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辨证的内容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4收藏

脏腑辨证的内容有哪些?,第1张

脏腑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论治的基础。它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经络等理论,通过四诊合参,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因病机、病变部位及性质、正邪盛衰等,以确定所患何证,然后根据证来决定治疗原则和方药。

脏腑病变是复杂的,在进行脏腑辨证时,一定要从整体观念出发,不仅要考虑一脏一腑的病理变化,还必须注意脏腑间的联系和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病变的全局,抓住主要矛盾。

一、心与小肠辨证

“心”是脏腑中重要的器官,主宰各脏腑进行着协调的活动,故《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各脏腑在心的领导下互相联系,分工合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由胃而来的水谷,而后主化物和分别清浊。清者,指饮食中的精华部分;浊者,指饮食物中消化后的糟粕。

(一)心病辨证

1心气虚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自汗,胸闷不适,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脉细无力或结代。

证候分析: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故见心悸气短,脉细无力或结代,神疲体倦。心气不足,卫阳不固则自汗出。心气不足,气血不得上荣,故面色淡白。心气虚,中气不足,胸中气机不畅,故胸闷不适。

2心阳虚

临床表现:除有心气虚的症状外,还出现畏寒肢冷,面色滞暗,心胸憋闷或作痛,舌质紫暗而胖嫩,脉弱。或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为心阳虚脱的危候。

证候分析:多见久病体弱、暴病伤阳耗气、年老脏气衰弱、禀赋不足等情况。心阳虚,心阳不振,阳气不得外达,故畏寒肢冷,面色滞暗。心阳不振,胸中阳气痹阻,故心胸憋闷或作痛,舌质紫暗,口唇青紫。若心阳暴脱,宗气大泄,则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息短气微,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脉微欲绝。

3心血虚

临床表现:心悸,失眠,多梦,头晕,健忘,心绪不宁,怔忡,面色淡白无华,指甲苍白,四肢无力,唇舌色淡,脉细无力等。

证候分析:多见于久病体虚,脾运不健或亡血失血之人。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甚至怔忡。正如失丹溪所说:“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失眠多梦。血虚不能上荣清窍,故头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血虚不能充实血脉,荣养四肢肌肉,故四肢无力,指甲苍白,脉细无力。

4心阴虚

临床表现:失眠,多梦,心悸,健忘,虚烦,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尖红,少苔,脉细数等。或有两颊发红,心烦怔忡,头晕目眩等虚火上炎之症。

证候分析:多见平素肝肾不足,真阴亏耗,或热病后期阴伤未复者。阴血不足,血不能养心宁神则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阴虚内热则见盗汗,虚烦,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尖红,少苔,脉细数等。两颊发红,头晕目眩等为虚火上炎之症。

5心火上炎

临床表现:烦热不安,夜寐不眠,口渴思饮,舌烂生疮,尿黄而少,小便刺痛,或面红目赤,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心火炽热,心神被扰,致烦热不安,夜寐不眠。心火循经上炎则口渴思饮,舌烂生疮,面红目赤,苔黄,脉数。心移热于小肠则尿黄而少,小便灼热刺痛等。

6心血瘀阻

临床表现:轻者仅觉心胸疼痛,憋闷或隐痛不适,痛区固定,时发时休。剧者可突然发作,痛如刀割,悸惕不安,面色青白,唇暗肢冷,自汗,疼痛沿左上肢内侧后缘之手少阴经脉循行路线放散,舌色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微欲绝,或细涩结代等。

证候分析:本病多因素体气虚,复加劳倦忧思,致脏气失调,心气不充,气血运行不畅,血滞成瘀,闭阻心脉而成。或因素嗜膏粱厚味,好食肥甘,致痰湿内蕴,脉道受阻,血滞成瘀,或由寒邪入侵,气血凝滞等引起以上诸症。

7心脾两虚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纳呆腹胀,大便溏泻,倦怠乏力,舌淡嫩,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多因思虑过度而致,心脾两脏病变是相互影响的。因心而影响脾的,见症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等心经症状为主。因脾而影响心的则以食少腹胀,便溏乏力等脾虚症状为主(二)小肠病辨证

1小肠实热

临床表现:心烦,小腹拘痛,小便赤涩,或茎中痛,尿急,尿频,甚至血尿,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亢盛多热移小肠,故见心烦,小腹拘痛,小便赤涩,茎中痛,尿急,尿频,舌红苔黄,脉滑数。若热伤血络则出现血尿。

