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证候诊断的方法
证候诊断又称为辨证,是确定病人所患疾病现阶段的证候名称。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因此证候诊断在疾病诊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诊断确切,辨证清楚的前提下,才可论治无误,因此证候诊断就是辩证的过程和结果。
辨证的方法
辨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整体观指导下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对四诊所搜集到的病史、症状和环境因素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内在联系和各种病证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对疾病证候作出恰当的判断。
分析、综合、联想、判断,是辨证诊断过程中基本的思维形式。以眩晕为例来说,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眩,无火不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肥人眩晕,气虚有痰;瘦人眩晕,血虚有火”“风阳上扰,发为眩晕”等多种说法。医生于此病应考虑肝、风、痰、火、血虚、气虚、阳亢等等。但仅凭眩晕一症来确定疾病的本质是很困难的,这就要求医生四诊合参,详细诊察,如发现病人有面色谈白、舌质淡、脉沉细等体征,在思维中认为血虚的可能性就增加了。再经问诊,如有失眠、心悸、月经量少等症,便可诊断为血虚证。
一般在证候诊断时,可分七个步骤进行。
1追问病史:一般疾病,都有感受冷热、饮食不节、情志受伤等病史,应根据情况首先询问。
2审证求因:应根据症状特点、性质等探求其发生的原因。如“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应当指出的是,辨证的原因,不一定是指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始致病因素,更重要的是指引起疾病的现阶段表现的原因。如风寒束肺证的病因是外感“风寒”邪气,这是原始致病因素,也是我们要审征求因的“因”,而痰湿阻肺证的病因是“痰湿”,即非原始致病因素,其原始致病因素可能是外感风寒或暴伤饮冷或其它,那么在本证的审证求因中,后者便居于次要地位,而前者是引起现在表现的原因,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3确定病位:就是辨别病变的主要部位。病位是指病变所在的部位,一般用表里、脏腑、经脉、气血、营卫、阴阳等表示。外感病多用表里、六经、卫气营血、三焦和脏腑等表示,杂病多用脏腑、经脉、气血、阴阳等表示。病变的主要部位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邪热壅肺,病变主要部位在肺;肝火犯肺病变主要病位在肝、肺。又如血虚证,是肝血虚还是心血虚,则应进一步联系其它症状进行脏腑定位。
4审察病机:病因侵及一定的部位,则有一定的病机,根据脉症的变化可审察明确病机的变化。
5分清病性:在明确病机的同时,要知病情之所属。主要根据八纲辨证,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等病性。如口渴喜冷饮,尿赤便结,烦躁脉数为热;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尿清便溏,脉迟为寒。
6详析病势:病势即病机转变发展的趋势。判断病势,主要根据脉症的变化进行分析。如阳证脉势减缓,表示邪气渐退,为病将愈。
7确定证名:证候的命名,一般以病因、病位、病机三者综合,如脾虚湿滞、肺热痰壅等。由于证候诊断与疾病诊断常综合同时进行,所以,证名和病名也常同时确定。
中医的证和症简单区分
中医的证和症简单区分,中医里说的症与证是不一样的。虽然从字面上两者看着很相似,读音也很相像,但是却有着不同的意思与用处。下面来看看中医的证和症简单区分。
中医的证和症简单区分1症与证的区别:
“症”,是指疾病的某一临床症状,是疾病引起患者主观感觉不舒适、不正常的现象,如头痛、发热、腹胀、泄泻等等。症状虽然往往可以反映疾病的本质,但单凭某一症状是不能提供一个完整的病和证的概念的。
例如发热,它只是一个症状,并非是一个诊断,因此要想弄清它的原因。还须进一步检查分析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如为内伤发热是阴虚发热,还是气虚、血虚发热?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弄清病因病理才能制定正确的治疗原则开方用药。
“证”,是指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它是各种致病因素即病邪与人体防御功能即正邪相互斗争过程中出现的一组病理体征和主观症状的综合。判断准确的“证”,常可反映出疾病的属性,病变的部位,疾病的病因病理和正气的虚实。
如一患者面色萎黄、消瘦,胃脘隐痛、遇寒加重、喜温喜按、纳差、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通过四诊及辨证得知:本病的起病是饮食失节,脘腹受凉;病变部位在脾胃,病机是寒湿伤脾,脾失健运;疾病属性为寒,正邪双方对比正虚明显。综合诊断是:“脾胃虚寒”证,从而制定出温补脾胃的治则。
中医的证和症简单区分2中医的症、证、病
