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的地域特色是什么?最好有古籍记载的引用,谢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4收藏

陇右的地域特色是什么?最好有古籍记载的引用,谢谢!~~~,第1张

陇右文化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大地湾文化,中经大地湾中晚期和马家窑文化,至齐家文化时期,由于气候变冷,以西戎、氐、羌为主的 畜牧文化代之而起。接着,周人兴起陇东,秦人崛起天水,以农牧并举、华戎交汇为特征的秦文化兴盛起来,奠定了自先秦至隋唐陇右地域文化的基本形态和格局。宋代以来,伴随单一农业经济形态的形成,陇右文化由农牧并举转向农耕文化形态。陇右文化历经千百年来的流变整合和融通积淀,浸润了深深的地域性烙印。它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第一,开放性与兼容性。陇右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在水分、热量和植被等地理因素上属于典型的过渡性自然带,这为陇右地区发展农业、经营畜牧或半农半牧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可能。陇右地区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因而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碰撞、融合荟萃的舞台和扩散传播的桥梁。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互补,既为陇右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异质养料,又在域外文化本土化进程中使陇右文化得到重塑与改造。这种自然、人文环境,使陇右文化具有了开放、兼容的优势和极强的渗透性与包容性,从而既促进了陇右文化的发展,又为中华文化源源不断注入活力和新鲜血液。 第二,尚武精神和功利色彩浓厚。陇右地区亦农亦牧的自然环境,多民族杂居、文化融合的人文环境,加之中原王朝与周边部族在陇右一带的争夺与分立,使陇右民风以好勇尚武著称。先秦时期的西戎、氐、羌等民族,以游牧射猎和强健勇猛见长。秦人入居陇右后,在长期与西戎的争夺与交往中,形成了粗犷悍厉、劲悍质木、果敢勇猛的民族气质。秦人轻死重义、奖励耕战的价值追求和不畏艰险、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构成秦文化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也奠定了陇右地域文化的原生形态。这一文化特征成为陇右地域文化中长期传习和内在积淀的一种文化基因。 第三,质朴性。秦汉以来,陇右文化中的儒学成分和礼仪价值体系,始终是其文化的主体。但是,与中原儒家文化相比,陇右儒学更注重简约实用而较少繁文缛节。长期的文化融合与多民族交错杂居,使陇右文化兼具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长。陇右高原旷野、荒凉苍桑的环境条件和少数民族弛骋游牧、劲悍质直、率真活泼的人文氛围,共同影响和造就了陇右人质朴无华的文化特点。体现在生活习俗中,农业耕牧的简单粗放、房屋民居的窑洞板屋、土房热炕,饮食习惯上的多面少菜、粗茶淡饭,服饰上的简约朴素,无不是朴实风尚的直接反映。 第四,保守性。唐宋以降,伴随中原王朝疆域的拓展和西北边防地带的外移,中原汉文化圈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明清以来人口增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自然灾害频发等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陇右成为“陇中苦瘠甲天下”的贫困落后之区。长期的生存压力和严酷的自然条件,使陇右人在群体心理和文化观念上趋于封闭和保守。恋守故土、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宿命观念和保守心态,浓厚的家族、小农意识,重农轻商、淡泊内向的价值追求,以及淳朴简约的行为习尚,根深蒂固地作用于陇右人,又从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中一再表现出来。加之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和丝绸之路的衰落,陇右文化既走向趋同,又被边缘化。这既加大了它与中原文化发展的差距,又强化了其封闭性。 伏羲文化及其精神实质 追寻我们民族的根,有几个伟大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他们就是“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伏羲位居“三皇”之首,中华文明史上一些重大的发明创造如画八卦、结网罟、兴嫁娶、创乐器等都附着在伏羲身上,因此伏羲也就成了文化的化身,古往今来被尊称为“人文始祖”,民间称“人宗爷”或“人祖爷”。当然,现代意义上的伏羲文化内涵更加广泛,凡和伏羲事迹相关的事或物,诸如祠庙遗迹、民情风俗、轶闻传说、史籍记录等都属于伏羲文化范畴。 关于伏羲的传说至迟在春秋战国之时即口传心授,长久流传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秦汉以降,伏羲开天辟地第一帝的地位确立,其事迹及相应的文化通过三个层面传播:其一,典籍传承层面,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代不绝书;其二,图像传承层面,伏羲女娲交尾像被广泛采用,频频出现在墓室雕刻、建筑物彩绘、工艺品加工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其三,祭祀传承层面,从官方到民间都是设祠祭祀,绵延不绝。由此,形成了内容博大的伏羲文化,而对伏羲的钦崇自然而然成了几千年来信仰民俗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新馆位于西安高新区软件新城内,东距西三环05公里,南临规划中的地铁11号线,周边聚集了大量软件研发与高科技企业,填补了高新区没有公共图书馆的空白。而位于南二环的老馆,也仍将继续运行。

