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学著作都有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4收藏

古代医学著作都有什么?,第1张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为西晋·王叔和编撰。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

二、《针灸甲乙经》

全名有时也称《黄帝甲乙经》(《隋书·经籍志》)、《黄帝三部针灸经》(《新唐书,艺文志》等),现一般通称《针灸甲乙经》。各书所载卷数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

三、《肘后备急方》

本书原名《肘后救卒》,计三卷,东晋葛洪所著。今本《肘后备急方》共八卷,其内容主要是一些常见的病证的简便疗法,包括内服方剂、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一些十分实用的内容。这部书虽号“肘后”,但却包含相当多宝四、《名医别录》

原书早佚,但其有关内容仍可从后世的《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中窥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内容,365种系陶弘景录自《名医别录》。

贵的医学史料实用的方剂方法,有不少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发现,对今天的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本草经集注》

梁陶弘景撰,是根据《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的内容各365种,共730种编撰而成,也是本时期本草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本草经集注》存有两种残卷,一是出土于敦煌石窟的残卷,一是出土于吐鲁番的残卷。

六、《刘涓子鬼遗方》

《刘涓子鬼遗方》据说是晋末的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时所遗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专著,又称《神仙遗论》。据《隋书·经籍志》所载为十卷,今本则只存五卷,后刘涓子后人传与北齐龚庆宣而传世,原书又你《痈疽方》,经龚庆宣整理后,成今本《刘涓子鬼遗方》。

七、《小品方》

《小品方》又称《经方小品》,是本时期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陈延之,生平失考。据学者考证约著成于公元五世纪下半叶之南朝宋齐间。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

-难经

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

-伤寒杂病论

参考资料:

-脉经

目录 1 拼音 2 《医学发明》卷九:疏风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疏风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审视瑶函》卷四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疏风汤的用法用量 4 《回春》卷二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疏风汤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46 附注 5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 54 主治 55 疏风汤的用法用量 5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疏风汤 1 拼音

shū fēng tāng

2 《医学发明》卷九:疏风汤

21 处方

麻黄(去节)90克 益智仁 杏仁(炒,去皮)各30克 炙甘草 升麻各15克

22 功能主治

治风中肌腠,半身不遂,或肢体麻痹,筋骨疼痛者。

23 疏风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哎咀,每服15克,用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热服。

24 摘录

《医学发明》卷九

3 《审视瑶函》卷四 31 方名

疏风汤

32 组成

荆芥穗5分,蝉退5分,桔梗5分,归尾5分,甘草稍5分,防风4分,白芷4分,石膏(煅)1钱2分,白芍药7分,茯苓6分,连翘6分,苍术(泔水制)6分。

33 主治

痘后患眼,其珠不红,眼皮弦生一小颗,数日有脓,俗谓狗翳,发后又发,甚至眼毛上发一白泡。

34 疏风汤的用法用量

加葱白1段,大米1撮,白水2钟,煎至7分,去滓,食后热服。

4 《回春》卷二 41 方名

疏风汤

42 组成

当归8分,川芎8分,白茯苓(去皮)8分,陈皮8分,半夏(姜制)8分,乌药8分,香附8分,白芷8分,羌活8分,防风8分,细辛3分,桂枝3分,甘草3分。

43 主治

风中在腑,恶风寒,拘急不仁者。

44 疏风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煎,热服。

45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46 附注

《寿世保元》有麻黄,无桂枝。

5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51 方名

疏风汤

52 组成

荆芥、防风、柴胡、黄芩、升麻、葛根、当归、川芎、木通、生白芍、生地、木贼、蜜蒙、甘草、甘菊、黑小豆。

53 功效

疏风清热,凉血安胎。

54 主治

妊娠目赤肿痛,甚则痛不可忍,或眵泪羞明,或痒涩起赤障。

55 疏风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56 各家论述

是方荆、防、升、柴、葛、豆疏风清热以散火于上;芩、通、甘草泻火导热以降火于下;菊、蜜、木贼退赤而消肿;四物补血而滋肾,则风热清而胎安矣。

古籍中的疏风汤 《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治喉痹单方

即痛喉中硬。养神晏息得安康。不可轻用刀针刺。益气疏风是妙方。麝香散末时吹上。何必求神告上苍。喉球

《验方新编》:[卷一咽喉]喉中生瘤

丝相裹如瘤。因肺经受热所致,切忌用刀。内服益气疏风汤∶甘草、桔梗、川芎、当归、生地、升麻、白芍、花

《保幼新编》:杂证

犯风之致,追后或痛或不仁,转为风脾之证,宜预服疏风汤(方见下)。又以针裂破前伤处,雄黄炒盐作饼敷之

《伤科大成》:跌打压仆损伤者须用引经药

伤久必咳嗽,高起满闷,面黑发热,主四日死。先进疏风汤,次以行气活血汤。从前面碰打跌伤胸膛者重,从后

《焦氏喉科枕秘》:[卷二]焦氏喉科煎药方

古代医学著作都有什么?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