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的历史,源自哪里,有何发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中国酒的历史,源自哪里,有何发展?,第1张

酒的起源

  酒的起源,我国古籍记载各不相同,一说源于轩辕黄帝,一 说始于禹时仪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酒的起源是经历了一个从自然酒过渡到人工造酒的过程。

  我们知道,凡是含有糖分的物质,如水果,蜂蜜、兽乳,很 容易受到自门然界中的发酵微生物的作用而产生酒。所以,不少人认为:最原始的酒,应该是由含糖水果自然发酵而成。这在古人 的笔记上屡见不鲜。众所周知的猿酒当是自然酒之一。

第一代人工饮料酒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先进入游牧社会,然后再进入农业社会 的。人类最早的人工饮料酒的发明,则是游牧时代用兽乳酿造的乳酒。因为兽乳中含有乳糖,能自然发酵生成乙醇(酒精)。这种 乳酒,古称醴酪(《周礼、礼运篇》)。也就是说,第一代人工饮料酒,不添加任何糖化发酵剂,全靠自然形成。今日的内蒙,西 藏、青海等地的少壮民族,仍保留了这种兽乳制酒的习惯。这大约是距今7000到1万年以前的事。

第二代人工饮料酒(发酵酒)

  我国回第二代人工饮料酒是加了糖化发酵剂来酿成的,又称人 工发酵酒(针对非蒸馏酒而言),亦简称发酵酒。所加的糖化发酵剂,就是大家热悉的曲蘖。这是我国的一大特点,它又分为天然 曲蘖酿酒和人工曲蘖酿酒两个阶段。

 (1)天然曲蘖酿酒(第一阶段)

  用天然曲蘖酿酒是第二代人工饮料酒的第一阶段。出现在农 业产生前后。我们祖先因认识到野生植物的淀粉种子可以充饥,便搜集贮藏以备冬用。诚然,农业社会出现以后,贮藏的谷物就更 多。由于当时保存的方法原始、粗放、条件差,谷物在贮藏过程中受潮发芽,长霉的现象比较普遍,吃剩的熟谷物也会发霉,这 些发芽长霉的谷物,形成了天然的曲蘖,遇到水以后,自然会发酵生成酒。为此,必然启示人们模拟。从而懂得和掌握了制造曲 蘖的方法,并用于酿酒。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曲蘖是不分家 的,是混合在一起的。《淮南子》提出:清酿美酒,始于耒耜。”也就是说酒源于农 业之初。

 (2)用曲作酒,用蘖作醴(第二阶段)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酿酒技术的进步。到了农耕时代的 中、晚期,曲蘖分为曲、蘖(谷芽)、黄衣曲(糖化用曲、酱曲、 豉曲)。于是,人类把用蘖酿制的“酒”称为醴,把用曲制作的酒 方称为酒。也就是说,第二代人工饮料酒发展的第二阶段,实现曲、蘖分家。

  醴盛行于夏、商、周三代,秦以后逐渐被用曲酿造 的酒取代。至于曲蘖分家的具体时间,可能在阶级社会的商周时期。

  为什么用蘖作醴的方法会被淘汰呢正如明代末宋应星指出的 那样“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致失传,则并蘖法亦“亡”(《天工开物》)。从发酵原理来看,蘖(谷芽)是单边发 酵,在发酵过程中,仅起糖化作用;因此,醴中含乙醇量很低。而用曲制酒,则是边糖化边酒化的复式发酵,亦称双边发酵;所 以,酒中的乙醇含量较高。从生产技术的角度判断,用曲制酒的方法,比用蘖制醴要先进得多,必然要淘汰用蘖作醴的方法。

中国是啤酒的发源地之一

  啤酒是用麦芽酿造的。我国用蘖(谷芽)造酒(醴)的时间, 与巴比伦用麦芽造啤酒都同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已无法查考。可以肯定,巴比伦人因没有发明创造出酿 制高度粮食酒的方法,保存了啤酒的生产方法。而中国,如前所述,发明了曲,淘汰了蘖这一方法。

粮食酒出现的年代

  我们平时所指酒的起源,系指粮食酒的出现,也就是发酵酒 的出现。第二代人工饮料酒的出现,应在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 7000年。因为,这时人类社会已进入以农耕为主的原始社会,这 已从地下出土的大量饮酒、酿酒器皿中得到证实。