新馆占地85亩,建筑面积8万平米,包括阅览大楼40400平米,储备书库12000平米,一个1000座的专业音乐厅和两个200座的小报告厅,读者服务中心8080平方米,地下历史文献书库7200平米,停车库、设备等辅助用房12320平米。 新馆将重点突出了图书、文献、文化艺术资源数字化生产与转化、文化资源大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远程服务等现代图书馆服务功能,建成后将成为我省古籍文献收藏研究中心、读书学习交流中心、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文化艺术数据中心、音乐交流中心、现代信息网络服务中心。

陕西省图书馆作为全省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是陕西地方文献收藏中心、全省图书馆业务工作与图书馆学研究协调协作中心、全省公共图书馆业务辅导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分中心、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

陕西省图书馆拥有一所总馆、少年儿童分馆和省艺术学校分馆两所分馆。总馆设各类借阅区和阅览室16个,一年365日天天开放,每天连续开放12小时。同时,陕西省图书馆拥有报告厅、多功能厅、展览厅、多媒体教室、读者餐厅等设施,面向读者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展览、影视与音乐欣赏、教育培训与生活服务;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设施设备资源,开展全方位的高层次参考咨询服务、文献信息数字化加工制作服务。 陕西省图书馆新馆位于西安市南郊,在城市主干道长安路和南二环路交汇的立交桥西北部。是陕西省文化体育科技中心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馆占地203公顷,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设计藏书能力500万册,可设各类阅览座位2500个。主楼11层,裙楼5层,地下1层,整个建筑采用了先进的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设置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系统、电子阅览系统、安全防护系统等。 新馆采用现代、高效、灵活、实用、经济的设计,平面呈变形的工字形。从省情出发,既考虑了自然采光与通风,又符合现代化图书馆相对集中的要求,采用了全楼中央空调设计。为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各层均按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统一柱网设计,为图书馆持续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灵活性。在空间构成上,馆前有宽阔的半圆形广场,围廊内有前庭,室内有四层通高的中庭,阅览室之间有宁静的内院,通过多功能厅两侧的通道可到达与美术馆共用的文化广场。这种空间构成丰富了图书馆的室内外环境,为城市提供了公共休闲空间,为读者提供了具有文化品位并富有浪漫色彩的活动场所。在建筑艺术处理上,突出了现代典雅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在高层书库塔楼顶部和四个塔式楼梯间顶部均作向上起翘的檐顶,使建筑具有典雅、飘逸的气质,给人一种摆脱重力、奋发向上的力度

感。同时,弧形檐顶敞向天空的形象也象征着吸纳人类智慧的渴求,与古代承露盘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了反映陕西作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发祥地的历史感,门廊柱顶上采用了从汉代石造柱头构件抽象而成的装饰,立面上采用了陕西省图书馆初创时期的藏书楼――亮宝楼具有的券形窗。陕西省图书馆新馆将是一座具有陕西地方特色的开放式、多功能、研究型、现代化公共文献信息中心,拥有二十多个外借、阅览室,除古籍等少数特殊文献外,采用大范围开架借阅,大通间分区阅览这一先进的服务模式。主要业务工作采用高性能的计算机管理,综合布线信息点设置800多个,为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目标,建设数字图书馆奠定了基础。除向读者提供完善的文献借阅、参考咨询服务外,还设有高标准的展览厅、报告厅、多功能厅、电子阅览室、教育培训中心,为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宣传教育功能、满足读者文化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陕西省图书馆西大街馆区位于西安市西大街146号,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幽雅交通便利。

