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伐齐的时候当时齐国的老大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1收藏

乐毅伐齐的时候当时齐国的老大是?,第1张

那时齐国国君是齐闵王。

齐闵王,本名田地,齐宣王之子,田齐政权第六任国君。公元前301年即位,在位十七年。

齐闵王刚即位,齐将匡章就率领齐魏韩联军大破楚军于垂沙,从此楚国不得不依附于齐,可以说,齐闵王在位的17年就是秦、齐争霸的时代。

齐闵王即位之初,相邦孟尝君专权。田文对内培植势力,营私舞弊;对外则频繁组织合纵战争。前300年,韩太子死,齐派兵驱逐公子几瑟,并伙同魏国一起强立公子咎为韩国太子。垂沙之役后,田文又一手策划了伐秦之战。前298-前296年,齐将匡章率齐魏韩联军围困秦国,最终攻破了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求和。燕国趁齐国空虚之机偷袭,齐军班师回国,大破燕国。齐闵王欲借此机会灭燕,燕国派出间谍苏秦欺骗齐闵王,劝齐国转而伐宋。前295年,燕派兵助齐攻宋,由于列强阻挠,齐国只能在割取数城之后停止攻宋。

前294年,齐国发生了“田甲劫王”的严重政治事件,长期把持齐国政权的田婴-田文一派受到打击,孟尝君被迫出走,这位齐国宗室的后半生就是在对付自己的祖国中度过的。孟尝君的下台给苏秦进一步施展外交欺骗创造了巨大的空间。由于骗取了齐闵王的信任,苏秦一度被任命为齐、赵、燕三国的相邦(所谓六国封相不过是在此事实上的意*而已),但他却利用这一切有利条件极力挑拨齐、赵关系,而苏秦的筹码正是富裕强盛的宋国(此时宋国已经几乎统一了淮泗之间的全部版图)。齐闵王想用宋国的膏腴之地笼络新兴的赵国,而苏秦则千方百计阻挠。不仅如此,苏秦为了使齐国彻底孤立,还鼓动齐闵王攻打昔日的盟国。前289年,齐、赵合军攻韩,至鲁关下。对于苏秦的活动,赵国曾一度非常抵触。但是赵国的日渐强大使秦国也不得不未雨绸缪。前288年,秦昭王欲自立为帝,又恐齐国反对,于是便尊齐闵王为东帝,自立为西帝,并约定五国伐赵,瓜分赵国。燕昭王恐赵国灭亡后齐国愈强、燕国愈弱,于是便让苏秦阻止了这次军事行动。苏秦骗齐闵王去掉了帝号,并于前287年组织齐、楚、三晋合纵攻秦。但是在对付秦国的同时,齐、赵、魏也在激烈地争夺宋国。秦昭王去帝请服后,各国失去了共同的敌人,于是矛盾公开化。齐国和赵、魏为了夺取宋国的控制权而公然大战。前286年,不甘失败的赵国又一次向齐国挑战,挫败赵国之后,齐闵王紧接着第三次伐宋,这一次孤立无援的宋国终于被吞并了,而齐国也彻底失去了楚、三晋等的支持。前285年,秦军越过魏、韩两国攻齐,打败了已成强弩之末的齐军,夺取了位于宋地北界的河东九城,不久后赵国也攻陷了齐国在黄河以西的据点灵丘,作为将来进军的基地。前284年,秦、燕、三晋五国联军大举进攻齐国。齐闵王命伐宋的功臣触子为将。触子欲图利用济水天险和联军对峙,然后等待联军出现破绽再予以打击。但是急于求胜的齐闵王却用恶言逼迫触子出战,触子不得不与联军交锋,临阵时又心生犹豫企图退兵,结果被五国联军趁势大败,触子从此不知其所。齐闵王又命达子率齐军余部迎战,但由于齐闵王赏罚不明,士气低落的齐军再次被痛击。齐闵王此时才发现苏秦的间谍身份,遂将其车裂于临淄市中。齐闵王辗转逃亡到五都之一的莒。楚国以助齐之名占领了淮北等大片土地,楚将淖齿甚至深入至莒,被齐闵王拜为相邦。不久,齐闵王被淖齿弑杀。

经历了春秋时期数百年的诸侯混战后,九州大地上出现了七个最为强大的国家“秦、齐、楚、燕、赵、魏、韩”, 历史 的车轮滚入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的各诸侯国为图强求存,纷纷进行了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譬如秦孝公商鞅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为了争夺霸主地位,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九州大地烽火连天。所谓“时势造英雄”,东方六国的兴衰造就了许多英雄谋士,乐毅无疑是他们当中最为璀璨的一位。

乐毅是赵国灵寿人,他出生在一个武学世家,其先祖是魏国名将乐羊,曾是魏文侯的得力干将。在魏灭中山之战中乐羊大胜而归,为表彰其功勋,魏侯将其封于灵寿,在当时乐家也是贵族家庭。后来中山国复国,又被赵国所灭,乐毅的家族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赵国人。

乐毅年少时天资聪慧、才识过人,再加上家庭氛围的熏陶,其特别喜好钻研古籍兵法,谈及 历史 典籍、排兵布阵就连那些大人们也不去他。这就为他未来成为戎马疆场、征战四方的将军,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赵期间,乐毅因才识贤德被人举荐出任官职,后来在赵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赵武灵王死于被幽禁的沙丘宫内。赵武灵王的死让乐毅意识到自己在赵国的价值已经没有那么大了,遂逃离了赵国来到魏国,在魏国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后来弱小的燕国因为子之执政,致使国内动荡,而燕的邻国齐国早就觊觎燕国多时,此时见燕国国内动荡遂乘机攻燕,此战燕国大败。

后来赵武灵王扶持燕国公子职归国登基,称燕昭王。昭王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他时刻不忘耻辱,决心奋发图强、报仇雪恨。燕昭王降下身份,礼贤下士,一道“求贤令”从燕国的首都蓟发往九州各地。乐毅对燕国的情况早有耳闻,后来他奉魏昭王之令出使燕国,燕昭王早就听闻乐毅是个无双国士,以隆重的礼仪接待了他,多次表达挽留之意。燕昭王的努力感动了乐毅,他看到燕国各处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地方。他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做燕国的臣子,燕昭王随即任命乐毅为亚卿。

