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韩国历史,第1张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在高句丽故地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以统辖其地,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故地,包有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西岸及库页岛直至大海。自此朝鲜半岛全部处于唐朝的实际行政统治之下。

  高丽朝鲜

  918年,后高句丽的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迁都至自己的家乡开城(松岳),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南部,建立高丽王朝。 962年,宋太祖建隆三年十月,王建之子王昭遣其广评侍郎李兴祐、副使李励希、判官李彬等来朝贡。 993年,高丽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北宋的朝贡关系,向辽国称臣。 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 1231年,高丽蒙古战争,高丽国王逃至江华岛;1273年,元军占领济州岛,国王投降蒙古汗国,高丽蒙古战争结束,高丽成为元朝的藩属国。

  朝鲜王朝

  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则早已决心归附明朝,他从鸭绿江边回兵占领首都开城并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高丽国王,统一朝鲜半岛南部,定都汉阳。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在高丽大臣李之兰以及左侍中裴克廉、郑道传、赵浚等人的倡议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开城)寿昌宫即位。其时五十八岁。

  朝鲜李氏王朝正史(韩国奎章阁版)(11张)  李成桂派使向金陵的明朝朝廷上表,称高丽国王昏乱,自己受万众推戴不得不即位。朱元璋则口气冷漠,道“尔恭愍王死,称其有子,请立之,后来又说不是。又以王瑶为王孙正派,请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来,大概要自作王。我不问,教他自作,自要抚绥百姓,相通来往”。 不久,李成桂拟定两个国号——“朝鲜”(古朝鲜国名)和“和宁”(李子春就仕之地)。由于传统观点中李成桂属于大逆不道的篡位,为得到中国明朝皇帝的支持,遣使请朱元璋裁定新国号,朱元璋以纪念殷商箕子之故,取“朝日鲜明”之意,圈选了朝鲜二字。但是朱元璋仍认为李成桂“顽嚣狡诈”,没有册封。李成桂是实际上的朝鲜国王,但是由于没有受到明太祖册封,上国书与明朝天子时,仍然使用“权知高丽国事”。 国号更改后则使用“权知朝鲜国事”,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帝赐朝鲜太宗国王诰命,及亲王爵的九章冕服(朝鲜本郡王爵,应赐五章或七章服),正式册封李成桂之子李芳远为朝鲜国王。这样,李成桂和李芳果多次求而不得的明朝册封,终于被李芳远得到了。他的头衔也从其父兄的“权知朝鲜国事”变为朝鲜国王,正式成为中国中央王朝的藩属国。明成祖登极之后,李芳远又再次上贺表,请冠冕服饰,于是再次得到了明朝所赐的金印、诰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坠、经籍彩币表里,并允许其使用天朝服色,这就是韩服的起源。 永乐六年五月二十四日,老迈多病的李成桂于昌德宫广延楼下别殿去世。共计在位七年,在上王位十年,春秋七十四岁。明成祖赐谥为“康献”。 朝鲜王朝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对中国采取事大国政策。

  与中国的册封关系

  高丽史卷六五 志第十九 礼七 宾礼 迎大明无诏勅使仪 迎大明无诏勅使仪。 使臣入国境。守关官驰报。王遣官远接。使臣近王京。前期令有司。於迎宾馆设幄帐。城门街路结彩。至日。王备仪卫。出迎於城外幄次。世子以下百官皆从。竝常服。使臣至。百官以次立待于迎宾馆道南北向。异位重行。王出立於幄外。使者下马。与王对揖后。相让上马偕行。使臣由道左。王由道右。至王宫。俱下马偕入。王入门自西。使臣入门自东。至正殿中对立。使臣立东。王立西。有口宣圣旨。则使臣立宣。王北向跪听。仍受齎来公牒讫。叩头兴平身。王进使臣前。稍躬身。问圣躬万福。使臣答后。王北向跪。叩头兴平身。东西相向再拜讫。略敍寒暄。东西对坐。设茶后。王入内。小歇。世子与使臣。相见再拜。次诸君。次宰枢。次百官。皆同讫。王出就坐。飨使臣后。有口宣使臣。则王亲送至馆。或令世子送之。无口宣使臣。则命宰枢送至馆。若有手诏勅符。则不用此礼。依朝廷颁降仪。 明成祖赐朝鲜国王四爪蟒袍

  建文初;成桂(太祖大王注;赐朝鲜为亲王爵)表陈年老,以子芳远袭位。帝许之。 永乐二年十二月;帝诏立芳远(朝鲜太宗大王)子禔为世子,从其请也。 永乐十六年;帝命光禄少卿韩确、鸿胪丞刘泉诏封祹(朝鲜世宗大王)为朝鲜国王。 永乐二十年;芳远卒,赐谥恭定。二十一年七月,祹请立嫡子珦为世子,从之。先是,敕祹贡马万匹,至是如数至,赐白金绮绢。 宣德二年;三月遣中官赐白金纻纱,别敕进马五千匹,资边用。九月如数至。 宣德八年;诏赐祹《五经》、《四书》、《性理》、《通鉴纲目》诸书。 正统三年八月;赐祹(朝鲜世宗大王)远游冠、绛纱袍、玉佩、赤舄、天朝服饰。 景泰元年;祹卒,赐吊祭,谥庄宪,诏封其子珦(朝鲜文宗大王)为国王。 嘉庆五年;遣使敕封李算子钖为世子。适李算薨,即以册封世子之正副使者往封李钖为朝鲜国王。 清道光十一年;钖奏请封嫡孙李怳为世孙,帝俞所请,遣使赍敕封李怳为朝鲜国王世孙。 道光十五年;李钖薨,王妃金氏请以世孙李怳袭封,因为故世子具陈请追赐爵谥,及世子妇诰命。二月,帝(道光帝)遣使谕祭,赐钖谥宣恪;赠故世子炅为国王,谥康穆,妻为王妃;敕封世孙怳为朝鲜国王。怳上表贺册立皇后暨上皇太后徽号,贡方物。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马关条约成,其第一款中国确认朝鲜为完全无缺独立自主之国,凡前此贡献等典礼皆废之。盖自崇德二年李倧归附,朝鲜为清属国者凡二百五十有八年,至是遂为独立自主国云。 朝鲜李氏王朝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3年立国至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6年,其间503年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中国朝贡体系的组成部分,历代朝鲜国王均受中国中央王朝的直接册封与赏赐。公元1896年为日本占领,朝鲜结束了与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藩属朝贡的宗主关系。

  万历援朝

  1591年日本丰臣秀吉派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汉城(首尔)和平壤。朝鲜国王遣使向中国乞兵万历帝派军援朝;1598年日军被中朝联军击溃,朝鲜将领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援,最后都壮烈牺牲。史称“万历援朝战争”。日本丰臣秀吉向万历帝投降,万历赐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诏书如下(现存于日本国家博物馆)。