什么是“症”?症,即症状,包括病状与体征两部分。病症就是病人的主观感觉,是病人前来就诊时自己所能感觉到的痛苦,如眼痛、头痛、头晕、发热、咳嗽等等,同时也是迫使病人来前看病的原因;而体征就是医生诊察出的客观表现,白睛红赤、黑睛混浊、舌红苔黄,脉数等。
“证”,是指证候,这是中医学的专用名词,即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也就是说当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而出现的一组症状群,如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上胞下垂、目光无神,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少气懒言,食欲不振,脉虚细无力等一组症状,中医辨证就认为属于气虚证。
“病”,是指疾病,即机体在一定的致病因素下,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的总过程,包括疾病的初期阶段、发展变化阶段和后期阶段,直到痊愈或死亡的全过程。病,就是指具体的疾病,如白睛溢血、圆翳内障、云雾移睛、绿风内障等。
中医认为一种疾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证候,而不同的证候则是由不同的症状组成的,所以要依据证候来治疗疾病。“辨证论治”,是指根据中医辨别疾病的证候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所谓“辨证”,就是根据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概括和判断是属于何种证候。“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举例说明,云雾移睛(西医学称玻璃体病)就是病(注意这时用“病”字,是指疾病),是以眼前有黑影瓢动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中医可根据其症状表现的不同而将云雾移睛分为不同的证候,并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如云雾移睛者表现为自觉眼前黑影飘动,数量较多,发展较快,视力下降,玻璃体内可见尘埃状、棉絮状混浊物,心烦胸闷,口苦口干,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注意这时用“症”字,是指症状),中医辨证为湿热蕴蒸证(注意这时用“证”字,是指证候),治疗宜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治疗;
云雾移睛者表现为眼前黑影飘动,干涩昏花,头昏耳鸣,口干口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为阴虚火旺证,宜采用“滋阴降火”的治疗方法;
云雾移睛者表现为眼前黑影飘动,视物模糊,玻璃体混浊呈条索状或云团状,眼底无新鲜出血,或视力严重下降,眼底不能窥及,时日较久;舌质紫红或有瘀斑,脉弦或涩等症,为瘀血内停证,宜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从不墨守成规,而是根据不同的证候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并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中医的证和症简单区分3病、症、证的区别和联系
1“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在中医学中提到的病名很多,其命名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下面3种:
①根据某一个或几个突出的临床表现而确定的,如白喉、麻疹、消渴、咳嗽、带下、经闭等;
②有一部分疾病,由于病情发展较快,主症不固定,或者病情较复杂而主症不突出等,因而,也有按病因病理确定病名的,如湿温,秋燥、胸痹、虚劳、痰饮、肺痿等;
③有少部分疾病,根据其病变部位而命名,如肺痈等。
2 “症”,是病邪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映,它反映着病邪的性质和生理机能的强弱。如恶寒、发热、头痛、恶心、气短、面色苍白、苔腻、脉细等,都是症。在症状的表现上,从细小到显露,从表面到深层,可以鉴别发病的因素和生理病理的状况,可以随着症状的消失和增添,探知病邪的进退及其发展方向。
3“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分析各种症状和体征等,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如风寒表实证,其病因是“风寒”、病性属“实”。病位在“表”;又如心阳虚血瘀证,其病位在“心”、病因病性是“阳虚”与“瘀血”。所以,证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从上述“症”、“证”、“病”的不同概念可以看出,‘病”与“证”的确立,都是以“症”为主要依据。正是由于“病”与“证”的概念并不相同,所以,临床上有“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等不同。