2小肠虚寒临床表现:小腹坠痛,遇寒则甚,食谷不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苔白,脉沉迟。

证候分析:多因脾肾阳虚,命门火衰,致使小肠失其温煦,以致寒气凝结于小肠,气机不利,气血不畅,故小腹坠痛,遇冷加重,小便清长,苔白,脉沉迟。小肠不能分清浊,故食谷不化,大便稀溏。

二、肝与胆辨证

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司理周身气血的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肌肉关节的屈伸、情绪的变动等。胆位于胁下,附于肝,与肝相连,贮藏来自肝脏分泌之胆汁,因只贮藏胆汁而不接受水谷糟粕,故又把它归属于“奇恒之腑”。胆气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关,有主决断的功能。

(一)肝病辨证

1肝气郁结(一)肝病辨证

临床表现:胸胁胀痛或串痛,情志抑郁。胸闷不舒,善太息,嗳气食少,月经不调,痛经,乳胀或结块,舌淡苔薄,脉弦。

证候分析:肝主疏泄,调节情志,肝气郁结,情志不舒,则情志抑郁,胸闷,善太息。肝经循胁,肝气不舒,气机不畅,经脉不利,则胸胁胀满、串痛。肝郁气滞,气血不畅,冲任不调,则月经紊乱,痛经,乳胀或结块。

2肝火上炎

临床表现:胁肋灼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头痛眩晕。口苦口干,呕吐苦水,耳鸣耳聋,失寐或多梦,吐血衄血,溲赤便秘,舌边尖赤,苔黄糙,脉弦数有力。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生火,气火上炎所致。临床常以情志失调和气火上攻头面部为临床特征。肝失条达,火热内扰,故急躁易怒,失寐多梦。肝火内炽,则胁肋灼痛。火性炎上,上扰清窍,则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肝热及胆,胆气上溢,则口苦,甚者呕吐苦水。火伤脉络,血热妄行,则吐血衄血。舌红苔黄糙,脉弦数有力均为肝火炽盛之征。

3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胀而痛,头重脚轻,目睛干涩或夜盲,胁肋隐痛,肢麻筋挛,腰膝酸软。面部烘热或颧红,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因肝肾同源,故临床多因肾阴不足而致肝阴不足,阴虚日久,虚热内生,终致阴虚阳亢之征。生理常态下,肝有赖于肾水之滋涵,以维持自身之阴阳平衡,若肾阴亏损,水不涵木,精不化血,可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又情志不舒,肝郁化热,暗耗肝阴,亦可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肝开窍于目,主筋,肝阴不足,不能荣筋养目,故目睛干涩或夜盲,肢麻筋挛。肝肾阴虚,精血不能充于脑,故眩晕耳鸣。阴虚阳亢,气血上冲,则头胀而痛,头重脚轻,面烘热或颧红,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4肝血虚

临床表现:眩晕眼花,视物模糊,肢麻筋挛,爪甲不荣。兼见面色无华,口唇淡白,耳鸣如蝉,失眠多梦,月经不调或经闭,量少色淡,舌淡,脉细。

证候分析:本证多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于血之濡养及全身血虚的病理现象为其临床特征。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故面色无华,口唇淡白,眩晕耳鸣;不能养目,则眼花,视物模糊;不能荣筋,则肢麻筋挛,爪甲不荣。肝血亏虚,冲任不足,血海空虚,故月经不调或闭经,量少色淡。血虚不能安魂定志,则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均为血虚之征。

5肝风内动

本证成因甚多,但不外热邪亢盛之热极生风、肝阳亢逆之肝阳化风、阴血亏损之阴虚血虚生风及寒邪凝滞肝脉之肝脉拘急冷痛等证。

临床表现:头痛项强,眩晕神昏,抽搐痉挛,肢麻震颤,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

证候分析:多因素体阴虚,精血衰耗,失于滋养;或里有郁热,烦劳动火;或忧思恼怒,五志化火致肝阴耗损,亢阳无制,妄自升动,内风上冒,窍络闭塞,而见上述眩晕昏仆,瘛疭痉厥等症。

(二)胆病辨证

1肝胆湿热

临床表现:胁肋满闷,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

证候分析:多为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酒肥甘,化生湿热;或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郁化热,湿热蕴结肝胆所致。

湿热相蒸,蕴于肝胆,肝胆疏泄失常,故胁肋满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胆气上溢则口苦。湿热郁阻,脾胃升降失司,故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湿热熏蒸肝胆,胆液外泻而发黄疸。邪居少阳,故见寒热往来。湿热下注,故尿短赤,阴囊湿疹,睾丸肿胀热痛,妇女则带下黄臭,外阴瘙痒。