曲和发酵酒(第二代酒)的发展

  曲是一种利用固体培养物保存微生物的好方法。在干燥条件 下,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活性容易保持不变。这种方法的原理,一直延用到今天。

曲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贡献,19世纪传入西 方,不仅改变了西方自古沿用麦芽糖化谷物,然后再加酵母菌发酵成酒的方法,还奠定了酒精工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曲给现代发酵工业和酶制剂工业带来了深远影响。

  根据殷墟的发掘,发现了用大缸酿酒的酿酒场所,其规模相 当可观,可以判断,酿酒技术已有较大的进步。史家记载的“纣为酒也、同船糟丘而牛饮者,3000馀人为辈”虽有夸张,确实反映了酿酒业的规模。

  到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建立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酿酒业也有了更大的进步。不但设立了专门机构,指定专职官员来管理酒的生产,还制订了酿酒的工艺操作,这些都促进了酿酒技术的发展。

  到了秦汉、酿酒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一是研究原 料,并进行分级;二是曲的品种迅速增加,仅汉初杨雄在《方言》,中就

  记载了近10种。最初人类用的是散曲,至于大小曲出现的时间,一般认为大曲是秦汉以前,而小曲稍早,当在战国以前。

  西汉的制酒方法是:“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酒六斛六斗。 其配方与今日黄酒的配方比例比较接近。

  到了公元5世纪,北魏贾思勰在其编写的《齐民要术》中, 系统而又详尽地总结,记载了各种制曲的方法,酿酒的操作、工艺规范。这些技术很快传到朝鲜、日水、印度支那及南洋等国。 日本三大酒神庙之一的山松尾神社,就是公元701年由一个姓秦的中国酒师建造的。尔后北宋窦革的《酒谱》,朱翼中的《北山酒经》等都系统地 总结与记载了大量的制曲和酿酒的工艺方法,如酒坛内部涂蜡或漆;新酒必须杀菌,煮酒用松香,黄蜡作消泡剂; 榨酒用压板, 装坛酒应满;制曲原料不蒸也不煮,用生料,上次老曲涂在生 (新)曲外面(类似按种)等等,这些都说明酿酒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

北宋的又一大进步是红曲的发现与应用。明代李时珍和宋应 星分别在《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以上所述的酒并不是蒸馏酒,全都是发酵酒,也称酿造酒,即属今日黄酒的范畴,放不赘述。

第三代人工饮料酒——蒸馏酒的出现(唐代)

  蒸馏酒今多称为白酒,又叫烧酒。这是我们祖先为了提高酒 度,增加酒精含量,在长期酿酒实践的基础上,利用酒精与水沸点不同,蒸烤取酒的方法。蒸馏酒的出现,是酿酒史上一个划时 代的进步,是我国的第三代酒。对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中外学者都想弄清,至今仍在探索之中。大多数的西方学者认为,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蒸馏技术和蒸馏酒的国家。因为蒸馏技术与我国古代炼丹术有密切的关系,一旦掌握了蒸馏方法,必然 会运用到酒的蒸馏上。单就蒸馏技术来看,我国至迟应在公元二世纪以前便掌握了。那么,我国蒸馏酒的出现应在何时呢 过去,由于受李时珍“烧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创””

保存了啤酒的生产方法。而中国,如前所述,发明了曲, (《本草 纲目》)的影响,不少同志误以为始于此。进而由此伴生了“烧酒西来说”,或曰“外来说”。关于这个问题,李时珍本人也不能自圆其说,他在这之后的葡萄酒条中写道:“有如烧酒者,有大毒。 ……烧者取葡萄数十斤,同大曲酿榨,取入甑蒸之,以器承滴 露,红色可爱,古者西域造之,唐时破高昌始得其法。”唐破高昌 当在贞观14年(公元640年),一唐一元,相差竞达六、七百年。为此,拟稍详叙干后。

  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已经否定了“蒸馏酒始于元朝”之 说。北宋田锡的《麴本草》中便记载了一种酒是经过反复二至三次的蒸馏而得到的美酒.度数较高,饮少量便醉。说明此时我国 已懂得蒸馏酒的制作方法。1163年南宋吴误的《丹房须知》上也记载了多种类型完善的蒸馏器。同期的张世南的《游宦纪闻》卷 五也记载了蒸馏器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情况。1975年河北承德憾青龙县出土的一套

