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卷三 淋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1收藏

《临证指南医案》卷三 淋浊,第1张

[FS:CONTENT_START]

(三二)湿热下注淋浊。当分利。(湿热)

萆 淡竹叶 瞿麦 赤苓 细木通 蓄

(二八)湿热下注。溺痛淋浊。先用分利法。

萆 淡竹叶 木通 赤苓 茵陈 海金沙

脉数垂。淋浊愈后再发。肛胀便不爽。余滴更盛。

萆 猪苓 泽泻 白通草 海金沙 晚蚕砂 丹皮 黄柏

又 滞浊下行痛缓。议养阴通腑。

阿胶 生地 猪苓 泽泻 山栀 丹皮

(三四)壮盛体丰。当夏令湿热蒸迫。水谷气坠而有淋浊。服寒凉。腹胀。得固涩无效。皆非腑病治法。子和桂苓饮。

又 前用甘露饮。淋浊已止。而头晕左肢麻木。胃脘腹中饥则欲痛。咽喉中似有物粘著。咳咯咽饮不解。诊脉左劲右濡。据症是水弱木失滋涵。肝阳化风。过膈绕咽达巅。木乘胃土。阳明脉衰。不司束筋骨以利机关。脘腹中痛。得食则缓者。胃虚求助也。今壮年有此。已属痱中根萌。养肝肾之液。以熄虚风。补胃土以充络脉。务在守常。勿图速效。可望全好。

制首乌 苁蓉 天冬 杞子 柏子霜 茯神 菊花炭 青盐红枣肉丸服四钱 晚服猪肚丸方。

膏淋浊腻。湿热居多。然亦有劳伤肾伤。下虚不摄者。今以酒客。腹中气坠。便积。苦辛寒分消治。

黄柏 茯苓 萆 海金沙 川楝子 青皮 防己 蚕砂

脉左坚入尺。湿热下坠。淋浊痛。(阴虚湿热)滋肾丸。

(二二)便浊茎痛。 滋肾丸(三钱)

(二四)久疮不愈。已有湿热。知识太早。阴未生成早泄。致阳光易升易降。牙宣龈血。为浊为遗。欲固其阴。先和其阳。仿丹溪大补阴丸。合水陆二仙丹。加牡蛎金樱膏丸。

舌白气短。胸中痛。目暗。微淋。乃阴虚于下。气阻于上。暂停参剂。早上服都气丸三钱。晚服威喜丸二钱。

(三八)脉数形瘦。素有失血。自觉气从左升。痰嗽随之。此皆积劳。阳气鼓动。阴弱少制。六味壮水和阳极是。近日便浊。虽宜清热。亦必顾其阴体为要。

生地 丹皮 甘草梢 泽泻 山栀 黑豆皮

阴虚。湿热在腑为浊。六味去萸加车前牛膝黄柏萆 。

遗由精窍。淋在溺窍。异出同门。最宜分别。久遗不摄。是精关不摄为虚。但点滴茎中痛痒。

久腹坚满。此属淋闭。乃隧道不通。未可便认为虚。况夏令足趾湿腐。其下焦先蕴湿热。热阻气不流行。将膀胱撑满。故令胀坚。议理足太阳经。五苓散。

(四五)淋浊。溺短涩痛。先通阳气。(下焦阳不流行)

(三钱) 乌药(一钱) 益智(五分) 赤苓(三钱) 远志(四分) 琥珀末(五分)

(四一)脉沉淋浊。(心火下陷)厘清饮加山栀丹皮茯苓猪苓。

(二三)淋浊。小便不利。当清利火腑。 导赤散生地用细者加赤苓瞿麦。

心热。下遗于小肠。则为淋浊。用药以苦先入心。而小肠火腑。非苦不通也。既已得效。宗前议定法。

人参 黄柏 川连 生地 茯苓 茯神 丹参 桔梗 石菖蒲

淋属肝胆。浊属心肾。心火下陷。阴失上承。故溺浊不禁。

人参 川连 生地 茯神 柏子仁 远志

(氏)气闭成淋。(气闭)