此后二十年,他一面督练燕军,一面辅佐燕昭王进行国内政治改革,整顿吏治,终使燕国国富民强,兵力充沛,具备了同强齐作战的条件,后来乐毅进行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军事行动“合纵伐齐”。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湣王,这是齐国最强大的时候,他先后击败了楚、赵、魏三国,又联合赵、魏、韩攻打秦国,那些被他灭掉的小国更是不计其数。然齐湣王骄奢残暴,可以说天下苦齐久矣。乐毅深刻意识到单凭燕国一己之力难以灭掉强齐,不如利用各国反齐的心里联合攻齐。他将自己的计策说与昭王,昭王立刻派遣使者前往赵、楚、韩、魏四国去做思想工作,各国苦齐久矣,立刻就答应了。

燕昭王为了此战动员了全国所有的兵力,拜乐毅为上将军。公元前284年,乐毅手持赵国相国大印带着赵、楚、韩、魏、燕五国联军浩浩荡荡地开往齐国。齐湣王得到情报后,亲率齐军主力前往济水之西应战。两军混战时,乐毅身先士卒,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一举击破齐军主力。济西之战过后,齐军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此时的齐国再也无法直接作战,遂劝返其他诸侯国的军队,不希望他国分享伐齐胜利的果实。其亲率燕军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拿下了齐国的都城临淄,齐湣王败逃莒邑。他把齐国王室几百年来积累的财富全运回燕国,燕昭王大喜,封乐毅为昌国君。

公元前278年,乐毅的伯乐,其军事行动的鼎力支持者燕昭王去世了,而继位者燕惠王一向与乐毅不和,所以他继位以来乐毅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后来,齐国大将田单闻得乐毅与燕王不和,便使起了离间之计,他派说客前往燕国造谣说:乐毅并不可怕,他之所以没有攻下齐国最后两座城邑的原因是他想拖延时间,以便在齐国称王,而此时齐国最怕的就是燕国派来别的将领。这燕惠王与乐毅早有矛盾,如今听闻乐毅想称王的谣言便信以为真,遂派骑劫代替乐毅任主帅,并召回乐毅。乐毅自知自己功高震主,此去必定有来无回,遂投靠了赵国。赵国国君求贤若渴,立即把乐毅封到了望津,称“望诸君”。

乐毅离开后不久燕军就被田单打败了,齐国收回了燕所占领的所有土地得以复国。自此之后,燕国一蹶不振,乐毅所创造的辉煌的燕国如同烟火般稍纵即逝。

时光一晃而过,曾经的天才少年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后如今已经垂垂老矣,对他一生最好的评价莫过于下面这首诗:

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因为乐毅透支力量,战线拉得太长,而且自身地位不保。乐毅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有名的久战宿将,曾经一度罕逢敌手,深受燕昭王器重。当时天下七国,唯有齐国国力最强,号令天下,诸侯尽皆莫敢仰视。于是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领三军,召集四国,组建声望一时无两的联军,共同起兵讨伐齐国。在战争的初期,乐毅诸军势如破竹,大败齐军于济西等地,甚至于数年间,破齐国七十二城,威震寰宇,声望无人能比,但偏偏在战争的后期,他却虎头蛇尾,三年不下两座齐国小城,其中的原因值得深究。

首先,乐毅在战争前期,就耗费了大量的军力,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但却忽略了补给线的重要性。在《史记》的明文记载中,乐毅伐齐的战术是贯注大部分的力量攻其一点,大面积撕裂齐国防线,但是战果越大,纵深越深,也就意味着后勤补给越来越困难,攻势不能持久。所谓“刚不可久,柔不可守”,乐毅采取强大的攻势,但燕国本身小国寡民,国力羸弱,巨大的战果让燕国无法消化。

其次,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也是所有领军重将的宿命。乐毅以羸弱之燕国,大破强盛之齐国,乐毅的声望,可以说远在燕国国君之上。就算老燕昭王与他倾心托付,信任重用乐毅,但国内的反对势力是不可能不从中作梗的,很难保证这种信任会一直保持。所以国内的反对势力不仅让乐毅的补给越来越困难,乐毅也在这种矛盾中犹豫不决,不能下定决心。

所以,尽管乐毅在三年之间,大破齐军,后来却踟蹰而不下,这和他透支军力导致的补给困难,以及功高震主带来的尴尬地位是分不开的。

鲁仲连,史称鲁仲连子,鲁连子,又称鲁仲子或鲁连,是战国末期稷下学宫中的后起之 秀。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鲁仲连义不帝秦”之类的故事,只当作历,史传说和 文学作品来评述,而对作为历史人物的鲁仲连韵思想取其行事,鲜有问津者。本文主要对鲁 仲连的有关史料及其行事作广初步地考辨。

一、史料辨疑

有关鲁仲连的史料,主要见于《战国策》,《史记》本传及有关古籍保存的佚文。对于 他的著作《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鲁仲连子》十四篇,《隋书·经籍志》子部《鲁连 ·子》五卷录一卷,《旧唐志》,《新唐志》著录。

志》又载五卷,以后不见著录,总的趋势是逐渐佚失。清人马国翰辑录《鲁连子》一卷, 收入玉函山房佚书》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对现存史料的可靠性,有人曾提出怀疑。钱穆先生在其《先秦诸子系年·鲁仲连 考》中认为, 《战国策》中有关鲁仲连的史料是抄袭《史记》的,而《史记》又是采诸已佚 的《鲁连子》的,《鲁连子系“伪书”,因此史料子”皆非当时录取。

史”,不能作为考察鲁连的依据。我们答认为生虽然在《鲁仲连考》中发现了不少舛讹 和矛盾,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但是,他的基本论断却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说众战国策》完全抄袭谣《史记》是不正确的。《战国策》,中有关鲁仲连的材料六 则,《史记》只两条,而且也不及《战国策》详细,完整。刘向编辑《战国策》时,主要是依 据皇宫秘府保存的《国事》、《事语》、{国策》、《短长》、《修书》等,后来有散佚, 曾巩重编的本子中有些固然是从《史记》中摘录补充的,但毕竟是个别的,不能以偏概全。

第二,—无论是《国策》、《短长》,还是诸子书,都难免有时人和后人的润色文饰之 词,甚至有假托虚构之处。司马迁在整理这些材料时,尽管他力图作到传信存疑,也难免个 别地方出现紊乱、矛盾和失实。特别是战国部分,-由于资料散失较多。有些史实和年代弄错 了是不足为怪的。因此,虽不能象班固所说的《史记》是“实录”,但也不能由此得出“不 足为信史”的结论。例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堪称为 当时第一手资料。全书二十七章中有十六章是司马迂和刘向没有见过的,但其余十一章中亨 十章见于《战国策》,有八章《史记》,内容本体相同。这批新史料证明,司冯迁和刘 向把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序弄错了,有的三甚至张冠李戴,有些记载残缺不全,有些则是 虚假的。尽管如此,只要我们在使用《史记》和《战国策》的柏料时,根据其他可靠史实 对之进行认真考察和分辨,下一番去伪存真的功夫,是能够描绘出历史的真实画面的 能因为其中有夸张文饰之词而否定它的史料价值。同样,对待鲁仲连的史料也应作负

