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馆舍及文献状况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馆舍及文献状况,第1张

馆舍、文献资源建设校本部图书馆楼总面积为1119955平方米、文光校区分馆面积为171720平方米,合计总面积为1291675平方米。经过26年的发展,到2004年十二月底,本馆藏书总量为751051册。电子图书三万余种。馆藏文献逐年增长,2001年为474040万册,2004年增至751051万册。2000年5月有色金属学校并入我校,该校图书馆的六万余册藏书并入新师大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我校,赠送图书6万册。2004年全校捐赠图书3万多册,增加了馆藏。为了支持学校 的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图书馆先后购入《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 中华大藏经》、《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近代史料丛刊》等古籍文献,丰富了馆藏,为学校古典文学和西域文史研究提供了有力 的资源保障。图书馆所藏文献种类广泛,除师范教育类外,还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和自然科学中的工业技术、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诸门类 。目前该校共有37个本科专业,涉及《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全部二十二大类中的大部分类目。从现在图书馆分类统计全部藏书情况来 看,社会科学领域类图书占所藏图书比例较大,按藏书数量所占总数的比例多少依次排序为“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 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四大类图书,这四大类图书占全馆藏书总量的59%。自然科学领域类图书只占全馆藏书总量的 20%,其中“生物科学”占藏书总量的16%,“数理科学和化学”占藏书总量的63%,“地球科学”15%,“工业技术(含计算机类 )”占藏书总量的47%。另外艺术类图书占藏书总量的3%。

今后随着学校图书购置经费的增加,图书馆文献采购应紧密围绕新疆师范大学两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民族学与宗教学”和“绿 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数学”、 “音乐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七个校级优先发展学科,在保持文史哲传统优势学科文献采购的基础上,逐步加大生物科学、地理 科学、基础数学、音乐美术、体育教育、中小学课改理论研究类图书采购品种和数量。在电子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目前订购有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博硕论文数据(三万篇论文)、方正Apabi数字图书全文数据库( 电子图书32万种)。外文数据库有Springer电子期刊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引进,进一步完善了馆藏资源的结构和配置,在教学和 科研中起到重要作用。

青海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的《青海地方史志文献丛书》,收录了青海古代、近代最为重要的一些地方志等文献典籍。把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用出版丛书的形式保存和利用起来,是一件有益当今、惠及后世的文化建设工作,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中国有编修地方志的优秀传统,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谓“方志乃一方全史”。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历史的综合性著作,对当地的疆域山川、建置沿革、历史事件、物产、资源、天文、气候、水利、交通、户籍、财赋、职官、选举、人物、民族、民俗风情、文化教育、名胜古迹等,都做了较详细的记述和考证。因其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后来又被人们誉为“地方之百科全书”。

地方志书不仅内容全面,而且有较强的科学性、可靠性。地方志资料除取材于正史外,还取材于当时当地的公文档案、谱牒家传、金石碑刻、笔记信札等原始材料,有些资料还来源于野老口说和实地调查采访。许多不被正史编纂者所重视的有用资料,往往在地方志书中得以保存。章学诚说:“修志有二便,地近易核,时近迹真。”由于纂修方志的主持者一般系当时当地的最高行政官员,执笔编纂者一般系本地的缙绅文人,所以在调查研究、征集资料、考证核实等方面是有其方便之处的。如清乾隆间《西宁府新志》的作者杨应琚,就是当时出任西宁道的地方行政官员,他把修志作为自己的责任,调查、编纂、校对等咸出自一人之手。这种当代人写当地事的地方文献资料,接近实际,取材翔实,其可靠程度往往在其他文献之上。

周恩来总理曾于1958年在《关于整理善本的指示》中指出:“我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大国,各县都编有县志,县志中就保存了不少关于各地经济建设的有关资料,我们除了编印全国所藏方志目录外,还要有系统地整理县志中及其他书籍中的有关科学技术资料,做到古为今用。”周总理于1959年4月在邀集60岁以上全国政协委员的茶话会上讲道:“……现在当然首先要研究现实问题,反映新的情况,但对过去的东西也需要研究,新的东西总是从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过去编的府志、县志,保存了许多有用的史料。”古旧方志中有许多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事业十分有用的资料,如关于本地物产、土特产、土地、田赋、税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史料;关于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天文星野、江河水文、气候变迁、水旱灾害、地震、水利、交通、医药等科学史料;关于疆域山川、地形地貌、江河湖海、城池关隘等地理史料;关于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历史沿革、兵制兵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军政史料;关于户籍人口、民俗民情、民族宗教、方言俗语等社会史料;关于地方艺文、金石碑刻、古城遗址、文物古迹等文化史料……这些珍贵的资料,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现实科学研究价值。随着岁月的流转,许多事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方上很久以前的事现代人难以知晓,当时当地的情况却在地方志中用文字保留下来了。