  金代铜烧酒锅的年代.最迟不超过1161年。敦煌 壁画中的西夏酿酒蒸馏壁画也可证明,十世纪以前,即北宋以前,我国已出现了蒸馏酒,这己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如前所述、公元640年唐太宗时,我国新疆地区便会制作蒸馏 酒了;故“唐破高昌始得其法”,说明唐代已出现了烧酒。也就是说,我国在公元七世纪便有了蒸馏酒。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心芳先生在《曲蘖酿 酒的起源与发展》一文中指出,唐代可能出现蒸馏酒。这个判断不仅与前述的“唐破高昌始得其法”是相印证,而且大量的唐代文献也说明了这一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雍陶(805~)亦有“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之名句。李肇的《国史补》也记 载有剑南之烧春等等。以上是从蒸馏酒的名称来看。从蒸馏工艺来看,唐开元年间(713~755),陈藏器《本草拾遗》中有“甄(蒸)气水”,“以气乘取”的记载。此外,近几年来出土的隋唐文物中,还出现了只有15~20毫升的小酒杯,如果没有烧酒,肯 定不会制作这么小的酒杯。

  这些都充分说明,唐代不仅出现了蒸馏酒,而且比较普及。正如朱宝镛教授最近指出的那样:“西南地区可能先有烧酒,所以雍陶喝到了成都烧酒,连长安都不想去了。”(1981年《对外贸易》第四期)、

  这个判断也是正确的。从已发现的文献记载来看,贵州少数 民旅彝族文献《西南彝志》第十五卷《播勒土司·论雄伟的十重宫殿》

在论述隋末唐初的这件事时曾说:“酿成纯米酒,如露水下降。”这就是简单的蒸馏酒工艺的记载。《西南彝志》的记载,与唐太宗破高昌时的“用器承取滴露”,《本草拾遗》和元代《饮膳正 要》的“用好酒蒸熬取露”等记载,恰相呼应。因此,唐代出现了蒸馏熬酒已无庸置疑。 

中国出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传统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一直努力从各种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将优秀的元素留存下来,并且摒弃其中不合时宜、无益于社会进步的部分。这一理念不仅在文化传承上有广泛运用,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古代文化传承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周易》这一重要经典。《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它以八卦为基础,通过推演变化来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在《周易》中,就注重提炼事物本质,剔除其中的杂质。这种思想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其他经典著作和思想体系中也都有体现。例如《论语》中孔子提倡学习先贤之道而舍弃其非道之言;《道德经》中老子讲述了“去圣就智”的思想,即强调去除虚伪的学问,回归真实的本心。这些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在古代文化传承上的重要表现。

在社会生活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也有广泛运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制度和传统,这些制度和传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将其中具有普世价值的部分保留下来。例如,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中国出现了诸多先进而富有智慧的理念和方法,如儒家提倡的仁政、孔子倡导的君子之道等。这些思想和实践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被认为是中国政治智慧的瑰宝。随着时代不断变迁,这些传统制度也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比如,中国历史上曾多次进行政治制度改革,通过去除不适应时代要求、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因素,保留并发扬好的方面。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文化交流和创新发展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中国吸纳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并加以融合和发展。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使得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不断繁荣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例如,在传统艺术领域,中国绘画艺术一直注重取象精微、淡泊明志,具有浓厚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境。而戏曲艺术则通过演员扮演人物形象,将剧情梗概提炼出来,使得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内涵。这些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在文化传统传承方面的重要体现。

中国出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发展中。这一思想在文化传承、社会生活和创新发展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通过提炼优秀的元素,去除不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进步的部分,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既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的时候,觉得挺上口,和朋友整两杯的时候,也总有朋友这样劝酒,有时在不经意中,就稀里糊涂地醉了,明知这是劝酒辞令,可总推托不了。我这人就这毛病,干啥也不实在,就是喝酒实在,朋友就说,酒品如人品,听着舒服,得!保准又得喝醉。时间久了,听得多了,醉得也多了,总觉得不对劲,可总是身不由已。

看过**《红高粱》,大体了解一星半点的酿酒知识,知道用诸如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发酵,流出的液体就是叫做酒的了。新华社合肥2004年12月16日电介绍,中国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贾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酒,大约在9000年前中国人就会利用水果和蜂蜜充当酵母利用稻米来酿酒,也证实了酒确确实实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多少粮食出一斤酒,这我还真不知道,大约得三四斤吧,或许是个比较保守的数字,不管怎么说,酒是粮食的精华是一点不错了。

