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贴敷
我这里有点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治疗哮喘:孙氏用白芥子、洋金花、细辛、甘遂适量,调生姜水制成重5g的药饼加麝香三伏天灸肺俞(双)、膈俞(双)、心俞(双)等穴治疗支气管哮喘157例,其中痊愈51例,占325%;显效87例,占554%;好转11例,占7%;无效8例,占51%[1]。胡氏用毛茛草研细粉,用鲜生姜汁调膏备用,每次约4-6克。用胶布中间剪成绿豆大小孔,对准定喘、肺俞、膈俞等穴位贴好,取毛茛膏,状如绿豆大小,放在胶布小孔内的穴位上,外用胶布覆盖固定,至局部皮肤有小水泡时揭下药膏,初伏、二伏、三伏各贴 一次,连贴三次为一疗程,治疗42例,经1~3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为785%,控显率为475%[2]。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不完全清楚。我们认为其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二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清·徐大椿曾说:“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脓,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正如《理瀹骈文》所言:“切于皮肤,彻于肉里,摄入吸气,融入渗液”。并随其用药,能祛邪、拔毒气以外出,抑邪气以内清;能扶正,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安五脏;能挫折五郁之气,而资化源。
我们知道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除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性质外,还与皮肤所固有的可透性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已证明,中药完全可以从皮肤吸收。经穴皮肤吸收药物的主要途径为:一是透皮吸收,通过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和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转运而被吸收,药物可通过一种或多件途径进入血液循环;二是水合作用.角质层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其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温度的函数、中药外敷“形附丽而不离”,“气闭藏而不泄”,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从5%~15%增至50%,角质层吸收水分后使皮肤水化,引起角质层细胞膨胀成多孔状态而使其紧密的结构变得疏松,易于药物穿透。研究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时还可使皮温从32℃增至37℃,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三是表面活性剂作用,贴敷药物中所含的铅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四是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贴敷方中的芳香类药物,多含挥发性烯烃、醛、酮、酚、醇类物质,其较强的穿透性和走窜性,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 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此次修订,除改正原书中的错漏外,在内容上作了不少更新,删除和精减方药170余首、疾病10种;增补近年来经临床验证疗效确切的外治良方40首,新增疾病3种,使全书外治贴敷良方达1300余首,涉及疾病260余种。总之,本版与第2版比较,内容更加丰富,方药更加实用。
在本书修订过程中,承蒙程美红、文力、程华、程铭、新苗、程文、刘一平、刘荷花、刘华等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筛选、整理工作,在此谨表谢意。虽经修订,但因水平所限,仍难免有误,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人们生病去医院的时候有时候医生会让你贴一些膏药,或者把草药直接贴在身上这样的贴敷疗法,这种贴敷疗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那么什么是贴敷疗法?贴敷疗法有什么优点?我们来看一看。
1、什么是贴敷疗法
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较内治法更为简便、实用,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2、贴敷疗法的功效
1、解表散寒,疏风解肌,风寒之邪由表入侵,客于肺卫,卫阳被逼,营卫失和,则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及咳嗽等症,故外邪侵袭,首犯肺卫,肺主皮毛,主司卫外,邪尚轻浅,贴敷疗法借助药力的作用,最先起到文浊体表魏阳、宜通肺卫之气,疏通皮部及其脉络的作用。
2、解热清毒,调和营卫,热毒留滞,则气血逆乱,内腐成脓为痈,温度炽盛,热级生风,内陷肝郁心包,则可发生痉、厥变症,患者或发热,或肿胀疼痛,或功能受限,贴敷疗法以其寒凉之剂,贴于大椎、内关、肋下,直达静脉,调理脏腑,清热解毒以消邪热,调和营卫,之治疗各种热证、急症的一种常用方法。
3、消积导滞,开郁散结,人体多由七情郁结,或由饮食内伤,导致气机郁滞,肝脾受损,则淤血内停或痰湿交阻,蓄积留止,发为积聚、食滞、痞气等症,贴敷疗法能行气散结,气血得行,结聚易散,软坚散结类药物的作用,共同调整脏腑经脉的功能,使之积消滞散,开郁解结。
3、贴敷疗法的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裹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接将巴布剂或是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复塑料薄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敷。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贴敷疗法的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1、刺激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可每隔1-3天贴治一次。
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
3、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泡之品。
4、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
那么贴敷疗法有哪些优点呢?贴敷疗法的优点,下面继续为你介绍。
5、贴敷疗法的优点
1、途径直接
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作用较为直接,直达病所,直接发挥药效,作用较强。