“病”、“证”、“症”是疾病的3个基本层次,辨病论治强调始发病因和病理过程,是局部治疗以改善整体;辨证论治则强调机体的整体反应特性,是整体治疗以改善局部辨病论治是治病以治人,辨证论治是治人以治病而对症治疗则是对某些突出症状的单纯性治疗,可减轻患者病痛,并有利于对“病”和“证”的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
“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比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瘀。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
分享:赤脚
中医看的手诊,不是算命,更不是迷信,而是非常有科学道理的,是经得起反复验证的,是中医诊断中很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
人有人象,手有手象,都是同一个象,把手的象看明白了,就可以推测身体的那个象,这就是手诊。
伸开你的手掌,你会发现:
手掌有两面,“道”刚好有阴阳两面;
手指有五根,刚好有五个脏器;
手指有三节,刚好有三焦系统。
这不是巧合,这是“象”的规律,规律是不变的,把不变的规律弄明白,以不变应万变,手诊就变得容易了。
1 手掌为阴,手背为阳,手掌代表物质层面,手背代表功能层面。
五根手指,对于五行。
大拇指属土,对应脾胃;
食指属金,对应肺、大肠, 对应人的呼吸和消化系统 ;
中指属火,对应人的能量系统,对应心脑血管;
无名指属木,对应人的净化系统,对应肝胆疏泻功能。
小拇指属水,对应人的生殖系统,对应肾和生殖功能。
手指有三节,最上一节对应上焦,中间一节对应中焦,最下方一节对应下焦。
同样的道理,将手掌分成上中下3部分,分别也对应人的三焦。
天人相应,人掌相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都是同一个道理。
2 如何看手诊呢?
我个人的建议是从整体到局部。肉眼可见的有形层面,边看边用头脑去做分析;不但要看有形层面,更要去感受无形的“神”,神是看不到的,只能用心去感受体会。所以,看手需要“心”和“脑”一起用,入门级别是用脑,高手是用心的,这个是不断修炼才能具备的功能。
手诊侧重点,看这7个方面。
一看手型
左边的钢琴手,芊芊细长,手指长手掌短;这样的人, 天生心思细腻, 情感 丰富,性格焦虑多疑,容易受情绪影响,容易肝气郁结,容易得情绪类病症;
右边的砖头手,手指粗短,手掌宽大厚实,代表粗狂豪放,强势霸道,不注重细节,容易发怒,脾胃功能常常较好,饮食不节,容易得胃肠血液相关类病症。
肥胖指:手指属阴的物质太多,提示体内物质过剩 ,提示体重超,痰湿重。
漏空指:手指属阴的物质不足,提示体内物质不足,提示脾胃功能障碍,饮食不佳,睡眠障碍消耗精血过多。
二看颜色
五行对应五色。身体哪个脏器出现问题,对应的颜色就吸收不了,颜色就会反应在手上。
整体偏白,提示气血不足;
整体偏红,提示心火太旺;
整体偏黄,提示脾虚,脾运化功能障碍;
整体偏暗,提示气血流通不畅,提示血瘀。
三看手指
上红下白(第一指关节是红的,到第三指关节就偏白),提示:上热下寒。
上细下粗(第一指关节较细,第三指关节较粗)提示:上虚下实。上虚下实的人,表现出来中上焦气不足,下肢有水肿。
四看寒热
偏红代表热;偏白,代表寒。
这只手,脾胃区偏暗偏白,四周的肝胆区偏红,这就提示:肝胆有热,脾胃虚寒。
五看青筋
青筋代表瘀滞,气滞或者血瘀。
对应的手指有青筋,就提示对应的系统出现问题。比如中指出现青筋,说明心脑血管出现淤堵。
如果所有手指都有青筋,就提示全身的血液都有问题,提示肝的净血系统出现问题了。
六看形变
看这只手,小指变形严重,提示肾病,妇科病症,男科病症,生殖功能障碍。如果其他手指发生形变,以此类推。
七看指甲
正常的指甲有月牙,月牙大小适中,指甲明亮无条纹,无淤青。
指甲有竖形条纹,提示肝气郁结。
指甲里有黑色淤青,提示肝脏里毒素淤积过多。
指甲有横形纹路,提示胃肠消化系统功能失常,很可能在最近几个月有过创伤。
3 来分析一个手象,供大家参考。
先看整体状况:整个手掌颜色偏暗,提示气血流通不畅,有肝气郁结和血瘀。
再看局部:脾胃区,明显的偏暗,不饱满有凹陷。偏暗提示不通畅,可能有痰湿,气滞等实邪阻滞;凹陷提示脾胃虚,消化运化能力差。
再看肝胆区,肝胆区偏红也偏暗,偏红提示有热,偏暗提示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有气滞血瘀,肝胆淤堵较严重。
从有形层面,大概能看出这些信息。从无形层面,看到的信息就更多,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能靠大家自己去领会了。
手诊,就跟大家分享这些。
切脉
,是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又称脉诊、诊脉、按脉、持脉。
切脉是中医独创的诊法,即用手指按脉,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它也是中国最早创用的诊断技术。那么如何了解切脉呢中医告诉我们想要学切脉,须从脉象入手。
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脉至数来去清楚,无三五不调,亦不过快或过慢)、有根(尺脉候肾,如两尺脉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脉象有根)。
中医在切诊时,还十分注意排除影响脉象的因素,以避免误断。如从年龄看,脉象小儿多快于成人,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体多强健,脉多有力;老年人体衰弱,脉来缓迟;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脉多稍浮;腾人脉象多沉伏。