  万历帝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诏书(4张)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圣仁广运,凡天覆地载,莫不尊亲;帝命溥将,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诞育多方。龟纽龙章,远赐扶桑之域;贞珉大篆,荣施镇国之山。嗣以海波之扬,偶致风占之隔。当兹盛际,宜讃彜章。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西驰一介之使,欣慕来同。北叩万里之关,肯求内附。情既坚于恭顺,恩可靳于柔怀。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赐之诰命。于戏!龙贲芝函,袭冠裳于海表,风行卉服,固藩卫于天朝,尔其念臣职之当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无替款诚。祗服纶言,永尊声教。钦哉!” (《朝鲜宣祖实录》卷37)宣祖李昖说:“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 《(朝鲜)宣祖实录》之卷三十五;记录了朝鲜国王李昖与其臣下李德馨进行的一番意味深长的问答,李昖问道:“铳筒(指日本人的鸟铳)之声,不与天兵(指明军)之火炮同耶?”李德馨回答:“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荡,不可状言……”李昖赞叹道:“军势如此,可不战而胜矣!” 《(朝鲜)宣祖实录》。“以佛狼器、虎蹲炮、灭虏炮等器为之,距城五里许,诸炮一时齐发,则声如天地动,俄而火光触天,诸倭持红白旗出来者,尽僵仆而,天兵骈哄入城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三四。万历帝以朝鲜事平,下诏宣告,朝鲜遣使贡谢。神宗回赐彩币,诏谕朝鲜国王李昖:“吾将士思归,挽输非便,行当尽撤,尔可亟图。务令倭闻声不敢复来,即来亦无复足虑”。 万历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敕谕朝鲜国王,诏令如下: 你国虽介居山海中,传祚最久。近来倭奴一入,而王城不守,原野暴骨,庙社为墟。追思败丧之因,岂尽适然之致。或言王偷玩细娱,信惑群小,不恤民命,不修军实。启侮诲盗,以非一朝,而臣下未有进言者。前车既覆,后车岂可不引以为戒。惠徼福于你祖,及我师战胜之威,使王君臣父子相保,岂不甚幸。不知王新从播越之余,归见黍离之故言,烧残之丘陇,与素服郊迎之士众。噬脐疾首,何以为心,改弦易撤,何以为计。 朕之视王,虽称外藩,然朝聘社文之外,原无烦王一兵一役。今日之事,止以大义发愤,哀存式微,固非王之德责于朕也。大兵且撤,王今自还国而治,尺寸之土,朕无与焉。其可更以越国救援为常事,使你国恃而不设备,则处堂厝火,行且自及,猝有他变,朕不能为王谋矣。钦哉。 万历援朝战争后,加深了朝鲜与宗主国明朝的关系,以至于明朝末年皇太极胁迫朝鲜国王叛变明朝,遭到朝鲜国王的强烈反对。 (《(朝鲜)宣祖实录》卷37载);“我朝三百年来,服事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所谓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实是真诚痛切语也,宁获过于上国,而不忍负皇明也”。 在清兴起以前,朝鲜与明朝保持着传统的藩属关系(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遣使至朝鲜赐玺书,从而确立起两国间的宗藩关系)。1636年,皇太极率兵新征朝鲜,攻占朝鲜京都汉城,朝鲜国王在国家存亡之际,迫于无奈,接受了清军的条件投降,停用明朝年号,断绝与明朝的一切交往,并奉清朝为宗主,正式确立与清朝的藩属关系。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双方使节每年往来不断。朝鲜方面,每年除有贺冬至、贺正朔、贺圣节、纳岁币的四次固定朝贡使节外,还有多种不定期使节入朝。

  朝鲜(韩国)李氏王朝大王世系表

  因朝鲜李氏王朝为明朝和清朝的藩属国,故其国无年号,奉宗主国正朔用宗主国年号。 太宗大王 李芳远 用明朝年号 (永乐) 世宗大王 李祹 用明朝年号 (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 文宗大王 李珦 用明朝年号 (景泰) 端宗大王 李弘暐 用明朝年号 (景泰) 世祖大王 李瑈 用明朝年号 (景泰、天顺、成化) 睿宗大王 李晄 用明朝年号 (成化) 成宗大王 李娎 用明朝年号 (成化、弘治) 燕山君 李隆 用明朝年号 (弘治、正德) 中宗大王 李怿 用明朝年号 (正德、嘉靖) 仁宗大王 李峼 用明朝年号 (嘉靖) 明宗大王 李峘 用明朝年号 (嘉靖、隆庆) 宣祖大王 李昖 用明朝年号 (隆庆、万历) 光海君 李珲 用明朝年号 (万历) 仁祖大王 李倧 用明朝及清朝年号 (万历、天启、崇祯、崇德) 孝宗大王 李淏 用中国干支纪年,使用清朝年号 ,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  显宗大王 李棩 用中国干支纪年,使用清朝年号 ,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  肃宗大王 李焞 用中国干支纪年,使用清朝年号 ,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  景宗大王 李昀 用中国干支纪年,使用清朝年号 ,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  英祖大王 李昑 用中国干支纪年,使用清朝年号 ,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  正祖大王 李算 用中国干支纪年,使用清朝年号 ,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  纯祖大王 李玜 用中国干支纪年,使用清朝年号 ,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  宪宗大王 李奂 用中国干支纪年,使用清朝年号 ,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  哲宗大王 李元范 用中国干支纪年,使用清朝年号 ,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  高宗大王 李熙 用中国干支纪年,使用清朝年号 ,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  注:1896年—1910年高宗和纯宗受日本扶植称“大韩帝国”皇帝,不再使用干支年号及檀君纪年,改年号,并改国号为韩,与清朝结束宗藩关系。

  编辑本段位于韩国的景福宫

  自汉武帝的乐浪郡设置以后,中国的先进文化知识和先进的工艺技巧大量输入朝鲜半岛,促进了当地农业、手工业、建筑业的迅速发展。 景福宫正殿勤政殿脊兽(诸侯6个)

  北京故宫太和殿(10个脊兽)

  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7年)正月,李成桂下令在原高丽宫殿的基础上按照明朝亲王府的规格加以扩建,并兴建新的建筑。同年9月初步竣工,宫名取自《诗经·大雅·既醉》:“既醉以酒 既饱以德 君子万年 介尔景福”。景福宫按照明朝亲王府的规格建造,用王爵规格的绿色琉璃瓦覆盖(天子宫殿为**琉璃瓦),其宫正殿屋脊有脊兽6个(天子正殿十个;取十全十美之意)。 1553年(嘉靖32年)九月十四日丁巳,景福宫发生大火,康宁殿、思政殿、钦敬阁被大火焚毁,历代珍宝、书籍、大王大妃诰命、服饰文物全被烧毁,明宗、王妃沈氏与王大妃(文定王后)尹氏移居昌德宫。1592年万历朝鲜战争爆发,4月28日忠州失守,宣祖国王于4月30日仓促出宫,以大臣尹斗寿为扈从,星夜兼程逃往西北。在出宫前夕,宣祖下令在宫中举火,将景福宫中历代宝玩以及文武楼、弘文馆所藏书籍、春秋馆所藏历代实录、文献“烧尽无遗”,景福宫再度被焚毁。 景福宫勤政殿的四爪蟒图