(二)综观鲁仲连史料中的舛北和疑点,大都是时间上的差错或矛盾。究其原

些是司马迁在编写过程中把事件的时序颠倒了,有些是传抄致误或后人蛇足造成的。 最重要的一条舛讹是把鲁仲连“义不帝秦,和他“致聊城燕将书”这两个事件的时间顺序 颠倒了。本来,秦围邯郸,鲁仲连说辛垣衍不帝秦应在前257年,田单收复聊城是 或稍后的事,即在秦围邯郸之前二十余年,但《史记》却说是“其后二十余年”,这前后之 错,就相差了四十多年。由于鲁连致燕将书中有“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于外”的话, 乃发生在前251年。所以, 《史记·集解》和《索隐》又引徐广曰,“田单攻聊城在长平台后 十余年”,按长平之战是在前260年,战后十余年即前250年以后。这样一改,与栗腹 时间不矛盾了,然而还有更多的矛盾没解决,田单在前年大破燕军,光复齐国。

国力量每况愈下,尤其在栗腹惨败之后,更是一蹶不振,怎么能留在齐国一支孤军团 三、四十年呢再说,据《战国策·赵策》等记载,田单在赵惠文王三十年,即前269 离开齐国,到赵国当了“平都君”,此后再未返齐,怎么又会有“率军攻聊城岁余 呢还有,查前247年一前237年间的史实,齐,楚之间和齐、魏之间并无战事, 书”中却说当时正值“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这又是从何谈起呢

然而,把这两个事件的时序纠正过来以后,删除了莱腹战败这一件事外,上述种种 可解决,即与史实一致了。第一,史载前284年,五国合纵攻齐,乐毅率燕军攻入临 复淮北地,魏则攻取旧宋地。此即“致燕将书”中所谓“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 正是淮北之地,平陆乃齐西大邑,与齐曾夺取的旧宋地按壤。一年后,秦不再攻齐, 攻魏都;次年又联合韩,魏对赵作战。此即鲁连“书”中的“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 秦之势成”等句所指。而下文所谓“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则正是指田单大 联军,反攻复国的形势。第二,据《战国策·齐策》等记载,燕破齐七十余城,唯莒 不下,田单一面率齐人固守二城,一面乘燕惠王即位(前278华)之时,派人进谗燕惠 惠王对固守聊城的燕将的怀疑。《史记》本传所谓“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刀 事,只是比《国策》衍“聊城”二字。第三,田单攻聊城一事的始末,《鲁连子》综仲合 所记较详,谓“燕伐齐取七十余城,唯莒与即墨不下。齐田单以即墨破燕军,杀燕将军 复齐城。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

所载,基本相同。明明是说,燕将攻下聊城是在最初乐毅破齐之时,而燕将聊城则是 是在田单反攻,燕军退却之时。但《史记》在记载此事时却删去了个“初”字及前边的几句 话,而又无端地加上了“其后二十年”五个字,遂即造成了年代上的严重错乱。

由此可见/鲁连“致书”当是前279年前后的事,而ff书”中所谓栗腹兵败几句,显 系后人妄加蛇足之词。《正义}和《索引》只看到了这山条孤证,而钱穆先生又笃 ”国,策》抄袭{史记》,反认为《国策》“误并聊城事于滑,襄,昭,惠之际,其误尤 《史记》”,从而得出了“皆非信史”的结论。

纠正了《史记}的这一年代错乱,钱穆先生怀疑鲁连史料可靠性的另一条论据也就不宜 存立了。《史记·正义》引《鲁连子》云,年十二号“千里驹”的鲁仲连往鬼齐辩士田巴 把他驳难得哑口无言。因论辩中有“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燕人十万之众,在聊城 去”等语,显系与“致书”大体同时。既然《史记》把鲁连“致书”放在“义不帝秦”,后二 十余年,或为钱穆先生修正的“上距邯郸之围已十年”,那就自然会令人产生“义不帝秦”叶 的鲁仲连“殆为襁褓之婴儿”的疑问了。于是钱先生进而批评说:“从来为伪书者,好事 夸饰,而于年数每不仔细”,据此把《鲁连子》判为“伪书”现在证实了,“义不帝秦”是 在“致聊城书”二十年之后,那末此时的鲁仲连不仅已不是婴丸,而且理应是“知天命”之 年的赫赫名士了。

(三)与上相联系的还有《战国策》中的几则鲁连与孟尝君论士的材料。钱先生认 为:“疑亦如鲁连说田巴之比,未必可信。”其实他的怀疑同样是由上述年代的错乱引起 的。既然相信聊城“射书”比“义不帝泰”时至少晚十年,又断定与孟尝君论士“当在孟尝 君入秦相昭王前后”,即前299年前后,所以,鲁连与孟尝君论士的事就未必可疑。因为论 士的时间不应只限于孟尝君入秦相昭王前。史截,薛公孟尝君入秦后第二年又回到齐国,到 前294年田甲劫王时才罢相出走,但并未离齐,而是住在;薛邑,直到前291年才赴魏任相,可 见,鲁连,孟尝论士的机会是很多的。

(四)有关鲁仲连史料中的另一些舛讹是在他说新垣衍不帝秦的那篇说辞中,主要涉 及到田齐历史年代的错误。雷学淇在《竹书纪年义证》中早已发现,其中“凡凡富田齐事,多 与周秦古书不合。钱穆先生也认为,“《史记》之误,乃由漏去两世。”新发现的《战国 纵横家书》证明,他们酶明论断大体正确。《史记》关于齐王的纪年是错误的,把他在位的 时间上移了二十二年。这棒一来,整个田齐的纪年都搞乱了。在鲁连这篇说辞中,最明显的 错误是说“昔者,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渚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 之。居岁余,周烈王崩,齐后往,周怒,……”。由于齐威王与周烈王不同时,因此,历代注家众说纷纭。有说周烈王“是赵策烈王或显王之讹”者。有说“此烈王为威烈王”者;还有说“应作夷烈王,亦威烈王之后,元安王之子”者;但都不能自满其说。