紫菀 枇杷叶 杏仁 降香末 栝蒌皮 郁金 黑山栀

又 食入痞闷。小便淋痛[FS:PAGE]。照前方去紫菀黑栀加苡仁。

(三四)小溲短赤。带血。(膀胱热血淋)导赤散加琥珀末五分赤茯苓。

(三五)热入膀胱。小溲血淋。茎中犹痛。非止血所宜。议用钱氏导赤散。加知柏以清龙雷。

(十八)血淋。尿管溺出而痛。脉沉实。形色苍黑。治从腑热。

芦荟 山栀 郁李仁 红花 当归 酒大黄 龙胆草 丹皮

又 血淋未已。用坚阴清热。

小生地 粉丹皮 黄柏 知母 淡竹叶 山栀

(五四)中年以后。瘦人阴亏有热。饮酒。湿热下坠。精浊痔血。皆热走入阴。则阴不固摄。前方宗丹溪补阴丸。取其介属潜阳。苦味坚阴。若用固涩。必致病加。(精浊阴虚)

水制熟地 龟版胶 咸秋石 天冬 茯苓 黄柏 知母 猪脊筋捣丸。

(二五)精走浊淋。脊骨生热。属阴虚。胃弱勿用腻滞。

龟腹甲心 覆盆子 五味 归身 鹿角胶 秋石 芡实 金樱膏丸。

(四五)脉左细劲。腰酸。溺有遗沥。近日减谷难化。此下焦脏阴虚馁。渐及中焦腑阳。收纳肝肾。勿损胃气。(肾气不摄)

熟地 杞子 柏子仁 当归身 紫衣胡桃 补骨脂 杜仲 茯苓 青盐 蜜丸。

(六五)六旬有五。下焦空虚。二便不爽。溺管痹痛。姑与肾气汤主治。肾气汤细绢滤清服。

(三六)血淋管痛。腑热为多。经月来。每溺或大便。其坠下更甚。想 既损。肾气不收故也。

咸苁蓉 柏子仁 杞子 大茴 牛膝 茯苓

淋浊经年。阳损腰痛。畏冷。

熟地 杞子 鹿角胶 巴戟 杜仲 柏子仁 湖莲 芡实

(二七)淋属肝胆。浊属心肾。据述病。溺出混浊如脓。病甚则多。或因遗泄后。浊痛皆平。或遗后痛浊转甚。想精关之间。必有有形败精凝阻其窍。故药中清湿热通腑。及固涩补阴。久饵不效。

先议通瘀腐一法。考古方通淋通瘀。用虎杖汤。今世无识此药。每以杜牛膝代之。(败精浊瘀阻窍)

用鲜杜牛膝根。水洗净。捣烂绞汁大半茶杯。调入真麝香一分许。隔汤炖温。空心服。只可服三四服。淋通即止。倘日后病发再服。

又 淋病主治。而用八正厘清。导赤等方。因热与湿俱属无形。腑气为壅。取淡渗苦寒。湿去热解。腑通病解。若房劳强忍精血之伤。乃有形败浊阻于隧道。故每溺而痛。徒进清湿热利小便无用者。以溺与精同门异路耳。故虎杖散小效。以麝香入络通血。杜牛膝亦开通血中败浊也。

韭白汁九制大黄(一两) 生白牵牛子(一两) 归须(五钱) 桂枝木(三钱生) 炒桃仁(二两) 小茴(三钱) 韭白汁法丸。

败精凝隧。通瘀痹宣窍已效。

生桃仁 杜牛膝 人中白 生黄柏 麝香(二分调入)

(五四)五旬又四。劳心阳动。阴液日损。壮年已有痔疡。肠中久有湿热。酒性辛温。亦助湿热。热下注为癃为淋。故初病投八正五苓。疏气之壅也。半年不痊。气病渐入于血络。考古方惟虎杖散最宜。虎杖散。

丹溪谓五淋症。湿热阻窍居多。三年前曾有是病。月前举发。竟有血块窒塞。尿管大痛。不能溺出。想房劳强忍。败精离位。变成污浊瘀腐。且少腹坚满。大便秘涩。脏气无权。腑气不用。

考濒湖发明篇中。有外甥柳乔之病。与此适符。今仿其义。参入朱南阳法。

两头尖 川楝子 韭白 小茴 桂枝 归尾冲入杜牛膝根汁。

[FS:PAGE]     又 痛胀皆减。滴沥成淋。前投通浊已效。只要凝块全无。便不反复。阴药呆钝。桂附劫液。通阳柔剂为宜。

苁蓉 归尾 柏子仁 炒远志 杞子 茯苓 小茴

淋 。属肝胆居多。桂附劫阴。与刚脏不合。诊脉沉涩无力。非五苓八正可投。议用朱南阳法。仍是厥阴本方耳。

老韭根白(一两) 两头尖(一百粒) 小茴香(五分) 川楝子肉(一钱) 归须(二钱) 穿山甲末(一钱)

