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律失常中医偏方大全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和节律及其冲动传导的异 常,大多病例是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电解质失衡、大量失血所致。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治疗心律失常中医偏方,欢迎阅读。
处方1 宁心饮
方药与用法太子参15〜30g,淮小麦、磁石、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各30g,麦冬、丹参、百合各15g,五味子、甘草各6g,大枣(先煎)7枚;取上药加水浸泡30min,将先煎药物煎20min;然后,再入其他中药续煎30min;每剂水煎2次,混匀后,每日分早、晚2次口服。患者心悸明显时,宜加生铁落、天王补心丹(吞服)等;出现梦多心烦时,宜加用三七、柏子仁、莲子;发生大便秘结时,可加生大黄3〜45g;痰火上扰者,可加入酒制大黄45g同煎。
功能与主治益气养阴,生脉宁心;主治心动过速、期前收缩或心脏神 经官能症,此方更适合于治疗阴虚型心动过速,如有烦热、口干、入夜烦躁、 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
简释此方为自生脉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味,适用于治疗心动过速而气阴 不足者。方中太子参、麦冬、百合、淮小麦、五味子、甘草、大枣,能益气养阴、 养心安神; 配以龙骨、牡蛎、磁石,能重镇安神而标本兼治。
处方2 整律合剂
方药与用法党参、丹参、苦参各30g,柏子仁、常山、炙甘草各15g;每剂水煎2次,混匀后分2次口服,每日1剂,连用30天为1疗程。
功能与主治益气活血,养心复脉;主治各种期前收缩或心动过速。
疗效评估有人报道,用此方治疗期前收缩35例,显效12例(其中房性2例、室性9例、房室交界性1例),有效16例(其中房性4例、室性11例、 房室交界性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0%。
简释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常山与西药奎尼丁有某些类似的作用,既可用来治疗疟疾,也适用于各类期前收缩。本品有小毒,注意不可用量过大,否则可出现呕吐,严重者发生急性中毒。
处方3 期前收缩验方
方药与用法葛根60g,全瓜萎、磁石(先煎)、珍珠母(后下)各 30g、泽兰、郁金各15g,当归、刘寄奴、炙甘草各9g。每剂水煎2次,分次口服, 每日1剂。
功能与主治活血宁心;主治各种类型的期前收缩。
疗效评估有人报道,用此方治疗199例期前收缩,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房性期前收缩91%、交界性期前收缩91%、室性期前收缩92%。对不同病因所导 致的期前收缩的总有效率分别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88%、高血压病92%、冠心病91%、病毒性心肌炎95%。另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还能缩短心肌炎的病程及改善心肌缺血性的心电图异常。
处方4 稳脉汤
方药与用法麦冬、生地黄、黄芪、白芍各15g,人参、当归、阿胶、 炙甘草各12g,五味子8g,炙龟甲18g;上药加水文火同煎,分3次口服,每日1剂,连用10天为1疗程,以治疗2〜8个疗程为宜。
功能与主治益气养阴,生津补血;主治气阴两虚型快速型心律失常。
疗效评估有人报道,用此方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86例,主要包括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结果显效46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约88%。其中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心肌炎所致者的疗效较好,前者显效率为955%,后者显效率为875%。
处方5 苦地汤
方药与用法苦参40g,生地黄50g。每剂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 剂,连服7天为1疗程。
功能与主治清热定志;主治房性和室性期前收缩。但是,在脾胃虚寒、 腹痛腹泻或心率迟缓时此方禁用。
疗效评估有人报道,用此方治疗108例患者,其中心电图显示房性、 交界性、室性期前收缩各为54例、28例、26例,经治疗几乎所有病例的期前收缩都已消失或基本消失。服药最少5剂、最多30剂。有74例实施1〜3年随访,其中功能性期前收缩均告治愈,器质性期前收缩者8例,仅有偶发期前收缩,持续服药也可逐渐完全消失。
简释苦参对各种原因引发的心律失常都有一定疗效,对病程较短的频 发性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更好;而且,对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也有疗效; 可是,对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界性逸搏、房室交界性心律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则不易奏效。
处方6 滋阴和阳汤
方药与用法阿胶、火麻仁、炙甘草各12g,生地黄、茯神、麦冬各15g,人参、炒山楂、砂仁、大枣各l0g;上药水煎2次,每日早、晚分2次口服,每日1剂。患者遇事易惊、心悸不安时,宜加龙骨、牡蛎、珍珠母、柏子仁、 炙远志:若出现胸闷痞窒、呼吸不畅时,可加郁金、瓜蒌皮等;若有胸部刺痛、舌质紫暗,可加用三七、丹参、赤芍、制乳香、制没药等,以便活血散瘀、通络止痛。