  万历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王室返回汉城,以成宗之兄月山大君府邸为 位于韩国的朝鲜王朝正殿勤政殿

  临时行宫,改名庆云宫。因景福宫内殿宇繁多,工程浩大,而李朝经过两次侵略战争之后经济残破,无力修复景福宫,只好将原来作为离宫的昌德宫当作正宫使用,景福宫从此被闲置约两百七十年1868年,王宫由昌德宫转移至此,1895年8月20日夜间,闵妃在景福宫北部的乾清宫坤宁阁中遭到日本特务暗杀,高宗逃到俄罗斯公使馆,王室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景福宫居住。从此有着近500余年历史的景福宫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用他沧桑的经历见证了一个王国的兴衰败亡。  故宫太和殿

  故宫太和殿

  编辑本段韩国(朝鲜)文字

  朝鲜民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从箕子朝鲜开始朝鲜半岛历代王朝均使用汉字为官方文字,是以朝鲜半岛的古籍文献、宫殿匾额、庙宇楹联均用汉字书写(如朝鲜景福宫正殿“勤政殿”)。 朝鲜世宗大王《实录》记载。朝鲜世宗大王于明正统八年(1443)颁定《训民正音》,正式创立朝鲜文字。 在此以前,朝鲜历代王朝均用汉字的音和义记录朝鲜语,称为“吏读文”,但仍不能精确记录朝鲜语。李氏朝鲜建立后,至世宗大王,为巩固政权,加强文治,创制“训民正音”民族文字,以便在百姓中推广使用。此文字于1446年正式颁布推行,但当时崇尚汉文,受并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影响,此民族文字只流行于庶民阶层和宫廷贵族妇女之间。社会上汉文、吏读文、朝鲜文三种书写形式同时并用。 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朝鲜被日本占领结束和中国的宗藩关系,才正式废除汉文和吏读文,朝鲜文升格为国文,并通过了“使用国汉混合体”(朝鲜文中夹用汉字)的结合。迄今韩国仍夹用一定数量的汉字,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我国朝鲜族先后于1948年和1954年取消夹用汉字 ,用纯朝鲜文。目前我国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语文是最主要的通行语文。东三省朝鲜族中小学在教学中均使用朝鲜文。民族出版社和东北三省朝鲜族的出版社均出版朝鲜文刊物。东北三省也都有朝鲜文报刊。

  编辑本段朝鲜(韩国)近代史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之乱,朝鲜无力镇压,于是乞求中国军队入境镇压。6月6日中国军队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也以次为借口趁机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并发动壬午事变,占领汉阳,强迫朝鲜签定《济物浦条约》(济物浦即今天的仁川)。并且组织亲日派政府平息内乱。1894年日本军队袭击驻朝鲜的中国军队,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李氏朝鲜被迫结束与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宗藩关系。 1895年4月,清朝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于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政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1896年,朝鲜在俄国支持下,成立大韩帝国傀儡政权,从此李氏朝鲜改国号为“韩”。 日俄战争沙皇俄国战败后日本占领朝鲜半岛,为了收买人心和稳住西方国家,日本不公开承认消灭朝鲜而继续扶植 “大韩帝国”,国家元首称为“朝鲜皇帝”实际上由日本控制。直到1910年8月,李朝总理李完用与日本签订《日韩合并条约》,韩国傀儡高宗退位,日本最后吞并朝鲜半岛,总共持续十四年的“傀儡帝国”时期才宣告退场,从此结束了朝鲜有“皇帝”的历史。

  朝鲜复国

  1930年6月,金日成在历史性的卡伦会议上提出了抗日武装斗争路线等有关朝鲜革命的主体革命路线,推动了抗日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918”事变后,他在延吉县明月沟地区组织起抗日武装,并在1932年4月25日创建了人民革命武装力量--朝鲜人民革命军。从此,他开始与中国人民一道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36年5月,金日成创建了朝鲜第一个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祖国光复会,并被推举为会长,制定了祖国光复会十大纲领。 金日成巨幅红旗画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金日成从苏联回到祖国。1945年10月10日他创建了朝鲜劳动党并当选为委员长。第二年2月,他组织了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领导北朝鲜的经济建设和土地改革运动,在朝鲜北半部出色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1948年9月9日,在中国***和苏联的帮助下,金日成创建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并出任内阁首相和国家元首,朝鲜复国后在首都树立起周恩来总理的铜像,并与中国保持亲密友好的关系至今。