2胆虚症临床表现:惊悸失眠,夜多恶梦,时易惊醒,惧闻响声,触事易惊,善太息,神疲乏力,舌淡,脉弦细。

证候分析:多发于体质羸弱之人,或起于暴受惊骇之后,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气入胆,故以善惊易恐或怵惕梦惊为突出表现,又因母能令子虚,故胆气虚往往兼见心气虚,因此临床多见心胆气虚之症,故均有“心神不宁”之表现。

三、脾与胃辨证脾与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同居中焦,二者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称脾和胃为“后天之本”。

(一)脾病辨证

1脾气虚弱

临床表现: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肢倦乏力,四肢浮肿,小便清长等,或见脱肛、阴挺、内脏下垂、二便滑泄不禁等,舌淡嫩或有齿痕,苔白,脉缓无力。

证候分析:脾主运化,脾气虚则胃气亦弱,腐熟不及,运化失健,不能升清降浊,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脾失健运,生化无源,精微失布,则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肢倦乏力,舌淡脉缓无力等。脾虚不运,水湿停聚则四肢浮肿,苔白等。脾虚中气下陷,升举不能,脏腑维系无力,故见脱肛、阴挺及内脏下垂、二便滑泄不禁。

2脾不统血临床表现:多种出血如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等,腹胀便溏,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体倦,少气无力,食少纳呆,舌淡苔白,脉弱或沉缓。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出血征象为主要临床特征。人体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气虚衰,统摄无权,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见出血诸症,若渗于胃肠则便血、呕血;渗于膀胱则尿血;渗于肌肤则肌衄。妇女可因脾气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而致月经过多或崩漏。故有“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症”之说。脾气虚加之失血,故面色萎黄或苍白,脉弱或沉缓。

3寒湿困脾

临床表现:脘腹胀闷,呕恶便溏,食少纳呆,舌淡黏腻,头身困沉,懒动懒言,脘腹隐痛,体虚浮肿,面色皮肤晦黄,白带过多,舌胖苔白滑腻,脉濡缓或细滑。

证候分析:本证以寒湿内盛,中阳受困为主要临床特征。湿邪或寒湿之邪阻碍脾的正常气机,致使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又脾气虚,运化失司,湿自内生,致水湿停留。可见湿盛与脾虚互为因果,以致出现以上诸症。

(二)胃病辨证

1胃气虚寒

临床表现:多与脾阳虚证合并出现。胃纳减退,脘腹空痛、冷痛,得食、得暖、得按痛减,嗳气发凉,泛吐清水或清冷涎沫,口淡无味,大便稀溏,四肢欠温,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或苦寒之剂,消伐脾胃阳气,以致阳虚中寒,寒气凝滞,故见脘腹冷痛、空痛,得食、得暖、得按痛减,舌润胖嫩,苔白,脉沉无力,大便稀溏,四肢欠温。

寒饮不化而上逆,故嗳气发凉,泛清水或清冷涎沫。脾阳不振,运化失司,则口淡无味,食欲减退等。

2胃阴不足

临床表现:唇舌干燥,或干呕呃逆,脘痞不畅,饥不欲食,便干溲短,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多因火热耗伤阴液所致,胃阴不足,津不上承,故唇干舌燥,光剥少津。阴虚生热,扰于胃中,胃失津润,故脘痞不畅,饥不欲食。胃失和降则干呕呃逆。津伤胃燥而及于肠,故便干溲短。

3胃火炽盛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渴喜凉饮,消谷善饥或食入即吐,口臭齿衄或牙龈肿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多因情志过急,化火或邪热犯胃,过食辛热之品而致。热邪郁胃,则胃脘灼痛。

热郁气逆则吞酸嘈杂。火有消谷之力,故消谷善饥。火逆循经上火,故口臭,牙龈肿痛,舌红苔黄。热灼血络,迫血妄行则齿衄。热结阳明,消灼津液,故口干渴喜凉饮,大便秘结,脉滑数。

4食滞胃脘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纳呆呃逆,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大便不畅,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多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脾胃纳化失常,中焦气机受阻所致。食浊内阻则脘腹胀满,纳呆,大便不畅或稀溏,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胃气不得下降则上逆,故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吞酸。

四、肺与大肠辨证

肺位于胸腔,由于肺位最高,故称“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藏”。其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与大肠通过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