功能与主治滋阴和阳,益气养血;主治因心肌病、冠心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出现心悸、 气短、自汗、少寐、舌质淡、苔薄黄、脉细数或结代。
简释此方源自炙甘草汤加减,为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验方,能益气复脉、养血益心、滋阴和阳,其临床总有效率为84%〜93%。
处方7 黄连甘草汤
方药与用法黄连、炙甘草各10g;上药水煎2次,少量多次频服,每日1剂, 连用7天为1疗程。
功能与主治清心泻火;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阵发性心动过速。
疗效评估有人报道,用此方治疗42例顽固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其中包括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心动过速36例。结果显效19例、改善12例,对4例频发的房性期前收缩,显效2例、改善2例。
简释此方始载于《症因脉治》,称为“泻心汤”,能“治心火乘金、 内伤胸痛、左寸洪数”等。现代医学临床和实验研究已证明,黄连有效成分小檗碱具有显著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而且,小檗碱对氯化钙和乌头碱诱发的小鼠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均有对抗作用。黄连的这种作用机制,可能与本品能降低心肌自律性、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有关。
处方8 黄连温胆汤
方药与用法茯苓18g,半夏12g,陈皮10g,黄连9g,枳实、胆南星、甘草各6g;上药水煎2次,分2次口服,每日1剂,连用2周为1疗程。
功能与主治化痰泻火,行气消滞;主治室性期前收缩,及痰郁火扰所 致的怔忡、心悸患者。
疗效评估有人报道,用此方治疗室性期前收缩65例,对于16例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均有效,治愈者14例;对18例冠心病的期前收缩,治愈者13例、好转者3例;对16例心肌炎后遗症的期前收缩,治愈者13例、好转者1例;对11例高血压心脏病的期前收缩,治愈者8例、好转者2例;对4例风湿性心脏病的期前收缩,治愈者3例、好转者1例。临床总有效率达92%。
处方9 黄连生脉饮
方药与用法黄连5〜10g;苦参15〜20g,黄芪20g,麦冬、当归各10g,五味子6g,党参、丹参、酸枣仁各15g;上药水煎2次,每日分早、中、晚3次口服,每日1剂,连用7天为1疗程,以服药2〜4个疗程为宜。患者气虚明显时,须将党参换为人参5g并加入炙甘草6g同煎;患者出现胸闷憋气时, 宜加用瓜萎皮、郁金;心绞痛明显时,须加用延胡索、水蛭各5g。
功能与主治益气养阴,清心活血;主治期前收缩。
疗效评估用此方治疗期前收缩357例,治疗总有效率可达86%。还有 人报道,使用本方治疗心气虚证的总有效率为96%,治疗气阴两虚证的总有效率为785%。
简释此方源于生脉饮加黄芪,从而增强了补气作用;辅以苦参、黄连 等尚能清心复脉,佐以丹参、当归,即可养血活血,共奏益气滋阴、清心活血和复脉之功效。
处方10 半夏莒蒲屑
方药与用法生半夏、石菖蒲各等分。上药研极细末,密封贮瓶备用。 使用时取末少许,吹入患者鼻腔,取嚏3~8次。
功能与主治开心气,调心律;主治阵发性心动过速。
疗效评估有人报道,用此方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14例,患者尚无其他严重的心脏合并症,临床中多次采取按压眼球或颈动脉窦操作治疗无效,取 嚏5〜10次,已有13例恢复正常,1例无效。
简释早在《金匮要略》就有用菖蒲屑吹鼻孑1中治“小儿卒死”记载。 《备急千金要方》和《肘后备急方》都有用半夏末吹鼻治“卒死”方。通常认为二药不仅能苏醒神志,还可能具有激发经气而起到调控心律的作用。
处方11 疏郁宁心汤
方药与用法郁金、法半夏、丹参、酸枣仁各10g,黄连5g,炙甘草 15g;上药加水600ml浸泡20min,每剂水煎2次,分2次口服;每日1剂,连服30天为1疗程。
功能与主治行气活血,清化痰热,安神定悸;主治痰热型心律失常。
疗效评估有人报道,以此方治疗心律失常108例,其中包括冠心病、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原因引起的房性、室性、交界性期前收缩,以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等。结果显效34例、有效66例, 临床总有效率约92%。
简释方中丹参能养血活血,酸枣仁能养心安神,郁金可行气解郁、活 血清心,黄连能清心泻火、宁神平悸,半夏可以燥湿化痰,炙甘草能养心清热并调和诸药。
处方12 升心率汤
方药与用法黄芪、丹参20g,补骨脂、附子(先煎)各10g,降香5g,肉桂3g。附子先煎2h,与余药共煎20min,滤出药液150ml;次煎20min,滤出药液150ml,混匀后分2次口服;每日1剂,连服12天为1疗程。
功能与主治温阳益气,化瘀通脉;主治缓慢型心律失常。
疗效评估曾有报道,用此方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36例,其中包括严 重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可疑性病窦或房室传导阻滞等。依中医辨证分型,包括阳虚夹瘀6例、气虚夹瘀17例、气阳两虚夹瘀13例。 最终治疗结果显示,显效18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达92%。经治后患者胸闷、 头晕平均消失时间为6 5天;治疗后心率平均每分钟提升12次。