  韩国独立

  1910年,朝鲜傀儡政权大韩帝国被日本取缔,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12年李承晚以传教的名义鼓吹独立思想,被日本殖民当局驱逐出境。1913年,李承晚应侨民领袖朴容万之邀,去夏威夷为朝鲜侨民办学。不久,两人发生意见分歧。朴容万主张武装斗争救国。李承晚则主张通过外交活动取得西方列强的同情和援助实现独立。他认为“不能赤手空拳地同凶恶的日本斗,因列强的秘密条约而灭亡的国家,只有通过外交才能恢复独立”。尖锐的分歧使在美的侨民组织“韩国国民会”分裂为两派。李承晚另立“同志会”,建立了学校,创办《韩国太平洋》周刊,鼓吹他自己的反日政治主张。 1918年12月,旅美朝侨代表会议准备委派李承晚等人参加巴黎和会,向列强呼吁朝鲜独立。美国拒发签证,未能去成。1919年2月16日,李承晚等人私自向美国总统威尔逊递交“委任统治请愿书”,乞求列强把朝鲜放在国际联盟的“保护”下,实行委任统治,遭到侨民们的强烈反对。 1919年,朝鲜爆发了声势浩大的“3·1”反日运动。“3·1”运动失败后,韩国的民族主义者在中国上海成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远在美国的李承晚被缺席选为临时政府总统,随即代表临时政府赴法国向巴黎和会递交韩国独立请愿书。1920年12月,李承晚到上海宣誓就任临时总统,然而,他既不提出民族独立运动的斗争策略,也不提出临时政府的施政方针。当时年轻一代的国务总理李东辉等人主张组织义兵,潜入国内举行暴动,争取苏联的支持以加强独立运动,同在华反日的各政党结成联合阵线,在中国和朝鲜国内开展对日游击战。李承晚表示反对,说共产主义是与民主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与朝鲜要建立的国家的宗旨相抵触。他坚持靠美国等国的恩赐“获得独立”,拒不承认他提出的“委任统治”的错误。他既拒绝长时间离开华盛顿,又不愿把行政裁决权交给国务总理,加剧了临时政府内部矛盾。 1921年5月20日,李承晚借口向列强呼吁朝鲜独立到华盛顿。他在美国热衷于扶植自己的势力,利用欧美外交委员部的名义抬高自己,并企图切断处境困难的上海临时政府的财源。因此,1925年3月临时政府议政院终于弹劾李承晚, 4月以行政院第一号命令废除了“欧美委员部”。1933年在纽约同奥地利维也纳实业家端那的第三个女儿弗兰西斯卡·端娜(Francesca Donner)结婚。 1935年李承晚到夏威夷,为恢复他的“同志会”和教会筹资。追随他的人已越来越少,后来竟无力开办学校。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他以反日活动为由,在华盛顿设立“韩国委员会”。 1940年,李承晚写了《日本内幕记》,指出日本有在太平洋对美发起攻击的可能。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李承晚确认这是取得美国和临时政府信任的极好机会。他力促美国承认临时政府,请求美国给临时政府提供经济、军事援助。直到日本投降,他的乞求外交一无所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月23日,李承晚组织了以极右派为核心的“独立促成中央协议会”,自任总裁。12月底,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关于对朝鲜实行托管的决议一发表,“反托管”运动立即遍及南朝鲜各地。李承晚发表谈话,要清除共产主义者,称美国是“解放的恩人”,不要对之产生误解,并且利用“反托管”运动迅速扩大“独立促成中央协议会”。1946年2月,美军政厅“民主议院”成立。李承晚任议长。他在美军政厅支持下,同韩国民主党相勾结,镇压左派势力,迫使***转入地下,又回过头来削弱金九、金奎植为首的民族革命势力。1948年5月10日,在已无人能与之抗衡的情况下,进行了南朝鲜单独选举。李承晚当上了制宪国会议长,7月出任第一届总统,彻底破坏了南北统一,韩国正式从朝鲜分裂出去。 李承晚从1948年起,,对内实行反共反人民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外推行卖国的外交路线。他在给美国友人的信中曾露骨地说:“我是为美国及韩国的利益而奋斗”。他在上台之前,就把云山金矿和一些重要的纺织厂的专利权许给美国人。在上台之后,他更变本加厉,与美国签订“军事协定”、“财产与财政协定”、“经济援助协定”、“互相防卫条约”等名目繁多的协定。李承晚把美国在其军政厅时期所攫取的“权益”全部予以合法化,明文规定“美国政府应该获得它所关心的在韩财产及附属物”。那些军事条约不仅为美国提供了在南朝鲜修筑军事基地和驻军的权利,还拱手交出军队的指挥权和训练权。所谓经援协定,更是为美国垄断资本掌握南朝鲜经济命脉,掠夺南朝鲜人民大开方便之门。

  抗美援朝

  日本占据朝鲜半岛后。当时有很多南韩人不仅不救亡图存而且还参加了日本殖民政府的警察部队,但是日本人狭隘的岛国思想作怪,对韩国人不信任,虽然这些韩国人对日本人毕恭毕敬坚决效忠,但是,日本人仍对他们存有戒心,不给韩国警察配备武器,这些韩国人在街上维持社会秩序时,由于没有武器,这些警察每人都手持一柄大棒上街。于是大棒成为了韩国警察的标志。

  国际由来

  韩国一再在文化上挑衅中国,还出现了刁难中国外交官外交闹剧。法国主流媒体《世界报》发表评论,把韩国比喻成大国的擦鞋垫、跟班,表示对韩国的不屑。

  编辑本段参加侵华日军的韩国

  够了吧?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1]

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81年繁体字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古文观止》的许多译注本,都是用中华书局本为底本。中华书局本实有两种:一是1959年本。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转来的本子,此本“据映雪堂本断句,并校正了个别显著的错字”。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点校本。此本虽以1959年本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过,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还用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校勘过,而且补录了二吴之《序》和乘权所撰《例言》。因而后者是所能见到的最好的版本。[1]

该书所选古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该书选文丰富多彩,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便于诵读,其中不少是传诵千古的名篇。[2]

《古文观止》的作者是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乘权、吴调侯叔侄俩。吴乘权,字楚材。他一生研习古文,好读经史。康熙十五年(1676年)就在福州辅助先生教伯父之子学习古文,后竟以

古文观止上下册

授馆终其一生。除参与选编《古文观止》外,他还同周之炯、周之灿一起采用朱熹《通鉴纲目》体例,编过一个历史普及读本——《纲鉴易知录》。大职,字调侯,也是嗜“古学”而“才器过人”。他一生的主要经历,是在家乡同叔父一道教书。二吴编撰《古文观止》费时有年。起初,他们只是为给童子讲授古文编了一些讲义。后来逐年讲授,对古文的见解越来越深,讲义越编越精,以致“好事者手录”而去,“乡先生”读后有“观止”之叹,劝他们“付之剞劂以公之于世”。这样,他们才“辑平日之所课业者若干首”为一书。书稿编好后,即寄往归化(今呼和浩特市)请吴兴祚审阅。兴祚,字伯成,号留村,为乘权伯父。他官至两广总督,时任汉军副都统。他“披阅数过”,以为此书于初学古文者大为有益,便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端午节为书做序,且“亟命付诸梨枣”。这样就有了《古文观止》最早的刻本。[1]

3作品特点

该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衡文标准基本上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当然所谓思想性是以不违背封建正统观念为基准的。

古文观止手抄本

选者以古文为正宗,也不排斥骈文收入4篇,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文章中间或末尾,选者有一些夹批或尾批,对初学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帮助;体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体分类的习惯,而是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值得肯定。[3]

《古文观止》是一部纵横交美的好文选。言其纵,是因为编者按历史的流程将一位位最优秀的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依次编录,读之如同漫步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的长廊,沿波讨源,因枝求叶,可以毫不费力地体会到其中的脉络;言其横,则是指《古文观止》几乎收存了我国古代文章的各种样式和各类内容。看到:先秦外交官的优雅而婉转的辞令如何完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纵横家们又是如何唇枪舌剑捭阖天下释难解纷的;帝王求贤若渴,于是下诏,臣子满腹良策,于是上表;魏晋名士兰亭聚会了,王羲之把它记下来;徐敬业要讨伐武则天了,骆宾王大书檄文;关心政治的,诸论纷出,了解民情的,各传频作;朋友要走了,有赠序,从自然中归来,有游记;于是看到了苏轼为韩愈作的碑文:“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于是看到杜牧用文字还原的阿房宫;还有考试的论文,自荐的求职书;还有梦想中的桃花源,酣醉后的醉翁亭;岳阳楼上的忧患意识,滕王阁中的书生意气……一切都在这个世界中呈现,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2]

《古文观止》所选以散文为主,间有骈文辞赋,基本上均为历代传诵名篇,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编者以“观止”来冠名,恐怕确有当初吴公子季札观赏舞乐时那种由衷赞叹溢于言表的心境。从这点来看,《古文观止》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代散文大观,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散文发展历程。[3]

另一方面,《古文观止》虽为当时的蒙童和普通古文爱好者所选编,但一点也没有媚俗的气息,这些不朽的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成熟的人生经验、艰深的文章美学,乃至博远的宇宙哲理。在中国浩淼的散文之海里,优秀之作实在太多了,而《古文观止》所选作品真是做到了蒙童读来不高,学人读来不低,很像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一样,这两部选集堪称中国传统文学通俗读物的双璧。[4]

