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词汇:竹沥Zhuli
《名医别录》
来源同竹茹。系新鲜的淡竹和青杆竹等竹杆经火烤灼而流出的淡**澄清液汁。
性能甘,寒。归心、肺、肝经。
功效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应用
1痰热咳喘。本品性寒滑利,祛痰力强。治痰热咳喘,痰稠难咯,顽痰胶结者最宜。常配半夏、黄芩等,如竹沥达痰丸(《沈氏尊生书》)。
2中风痰迷,惊痫癫狂。本品入心肝经,善涤痰泄热而开窍定惊。治中风口噤,《千金方》以本品配姜汁饮之;治小儿惊风,常配胆南星、牛黄等药用。
用法用量内服30~50g,冲服。本品不能久藏,但可熬膏瓶贮,称竹沥膏;近年用安瓿瓶密封装置,可以久藏。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对寒痰及便溏者忌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
2《本草衍义》:“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皮在四肢可散,痰在脏腑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癫痫狂乱,风热发痉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
3《本草纲目》:“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火燥热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
谷田梦(营养更均衡,认准谷田梦)解答:
山药古称薯蓣,在食用蔬菜中虽然常见但并不算普通,价格比一般蔬菜贵,一是因为种植不算太方便,另一个原因是它的营养价值和具有一定药用价值,据说能同时补肺、补脾,补肾,增强免疫力,还是老规矩,先来看《中国药典》和中医古籍是怎么记载山药的。
归经: 归脾、肺、肾经
功效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①《神农本草经》载:"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
②《名医别录》:"主头面游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
③《药性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
④《食疗本草》:"治头疼,助阴力。"
⑤《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
⑥朱震亨:"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
⑦《伤寒蕴要》:"补不足,清虚热。"
⑧《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以上内容由天然健康食品-谷田梦提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蓟 为菊科植物蓟Cirsium japonicum DC的地上部分或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华北地区多用地上部分,华东地区多用地上部分及根,中南及西南地区多用根。夏、秋季花开时割取地上部分,或秋末挖根,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药性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 1.血热出血证。本品寒凉而入血分,功能凉血止血,主治血热妄行之诸出血证,尤多用于吐血、咯血及崩漏下血。如《不居集》治九窍出血,常与小蓟相须为用;《本草汇言》治吐血、衄血、崩中下血,皆用鲜大蓟根或叶捣汁服;若治外伤出血,可用本品研末外敷。 2.热毒痈肿。本品既能凉血解毒,又能散瘀消肿,无论内外痈肿都可运用,单味内服或外敷均可,以鲜品为佳。如《日华子本草》以大蓟叶生研调服治肠痈;《闽东本草》以鲜大蓟煎汤内服治肺痈;若外用治疮痈肿毒,多与盐共研,或鲜品捣烂外敷。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鉴别用药大、小二蓟,首载于《名医别录》,因其性状、功用有相似之处,故大小蓟常混称。至《证类本草》、《救荒本草》、《本草纲目》才逐渐将其区别开来。二者均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广泛用治血热出血诸证及热毒疮疡。然大蓟散瘀消痈力强,止血作用广泛,故对吐血、咯血及崩漏下血尤为适宜;小蓟兼能利尿通淋,故以治血尿、血淋为佳。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令人肥健。” 2.《本草经疏》:“大蓟根,陶云有毒,误也。女子赤白沃,血热所致也,胎因热则不安,血热妄行,溢出上窍则吐衄。大蓟根最能凉血,血热解,则诸证自愈矣。” 3.《本草新编》:“大蓟,破血止血甚奇,消肿安崩亦效,去毒亦神。但用于初起之血症大获奇功,而不能治久伤之血症也。盖性过于凉,非胃所善,可以降火,而不可以培土故耳。”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三萜和甾体类、挥发油类,长链炔醇类和黄酮苷类化合物。 2.药理作用:大蓟水煎剂能显著缩短凝血时间,其水浸剂、乙醇-水浸出液和乙醇浸出液均有降低血压作用,乙醇浸剂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提物对单纯疱疹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用大、小蓟各30g,清水洗净,放碗中捣烂,挤出液汁,慢火炖开加糖服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效(中医杂志,1965,12:16);用大蓟100g,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若每剂加瘦肉30~60g,或猪肺30g同煎更好。