简释方中附子能温心肾之阳气,补骨脂可助附子温阳,肉桂能温经散 寒,黄芪可补益心气,丹参能活血化瘀,降香可散瘀止痛。诸药伍用能振奋阳气、 补益心气,故可以改善患者的窦房结自律性和传导功能。
处方13 益气活血通阳方
方药与用法桂枝18g,丹参20g,红参6g,白术12g,茯苓15g,炙甘 草8g;上药水煎2次,分2次口服,每日1剂。患者肢冷汗出明显时,宜加用 制附片;若伴胸闷、心悸失眠时,尚可加用炒酸枣仁、合欢皮和瓜蒌皮等。
功能与主治益气活血,温通心阳;主治心脾阳虚型房室传导阻滞。
疗效评估已有报道,以此方治疗房室传导阻滞20例,心电图改变全 部恢复正常,患者所有临床症状消失,平均治疗时间165天。
[通治方]
刘寿年:救脑汤录自《辨证录》,余临床加减运用,治疗神经性头痛效果甚好,而对于其它顽固性头痛亦有良效。自1977年5月至1980年4月,用此方加减治疗各种顽固性头痛80例,多在服药3-6剂后疼痛症状消失或减轻。
辛夷9克 川芎30克 细辛3克 当归30克 蔓荆子6克
水煎服,每日l剂。伴头胀目赤者,加双钩30克、龙胆草6克、石决明30克;气虚神疲者,加生芪15克、党参12克;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15克、夜交籐15克、生龙牡各15克;久痛不止,瘀阻脉络者,加水蛭3克、蜈蚣3条、全虫5克;寒呕者,加半夏10克、吴茱萸6克、生姜5片;热呕者,加代赭石15克、竹茹10克。
--《千家妙方》上册
叶怡庭:芍药牡丹汤治疗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临床观察证明,效果颇为理想。
生白芍30克 牡丹皮10克 甘草10克 当归12克 生地黄12克 川芎6克 桃仁l0克 红花6克 菊花10克 钩籐12克
水煎服,每日l剂。
--《千家妙方》上册
[辨证方]
1、寒 证
赵学敏:截头风,治偏正头风,百药不效,一服便愈。
香白正75克(炒) 川苔(炒) 甘草(炒) 川乌头(半生半熟)各30克
上药为末。每服3克,细茶薄荷汤调下。
--《串雅内编》卷一
张泽生:冒风或屡感风寒,客于脑腑,头痛屡发,病程较长,余常用川草乌各6克(病重者生用,轻者用制品),白芷18克,僵蚕18克,生甘草9克。研细末,分6包,每日1包,饭后清茶调服。曾治此类头痛10余人,诸药未效,投予上方l~2剂即愈。
--《名老中医医话》
许叔微:硫黄丸,治头痛。
硫黄60克(研细) 硝石30克
上水丸,如指头大。每服3克,空心腊茶嚼下。
予中表兄病头风20余年,每发头痛如破,数日不食,百方不能疗,医田滋见之,曰老母病此数十年,得一药遂愈。就求之,得l0丸,日服1枚。10余日,滋复来,云头痛平日食何物即发,答云:最苦饮酒食鱼。滋取鱼酒令您食,云服此药lO枚,岂复有头痛耶!如其言食之,竟不发,自此遂瘥。
--《普济本事方》卷二
2、热 证
王昆山:防风芍药白正汤,余在临床已应用数十年,结合具体病人,若能适当辨证加减,效果甚为满意。除血管性头痛外,其它各种头痛症,亦可收到较好疗效。
防风30克 生白芍30克 白芷15克 细辛3克 菊花15克 川芎15克 薄荷10克 蔓荆子15克 生石膏30克 连翘15克 红花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前额痛甚,加入葛根、升麻;左侧痛甚。加入柴胡"、黄芩;右侧痛甚,加入稿本、独活;后头痛甚,加羌活、麻黄;头顶痛甚,加胆草、珍珠母;头晕者,加入怀牛膝、夏枯草、黄精;伴失眠者,加入柏子仁、枣仁;伴多梦,加入夜交籐、合欢皮;伴烦躁不安,加入竹叶、莲子心;伴食欲不振,加入焦三仙、草豆蔻。
--《千家妙方》上册
陈修园:贴头痛风热病秘方。
大黄 朴硝等分
为末。用井底泥捏作饼,贴太阳穴。
--《医学从众录》卷四
3、虚 证
夏度衡:四味芍药汤加味方是余多年来治疗因肝风上扰所致的头风、颜面痛、偏头痛、牙痛的一个有效方。
白芍30克 生牡蛎30克 丹参15克 甘草15克 葛根15克 生黄芪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千家妙方》上册
凌晓五:育阴潜阳汤,治血虚生风,半边头痛,痛甚损目,目起翳障,潮热口苦,心悸眩晕。
西洋参6克 甘菊蕊9克 丹皮12克 玫瑰花6克 制首乌15克 当归身9克 石决明24克 冬桑叶9克(炒) 蔓荆子6克 东白芍12克 朱茯神15克
水煎,每日l剂,2次分服。
--《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王冠军:后脑疼方,治后头疼痛。
当归12克 山萸肉12克 川芎9克 生地9克 白芍药9克 玄参9克 枸杞9克 肉苁蓉9克 玉竹6克 天麻6克 辽细辛3克
水煎服,每日l剂,2次分服。
头胀重有肝阳上亢、脑充血兼症者,加赭石、石决明(均先煎);头晕偏重者,加钩籐(后下)、菊花;失眠多梦,心悸重者,加枣仁、龙骨、夜交籐;健忘重者,加益智仁、石菖蒲;兼气虚,见气短、汗出较多者,加黄芪、党参、浮小麦;兼咽干口燥者,加石斛、麦冬;虑其久服碍胃者,加砂仁。
--《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4、实 证
陈士铎:人有患半边头风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大约痛于左者为多,百药治之罔效,人不知其故。此症得之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之于少阳之经,遂至半边头痛也。其痛时轻时重,大约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遇拂抑之事,而更加之风寒之天,则大痛而不能出户。方用散偏汤。
白芍15克 川芎30克 郁李仁3克 柴胡3克 白芥子9克 香附6克 甘草3克 白芷1.5克
水煎服。毋论左右头痛,1剂即止痛,不必多服。
--《辨证奇闻》卷六
杜雨茂:巴霜散外用,治痰涎壅盛,阻滞经脉所致血管性头痛。
巴豆15克 百草霜3克