《古文观止》所收以散文为主,兼取骈文。与《文选》以来的古文选本相比,它包括的时代既长,卷帙又不甚多,而且文章的体裁多样,较少派别的偏见,可谓广收博采,而又繁简适中。在编排上,全书按时代先后分为7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重点作家和作品。由此可以纵观古文发展的源流,也可以分析各个作家的不同风格。每篇文章又都有简要的评注,辅助读者理解文义,掌握行文的章法。加以入选的文章多属久经传诵的佳作,所以此书广为流行至今。[4]

4图书目录

《古文观止》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传》34篇、《国语》11篇,《公羊传》3篇、《礼记》6篇,《战国策》14篇,韩愈文24篇;柳宗元文11篇,欧阳修13篇,苏轼文17篇,苏辙文3篇,王安石4篇……共222篇。篇幅长短适中,每一篇选文也都非长篇巨制,易于阅读和理解,篇目和分卷比较匀称,极宜普及和流行。

古文观止经典本[2]

卷一

周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二 周郑交质左传

三 石碏谏宠州吁 左传

四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五 郑庄公戒饬守臣 左传

六 臧哀伯谏纳郜鼎 左传

七 季梁谏追楚师 左传

八 曹刿论战 左传

九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传

十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十一 齐桓下拜受胙 左传

十二 阴饴甥对秦伯 左传

十三 子鱼论战 左传

十四 寺人披见文公 左传

十五 介之推不言禄 左传

十六展喜犒师 左传

十七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十八 蹇叔哭师 左传[4]

卷二

周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郑子家告赵宣子 左传

二 王孙满对楚子 左传

三 齐国佐不辱命 左传

四 楚归晋知罃 左传

五 吕相绝秦 左传

六 驹支不屈于晋 左传

七 祁奚请免叔向 左传

八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左传

九 晏子不死君难 左传

十 季札观周乐 左传

十一 子产坏晋馆垣 左传

十二 子产论尹何为邑 左传

十三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左传

十四 子革对灵王 左传

十五 子产论政宽猛 左传

十六 吴许越成 左传[4]

卷三

周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祭公谏征犬戎 国语

二 召公谏厉王止谤 国语

三 襄王不许请隧 国语

四 单子知陈必亡 国语

五 展禽论祀爰居 国语

六 里革断罟匡君 国语

七 敬姜论劳逸 国语

八 叔向贺贫 国语

九 王孙圉论楚宝 国语

十 诸稽郢行成于吴 国语

十一 申胥谏许越成 国语

十二 春王正月 公羊传

十三 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传

十四 吴子使札来聘 公羊传

十五 郑伯克段于鄢 谷梁传

十六 虞师晋师灭夏阳 谷梁传

十七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礼记 檀弓

十八 曾子易箦 礼记 檀弓

十九 有子之言似夫子 礼记 檀弓

二十 公子重耳对秦客 礼记 檀弓

二十一 杜蒉扬觯 礼记 檀弓

二十二 晋献文子成室 礼记 檀弓[4]

卷四

战国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苏秦以连横说秦 战国策

二 司马错论伐蜀 战国策

三 范雎说秦王 战国策

四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五 颜斶说齐王 战国策

六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七 赵威后问齐使 战国策

八 庄辛论幸臣 战国策

九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十 鲁仲连义不帝秦 战国策

十一 鲁共公择言 战国策

十二 唐雎说信陵君 战国策

十三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十四 乐毅报燕王书 战国策

十五 谏逐客书 李斯

十六 卜居 屈原

十七 宋玉对楚王问 宋玉[4]

古文观止 译注

卷五

汉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五帝本纪赞 史记

二 项羽本纪赞 史记

三 秦楚之际月表 史记

四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史记

五 孔子世家赞 史记

六 外戚世家序 史记

七 伯夷列传 史记

八 管晏列传 史记

九 屈原列传 史记

十 酷吏列传序 史记

十一 游侠列传序 史记

十二 滑稽列传 史记

十三 货殖列传序 史记

十四 太史公自序 史记

十五 报任少卿书 司马迁[4]

卷六

汉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高帝求贤诏 汉高祖

二 文帝议佐百姓诏 汉文帝

三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汉景帝

四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汉武帝

五 过秦论 上 贾谊

六 治安策 一 贾谊

七 论贵粟疏 晁错

八 狱中上梁王书 邹阳

九 上书谏猎 司马相如

十 答苏武书 李陵

十一 尚德缓刑书 路温舒

十二 报孙会宗书 杨恽

十三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汉光武帝

十四 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

十五 前出师表 诸葛亮

十六 后出师表 诸葛亮[4]

卷七

六朝唐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陈情表 李密

二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三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四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五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六 北山移文 孔稚珪

七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八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骆宾王

九 滕王阁序 王勃

十 与韩荆州书 李白

十一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白

十二 吊古战场文 李华

十三 陋室铭 刘禹锡

十四 阿房宫赋 杜牧

十五 原道 韩愈

十六 原毁 韩愈

十七 获麟解 韩愈

十八 杂说一(龙说) 韩愈

十九 杂说四(马说) 韩愈[4]

卷八

唐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师说 韩愈

二 进学解 韩愈

三 圬者王承福传 韩愈

四 讳辩 韩愈

五 争臣论 韩愈

六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愈

七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愈

八 与于襄阳书 韩愈

九 与陈给事书 韩愈

十 应科目时与人书 韩愈

十一 送孟东野序 韩愈

十二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十三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十四 送杨少尹序 韩愈

十五 送石处士序 韩愈

十六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十七 祭十二郎文 韩愈

十八 祭鳄鱼文 韩愈

十九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2]

古文观止(4张)

卷九

唐宋文

一 驳复仇议 柳宗元

二 桐叶封弟辨 柳宗元

三 箕子碑 柳宗元

四 捕蛇者说 柳宗元

五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六 梓人传 柳宗元

七 愚溪诗序 柳宗元

八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柳宗元

九 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十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十一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十二 待漏院记 王禹偁

十三黄冈竹楼记 王禹偁

十四书洛阳名园记后 李格非

十五 严先生祠堂记 范仲淹

十六岳阳楼记 范仲淹

十七 谏院题名记 司马光

十八 义田记 钱公辅

十九 袁州州学记 李觏

二十 朋党论 欧阳修

二十一 纵囚论 欧阳修

二十二 释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1]

卷十

宋文

一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二 送杨寘序 欧阳修

三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四 五代史宦官传序 欧阳修

五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六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七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八 秋声赋 欧阳修

九 祭石曼卿文 欧阳修

十 泷冈阡表 欧阳修

十一 管仲论 苏洵

十二 辨奸论 苏洵

十三 心术 苏洵

十四 张益州画像记 苏洵

十五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十六 范增论 苏轼

十七 留侯论 苏轼

十八 贾谊论 苏轼

十九 晁错论 苏轼[1]