连服3个月为1疗程。共观察肺结核26例,结果:痊愈4例,好转17例,无效5例(浙江中医杂志,1987,11:489);用鲜大蓟根,洗净切细,捣烂取汁与食用菜油按比例调成糊状,涂抹患处。治疗Ⅰ、Ⅱ烧烫伤患者182例,均在10~30天内痊愈(中医杂志,1988,3:13);另有以本品为主,内服或外用治疗高血压病、乳腺炎以及肌内注射所引起的硬结等。 小蓟 为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Willd) MB或刻叶刺儿菜Cephanoplos setosum(Willd) Kitarn的地上部分或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夏、秋季花期采集。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药性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 1.血热出血证。本品性属寒凉,善清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无论吐咯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由于血热妄行所致者皆可选用。如《卫生易简方》单用本品捣汁服,治九窍出血;《食疗本草》以本品捣烂外涂,治金疮出血;临证治疗多种出血证,常与大蓟、侧柏叶、茅根、茜草等同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因本品兼能利尿通淋,故尤善治尿血、血淋,可单味应用,也可配伍生地、滑石、山栀、淡竹叶等,如小蓟饮子(《济生方》)。 2.热毒痈肿。本品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治热毒疮疡初起肿痛之证。可单用鲜品捣烂敷患处,也可与乳香、没药同用,如神效方(《普济方》)。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小蓟根凉,无毒,治热毒风并胸膈烦闷,开胃下食,退热,补虚损。苗,去烦热,生研汁服。小蓟力微只可退热,不似大蓟能补养下气。” 2.《本草纲目拾遗》:“清火、疏风、豁痰,解一切疔疮痈疽肿毒。” 3.《医学衷中参西录》:“鲜小蓟根,味微辛,气微腥,性凉而润。为其气腥与血同臭,且又性凉濡润,故善入血分,最清血分之热,凡咳血、吐血、衄血、二便下血之因热者,服者莫不立愈。又善治肺病结核,无论何期,用之皆宜,即单用亦可奏效。并治一切疮疡肿疼、花柳毒淋、下血涩疼,盖其性不但能凉血止血,兼能活血解毒,是以有以上种种诸效也。其凉润之性,又善滋阴养血,治血虚发热;至女子血崩赤带,其因热者用之亦效。”
《中医大辞典》·羊肺羊肺为中药名,出《名医别录》。来源牛科动物山羊CaprahircusL或绵羊OvisariesL的肺。性味归经甘,平。入肺经。功能主治补肺,止咳,利尿。治肺痿咳嗽,消渴,水肿,小便不利。用法用量煮食。化学成分每100g约含蛋白质202g,脂肪28g,钙17mg,磷66mg,铁93mg,维生素B1001mg,维生素B2015mg,尼克酸04mg。《辞典》·羊肺出处《别录》拼音名YánɡFèi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肺。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化学成份每100克约含水分76克,蛋白质202克,脂肪28克,灰分12克,钙17毫克,磷66毫克,铁93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04毫克。性味甘,平。①《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平。"②《本草图经》:"温平。"③《本草纲目》:"甘,温,无毒。"功能主治补肺气,调水道。治肺痿咳嗽,消渴,小便不利或频数。①《别录》:"补肺,主咳嗽。"②《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止渴,治小便多,伤中,补虚不足,去风邪。"③《本草纲目》:"通肺气,利小便,行水解毒。"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入丸剂。附方①治久嗽肺燥、肺痿:羊肺一具,杏仁(净研)、柿霜、真酥、真粉各一两,白蜜二两。先将羊肺洗净,次将五味入水搅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食之。(《十药神书》辛字润肺膏)②治渴,止小便数:羊肺,并小豆叶,煮食之。(《唐本草》)③治水气肿、鼓胀,小便不利:莨菪子一升,羖羊肺一具。上二味,先洗羊肺,汤微煠之,薄切, 作末,以三年大醋渍莨菪子一晬时,出,熬令变色,热捣如泥,和羊肺末,蜜合捣作丸,如梧子大。以麦门冬饮服四丸,日三,以喉中干、口粘、浪语为候,数日
详见百科词条:羊肺 [ 最后修订于2016/8/11 19:07:48 共104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紫苏,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果实。叶子称紫苏叶,茎称紫苏梗,果实为紫苏子。我国南北均有种植。夏秋季节采收,除去杂质后,晒干,生用。 古籍记载 《名医别录》:「 ”主下气,除寒中。” 《滇南本草》:「 ”发汗,解伤风头痛,消痰,定吼喘。” 《本草纲目》:「 ”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 小小的紫苏全身皆可用药,下面老中医廖佐芹教授分别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作用: 1紫苏叶:性味辛、温,归肺经、脾经。功善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适用于风寒感冒及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气滞胎动,还能用于食用鱼蟹引起的中毒腹痛吐泻。 