查战国中期以后,诸侯朝周的事乃指逢泽之会。关于逢泽之会的盟主,尽管各家说法不一,查时间时间差别不大。我们同意杨宽的观点,即应为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率宋、卫、邹、鲁等国家国君及秦公子少官在逢泽会盟后同去朝见周天子。由于这次行动触犯了齐,楚两个执政的国君正是齐威王。《战国策秦策》对这件事也有大体相同的记载,但把齐威王误为齐太公了,说:“魏代邯郸,因退而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齐太公闻之,举兵代魏……”可见,所谓齐威王“率天下诸侯而朝周”,乃是魏惠王率天下诸侯而朝周之误,遂把齐(五)此外,在关于鲁连“义不帝秦”的史料中,还有两处讹误。

其一,新垣衍劝赵王尊秦为帝的话中有“今齐王已益弱”一语。此时王已死二十 年,是明显的错误。前人有说似有缺文,应为“今之齐视王时已益弱”者,有认为“ 字衍。总之,此乃流传抄写过程中的错误,不能作为“伪书”的例证。

其二,新垣衍要赵王“尊秦为帝”。钱先生引鲍注认为,昭王是谥,不是当时在世时的 呼,可见“此文自出后人追记文饰,语已多误,决非鲁连当日之言,更非鲁连亲笔所记”。 按《史记》关于此事的整个记载中,三处提到秦王,只有一处加了个“昭”字,其他两处皆 无。所以, 《史记志疑》指出:“昭字衍,并《史》仍《策》之误。”显然也是后人传抄中 误加的,但同样不能因为“后人追记文饰”的个别错误而得出全书皆伪的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断定鲁仲连史料不可靠的根据是不足的。如同《史记》、《战 策》中绝大多数史料确为信史一样,关于鲁仲连的材料也应视为摹本可信。在有关他的最可 靠的资料发现之前,可以根据《史记》、《国策》及其他散见佚文对他进行初步的研究。

二、行事述略

司马迁的《史记》本传云:鲁仲连“齐入也”, “在布衣之位”。所记过于简略。鲁 的故里,据明嘉靖朝纂修的《新城(今桓台)县志》载:“去城二十里,今华沟,古鲁连坡 也,有鲁连井。”又云, “桓台锦秋湖畔锦秋庄,稍北有鲁仲连墓,即古狄城旧址,先生逃 隐地。”另据《青州府志》裁: “新城清凉台,一名青冢,在会城湖中,相传为颜斶故居, 地近鲁连坡,画水之所汇也。颜、鲁殆同里人邪”此乃后人追记,不知何据,只可备一 而已。

关于鲁连的生卒年代,史无记载,不可详考。钱穆先生推算约为公元前305至前245 年。我们认为鲁连最早的事迹是批判孟尝君“好士未也” (《战国策·齐策》四),约在前 303年至前294年之间。其最晚的事迹是前257年秦围邯郸,鲁仲连说新垣衍不帝秦。这样看 来,其生卒年约为前320年至前250年。准此,将其生平事迹概述如下:

(一)前320-—前300年。鲁仲连少年时曾师事徐劫(《史记·正义》),徐劫盖即 子,《汉志》儒家,有《徐子》四十二篇,班固自注:宋,外黄人。列《鲁仲连子》上。前 341年齐、魏马陵之战时,徐子曾向魏太子申讲:“百战百胜之术”,分析形势,明察事理, 疑鲁连即从他学过此种“势数”之学。

(二)前299—前291年。在此期间,鲁仲连三次与孟尝君论辩。

一次批评孟尝君并非好士。鲁连对薛公说: “君好士未也!雍门子养椒亦,阳得子养 (下脱所养人姓名),饮食、衣裘与之同之,皆得其死。今君主家富于二公,而士未有为君 尽游者也。”孟尝君回答说: “文不得是二人故也。使文得二人者,岂独不得尽”鲁仲连 说: “君之厩马百乘,无不被绣衣而食菽粟者, 岂有麒鳞耳哉后宫十妃,皆衣缟纻,食 梁肉,岂有毛廧,西施哉色与马取于今之世,士何必待古哉故曰君主好士未也。”(见 《战国策·齐策》四)从当时孟尝君“厩马百乘”、 “后宫十妃”的气派看,这次谈话当为 盂尝君任齐相时。

另一次是劝孟尝君勿逐舍人。史载,孟尝君有一位门客很傲漫,因此想把他驱逐。鲁仲连 盂尝君说:“猿弥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 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 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一席话说 服了孟尝君,于是不再驱逐。(见《战国策·齐策》三)观二人对话语气,亦当在孟尝君为相时。孟 尝君广招舍人,“客无所择",其中有象冯谖那样的:“贫乏不能自存”者,有“与君之末人 相爱”者,甚或有“鸡鸣狗盗”之徒,然而客皆各尽其用,当与接受了鲁连这一高见有关。” 还有一次是与孟尝君论“势数”。鲁连在杏堂之门谒见薛公。孟尝君说:“吾闻先生有 势数,可得闻乎”鲁仲连回答说: “势数者,若门关,举之而便,则可以一指持中而举 之;非便,则两手不起。关非益加重,两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彼可举,然后 举之,所谓势数。”(《玉函山房辑佚书·鲁连子》)观此文内容,乃孟尝君不得志时向鲁 连请教“势数”之理,故鲁连以门关喻之,意思是让他明察“可”与“不可”的形势,以便 伺机而动。

(三)前290——前260年。其间,鲁仲连的重要事迹有三:

(1)论田单攻狄城。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攻齐,半年内攻下七十余城。为了巩 固统治,乐毅在齐国封了二十多个“君”,并赐予燕国爵位(《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一 年》)。狄城盖为乐毅封赐的大邑之一。前279年田单反攻复国, “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 单”。唯狄邑的统治者负隅顽抗,“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鲁连认为“将军攻狄,不 能下也”。田单自恃曾“破万乘之燕,复齐墟”,“克狄如反掌耳”结果“三月不克”。田单 又去请教鲁仲连何故不克,鲁仲连说:当初你在即墨时与士兵同甘苦,临阵身先士卒。那时 侯“将军有死之心,而土卒无生之气”,故能胜利。如今你被封邑加爵,“黄金横带”,只 顾养尊处优, “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大悟,第二天亲临前阵,巡视 城防,擂鼓挥旄,一举攻克了狄城。 (《战国策·齐策》六)

(2)责难田巴。田巴盖是当时有名的稷下辩士,他“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 白,合同异,一日而服千人。”鲁仲连与其师徐劫商议,要折服田巴。经引荐,鲁连往见田 巴,问道:办事应当救急不救缓,现在“楚军南阳,赵伐高唐,燕人十万之众在聊城而不 去”,国家亡在旦夕,先生您有何办法挽救此局田巴说,我没有办法。于是鲁连曰:“夫 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则无为贵学士矣!今臣将罢南阳之师!还高庸之兵,却聊城之 众,为所贵谈谈者,其若此也。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出声而人恶之,愿先生之勿复;谈也击尹 吖《太平御览》卷46据文中: 严臣将罢有用之师”’等;句观之,此事当在鲁连遗聊城燕 。将书老前不久。

