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之李贽
[高考作文素材之李贽]历史文化人物李贽生平概述1、(1527~1602)明代思想家、文学家,高考作文素材之李贽。原姓林,名载贽,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后,改姓李,后为避穆宗讳,易名贽。号卓吾、笃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晋江人,信奉伊斯兰教。历官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刑部员外郎,同耿定向、耿定理、焦竑、王守仁的弟子王畿及泰州学派的罗汝芳相识,并曾师事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之子王襞。万历五年(1577)任云南姚安知府,居官三年罢去。九年,应耿氏兄弟之邀,携家至湖广黄安(今湖北红安)讲学。十二年,李贽孑身移居麻城龙潭湖上芝佛院,研读佛经,编写《初潭集》。二十九年被迫流浪。三十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被捕入狱而自杀。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认为儒家经典六经、《论语》、《孟子》不过是史官臣子对当时政事的赞美之语,或迂阔门徒的随手笔记,并非"万世之至论"。李贽对传统世俗见解的批判,流露出不少与封建正统思想抵触的进步思想。2、李蛰二十六岁考中举人,做了二十多年小官,五十一岁傲了云南姚安府知府。五十四岁辞掉官,住在湖北麻城龙潭芝佛院,过着孩居讲学、著作的生活。他的主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李贷在著作中因揭璐了湖北黄安的大官徐耿定向的伪道学,被诬蔑为*僧异道,逐出麻城,逃到北京附近的通州,住在一个姓马的朋友家里。后又被人陷害逮捕下狱,于七十五岁时死于狱中。李赞非常讨厌口是心非的伪君子,他在答耿司寇(即耿定向)的信中说:看你的行事,并不异于一般常人,一切都是为自己身家打算,没有一点为别人谋虑的。可是口上讲起来,总说你是如何如何为别人考虑的万可见你所讲的,不是你所做的,而你所做的,又不是你所讲的,这符合孔子讲的人要言行一致吗他把耿定向的虚伪面貌,揭露得真是淋漓尽致3、万历十六年(1588)夏天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这一切都引起封建卫道者的嫉视和仇恨,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李贽旗帜鲜明,坚强不屈,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万历三十年(1602),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神宗,说:"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莫须有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入狱后,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于是愤而以剃刀自刎。4、1601年初春,芝佛院被一场人为的火灾烧得四大皆空。据说纵火者乃是当地官吏和缙绅所指使的无赖。1596年,有一位姓史的道台就想驱逐李贽。仅仅因为李贽的朋友很多,而且大多是上层人物,这位道台才不敢造次,只是放出风声要对他依法处理。李贽对这种恐吓置若罔闻,于是史道台又声称芝佛院的创建没有经过官方批准,理应拆毁,礼科给事中张问达递上了一本奏疏,参劾李贽邪说惑众,罪大恶极。皇帝看罢奏疏之后批示:李贽应由锦衣卫捉拿治罪,他的著作应一律销毁。一天,李贽要侍者为他剃头。乘侍者离开的间隙,他用剃刀自刎,但是一时并没有断气。侍者看到他鲜血淋漓,还和李贽作了一次简单的对话。当时李贽已不能出声,他用手指在侍者掌心中写字作了回答:问:"和尚痛否"答:"不痛。"问:"和尚何自割"答:"七十老翁何所求!"据说,袁中道的记载,在自刎两天以后,李贽才脱离苦海。然而东厂锦衣卫写给皇帝的报告,则称李贽"不食而死"。4、李贽曰:"与其死于假道学之手,宁死于妇人之手,作文素材《高考作文素材之李贽》。\'卓吾平日议论,往往能杀人,此语却能活人。吾不得以其人而废之。"述评李贽出生于工商业比较发达的福建泉州,祖上曾是富商巨贾,但到李贽时,家道已败落。李贽幼年丧母,缺少母爱的滋润,但也促成了他的自立意识,从小便形成了特立独行、不受约束的个性。他说:"我自六七岁丧母,便能自立。以至于今七十,尽是单身度日,独立过时。虽或蒙天庇,或蒙人庇,然皆不求自来,若要我求庇于人,虽死不为也。"这样的个性注定了他与应时时处处做小伏低的官场无缘。他也曾担任一些官职,但职位比较低,且经常与上司发生抵触。后自动辞官。照常理,辞官回家,安度晚年,这是必然的选择。但李贽却没有回泉州老家,而是带领全家离乡背井,投靠湖广黄安的朋友耿氏兄弟。为什么有家不回这又与李贽之害怕拘束受骚扰不得安宁有关系,他已看透了当时社会逃脱不了官场的习气,层层叠叠的关系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弃官回家,即属本府本县公祖父母管矣。来而迎,去而送;出分金,摆酒席;出轴金,贺寿旦。一毫不谨,失其欢心;则祸患立至,其为管束至入木埋下土未已也,管束得更苦矣。我是以宁漂流四外,不归家也。其访友朋求知己之心虽切,然已亮天下无有知我者;只以不愿属人管一节,既弃官,又不肯回家,乃其本心实意。"这种选择虽然得不到周围人及家族其他人的理解与支持,但他一意孤行,决不改变。不幸的是,随着知心好友耿定理的去世,李贽与他的哥哥耿定向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发生激烈冲突,导致李贽搬出耿家,迁往麻城,并最终出家。除了理解他的几位朋友支持他之外,李贽是孤独的,他的处境是不利的;但毋宁说他又是最强大的,他获得了最自由无碍的思想,发表了最能代表他心声的言论,他跃升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思想所能达到的最高点--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史上,没有几个人能达到的高度。辞官、离乡、出家后的李贽并没有忘怀世事,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著书立说之中去。很显然,他将著书立说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与方式。