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经为地方志这一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未被重视和利用而感叹曰:“如此缜密系统之记载,顾无人焉能充分应用之,岂非学术界一大憾事耶!”(《中国地方志综录·序》)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许多科研部门和史志工作者通过对旧方志资料的整理研究,在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天文、地震、水利等方面,撰写了许多专著和其他科研成果,在古为今用方面作出了有益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大规模地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一大批新方志成果在各地陆续出版,不断丰富了地方历史文化宝库。在这些重要的历史文化建设工程中,古旧地方文献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今天的历史,是过去历史的延续。整理出版古旧的地方史志文献资料,有利于我们了解地方历史,熟悉各方面的情况,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从事地方工作的人们,从阅读地方史志文献资料入手,了解地方各方面的情况,则是一个便捷的渠道。古代许多有头脑的封建官吏,走马上任,下马观志,把地方志书作为“辅治之鉴”。唐朝韩愈南行,路过梅岭,先借《韶州图经》;宋朝朱熹赴南康军任职,下车伊始,便找《南康军志》。这些大学问家看重地方志的故事,至今还为人们所称道。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有见地的领导干部也常利用地方志来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熟悉省情、地情和县情。阅读和研究地方史志文献资料,可为我们在从事地方建设时,如何从实际出发,发挥地方优势,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历史依据,从地方社会历史发展中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使我们少走弯路。

青海地处西北,东接秦陇,西通西域,南交蜀藏,北护甘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许多政权和民族争夺之地,所以历代战事频繁。青海高原自然条件严酷,古代交通闭塞,文化相对落后,历史文献本身留存较少,加上战乱频仍、兵燹水浸和其他原因,历史上最早的一些史志文献早已散失殆尽。明代中叶以前,青海无地方志。明代中叶以后,各地修志之风盛行,青海地区曾出现明嘉靖间邑人张芝草创《西宁卫志》、万历间刘敏宽、龙膺纂修《西宁卫志》。可惜这两部明代志书不久便非佚即残。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曾任西宁通判的张伟绩为清初方志《西宁志》作序,说他在莅位之时曾寻访地方典籍,“欲辑一代之书,然博访旧闻,旁咨故老,皆无有存者。嗟乎,杞宋无征,文献澌灭也!”清人苏铣在顺治间纂修《西宁志》时,明代两部方志全本已佚。清人杨应琚在乾隆间纂修《西宁府新志》时称“湟中旧志久失,而见存者荒谬不雅驯……而边陲质野,文献无征,是西宁郡志作者为尤难也。”(《西宁府新志》杨应琚序)。清《四库全书·存目提要》谓:“西宁在国初为军民指挥使司,本临边之地,文献罕征。”古代官员均以青海地处边陲,流传下来的地方史志资料稀少而感叹,所以流传至今的地方历史文献显得弥足珍贵。

青海古旧地方志总体上处于数量小、流传少、使用不便的状况。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海人民出版社已印行了一些地方志书,现在又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时间,社会需求仍然十分广泛。用丛书的形式整理出版青海地方史志文献,便于系统地保存流传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这套丛书由青海人民出版社戴发望副总编辑等人精心策划,逐一选定入选图书,奔波于省内专家学者之间,落实校勘任务,精心编审,做了大量的工作。丛书中所收录的志书,大多是在原出版物的基础上,再一次做了标点、核对、校订、注释等工作,对部分误字、衍字、脱文等做了纠正,对断句标点做了进一步的斟酌修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人名、地名等做了必要的核查,对记述失实和疑误之处加了注释和说明。这种必要的校勘整理工作,提高了这批古籍文献的使用价值,有利于今人和后人更好地利用,有利于长久地流传和保存。这套丛书的出版,实为一项不朽的业绩,是一件抢救和保存地方文化的幸事!这套丛书的存史和资政作用,将会在青海历史上长久地呈现出来。

这套丛书付梓前,出版社的同仁嘱我作序,我虽从事文史研究工作多年,但各类知识尚属浅薄,曾一再推辞,但仍难辞雅命。为不负重托,又出于对青海地方史志文献的偏爱,谨作以上文字,以为丛书序言。

