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都城在哪里揭夏朝为何把邓地设为都城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夏朝都城在哪里揭夏朝为何把邓地设为都城,第1张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那么,你知道夏朝的都城在哪里吗?据史料记载,夏朝的都城一度设在邓地?那邓地又是在哪呢?现在请跟随小编一起来探寻夏朝的都城邓地。

夏朝的都城在哪?

传说夏朝都城几经变更。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

大禹受禅后,在安邑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开启了华夏民族的新纪元。大禹开国造城分州划区,为夏朝施政创造了条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的历史古老而悠久,它的文化灿烂又文明。它孕育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那么,又为何说夏朝的都城是在邓地呢?邓地又是在何处呢?

关于夏朝的都城邓地

据路史·国名记四记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故杜佑以为禹都。这是唐代杜佑著述的通典中称邓为禹都,是为其一;其二,从现存于西安碑林的我国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华夷图上看,以及北宋地理总志太平环宇记的记载,也可以认定夏朝的都城在邓原来,大禹接替父亲鲧治理洪水的职务后,劳身焦思,三过其家门而不入。终于琢磨出因势疏导之法,代替其父亲修堤堵水之方,将大地上的洪水引入东海,消除了水灾。因为他治水有功,帝舜就把天子之位传给了他。

可是到了大禹年老时,没有将天子之位禅让给德高贤能的人,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当天子。启继位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启也自然成为夏朝的第一代朝廷君主。但他不象大禹那样薄衣食,卑宫室,而是整天吃喝玩乐,荒*无度,把一个原来民众安居乐业的夏朝,搞得怨声载道,危机四伏,历史上称为夏启荒政。

启又传位给长子太康,这个浪荡公子太康即位后,比启有过之而无不及,昏庸*乐从不过问朝政,终于惹起公愤,被有穷氏部落的君长后羿为首的一帮人,驱逐出夏朝都城,跑到洛水一带过著流亡生活。历史上称其为太康失国。太康死后由他的弟弟仲康即位,但他只是徒有虚名,实际上他和几个弟兄一起,流浪于洛水一带。

到了仲康死后,其儿子相继继承王位时,后羿和寒浞正为争夺夏朝的王位,长期征战杀戮不休。帝相只得携带妻子逃奔到岳父有仍氏部族,直到生下儿子少康,长大成人即位之后才中兴了夏朝。

自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近百年间,王权旁落于异族部落长之手。仲康流亡在外期间,寒浞打败后羿占领京都,篡夺了夏朝王权。

流亡的仲康帝与兄弟们及同姓贵族合议,都一致认定邓地是禾稼茂盛、便于储积实力、光复夏朝基业再好不过的重地,于是他便将另一个有志气又能干的儿子封于邓,并确定邓为夏朝都城。

直到少康中兴了夏朝,还都帝丘时,邓地始终为夏朝京都。仲康的后裔子孙们,在邓地沃土经营800多年,含辛茹苦地繁衍生息于此,并在夏朝中兴后,作为同姓属国而屹立于诸候国之林。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称道邓国,是夏王朝遗民居住之地。夏人为政,崇尚忠厚朴实。至今,邓州还保留有夏朝先民们的传统风尚。

至于说河南的阳城、禹州都只是大禹治水、征服三苗活动过的地方,属夏禹文化范畴,但它决不是大禹建都的地方。

“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我们今天对于夏代的了解相当贫乏,只有少数文献中一些零星的记载。如果能找到夏朝的国都遗址,或许能减少我们对于夏朝的迷惑,但作为华夏第一都的夏都到底在哪里?

一种说法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夏县,此县因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素有“禹都”之称。不过至今还没有在夏县找到有说服力的文化遗址。另外一种说法是在今许昌西部的禹州。大禹因治水有功曾在此受封“夏伯”。夏都是在禹州吗目前仍不得而知。

  河南登封

  夏朝(约为前2050年—约前1600年)

  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约400年,后为商朝所灭。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夏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况。

  夏朝都城的变更

  夏朝都城几经变更。

  斟鄩 洛阳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夏世系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

  1、启——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泄(世)——10、不降——11、扃(局、禺)—— 12、胤甲——13、孔甲——14、皋(吴、皋苟)——15、发(发惠)——16、履癸(桀)

  夏朝的建立

  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以期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钧台之享。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战争的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