将巴豆去外壳,同百草霜共制如泥膏状,收瓶密闭备用。用时取药泥如黄豆大,平摊于痛点中心部位(如此处有发,可将头发剪去),再取红枣l枚,剖开去核,使其枣肉面覆盖药泥之上,勿使移动,后用绷带包裹固定,2~3小时后,即可将药泥取下,如局部皮肤起泡,乃为佳象,不必担心;如泡已溃,可涂少许紫药水防止感染。若必要时可隔3~5日再用1次。痛点多时,可先取最痛之点用药,后用它处。孕妇、体虚者忌用。不可入口、眼。
--《千家妙方》上册
[食疗方]
王怀隐:石膏茶,治伤寒头疼烦热。(热证)
石膏60克(捣末) 紫笋茶(碾为末)适量
上以水1中盏,先煎石膏末9克,煎至5分,去滓,点茶服之。
--《圣惠方》卷九十七
李梴:黄牛脑子酒,治远年近日偏正头风。(虚证)
用牛脑髓1个,薄切,白芷、川芎末各9克,同入磁器内加酒煮熟,乘热服之,尽量一醉,睡后酒醒,其疾如失。
--《医学入门》卷三
李梴:鹅酒,治头风痛(虚证)
用飞鹅1只,去毛、翼、肠杂,以防风250克装放入腹内,缝合,以黄泥固济,炭火锻,去烟存性,取出为末。每6~9克,热酒下,汗出即愈。
--《医学入门》卷三
[通治方]
凌云鹏:拔疗散。
苍耳虫150克 明矾末15克 朱砂2克 黄升丹15克
以明矾、朱砂末与苍耳虫研匀后阴乾,或用石灰收干,再加黄升丹研细,点敷局部,贴膏药后,即有滋水流出,腐栓易出。
此方源于浙江民间一林姓草医,治疗极效,不肯外传。后经其亲属见示原方,试用后效捷,无不良反应。
--《临诊一得录》
[辨证方]
1、热 证
凌云鹏:七味治疗汤,治面部及手部疗疮,确有显效。
夏枯草 菊花 地丁 银花 蒲公英各9~15克 蚤休6克 生甘草3克
水煎频服。已现疗毒走散现象者,加金石斛9克。不适用于烂疗疫疗的毒邪走散之证。
--《临诊一得录》
赵炳南:解毒清热汤,治疗、疖、痈、急性丹毒初期及一切体表感染初起。
蒲公英30克 野菊花30克 大青叶30克 紫花地丁15克 蚤休15克 花粉15克 赤芍9克
水煎,早晚各服一次。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顾伯华:芩连消毒饮,治疗颜面疗疮、手足疗疮、红丝疔。
黄芩10克 黄连6克 生山栀10克 制川军9克 野菊花10克 半枝莲10克 银花12克 赤芍9克 连翘15克 紫地丁15克 生甘草6克
水煎服。
--《中国中医药报》1990;2;23
陈实功:七星剑,治十三种疗疮。初起憎寒作热,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痒痛非常,心烦作躁,甚者昏馈,急宜服之。
野菊(嫩头) 苍耳头 豨莶草 半枝莲 地丁草各9克 麻黄3克 紫河车6克
用好酒500毫升,煎至l碗,滤清热服,被盖出汗为度。冬月无鲜草,宜预采阴乾,临时煎服之亦效。
--《外科正宗》卷二
2、实 证
张锡纯:友人朱钵文传一治疗方:大黄、甘草各30克,生牡蛎18克,瓜蒌仁40粒(捣碎)。疗在上者川芎9克作引,在两臂者桂枝尖9克作引,在下者怀牛膝9克作引,煎服立愈。大黄可斟酌多用。此亦重用大黄,是以奏效甚捷也。
--《衷中参西》中册
余无言:常用疗毒方(卢成琰氏方)治疗疗疮及疗毒走黄,经治患者甚众,实有良效。
巴豆(去皮膜) 明雄黄 生大黄各9克
上药各研细末,再共研极细,加飞罗面醋糊丸,如梧子大。轻者每服6~7丸,重者可10丸左右,白开水送服,俟泻下3~5次,再以冷粥汤1小碗,服后多能止泻。
--《名老中医之路》(一)
凌云鹏:本人常用方一气丹,对疗疮、发疽初起,脓腐不出者,有聚毒排脓之效。
斑蝥15克 制乳香9克 制没药9克 血竭3克 炒玄参9克 玄胡6克 麝香l克 梅片l克
各研细末,按量混和后研匀,贮瓶密封。临用以少许点疮头上。
--《临诊一得录》
李耀先:疗毒内治以清热解毒泻火为主,忌用温补之剂,常用方剂有泻毒汤。
牡蛎12克 大黄10克 川黄连10克 连翘12克 川黄柏6克 条黄芩10克 竹叶6克 牛蒡子6克 栀子10克 金银花15克 天花粉10克 甘草3克 生姜3片 灯心3克
水煎服。服后如不泻,加芒硝10克。
--《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二)
中成药
(1)复方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黄连素片,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3)复方菠萝酶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前列汤(何胜利验方)
处方:知母10克,黄柏10克,水蛭10克,穿山甲10克,沙苑子10克,白茅根30克,蒲公英30克,败酱草20克,王不留行2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前列腺I汤(程洪林验方)
处方:柴胡10克,牡丹皮10克,黄柏lO克,赤芍10克,川楝子10克,车前子10克,甘草6克,扁蓄20克,萆薢20克,滑石粉30克,败酱草30克,赤小豆3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瘀血型证见 会阴部刺痛明显,痛引睾丸、阴茎、少腹或腰部,肛检前列腺质地较硬或有结节,前列腺液中夹有脓细胞,终末尿滴白量少,小便滴沥涩痛,血尿。舌质紫或瘀斑,脉涩。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1.主方活血散瘀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当归尾10克,赤芍12克,桃仁lO克,川芎9克,苏木9克,牡丹皮9克,槟榔12克,枳壳9克,瓜蒌12克,大黄9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大黄廑虫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活络效灵丹,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化瘀导浊汤(郑东利验方)
