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内家功 气功 吐纳术 道家丹道吐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真的有内家功 气功 吐纳术 道家丹道吐纳?,第1张

的确有。

内家功法和气功,吐纳术是比较普遍的,在网站,各种市场上都可以看到很多。但是建议选择权威可信的进行习练,比如《医学气功学》《真气运行发》——这些医学承认,或者医家编写的书是比较可信的。

道家丹道也存在,但是在淘宝上基本买不到真货,买到也练不了。道家丹道是在道家中师徒传承的,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到,而且习练过程中有师父护法。而在外面的市场,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往往冠名“丹道”来找市场,但往往是假货。

《神雕侠侣》里“全真教”的武功心法口诀是“全真大道歌 ”。

原文:大道初修通九窍,九窍原在尾闾穴 。

先从涌泉脚底冲,涌泉冲过渐至膝 。膝过徐徐至尾闾,泥丸顶上回旋急 。秘语师传悟本初,来时无余去无踪。历年尘垢揩磨净,遍体灵明耀太虚。

修真活记有何凭,心死群情今不生。精气充盈功行具,灵光照耀满神京。金锁关穿下鹊桥,重楼十二降宫室。

全真教,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嗣老君遗教、秉东华演教、承钟吕传教,开宗于辅极帝君王重阳 。

以“三教合一”、“全黄老之真”和“苦己利人”为宗旨,去鬼道而归老庄,并逐渐包容合并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开启了道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开宗者王嚞,道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早年曾应武举为状元,入仕,后辞官归隐。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镇遇仙,为汉钟离和吕洞宾,得授金丹口诀。

遂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间出关赴山东传教。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世称全真七子。

  ● 膝盖能感觉到四面大力吗?

  ● 裆有极力向外挣横劲吗?

  ● 胯做到了坚而稳吗?

  ● 胸有上提、肩有下按的感觉吗?

  ● 胸虽出而有收敛之意吗?

  ● 胁如鱼有腮、开张舒展、紧弹聚敛吗?

  ● 横以济竖、伸筋拔力的劲找齐了吗?

  ● 五气朝元的自然呼吸实现了吗……

 以上问题,环环相扣,浑然一体,自己越是研究体悟,越是小心谨慎,迟迟没有落笔成文,唯恐挂一漏万而给同修带来偏差。感恩大家的信任和各种缘份的加持,目前自感对《内功真经》之《总论》、《内功经》和《纳卦经》了然于胸,实践调形效果日趋稳固,遂将自己的阶段研究成果整理成文,供各方朋友批评指正。

  准备动作: 多数人平时习惯于外八站立,初学站桩,可以采取脚外侧略平行、脚尖稍内扣的内八式站立方法,这样容易找到腿后侧大筋受力的感觉。习惯两脚平行站立的,也可以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年岁已高或者感觉平行、稍内八站立膝盖别扭的桩友,可以外八站立。脚形因人而异,以放松舒服为度。

 具体调形步骤按以下六步展开:

动作释义

 《内功真经》言:「裆者,内裆也。胯者,外胯也」。大腿内侧为裆、外侧为胯。

 上述动作在《内功真经》叫“圆裆以坚胯”,原义是「人皆知坚胯而不知坚胯之窍,在乎圆裆也,将裆极力向外挣横也」。请注意:「将裆极力向外争横」,是一个结果!首先要做的动作是圆裆,也就是大腿根先往里收敛!待后续「逼胯以坚膝」(宋氏形意《内功四经》将「逼胯以坚膝」改为「逼臀以坚膝」,更易于理解)和「提胸以下腰」动作到位后,自然形成「裆极力向外挣横」。

 圆裆特别关键,这是身形稳固的重要入手处!也许注意了这一个动作,桩形乃至步法就完全不同了。许多人包括我自己,以前都著在「裆极力向外挣横」上了。孰不知,「裆极力向外挣横」的前提是大腿根往里合,往里圆裆,才有往外挣横的结果。否则,挣从何来?

 裆为什么要往后推呢?《内功真经》有句口诀叫「裆深而藏」,原义是「前阴向后极力缩起,自然深藏也」。

 圆裆之后为什么要向脚后跟使劲呢?因为《内功真经》还讲:「以一腿而言,自内胯至于足底竖劲也」。这个竖劲,是身形调整到位的标志,但也可以依此调整身形。书要往活里读、往活里用。

 《纳卦经》讲:「裆胯取象于兑,兑卦内刚外柔,柔腹象,刚股象」。所以腹股沟、小腹一定要保持放松,内胯到足底的大筋拉起来,这才符合卦义。

动作释义

 这个动作,在《内功真经》中叫「逼胯以坚膝」,原文是「人皆知坚膝而不知坚膝之窍,在乎逼胯者,将两臀极力贴住也」。

 臀部下端往中间谷道的方向内收,配合前面的圆裆、大腿根内敛,就会在外胯形成一个束紧力。这样子,胯部就像箍水桶一样箍紧了,这就实现了胯坚而稳。所以,《内功真经》的各个动作要领是相互匹配、连环作用的。

 前两个动作,基本上把前面的耻骨联合三角、后面的骶骼骨三角给锁定了,这两个「三角」都向脚后跟用劲,这和瑜珈、筋膜链理论是相通的。看到这里,就会对老古人由衷赞叹,因为过去那个年代并没有现代观测仪器呀。