  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一个新政权的产生,也面临缺乏统治经验的问题。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权,即使是在起进步作用的上升阶段,也改变不了统治者剥削、掠夺和贪图享乐的本性,统治集团内部围绕权和利的争夺成为不可避免。因此,夏启死后,出现了五子争权斗争。太康即位后,政事不修,沉湎于酒色之中,有穷氏的首领羿乘机夺取了政权。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杀,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帮助,组织夏的旧部,积蓄力量,乘寒浞内部混乱之时,出兵打败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夺回了政权,才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就是夏代历史上出现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和「少康中兴」的事件。

  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他日夜与妺喜饮酒作乐,置百姓的困苦于不顾,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大臣忠谏,他囚而杀之。四方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一个强大的国家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却被一个小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这样,在考古学家对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课题,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因为传说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大多同这两个地区有关。1959年开始「夏墟」调查,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来在豫西、晋南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标逐渐缩小。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并对夏文化问题发表了各种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证据,目前学术界对哪种遗存是夏代文化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无论是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还是「二里头文化」,均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它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夏朝的疆域

  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夏王朝建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的东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县西北部)等地。

  夏朝的科学技术

  在夏代,农业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传说禹的大臣仪狄开始造酒,夏王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探索出农事季节的规律,现代仍旧流行的有时称为夏历的农历就是那个时代发明的。

  畜牧业有一定发展。有一大批奴隶从事畜牧工作,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马的饲养得到很大重视。此外制陶业在夏代可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极为重要的行业。至于青铜器,中国已经发现了二里头文化的铜刀。如果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夏朝时期的文化,那么这件青铜器就是夏朝时期的。夏代青铜器的形式非常接近陶器,它铸造青铜的历史不长,所以青铜器没有形成一个好的规范,所以它有点像陶器的样子,跟夏代出土的陶器一模一样,比较原始,它没有好多花纹,有小圆点,刻画简单的线条。

  夏代晚期 镶嵌十字纹方钺

  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为主。夏朝都城出现了车,但还不能确认是人力车还是马车,因为车辙只有1米宽,和商朝的2米宽车辙不同,商朝已经确认使用马车了。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1、夏朝的建立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间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天下的共主。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舜老的时候,把“王”位禅让给了禹,但禹老时却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禹是来自中原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在成为天下的“共主”之后,组建军队,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夏朝的巩固

  夏朝建立不久,太康失国,为羿所夺。羿信寒浞,为其所杀。四十余年,政局动荡。相子少康几经艰辛,在有虞等部帮助下,攻杀寒浞,使夏王朝重新复苏。此后,经几代努力,夏王朝日渐强大,以中原为中心,疆域东到大海,西到西河,北及燕山,南至长淮。

  3、夏朝的灭亡

  孔甲乱政,夏王朝江河日下。至桀时,统治阶级腐朽不堪,造倾宫、瑶台,宠妺嬉,不理政事,不听忠言,赋敛无度,民怨四起。商汤兴兵讨伐,桀逃往南巢而死。夏自禹至桀,历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将近五百多年时间。

  夏朝建立者大禹是治水安民的历史英雄人物。夏的国土由原来的中原地区扩充到了黄河流域和大江南北,各民族部落在大禹的统领下,以一种联盟的形式存在,大禹的儿子启即位后,经过甘之战消灭了有扈氏,又在西河之战中取胜杀掉武观,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了一统天下的天子。

  后羿即是夏朝时的人物,他驱逐了启的儿子太康摄政,但后羿却沉溺于射猎,不理朝政,最后也被杀死了。

  夏的最后一个国王是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自大禹至桀共有十七个王。桀虽然有智有勇,但很残暴凶残,杀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劳民伤财,残害百姓。东边的商国便趁机骑兵伐桀,灭掉了夏朝。

  大禹治水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

  后来,禹又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他们纠正了过去以塞为主的错误作法,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

  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涂山之会

  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他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奉行天命自居,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权,取得了“夏后”的地位。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战败了。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

  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夏代的国家制度

  夏奴隶制国家是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它的一种对抗力量。而奴隶制国家的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由于奴隶制国家组织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不断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国家形成之后,各级贵族组织仍然要保持旧的血缘联系,严格区分姓氏。王室分封诸侯,除保持它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国建立新氏,大夫以邑为氏。在各级贵族之间,就依姓氏的区别建立了各自的宗族关系。

  这种宗族关系,虽然沿袭了旧的氏族组织的遗制,但在实际上是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的。

  夏朝军队

  夏朝军队,是维护暴力统治的重要手段。禹征三苗,称他所统领的军队为“济济有众”;启征有扈,严厉告诫所属的军队要严格听从他的指挥。足见当时已有强大的军队。

  奴隶制刑法

  到夏王朝建立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就在以往的基础上制定了《禹刑》,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奴隶制法典。