另外,当长途旅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饮酒、饱食、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较弱;气候对脉象也有影响,如春天的脉象微弦(春弦),夏季的脉象微洪(夏洪),秋季的脉象微浮(秋毛)、冬季的脉象微沉(冬石)。至于“反关脉”(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腕关节的背侧)、“斜飞脉”(脉从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脉。
1中医辩证治疗是怎样的
1心气不足。
主证:面色苍白、神疲、肢冷、胸闷、动则心悸、血压低、脉微细或虚数或结代、舌淡、苔薄白。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汤。红参5~10 克,附子5 克。
方解: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壮真阳,二药合用,大温大补,回阳救月兑。 2心血不足。
主证:头晕、目眩、乏力、面色不华、心悸、舌质淡、脉细数而弱或结代。治法:补养心血,安神定志。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0 克,北芪10 克、当归5 克、白术10 克、茯神6 克、酸枣仁5克、元肉8 克、远志3 克、木香5 克(后下)、炙甘草3 克。
2中医学的辨证方法有哪些
中医学有多种辨证方法,如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 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等,但无论哪 种辨证方法,都要用阴阳加以概括和分析,临床最常用的八纲辨 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而阴阳又是八纲之总纲,以统领表 里、寒热、虚实,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意 思是对于一个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它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四诊的 方法辨别证候的属阴、属阳。对于养生者来说,就是要经常检査 自己体内有无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一旦发现,就要立即采取措 施,以使阴阳“以平为期”,正如恩格斯所说:“物体相对静止 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 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为了求得这种“暂时平衡状态”的生命的 根本条件,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法 则,无论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的调摄,还是自我保健或药物 的使用,都离不开阴阳协调平衡、以平为期的宗旨。
3中医常识中临床应怎样进行辨证
一般来说,中医学辨证除了经常使用的八种辨证方法外,还有一定的运用程序、规律、步骤。
其中,最主要的规律是先倾听患者的主诉,或者看最痛苦、最紧急的症状或体征。然后,再围绕主症先辨外感或内伤。
如果为外感,就要再分寒热,外感寒邪则属伤寒,应按六经程序辨 证;外感热邪则属温病,。 应按卫气营血或三焦程序辨证。
如果是内伤,一般要先辨虚实,虚证有 气血阴阳之不同。实证则要看属何邪气。
不论虚证、实证,最后都要落实到脏腑经络。由以上可知,所谓的临床辨证,事实上就是对病变进行定位和定性。
至于如何进行定位和定性,则有自己的辨证步骤,这些步骤具体如下:表里、脏腑经络定位。 这主要从临床表现的脏器功能特点;脏器体征特点;脏器与季节 气候的关系和影响;脏器与体型、体质、年龄、性别的关系和影响;发病时间及临床治疗经过特 点等综合考虑,并且定位。
阴阳、气血、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这主要应从临床证候特点、发病与病程特点,以及发病季节与诱发因素等方面去考虑定性。
比如,阴证的定性,根据证候特点,凡临床表现为 功能上衰退,不足,呈退行性、抑制性病变,都可定性为阴证。定位与定性合参。
这是把疾病的定位和定性,综合起来进行考虑,比如,肝病,有肝风,定位在肝,定性为风,可症见卒然眩仆、抽搐惊痈等。必先五脏。
所谓“必先五脏”,是说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时,要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根据其病变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确定它究竟属于哪一脏腑,或哪一种病理、生理改变在 其中起主导作用。 这是在病情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所用的一种方法。
比如,肝病风病。先从定位上来分析。
肝病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肝(胆)本经自病,即病变原发于肝,如郁怒伤肝(胆),因郁怒而出现 胁肋疼痛失眠,惊痫抽搐等。其二,是继发于其他脏器病变之后,如脾(。