唉,这粮食精啊,比那狐仙妖媚得多了。

中国人好喝酒,中国有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中国的酒文化被我们一代代发扬光大,尤其是我们山东人,性格豪爽,重情好饮,“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酒桌上的文化着实丰富,劝酒的本事更是了得。猜宝划拳哥俩好,想痛痛快快喝,就“感情深,一口闷”,想意思意思,“感情浅,舔一舔”啊,想不喝,“只要感情有,喝啥也是酒”嘛,想白酒啤酒掺合着喝,找个借口吗?那就“白盖沙,会当家;沙盖红,不受穷”吧,想尽兴,不妨“感情铁,喝出血”。只要想喝酒,就有的是一饮而尽的理由,有的是一醉方休的道理,痛快淋漓地大干一场,仍然欠点火侯,那就不妨“单个练”啊,这法儿即兴也行,单独表示方显兄弟情深啊。怎么样,经过这一番番地轰炸,终于从轻言慢语、甜言蜜语、豪言壮语到胡言乱语了吧,说了些啥?做了些啥?这谁还想得着,等酒醒了咱再后悔去吧!再发誓去吧!反正我们有的是给自己实践诺言的机会,不信的话咱就摆上,再试试?

朋友告诉我,在接受这美酒洗礼的时候要时刻提防三种人,这三种人是万万不可忽视的,“红脸蛋儿的、扎小辫儿的、带药片儿的”,还真是那么回事,想当初,我就曾栽一位扎小辫儿的手中,其实不只是轻视了人家,怪就怪咱贪杯,怪就怪咱大老爷们儿难过美人关,说实话,那位算不上美女,咱更不是英雄,可是咱醉了,人家没事。这也让我想起一句话,“吓死胆大的,淹死会水的”——先喝醉的也是那能装酒的,何况我只是一般般。

这“常在酒中泡,哪有不湿身”?

而“食用”如此之多的粮食精之后,我们是否真的年轻了呢?并非所以然。君不见我们周边嗜酒者中的“三高一忧”吗,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酿成的忧愁,可谓是“高”处不胜寒,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食道癌、心脑血管疾病……不一而足。等到“胜利”的那一天,真的是悔青了肠子,找不着北,哭吧,恐怕也找不着调了。酒戒了、烟戒了、不久的将来饭也戒了。

酒被我们折腾没了,我们被酒折腾惨了。

我不反对饮酒(甚至是饮酒的拥护者),不反对国人呷一呷这杯中之物,最起码,酒还是联系感情的纽带嘛,国宴家宴、亲朋好友同学聚会、新婚喜筵、生日PARTY,少不了推杯换盏,筹斛交措一番,这是正常而正当的,盛情难却之下该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但我们在端起酒杯时可千万别一心惦记着“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的诱惑之言。适量饮酒是有好处的,据说可以舒筋活血,我的一位女学长,从不饮酒的她在得了冠心病后,她的一位医生朋友给她开了一个适量喝点白酒的“处方”,听说还挺管用。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不能实践“越喝越年轻”的说辞,真那样的话,那可不仅仅是伤肝伤胃的问题了,最终剩下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不尽的“伤心”。信乎?张望我们的周围,有鲜活的例子在昭示着我们吧!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现实生活中还有几个人能这样挥洒自如?我想,这不应该是当代人所能比肩的吧?

还是现实一点吧。

吃点儿喝点儿落点儿,“落”的究竟是啥?想好了,我们再喝

洛阳牡丹甲天下 酒祖杜康醺众生

杜康故乡杜康酒,古老名酒添新香。

在造字鼻祖黄帝史官仓颉和造酒始祖杜康的神圣故乡——陕西白水县,如今,又挖掘出具有3000多年酿造史、已失传近两个世纪、神奇而独特的“王室八珍”之一的杜康美酒。

在我国古老的文明史中,酒的文化无比辉煌。被誉为酒林“元老”的杜康美酒,为我国久负盛名的历史名酒,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该酒因酒祖杜康始造而得名。千百年来,杜康酒广为流传,闻名遐迩,赞誉之辞遍及史籍。三国时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留下:“慨当以慷,优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可见杜康酒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就名震朝野,誉满神州。真乃为:冠我民族之酒魂,纵横天下独占春!