  太康失国

  当夏王朝的统治基本稳定之后,以启为首的贵族统治者,就肆意奴役和剥削广大庶民群众,放纵于“*湎康乐”的生活。启死之后,由子太康继立,夏王朝内部发生内讧。

  先有“五子”(太康的兄弟五人)争立,接着又有武观叛乱,广大庶民群众就借此展开了强烈的反抗斗争。这就使有穷后羿有机可乘,他“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夺取了夏王室的统治权力。

  有穷后羿,以善射见称,是东方夷人诸部势力比较强大的首领之一。当夏王室发生内乱,统治力量大为削弱的时候,他攻入夏都,赶走太康。但后羿也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他自恃有强大的武力,“不修民事”,只管田猎游乐,把政事交给寒浞经营。后来,寒浞又勾结后羿的“家众”,杀死后羿及其家属,篡夺了统治权。

  夏代中期的发展

  季杼彻底肃清了寒浞的残余势力,又大力征伐东夷各部,一直打到东海。后来,又还都伊洛之间。在季杼统治时期,形成为夏代中期的极盛时期。

  季杼以后,到孔甲以前,在这期间经历了五代六帝,夏王朝的统治一直是比较稳定,基本上保持着向上发展的趋势。

  夏王朝以伊、洛一带的河南地为中心,东通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长淮,所有夏、夷诸部的众多邦国,大都臣服在它的统治之下。

  二里头文化

  有关夏代社会发展的情况,古代文献记载既少,又多模糊不清。关于夏代的地下考古工作,目前还在继续探索中。经过多年的调查和发掘,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等地,发现了一种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内涵较典型,称为“二里头文化”。

  这一文化遗存的时间,据测定,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属于夏代纪年范围内。目前,虽然还没有足以确定它是夏代文化的直接证据,但所提供的丰富考古资料,有力地推动了探索夏代文化的工作。

  干支纪年纪日法

  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纪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较普遍。

  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

  原始文字

  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我国现已发现的较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从殷墟时代上溯到夏初,不过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是无可怀疑的。

  诸侯的叛离

  夏王朝到了帝孔甲时,开始转入后期,《史记·夏本纪》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他的*乱暴虐激起了群众的反抗斗争。夏王朝的统治制度从此遭到破坏,引起不少诸侯国的叛离。从孔甲开始,夏朝逐步走上了衰乱的道路。

  孔甲三传到桀(履癸),桀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桀继立时,为了制服叛离的诸侯,以武力威逼东方的许多邦国,在仍举行朝会,结果反而激起了有缗(山东金乡东北)等更多诸侯的叛乱。夏桀出兵征讨有缗,有缗虽然战败了,但夏朝也为之元气大伤,加速了它的灭亡。

1、夏朝:阳城、阳翟、斟鄩、商丘、纶城等。

2、商朝:亳(商丘)、殷(安阳)。

3、周朝:镐京、雒邑。

扩展资料:

夏朝行政区划:

夏朝是城邦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过渡期,因此没有明确的疆域。夏氏族与其他城邦的关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国与朝贡国一样,但又有些方国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诸侯国,故仅能以势力范围来表示其影响力。

商朝都城变迁:

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前,商部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在黄河下游一带繁衍。商朝确立统治,就在亳(河南商丘)建都。

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尚书·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

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

参考资料:

-夏商周 (朝代简称)

-夏朝

-商朝

-周朝 (先秦朝代)

夏朝奴隶制代替氏族制,是历史上一次巨大变革。相传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大禹之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嵩山一带,伊河、洛河流域的黄土平原,这里土地松软、适宜耕作。他们用石镰、石铲、骨铲、蚌刀和木制的工具从事农耕,种植粟和稻等农作物。夏朝手工业门类较多,其冶铜技术相当进步,其中尤以青铜工艺最为先进。

夏朝自启建国开始,到夏桀灭亡,共传13代,16王,有500多年历史,先后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附近)、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地。在夏朝第14个王朝孔甲统治时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已日益尖锐。至夏桀统治时,夏桀暴虐无道,引起平民和奴隶的反抗,终于在公元前16世纪被夏的属国商所灭亡。夏朝文化比较发达,有《夏书》、《夏训》和《夏礼》等典册。夏文化为殷周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蓝市城(今阿富汗斯坦巴尔赫附近)

