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黄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杏苑》卷八 21 组成 22 功效 23 主治 24 四黄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四黄汤 1 拼音
sì huáng tāng
2 《杏苑》卷八 21 组成人参1钱,黄耆8分,当归1钱,川芎6分,生地黄1钱,黄芩2钱,黄连2钱,槐花3分,枳壳1钱,升麻7分。
22 功效补气调血,清理湿热。
23 主治气虚不能拘摄湿热,以致下流大肠而作热症。
24 四黄汤的用法用量水2钟,煎1钟,不拘时服。
古籍中的四黄汤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四水病门]水肿咳逆上气(附论)
苓(去皮各一两)泽漆郁李仁(浸去皮炒)盏半。枣四黄汤治水气。面浮咳嗽气促。黄(三分)柴胡(去苗)赤
《祖剂》:[卷之一三黄汤]三黄熟艾汤即古方三黄汤加熟艾治伤寒四五日后大下热痢诸药不效者《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前阴证治(计二十二证)]筋脉妇女阴冷,有寒证、有热证。寒由阳虚,热由湿热。湿热者,必小便涩数黄赤,大便燥结烦渴,加味逍遥散主之。
《张氏医通》:[卷十五]舌门黄连泻心汤(伊芳尹三黄汤下)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凉膈散(方祖)甘露饮(二冬膏下)金沸草散(咳嗽门)
《普济方》:[卷二百六十一乳石门]乳石发上冲头面及身体壮热(附论)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摘录 5 《救偏琐言·备用良方》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附: 1 古籍中的补液汤 1 拼音
bǔ yè tāng
2 处方人参、麦冬、五味、诃子、桔梗、甘草。
3 功能主治痘,津液不足而发渴者。
4 摘录《救偏琐言·备用良方》
5 《救偏琐言·备用良方》 51 方名
补液汤
52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诃子、桔梗、甘草。
53 主治痘,津液不足而发渴者。
古籍中的补液汤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卷下]资生丸术呆守中上,似与气升胀相左有年。奇脉已空,以宣通补液,使奇脉流行,虚胀可缓。杞子归身柏子仁桃仁桂圆鹿
《辨证录》:[卷之三]血症门(二十一则)而外填其舌窍之孔,则心火自宁,而舌血易止也。方用补液丹∶人参(三钱)生地(三钱)麦冬(五钱)丹参(二
《丛桂草堂医案》:卷二生理学家。谓呃逆由于横膈膜之痉挛。麦冬、地黄。为补液制痉之圣药。故能止呃。特未见前人发明及此。而西医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咸能化坚,甘能补正,按海参之液,数倍于其身,其能补液可知,且蠕动之物,能走络中血分,病久者必入络,故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妙用]补益法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九宫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九宫汤 1 拼音
jiǔ gōng tāng
2 处方人参1两,巴戟天5钱,葳蕤5钱,半夏1钱,乌药1钱,秦艽1钱,陈皮5分,附子5分,天麻5分。
3 功能主治痉病,手足牵掣,口眼歪张。
4 九宫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5 摘录《辨证录》卷七
古籍中的九宫汤 《辨证录》:[卷之七]痉门(十一则)
、、术之中尤易祛邪,余所以持表而出之也。此症用九宫汤亦神效。人参(一两)巴戟天葳蕤(各五钱)半夏乌
《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卷之一玉石部]太阳土纲目)主小儿病气喘因人家动土犯禁即按九宫看太阳在何宫取其土煎汤饮之喘即定(医学正传)《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择要纲目》:[平性药品]太阳土治人家动土犯禁。主小儿病气喘。但按九宫看太阳在何宫。取其土煎汤饮之。喘即定。《本草择要纲目》清蒋介