据史料和考古表明,杜康酒确实在陕西白水县酿造。杜康造酒作坊的旧址,在陕西白水县大杨乡康家卫村。此村三山环抱,风景秀丽,松柏常青,附近有一条大沟,流水清澈见底,因杜康在此沟畔造酒,故名杜康沟。沟底有一清泉,泉水从地下往上汩汩涌出。据清代《白水县志》记载:“泉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又记有:“杜康取此水造酒”,人称杜康泉。经有关科研部门化验,水呈中性,硬度低,钙质少,杂质少,比重大,含碳酸盐类物质较高,清澈易沉淀。生水喝起来,香甜爽口,确系酿酒最佳泉水。用这种水酿酒,特别润滑芳香。很早以前,人们在杜康泉旁建有杜康庙。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又作过修葺。“乡民每岁正月二十一日,男女老幼至庙祀赛烹。”现在泉水上面建了一座古香古色的凉亭,潺潺流水穿亭底而过。当年杜康在此汲取味甜质纯的泉水,精心酿酒,人饮之,倍觉润喉生津,驱寒活血,健脾强胃,振奋精神,延年益寿,因此声名日盛。

传说杜康当年在这里以奇法制成香醪,献给周天子。天子饮后振神增食,高兴异常,遂封杜康为“酒仙”。从此,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杜康作为酿酒的鼻祖尊崇着,在各地兴建杜康祠,祭奉“杜康神”。直到新中国建立前,贵州茅台、山西汾酒、陕西西凤等名酒作坊还在沿循此俗。

杜康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杜康,字仲宁,周代人,生于陕西白水县康家卫,葬于此地。据清乾隆年间《白水县志》记载:“杜康,字仲宁,为县之康家卫人,善造酒。”又载:“杜康墓,县西十五里,墓侧尚有遗槽,颇大云。”另在县志图中标有杜康墓的位置。明万历年间,在杜康沟修建杜康庙。清康熙四十八年立的《创修杜公祠》碑文载:“杜公讳康,字仲宁,生于县之康家卫,立庙墓在焉,考之史,善造酒。”此外,近年该县又发现4块石碑,也都记载着杜康的身世和酿酒功绩。至于杜康酿酒,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酒史》、《酒浩》、《酒经》、《战国策》、《事物纪原》、《中国人名大辞典》等书中,都提到杜康造酒。史载杜康曾做“牧正”。有一次把“余粥弃于桑(桑树洞)”。“又至,闻有奇味”,发现是桑树洞中的饭发酵后溢出的香气,“杜康尝而甘美,遂得酿酒之秘。”从此杜康以酿酒为业。汉代《世本》记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即杜康)作秫酒。”东汉许慎的《说文》中说:“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云:“杜康善造酒。”《酒史》中曰:“杜康始作秫酒。”陶渊明《集述酒诗序》中写道:“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唐皮日休《酒床诗》云:“滴滴连有声,空疑杜康语。”唐代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曾挈家到白水投奔其舅崔少府,写了《白水旧宅喜雨》等诗多首,有:“杜康频劳劝,张梨不外求”的佳句。苏东坡《止酒诗》曰:“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援,到白水县实地考察后,为白水县杜康酒厂题词:“杜康圣地”。千百年来,杜康一直被后人尊为“酿酒鼻祖”,流芳民间。

杜康酒名声大振,还有一段趣闻:“传说杜康在白水康家卫开了一个酒店。东晋“竹林七贤”中的名士刘伶,以饮酒闻名天下。一天,刘伶从这里路过,看见酒店门上贴着一幅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刘伶看了,不禁哈哈大笑,心想,我这个赫赫有名的海量酒仙,哪里的酒没吃过,从未见过这样夸海口的。且让我把你的酒统统喝干,看你还敢不敢狂接着,刘伶进了酒店,杜康举杯相敬。谁知,三杯下肚,刘伶只觉天旋地转,果然醉倒了,跌跌撞撞地回家去,一醉三年。三年后,杜康到刘伶家要酒钱。家人说,刘伶已死去三年了。刘伶的妻子听到杜康来讨酒钱,又气又恨,上前一把揪往杜康,哭闹着要和杜康打人命官司。杜康笑道:“刘伶未死,是醉过去了。”他们到了墓地,打开棺材一看,刘伶醉意已消,慢慢苏醒过来。他睁开睡眼,伸开双臂,打了一个大呵欠,吹出一股喷鼻的酒香,得意地说:“好酒,真香啊!”这就是民间至今还流传的“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至今,在白水县大杨乡康家卫村杜康墓对岸,一小溪之隔,便是刘伶之墓,石砌而就。古代流传下来的《杜康造酒醉刘伶》一书中写道:“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刘伶三年整。”当然,这是夸张的民间传说。但杜康酒确实有“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美誉。