(3)遗聊城燕将弗;关于此事的时间和背景,掷边有论述。鲁连在信中首先以“智者 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既丽灭名,止忠臣不先身而盾雷尸为标准,指责聊城燕将的冥顽不 化,、乃·是非忠、“非勇”、“非智”的行为。小接着分析了齐军必胜,燕军必败的主、客观形势,向燕 将提出吓两计”,,或退兵归燕;;或蹶燕降抗。然后又以管仲和曹沫的历史功业和经验为例, 说明:f(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环能立大功’的哲理,以激发燕将“去感忿之怨,、立 终身之名,弃忿帽之节,定累世之功”的决心小鲁连致书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燕军不战而 溃,田单收复聊城。但关于具体结果的记载, 《史记》与《国策》却不相同。 《战国策·齐 策》六说:接到鲁连这封信后,燕将因罢兵倒鞠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而《史 记》本传则云;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予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聊而后见辱。喟然叹:‘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到底孰说为是?对此,后人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战国策》的记载较《史记》合乎情理。但必须指出,若无“全齐之兵”压城的军事实力,只凭鲁连这封信,燕军决不会“罢兵倒而去”的。

(四)前259——前250年。前257年,鲁仲连“义不帝秦,痛斥新垣衍;挫败了投降 派。当时,长平一战赵国损兵折将四十余万,秦军又进一步围攻邯郸,赵国一面抵抗,一面 向魏、楚求援。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驻在汤阴,但却按兵不动。他思想上有矛盾:救赵, 则得罪强秦,祸及自身;不救,一旦秦灭赵后又要馒魏。为了摆脱这困境,便派新垣衍去劝 赵降秦,“尊秦为帝”。正当赵相平原君为难之际, “鲁仲连适游赵。便挺身而出,他讥笑 平原君并非“贤公子”,然后问道:“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新垣衍--,听鲁仲 连要见他,很害怕,说: “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 见鲁仲连先生。”鲁仲连终于见到新垣衍,并抓住其只顾个人安危钓心理予以痛斥。一面揭 露了秦“权使其士,虏使其民"的暴虐本质;一面表示了秦国二旦吞并天下,他宁可“蹈东海 面死也“不忍为之民”的决心。他不仅希望用大义感动新垣衍,而且表明早巳有“欲以助 赵”的谋略。接着,他援引历史的实例,说明帝秦之危害;又以殷纣对待三公的暴行为喻, 说明秦王必将同样对待投降他的诸侯,魏王也不会幸免,再用邹、鲁小国不向大国屈服的事 例,激励魏国“睹其一战而胜抄;最后点明,一旦“秦无已而帝,魏王既不得“晏然”, 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一席话,使新垣衍无地自容,“不敢复言帝秦”

鲁仲连战胜了投降派,秦将阐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 击秦军,秦军遂引而去。刀邯郸解围后,平原君欢封鲁仲连,鲁连终不肯受。平原君又“以 干金为鲁连寿”。鲁连却轻蔑地一笑说厂:“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 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别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战国策·赵策》)

《史记》本传还云:“鲁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儿宁贫贱而轻世肆志 焉。’”至于他逃隐的“海上"系指何处,也有不同的传闻。前引《新城县志》说;“古狄城 阳烛,先生逃隐地",狄城即在锦秋湖畔。《青州府志》则云: “新铖清凉台,在会城湖 (即锦秋湖)中,地近鲁连坡。古人有时称湖为诲,;海上亦即湖上,盖指锦秋湖也。”

以上便是鲁连生平事迹的梗概。司马适对分的一生做了简要总结,“也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官任职,好持高节”。尽管太史公对鲁连也有贬词,但对他“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拙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的品质和功绩,却是充分肯定并表示敬佩的。

合纵反攻齐

齐王发动攻秦的同时,展开了对宋的第二次进攻。这实际上使其他四国联军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既无法合力攻秦,又不能马上撤兵回国。于是各国对齐都暗怀不满。本来苏秦此时南下,明着合纵攻秦,暗中却在积极为燕联系反齐的同盟军。苏秦见各国离心,便暗中劝在魏国的孟尝君:“昔日您在齐国时,为齐立下盖世之功,而齐王暗昧,不但不重用,而且使您背井离乡,远来归魏。今又弃信义于不顾,玩弄联军各国。燕军有攻齐意,赵国也早对齐怀恨,如果联合起来东击齐国,则中原势大,魏和先生您也定会名动天下。”孟尝君答应了苏秦的建议。

苏秦又劝说齐王同秦求和:“魏赵距秦近而齐地距秦远,如果我们五国合纵不能击败秦,魏赵为了保存国家就肯定要向秦求和,秦一旦同其他国家联合,定会连横来攻打齐。望大王早作准备,先与秦谈和,以免形势被动。”齐王以为苏秦说的很有道理,便抢先与秦做出友好的表示,并打算用亲秦的韩聂做宰相。

赵国奉阳君正忙于合纵攻秦,见齐王未商量就先与秦交好,大为恼怒,便联合魏燕要对正忙于攻宋的齐国开战。齐王慌忙从宋撤军,并答应送给奉阳君土地,奉阳君才停止了攻齐的行动。

苏秦拘于赵

奉阳君得到齐王关于土地的许诺,与齐的关系又和好起来,而苏秦在暗中进行的对燕赵关系的离间活动,也被奉阳君察觉。于是奉阳君把苏秦拘留在赵国,限制其行动。

苏秦向燕王求救,并打算继续进行离间活动。燕王向赵奉阳君提出严重抗议,奉阳君释放苏秦,然而苏秦却再也不能找到机会在赵活动。他想去见齐派至赵的使臣,赵不许。苏秦无奈,离开赵入齐。