馆藏古籍文献弥足珍贵,共26200多种,18万多册(件)。其中善本363种,4959册;珍本866种,8033册;孤本17种,238册。主要藏书特色为方志和家谱。此外,馆藏舆图、书画、名人手札及金石、碑碣拓片也极为丰富。

方志类图书是馆藏古籍文献的一个特色。馆藏方志1158种,10344册,多为清末民初刊本,但也不乏善本,如明嘉靖刊本《山东通志》、《龙门志》、《石湖志略》,明万历刻本《武夷志略》、康熙刊本《宝坻县志》、《岷州志》、雍正刻本《江西通志》、乾隆刊本《盘山志》、《岐山县志》等,都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石湖志略》则有清代著名学者、大藏书家黄丕烈的题跋,为国内独家收藏,弥足珍贵。

家谱类图书又是馆藏古籍文献的一个特色。馆藏家谱835种,173姓,多为明、清、民初刊本和木活字本,其中珍本30余种,最早刊本为元至元三年(1377)汪云龙纂修的《新安汪氏族谱》。河北大学图书馆古籍家谱类藏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刊式上,都堪称“华冀文采第一家”。

馆藏部分舆图、书画、手札、碑碣拓片等古籍文献,如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于康熙十三年绘制的世界地图《坤舆全图》,比利时安特正普出版社于1601年出版的奥泰礼《世界地图册》,明代画院在菩提树叶上绘制的《明画院绘十八应真册》,明代著名山水花鸟画家沈周的《石田真迹》,清代曾国藩、张之洞、莫友芝、严修、徐世昌、载滢、溥伟、溥儒等名人的手札,《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拓、孔子剑刻真迹、“殷比干莫”拓片,这些都是丰富馆藏古籍文献的艺术珍品。

另外,馆藏两部大型文献丛书,即《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和《中华再造善本》丛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共分三编,正编100辑,128册;续编100辑,1079册;三编88辑,927册,涵盖近代名人奏疏、政书、年谱、笔记、日记、诗文集及经世文编、碑传集等,其中尤以海内外孤本居多。这套影印本丛书,是近代中国历史文献集大成者。《中华再造善本》是2005年教育部为我校配送的一套价值300万元的大型丛书。这套丛书共分五编,自唐迄清为《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这套丛书选录之富、影印之精、学术价值之高,迄未有之。 河北大学图书馆积极进行数字化建设,电子资源不断丰富,对于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学位培养点;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34个硕士学位培养点。具有临床医学硕士等四个专业学位培养资格;是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单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具有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建有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 伤寒学(西部地区扶持学科) 中药鉴定学 中医骨伤科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第二附属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 中药化学 中医老年病学 民族医学(敦煌医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痹病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血液病学(第一附属医院) 临床中药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1—2015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2010年甘肃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方剂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内科学 中医药剂科(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脑病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消化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老年病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心肾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呼吸科(第二附属医院) 一级学科博硕士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 质量工程 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8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

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基础——伤寒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各家学说、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医用生物学、中医临床基础——温病学、中药化、内科学、中医妇科学、方剂学、诊断学、医学免疫学、中医外科学、分析化学。

省级教学团队

中西医结合基础教学团队(刘永琦)、中医学基础教学团队(吴红彦)、中药生药学教学团队(李成义)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中药生药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学生成绩 根据2014年兰州学生网资料显示,该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8项、省级奖励205项。1名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学生干部,26名学生获得甘肃省先进个人荣誉。 学校荣誉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单位”。校工会和附院工会被授予“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荣誉称号。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兰州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为甘肃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级科研机构 级别 实验室名称 批复时间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 201111 国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 中药生药实验室 200907 中药药理实验室 200907 中药化学实验室 200907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

(培育基地) 中药药理与毒理学重点实验室 201008 甘肃省发改委省级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中药新药创制省级重点实验室 20125 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中藏药化学与质量研究重点实验室 201005 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005 甘肃省工程技术中心 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2005 甘肃道地中药材当归黄芪等加工炮制及种植工程技术中心 2010 兰州市工程技术中心 兰州市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2005 甘肃省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 中药制剂实验室 200805 中药制药实验室 200805 中西医结合基础 200805 中药免疫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2003 生物化学实验室 2003 学术期刊 该校主办《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三种学术期刊。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该刊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综合性学术刊物。该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收录源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库收录。