《本草纲目》:[纲目第七卷土之一]太阳土人家动土犯禁,主小儿病气喘,但按九宫,看太阳在何宫,取其土煎汤饮之,喘即定(时珍。出《正传》)。
《竹林女科证治》:[卷一调经下]二十一二岁经证目录 1 拼音 2 《医碥》卷七 21 组成 22 主治 23 止泻汤的用法用量 24 加减 3 《嵩崖尊生》卷十五 31 组成 32 主治 33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止泻汤 1 拼音
zhǐ xiè tāng
2 《医碥》卷七 21 组成白术、茯苓、炙甘草、白芍、陈皮、车前、木通。
22 主治湿泻,小便不利,肠中漉漉有声,腹不痛,脉沉缓,体重软弱;或痰泻,腹中隐隐微痛,或觉冷,下如稠饮,时泻时不泻,或多或少,不食不饥,昔肥今瘦,脉滑。
23 止泻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24 加减痰泻,加半夏、海粉;肝泻,泻而两胁痛,加柴胡、青皮。
3 《嵩崖尊生》卷十五 31 组成
陈皮3分,白术8分,赤苓7分,甘草3分,苍术5分。
32 主治小儿泄泻。
33 加减伤食泻,酸臭,加山楂、厚朴、枳实;热泻,红赤**,加姜炒黄连、滑石、木通;暑月,加香薷、猪苓、泽泻;虚或久泻,加人参、白术、苡仁、山药;带惊,加天麻;久泻,再参服参香散。
古籍中的止泻汤 《医碥》:[卷之三·杂症]泄泻。热泻,益元散(见伤暑)加芩、连、灯心、竹叶。止泻汤去白术,加黄连、滑石、扁豆。热止在上膈,渴而引
《辨证录》:[卷之七]大泻门(九则)阴,则亡阴立尽,何以制火以存其胃气乎?方用生阴止泻汤∶山茱萸(二两)车前子(一两)茯苓(一两)白芍
《辨症玉函》:[卷之二(亨)虚症实症辨]泻症药止之断不能愈必须用热药以温其命门为妙方用温肾止泻汤此方虽补肾而仍兼补脾补肾以生其火补脾以生其土火
《明医指掌》:[卷十小儿科]吐泻六五分)生姜(五片)水煎,磨沉香四分,热服。清热止泻汤治热泻。白茯苓滑石(各一钱)白术(六钱)泽泻(
《小儿推拿广意》:[卷下附方]呕吐门《寿世保元》卷六:滋阴降火汤处方当归3克川芎3克白芍36克川黄柏(蜜水炒)3克生知母3克怀熟地黄45克天花粉3克生甘草3克元参6克白桔梗(去芦)9克制法上锉一剂。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治虚火上升,喉内生疮。用法用量水煎,入竹沥50毫升,温服。摘录《寿世保元》卷六《医便》卷二:滋阴降火汤处方当归3克川芎15克白芍药(薄荷汁炒)黄芩各21克生地黄(姜汁炒)黄柏(蜜水炒)知母(酒炒)各24克柴胡21克熟地黄24克麦门冬24克功能主治治阴虚火动,起于九泉者。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1片,大枣1枚,水煎服。别以附子为末,唾津调贴涌泉穴。气虚,加人参、黄耆各24克;咳嗽,加阿胶、杏仁各21克,五味子09克;咯唾衄血,加牡丹皮24克,藕节自然汁10毫升,犀角末15克。摘录《医便》卷二《赤水玄珠》卷十五:滋阴降火汤处方当归黄柏(盐水炒)各45克知母牛膝生地各3克白芍36克甘草梢木通各24克功能主治治火燥血少,气不得降致淋。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时服。摘录《赤水玄珠》卷十五《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滋阴降火汤处方白芍39克当归36克熟地麦冬m白术各3克酒生地24克陈皮21克盐知母盐黄柏各15克生姜3片大枣2枚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治阴虚火旺,唾血鲜红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喉舌备要秘旨》方名滋阴降火汤组成熟地5分,元参3钱半,麦冬1钱半,生芍药1钱半,丹皮1钱半,泽泻1钱,北沙参3钱,女贞3钱,金钗石斛1钱半,天冬1钱半。主治阴虚火旺之喉症。用药禁忌如无潮热,方可用此方。《幼科铁镜》卷六方名滋阴降火汤组成当归、地黄、白芍、黄连、白茯苓、知母、天花粉、莲子、黑元参、甘草、麦冬、灯心。主治小儿阴虚痰结之咳嗽,涕唾带血,甚至血溢。附注《幼幼集成》本方用法:净水浓煎,清晨空心服。《类证治裁》卷三方名滋阴降火汤组成白芍1钱3分,当归1钱2分,熟地1钱,麦