动作释义

 膝和足,这两个部位也特别重要,将《内功经》和《纳卦经》参合起来体悟更便于理解。

 上述动作在《内功真经》中叫「膝曲而伸」,原文是「膝之为功,外曲内直,言其势虽曲而必用意伸之」。

 《纳卦经》讲:「足膝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还讲:「膝之为用,有四面大力。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亦极力向外,委中两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复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咱们在前面「圆裆」和「逼臀」的时候,已经把「两外虎眼向内、两内虎眼向外」的劲找到了。当前一步的重点是,膝盖往前微松,然后把身体的力量「别」到脚底,脚底自然粘到地上,同时身体的重量又通过脚底向上反弹起来,身体像伸懒腰一样向上伸展,实现了「膝曲而伸」的那个伸。这个感觉很重要,因为这样子,脚底立地生根,身体骨升肉坠,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根是扎在地下的,全身就可以放松下来,有点风摆柳的感觉,这正如《纳卦经》讲的:「如风之撼树,摇其本而不能动其根也」。

 讲完膝盖,再说足。

 炼步,按《纳卦经》的说法就是「炼者,如胶之粘物。一着则牢不可破;如火之炼金,一合则坚不能开」。通过膝盖微向前顶,把身体重量「别」到脚底之后,脚就稳了,你踢它一下,也不会动,即便是在高铁、地铁上站,也能稳如泰山。这也是《纳卦经》上讲的:地势坤,足为下卦,厚德载物,要稳才能载全身之重。这也就实现了「足坚而稳」。所以,「足坚而稳」也是有具体觉受和实现途径的。

 通过「圆裆」带动膝盖内合、「逼臀」带动膝盖外翻、膝盖微向前顶、腿后侧大筋竭力要直,脚十趾自然抓地,两大趾掌后高骨也能实现向地载住,涌泉自然涵空,脚后跟外侧与脚大趾自然形成相向的平衡力。我们以前在群里所说的「拧脚后跟」,从脚底外侧到脚大趾形成阴阳鱼的受力结构,也能隐约成形。

 好了,做完了「逼胯以坚膝」,「圆裆以坚胯」,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足坚而稳,下盘就稳固了。事实上,大家可以体会,我们以前公众号刊发的“似尿非尿”这个动作,与上述动作做到位之后的感觉也是一样的。这说明提出这个说法的练家是下了功夫,真实体会出来的。同时,提醒我们要从根上、从源头、依据经典、系统理解动作要领。不找根本,不找源头,那就只有听别人说的份,人家说的对不对,我们也不知道。但当我们从根上理解了这些动作要领,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在圆裆、大腿根向后推的时候,还留着一个上身微向前倾,咱们一会儿解决。

动作释义

 这个动作,在《内功真经》原文是「颏骨用力向上提起,自然正项矣」。也落实了头正而起的要求。《纳卦经》云:「头顶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

 关于头部的重要作用,《内功真经》总论讲的非常好:「何谓筋精劲之纲领?曰头也。头为诸阳之会,一身之纲领也,譬如物之有柄,事之有始。柄之不正,事之不裹,专望后之等哉?故头之为用也,欲向上提起,不欲向下堆积,欲生旺有神,不宜颓靡无气,一身之筋精劲虽不在头,而头未始无关于筋精劲之得失也」。

动作释义

 这个动作在《内功真经》叫「提胸以下腰」。原文是「人皆知下腰矣,而不知下腰之窍在乎提胸也,将胸用力提起也」。如果有的人腰弯特别大,可以想像心口窝向内向下、尾骨向上向前,两者像吸铁石一样极力吸合,这样子腰弯就拉直了。然后,再做收下颌、提前胸的动作就可以了。

 咱们前面在做「裆深而藏」的时候,留下了一个身体微向前倾的小尾巴。现在,您在提前胸的时候,会感觉到尾骨是向前向上翻起的,正合《内功真经》所说的「尾骨尽处用力向上翻起」。提前胸的力量通过尾骨,「别」到脚底,提前胸与尾骨下拉构成一对平衡力,微向前倾的身体正好也就调直了。

 两个肩胛骨内贴,是《内功真经》里「贴背以转斗」的第一步,这样子胸也有前出的感觉。在这种开放的架构下,做提前胸的动作,容易体会到「提胸以下腰」。前胸一定要提到位,能够感觉到肩膀后面有发紧的意思就差不多了。

 我们以前在群里提到的「一拎一靠一压」,就是提前胸时好像别人拎您袄领子一样,然后您会本能地往后躲,再从舌根找尾骨、脚后跟而往下压。大家也可以参合起来体悟。从舌根找尾骨、脚后跟,是太极名家李广钧老师的秘诀。大家结合研读《内功真经》,可以体会到前辈们的探索和经验弥足珍贵。

  第六步,两手自然下垂,大拇指贴裤缝线,在两个肩胛骨略向内贴的同时,手小指侧手腕上的高骨稍向前转一下就可以了。 这个桩形为无极式。

动作释义

 最后一步特别重要,是实现「胸出而闭」、「肋开而张」、「按肩以炼步」的关键,也是打开气路、自然呼吸的重要一着,这就是“贴背以转斗”。《内功真经》原文:「两背骨极力贴住,意其劲自膊下而出至六腑穴向外转出,至斗骨而回」。

 大家这个动作不会做,是因为没有研究过动作要领中讲的「六腑穴」、「斗骨」在哪里。「六腑穴」是前臂靠小指这一侧,「斗骨」是小指侧手腕上的高骨(如上图)。

 两个肩胛骨往中间贴的同时,斗骨稍向前转一下。一定要注意:这两个动作要同时做!两者的作用力综合效果有三个:

 一是可以体会到肩顶是往下按的,这与前面「膝曲而伸」而形成的脚底炼步,合起来构成了「按肩以炼步」。有的桩友,依此确能感觉到《内功真经》所讲的劲从肩井透到涌泉。

 二是可以体会到肋骨是向两侧拉开的,背部也是横向拉开的。这个动作也特别重要,这就从形上形成了「肋开而张」,为后面的「五气朝元」奠定了形的基础,相当于把气路给打通了。