卷十一

宋文

一 上梅直讲书 苏轼

二 喜雨亭记 苏轼

三 凌虚台记 苏轼

四 超然台记 苏轼

五 放鹤亭记 苏轼

六 石钟山记 苏轼

七 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八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苏轼

九 前赤壁赋 苏轼

十 后赤壁赋 苏轼

十一 三槐堂铭 苏轼

十二 方山子传 苏轼

十三六国论 苏辙

十四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十五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十六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十七 赠黎安二生序 曾巩

十八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十九 同学一首别子固 王安石

二十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二十一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王安石[1]

卷十二

明文

一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二 阅江楼记 宋濂

三 司马季主论卜 刘基

四 卖柑者言 刘基

五 深虑论 方孝孺

六 豫让论 方孝孺

七 亲政篇 王鏊

八 尊经阁记 王守仁

九 象祠记 王守仁

十 瘗旅文 王守仁

十一 信陵君救赵论 唐顺之

十二 报刘一丈书 宗臣

十三 吴山图记 归有光

十四 沧浪亭记 归有光

十五 青霞先生文集序 茅坤

十六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十七 徐文长传 袁宏道

十八 五人墓碑记 张溥[1]

5社会影响

《古文观止》篇幅适当,所选的文章以汉唐二代为多,

古文观止字帖版

以散文为主,兼顾骈韵二体,既有长篇大论,又有精短美文,反映出编者眼光的细致和周到。它本身的鲜明特点与突出优势使它在问世后的300多年里,成为最流行、最通俗、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的初学古文选本,常作为私塾及学堂的启蒙读本,几乎家家备一本,海内风行。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呢?《古文观止》之前的古文选本,大多依据昭明太子萧统《文选》的体例,分类繁琐,常以条目为主线,阅读使用时都很不简便。《古文观止》则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将作者的各类文体的作品集粹于一处,阅读方便,查看快捷,使读者对清代之前的散文史认识清楚,印象深刻。所以,《古文观止》的流行性与通俗性、权威性至今难以动摇,仍影响巨大,是青年首选的普及性古文选本,一版再版,依旧常售不衰。[1]

6作品评价

《古文观止》是迄今为止对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写作名篇较精的一本古文书。

古文观止简约版

里面200多篇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小短文从多个角度展现出中华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华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内有清代之前文人名士比较有名的文章,和古人必须学的《四书五经》、《礼记》、《左传》等。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韩愈的《师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许多。能领略到他们的心里想法。这该书里知识容量很大,有历史资料,古人文学,诗画评论,风景介绍……愿智慧之光照亮千家万户,同时也照亮千万颗希望知识的灵魂,使人类的精神空间更加明丽、生辉。《古文观止》,智慧的光芒! 选篇能包罗历代古文的精华,又能用注释扫除诵读、理解古文的拦路石,评论又能说透文章做法之妙。这样的读本自然会受到初学者的欢迎,故吴兴祚谓“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企浅鲜哉”(《序》)。当然,《古文观止》的选篇也有不足之处:为秦文选的多,子书一家未选;八代文选的太少,所选唐宋文过于集中于八家文,而南宋文全然不选,元文亦告阙如。明文虽选18篇,大半并非“观止”之作。再者,艺术分析不乏卓见妙论,终难跳出起承转合的窠臼。[4]

《古文观止》的长处和短处,主要是由它的编选方法所带来的;二吴称书的编选方法为“集”或“汇而集之”。所谓“余两人非瑚言选也,集焉云耳。集之奈何”?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谰略者详之,繁者简之,散者合之,舛错者厘定之,差讹者校正之云尔。盖诸选家各有精思深义以抉古人之奥,读之者取此置彼用美者或遗,一概观览则劳于睹记,此余两人所以汇而集之也(《例言》)。[4]

编者又对选文作了精彩的评注,为的阅读平添羽翼。有时从文章句法和用字入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评语:“通篇共用二十九个‘也’字,逐层脱卸,逐步顿跌,句句是记山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几句话就将这篇文章散中有骈的风致描述出来了。有时评语从身世人情入手,如《史记·屈原列传》评:“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婉雅凄怆,使人读之,不禁唏嘘欲绝。要之,穷愁著书,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宜其忧思唱叹,低回不置云。”这段文字又将作者与传记主人公心灵的共鸣之处一笔点透,道出其感人魅力所在。这一段段评语不仅有助读作用,而其文字本身的清丽优美流畅婉转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这种二重审美又使《古文观止》增添了不少魅力。[2]

评注则主要取自吕、楼、谢、唐、茅、金之说,而用楼、茅、金三家见解最多。多数评语是直接过录,如《谏逐客书》、《送李愿归盘谷序》、《送石洪处士序》等的总评即全抄自楼氏选本。有过录部分文字以作评的,如《捕蛇者说》、《愚溪诗序》总评一半文字取自楼氏选本。《进学解》、《讳辩》、《祭十二郎文》总评一半文字取自茅氏选本。《晏子不死君难》、《五帝本纪赞》、《吊古战场文》、《留侯论》等文的总评部分文字即取自金氏选本。有本于原评而略作发挥的,如《答任安书》、《报孙会宗书》、《种树郭橐驼传》、《丰乐亭记》、 《书洛阳名园记后》、《谏院题名记》等文的总评,就是对楼氏评语的发挥。《获麟解》、《争臣论》、《寄欧阳舍人书》的总评,就是对茅氏评语的发挥。《前赤壁赋》的总评是对金氏评语的改写,《超然台记》的总评是以唐顺之评语为骨架。还有些评语是将诸家之说糅为一体而出以己说,如《岳阳楼记》、《读孟尝君传》、《喜雨亭记》的总评即合用楼、金之论而言。这种择优而集的方法,在逐句逐段评点时用得更多。如《留侯论》首段末批“能忍不能忍是一篇主意”即取自吕氏批语,而“且其意不在书”下批“深人一层发议,此句及一篇之头也”则取用金氏原批。二吴这样“遍采名家旧注,参以己私”,是因为他们认为“诸选各有妙解,颇多阙略,是当取其所长以补其不足,便成全璧”(《例言》)。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此书是为童子肄习用,无论选篇思想,评注内容,都要力求“醇正”、“稳妥”。尚新颖而不取怪异,务平实而忌走偏锋。所以他们不选那些思想激进或离经叛道之文,对颇具思想特色、极富个性、充满感情色彩的评语不加采录,常用兼采众家之长和阐发原评的方法以求评解周全、稳妥。这样,便使《古文观止》有可能吸纳多种选本的种种优点,长期受到古文爱好者的欢迎,以致鲁迅论及选本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时,将它与《文选》并提,说:“以《古文观止》和《文选》并称,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地不可轻视。”[2]