西大街馆区为陕西省图书馆旧址,2001年陕西省图书馆迁址南郊新馆,现西大街馆区面临扩建改造,改造后的西大街馆区将逐步开放综合阅览室、少儿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并为读者提供借阅办证、文献检索咨询、教育培训等各类特色服务。 陕西省图书馆少年儿童分馆2005年6月1日正式对小读者开放,位于西大街南院门53号(原西大街146号省图书馆旧址),是一所开放式、公益性、现代化的图书馆,为3-16岁的少年儿童提供少儿图书无证阅览、持证外借。馆舍面积近1600平方米,阅览座位172个,设有儿童借阅室、少年借阅室。同时,馆内开辟有小海豚网络乐园,光纤宽带接入互联网,可供广大青少年浏览健康绿色的互联网站,还可阅览省图书馆为未成年人精心选购的电子读物。少儿分馆常年开办各种少儿培训班,并举办各类型少儿活动。

★开放时间:

1、冬春季节:周一,下午15:00-18:30;周二至周五,下午13:00-18:30;

周六、周日,上午10:00-18:00。

2、夏秋季节:周一,下午15:00-19:30;周二至周五,下午13:00-19:30;

周六、周日,上午10:00-19:00。

3、节假日、寒暑假开馆时间另行通知(见最新资讯)。

您是想问保护古村落的古籍有哪些内容?古籍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历史资料: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包括古代的历史记录、文化传承和社会风貌等。这些文献记录了古村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古村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文学作品:古村落保存了许多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的诗歌、小说、传说等。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和思想情感,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科学技术:古村落保存了许多科学技术文献,包括古代的医学、农学、建筑学等。这些文献代表了古代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传承,对于研究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皮影戏、剪纸、古琴、珠算、二十四节气、针灸、书法、京剧、活字印刷术、清明节等等。

1、皮影戏。

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剪纸。

一般指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古琴。

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

4、珠算。

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把木板刻为3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

5、针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古彝文。

世界上有六大古文字,分别是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和古彝文,其中,古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中唯一还活着使用的文字,盘州彝文就是古彝文。

彝文,距今有8000至10000年的历史,属典型的表意的单音节文字,可以作为文字起源的代表,是彝族人记录思想、交流思想和承载语言的符号,是彝语交流信息的图像工具。

自2002年陕西省被文化部确定为文化共享工程全国首批试点省份以来,在文化部、国家中心的重视支持、关心帮助下,按照文化部和国家中心的统一部署与建设标准,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下面,就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中、省共计投入25415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8650万元,省财政投入48463万元。工程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到“十一五”期末,我省已建成省级分中心1个,市级支中心6个,县级支中心101个,省、市、县图书馆已达到全覆盖,乡镇基层服务点1054个,覆盖率达到60%,村基层服务点27554个,覆盖率达到100%,街道基层服务点70个,覆盖率达到14%,社区基层服务点544个,覆盖率达到355%。全省已搭建起省分中心,市、县(区)支中心,乡、村基层服务点相结合的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框架和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村服务网点全覆盖。 (二)数字资源日益丰富。通过几年的努力,省分中心已整合加工资源约148TB。作为服务窗口之一的“陕西文化信息网”,点击率已达

17498万人次。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资源库,共20个大类180个数据库,如《西安事变》、《陕西帝王陵》、《秦声秦韵》、《陕西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省文史资料》、《陕西省文化共享工程影视资料库》、《陕西民间美术》等数据库。此外,还重点建设了一批能够满足农村群众需要的讲座、戏曲、图书、**、专题资源库,特别是适合农民群众急需的种植养殖技术等资源。 (三)培训工作有序开展。省分中心依托省图书馆较强的技术力量、软硬件和人才队伍,加强组织各种培训,开展对市县支中心主任、乡镇基层服务点的设备安装、维护、操作人员技术培训等工作,目前我省已初步建立起一支市、县、乡三级文化共享工程管理人员和服务队伍,培养了一批从事资源建设、技术维护的专业队伍。截至目前,全省已培训基层管理技术人员92534人次。

