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是什么地方产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宣纸是什么地方产的,第1张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

宣纸,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唐天宝年间,在全国各地运到京城长安的进贡之物中,宣城郡船中有“纸、笔”等贡品,这说明当时宣城郡已生产纸、笔。宣纸是中国独特的手工艺品,具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之特色,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被誉为“国宝”。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

2002年8月,宣纸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周口就有原纸,鹿邑护理佳,西平华兴纸业,另外漯河聚源和银鸽纸业,如果自己考虑好要做卫生纸加工这块,那么下面需要准备的事项有,卫生纸加工设备的选购、卫生纸原材料和包装袋的购买、厂房的准备、人工的招聘等等一系列的事情。

首先我们来说卫生纸加工设备,一般刚开始做的朋友都是办一个小型的卫生纸加工厂,所以机器这块不用买大型的,选购一套鼎诚1880型的小型卫生纸加工设备就可以,它是由三台机器组成的,一台卫生纸复卷机,一台带锯切纸机跟一台水冷封口机,它们分别代表的是,卫生纸的复卷、分切、封口包装。

下面要准备的就是卫生纸原材料和包装袋了,这些都有专门的厂家生产,我们先跟他们商量好,然后约定时间去现场参观一下,考察个两三家之后,从中挑选满意的进行合作就可以了,另外就是需要准备个100-200平方的场地,要求地面平坦,可以防风防潮,自己有地方的话,建一个彩钢瓦的就可以,这样能够节省我们每个月的房租费用,最后就是招聘3-4个操作工人来生产就行了。

早在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的蔡伦发明“蔡侯纸”之前,中国已经出现了纸的雏形。中国甘肃省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此外,新疆罗布泊和西安灞桥等地都出土过西汉的古纸。但这些纸都比较粗糙,原料是麻或丝絮。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的生产效率,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的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关于蔡伦发明造纸见之古籍记载,《后汉书·蔡伦传》中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筒;其用缣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世遂尊他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东汉的许慎在他编写中国第一部条理清楚、体系分明的字典<说文解字>里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说话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纸的发明、发展及传播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 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 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另外,纸和藻饰书通过丝绸之路也先后传向 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

  晋代开始,我国书画名家辈出,大大促进了书画用纸的发展。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父子时期书画用纸大有提高。晋与南北朝的书写纸抄经纸为麻和楮皮制造,纸面已敷用淀粉与白色矿物涂料并进行研光。

  隋代统一南北后,唐、宋继承与发展了数百年造纸的成就,并开辟了唐、宋我过手工造纸的全盛时期:唐代书画与佛教盛行,使纸的需求剧增,造纸的原料扩大 到用藤和桑皮等。书画纸还用淀粉硝煮成涂料涂布后再经打蜡,最后用粗布或石块等揩磨砑光。写经纸还用黄檗染成**以避蠹。北宋时安徽已采用日晒夜收的办法 漂白麻纤维以制纸,抄出的生纸光滑莹白,耐久性好。南宋时我国南方已盛产竹纸,王安石、苏东坡等都喜欢用竹纸写字,认为竹纸墨色鲜亮,笔锋明快,当时受到 许多文人墨客的仿效,从而促进了竹纸的发展。宋代不但盛产竹纸,而且开始用稻、麦草造纸。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记载了浙江人以麦、稻杆做纸浆及与油藤 配用造纸。

  到了明代,我国用竹子造纸的技术(指手工)已臻完善,该时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系统叙述了用竹子造纸的生产过程,并附有生产设备与操作过程的插图。该书已译成日、法、英文传人日本与欧洲,是我国系统记述造纸工艺的最早著作。

  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以上均摘自

夹江

日前,夹江县集中在界牌镇青江村的16口造纸蒸锅安装调试完毕,开始实行“集中制浆、统一治污、分户造纸”的方式蒸煮造纸原料。备受瞩目的夹江手工造纸污染问题彻底解决。以“贡纸”和“大千书画纸”享誉海内外的夹江宣纸走上了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