(一)肺病辨证

1肺气虚

临床表现:咳嗽气短,动则气喘,痰多清稀,怕冷自汗,易患感冒,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舌淡苔白,脉虚弱。

证候分析:肺气不足,宣降无力,故见咳嗽气短,动则气喘;通调不利,聚湿成痰,故痰多清稀;肺卫不足,皮毛不固,故怕冷自汗,易于感冒;宗气不足,脏腑失养,故神疲乏力,声低懒言;气不足以行血,故舌淡苔白,脉虚弱。

2肺阴虚

临床表现: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颧红,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肺阴不足,肺失滋润,故干咳少痰,口干咽燥;热伤肺络,则痰中带血;阴虚内热,迫津外泄而盗汗。阴虚生内热,故见颧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3燥邪犯肺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鼻干咽燥,喉痒,咳甚胸痛,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本证以肺燥为主,无阴虚症状。

证候分析:风燥伤肺,津液被灼,故干咳无痰,喉痒,鼻干咽燥。燥热伤肺,肺络受损,则痰中带血。肺气不利则胸痛。舌红苔黄,脉细数均为燥热之征。

4风寒束肺

临床表现:咳嗽声重,咯痰稀白,恶寒发热,头痛身楚,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袭肺,肺气不宣,故咳嗽声重。气不布津,寒凝为痰,故咯痰稀白。风寒外束,营卫不和,故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为表寒之征。

5痰浊阻肺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痰多泡沫或色白黏腻,喉中痰鸣,胸部满闷,甚则不能平卧,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痰浊阻肺,肺失宣降,则咳喘痰多,胸闷。平卧痰浊壅阻,气道更加不利。苔白腻,脉滑为痰湿之象。

6肺实热证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痰黄稠带血,胸痛,鼻煽,身热,口干,大便干结,小便赤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痰热壅阻,肺失清肃,故见咳喘,痰黄稠,鼻煽,身热。热伤肺络,则痰中带血。

肺气不利则胸痛。肺失通调,热灼津液,故口干,大便干结,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象。

(二)大肠病辨证

1大肠湿热

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泻,肛门灼热或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大肠,气血受阻,传导失职,故见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湿热熏灼,热腐为脓,故肛门灼热,大便脓血,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2大肠津亏

临床表现:大便干结,甚如羊粪,难于排出,常数日一行,伴有头晕、口臭,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证候分析:大肠津液不足,肠失滋润,故大便秘结,数日一行。胃气失降,浊气上逆,故有头晕、口臭。口干咽燥,舌红苔燥,脉细涩皆为津亏之象。

五、肾与膀胱辨证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是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有“先天之本”之称。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生髓,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肾与膀胱的经脉互为络属,相为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盛有助于膀胱气化津液,膀胱开阖以约束尿液的作用。

(一)肾病辨证

1肾阴虚

临床表现: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妇女经少经闭,或见崩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虚证,是肾脏阴液不足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伤肾,或禀赋不足,房事过度或过服燥湿劫阴之品所致。肾阴不足,髓减骨弱,骨骼失养,故腰膝酸痛;脑海失充则头晕、耳鸣。心肾为水火相济之脏,肾水亏虚,水火失济则心火偏亢,致心神不宁,而见失眠多梦;相火妄动,则阳强易举;心火不宁,扰动精室,而致遗精;妇女以血为用,阴亏则经血来源不足,所以经量减少,甚至闭经;阴虚则阳亢,虚热迫血可致崩漏。肾阴亏虚,虚热内生,故见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

2肾阳虚

临床表现:面色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自汗,阳痿,不孕,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而尺弱。

证候分析:此证多由素体虚弱,或年老久病或房劳过度损伤肾阳所致。肾阳虚衰,气血运行无力,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白。阳气不足,心神无力振奋,故神疲乏力。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腰府及骨骼,则腰膝酸软疼痛;不能温煦肌肤则畏寒肢冷,自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故阳痿,不孕。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而尺弱均属肾阳虚之象。

3肾气不固

临床表现:面白神疲,听力减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小便失禁,或夜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或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肾气不固,是肾气虚固摄无权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年高肾气亏虚,或年幼肾气未充,或房事过度,或久病伤肾所致。肾气亏虚则机能活动减退,气血不能上充于耳,听力逐渐减退;骨骼失肾气之温养,所以腰膝酸软。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虚膀胱失约,以致小便次数频繁,量多而清长,甚则小便失禁,排尿无力,尿液不能全部排出,尿后余沥不尽。若肾气未充,脑髓不足,元神不能自主,故小儿遗尿。夜间阴气盛,阳气衰,故肾气不足者见夜尿频多。肾气不足,则精关失固,常见带下量多而清稀;任脉失养,胎元不固,容易造成流产。