(四)技术模式不断创新。省分中心2004年设计研发的***专网解决方案,自2006年投入使用以来效果很好,使省分中心和省图书馆生产、购买、整合的大量数字资源,通过***专网传输到市、县支中心,实现了数字资源和技术力量的共享,降低了基层服务成本,提高了整体服务水平和系统保障能力。目前,已建成的107个市、县(区)支中心都已接入了***专网,实现了市、县支中心共享省图书馆和省分中心的数字资源权限。 (五)共建机制初步形成。为实现基层网点的进一步共建和扩大资源的共享范围,加大向农村地区提供优质文化信息资源的力度,2008年,省文化厅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联合共建的通知》,明确由农党负责村级基层点的建设工作,省分中心负责提供视频资源,在陕西农党网设置“文化共享工程”专栏,并举行了共建基层点启动仪式。截至目前,省分中心已向农党提供视频资源800GB。 (六)服务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各市、县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充分利用共享工程搭建的网络平台,或开展馆内阵地服务,或走出馆门流动服务,积极主动地为当地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服务,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至“十一五”期未,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各级基层服务网点积极参与全省组织的大型活动20余次,并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本地特色服务,累计服务人次达300万人次。 二、“十二五”工作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省文化共享工程将建成为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传播高效互动、服务便捷贴近、管理科学规范、体系完整可控的公共数字文化传播服务体系,实现“时时可看,处处可学,人人可享”。“十二五”期间,中、省共计需投入111738万元,其中中央转移支付88590万元,省财政支付23148万元。

(一)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依托陕西丰富的革命历史史料和民间艺术资源,建设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库、陕西民间艺术数据资源库。重点建设《延安十三年》数据库,会同宁夏图书馆、甘肃图书馆共建《陕甘宁革命边区》数据库。以及建设民间舞蹈、民间乐器、民间民俗、民间戏曲、民歌等数字资源库。同时,对舞台剧目、音乐、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古籍资料和各类艺术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 (二)完善门户网站建设。继续完善陕西文化信息网作为陕西文化门户网站的平台作用。将其建成“门类齐全、内容系统、载体多样、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政府网站,为陕西各地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信息传播、发布渠道,成为陕西的文化品牌。 (三)大力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完成已建市、县级支中心、乡(镇)、村基层服务点的设施设备升级,进一步拓展各基层服务点的服务,增加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开设免费的公益性电子阅览室,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网络文化权益。计划“十二五”期间完成10个地市级支中心、107个县级支中心、1750个乡镇基层服务点、28000个村基层服务点的公共电子阅览室设备升级、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推广以及保障公共电子阅览室日常运营。 (四)拓展技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拓展我省***专网的网络功能。完善基层监控统计管理平台,加强基层设备维护及工作人员的管理。紧跟我省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进度,促进***专网与电子政务外网紧密结合,完善我省文化共享工程网络系统。结合***专网的优势充分发挥各地存储性能,实现我省分布式存储功能。结合3G技术的应用,开发我省的移动设备互动平台,完善优化我省文化共享工程技术传输模式。

(五)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的分级管理,实现由省分中心直管地市级支中心,由地市级支中心直管下辖县(区)支中心,由县(区)支中心直管下辖乡(镇)、村级基层服务点。

(六)突出特色服务建设。“十二五”期间,省中心将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基层的服务管理,充分发挥省中心的管理指导作用、基层中心的服务纽带作用,利用“陕西省文化共享工程远程视频会议系统”、“陕西省文化共享工程影视资料库”、“陕西省文化共享工程播客平台”等定期组织策划具有本省特色的大型服务活动,全省服务人次不低于300万人次。