2紫苏梗:性味辛、甘、微温,归肺经、脾经、胃经。功善宽胸利膈,顺气安胎。多用于胸腹气滞、痞闷作胀及胎动不安、胸胁胀痛等症。 3紫苏子:性味辛、温,归肺经。功善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润肠。一般用于咳逆,痰喘之证及大便秘结,腑气不通而致肺气失降的胸满,喘咳等症。 中医食疗推荐: 凉拌紫苏叶 主料:紫苏嫩叶300克。 调料:精盐、味精、酱油、麻油。 做法: 1、紫苏叶洗净,入沸水锅内焯透,捞出洗净,挤干水分。 2、切段放盘内,加入精盐、味精、酱油、麻油,拌匀即成。 功效:发表、散寒、理气。此菜适用于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等病症。气表虚弱者忌食。 紫苏子汤团 主料:紫苏子300克、糯米粉1000克。 调料:白糖、猪油。 做法: 1、将紫苏子淘洗干净,沥干水,放入锅内炒熟,出锅晾凉研碎,放入猪油、白糖拌匀成馅。 2、将糯米粉用沸水和匀,做成一个个粉团,包入馅即成生汤团,入沸水锅煮熟,出锅即成。 功效:健脾养胃、宽中开胃、理气利肺。适用于咳喘痰多、胸隔满闷、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病症。脾胃虚弱泄泻者忌食用。 紫苏梅 材料:青梅、紫苏叶 调料:糖适量。 做法: 1、青梅洗净加盐浸渍,至梅子软化(期间将梅子上下层互换使梅子盐分平均)。 2、将梅子捞出,以流水漂水2小时后,日晒2天至约七分干。 3、取紫苏叶置入容器中,取1斤糖将梅子置入容器并以一层梅子一层糖的方式放置。 4、待糖于数日后溶化,将糖水倒掉再续加1斤糖入容器中。 5、重复步骤4,但此后无需将糖液倒掉,至糖全数加完即完成。 功效:健脾开胃、助消化。 紫苏炖草鱼 主料:草鱼肉1斤,紫苏叶1扎 调料:蒜头数粒,姜片数片,葱数条,八角1小粒,油,酱油,盐适量 做法: 1草鱼洗净切块,紫苏叶和葱洗干净,蒜头剥好。 2把鱼肉用油稍稍煎一下表面,可防鱼肉焖的时候散开,然后盛到盘子上。 3热油锅,把蒜头、姜片和八角放下锅,爆一下,然后加适量的水,把草鱼放下锅。 4放少许盐和酱油,小火焖大概十五到二十分钟,中间要把鱼肉翻一下。 5最后下紫苏叶和葱条,把锅盖盖上,二三分钟后可以起碟,食得。 功效:宽中开胃,解鱼蟹毒。 紫苏饭 主料: 米,肉,紫苏叶 调料: 油、 盐等 做法: 1 米饭加点醋打散;猪肉洗干净剁成肉碎;紫苏摘去老叶,切碎; 2 热锅下油,油烧至6成热时,倒入肉碎,炒至变色; 3 加入米饭,中小火炒至米饭呈干爽状;倒入酱油,翻炒均匀, 4 加入紫苏,翻炒均匀,并闻到紫苏的香味即可。 功效: 解毒、发散解表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色堇,又名三色堇菜。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0-40cm。地上茎较粗,直立或稍倾斜,有棱,单一或分枝。基生叶叶片长卵形或披针形,具长柄;茎生叶叶片卵形、长圆状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圆或钝,基部圆,边缘具稀疏的圆锯齿或钝锯齿;上部叶叶柄较长,下部者较短;托叶大型,叶状,羽状深裂。花大,直径约35-6cm,每个茎上有3-10朵,通常每花有紫、白、黄三色;花梗稍粗,单生叶腋;小苞片对生,极小,卵状三角形;萼片长圆状披针形,基部附属物发达;上方花瓣紫堇色,侧方及下方花瓣均为三色;距较细,长5-8mm。蒴果椭圆形,长8-12mm,无毛。花期4-7月,果期5-8月。
药用价值
三色堇
三色堇可杀菌、治疗皮肤上青春痘、粉刺、过敏问题。在中国医药古籍记载的护肤圣品中,三色堇无疑是最炫目的。三国时期的《名医别录》中就已把三色堇列为重要护肤药材,隋炀帝为讨后宫佳丽的欢心,曾组织太医研究三色堇去痘的多种方法,并将其一一写进《隋炀帝后宫诸宫药方》与《香方粉泽》等书之中。中医圣典《本草纲目》更是详细内载三色堇的神奇去痘功效:“三色堇,性表温和,其味芳香,引药上行于面,去疮除疤,疮疡消肿。” 三色堇全草,可以用作药物,茎叶含三色堇素,主治咳嗽等疾病。
在中医中,全草有以下作用:清热解毒,散瘀,止咳,利尿。用于咳嗽,小儿瘰疬,无名肿毒
《名医别录》
为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前的根茎及根。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苏、福建、湖北、江西、湖南等地。秋季采挖,洗净,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性能辛、苦,微温。归肺经。
功效降气化痰。
应用
咳嗽痰多,气喘。本品性微温而不燥烈,长于祛痰,降肺气以平咳喘。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尤以痰湿或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为宜。治外感风寒咳嗽,咯痰不爽者,配荆芥、桔梗等宣肺解表之品,如止嗽散(《医学心悟》);若咳喘浮肿,喉中痰鸣,不能平卧,则配紫菀、半夏、大戟等以逐饮平喘,如白前汤(《深师方》);配清泻肺热之桑白皮、葶苈子等同用,可治内伤肺热咳喘,如白前丸(《圣济总录》);若与益气润肺之黄芪、沙参等配伍,可治疗久咳肺气阴两虚者。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
2《本草纲目》:“手太阴药也。长于降气,肺气壅实而有痰者宜之。”
3《本草汇言》:“白前泄肺气,定喘嗽之药也,疗喉间喘呼,为治咳之首剂;宽膈之满闷,为降气之上品。前人又主奔豚及肾气,然则性味功力,三因并施,脏腑咸入,腠里皮毛,靡不前至,盖以功力为名也。”
中医词汇:竹沥Zhuli
本文2023-10-15 11:10: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3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