见《史记·大宛列传》,在妫水(今阿姆河)南,为大夏都城,有市贩贾诸物。古波斯大流士大帝(前522—前486年)碑铭作巴克特拉。公元前329年,希腊一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在此建亚历山大里亚城,后汉文译作蓝市城。

公元前250年,狄奥多德定都巴克特拉,以城名为国名,建立希腊·巴克特里亚(大夏)王国。此城以其富庶,被称为“城市之母”。公元前128年后不久,西迁的大月氏南渡妫水,灭大夏,亦建都于此。

《汉书·西域传》作监氏城。《后汉书·西域传》作蓝氏城。后以巴耳黑著称,阿拉伯语名“乌穆示·比拉德”。即今阿富汗伐济腊巴德。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史书上的大夏,一说为希腊族移民建立的巴克特里亚王国,位于兴都库什山北麓及阿姆河上游一带。这里先后曾经历古波斯帝国(前550~前330)、亚历山大帝国及塞琉古王国(前312~前64)的统治。

公元前3世纪中叶,塞琉古王国在大夏的总督狄奥多特实行独立。独立后的大夏统治者们仍然是古希腊族移民出身的人,所以史书上又称之为希腊—大夏王国。在狄奥多特之子狄奥多特二世时,大夏北部地区的一个总督欧提德摩斯夺取了狄奥多特家族的政权,自立为王。

公元前208年,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三世向东进军,打败大夏军队,围攻大夏首都,但不能攻下。公元前206年,双方取得协议:欧提德摩斯仍保留大夏王号,但必须和安息王一样对塞琉古王国纳贡称臣。

-大夏

一、夏

1、阳城,今河南登封;

2、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3、阳翟,今河南禹州;

4、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

5、商丘,今河南商丘;

6、帝丘,今河南濮阳;

7、纶城,今河南商丘东;

8、原,今河南济源;

9、老丘,今河南开封杜良乡国都里村;

10、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二、商

1、亳,今河南商丘南汤;

2、嚣,今河南郑州;

3、相,今河南安阳西;

4、耿,今山西河津;

5、庇,今山东菏泽郓城;

6、陈留,今河南开封;

7、奄,今山东曲阜;

8、殷,今河南安阳小屯;

9、朝歌,今河南淇县。

三、西周

1、岐周,今陕西宝鸡;

2、丰京,今陕西西安;

3、镐京,今陕西西安;

4、成周,今河南洛阳;

5、犬丘,今陕西咸阳。

四、东周

洛邑,今河南洛阳。

五、秦朝

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六、西汉

1、洛阳,今河南洛阳;

2、栎阳,今陕西西安;

3、长安,今陕西西安。

七、新莽

常安,今陕西西安。

八、东汉

1、洛阳,今河南洛阳;

2、许昌,今河南许昌。

九、三国

1、魏:洛阳,今河南洛阳;

2、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3、吴:建业,今江苏南京。

十、西晋

洛阳,河南洛阳。

十一、东晋

建康,今江苏南京。

十二、南北朝

1、南朝:宋、齐,梁,陈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2、北朝:北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后迁洛阳(今河南洛阳),西魏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东魏都邺(今河南安阳)。北周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北齐都邺(今河南安阳)。

十三、隋朝

大兴(今陕西西安),后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十四、唐朝

长安(今陕西西安),后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十五、武周

洛阳(今河南洛阳)。

十六、五代

后梁都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西京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唐都洛阳。后晋都洛阳,后迁开封(今河南开封),后汉都开封(今河南开封),后周都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

十七、北宋

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十八、南宋

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迁行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十九、辽朝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迁中都(今北京)。

二十、金朝

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南京(今河南开封),末迁归德(今河南商丘)。

二十一、西夏

兴庆(今宁夏银川)。

二十二、元朝

大都(今北京)。

二十三、明朝

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后迁顺天府(今北京)。

二十四、清朝

北京(今北京)。

——都城

夏朝(约前2070-前1600 [1][2][3])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4]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5][6]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7][8](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9],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10]。

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点。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斟鄩(河南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11][12]。

中文名

夏朝

外文名

The Xia Dynasty

别称

时间

约前2070-前1600

帝王

姒启,姒太康,姒少康,姒桀等

都城

阳城、阳翟、斟鄩、商丘、纶城等

主要城市

原、帝丘、老丘、西河、亳等

语言

雅言

货币

贝币、贝蚌、铜贝

主要民族

华夏族

建立者

夏朝都城在哪里揭夏朝为何把邓地设为都城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