处方:王不留行15克,地龙10克,半枝莲15克,益母草15克,萆薢15克,菟丝子15克,泽泻15克,牛膝15克,穿山甲12克,莪术12克,川芎12克,红花10克,车前子10克,丹参30克,虎杖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2)桃红活血丸(朱良春验方)
处方:桃仁45克,红花45克,泽兰45克,王不留行45克,露蜂房45克,生槐角60克,丹参60克,赤芍60克,败酱草60克,制乳香15克,小茴香15克,没药15克,象牙屑15克,琥珀30克,甘草梢8克。上药研细末,另用生地黄、生黄芪、龙葵各90克煎取浓汁,制丸为绿豆大,每服6~9克,每日2次。
(3)丹参活血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丹参20克,赤芍12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王不留行10克,泽兰15克,败酱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中虚型证见 尿滴白,尿意不尽,尿后余沥,劳累后加重,会阴部坠痛,肛指检查后肛门坠胀感可延续数天;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小便清长或频数,纳谷不香,心悸自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而软。
.单方验方
(1)黄芪补气汤(王新民验方)
处方:黄芪60克,党参30克,白术12克,丹参20克,赤小豆2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保元通闭汤(黄志强验方)
处方:生黄芪100克,滑石30克,琥珀粉3克。将前两药煎后取汁,再兑入琥珀粉,每日分2次空腹服。
肾虚型证见 腰痛,阳痿,梦遗,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明显减少,或有红细胞;尿末滴白,尿道口时流粘液粘丝,小便余沥不尽;五心潮热,午后低热颧红,大便干洁,小便黄少,失眠多梦。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补肾涩精。
方药
1.主方菟丝子丸加减(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菟丝子10克,沙苑子10克,熟地黄24克,益智仁9克,续断12克,牡蛎12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车前子12克,远志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3.单方验方
(1)玄地阿胶汤(周端求验方)
处方:玄参15克,生地黄15克,阿胶10克(溶化),黄柏10克,蒲公英20克,紫草20克,车前子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2)补肾汤(庄奕周验方)
处方:桑螵蛸15克,熟地黄15克,旱莲草15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枸杞子15克,女贞子12克,菟丝子12克,当归6克,王不留行10克,锁阳10克,益智仁10克,土茯苓24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3)益肾清浊汤(张肇峰验方)
处方:益智仁9克,山药30克,芡实15克,莲子15克,萆薢12克,炒黄柏9克,炒黄连9克,茯苓15克,猪苓12克,车前子15克,法半夏9克,砂仁10克,石菖蒲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药2—3个月。
慢性前列腺炎的其他疗法
2.慢性前列腺炎的饮食疗法
赤豆薏苡米:赤小豆30克,薏苡仁50克,加水煨烂,入少量糖调味,分2次食用,每日l剂。适用于湿热型慢性前列腺炎。
土狗子蛋:土狗子3~4只,生鸡蛋1~2只。在生鸡蛋的一头敲穿一小孔,纳人土狗子,煮熟。每日上午吃1次。适用于中虚型慢性前列腺炎。
预防常识:
前列腺炎,尤其是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成人常见疾病,目前,对大多数慢性前列腺的病因尚不清楚,常见菌株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除此以外有淋球菌(淋病奈瑟氏菌)、解尿素支原体、沙眼衣原体引起的前列腺炎,故应避免传染性疾病,避免过度纵欲、频繁手*导致前列腺腺体充血,从而减少前列腺炎的发生。本病治疗效果不甚满意,除抗菌药物及综合治疗外,应注意加强身体锻炼,减轻精神负担。
目前没有满意的治疗方法,预防极其重要
《 古今糖尿病验方集 》
开心农夫天意整理并序
糖尿病,古人言“三消”病,其有虚虚实实之变化,治疗的方法有直接从肾与膀胱进行治疗的;有从肝心脾肺肾着手治疗的;有根据“三多”表面现象去判断的、有攻泄的方法也有补的方法、有先调整人体气机然后再根据内脏之变化来调整药物进行治疗等等各种方式,如果我们对患者病理病机识认不清,就不知道如何着手去治疗。所以,同样的中药,往往有的人吃了管用,有些人没有效果。其实还是用药没有对症的问题。中医最讲究的就是对症下药,一人一方。古人说是一剂知,两剂已,所以中医绝对不是慢郎中!慢的前提是不对症!!例如粗工会把肾脏命门的“龙雷之火”当做六*外邪之实火去治;有些明明是中空之证而把它当作内气盈余去治;明明是血虚作祟却把它当作风邪外束来治;往往把心火上冒之头痛当作太阳受寒去治疗;把肾虚游动之疼痛当作血瘀痈疽来进攻;还有些粗工把内脏运行不畅而出现的气血缓滞,误认为是伤食而用药重攻下泄;再如肌肤外表气虚而呈现的畏寒怕风,一般微微调理一下卫气最为适宜,但粗工疑是外感而投药发汗,往往就会造成阳气消亡的重症;只顾表面现象而不考虑五脏阴阳之本的做法,往往是标未治本已先脱,纵然是表面现象暂时好了又有什么用呢?一些医生不切脉,而只凭外在症候来辩证,殊不知症候表现出来的外象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不一样的症候我们用什么来做参考依据?古人云:人的脉象是不会说谎的。