由淋痛渐变赤白浊。少年患此。多有欲心暗动。精离本宫。腐败凝阻溺窍而成。乃有形精血之伤。三年久病。形消肉减。其损伤已非一脏一腑。然补精充髓。必佐宣通为是。自能潜心安养。尚堪带病延年。

熟地 生麋角 苁蓉 炒远志 赤苓 牛膝

每溺尿管窒痛。溺后混浊。败精阻窍。湿热内蒸。古方虎杖散。宣窍通腐甚妙。若去麝香。必不灵效。较诸汤药。更上一筹矣。

酒煨大黄 炒龙胆草 炒焦黄柏 牵牛子 川楝子 黑山栀 小茴 沉香汁

[FS:CONTENT_END]

1、湿热下注型:

主要症状:小便淋痛、小腹紧急、会阴胀痛、尿道口滴白浊液、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湿热下注是前列腺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湿热止血,可从外部侵入,也可从内部产生。外部由于湿热火毒不分散,湿热下注;或外阴不干净,包皮太长,隐藏污垢,或性不洁,湿热从下沉入侵,留在精室淤积,形成疾病。内部由于患者喜欢吃油腻、辛辣的食物,湿热注入膀胱,导致疾病的发生。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

2、气滞血瘀型:

主要症状:小便涩痛,会阴坠胀及下腹疼痛,前列腺肿大,舌紫暗,脉弦涩。

病因病机:情绪不调,抑郁伤肝,肝失疏泄;或湿热之邪长期不清利,相火长期不泄,精瘀;或者气血淤滞,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3、阴虚火旺型:

主要症状:尿道口滴白,会阴部胀痛,腰酸背痛,四肢酸软,体质潮热,多汗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过度性交,劳伤精气,或忍精不泄,导致肾精亏损,相火妄动;久病伤肾或阴虚,阴虚火旺,扰乱精室,导致本病。

治疗原则:滋肝养肾,清泄相火。

4、肾阳衰疲:

主要症状:小便淋涩、畏寒、腰膝酸冷、阳痿、早泄、舌质淡胖、脉弱。

病因病机:早期多为肾阴虚,随后阴阳皆虚,或素体阳虚,肾气不足,精离其位,精关不固,阴精变腐浊,败精流注,逐成精浊,导致本病。

治疗原则:温肾壮阳。

5、脾虚湿盛型。

主要症状:小便混浊,面色不佳,四肢困倦,饮食不思,舌淡苔白,脉虚。

病因病机:病久伤脾肾,脾主升清,肾主封闭,脾肾素虚,升清降浊功能异常,不分清浊,湿浊下流,导致本病。

治疗原则:健脾利湿。

以上就是为大家总结的中医前列腺炎分为五种类型,根据治疗原则,中药利尿消炎丸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利尿通淋等功效,可以很好的治愈各种证型的前列腺炎!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淋证·淋沥 5 精浊从窍端淋沥不断之证·淋沥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淋沥的穴位 2 治疗淋沥的方剂 3 治疗淋沥的中成药 4 淋沥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淋沥 1 拼音

lín lì

2 英文参考

dribbling uri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淋沥为病症名。1淋证;2精浊从窍端淋沥不断之证。

4 淋证·淋沥

淋沥为病症名。即淋证。[1]

淋证为病症名。又称淋沥。指以小便频急短涩、淋沥痛涩,甚或小腹胀满为主证的一类病症。多因膀胱湿热或肾虚,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成。临床上常依病因及症候的不同,将淋证分为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劳淋等类型。热淋者,湿热下注,小便频数热痛,尿色黄赤、小腹坠胀,或伴寒热。石淋者,又称砂淋,湿热蕴结,酿而成石,故尿中带有砂石,排尿堵塞,刺痛难忍或少腹绞痛,或呈血尿。血淋者,热伤血络,尿中带血,热涩刺痛。气淋者,肾气虚所致者,老人多见,排尿艰涩而余沥不尽;气滞所致者,小便涩滞而少腹满痛。膏淋者,脾肾两虚,清浊不分,尿如米泔,或如膏脂,排尿涩痛不畅。劳淋者,过劳伤及脾肾,久淋不愈,遇劳则发,小便涩而淋沥。现代医学中的一些泌尿系感染、结石、结核、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等病,多属本病范畴,可参考本条施治。针灸治疗:取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太溪等穴为主。热淋加合谷、昆仑、外关;石淋加委阳、三焦俞、然谷;血淋加血海、三阴交;气淋之气滞者加肝俞、太冲;气淋之气虚者加灸气海、水道;膏淋加灸气海俞、百会;劳淋加百会、气海、足三里。耳针:取膀胱、肾、下脚端、下屏尖、枕等穴。每次选2~4穴,中强 。[1]