  声名渐隆话昔日

  夹江手工造纸始于唐朝,造纸户分布于县境内西北部青衣江两岸的茂林翠竹中。明清时进入兴盛时期,全县纸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夹江宣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绵韧)、洁白、做手(整选)”五种特色,浸润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极佳。在清代,其“长帘文卷”和“方细土连”二纸曾被康熙钦定为“文闱卷纸”和“宫廷用纸”,夹江也因此有了“蜀纸之乡”的美誉。

  抗战期间,国内主要产纸区相继沦陷,夹江成为大后方纸张的重要产地,年产纸量高达8000余吨。大后方的报刊、书籍、书画多数用夹江手工纸印刷。

  1939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在马村乡石堰村与大槽户石子清的儿子石国良商量,对国画纸的配料进行了改革,使其增加了白度和拉力。张大千在敦煌三年,所用皆为夹江书画纸,自此,夹江纸在中国纸界名声更隆。1983年11月,为纪念大千对提高夹江国画纸品质所作的贡献,县政府将夹江国画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并于次年被列为轻工部第一批科技保密项目。

  多年来,夹江宣纸在省内外形成成都、重庆、宜宾、泸县、昆明、西安、兰州、太原等8大集散地,夹江手工造纸技师曾多次到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表演,令西方人叹为观止,称之为“东方艺术瑰宝”。

  美誉之下续辉煌

  近年来,虽然夹江宣纸的产销量有所减少,但仍有以马村乡许安付、马正华、杨占尧三大造纸户为首的槽户支撑着“纸都”旗帜。据粗略统计,现有纸农1万多人,造纸作坊1000多家,年产各种手工纸约4000吨。与安徽纷争国画纸天下,在海内外仍保持着美誉。

  夹江的造纸业集中在马村乡,该乡现有纸槽500架,从业人口约6500人,约占总人口的50%,年造纸产值约3800万元。近年来,为提高生产率,缩短造纸周期,纸农纷纷淘汰原始的黄锅制浆,改为蒸锅制浆,对环境污染程度增加,影响了马村河流域群众的生产生活。

  既要把手工造纸这一民族技艺继续发扬光大,又要切实保护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对该县手工造纸极为重视。以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夹江县马村河流域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乡镇和部门,落实了“集中制浆,统一治污,分户造纸”的工作方案。县财政投入近300万元资金,把马村乡及其余乡镇现有的造纸蒸锅全部搬迁到界牌镇青江村,集中安装、调试和制浆。夹江县阳洋纸业有限公司投资2083万元实施环保治污技改,集中制浆产生的废水由管道输送到阳洋纸业进行集中治理,进而建立统一的制浆、治污系统,纸农购浆分户造纸。

  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合作,成立技术攻关小组,搞“国画纸增加拉力提高质量”科研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出各种规格和系列的宣纸。马村乡造纸大户马正华与雕刻师马文志合作,将传统的木刻水印用于国画纸,在两尺条屏、四尺条屏上淡印出各种古色古香的花纹、吉祥鸟禽、瓦当等图案,深受国内外书画人士的喜爱,其印花条屏价格比原纸高30%以上,年销量从1998年的40余刀到现在5000余刀。马村乡方沟村陈文祥在手工纸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研制出“笺”纸系列,使纸的品位和价格大大提高,无论色彩、花纹,深受市场好评。

  借今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陶瓷节、打造千佛岩景区、马村水库综合开发等平台,夹江又将纸业发展融入旅游综合开发之中,以农家乐休闲、旅游观光等形式,带动造纸文明的发扬光大和纸业的兴旺繁荣。同时,成立纸业和制浆合作社,联合数以万计的单户纸农,聚散为强闯市场,抢占纸业发展制高点。

宣纸是什么地方产的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宣纸,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唐天宝年间,在全国各地运到京城长安的进贡之物中,宣城郡船中有“纸、...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