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中,注、疏和正义三者之间有何区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13下载1次收藏

训诂学中,注、疏和正义三者之间有何区别,第1张

训诂学中,注、疏和正义三者之间的区别为:

1、注 : 把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体会记载在原文下面。例如熟知的《水经注》。

2、疏证 :通会古籍的义理,再加以补充、校正、考证和阐释。

训诂就是为古籍的字(词)释义(注解)。注解的形式有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是“专书注解”——就是把对某典籍的注解专门成书。你问题中“传、笺、注、训、诂、说、解、诠、释、记、通、学、述、订、正、微、隐、书、义、义书、正义、音义、章句、集解、补注” 等等……,都是注解的方法。这样多的名称,其实可以归结为两类:(一),只解正文的“注”;(二),除了解正文之外,还解释 注文 的“疏”。

注、疏是自成一家的理论,另外还有汇集各家之言的“集解”、补充别人理论的“补注”。

10给书中或文中的字句做解释。古代有传、注、故、训、笺、疏、章句、解诂等名称,后通称为“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礼记·曲礼上》“曲礼上第一” 唐 孔颖达 疏:“注者,即解书之名,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传谓传述为义,或亲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今谓之注者,谦也,不敢传授,直注己意而已。若然,则传之与注,各出己情。” 张舜徽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注,取义於灌注。文义艰深,必解释而后明,犹水道阻塞,必灌注而后通。”11指解释字句的文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向秀 於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旧唐书·礼仪志一》:“何弃 周 孔 之法言,独取 康成 之小注?” 魏 晋 时及以后“注”亦作“ 注 ”。参阅 三国 魏 何晏 《〈论语集解〉序》。

4指阐释经书及其旧注的文字。 唐玄宗 《〈孝经〉序》:“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又义阙,今存於疏,用广发挥。”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各宗派的大师,都想解释所尊奉的经典……经疏愈积愈臃肿,学徒愈学愈迷惑。”5引申为阐释。 清 蔡焯 《〈史通通释〉举例》:“释之为用,析节而疏其义。”

字母

1音韵学术语。声母的代表字,简称“母”。 宋 王应麟 《玉海·艺文·小学》:“ 光 ( 司马光 )有《切韵指掌图》,以三十六字母总三百八十四声。”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字母》:“三十六字母, 唐 以前未有言之者。相传出於僧 守温 , 温 亦 唐 末沙门也。”

————————————————————————————————————————

以上是《汉语大词典》里的解释,具体来说,一般书中所谓的注、疏都会确有所指,比如《十三经注疏》中的注疏分别是指:

《周易正义》——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

除了《尚书》、《诗经》之外,其他的十一部书都各有注疏,提到这些书的时候,“注”“疏”都是特指以上这些人的解释(正义、义疏是“疏”的别称)。

注和疏的关系:注是对原文的解释,疏是既解释原文,也解释注。所以一般可以说疏是“注解的注解”。

——————————————————————————————————————————

一般可以直接说古汉语中说的“字母”就是指声母,唐朝时人们关于汉语声母的研究成果是“三十六字母”,因为起始人是守温,所以也称“守温字母”或“守温三十六字母”(但守温本人创造的字母可能只有三十个)。其代表字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照、彻、穿、澄、床、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审、禅、晓、匣、影、喻、来、日。每个字都表示汉语的一个声母。

但是有时候人们对汉语声母的认知又不太一样,会将声母归纳为三十个或三十一个。归为三十个的,就是三十字母;归为三十一个的,就是三十一字母。

我在这罗列一些相关资料注解体例的名称: 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作“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 注解术语的作用 一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二谓 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 三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四犹,犹言 “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五之言,之为言,之犹言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 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 ①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②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③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种: ①释词;②通句;③疏释全章大意;④评说。一、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2)、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3)、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二、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种:释词、通句、疏释全章大意、评说。 三、古书注解的术语 曰,为,谓之 谓 貌,之貌 犹,犹言 之言,之为言 之犹言 读为,读曰 读若,读如

1、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导。~浚。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浚川。——《史记·河渠书赞》

2、关系远;不亲近:~远。亲~。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韩非子·五蠹》

3、疏忽:~于防范。

有疏,则为强国制也。——《韩非子·五蠹》

4、分散;使从密变稀:~散。仗义~财。

知伯围襄子于晋阳,襄子疏队而击之,大败知伯。——《淮南子·道应》

5、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条陈:上~。奏~。

寰再上疏丑诋, 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明史·海瑞传》

另有解释:

1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跟“密”相对):~林。~星。

2不熟悉;不熟练:生~。荒~。

3空虚:志大才~。

4姓。

5古书的比“注”更详细的注解;“注”的注:《十三经注~》。

说细了好复杂,我就简单点说说好了。

传: 古代尊称儒家的典籍为"经",解释经文的书为“传”。如称《春秋》为经,称《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为“传”。《周易》有《易传》,《尚书》有《尚书大传》。解释古今的言语也叫“传”,因为它的本义是古代驿站传递王命的马车。

疏: 疏通注文的意思,即对古书的正文和前人的注文再作注解。因为读者看了前人的注解仍然不明白被注的正文的意思,所以需要解释疏通。包括义疏、正义、疏义等。细讲很复杂的,因为你要结合古书里面具体的例子,很多字打不出来。简单来说有南朝的《论语义疏》、《礼记义疏》、《孝经义疏》。

章句: 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易经》有施氏、孟氏、梁丘氏《章句》,《尚书》有《欧阳章句》、《大小夏侯章句》,《春秋》有《公羊章句》、《谷梁章句》。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

集解: 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像《论语集解》、《史记集解》

[ 注疏 ] zhù-shū

1 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之汉注唐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2 记述,记载。

训诂学中,注、疏和正义三者之间有何区别

训诂学中,注、疏和正义三者之间的区别为:1、注 : 把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体会记载在原文下面。例如熟知的《水经注》。 2、疏证 :通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