《中医儿科杂志》

该刊是由甘肃中医药大学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唯一一种中医儿科专业杂志,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之一。《中医儿科杂志》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库全文收录。

《甘肃基层卫生》

该刊是由甘肃省卫生厅主管,甘肃省农村卫生协会、甘肃中医药大学及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联合主办的内部性季刊。 图书馆藏

根据2015年5月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58万册(种),其中纸质图书40万册,时代盛典、超星等电子图书18万册。纸质图书中有古籍28156万册,外文图书2956万册,过刊20万册,现刊435种。古籍文献室所藏朝鲜内府刊《东医宝鉴》、元刻《(闻人氏)痘疹论》、明刻本《类经》等善本,台湾出版的《敦煌宝藏》、文渊阁影印本《四库全书》以及《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等,构成了该馆的古籍藏书特色。

图书馆有服务器9台,光纤交互机1台,不间断电源2台(共16千伏安),电子计算机104台,数据存储空间42T;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为金盘图书馆NET集成管理系统。 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58万册/种,其中纸质图书40万册,时代盛典、超星等电子图书18万册。纸质图书中有古籍28156万册,外文图书2956万册,过刊20万册,现刊435种。古籍文献室所藏朝鲜内府刊《东医宝鉴》、元刻《(闻人氏)痘疹论》、明刻本《类经》等善本,台湾出版的《敦煌宝藏》、文渊阁影印本《四库全书》以及《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等,构成了本馆的古籍藏书特色。

购买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医药卫生科技专辑、 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经济与管理科学专辑、CNKI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系统、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医药专辑、读秀知识搜索、中国中医药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系统等9个数据库。基本建成了甘肃中医学院硕士论文自建数据库。尚有百链云图书馆、Spring Link电子期刊数据库、“文革”期间中草药实用手册全文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中国讲座网等15个试用数据库。

《寻邬文献丛刊(7卷)》简介

《寻邬文献丛刊(7卷)》一共七卷,它们分别为:

一、《石溪词辑注》

二、《民国乡土教材三种》

三、《长宁县志辑注》

四、《泛梗集笺注》

五、《邱簬村诗全集笺注》

六、《寻邬碑刻与契约文书》

七、《民国书刊寻邬文献选辑》

据寻乌县历史文化研究会消息,江西省首部县域古籍文献丛书——《寻邬文献丛刊》第一批书籍正在江西人民出版社排印。《寻邬文献丛刊》第一批书计有清邱上峰《邱簬村诗全集笺注》(上下二册)、清《长宁县志辑注》、民国邝摩汉《石溪词辑注》、《民国乡土教材三种》(内含谢竹铭《寻邬乡土志》《应酬从俗》及刘淑士《寻邬应酬须知》)。由于该丛书不公开发行,需要书籍的朋友可与责任编辑李月华联系。《寻邬文献丛刊》后续书清吴之章《泛梗集笺注》《寻邬碑刻与契约文书》《民国书刊寻邬史料选辑》将于明年春出版。

丛书主编:黄志繁,男,1972年生,江西石城人。1991年毕业于赣南师范学院。1995年师从南昌大学邵鸿教授,1998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8年师从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2001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1年起进入南昌大学历史学系工作。2002年至2004年进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师从曹树基教授。2005年11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为访问学者。2006年破格评为教授。2010年4月赴香港中文大学为访问学者。现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特别重视对江西区域社会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2项。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次。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三等奖1次。代表作为《“贼”“民”之间: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1月版)。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江西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等。

执行主编:刘承源,男,1966年生,江西寻乌人。曾任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辑、客家方志项目领衔专家、《江西地方珍稀文献丛刊(10卷)》副主编、广东客家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先后承担清康熙十二年《长宁县志》、清乾隆十四年《长宁县志》校注工作,承担清光绪三十三年《长宁县志》校勘工作,参与清光绪二十七年《长宁县志》、明祝枝山《正德兴宁志》、明嘉靖《赣州府志》、明嘉靖《虔台续志》、明天启《重修虔台志》、清道光《定南厅志》的整理工作,参与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客家珍稀谱牒文献丛刊(100卷)》、广东省重点图书《客家山歌大典(10卷)》等项目的策划编纂工作,撰有《长宁县志纂修历史及版本考略》《邝振翎事迹考略》《我是寻邬第一郎:曾有澜事迹编年考》《江湖未是风波恶:明代黄乡叶氏历史初探》等见诸《江西文史》《江西地方志》。

责任编辑:李月华,女,江西人民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编辑、副主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