《古文观止》是作者以犀利的视角,在广博的中华文海中撷采的最为绚丽、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精美古文,因而该书也是最为优秀的古文选本。数百年来,不仅读书人对之耳熟能详,一般群众也是对之喜爱有加,流传广泛。尽管因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使选文有浓重的理学色彩,但它的确为读者搭建了一条最能领略古文精粹的捷径,因此盛誉不衰也是必然。[5]

韩国(朝鲜)自从中国周朝成立以来,就一直使用汉字,直到近代,朝鲜出了一个国王创立了一套文字,结束了朝鲜没有自己文字的历史,联合国为了表彰这个国王,特的将联合国扫盲奖用他的名字命名。但是韩文远无汉字表意深远,现在许多韩国语言学家正在呼吁韩国政府允许汉字与韩文共同在韩国使用。目前,多家韩国报纸的报头都新添了它们的汉文名字

朝鲜半岛历史悠久,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却是一个只有本民族语言却无民族文字的国家。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朝鲜,后来又采用汉字的音和意来记录朝鲜语,即“吏读文”。但由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多是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很难接触到。而且结合汉字创制的“吏读文”有些也不适合朝鲜语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因而有时很难准确地标记朝鲜语言。因此当时人们非常希望能有一种既适合朝鲜语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又容易学会的文字。从统治阶级来看,为了便于老百姓贯彻自己的统治政策,也有必要发明一种易于人民掌握的表音文字。就这样在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的积极倡导下,由郑麟趾、申叔舟、崔恒、成三问等一批优秀学者,在多年研究朝鲜语的音韵和一些外国文字的基础上,于1444年创制了由28个字母组成的朝鲜文字。这期间朝鲜学者曾几十次前来中国明朝进行关于音律学的研究。1446年朝鲜正式公布了创制的朝鲜文字,称为“训民正音”,意思是教百姓以正确字音。新文字发明后,世宗国王提倡在公文和个人书信中使用“训民正音”,并责令用“训民正音”创作《龙飞御天歌》。他还将“训民正音”作为录用官吏的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并在钱币上刻印了“训民正音”。“训民正音”的创制为朝鲜语书面语的发展以及朝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训民正音”是世界上少有的知道是谁、具体在什么时间创造的文字之一,因此被韩国指定为国宝第70号,1997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训民正音”是一种表音文字,由17个子音和11个母音组成。17个子音字按口型和舌位发音器官的样子创造,按发音不同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等,这同现代语音学分类基本一致。又根据声音的清浊,把子音分成全清、次清、全浊、不清不浊;11个母音中有3个基本母音,它们是按照古人认为的宇宙“天、地、人”的生成次序创造的,其他母音则根据这3个基本母音创造。这28个字母经过560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3个子音和1个母音被淘汰了,目前在朝鲜和韩国只使用24个子音和母音。用24个子音和母音,可以组成7万个朝鲜字,而这些字又可以组成7亿多个词汇,如此浩如烟海的文字是用之不尽的。

朝韩文字改革中的“汉字”

传统的朝鲜语词汇包括固有词和外来词两大类。固有词是指朝鲜语里原来就有的本国词;外来词则是指源于其他语言的词,这其中有近70%源于中国的汉字词,这些词汇在朝鲜文中是可以用汉字书写的。

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实行殖民统治后,曾大肆封杀朝鲜语文,到20世纪40年代更是变本加厉,他们大搞所谓“创氏改名”,这个时期出生的朝鲜人不准使用朝鲜语,姓氏也必须改用日本姓氏。

1945年8月15日朝鲜半岛光复后,分裂为半岛北方和南方,即今天的朝鲜和韩国。为了规范文字的使用,朝韩双方在建立政权后分别对文字的使用进行了改革。

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如何对待汉字。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朝鲜半岛使用汉字的历史非常悠久,因此,即使在“训民正音”发明以后,汉字仍在使用。朝鲜王朝宫廷文书的书写、历史典籍的记录等都有汉字夹在其中(类似于今天的日文)。对此,朝鲜采取了全面废止汉字的改革措施,即所有文字书写全部使用朝鲜字母,不再夹杂汉字。在词汇上,朝鲜也严格限制汉字词的使用,尽可能多地用朝鲜固有词汇创造新词。

而韩国则没有那样彻底。

尽管韩国在1948年颁布了《韩文专用法案》,禁止公开使用汉字,但汉字的使用却一直没有完全停止,无论是学校的语文教育还是国民的文字书写,夹杂使用汉字是长期存在的。韩国教科书中使用汉字的政策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如1968年的总统令曾要求删除中小学课本中的汉字,但1972年汉字又被定为初中的必修课编入正规课程。1973年中学教科书规定重新使用汉字,1995年又将其改为选修课程。1999年2月,当时的韩国总统金大中签署总统令,批准在政府公文和道路牌中使用汉字。这个总统令的颁布,打破了韩国政府50多年来对使用汉字的禁令。现在韩国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用“新订通用汉字”为1800个,供日常生活用的“常用汉字”为1300个。

其实,废除汉字还是使用汉字,应该从是否有利于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来看。废除汉字的弊端是使朝鲜人无法对古代历史典籍原著进行学习,因为朝鲜的绝大多数历史典籍都是用汉字书写的。此外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便之处,因为朝鲜词汇中有很多同形同音异意字,光看这些字型有时很难正确理解它所要表示的意思,容易产生误解,而在废除汉字以前,这些文字却可以用汉字加以表示。废除汉字当然也有好处,那就是便于朝鲜文字的普及,有利于文化传播。

需要有注册的用户帐号进行注册。

早稻田大学不但拥有巨大的藏书量,同时也拥有庞大而先进的图书管理系统,所有领域的学术信息都实现了在线搜索。并且早稻田大学的图书目录数据库被世界最大的图书目录利用机关OCLC(Online Library Center:本部在美国)所采用,供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所利用。

早稻田大学收藏的汉籍如四库系列丛书、敦煌系列丛书、地方志系列等,以及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还收藏了大量从韩国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地区购买的汉文古籍珍本,如《礼记义疏》和被视为日本国宝级的《玉篇》。其汉籍目录有1991出版的《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所藏汉籍分类目录》和1996出版的索引。

梅乌恩打刻板儿=麻辣鸡爪

披冰抱=拌饭

可因姆气=泡菜

怕煮=豆沙粥

妈呀克音抱=包饭

糯嘟拼呆稻=绿豆煎饼

袄沐=鱼饼

优馈=生拌牛肉

苦出诊=韭菜饼

豁扒煮=红豆粥

参那挤=活章鱼

孙得=米肠

塔缸囧=炸鸡块

稻菠各一=炒年糕

懵给=海鞘

擦不菜=炒粉丝

第一个回答你哈,望采纳!