详见百科词条:滋阴降火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1:07:20 共329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汤剂(decoction)为药物剂型之一。又称"煎剂"、汤液。是指将药材饮片或粗粒加水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服用的液体剂型。一般作内服用,亦可外用作洗浴、熏蒸及含漱。汤剂具有吸收快、作用强的优点,故临床上应用最广。还可根据临床具体病症灵活处方,汤剂是中医过去和现在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
《备急千金要方》序:“凡古方治疾,全用汤法,百十之中未有一用散者。……卒病贼邪,须汤以荡涤。”《圣济经》:“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涤除邪气者,用汤最宜。伤寒之治,多先用汤者以此。”
汤剂的不足之处是量大,不便服用;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贮藏携带困难等。
详见百科词条:汤剂 [ 最后修订于2016/8/17 12:29:39 共15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固阳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固阳汤 1 拼音
gù yáng tāng
2 处方人参2钱,黄耆2钱,白术(去芦)4钱,茯苓4钱,干姜8钱,良姜3钱,白姜8钱,厚朴3钱(姜汁炒),大附子(炮)4钱。
3 功能主治阳症归阴,阴囊缩入,手足厥冷,腹痛胀,冷汗出,脉或洪弦。
4 固阳汤的用法用量水煎,热服。
腹痛,倍良姜。
5 摘录
《回春》卷三
古籍中的固阳汤 《伤寒论辑义》:[卷五]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若虚劳人。憎寒壮热。咳嗽下利。皆宜服之。因易名固阳汤。增损一如前法。今人每见寒热。多用地黄当归鹿茸
《杂病广要》:[内因类]虚劳虚劳之人,憎寒壮热,咳嗽下痢,皆宜服之,因易名固阳汤。(《易简》)补中益气汤,治中气不足,或误服克
《寿世保元》:[卷四]痼冷缩入。手足厥冷。腹痛胀满。冷汗大出。脉或洪弦。固阳汤黄(蜜水炒)人参(各一钱)白术(去芦炒二两)白
《万病回春》:[卷之三]痼冷,减半)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枣二枚,水煎热服。固阳汤治阳症归阴,阴囊缩入,手足厥冷,腹痛胀,汗冷出
《杂病广要》:[身体类]厥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黑疸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黑疸汤 1 拼音
hēi dǎn tāng
2 处方茵陈蒿4两(捣汁,取1合),瓜蒌根1斤(捣汁,取6合)。
3 制法上冲和,顿服之。
4 功能主治黑疸。
5 黑疸汤的用法用量必有黄水自小便中下,如不下再服。
6 摘录
方出《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
古籍中的黑疸汤 《类证治裁》:[卷之四]黄胆论治
,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沈氏俱用黑疸汤。若黄变肿胀,必疏导腑中湿热。茯苓渗湿汤去芩、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十八疸证门]药方黄胆久久变为黑疸,身黄额黑,或身面俱黑是也。酒疸下之,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韭状;大便黑,皮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六黄疸门]黑疸(附论)黄。大便黑。足下热。是皆足少阴经受病之证。方当归汤(圣济总录)治诸疸久不瘥。变成黑疸。当归(三两)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五]治黑疸诸方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白术(一两)半夏(三分汤洗七遍,去滑)赤茯麸炒微黄)甜葶苈(一两上件药,
《鸡峰普济方》:[卷第五黄疸]小茵陈丸四黄汤简介
本文2023-10-15 12:51: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3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