 三是可以体会到前胸里面有立起来、微闭的感觉。前面,我们说到两个肩胛骨略内贴,实现了胸出;转斗之后前胸又有微闭的感觉,这就实现了《内功真经》说的「胸出而闭」。

 好多人不理解如何含胸拔背。其实,通过上面的「贴背以转斗」,胸先出再微闭、后背也横向拉开,就是这个感觉。您可以通过下面照片的两种手形,自己体会一下前胸、后背的感觉,有助于理解体会这个动作要领。

 这里,我们再解析一下胸、胁、肩这三个部位:

 《纳卦经》讲,胸为艮卦,是山的意思,与天接的近,亲上气;又本属于地,气容易浮,所以山镇之。要领是「胸出而闭,特别说:「出胸以足周身之威, 胸虽出而有收敛之意,此式中之真窍也, 不可不知之者也」。

 《纳卦经》讲,胁聚象于震,震者动也,雷也。 天地阴阳相交,则雷雨作而万物生,人身上下相合,则血气通而真劲出, 这是同一个道理。胁者协也,如鱼有腮,一开一合,气有升降矣。胁之开合,即气之呼吸借之,出入周而复始,不可颠倒错乱。

 《内功真经》之《总论》是这么讲胁的:「 肋之为用也,其要有二,曰开张舒展,紧弹聚敛,得此窍诀,中部之妙思过半矣 」。通过「贴背以转斗」、「胸出而闭」和「肋开而张」,呼吸的时候,确实会有「开张舒展、紧弹聚敛」的感觉,而且气只能往两肋这个方向走,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呼吸造成的。

 《纳卦经》讲,肩背取象于巽,巽卦外虽强健,而内实巽顺也。《内功真经》之《总论》讲:「肩胁是筋精劲之枢机,肩为臂之本。譬如室之有门,国之有关,门不开不通往来出入。故肩之为用也,其要有八,曰通、透、穿、贴、松、汗、合、坚」。

关于五气朝元。 一定程度上讲,前面的身形都是为呼吸、为五气朝元做准备的。身形调整到位,伸筋拔力、真气自行的态势自然形成,五气朝元是自然而然的事。反过来讲, 五气朝元的前提是伸筋拔力、身形到位。 看了后面的分析,我们就明白了。

 《内功真经》是这么讲五气朝元的:「吸天地之精气纳入丹田,运丹田之真气自两腋升于顶。升气时自有真气自俞口降于丹田,此一气朝元也;运丹田真气自裆内下于丹田足底,下气时自即有真气起于足底,自外裆升于丹田,左右合计二气朝元也;运丹田真气自背底下于丹田左右合计此二气朝元也,总共五气朝元也」。

 通过前面的动作,大家可以体会到,整个两肋是横向拉开的,胸虽出而有收敛之意,这样子,呼吸的时候,气自然就会往两肋走,这完全合于《内功真经》所讲的「升时自两肋骨缝而升,故须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请注意,这时的吸气开两肋,是身形到位之后的自然效果,完全用不着用意引导。这就相当于,水渠修通了,水只能顺着水渠流。

 那么,为什么吸气的时候,自有真气自俞口降下来;为什么吸气降于足底,下气的时候自即有真气升于丹田;为什么宋氏形意《内功四经》将《内功真经》中五气朝元的最后二气「自背底下于丹田左右」,改为「运真气自背胳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

 如果不整体、不系统地研究《内功真经》,并且借助于西方筋膜理论,我们确实不好全面理解把握五气朝元,而点滴之差、可能谬之千里。

 大家注意到没有,气的走向跟精筋劲的走向是一致的。《内功真经》讲:「以腿而言,自胯内于足底竖劲也」,实际上这个筋膜是拉起来的,所以第二、第三气能从这里下去。「自背骨至于手头横劲也」,肩胛骨到手头的筋膜是拉开的,当然吸气时第四、第五气能从胳膊内侧到手。所以,宋氏形意《内功四经》关于第四、第五气的修改是有道理的。

 《内功真经》总论有句点题的话:「欲愿养气必开关窍以顺其气,不然而人身之关窍皆为后天之浊气否塞尽矣。虽欲养气可得哉,必伸筋拔力以通之,而后真气自行」。简要概括,就是「伸筋拔力、真气自行」。所以,裆内往脚后跟使劲、贴背以转斗,都是非常重要的动作。

 现在我们清楚了:气走筋膜,五气朝元走的线路,实际上也是伸筋拔力的线路。那么,为什么气出去之后能够自回呢?这是涉及自然呼吸还是用意引导的重大问题。

 我的理解是,在伸筋拔力、筋脉拉开的前提下,人体内气就像一个水囊一样,因为肋开而张、胸出而闭,吸气的时候气只能往两肋走,这就好比您捅了水囊一拳,这一拳下去,水是不是四散而去的?四散而去的同时,是不是又自动回来了一些水,在您下拳的地方形成压力?这个很好理解。同样的道理,您吸气、气自动开两肋,由于压力和伸筋拔力、气行筋膜的缘故,气自动往足底、手头和背底走,同时又能自动回到丹田。

 在吸气、气自动往两肋走的时候,您顶一下肚脐,如果里面是紧的、顶不动,这说明丹田气已经聚起来了。丹田的位置,在肚脐到命门连线前七后三的地方。然后呼气的时候,从丹田降到气海就可以了,这就叫「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内功真经》还有句话:「气虽入丹田,用意时必存想真气沉至底之势方妙」。所以,呼气的时候,气沉至涌泉也是可以的。