《诸病源候论·诸淋候》:“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赤水玄珠》卷十五:“淋淋沥沥,点滴而出,或涩而疼,一日数十次或百次,俗名淋病者是也。”

5 精浊从窍端淋沥不断之证·淋沥

淋沥为精浊从窍端淋沥不断之证。《杂病源流犀烛·五淋二浊源流》:”浊病之源,大抵由精败而腐者居半”,“窍端时有秽物,如米泔,如粉糊,如疮脓,如目眵,淋沥不断,与便溺毫不相混,故曰是精病,非溺病也。”参见浊、精浊条。本证见于下尿路感染、结石、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疾患。

6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以小便浑浊色白为主要症状的疾患·白浊 5 指溺孔常流白色浊物而小便自清的疾患·白浊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白浊的穴位 2 治疗白浊的方剂 3 治疗白浊的中成药 4 白浊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白浊 1 拼音

bái zhuó

2 英文参考

gonorrhe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white turbidit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whitish and turbid uri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white cas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loudy uri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白浊为病证名[1]。

4 以小便浑浊色白为主要症状的疾患·白浊

白浊(white turbidity)是指尿液浑浊不清,色白如泔浆,或初尿不浑,留置稍长,沉淀呈积粉样的表现[2]。以小便浑浊色白为主要症状[1]。《诸病源候论·虚劳小便白浊候》:“胞冷肾损,故小便白而浊也。”亦称便浊、溺浊、尿浊[1]。有虚实之辨。实证多因痰湿或湿热下注膀胱所致;虚证有中气下陷、阴虚火动、下元虚弱等不同[3]。湿痰流注者,小便白浊,胸脘满闷,苔腻。治宜燥湿化痰[3]。用苍白二陈汤、固元丹、小分清饮等方[3]。若属湿热下注者,更见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3]。治宜清热利湿,用萆薢分清饮、徙薪饮等方[3]。脾虚气弱,中气下陷者,症见便浊日久不愈,面色㿠白,神疲乏力,舌淡,脉虚软[3]。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3]。

5 指溺孔常流白色浊物而小便自清的疾患·白浊

白浊指溺孔常流白色浊物而小便自清的疾患[1]。《证治准绳·赤白浊》:“今患浊者,虽便时茎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唯窍端时有秽物如疮脓目眵,淋沥不断,初与便溺不相混滥。”后世称精浊[1]。

精浊指尿色清而窍端时流糊状浊物者[4]。见《景岳全书·淋浊》。《证治要诀·白浊》:“如白浊甚,下淀如泥,或稠黏如胶,频逆而涩痛异常,此非是热淋,此是精浊窒塞窍道而结。”多因酒色无度,败精瘀阻;或肾精亏损,相火妄动,败精夹火而出;或湿热流注精室而成[4]。症见 口常流米泔样或糊状浊物,茎中或痒或痛,甚则如刀割火灼,而尿色自清。浊物色白者称白浊,挟血者称赤浊[4]。若浊物淋沥,尿出灼痛甚者,多属火盛,宜抽薪饮、治浊固本丸、大分清饮等方。若兼见小便频数者,多属湿热流注精室,宜五苓散合益元散[4]。若日久不愈,涩痛全无,多属心肾不足,宜九龙丹、固阴煎、秘元煎、菟丝子丸等方[4]。如见肾气虚寒,则宜右归丸、附桂八味丸、益智汤等方[4]。多见于淋病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疾患[4]。

6

《临证指南医案》卷三 淋浊

[FS:CONTENT_START] 某 (三二)湿热下注淋浊。当分利。(湿热) 萆 淡竹叶 瞿麦 赤苓 细木通 蓄 某 (二八)湿热下注。溺痛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