2、用药安全
贴敷疗法是以透皮吸收发挥作用的药物,较其它给药途径用药较为安全,同时也增大了用药的范围,尤其是外用给药方法历经漫长岁月的临床验证,其方药组成已不计其数,其治疗范围已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种学科多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医疗和保健价值。
3、使用简便
贴敷药物的制作可简可繁,家庭多用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经简单学习就可掌握要领,不需高、精、尖或特殊的医疗设备,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者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4、药源广泛
贴敷疗法的药物取材多较简单,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包括葱、姜、蒜等随地取材,无需耗费过多金钱。且贴敷药方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疗效显着,在疾病的初期即自行解决。节省大量人力财力。
5、稳定可靠,副作用少
贴敷疗法是药物施于体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便于随时观察、了解病情变化,随时加减更换,很少发生副作用,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
6、贴敷疗法常用制剂类型
1、散剂。散剂是穴位敷贴中最基本的剂型。根据辨证选药配方,将药物碾成极细的粉末,过80~100目细筛,药末可直接敷在穴位上或用水等溶剂调和成团贴敷,外卉用纱布、胶布固定,或将药末撒布在普通黑膏药中间敷贴穴位。
散剂制法简便。剂量可以随意变换,药物可以对证加减,且稳定性较高,储存方便。自于药物粉碎后,接触面较大,刺激性增强,故易于发搏作用,疗效迅速。
2、糊剂。是指将散剂加入赋形剂,如酒、醋、姜汁、鸡蛋清等调成糊状敷涂在穴位上。外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效,缓和药物的毒性。再加上赋形剂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可提高疗效。
3、膏剂。有硬膏和软膏两种,其制法不同。硬膏是将药物放入植物油内浸泡l~2日后,加热腑炸,过滤,药油再加热煎熬至滴水成珠,加入铃粉或广丹收膏,摊贴穴位。硬膏易于保存且作用持久,用法简便。
软膏是将药物粉碎为末过筛后,加入醋或酒,人锅加热,熬戍膏状,用时摊贴穴位,定时换药。也可将适量药末加入葱汁、姜汁、蜜、凡士林等调成软膏,摊贴穴位。软音渗透性较强,药物作用迅速。有黏着性和扩展性。
4、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酒、醋等调和制成的球形固体剂型。丸剂贴敷通常选择小丸药。丸者缓也,可使药物缓慢发生作用,药力持久。丸剂便于贮存使用。
5、饼剂。是将药物粉碎过筛后,加入适量的面粉拌糊,压成饼状,放笼上蒸30分钟,待稍凉后摊贴穴位。有些药物具有黏腻性,可直接捣融成饼,大小、重量应根据疾病轻重和贴敷部位而定。
6、锭剂:将敷贴药物粉碎过筛后,加水及面糊适量,制成锭剂,晾于,用时以水或醋磨糊,涂布穴位。本剂型多用于馒性病,可减少配制麻烦,便于随时应用。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此时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1方药的选择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特点:
(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班蟊、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2穴位的选择
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此外,还应结合以下选穴特点:
(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
(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
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然后敷药。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先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或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换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
一般情况下,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天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至5~7天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后再敷药。
对于寒性病证,可在敷药后,在药上热敷或艾灸。
中药外敷是将中药粉末化,过滤,用香油、醋等不同液体制成糊状,敷于身体不同穴位,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俗称穴位贴敷。穴位贴敷对一些慢性疾病有效,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和胃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对于一些危重病例,不应作为首选治疗。此外,皮肤受损或过敏体质的患者也应禁用。
中药外敷治疗就是指把中药用来贴在外边达到治疗的目的,比如中药贴或者是中药包,这些都是可以用来外治的。中药外敷治疗是利用中药的归经原则来进行操作的一种方法,而且它可以通过皮肤透入,让皮肤快速吸收,这样也可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还能活血化瘀,通经走路。原理。该中药外用制剂涂于体表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抗炎、镇痛的目的。
中医外敷治疗法是利用外部治疗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且主要是利用皮肤来吸收。因为一些中药利用皮肤的吸收效果是比较好的,通过皮肤吸收之后可以起到祛风散寒的作用,还可以活血化瘀,针对不同的疾病需要用到不同的药物来进行贴敷治疗。比如目前常用的中药包,还有中药贴。
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带味入经穴,经经络到达脏腑,既驱邪又调理脏腑,效果优于内服。特点。通经活络,以芳香透药为主,迅速打通寒湿阻滞的经络;中医为了消除痹证,把经络骨病归结为痹症。 该中药外用制剂涂于体表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抗炎、镇痛的目的。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中医中药贴敷
本文2023-10-15 15:32: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4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