 咱们归结一下: 「肋开而张」、「胸出而闭」、伸筋拔力等身形落实到位之后,呼吸的时候只要保持自然呼吸即可。 吸气时,气只能顺着两肋往上升,并自动去往足底、背底(为减少用意,初级阶段可以不关注气走手头);呼气的时候,气从丹田自动降至气海或涌泉。

  站完桩要收功 :吸气,气从丹田向喉咙提,手心朝上,在身体两旁打开,慢慢向上托,在大臂与地差不多齐平的时候,两手内收,手心向下。呼气时,两手五指相对,贴着身体慢慢把气捋下来,沉至涌泉。反复做三次。

 请注意:本文所有动作,有点意思就行了,请不要有明显的外形变化,也不要用力。

备注: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家功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宝藏。国外瑜珈、普拉提、筋膜等学派正深入研究人体生理结构和运动健康方法,许多成果与祖国传统内家功法已高度契合。如,普拉提运动提出:正确的姿势是保持腹部和背部集中适当的力量,让肌肉能够支持脊椎。呼吸时要求在用力动作时吸气(这时你的腹部处于伸展状态),而在收紧腹部时呼气。这些话,与我们肋开而张、吸气开两肋是何等的相似!

 借鉴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抓紧挖掘和发展前人留下的内功宝藏,是我们每个内功习练者的责任。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和同参道友携手并肩,共同研究、体悟、推进内家功法为更多有缘人造福。

有除《易筋经》之外的内功心法

想学内功的话也可以,虽不说能像小说中的那样神奇,但也可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教你可以只是不知你能坚持吗?

内功其实是在小说中见到的,其实内功应该叫气功(也许是内功比气功听爽吧,内功就开了)。气功是一种内家拳术,练的是精气神体,可以说和丹道一样,练之高处可化先天。只是不知道你怎么样,练武一道最要恒心,先给你传个练气之法吧,我试过可以的真气运行法是一种静功自我导引法,主要通过凝神调息,培植真气,以贯通经络,调理阴阳气血,而达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效。

本功法由近人李少波根据《黄帝内经》理论,并采纳了“小周天功法”等古代气功养生治病经验,结合自身实践体验整理而成。

[基本内容]

本疗法具体操练方法如下:

一、练功姿式:以平坐式为主,凳椅面上可加软垫,要求凳椅坐面与小腿等高;臀部的1/2-1/3坐于凳面,两足平行,足底着地,并与小腿垂直,小腿与大腿垂直,大腿与上身垂直;两膝间距两拳宽,两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两肩松垂,含胸拔背,头顶如悬,下颌微收,舌抵上腭,口目轻闭,两眼内视,耳听呼吸。若惯于盘坐者,盘坐亦可。当修习纯熟后,则站、卧、坐、行皆可。

二、呼吸与意念:本疗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练功初期,意念只须注意呼气,尽量做到深、长、细、匀,而吸气时则任其自然,勿须任何意念。随着练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须作适当调整。

三、收功:每次练功结束前,先放松意念,手掌相对摩擦至热,如洗面状摩面部数周,使精神恢复常态后,慢慢起身活动即可。

四、五步练功法:

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练功准备就绪,即微合双眼,先注视鼻尖片刻,接着闭目内视心窝部,耳听呼吸,勿使有声。意念随每次呼气自喉部下达心窝部,尽可能逐渐放慢、放长,每次呼气的时间,以每分钟呼8-12次为宜。吸气时任其自然,无念无识。练功时若有杂念,要用数息法制之:只须数呼气之数,从1-10,再回头从1-10,反复进行,杂念平息,即不必数息。本步练功时间每日3次,每次20分钟。尽可能固定每日练功时间,易于形成条件反射。若不能固定时间者,则每日早、中、晚3次不可缺。练功约3-5日,便自觉心窝部有沉重感,至10日左右心窝部有温热感,即告第一步完成,为第二步奠定了基础。炼本步期间,无练功基础者,可能出现头昏,腰酸背痛,呼吸不自然,舌抵上腭不习惯等,这些是 初练时的生疏现象,只要坚持按要求去练,便会逐渐纯熟,各种不自然现象渐会消失。在练本步过程中,一般脾胃虚寒、食欲欠佳、精神不振者,可渐增食欲,精神日振。

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当第一步功法练至每次呼气自觉心窝部发热时,即可意息相随,于每次呼气时,以意引心窝之热气流逐渐向下延伸,一步步趋向丹田(小腹内)。但必须注意轻松自然,不可过分用意和操之过急。如此每日练功3次,每次半小时左右,约10天左右,即可于每次呼气时出现一股热流下达丹田的感觉。此时可出现小腹中汩汩有声,矢气增多,食欲增进,大小便异常者渐趋正常。

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接上步,当每次呼气皆有热流下沉丹田,丹田温暖发热后,即把呼吸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即意守丹田,不必过分注意呼气。每日练功3次,每次40分钟左右。本步锻炼时间约需40天左右,即可感到丹田内形成一个“气团”。随着功夫的积累,气团逐渐增大,小腹充实饱满有力,有时会出现作痒,会阴跳动,肾区及四肢发热等,这些现象或感觉可因人而异。一般患有失眠、阳痿、月经不调、二便异常者渐可明显好转。