越南末代官修史书《大南实录》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影印出版,国内仅存5套,原价5000元/册,共20册)

《大南实录》是越南最后末一个王朝阮朝的官修史书,国内外所存版本极少。在版本方面,现今流传的《大南实录》是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于日本昭和三十六年(1951年)至昭和五十六年(1981年)之间陆续出版的,全书共20册,为日本越南史研究大家松本信广教授所主编,根据松本信广教授透露,《大南实录》原藏于顺化安南宫廷,松本先生于日本昭和八年(1933年)到越南调查旅行之际对原书进行影印而得,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所出版的20册《大南实录》也是根据当时照片制版而成。越南方面由越南史学院于1962年河内史学出版社出版了拉丁化越南文译本。

中越两国人民曾被称为“同文同种”,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中越两国曾经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是仍然无法抹杀友好仍然是主流的事实。我们今天谈及越南曾经长期使用汉字并不是为了宣扬“大国文化沙文主义”,而是告诉人们历史事实,回顾两国人民在历史上曾经有非常深厚的文化认同。

一、越南现存汉文古籍较少的原因

历史上越南书籍与中国书籍同样遭到多次兵火之灾,根据原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的研究,历史上越南书籍一共遭受了六次大的灾难。越南方面认为越南书籍在历史上一共遭到了四次大的灾难:一是陈末绍庆二年(1371年)占城兵入越南京城(升龙城即今之河内),当时占城军队掳掠子女、玉、帛、焚毁宫殿,备籍为之扫空;二是根据越史记载永乐十六年(1418年)夏青进士到越南取有关越南的古今事迹书籍(也有认为是明朝将领张辅悉取古今书籍,部送金陵);三是越南(1516年)的陈暠之乱,“士民争入禁省取金帛,文书图籍委弃满道”;四是后黎克复莫朝京师(升龙),“诸书又毁于火”; 五是元代蒙古军队攻打越南时,越南曾向北宋请去的四部印制的《大藏经》和一部《道德经》皆毁于兵火,《大越史记全书》曾记载1295年越南陈英宗遣使赴元收得《大藏经》,留天长府(今南定),副本刊行。 六是根据越南史学家明峥的研究,法军在河内即将解放时,曾经运走越籍七百箱。此外,日本曾经在越南进行了短暂统治,期间也运走不少书籍,另越南南北战争以及南北战争结束时远走海外的越南南方人也带走了不少的书籍,这也使得本来就不多的越南书籍所剩不多,所剩古籍大多成书书于13、15世纪左右。

二、越南现存汉文古籍现状

国内学者研究越南越南现存汉文古籍现状要首推原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张秀民先生曾经于2001年在《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上对越南现存汉文古籍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笔者深感在此领域研究之不大及,但又认为中国研究越南之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很少略知其中一二,故这一内容大部分参照了张秀民先生的研究成果。

1959年5月12日越南中央图书馆阮馆长透露,越南博物馆馆藏汉问书十万册,有六千多册善本被法国人抢走,现中央图书馆藏书三十万册,而其中大多为新书。张秀民先生通过统计越南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文籍志》著录的185种,法国迦节(Cadiere)、伯希(Pelliot)的《史部书目》175种,加上河内新购的78种,日本东洋文库藏安南本76种,又《河内远东博古学院图书馆目录》三本所录汉文书目3070种,中国书越南印版690种,喃字版628种,三者合计共4388种。可见越南现存汉文古籍之一斑。

《河内远东博古学院图书馆目录》三本所录汉文书中也杂有不少中国人著作,如《高青邱诗》、《人谱》、《钦州志》等,而重复的如《安南志原》、《大南一统志》等又数十种。其中十之八九为后黎朝与旧阮朝的著作。其中诗文集、来华使者的著作又有数十种,如《使清文录》、《使华丛咏》,还有使闽、使粤、使天津、使燕京等,其中以使燕京的诗集最多。而其中家谱多至一二百种,约有二十余姓,如丁、李、陈、黎、阮、郑、武、汝、吴、范、杜、黄、杨、刘、潘、邓、谭、王、徐、何、郭、裴、张等姓。阮氏族谱又有世谱、合谱、全谱、支谱等二十多种。笔者曾跟不少越南人交流,他们当中的不少人都说自己的祖先是从中国来的。

越南汉文古籍中比较重要的地理书包括《十一省地舆志》、《大南一统志》、《皇越一统舆地志》、山西、清化、北宁等省志、《宣光省志》、《义安志》、《义静杂记》、《永禄县志》、《嘉定城通志》、《南圻六省地舆志》、《龙编百二咏》、《升龙三十咏》、《北城地舆》、《清化纪胜》、《宣光省赋》、《兴化省赋》等等。

越南自李朝以来均仿中国科举制度,我国清末1909年废科举,而越南最后一次廷试则是在阮朝启定四年(1919年),比中国还晚了十年。科举制度在越南的推行使得在越南也出现了不少关于科举考试的书,如《举业津梁》、《辰(时)文集要》、《乡会试文》、《乡试文选》、《历科登龙文选》、《登科录》、《慈廉县登科录》、《大越历代进士科实录》等等。

科学方面有《天文体》,还有算书《算法奇妙》、《算法大成》、《大成算法指明》。医学方面的书有《医海求源》、《医理精言》、《医传旨要》、《活幼心法大全》、《保婴良方》、《妇人科》、《外科医方》、《诊脉秘诀》、《验舌证法》、《南药神效》、《中越药性和编》、《南药考辨》、《南药正本》、《本草拾遗》、《保生延年纂要、《海上懒翁》等等。

也有一些迷信方面的书,如《乩笔文抄》、《卜鸡足全书》、《符咒集成》等等。另外还有一些风水方面的书籍。

类似档案文书方面的书也不少,如《丁先皇庙历朝令旨》、《明都王(郑楹)令旨》、还有一些丁簿、田簿、地簿和国王封赠的赦文如《阮曰庶赦文》和封庙宇的赦文。

除此以外,《河内远东博古学院图书馆目录》还有收录了不少记载越南山区少数民族的书,如《瑶人蛮士》、记载了广安、安沛、宝光、凉山等省蛮士的资料。还有如《高绵世次略》、《高蛮纪略》、《高蛮事迹》和《万象事宜》、《南掌纪略》、《暹罗事迹》、《望国(曼谷)功臣录》、《占城考》、《征占日程》、《阇盘城记》,这些与历史上越南的临国柬埔寨、泰国、占城有关,可以作为研究这些国家历史风土的重要资料。

此外,获越南政府批准成立并于1979年10月13日的越南汉喃研究院的近年来的影响越南越大,从其官方网站所公布的数据显示,现在越南汉喃研究院收藏的包括喃字版的书籍一共有大约2万册书。

三、中国和海外现存越南汉文古籍情况

中国现存越南汉文古书其实也不少,但由于从未有学者进行统计,但很多比较重要的古籍都散落于国内私人或各单位的图书馆当中。根据张秀民先生所列的书目得知,目前中国所藏越南汉文古籍也不少,如:《安南行记一卷》(一作天南行记,成书于元代)、《交州藁一卷》(成书于明代)、(平定交南录一卷)(成书于明代)、《安南图说卷一》(成书于明代)、《海国广记安南》(成书于明代)、《安南使事纪要四卷》(成书于清代)、《使交纪事附使交吟》(成书于清代)、《安南军营记略一卷》(成书于清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