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拼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古籍拼音,第1张

古籍[gǔ jí],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

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

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古籍定义: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1、知识信息; 2、著作方式; 3、文字; 4、物质载体; 5、文字制作技术; 6、装订形式。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个人觉得还是按普通话来读,按古音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谁知道真正的古音是怎么读?毕竟离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那时不像现在就录音资料,连口腔发音图都没有,你怎么知道这个字是这么读?

2、现在的一些所谓古音,也仅仅是近代现代的人根据一些地区的方言,进行推导出来的拟音而已,到底是不是这样读?鬼知道。

而且,同样一个字,不同的音韵学家推导出来的拟音就不一样,蒲立本、郑张尚芳、王力、高本汉、潘悟云,这些都是研究古文字的大师,你信谁的?你又如何判定哪个人推导出来的读音更接近这个字在古时候的本来读音?

所以,我觉得,现代人读古诗按古音读,是自寻烦恼,是自欺欺人,毕竟我们不是文字专家,就算是这方面的专家,也不见得就是对的。另外,就算某位专家推导的拟音是正确的,但是,你读古诗时,不能只是韵脚才读古音,而韵脚之外的字就读今音呀?要么就整首诗所有的字都按古音读,不然的话,会不今不古的,让人笑话。我就以上面那位朋友所举的例子来说:

远上寒山石径斜。

”斜“读古音xia,但是,”山“和”石“呢?在写这首诗的唐代,是没有卷舌音,卷舌音是蒙古人在元朝入主中原之后才出现的,sh是卷舌音,那么,你也得按古音来读。

本人不是不赞同复古,但复古也是视情况而定,不能全盘复古。就象我们改革开放之后,学西方,有些人主张全盘西化,后来的事实证明,全盘西化是不可取的,同样,复古也是如此,要有选择性。

辨字音

1因习惯而错读。如“符(fú)合”常被错读为“符(fǔ)合”,“档(dàng)案”常被错读为“档(dǎng)案”。

怎样避免这种错读呢?①换词识别。像“符”只有“fú”这个音,就能确定在“符合”也读“fú”。②谐音记忆。像“装载”这个词,读的时候在头脑中想象为“装在”。③根据声旁来确定。如“粗犷”的“犷”其声旁“广”的读音与“犷”的读音相同。

2因多音而错读。如“处(chǔ)理”而非“处(chù)理”,“强(qiǎng)迫”而非“强(qiáng)迫”。

怎样避免错读呢?①依据词性辨别。如“处”读“chǔ”时多作动词,读“chù”时多作名词。所以,像“处理”“处罚”“处心积虑”等词语中的“处”都读“chǔ”。②根据字义判断。如“强”理解为“迫使、硬要”之意时都读“qiǎng”。所以,像“强迫”“强辩”“强颜欢笑”中的“强”都读“qiǎng”。

3因形似而错读。如“内疚(jiù)”与“针灸(jiǔ)”的读音分辨不清,“友谊(yì)”的“谊”依据声旁“宜”妄测而错读为“yí”。

怎么避免这种错读呢?①将形近字集中起来辨识它们各自的读音。②记住与“声旁”读音不一致的一些常见形声字,如“锲(qiè)而不舍”。“契(qì)”的读音我们都知道,如“契约”,再记住“锲”“契”的读音不一样,自然就会肯定“锲”读“qiè”了。

4因变读而错拼。读三声的两个字组成的词,在读的时候第一个字都会变读为二声。如果不清楚这一点,只是根据读音来判断拼音,就会出错。如“窈窕(yǎotiǎo)”的“窈”常被错拼为“yáo”,“匕首(bǐshǒu)”的“匕”常被错拼为“bí”等。

当然,不是所有第一个字读二声、第二个字读三声的词都是“变读”的结果。如“祈祷(qídǎo)”这个词,第一个字本来就读“qí”。实际上常见的“变读词”并不多,大家只要在遇见其时,刻意记忆一下就可以了。

"大月氏"读成dà ròu zhī才是正确的。下面就和我一起了解一下吧,供大家参考。

大月氏怎么读是正确的

关于月氏的读音,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历史课本一直注音为ròuzhī(肉支)。但据考证,这个注音是不对的,是误读。《说文解字》中“月”与“肉”是形似而不同的两个部首,但常被混淆。新版的《辞海》已经将“月支”读音纠正为“越之”。“月氏”国在先秦史籍中早就见诸记载,即《逸周书》和《管子》中所记载的“禺氏”国。禺、月是同一外来语音的不同译写,不应当读为“肉”。

大月氏读成dà ròu zhī是正确的,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在中国先秦时代的古籍中,或译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后来也有译作月支的。

关于大月氏的流传事迹

前162年,大月氏再度被匈奴攻击。当时冒顿单于的儿子老上单于还把大月氏的国王杀掉,并把国王的首级割下带返匈奴,把他的头盖骨作杯来使用。月氏人深恨匈奴,但苦于没有支援力量。而败亡的大月氏唯一再往西迁,来到粟特。在这里,大月氏征服了大夏,并在当地立国。立国后,因贸易中转而变得繁荣。(大夏即希腊人在中亚所建立的巴克特里亚(Bactria)。有关巴克特里亚的灭亡,大月氏只是其中一个说法。另一个说法,是指他们被西徐亚人所灭。)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听到月氏王被杀这个消息就立即传诣召募能出使月氏的人,因为出使月氏必须经过匈奴。张骞前来应募,他只带了一百多人向西而去。出了陇西,果遇匈奴骑兵,张骞一行人全被活捉带到了单于面前。单于得知张骞要出使月氏后恼怒地说:“月氏在我北边,你们汉朝想遣使从我头上过?我想出使南越,汉天子答应吗?”于是单于将张骞扣留在匈奴十年,逼他娶妻生子,希望消磨他的意志,但张骞始终记得他的使命。

终于有一天张骞趁看守不严逃了出来,翻山越岭,向西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大宛国王听说了他的遭遇和中原的丰美富庶,非常高兴,很想和汉朝通好,就派向导把张骞领到康居,再转程到月氏。可是此时的月氏国已经新立了一位夫人为国王,他们臣服于大夏国,得到一块水草肥美的土地安居乐业,已经不再有向匈奴报仇的心了。更何况他们觉得汉朝离他们太远,更难帮助他们。张骞在月氏停留了一年,始终不能圆满达成使命,只好回国。

大月氏相传是把佛教带入中国的民族。当时是公元前2年,有大月氏国王的使者伊存,把“浮屠教”等口述经典传入。不过,亦有人指这种说法比较草率。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所谓通假字,是因为古代的教学方法存在的缺陷,他以口头传授为主(汉代以前),很多都是只知字音,难定其形。还有就是先秦书籍,焚书坑儒之后,后代口述或转抄存在的大量通假字,也就是古人写的错别字。

所以 你就根据字意来确定读音。现在古籍中的大部分读音都已经确定了 除非是很生僻的 都能查到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查《方言调查字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 2004年 商务印书馆),比如说“行”在中古三十六字母属于“匣”母,表上p70的匣母那一栏里,就可以找到行为的行(梗开二平庚匣)

品行的行(梗开二去映匣)。

与此相同,也可在《汉语方音字汇》(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p351找到行为的行。

古籍拼音

古籍[gǔ jí],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