学医三年,自认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载方知世上无可用之方。所以古人说:“大哉!医道之不可不知也;慎哉!医道之不可不知也”。“人不知医,则养生之道何以明?良相之心何以济生?知之而不深,其患尤甚”。《内经》有云∶邪之所凑,其正必虚。不治其虚,安问其余?又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百病之来,必由于虚,而有邪之凑,更由于虚,故许学士有读仲景书,守仲景法,未尝用仲景方,乃为得仲景心也。
我们看上古之医立方,如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之重剂大刀阔斧,往往药到病除。例如麻黄汤、承气汤、陷胸汤、抵当汤等,用之得当,有若神效,所以立法垂训后人;而中古时代的明医,还有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良方;至于李东垣、薛立斋等则有补中益气、人参养荣等汤,以为虚人发散之用。但因天地气化之不同,而人所处环境之变化,再用古时的处方,往往不能生效。不是古方不好用了,而是现代的人们面临的环境不同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让人们的先天禀赋变得更差了。况且现在的人们,更多的是恣意消耗自身的真元,有过多的妄念,有不分昼夜的被动行为去戕害自己的本性,有过多的思虑以伤害自身的心神,过多的肥甘美味及嗜色纵欲去耗竭自身精髓,现代的人连自身都不能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其后代所继承的禀赋就会更少了。人的气血即虚,各种稀奇古怪的现象就会变化百出,即所谓难以名状者也。
三消病者,消渴、消中、消肾是也。上消主肺,中消主胃,下消主肾。
我们就用消渴来解释一下吧,渴是因为燥火。中医认为心是人体内的火,肾是人体内的水,这两者要达到一种交汇融合才能保证器官的正常运行。所以要了解中医首先要知道一点五行生克的关系。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的水和火的状态,水往低处流,火往高处去(比如热气球)。而人体内的水和火,与大自然中的水和火得运作的方法和道理相同而方向相反,这句话怎么理解?我们就来看看人体内的水和火是怎样运行的,根据五行循环的道理,人们要想要保持健康,心火要降下去乘肾水,而肾水要升上去济心火,只有这样,才能达至水火交融。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人体内部,火只往上走,水只往下流,那人体的五脏又怎么进行循环?这时候就充分体现出了中医的伟大之处,它不是将人体进行肢解,而是将五藏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中形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反之则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如此生生不息。
中医绝不像西医那样,先把人的器官大卸八块,然后再孤零零的去分门别类,最后的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心肝坏了可以换,脾胃坏了可以割,胆可以摘掉…,一般情况下暂时不会治死谁,但也从来没真正治好过谁,无非就是把病症消掉完事,其他地方(器官)再出问题,跟我没关系。西医的标准就是把数据指标值控制在了一个所谓的正常范围内,人就算是健康了。
而中医是怎样认为健康的呢?中医,永远是将人体看作一个精密且完整的系统,看作一个整体,所以当中医说脾胃时,其实它不是在说那个有形的器官,而是指整个消化系统。就像前面所说脏腑之间相互联结和相互间产生作用力。例如我们常见有的晚上失眠,虽然有很多原因,但在所有成因中,就有一个被中医称为心肾不交的原因。所以,中医认为,人的阴阳平衡了,五脏六腑在正常的运行也就是中正平和的状态,就是健康的标准。
今将前人治疗消渴的古方作为参考,以后会根据实际案例来进一步阐述糖尿病(消渴病)的各种治疗方案与实际效果,其实人能够懂得一点医理,最清楚自己身体的还是自己,根据自身的症状,通过细心的调理,糖尿病根本就没有那么可怕。糖尿病是一种长期阴阳平衡失调而造成的疾病,绝非一朝一夕的治疗能够解决的慢性疾病,西医的胰岛素,降糖药虽然能控制指标,但是五藏平衡是什么样的不在其考虑范围,故而糖尿病人会产生胰岛素依赖及其降糖药依赖,最后的结果还是会产生并发症。而我们的中医则是根据六经辨证,让人体的阴阳达到平衡,让人体的五脏运转正常。这才是治疗糖尿病的根本之道。
注:糖尿病绝非一朝一夕可治,但也绝不是需要终生服药,中医的观点,一般一至两个月如果没有效果,就要根据六经辨证的实际情况考虑更改配方,再重复一次,人对自身的状况时最了解的,懂得一点中医,就知道问题出在那个脏腑,这时候有针对性的调整配方,往往能产生奇效。下面会有各种案例对各种症状进行剖析,以便各位朋友参考。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基本病理改变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社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的维生素、水、电解质等代谢素乱,其特征为血糖过高及尿搪升高,临床上早期可无症状,发展到症状期出现多尿、多饮、多食等症,并有疲乏、肥胖或消瘦等症群,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擀见的并发症及伴随症有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的弱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占绝大多数,原因未明;继发性占少教,原因虽明了,但在发病原理方面尚有不少未阐明的问题,原发性糠尿纟又可按起糖年龄分为幼年型、成年型两种。