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助。接上步,当丹田真气充实到一定的程度,即会沿脊柱上行。此时,意念须随之上行而不为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勿忘);当其止于某处不复上行,甚或有所退下时,也不要用意向上导引(勿助)。因为上行之快慢完全取决于丹田中真气充实的程度,丹田越充实,上行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反之则上行中止,甚或倒退。当上行至脑后“玉枕关”,屡屡欲上难通过时,可用内视头顶法,一般即可冲过玉枕关。本步是关键的一步。每日练功次数可适当增加至4-5次,每次需1小时左右。一般在一周之内,气流即可冲过“玉枕关”。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快者一下子就可通过,力量也很猛;其次者须数次;慢者需数天;个别人可因特殊情况而久久难以通过。练本步过程中,可出现项背强急,头如紧箍等情况,是冲关通督之前兆,不可疑虑放松;通关后(尾闾、夹脊、玉枕)自然轻松愉快。通关后呼气时热流直下丹田,吸气时热流沿脊而上过头顶至口腔,形成任督循环(即“小周天”)。至此境界,凡患有头晕、耳鸣、失眠健忘、性欲低下、月经不调、心悸气短、精神恍惚等病证者,皆可明显改善,长期坚持可望康复。无病者亦可致身轻体捷,精力充沛。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任督循环形成后,一般仍意守下丹田,同时其他经脉也可相继开通。如头顶出现动力,可改守上丹田(脑中),可以灵活掌握。练功时间仍每日3次,每次一小时左右。此期间,会出现头皮奇痒,舌尖颤麻,全身如有电流乱窜,皮肤麻痒如有蚁爬,眉心、鼻梁紧张,环头拘紧等反应,亦因人而异,不必害怕,也不要追求,约一月后各种动象渐会自然平息。此后各种慢性病皆可明显好转或痊愈。

[临床应用]

本功法适用于各种慢性病症的治疗,经近年临床验证,取得一定疗效者有:慢性鼻炎、感冒、咽喉炎、支气管炎、食管炎、胃炎、溃疡病、胃下垂、肝炎、肝硬化、胆结石、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粘连、肾炎、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性欲低下、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癔病、焦虑、高血压、冠心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等。无病者亦可修练本法以养生保健。

[注意事项]

1、练本法须在静室内,明暗强度适宜,空气流通清新,又不可直接当风。 2、凡大饥、大饱、大怒、大惊等情志不宁时,不宜勉强练功,须待心情平静后再练。 3、练功时间内应昼避开一切干扰。凡天气剧变、、雷电交加之时,暂勿练功。若练功中有意外干扰(如突然声响、有人急叫或闯进练功室内等),则不必惊慌,须慢慢放松意念。临时收功后再慢慢起坐应付,待恢复平静后再补练。 4、用本法者平时须注意清心寡欲,心平气和,劳逸适度,饮食清淡,忌食辛燥、腥 、粘腻之物。 5、用本法者,尚未通关之前,须戒绝房事,以免影响进程。通关后亦须有所节制,保持精力充沛。

[按语]

本法操练不难,只要按要求练习,不会出偏差。操练步骤井然,各有反应或效果可证,治疗范围亦较广泛。其不足之处是必须要有安静的练功环境和较多的练功时间本功法具有健肾补脑作用,督脉贯通后,真气在任督脉内运行(小周天),头项百会穴和丹田产生相互吸引的磁性力量,这样肾中元阴元阳可上达髓海而还精补脑,五脏精华又下归丹田,补充肾精,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使人体由衰返壮。 从生理学观点看,督脉贯通后,可促使肾上腺和脑垂体间互相激惹、互相滋补、生机旺盛。早在战国初期的《行气玉佩铭》中已有真气运动的记载,内中指出: “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 经会阴、尾闾、命门向后窜动,夹脊向上,透玉枕直达脑海,继而又下行丹田,称为小周天。兹将练功法介绍如下:

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 方法:取站、坐、卧式,口唇微闭,舌舐上腭,双目微闭,排除杂念。先注意观鼻尖片刻,随即闭目内视心窝部,用耳朵细听自己的呼气,使其别发粗声,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吸气时不加意念,任其自然。久久行之,真气即在心窝部集中起来。如果仍然夹念纷扰,可用 “ 数息法 ” 。即呼气默数一,再呼气默数二,这样一直数到十数,再从一反复操作,直到杂念不再兴起,即可放弃数息法。入静后,呼气时真气要入丹田,不要在呼声上打扰。 时间:每天早中晚各1次,共3次,每次20分钟,一般认真操作,10天即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 反应:练功到3 - 5天即感到心窝部沉重;5 - 10天,每次呼气时都感到有一股热流注入心窝部,这是真气集中的表现。 效果:开始几天由于不习惯,会感到头晕,腰背酸痛,呼吸不自然,这是自然现象,不要有顾虑,只要坚持锻炼就会变得自然。

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 方法:当第一步功夫练到每一呼气,即感心窝发热后,就可以意息相随,呼气时应延伸下沉的过程,慢慢地一步步自然向小腹(丹田)推进。不可操之过急,如果用力过大可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时间:依法每日3次,每次25 - 35分钟,10天就可气沉丹田。 反应:每次呼声都感到一股热流送入丹田,小腹有时作响,肠蠕动增强,矢气现象增多。这是真气运到小腹,肠功能发生改变,驱逐邪气的表现。 效果:由于真气已通过胃区,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气沉入丹田后,周围脏器(如大小肠,膀胱,肾等)都逐步发生生理上的改变,一般都感到食欲增进,大小便异常有改善等。

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 方法:当第二步功到丹田有了明显的感觉时,就可以把呼吸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不要再过分注意呼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耗伤阴液。可任呼吸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 时间:每日3次,每次增至半小时以上。这一段是在丹田培养实力阶段,所需时间较长,40天左右可感到小腹充实有力。 反应:基于第二步气沉丹田,小腹发热明显,十数日后小腹内形成气流,随着功夫的加深,气流也越来越大,小腹力量充实。待力量蓄足后,即可向下游动,此刻练功者有时会感到作痒,会阴跳动,腰部发热等,以上感觉出现的迟早可因人而异。 效果:由于任脉通畅,心肾相交,中气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静。通过练功不断地给肠胃增加热能,脾胃消化能力增强,体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气充足,肾功能增强,对阳痿有一定疗效,对女子月经不调也有一定疗效。

