谏诤。碧落:天空。不持端砚一方:包公曾任端州知县,端州出生一种名贵砚台——端砚。包公了解前任官吏借进贡朝廷之名敲榨百姓,“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他力除此弊,“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深得当地民众拥戴,百姓为表心意送他一方端砚,他却掷于水中。苞苴:礼物,也指贿赂。)

峭直传今古;

清廉著史乘。

(峭直:严厉、刚直严峻。史乘:史典。)

启正门,群奸丧胆;断关节,万姓开颜。

(启正门:《宋史·包拯传》:“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包公担任开封府尹,废除了许多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旧制,老百姓告状,不能直接走进衙门,必须把写好的状纸交给把门的衙役,再由衙役送上公堂。这样,衙役便乘机敲榨勒索,贪官也借此收贿行奸,造成许多冤、假、错案。包公了解此情后,极为恼火,为便于群众告状,就命人把开封府衙朝北开了一个大门。包公倒坐南衙后,惩办了许多违法的皇要国戚和无赖之徒,做了许多深得民心的事情。)

欲奉箴铭上三疏;

思除弊政陈七章。

(上三疏:唐魏征三疏,“包拯置之座右常读之”,敢于上谏。陈七章:上奏皇帝的七件事泛指奏章。《宋史·包拯传》:“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人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主辱臣忧,当在外从亡,一饭已经肝胆碎;

功成身退,问诸君食禄,千秋留得姓名无。

山西介休县绵山介子推祠对联,晚清王执中作。

介子推,春秋战国时晋国大夫,曾随公子重耳流亡并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为重耳充饥;重耳做了晋国国君,介子推却不受封赏隐居绵山,而那些随从流亡的人都得到禄食,但却连姓名也被后人遗忘。

洁廉为心,忠信为仗;

文章在册,功德在民。

柳州侯祠联。柳侯指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祠建在柳州园旁。柳在政治上反对官宦弄权和藩镇割据,也曾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为官清廉文才纵横。

撼山抑可易,撼军抑何难,愿忠魂常镇荆湖,护持江汉雄风,大业先从三户起;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奉谠论复兴国家,留得乾坤正气,新猷端自四维张。

位于武汉蛇山中部顶端的岳飞墓碑亭对联。“三户”指楚地;“谠论”,指宋代陈次升所撰《谠论集》,该书计207篇,大抵直言进谏、弹劾污吏;“新猷”,谋划;“四维”,礼、义、廉、耻。此联诞生于抗日战争初期,意思在于褒扬岳飞的清廉保国气节,激励人民抗战。

不爱钱,不惜命,乃太平根基,名将名言,贪婪者跽跪;

取束刍,取缕麻,定斩徇军律,保民保国,正气壮河山。

杭州西湖岳墓联。歌颂了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命”的主张和不扰民、严军纪的清廉作风。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明·袁崇焕撰联。此联既勉己又励人。他不仅忠心耿耿为国挡敌,而且做知县时贫无盘缠回老家治母丧,可谓一生清廉照人。

持身勿使白璧玷;

立志直与青云齐。

古格言联。比喻身如白璧,切勿玷污,应志存高远、直齐青云。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

尊其所闻,行其所知。

古格言联。古之廉吏,从不言贫;古之勤吏,从不言苦,而是尊重所学所闻,恭行不已。

不能济变何须位;

位不宜民枉有官。

清·朱经畲联。朱为官正直廉洁,嫉贪如仇,职位一直不得升迁,以致于俸薄不足养家,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去。他真是不愧此联,坚持“宜民”,不枉为官。

科场舞弊,皆有常刑,告小人毋撄法网;

平生关节,不通一字,诫诸生勿听浮言。

清·姚文田,做主考官时署挂于考场之联。上联讲“小人”切勿舞弊,下联诫考生莫通关节,也是自励清白。

多言即少味;

无欲斯有为。

古格言联。上联意为少说多做,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下联意为无私欲才能有所作为。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清·纪昀联。只有无私、无欲、无求,才能刚正、廉明、崇高。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清·李啸村赠郑板桥联。李啸村是郑的朋友。郑板桥为官清廉、正直,因得罪上官和开仓济贫而被罢官后,生活更其清贫。但其诗、书、画均堪称绝技,以此三绝归田,亦如曾写《归去来兮辞》的陶渊明之辞官归隐一样愉快和清白。

家无儋石;

气雄万夫。

清·谭嗣同在宣武门外北半截胡同济阳会馆内住处的署联。“儋”为雨石。联意为家里粮食很少,斗志却雄于万夫。既是自励,也是这位志士生平的真实写照。

人谁无过,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是亦足矣;

我非爱财,来得明白,去得更明白,吾何慊乎!

清·周凤楞题学款经理处联。告诫管理人员对于学款不可糊涂乱来。

第1副: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

在金庸《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带着黄蓉前去面见一灯大师。一灯大师的四个弟子“渔樵耕读”中的朱子柳给黄蓉出了这个上联,而黄蓉巧妙对出下联,恰好“四小鬼”又对应“渔樵耕读”四个人,简直绝配。

当然,这个对联并非真是朱子柳出对,黄蓉对对的。其实,作者金庸也是从古籍上看到的这个对联。对联利用汉字的字形特点,将一组字形相似的字放在一起,构成了巧妙的味道。

与这个对联类似的对联还有不少,比如“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角;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心肠。”再比如“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

再比如“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居边,合手共拿。”

第2副: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迅速游逍遥。

相传这是一家马车店的对联。马车当然是要跑的,所以这个对联巧妙选用了走之底作为切入点,上下联14个字全部是走之底。对联既有文字美感,又体现了马车店的行业特点,真是令人赞叹。

第3副:寄寓客家,宿守寒窗空寂寞;漂游浪汉,流落江湖没浅深。

上联全部是宝盖头,下联全部是三点水,堪称妙对。据说这个对联还有一个故事。古代有一秀才住在一家客店里,住了很久,就有些无聊了。

凑巧客店的老板娘有几分姿色,秀才就有了想法,于是秀才特意写了这个上联,送给老板娘,说是让老板娘帮忙对下联,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要吸引老板娘。

谁知道老板娘根本看不上这穷酸秀才,很快就对出下联:“漂游浪汉,流落江湖没浅深。”同样一语双关,说这个秀才没有眼力,真是痴心妄想。秀才看到下联,脸瞬间红了,也没脸在这个客店住下去了。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1]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