自从胰岛素问世収来,对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的发病原理、病鲤生理及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已有依大进歩,特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胰岛素浓度及胰岛素β钿胞释方胰岛素功能后,对于绝对和相对胰岛素不足作为此二型糖尿病的发病原理以进一步肯定,但引起胰岛素绝对和相对不足的病因至今尚属研究的问题。胰岛素绝对不足多见于幼年型和成年起病的脆性型病人,其中β细胞破坏较严重而分泌功能近乎哀竭或非常低下,临床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糠尿病,胰岛素相对不足多见于成年型病人,血浆胰岛素浓度可稍低于正常或甚可高于正常,特别是肥胖的糖尿病人常较正常体重的糖原病人或健康人分法为多,相对性胰岛素不足可能由于要求胰岛素分泌按多或拮抗胰岛素的激素等作用较强,或由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力下降,以致胰岛索分泌虽已较多,甚或血浓度高于正常,但尚未能满足调节血糖浓度及糖代谢等正常范国的需要,临床上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年来已发现与遗传、多食、肥胖
感染、应激、妊娠、少活动等因素有关,但这又仅仅是一种诱发因素,确切的原因至今尚未研完清楚。
本症的急性并发症,除感染外,主要有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慢性病变主要为微血管病变,包括心血管病变、眼部病变、肾脏病变及神经病变。由于抗菌素及膜岛素的广泛应用,死于酮症酸中毒感染者已大为灭少,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血管并发病,其次是肾脏病变及肿瘤。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为多饮、多食、多尿,易患痈肿及尿路、胆道、肺部感染,皮肤瘙痒,感觉障碍,趾、指麻木酸痛等症,尿糖阳性,血糖明显升高,体形肥畔或消瘦。
现代医学对本病目前尚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措施,通常釆用控制饮食,对症用药,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消渴病”范畴,认为集主其发病原理为素体阴虚,饮食不节,过食甘肥,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导致肾阴虚损,肺、胃燥热,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两虚。临床上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为肺热津伤,病见烦渴
,口干舌燥,尿频量多,如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中消为胃熟炽盛,症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苔黄,脉滑实有力;下消为肾阴亏损,症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口干唇燥,舌红脉数。一般情况下十临床上常“三消”症状并见,略有偏重而已。因此在中医药治疗上,常常以三消中一消为主,同时治疗其他二消以照顾全面,谓之整体治疗。
人参石膏汤
治膈消(上焦)燥渴。
人参(五钱)
石膏(一两二钱) 甘草(四钱) 知母(七钱) 东垣加黄芩、杏仁,每服一两,水二盏,粳米一撮,煎服。
玉泉丸
治烦渴口干。
麦门冬(去心,晒)人参 茯苓 黄耆(半生,半蜜炙)乌梅肉(焙)甘草(各二两)瓜蒌根干葛(各一两五钱)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温水嚼下。
治中消。
黄连猪肚丸
黄连 粱米 栝蒌根 茯神(各四两) 知母 麦门冬(去心,各二两)为末,用大猪肚一个,洗净入药于内,以线缝口,置甑中炊烂,取出药,研以猪肚为膏,再入蜜搜和前药,杵丸桐子大,每五十丸,人参汤下。一方加人参熟地,除知母、粱米,用小麦。
鹿茸丸
治失志伤肾,肾虚消渴(下消),小便无度。
鹿茸(去毛,切,炙)23克麦门冬(去心)60克 熟地黄 黄耆 鸡膍胵 (麸炒) 苁蓉(酒浸) 山茱萸 破故纸(炒) 牛膝(酒浸) 五味子各23克茯苓 玄参 地骨皮各15克 人参23克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下。
鸡膍胵(鸡内金, 鸡中金, 化骨胆, 鸡黄皮, 内金, 鸡膍胵, 鸡肫皮, 鸡食皮, 鸡合子, 化石胆, 鸡肶胫, 炒内金, 鸡肶胵里黄皮,鸡胵黄皮…)
竹叶黄汤《删补名医方论》竹叶黄汤
治胃虚火盛而作渴。消渴,气血虚,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叶 生地黄(各二钱)黄芪 麦冬 当归 川芎 黄芩 甘草 芍药 人参
半夏 石膏(各一钱) 上水煎服。
集注柯琴《玉机辨症》曰∶气血皆虚,胃火独盛,善治者补泻兼施;寒之而不至损阳,温之而至助火,扶正而邪却矣。四君子气药也,加黄 而去苓、术者,恐火就燥也。四物汤血药也,倍地黄而用生者,正取其寒也。人参、黄(芪)
、甘草,治烦热之圣药,是补中有泻矣。
且地黄之甘寒,泻心肾之火,竹叶助芍药清肝胆之火,石膏佐芍药清脾胃之火,麦冬同黄芩清肺肠之火,则胃火不得独盛,而气血之得补可知。惟半夏一味温中辛散,用之大寒剂中,欲其通阴阳之路也。岐伯治阴虚而目不瞑者,饮以半夏汤,覆杯则卧,今人以为燥而渴者禁用,是不明阴阳之理耳。