自陈功与过

苏秦入齐之后,燕昭王对他产生了怀疑,因为他以时机未到为辞,几次劝阻燕昭王对齐的进攻,于是昭王打算让别人替换苏秦回国。苏秦感到非常委曲,向燕王写信申辩。这封信可以说是他对自己一生功过的一个评说。他说:燕和齐仇恨由来已久。我为燕齐的邦交奔走,本来就难以获得各方面的信任。齐是燕国的心腹大患,我在齐国,大可使齐不谋攻燕,小可使齐赵关系破裂,以此为大王的大事作准备。五国伐秦,燕虽然出兵出粮,但一来免去齐称帝燕称臣的耻辱,二来没有齐赵攻燕的祸患。后来奉阳君接受齐的封地,将我扣在赵国。大王救臣下出于水火,现在齐赵都不谋攻燕,燕得以修饬国力,我虽无功,但自以为可以免罪了。我作为燕臣,在齐国活动,本来就会有流言蜚语。我如在齐显贵,燕国大夫就不信任我,我在齐作贱,世人就看不起我。我如受齐王重用,燕大夫就会对我抱有希望,希望达不到又徒增埋怨。齐国如有不利于燕的地方,就把责任都归到我头上,天下人不攻齐,就说我善于为齐谋划。我的处境也可以说是够危险的了。我不畏死报效于大王,大王却怀疑怪罪于臣下,我实在感到恐惧。尽管我自以为可以列于天下公卿之中也无可愧疚,如大王只是重用有才的贤人,我愿在齐与他认真合作;如大王不放心我,我就回燕侍奉大王,以宽解大王的忧虑。燕昭王终于没有撤换苏秦。

荡荡身后事

苏秦为了恶化齐赵邦交,使齐广树仇敌,再劝齐王攻宋。公元前286年,齐灭宋。齐国力也渐渐疲衰。同时由于奉阳君向齐索要封邑,齐赵关系又出现裂隙。苏秦频繁的活动,终被齐王和齐大夫发觉。齐王将苏秦车裂于市。苏秦死时,年五十余岁。苏秦死后,燕赵魏秦韩五国联合,在燕将乐毅的带领下大举攻齐,连陷城池七十余座。齐王出逃,被杀。齐国后来虽然又夺回国土,国力却大衰,从此一蹶不振。而燕赵魏秦四国之所以发动这场战争,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秦生前活动的缘故。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苏子》三十一篇,当是苏秦作品或后人所记有关他的事迹的汇集,其中似也包括苏代、苏厉的一些游说之辞。《苏子》是纵横家类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见从战国到西汉,纵横家中属于苏氏弟兄的作品或有关材料分量很多,流传也最广。汉以后该书已亡侠。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纵横家书》,其中有十一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另有两篇其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这十三篇是现在了解苏秦事迹的重要新材料。

苏秦墓

位于淄川区经济开发区南苏村。墓冢封土高约5米,直径20米,长约40米,占地约1000平方米,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南原有一桥,名曰苏相桥,为古般阳二十四景之一。

明县志按《史记》记载:“苏秦为燕说齐,齐王用之,因与齐大夫争宠刺杀之,乃葬于此”。

苏秦战国时东周洛阳人,著名纵横家,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战国时期,诸候纷争,群雄争霸。苏秦连横说秦惠王“书十上说而说不行”。凭着坚强毅力终于在燕国打动燕文候而一举成名。促成了六国之王结盟于洹水,苏秦也成了一人而佩有六国相印的风云人物,取得了荣华富贵。苏秦的行为惹恼了齐国的大夫门,被齐国所收买的刺客刺杀,于是将此葬于此。