舌淡白,脉沉弱,是肾气虚弱之象。

4肾不纳气

临床表现: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弱,或喘促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无根;或气短息促,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不纳气证,是肾气虚衰,气不归元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咳喘,肺虚及肾,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甚。骨骼失养,则腰膝酸软乏力。肺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机能活动减退,故神疲,声音低怯。舌淡苔白,脉沉弱,为气虚之症。若阳气虚衰欲脱,则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虚阳外浮,脉浮大无根。阴阳互为依存,肾气不足,久而伤阴,或素体阴虚,均可出现气阴两虚之候,肾虚不能纳气,则气短喘促;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故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5肾虚水泛

临床表现: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腹胀满,小便不利,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或见心悸,呼吸息促,喘咳痰鸣,舌质淡体胖苔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此证多由素体虚弱,久病失调,肾阳衰弱不能温化水液,致水湿泛滥所致。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邪溢于肌肤,停于胃肠,故见周身浮肿,腹胀满,小便不利。若水凌心肺,致心阳受阻,肺失肃降,故见心悸,呼吸急促,喘咳痰鸣。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淡体胖,苔白,脉沉细,均为肾阳虚之象。

(二)膀胱病辨证

1膀胱湿热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赤短少,小腹胀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或尿白,或尿有砂石,舌红苔黄腻,脉数。

证候分析:膀胱湿热证,多由感受湿热,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湿热侵袭膀胱,热迫尿道,故尿频尿急,尿道灼痛。湿热内蕴,膀胱气化失司,故尿黄赤短少,小腹胀痛。湿热蕴蒸肌表,可见发热;灼伤脉络,则有尿血;波及肾脏则见腰痛;煎熬尿中杂质则成尿石。舌红苔黄腻,脉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2膀胱虚寒

临床表现:小便频而清长,遗尿,水肿,手足不温,舌质淡,脉沉细。

证候分析:此证多由素体阳虚,寒留膀胱,气化失职所致。膀胱虚寒,气化失常,故见小便频而清长;不能贮藏清液,故遗尿。阳气不能达于肌表,则手足不温。膀胱虚寒,久致肾阳不足,化气行水失能,水邪溢于肌肤,故成水肿。舌淡,脉沉细为虚寒之象。

六、两脏辨证

(一)肝肾阴虚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耳鸣,胁痛,腰膝酸软,咽干,颧红,盗汗,五心烦热,男子遗精,妇女月经不调,舌红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肝阴虚或肾阴虚经久不愈,多可导致肝肾阴虚。肝肾阴虚,虚火上扰,故见头晕目眩,耳鸣。肝阴不足,目和肝之经脉失养,故见月经不调,五心烦热,盗汗,咽干,颧红,遗精。舌红无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二)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形寒肢冷,腰酸腿软,面色白或酶暗,少气懒言,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泻或五更泄泻,或面浮肢肿,甚则腹水,舌质淡胖大,苔白滑,脉沉弱。

证候分析:多因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久虚累及肾阳所致。肾阳虚衰则腰酸腿软,面色白或晦暗及五更泻。脾阳虚弱则少气懒言,体倦乏力,食欲不振,便溏。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留,故面浮肢肿。脉沉弱为阳虚之象。

(三)心肾不交

临床表现:虚烦失眠,心悸不宁,健忘,头晕,耳鸣,咽干,腰膝酸软,多梦遗精,潮热盗汗,小便短赤,舌红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心阴虚或肾阴虚均可导致心肾不交。心阴(血)亏虚,神失所养,故虚烦失眠,健忘,心悸。肾阴虚则腰膝酸软。肾的精气不能上充清窍,故头晕耳鸣。心肾阴虚,虚火内扰,精关不固,故多梦,遗精。潮热盗汗,咽干,小便短赤,舌红无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四)肺肾阴虚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痰中带血,腰膝酸软,消瘦,骨蒸潮热,口干咽燥,盗汗,颧红,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久咳耗肺阴,进而损及肾阴所致。肺肾阴虚,则咳嗽痰少。虚火灼伤肺络,故痰中带血。肾阴不足,则腰膝酸软,遗精。骨蒸潮热,颧红,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均属阴虚内热之象。

脏腑辨证的内容有哪些?

脏腑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论治的基础。它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经络等理论,通过四诊合参,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