对于能够摆脱世俗羁绊得以进行自己最喜欢的事业,李贽表示了由衷的喜悦之情,我们可以从他写的文字与给友人的信中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题名《读书乐》的四言叙事诗这样写:"天生龙湖,以待卓吾;天生卓吾,乃在龙湖。龙湖卓吾,其乐何如四时读书,不知其余。…一与会心,自笑自歌;歌吟不已,继以呵呼。…束书不观,吾何以欢怡性养神,正在此间。世界何窄,方册何宽!…歌哭相从,其乐无穷,寸阴可惜,曷敢从容!"他用心来写,倾注进热情、生命与智慧,而且异常的投入与勤勉,"唯有朝夕读书,手不敢释卷,笔不敢停挥,自五十六岁以至今年七十四岁,日日如是而已。"他的心灵在读书著述中得到前所未有的熨帖与自在,堪称得其所哉!唯有著述,才能延续其生命,光大其精神,证明其价值。他的言论、主张、思想有不合正统的规矩、标准、要求之处,触及到了当权者的某些痛处。最关键的有两条:一是猛烈地抨击一切假道学、伪君子,并把矛头直指程朱理学。…他告诫人们树立自信心与自主意识,把握自己命运,成为自己的主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这样的反问非常有力量,是尊重个体、确立人在世间神圣不可侵犯地位的理论前提。这样的言论主张在中国十七世纪早期封建制度与意识形态控制相当严酷的时候,无疑是大胆的超前的,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直接刺激全社会的思想解放与精神觉醒;但对统治者来讲,就是危险的大逆不道的,被视为直接危及统治基础,那么李贽之被置之死地就是一种自然的结果。() 〔高考作文素材之李贽〕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所谓古籍中的评价,实际上也是古籍作者的评价。贾谊;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司马迁: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主父偃: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桑弘羊:功如丘山, 名传后世。世人不能为,是以相与嫉其能而疵其功也。
班固:秦直其位,吕政残虐。然以诸侯十三,并兼天下,极情纵欲,养育宗亲。三十七年,兵无所不加,制作政令,施于后王。盖得圣人之威,河神授图,据狼、狐,蹈参、伐,佐政驱除,距之称始皇。 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不威不伐恶,不笃不虚亡,距之不得留,残虐以促期,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
王充: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圣人之全经犹存。
曹操: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并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唐太宗: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柳宗元: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郑樵:秦时未尝废儒学,秦时未尝不用儒学与经学。所谓诗书之焚,乃学者自焚也,非秦皇之过也。
朱熹: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
张居正:“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
“周王道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西汉之治,简严近古,实赖秦之驱除也。”
“使始皇有贤子,守其法而益振之,积至数十年,继宗世族,芟夷已尽,老师宿儒,闻见悉去,民之复起者,皆改心易虑,以听上之令,即有刘、项百辈,何能为哉!”
“惜乎扶苏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内发,六国余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为招,再传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李贽: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又以扶苏为子, 子婴为孙 ,有子有孙 ,卒为胡亥 ,赵高 ,二竖子所败。 惜哉。
王夫之: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刘大櫆:“六经之亡非秦亡之也,汉亡之也。”。“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
赵翼: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
康有为:“秦焚书,六经未因此而亡。秦坑儒,儒生未因此而绝。”自两生外,鲁诸生随叔孙通议礼者三十余人,皆秦诸生,皆未尝被坑者。其人皆怀蕴六艺,学通《诗》《书》,逮汉犹存者也。然则以坑儒为绝儒术者,亦妄言也。 汉制「郡国计偕,诣太常受业如弟子」,犹因秦制也。夫博士既有守职之藏书,学者可诣吏而受业,《诗》《书》之事,尊而方长,然则谓「秦焚《诗》《书》,六艺遂缺」,非妄言而何?然而二千年之学者遂为所惑,虽魁儒辈出,无一人细心读书,祛其伪妄者,岂不异哉!
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而统一之愈于纷争,则明甚也。天将假手于秦,以开汉以后之局,夫谁能御之?而秦与他国,又何择焉?秦并六国,实古代千余年之大势所趋,至是而始成熟。非始皇一人所能为,亦非秦一国所能为,其功罪尤非一人一国所宜任受也”。
李贽55岁时,携妻从云南直奔湖北黄安的天台书院,白天讲学论道,夜宿好友耿定理家中,主业是门客,兼职是家庭教师。
他招收女弟子、个性要解放、个人要自由的“异端邪说”,与耿定理的哥哥、刑部左侍郎耿定向的正统观点激烈冲突,双方水火不容。耿家门人也分成了两派,彼此用拳脚来解决真理问题。耿定理一去世,李贽就从耿家搬出来,迁往麻城,投靠另一位知己周思敬,开始了孤寂的学术流浪。 李贽在狱中,要侍者为他剃头,等侍者离开的间隙,李贽用剃刀割开了咽喉,但并没有咽气,留下了一段对话。侍者问:和尚痛否?答:不痛。问:和尚何自割。答:七十老翁何所求!而据袁中郎记载,李贽在自刎后两天,才始得死去。
高考作文素材之李贽
本文2023-10-15 16:36: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4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