刺股悬梁

成语:刺股悬梁

发音:cìgǔxuánliáng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战国时期,齐燕两国之间曾多次爆发战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公元前284年的燕国名将乐毅伐齐之战,以及稍后的齐国名将田单复齐之战。 在乐毅伐齐和田单复齐两次战争中,两大名将不约而同地选择以心理战为主要手段,驾驭三军,斗智诛心,攻城克地,逆转乾坤,上演了跌宕起伏的心理战活剧,影响了战争的走向和国家的存亡,共同完成了一部冷兵器时代心理战的教科书。 列国征伐铸奇恨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战争,进入战国时期后,天下诸侯国数量锐减,幸存者中有七个强国,即楚、秦、韩、赵、魏、齐、燕,合称「 ”战国七雄”。与此同时,由于生产力进步和人口增长,列国兼并情况进一步加剧,战争规模日益扩大。 冷兵器时代心理战的教科书:乐毅伐齐和田单复齐 至公元前300年前后,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是位于西方的秦国,和位于东方的齐国,即西秦和东齐,相当于当时的超级大国。齐国背靠大海,后方稳定无忧,凭借雄厚的国力,连续发动对外战争,甚至连强大的秦国也不能幸免。公元前298年,齐国联合韩、魏进攻秦国,战争持续三年之久,最终三国联军攻入函谷关,秦国被迫割地求和。 燕国位于今天北京一带,以蓟(今北京市房山区)为首都,国土与齐国相邻,自然难免遭受齐国欺压。公元前316年,燕王哙效仿古代禅让的做法,把王位让给相国子之。这场明显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政治活动,很快导致大规模内乱。在一旁虎视眈眈的齐国自然不会放过机会。公元前314年,齐宣王派将军匡章率领「 ”五都之兵”和「 ”北地之众”进攻燕国,只用50天时间就攻破燕国首都,杀死燕王哙和子之。秦国不愿看到齐国强大,联合韩、魏两国干涉,燕国这才得以躲过灭顶之灾。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得到以乐毅、邹衍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军政良才,国力迅速恢复。燕昭王时刻不忘齐国入侵之恨,但苦于实力相差较远,只好隐忍以待。当时各国间征战不休,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燕国复仇的良机最终还是到来了。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发兵灭亡小国宋国。当时齐国国力正盛,齐湣王无论如何想不到,这次小小的战事,会把强大的齐国推向灭亡的深渊。 心理攻防决胜局 宋国位于今天商丘一带,国家虽小,但比较富裕,又地处中原,是各大强国都觊觎的要害地区。齐国灭亡宋国后,国力达到顶峰,也引起了各大强国的忌惮,列国之间逐渐酝酿起一股反齐浪潮。早有准备的燕国,施展合纵连横之策,很快组建起一支反齐大军。 燕昭王招贤纳士图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倾全国之力,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拉开了复仇之战的序幕。 乐毅伐齐,心理战无孔不入。齐国得知五国联军到来,急忙调集全国精锐,由统帅触子率领迎战。两军在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地区)进行决战,结果齐军一败涂地,触子逃亡,从此不知所踪。经此一役,齐军元气大伤。乐毅见形势有利,随即遣还秦、韩两国军队,派魏军攻取原宋国土地,派赵国向北攻取河间一带城池,并亲自带领燕军长驱直入,一举攻破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湣王出逃,后被坐收渔翁之利的楚国将领淖齿杀死。 在这一过程中,乐毅认为,单靠武力难以收复齐国民心,即使能够占领城池,也很难长治久安。基于此,乐毅采取了一系列心理战措施。 进军途中,乐毅向齐国军民广泛宣传政策,安抚军民百姓。他一进入齐国首都临淄,就申明军纪,严禁骚扰民众,并用官爵争取上层人物归顺。燕军打到画邑,得知齐国太傅王蠋年老,辞官归乡,家就在附近。乐毅立即传令,画邑周围30里以内不许侵犯,并派人劝降王蠋。王蠋自称年迈多病,推辞不就,后来自杀身亡。乐毅得知消息后,不但不予 ,反倒命令进行厚葬,并树碑立传。 乐毅的心理战,规模宏大,手段灵活,几乎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他每占领一处地方,就废除齐国暴政,减免百姓赋役;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持他们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拉拢人心;给已故的齐桓公修建庙宇,对齐国名相管仲进行大规模祭祀;把100多个燕国的爵位赏赐给归顺的齐人,在齐国分封20多个享有燕国封邑的封君。 乐毅破齐之战 在乐毅的心理战面前,齐国完全丧失抵抗力,越来越多的城邑闻风而降。乐毅乘势进攻,半年之内连续攻克70余城,只剩下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两座城池还在顽强抵抗。燕昭王高兴之余,亲自到济水慰劳燕军,犒赏三军将士,封乐毅于昌国,号昌国君。乐毅从此名彪青史,为后世交口称赞,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常常自比管仲、乐毅。 对坚持抵抗的莒和即墨,乐毅实施了长期的围困战。围城期间,乐毅继续施展心理战战术:把围城军队撤退9里,严禁杀害城中逃出的百姓;出来打柴的百姓要听之任之,不许擒拿骚扰;遇到饥俄寒冷的百姓,要用衣物、粮食等进行救济。 当此之时,齐国彻底灭亡似乎已经成为定局,不料齐将田单大踏步走上历史舞台,连施妙招,逐渐扭转了整个形势。 田单领军,反间计一击得手。燕国进攻齐国时,田单只是首都临淄的一个小官。他预料城池难保,预先命人用铁把车轴头部包住。城破后,军民百姓四散奔逃,混乱之中许多车轴被撞断,车辆无法前进。田单和他的族人却因为预有准备,顺利地逃到了即墨。经过这件事情,大家都认为田单有将帅之才。燕军包围即墨后,守城大夫战死,田单为城中百姓推举,出面率领军民守城。 田单发挥聪明才智,逐渐稳定了军心,挡住了强大的燕军。但客观来讲,田单只不过是依靠坚固的城池,暂时延缓了灭亡的命运。就整体战局而言,齐国国土大部沦陷,精锐部队丧失殆尽,君王丧命,百姓离心,周边各国接连落井下石,燕军又有乐毅这样的高手统率,田单几乎没有任何翻盘的可能。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燕惠王在还是太子时,就与乐毅不和。田单从中发现了机会,决心效仿乐毅,运用心理战手段,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田单派人到燕国散布消息:「 ”齐王已经死了,现在只差两座城市没有被占领。乐毅不被燕国新王宠信,担心被新王杀害而不敢回国。他现在虽然声称要攻打齐国,实际是想自己在齐国称王。因为齐人还没有归附于他,乐毅这才缓攻即墨以争取时间做准备。齐人十分害怕其他将领统率燕军,那样的话即墨肯定守不住。” 田单的心理攻势击中了燕惠王的软肋,燕惠王疑心顿起,命令将乐毅召回,由大将骑劫代替。乐毅担心归国后遭到迫害,只好逃亡赵国。一代名将,就这样落下了人生的帷幕。田单不费吹灰之力,就铲除了最可怕的对手,在胜利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齐湣王 决战复国,火牛阵慑敌建功。燕军更换将领后,众官兵愤愤不平,军心不稳。但此时齐国仅有莒和即墨在手,亡国的危险还没有根本解除,更谈不上击败燕军、复兴齐国。有鉴于此,田单继续施展心理战手段,逐步改善战争局势。 田单命令城中军民,吃饭前必须先在院子中祭祀祖先,然后才能进食。这么一来,天上的鸟常常低空盘旋寻找食物。城外燕军看到了,十分不解。田单趁机宣称:「 ”马上就会有神明下凡来做我的老师”。有一名胆大的士兵说:「 ”我可以做你的老师吗?”说完转身就跑。田单急忙把这名士兵追回来,请他面朝东坐下,以对待老师的态度对待他。士兵说:「 ”我是在骗你,其实我没什么本事。”田单告诉他:「 ”你不要说破了”从此以后,田单每次发布命令,都宣称是「 ”神师”的意思。田单这一做法,是典型的「 ”心理暗示”。