按是方即竹叶石膏汤加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芪、黄芩也。彼则治伤寒解后烦渴少气,气逆欲吐。此则治消渴,气血虚、胃火盛。因其气虚,故加黄芪佐人参、甘草以补气;因其血虚,故加归、芎、芍、地以补血;因其胃火盛,故加黄芩佐石膏以清胃火。其烦渴则一,故余药皆同也。于此二方推之,用半夏之意,自可知矣,故脾者为胃行其津液也。脾湿胃燥,津液不行,得火则化痰,得寒则成饮。胃火清,脾湿燥,其痰饮自除矣。半夏消痰破饮,使未化痰之津液回清,而已成痰之浊液自化,非他药所可比伦也,故二方于胃火盛燥渴中同用之。
清心莲子饮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兽(蜜炙)、人参,各七两半。
炮制:上散。
功能主治心中蓄积,时常烦躁,因而思虑劳力,忧愁抑郁,是致小便白浊,或有沙膜,夜梦走泄,遗沥涩痛,便赤如血,或因酒色过度,上盛下虚,心火炎上,肺金受克,口舌干燥,渐成消渴,睡卧不安,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妇人带下赤白;及病后气不收敛,阳浮于外,五心烦热。药性温平,不冷不热,常服清心养神,秘精补虚,滋润肠胃,调顺血气。
用法用量每三钱,麦门冬十粒,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水中沉泠,空心,食前服。发热加柴胡、薄荷煎。
地黄饮子
(河间)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熟地、山萸肉、石斛、麦冬、五味、石菖蒲、远志、茯苓、内苁蓉、官桂、附子(炮)、巴戟等分,每服五钱,加薄荷少许煎。〕
厥风痱能治之,(凡口噤身冷为 厥,四肢不收为风痱。)火归水中水生木。(熟地以滋根本之肾,桂、附、苁蓉、巴戟以返真元之火,山茱、石斛平胃温肝,志、苓、菖蒲补心通肾,麦、味保肺以滋水源,水火既交,风火自息矣。刘河间曰∶中风,非外中之风,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故卒倒无知也。治宜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医贯》曰∶痰涎上涌者,水不归元也;面赤烦渴者,火不归元也。惟桂、附能引火归元,火归水中,则水能生木,木不生风,而风自息矣。)
八味地黄丸《医部全录》卷三三一
熟地黄(酒蒸)8钱,山茱萸(酒浸去核,取净肉)8钱,丹皮2钱,泽泻2钱,白茯神(去皮木)4钱,山药(蒸)4钱,五味(去梗)5钱,麦冬(去心)5钱。
八味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上了附子和肉桂,回阳救逆,大补元气,散寒,温经,止痛。
清·鲍相璈《古籍验方新编》
三 消:渴而饮水不止为上消,饮水多而作泻为下消,多食易饥为中消
消渴饮水不止
三消汤
真台党、白术、当归、茯苓、生地各一钱,黄柏、知
母、黄连、麦冬、天花粉、黄苓各七分;甘草五分,水煎服,神效, 三消皆治。
天池膏
天花粉、黄连、真台党、知母、白术、五味各三两,
麦冬六两,生地汁、藕汁各二两。人乳、牛乳各一碗,生姜汁二碗,先 将天花粉七味切开,用淘米水十六碗、桑柴火慢熬出汁尽五、六 碗,沥清,入生地等汁,慢慢煎熬,加白蜜一斤,煎去沫,熬如
膏,收入瓷罐,用水浸三日,去火毒。每用二、三匙,白滚水送 下,甚效,三消通治。
菟丝丸
菟丝子酒浸、洗净焙干 十两 茯苓、莲肉 各三两 五味子 一两 共为末。另研真山药末 六两,酒煮,捣数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汤下,三消皆治。
又方1:
绿豆煮汁,并作粥食,最妙。
又方2:
好梨日日食之,多食必效。或多食萝卜,更妙。
又方3:
蚕茧壳七个,丝绵亦可。煎汤当茶饮之,神效。缫sāo丝水饮
一、二碗,更佳。
又方4:
党参一两,蜜炙,研末,开水泡透,蒸熟为丸如梧子大。日服五丸,酒下,或茄根煎汤下,日加五丸,加至三十丸为止,不可多服。服五、六次后,以饮水恶心为度,恶心时,干物食之,其渴自止,奇效。
又方5:
五倍子煎水饮之,或作丸服之,久则生津止渴。
又方6,
牛膝五两,研末。生地黄五斤,捣融,蜜丸梧子大,空心
酒下三十丸。下元虚损,宜久服为妙。
又方7,
苦楝树根新白皮五钱 切片,瓦上焙干,入麝香少许,水
煎,空心饮之。有人口渴不止,遇道人传此方服之,下虫三、四 条而愈。愈后,人必困顿,用党参二两,煎水饮之。
又方8:
如一日饮水至一石者,浮萍捣汁服之。
又方9:
如饮水多而小便不利者,葵花根五两煎汤,清早服之。
多年消渴饮水百药不效
每日食好梨二、三个,或食萝卜亦可,均极神效。
又方: 白芍、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开水送下,日三服,七日而愈。有人渴饮九年,时发时止,服此断根。
饮水不止小便如膏
茴香、炒。苦楝子炒。各一钱,研末,空心酒调服。
饮水不止小便时流
以上各方可以通洽。鸡蛋三个,要头窝生者。去壳,搅融,用烧
酒四两烧开冲服。服后即盖被睡下,睡醒,禁风一日即愈。有人 一日饮水数桶,上饮下流,服此而止,神效非常。
又方10
有人日饮水数斗,小便时流,饭量亦加,服消渴诸药年余,其病更甚,后用其麝香三分,酒为丸,用枳棋子又名棘枸子,又名鸡距子。煎汤服之,遂愈。问其故,乃食果成积及饮酒过度,积热在脾,致有此疾。麝香能治酒、果,棘枸亦治酒病,故能奏效也。
久病消渴不止
并治泄泻口渴。七味白术散:白术、高丽参、真袂苓、藿香叶、干葛各一钱,炙草五分,水煎当茶饮。另用木香三分,磨汁兑服,屡试如神。
消食易饥
以上消渴各方可以通治。好梨日日食之,多食自愈。
又方11
肉苁蓉、山茱萸、五味子,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盐水下。
(未完待续)
本文2023-08-04 18:51:1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