胃)病及于肝,即脾虚肝 木乘脾,患者先因吐泻病后,继发拘急痉挛,或饱食后夜寐不安。 之后,再从定性去分析:如风 证,有原发性风证,病始即表现为风证,如大怒后卒然眩仆,半身不遂。
总之,中医学辨证有自己的规律与步骤,但具体运用时,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4中医常识中什么是辨证
辨证是中医学认识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中,证,就是证候的意思,因而,辨证,就是辨 别证候的意思。通常情况下,中医学认识疾病,首先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广泛收集临床资料,深入了解病情,在此基础上,利用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理论,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从而辨别疾 病属于何种证候。
而这种收集资料,归纳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做出正确诊断的过程,就叫做 辨证。而辨证的过程,就是诊断的过程。
中医学的辨证,是从机体反应性的角度,来认识疾病的本质,并通过分析疾病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来进一步认识这些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从而推导出其内在病理变化的规律性,因 而,它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疾病的本质,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5中医临床应怎样进行辨证
所谓的临床辨证,事实上就是对病变进行定位和定性。
至于如何进行定位和 定性,则有自己的辨证步骤,这些步骤具体如下:1。 表里、脏腑经络定位。
这主要从临床表现的脏器功能特点;脏器体征特点;脏器与季节 气候的关系和影响;脏器与体型、体质、年龄、性别的关系和影响;发病时间及临床治疗经过特 点等综合考虑,并且定位。 2。
阴阳、气血、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这主要应从临床证候特点、发病与病程特点,以及发病季节与诱发因素等方面去考虑定性。
比如,阴证的定性,根据证候特点,凡临床表现为 功能上衰退,不足,呈退行性、抑制性病变,都可定性为阴证。3。
定位与定性合参。 这是把疾病的定位和定性,综合起来进行考虑,比如,肝病,有肝风, 定位在肝,定性为风,可症见卒然眩仆、抽搐惊痫等。
4。 必先五脏。
所谓“必先五脏”,是说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时,要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 中,根据其病变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确定它究竟属于哪一脏腑,或哪一种病理、生理改变在 其中起主导作用。 这是在病情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所用的一种方法。
比如,肝病风病,先从定位上来分析。 肝病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肝(胆)本经自病,即病变原发于肝,如郁怒伤肝(胆),因郁怒而出现 胁肋疼痛失眠,惊痫抽搐等。
其二,是继发于其他脏器病变之后,如脾(胃)病及于肝,即脾虚肝 木乘脾,患者先因吐泻病后,继发拘急痉挛,或饱食后夜寐不安。 之后,再从定性去分析:如风 证,有原发性风证,病始即表现为风证,如大怒后卒然眩仆,半身不遂。
总之,中医学辨证有自己的规律与步骤,但具体运用时,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6中医如何辩证
肝硬化病人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要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所用食物应易消化、富营养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低脂为肝硬化病人选择饮食的原则3有腹水时要卧床休息、增加营养、并限制盐的摄入、最好采用无盐或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以不超过5克(1钱)为宜4腹水明显时还要限制水的摄入、一般进水量以控制在每日1000毫升(相当于医院用的盐水瓶2瓶)严重低钠血症者、应限制在500毫升以内5伴有食道静脉曲张者、应避免 性的及硬的食物、以免损伤曲张的食道静脉造成大出血6有肝昏迷可能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三餐应以蔬菜为主7禁酒戒烟、不要滥用护肝药物8应定期到医院作肝功能、甲胎蛋白、超声波等检查。
中医诊断:证候诊断的方法
本文2023-10-15 15:47: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4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