经过这么一番折腾,燕齐两军士气此消彼长,战争胜利的天平逐渐倾斜。 田单又命人向燕军散布消息:「 ”如果燕军把俘虏的齐国士兵割掉鼻子,并把他们放在阵前同齐军作战,齐军就会害怕,即墨就会被攻破。” 骑劫听说后,果然命人割掉俘虏的鼻子,城中的齐人知道后,害怕之余异常愤怒,都决心死守城池。 田单又散布消息说:「 ”齐军最害怕燕军挖掘我们城外的坟墓,侮辱我们的祖先。” 骑劫果然命令挖掘城外齐人的坟墓,焚烧死尸。即墨军民从城上望见,无不流泪哭泣,恨得咬牙切齿,纷纷向田单 ,誓与燕军决一死战。 为团结士卒,田单把自己的妻妾编进军队,还把全部食品分发出去。齐军上下团结,斗志昂扬。田单命令精壮甲士隐藏形迹,用老弱、妇女登城守望,造成城内兵力枯竭的假象。同时又派城内富豪持重金贿赂燕军将领,假称将要投降,希望能够保全城中妻小。燕军听说后,欢呼雀跃,戒备日渐疏松。 经过无数个轮次的心理攻防,齐军终于迎来了反攻的良机。田单集中牛1000余头,牛角绑上尖刀,尾巴扎上浸油的芦苇,身上披着五彩龙纹战衣,并在城墙上凿出数十个洞口。这日天黑后,田单命令点燃芦苇,火牛疼痛,顺着事先挖好的洞口向着燕营一路狂奔,5000齐国勇士紧随其后,犹如天兵下凡。燕军大惊之下,心理防线彻底崩溃,齐军大获全胜,斩杀燕将骑劫,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田单乘势发起战略追击,所过之处,失陷的城池纷纷反正,齐军一直追到北部边界方才止步。田单恢复了失陷的全部70余座城池,迎立齐襄王,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复国大业。 田单 以古鉴今多反思 在乐毅伐齐和田单复齐两次大战中,两大名将同台较技,激烈交锋、生死对决,如此雄壮的战争场面,在冷兵器战争史上已然十分罕见。更加难得的是,双方都全程采用心理战手段,运用规模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手段之灵活、谋略之高明、效果之明显,均令人叹为观止。 心理战是撬动战场平衡的杠杆。乐毅伐齐之初,虽有秦韩赵魏等国军队帮助,但要面对的是一个与秦国并列双强的超级大国。照常理推测,战争应当曲折反复、胶着激烈才对。但结果却是,联军在短期内大获全胜,齐国君死城破,若非田单横空出世,其灭亡几乎没有任何疑议。 战国时期,各国虽然相互征讨,却很少出现一个大国短时间内被逼入绝境的事情,尤其是齐国这样的一流强国。探究其中原因,心理战功不可没。 乐毅深谙「 ”知兵非好战”的道理,伐齐期间采取种种措施引导舆论,影响齐国军民的心理状态,达到了「 ”齐民皆悦”的良好效果。尤为难得的是,乐毅不但注重延揽齐国上层人物,而且注意争取普通百姓拥护。他严明军纪,宣谕恩德,废除暴政,宽松赋役,尊重民俗。这一系列措施,顺应了当时的民心民意,使燕军成为代表正义的一方,方能一路深入,势如破竹。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武器简陋,高大的城墙往往会成为军队难以逾越的障碍,但燕军竟然在极短的时间内,连克70余城。这充分说明,齐国的人心已经彻底瓦解,根本不堪一战。 乐毅心理战的成效,还体现在对民心的长期控制方面。围攻莒和即墨二城期间,燕齐双方对峙长达3年之久。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燕军孤军悬于齐国境内,齐国各地却始终没有爆发大规模的骚乱和反抗,直到田单从即墨发起反攻,这一局势才改变。这充分说明,「 ”齐民皆悦”的历史记载并非虚言,也充分证明了心理战的巨大威力。 心理战是以弱胜强的有效手段。影响战争胜负的力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物质力量,二是精神力量。历史上所有的战争,几乎都可归结为这两种力量的争斗和拼杀。通常所说的强和弱,则主要指的是物质力量的对比。弱者要想赢得胜利,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就必须以精神力量之优势,弥补物质力量之不足。 齐国本是超级强国,但被乐毅连下70余城之后,彻底沦落为弱国。在这种情况下,单凭物质力量,齐国无论如何无法与燕国抗衡。田单对这一形势洞若观火,上任之初,一面坚守不出,一面采用种种方法加强心理防御,建立稳固的心理防线,从而达到了「 ”以弱拒强”的目的。但是,由于两军强弱过于悬殊,要达到「 ”以弱胜强”的终极目标还远远不够。 骑劫代替乐毅之后,田单获得了施展心理战的广阔平台。田单派人散布齐军害怕割鼻子、掘坟墓等谣言,骑劫很快中计,一一照办。这个办法不但使全体即墨军民处于背水一战的境地,而且也陷燕军于大不义,加重了燕军的厌战情绪。特别是挖坟烧尸等行为,几乎就是冒天下大不韪之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修建坟墓、祭祀祖先等活动高度重视,对相关事物的任何侵犯,都将引起上至最高统治阶级、下迄普通百姓最激烈的仇恨和反抗。 田单破燕火牛阵的古战场复原场景 为进一步争取主动,田单又派人散布即墨将要投降的消息,对骑劫和燕军实施心理诱导。骑劫不辨真假,又天真的相信了。燕军思乡心切,也都想不战而胜,戒备自然更加放松,齐军趁机发动反攻,终于大获全胜。 田单困守孤城,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殆尽,国际形势也没有明显变化。但田单通过信息的传播,不费一兵一卒,不经任何大规模战斗,就深深地影响了双方的军心士气,于不知不觉中改变了齐燕之战的局势。在上述整个过程中,心理战低成本、高回报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堪称以弱胜强之利器。 心理斩首具有逆转乾坤之妙用。在现代特种作战理论中,常常有「 ”斩首”一说。所谓斩首,就是以精锐分队和高精尖武器,对敌方军事统帅实施精确击杀,从而达到瘫痪其军事指挥的目的。 乐毅是历史上罕见的名将,足智多谋,用兵如神。只要有乐毅统率燕军,齐军获胜的希望就十分渺茫。田单执掌军事大权后,急需除掉乐毅这样一位可怕的对手。但在冷兵器时代,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又没有可用于远程精确打击的武器,实施斩首战法的手段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田单选择了「 ”心理斩首”的办法。 在封建社会,君王把国家视为个人私产,时刻提防外人争夺。这就导致一个奇怪的现象,君王虽然需要将军率军出征,开拓疆土,但又对手握重兵的将领时刻提防、处处掣肘。历朝历代,由于这一原因被杀被逐的名将不计其数,如吴起、李牧、白起等。 田单出身齐国贵族,对统治阶级的这种心理非常了解。他巧妙选择时机,利用燕惠王和乐毅之间的矛盾,四处散布乐毅企图在齐国称王的谣言。漫天流言越过高强深院,越过重重甲士,准确地击中了燕惠王的心脏。 不久后,燕惠王逼走乐毅,燕军从此失去一大名将,取而代之的是庸才骑劫,齐燕大战的局势,在极短时间内发生重大转折。最终,燕军惨败而归。燕国的雄起犹如昙花一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心理恐吓是决战决胜的杀手锏。在实施心理战的过程中,田单不断改进方法,妙招频出。从现代心理战角度来看,实施反间计是心理斩首,拜「 ”神师”是心理暗示,散布投降的假消息是心理诱导……田单心理战手法多变,效果奇佳,大有超越乐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田单心理战的巅峰,是在决战中通过火牛阵达到的。在布置火牛阵的时候,角绑尖刀是为了杀敌,尾巴扎上浸油的芦苇是为了驱逐牛群前进,牛身披上五彩龙纹战衣,则显然是为了通过强大、奇怪、极端的视觉冲击,达到心理恐吓的效果。 试想一下,在鬼神之说流行的年代,在长期紧张对峙的军事前沿,缺少文化知识的燕军官兵,突然看到一群头顶尖刀、身披龙衣的壮牛,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一路疾驰而来,心理如何能够不恐惧?指挥如何能够不失常?行动如何能够不慌乱?在这种情况下,田单一击制胜就在情理之中了,火牛阵也从此成为流传千古的兵家美谈 版权声明:本文刊于《军事文摘》杂志。作者:赵延垒 杨 林。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转自《军事文摘》”。

乐毅伐齐的时候当时齐国的老大是?

那时齐国国君是齐闵王。 齐闵王,本名田地,齐宣王之子,田齐政权第六任国君。公元前301年即位,在位十七年。 齐闵王刚即位,齐将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