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助 方法:意守丹田40天后,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够的力量时,即沿脊柱上行,上行时,意识应伴随着真气(勿忘),如果真气到某处停下来,也不要用意识向上导引(勿助)。这种上行速度的快慢是由丹田之力来决定的。若实力尚不足,它就会停下来不动。待丹田力量充实后,自然继续上行。若急于通关,努力导引,会和丹田力量脱节,这是非常有害的。因此必须任其自然,真气的活动情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上行到玉枕关通不过,内视头项就可以通过了。 时间:每天可酌情增加坐功次数,每次时间也应延长到40分钟或一小时左右。至于通关时间则因人而异,有的人刹那间就通过了,这样通过力量很猛,震动也很大。有人须经数小时或数天才能通过。大多数是在一周左右。 反应:在第三步的基础上练功者自觉丹田充实,小腹饱满,会阴跳动,后腰发热,命门处真气活跃(即 “ 肾间动气 ” )有一股力量沿脊柱上行。在督脉未通之前,背部常有向上拨的感觉,头部则有箍紧之感,这是通督前必有的现象。有些人遇到此种情况,常产生惧怕心理,不敢再练,前功尽弃,殊为可惜。这一阶段必须坚持练功,一旦督脉通过后自然轻松愉快,通督是一个飞跃,故称为 “ 积气冲天 ” 。 效果:督脉通畅后,一呼真气入丹田,一吸真气入脑海,一呼一吸形成任督循环。这时才能体会到 “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 的真谛。精气不断地补益脑髓,大脑皮层的功能增强。凡肾精亏损引起的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酸腿软等症状都会逐步消失。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 方法:一般仍意守丹田。通督以后,各个经脉都相继开通。如头项百会穴处出现的活动力量,可意守头项。灵活掌握,所谓 “ 有欲观窍,无欲观妙 ” 也就是练功不同阶段的处理方法。 时间:每日3次,每次1小时以上,时间越长效果越好。需要一个月左右时间,各种触动现象才能逐渐消失,只余下丹田与上丹田之力显得更加集中旺盛。 反应:在通督脉的前后数十天内,全身常似有流窜动、皮肤发痒似虫爬等感觉,这都是经络通畅,真气旺盛的表现。遇到这种情况,既不要刻意追求,也不要惊慌失措,安心坐下就会自然平复。坐到极静时,以上现象消失,鼻息微微,若存若无,内部真气则更加集中旺盛。 效果:真气越充足,补偿和增强身体的代谢机能就越充分,因而使人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增强,大大减少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痼疾,坚持锻炼就可以身心健康,益寿延年。

以上五步功夫是循序渐进的,在整个真气运行过程中,身体会有三种不同变化。第一、二、三步是调整呼吸推动真气。体内真气集中于丹田,这个阶段古称为 “ 练精化气 ” ,这是第一阶段;第四步运用丹田积蓄的真气,冲通督脉,直达脑海,这一段叫做 “ 练气化神 ” ,这是第二阶段;第五步以后,功夫更加纯熟,由于经络畅通无阻,真气在而运行自如,此为高级阶段,称 “ 练神还虚 ”,掌握真气运行的五步、三阶段,才能收效显著。

真气运行法五步功辅导

真气运行法以功法简便易懂、收效卓著而为练功者所称颂,为气功爱好者、病患者所欢迎学练真法,只要按照书中的功法要领,认真锻炼,是很容易成功的自学练功者开始练功时,一定要把书中的有关功法实践内容反复阅读学习,仔细琢磨体会,暂时不要把论述功理部分的内容深加细究,以免给练功带来过多的思虑,带来杂念开始只要老老实实,依"法"行事就是为了给更多的真法练习者提供正确的辅导,经李少波老教授同意,现将"五步功成"的有关重点要求公布如下:

第一节 真法一步功辅导

1、呼气注意心窝部:心窝部的位置,即心口部,也就是胸骨剑实(护心骨)下正中凹陷处,实际上就是胃的位置所在这是一个部位,而不是指某一点 2、注意:就是意念想着,也就是意守 3、呼气:真法用鼻呼鼻吸的自然呼吸法自然呼吸也就是不人为地控制呼吸节律,顺其自然关键是在呼气时意念想到心窝这个地方,吸气就不管了,即不是呼气、吸气都一定要注意心窝部 4、练气功、练真法开始时往往杂念都较多,未能静下来,因此呼气时也就不那么容易守得住心窝部,不容易次次呼气都有注意及到心窝部可以采用数息法来帮助,即每呼气一次,数一个数,从一数到十,回头再从一开始数这样比较容易到心窝部去,这也是诱导入静的一个办法 5、强调注意呼气,有的人反而感到呼吸不自然了,甚至感到憋气这是因为他不仅是注意呼气,而且是有意识地延长呼气,不是该吸气就顺其自然地吸气有意识地延长呼气或延长吸气,都可以造成憋气的感觉,这也是应该提醒注意避免的真正理解做到顺其自然呼吸了,就绝不会有憋气的现象

6、第一步功练成的标志是心窝部有温热感,或有饱满感,重压感,就可以转入练第二步功有的胃病或体质虚寒型的人不容易得温热感,一步功可多练一段时间,但只要有饱满感或重压感,也是得气的征象,也可以转入第二步功法的锻炼