杜康酒是我国珍贵的遗产之一。千百年来,杜康一直被人们奉为我国酿酒的“祖师爷”,流芳百世,但其酿酒方法早已失传。

为了发掘继承杜康酒的传统工艺,使历史名酒重放异采,1976年陕西省白水杜康酒厂在杜康当年酿酒遗址杜康沟畔重建,占地76亩。酒厂职工在“复兴杜康,为国争光”的精神鼓舞下,查阅历史文献,发掘杜康造酒遗方,走访民间酿酒世家,广采传统制曲经验,继承古代造酒精华,走西凤,下泸州,访杏花,取名家之精艺,创杜康之新风,博取全国名酒之长。经过反复研究试验,汲取当年杜康造酒用的清冽甘美杜康泉水,选用当地优质大麦、小麦、豌豆作曲,精选关中优质高粱为原料,沿用老土泥池发酵,应用传统酿造遗方与现代科学酿酒工艺相结合,经制曲、发酵、立窖、挑窖、蒸馏、勾兑,终于精酿而成。千古流芳的杜康名酒又获新生。

白水杜康酒,属清香型白酒,酒液清澈透明,芳香纯正,入口绵甜,醇厚柔和,五味协调,回味悠长,饮后留香,风味独特,深受专家和广大消费者的赞赏与欢迎。初喝喜欢,久饮不厌,真是馈赠礼品的好酒,喜庆宴客的佳酿,佐餐饮宴的上品。

白水杜康酒,1979年以来,在历次全国评酒中多次获奖。1984年5月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产品,获“景泰蓝”奖杯;同年11月,在轻工部全国酒类质量大赛中获铜牌奖;198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1990年又获全国轻工产品博览会金奖殊荣;1991年再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荣衔。目前,该厂已形成万吨生产能力,产品有60°、55°、52°、50°、39°等各种杜康酒,并以杜康酒为基础,以陕西特产沙苑子和五加参为主要原料,酿成杜康沙苑子、杜康五加参酒。产品畅销全国31个省市,在台湾尤为抢手。并出口日本、新加坡、墨西哥、德国、美国、玻利维亚等十多个国家和港澳地区。

历史上,杜康美酒曾经倾倒无数的英雄豪杰。如今,白水杜康酒这颗明珠更加耀眼夺目!

酒祖杜康誉全球,杜康美酒满神州,

君且饮杯杜康酒,壮筋增力雄纠纠。

出自歌曲《庆酒歌》。

1、歌词节选: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酒是粮食做,不喝是罪过。

2、歌曲《庆酒歌》发行于2011年,由韩文完成填词、编曲,歌手雪村演唱,凭借其动人心魄的旋律,一经上线便火爆网络。

首先,古人的酒没有现在的纯度高,所以多喝几杯和现在比,没有太大的伤害。其次,古人喝酒过量也是对身体有伤害的,并不是古人喝酒就治病了,这是个错误的观点。现在人如果饮酒适量也是没问题的,就怕饮酒过度。

《礼记·月令》中提到了用曲造酒的六点注意事项:“秫稻必齐,曲粟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要求造酒用的谷物必须成熟,投曲必须及时,浸煮时必须保持清洁。

造酒用的水质必须要好,器皿必须用优良的陶器,火候必须适宜,这其实也是对我国古代酿酒技术的科学总结。汉代由于制曲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不同的谷物制曲,从而增加了酒的品种。

北魏的《齐民要术》专门讲了制曲酿酒的方法,列举的12种制曲法中,有两种是碎块的散曲,有10种是饼状曲,这些饼曲至今仍是酿造高粱酒最常用的曲。唐宋时期,制曲技术进一步发展,酒的品种更多了。北宋时还出现了一部论述造酒的专著——《北山酒经》。

扩展资料

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

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国酒文化

中国酒的历史,源自哪里,有何发展?

酒的起源  酒的起源,我国古籍记载各不相同,一说源于轩辕黄帝,一 说始于禹时仪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酒的起源是经历了一个从自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