(七)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培训内容的重点由原来的技术操作培训逐渐转变为管理能力及基层服务的策划与组织能力的培训,分期分批对全省文化系统领导干部和信息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批全省文化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适应新时期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需要。 三、2011年工作任务 今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对于今后五年工作的顺利开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今年文化共享工程的主要任务有: (一)网络建设方面。对去年已建成的36个市、县支中心、372乡镇基层服务点进行验收,完成今年下达的356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任务。同时,积极争取省财政的支持,对省分中心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二)资源建设方面。一是省分中心会同宁夏省分中心、甘肃省分中心启动《陕甘宁革命边区》数据库共建工作。二是做好资源征集工作。今年计划征集各类资源70部,同时,向基层征集特色资源不少于25部。三是做好资源上缴工作。省分中心在4月底前计划整理30部符合上缴要求的资源上报国家管理中心。 (三)服务开展方面。在全省分别开展以“服务农民工”、“关爱老年人”为主题的服务活动;面向全省未成人年开展以“公共电子阅览室带给我……”为题的有奖征文活动;举办“颂歌献给党”—陕西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迎接建党90周年群众歌咏活动以及开展“文化共享农村实用人才大培训”活动试点工作。 (四)人员培训方面。加强“基层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及“基层电子阅览室管理软件”的推广安装及培训工作;邀请共享工程工作开展突出的市、县、乡镇、村级管理人员在全省开展主题为“提高基层管理水平”的远程培训,今年计划开展50期远程视频培训;举办陕西省第二届“共享杯”全省文化共享工程知识与技能竞赛;定期组织向全省各市、县支中心工作人员开展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四、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情况 (一)部署动员。去年,我省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九个试点省份之一,按照文化部的试点要求,省文化厅高度重视,立即召集省图书馆、共享工程省分中心研究部署此项工作,一方面将此项工作纳入“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另一方面经过各地申报、省文化厅统筹评估、试点查看,确定5个县、14个乡镇、6个社区、3个行政村进行试点。2011年在全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余华青厅长就此项工作作出专门部署,郑小明副省长郑省长也做了重要强调。 (二)制定方案。按照《文化部办公厅印发<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办社文发〔2010〕31号),我省积极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在方案里明确工作时间、建设标准、试点时间、范围、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2011年1月7日,郑小明副省长在省图书馆亲自主持召开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联席会议,会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我省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方案。 (三)筹措资金。按照试点任务要求,经过测算我省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工作共需经费191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105万元,运行经费86万元,省文化厅在今年年初已向省财政申报该试点项目经费,近日,省财政厅在对设备配置和经费预算进行审核后将开始设备采购和运行经费下拨工作。 (四)落实责任。为确保各试点地区圆满完成试点任务,省文化厅在2月25日召开的全省社会文化工作会上与5个试点地区分别签定了《试点建设责任书》,从建设标准、管理规范、宣传标识、铭牌制作等方面对试点工作进行了要求。会后,各试点地区积极行动,目前,已经按照所承担的主要工作和责任做好了建设的有关准备工作。 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工作是今年我省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我们一定按照文化部的有关要求,克服困难,加快推进,使试点工作在我省取得实效,为全国推开此项工作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 五、困难及建议 近年来,我省文化共享工程在文化部以及国家中心的领导下,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成效显著,但与中央领导、文化部以及国家中心的要求相比还有不足,与兄弟省市的发展相比还有差距,与我省提出的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目标相比还不相适应。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经费保障方面。“十二五”期间,随着大规模的基层服务网点逐步建成,资源建设的任务将更加重要,文化部、国家中心在“十二五”规划中多次明确陕西要做好红色数字资源和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建设,而且在资源建设总量上有明确的规定,但目前省分中心一直没有落实资源建设专项经费。“十一五”,文化部、国家中心对陕西的资源建设给予过大力支持,希望文化部、国家中心“十二五”期间能够继续对陕西这样一个革命老区、财力紧张的省加大倾斜的力度,在资源建设上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二)人才队伍方面。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缺乏相应的技术和服务人员一直是制约我省共享工程发展的主要瓶颈,特别是随着“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的实施,这个问题将更加凸显。去年,文化部出台了《全省基层文化人才培训意见》,希望国家中心能够从国家层面加强对共享工程基层人员培训,组织开展示范培训,编写培训教材、建立师资队伍、按区域设立培训基地,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共享工程基层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资源整合方面。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省文化共享工程已经整合加工了大量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许多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还没有完全进学校、进军营、进工厂、进居民和农户家,希望文化部、国家中心能够从国家层面加强与有关部委的沟通,为文化共享工程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进学校、进军营、进工厂、进居民和农户家提供平台和通道。

陇右的地域特色是什么?最好有古籍记载的引用,谢谢!~~~

陇右文化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大地湾文化,中经大地湾中晚期和马家窑文化,至齐家文化时期,由于气候变冷,以西戎、氐、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