第二节 真法二步功辅导

第二步是意息相随丹田趋,有以下几点应该掌握的:

1、意息相随的意思:意指意念,息既指呼吸(还是指呼气),又指真息(也即真气的温热感),相依相随

2、丹田趋:就是呼气时意念心窝部的温热感一步一步向丹田下因为真气在体内运行的规律是呼气时真气向下向外运行,吸气时真气向上向内运动的这一步的目的就是将心窝部集聚的真气沿中线任脉下达丹田,以打通任脉

3、这一步功最常见的反应是肠鸣矢气,这是真气加强了肠道的功能,正气排驱肠道浊气的正常现象,应顺其自然,无须控制,到一定时候自然消失在这一阶段有的肠炎患者大便泻出浓血秽物,不必惊慌,也不一定要服药治疗,肠道秽浊泄尽自然痊愈

4、腹部有过手术的患者,因为有疤痕,阻滞了经络之气,真气不易下去,有时还会出现手术疤痕剌痛,这是真气疏通经络的反应,气趋丹田也许会慢一些加强练功,多练一些时间就是了有的人有气往上涌的感觉,也是下焦气不畅,或是注意了吸气的缘故,应注意呼气,使气机往下去;三焦气机通畅了真气也就容易下沉丹田

第三节 真法三步功辅导

经过第一二两步的练习,已经有了初步的实践体验。当第二步功练到每次呼气有气流直达丹田时,即进入第三步,可练习第三步功“调息凝神守丹田”了。第三步功是完成五步功法最重要的一步。一二两步功是为了培养真气,通达任脉,使上中二焦真气趋向丹田,并在丹田聚集。第三步功是为下一步贯通督脉打下基础,如果丹田真气不足,通督是不可能的。所以古人把这一步功夫叫做“筑基”。由于培养丹田实力的重要,所以这步功练的时间也需要比较长些。在进入第三步以后,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

1、在第二步功气入丹田时,丹田内尚未有明显感觉,俟后几天中反而感觉不明显了。有人为此着急,不知是怎么一回事,或者认为功法练跑了。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第三步功重点是凝神(即意守丹田),把注意呼气的意念放松了一些,所以气沉丹田的力量也就比较地小了:二是丹田的容积较大,有气则开无气则合,开始真气进入丹田时有冲动感觉,但少量真气不足以充满丹田,因此便没有气感了,继续练功过几天丹田内充实起来,自然会有感觉,这是进步过程中一个必然的现象。

2、随着功夫的进展,丹田真气不断充实,因此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现象,当以“丹田温热”最为相宜。如发生大热,是“火候”太过,可放松呼气或不注意呼气,以减缓其热度;“丹田饱满”是真气充实的现象,必须饱满到一定程度,方能向下(会阴)、向后(命门)等处活动,要任其自然,不可过早意领;“丹田开阖”,感到丹田内如有一物在运动,或感丹田内一开一阖或左右,或上下,此种景象过去叫做“胎息”,这是真气在丹田中旺盛的表现,是很好的徵兆,由此就可以更好的意守丹田了;“丹田蕴珠”,丹田内如有鸡卵、有如儿拳大小不等一个固态的东西,古人把这叫做“丹”,是真气高度凝聚的一种表现。这都是在通关前后经常遇到的一些内景,是非常可喜的徵兆,应当谨慎的保持它的常在。但这些现象因人而异,也不可能每个人、每种现象都遇到:没有,也不可妄想追求。 3、由于练三步功丹田真气充实饱满,因此全身的生理变化也很多,如:有一股气流环腰一周,前经肚脐,后经命门,在不断地转动,这是带脉通了,对通关很有帮助。全身温热也是常有现象,此是热能提高,能增强抵抗力;但有的人发热过高,感到心烦不适,可采用六字诀中“呵”字诀即平。有患胃下垂者,在第三步功中常感呼气时小腹向上挈引,这是由于胃体机能基本恢复,有力提升,和丹田气足有上浮力的表现,是治愈胃下垂的基本因素,不必介意。有因丹田气流向大腿者,属于一般情况,不必太在意;若气感下流力太过,丹田气不易积存者,改用盘坐式可以纠正。有因欲向后转而久不得过者,可以提肛吸气导之;有因真气充足致性神经兴奋而遗精者,在这一阶段最易发生,应严加注意,及时采用“吸(吸气)、抵(舌抵上腭)、摄(提肛)、闭(闭目)”采药四字诀方法防治。

4、达到第四步顺利通督,必须依第三步功的积累真气,所谓“积气冲关”。如果一旦走泄真气,通关就要推迟,因此要求练功者在筑基阶段睡前清心寡欲,睡眠姿势要侧卧卷足,即所谓“卧如弓”:衬裤要宽舒,避免磨擦;被要轻勿过暖,避免仰面睡式,如有性冲动即起勿睡。能关不过旬日,这短短的几天,又是这样重要阶段,应是能够坚持和必须坚持的。如素患遗精的人更要注意以上要求,并应考虑平时多在什么时间遗精,即在那个时间起来练功,以改正其习惯。很多人都依此法治愈。素有患肠炎,在三步中出现大便脓血者,有患妇科病而排秽物者,此为真气作用于丹田周围脏器,发生良好的生理变化,推陈出新,因此不采用他法治疗也能自愈。要以丹田气足、全身经络触动现象逐渐增多,各处有不定点的跳动,及痒、麻或出皮疹,此为真气驱逐邪气的表现,不作治疗,邪尽也自愈。三步功后各种触动现象越来越多,详于第四步功辅导。

第四节 真法四步功辅导

第四步功是在第三步丹田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通过会阴,绕过尾闾而开始的,但也有未经会阴即到命门,以后才有会阴气动的感觉,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在四步功中,由于生理变化很多。兹将易出现的问题分述指导如下:

1、呼气太重,容易使丹田发生高热,如觉有发烫的情况,减轻呼气程度,或放弃呼气的注意,自然纠正;一般温热感是好的,有人呼气太过,或由性生活不禁导致前阴反应强烈产生恐惧心理,认为前阴漏气;越紧张,越注意,反应就更强烈,以致终日忧心忡忡,导致中气下陷,头昏眼花,四肢无力,调治之法是少注意呼气,或不注意呼气,在自然吸气时微微提肛,慢慢调治一个阶段,待真气绕过尾闾,沿督脉上行就好了,会阴处称为下鹊桥,有三歧:一路去前阴,一路去肛门,一路去尾闾。三叉路口,容易迷失方向,初学者宜加注意。 2、有人急于通关,未等丹田真气充足,即行意识导引,这样会使丹田真气不足,而导引的一部分真气无力上行,停在一个地方不上不下,时觉胀滞不适,纠正之法是固守丹田,继续培养真气,待真气充足后,自行冲关,千万不要再导引,“通督勿忘勿助”,就是这个意思。

3、第四步是全部功法中最艰难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古人喻为“脱胎换骨”。由于生理变化特别明显并有一些不适的感受,练功者不知所措,精神紧张而发生动摇,求人救治,这都是不须要的(书中已有说明)。如真气通过命门时,凡有腰痛病史的人,必有不适感觉。这些都是正邪相争,纠正病情的表现,等真气通过之后自愈,不必找人纠偏,或邀诊治。此时只有加紧练功,比平时次数增多,时间延长,待通关后全部缓解,切勿松懈自误。

4、李少波教授将四步功通督的过程和练法,反应用八句加以概括,名日“周天歌”。(详阅精华区),练功者须细细体味,方能领会。

第五节 真法五步功辅导

通督之后,即进入第五步,这在周天功中算是已经达到目的往往有人问,通关后如何练法?真气运行法有进一步提高的内容和阶段,这里概要地提出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作为继续锻炼的要求: 1、真气运行法在沟通任督过程中,一步有一步的功法,及通关后,只要按照练功形成的条件,经常加功练习就成了。书中有持之以恒,循乎自然“的要求,功夫越深,效果越好。通关只是完成了基础阶段,以后坚持锻炼,才能出好效果。特别是练功治病者,通关前即能改善体质,提高身体素质,一些轻浅的功能性疾病也能治愈,严重、顽固的器质性疾病就需要累以时日,不断旺盛真气,积气驱病。不能以为通关了,就大功告成,百病皆愈。但只要坚持炼下去,各种病疾都有会慢慢地好起来。 2、通关后体内还会有很多气攻病灶的反应,练功者就不知怎么办好。如初通关时气在头上乱窜,前额有重胀感,可以不去理它。只守住上丹田,使力量集中在百会(泥丸宫,此处为百脉之会),则百脉扳依,其它乱行乱窜的现象就减少了,不过需要较长的时间。长守此窍还可以开发智慧,使人聪明。如果通关后反而感到真气不足或胃消化功能 不如以前好,那么可以意守中丹田,再培补中气,则下丹田真气也就更加旺盛起来。下丹田是长期意守之处,什么时候守这一部位都是对的。

3、以静为务,功夫越深,入静越好,只有能够深度入静,体内生理功能就恢复越好,这是静极生动的自然规律,过去叫做“道”,古人把这种功夫叫做修道。静字贯彻着修道的始终,开始都是不能入静,故必须有方法,渐进入门,慢慢达到入静。所以五步功以后就再不要求用这个方法,那种方法,实际上追求方法,反而成为杂念了。入静深了能体会到三田成一体,继而无物无我进入虚无境界,还有什么方法可追求呢?当然真法的高级境界也是分层次、分阶段一步一步达到的,这些就属于真法提高班的内容,可以在以后深造、提高。

真气运行法--初级五步功法补充

真气运行法--初级五步功法

真气运行法是一种静功自我导引法,主要通过凝神调息,培植真气,以贯通经络,调理阴阳气血,而达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效。本功法由近人李少波根据《黄帝内经》理论,并采纳了“小周天功法”等古代气功养生治病经验,结合自身实践体验整理而成。操练不难,只要按要求练习,不会出偏差。操练步骤井然,各有反应或效果可证,治疗范围亦较广泛。

11基本知识

精,气,神,人之三宝,凡人生于世,皆依耗精气维生,精气尽,则神去身亡亦。故,修道者有云:“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依此法,度万万世而不坏。

精者如水,气者如水蒸气,精可化气,气可化精。故有练精化气一说。精在人的身体里是极其重要的,身体中的所有器官,都是要依精的滋润才可正常运行。精的补充来源有:食物、空气、水、真气的转化。在某种意义上,精就象另一种血液,是生命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精并非生理上的,二者之间虽有联系,但联系就如饥饿或新鲜空气于精之联系一样。

气,因其行于体内而无形,发于体外而无影,运走自如,可知觉而不可见,因故得名。修行之气与呼吸之空气不同,空气在体内“始于鼻,止于肺”,真气之气则运行于经、络、脉之中。中医有云:“痛则不通”,即言真气不通也。修行之人既是以人力运走真气于经络,从而达到练精、练气的目的。

神,生命活动的主宰,古人认为即人之灵魂,精、气可加强之。修炼之人最快三月即可知神为何物。

真的有内家功 气功 吐纳术 道家丹道吐纳?

的确有。内家功法和气功,吐纳术是比较普遍的,在网站,各种市场上都可以看到很多。但是建议选择权威可信的进行习练,比如《医学气功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