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黄河的:成语-3个,俗语-2个,诗句-3句(出处),典故或传说-2个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这里说的一套就是指河套地区。本来自西而东的黄河由甘肃到了宁夏的中卫,沿贺兰山转而向北,至内蒙古的临河受阴山阻挡又折而向东,到托克托县突然掉头,沿吕梁山南下,绕了一个大弯,这个特有的大弯曲,好比套在宁蒙平原上的一个大布套,所以人们称这里为"河套"。河套平原西起贺兰山、大青山,东到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南达鄂尔多斯高原,北抵狼山、大青山,纵贯宁夏、内蒙。宁夏部分称西套,也叫宁夏平原或银川平原;内蒙部分称东套,并又分为前套和后套,统称为河套平原。黄河流经这里,地处平原,河面开阔,水流平缓,人们兴修了许多引黄水利工程,形成黄河灌区,使得粮棉富足,称"塞上江南"。
--------------------------------------------------------------------------------
天下黄河富宁夏
在宁夏黄河水被称作金水、富水,像征著富裕、安宁和吉祥
跳进黄河洗不清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天下黄河富宁夏
不到黄河心不死
圣人出,黄河清
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描写黄河的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7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证实,黄河流域在龙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城。1977年,在河南省登封县告成镇西约1公里一处叫“王城岗”的台地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座距今4000年左右的城址,是用夯土先后筑成的两座东西并列的方形城堡。1979年,在河南省淮阳县又发现一处规模更大、城墙更宽更高的城址,它坐落在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处一个叫“平粮台”的土台上,也是一座方形城池,每边城墙长185米,整个城的周长达740米,其面积几乎是王城岗的4倍。平粮台城距今也在4000年以上。
最大的关帝庙
山西运城市的解州关帝庙,是全国最大的关帝庙。位于山西运城以西25公里的解州镇内,为纪念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所建。解州东南10公里常平村是关羽的原籍,故解州关帝庙是武庙之祖。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经10余年始修复,现庙坐北向南,总面积18万平方米,内外古柏苍翠,百花争艳。平面布局分南北两部分,南为结义园,北部为正庙,分前后两院,布局严谨,规模完整,建筑以春秋楼和崇宁殿最为精致。
最大的龙王庙
黄河上最大的龙王庙在河南省武陟县城东南13公里处的二铺营乡杨庄村南,距黄河3公里,名嘉应观,俗名庙宫。系清雍正皇帝为祭祀河神而修建的黄、淮、沁诸河龙王庙,也是黄河上最大的龙王庙。
雍正皇帝即位前,黄河在河南武陟等地多次决口。刚刚亲政的雍正皇帝屡下谕旨,亟发帑金,塞决筑堤,整顿河弊。在塞决及筑堤取得显著成效后,雍正皇帝下诏大兴土木,命河臣于武陟修建龙王庙一座,以祭祀并祈求河神的佑助。嘉应观历时4年建成,耗白银288万两,占地2万多平方米,规模宏伟,建筑精致,各种殿宇沿中轴线进深排列,是豫北少有的清代宫式建筑群。
最大的岩画
阴山岩画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处。阴山位于内蒙古中部、河套以北。1976年夏天,两位考古学家益山林、陆思贤到阴山以北考察汉代长城遗址,在罕乌拉口发现了一幅人面形群像岩画,这幅岩画刻成时间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后来,益山林和蒙古族向导一起在千里阴山奔走,先后发现了1万多幅岩画,其中已有1500幅被拓描下来。阴山岩画题材各异,内容丰富,反映了古代猎牧人的社会生活、科学文化、意识形态等,堪称一个规模宏大的民族美术文化宫。
最高的木塔
山西省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重楼式木结构塔,本名佛宫寺释迦塔,因塔身全部是木结构,故俗称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坐落在应县城内西街佛宫寺内,距大同市70公里,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现存的牌坊、钟鼓楼、大雄宝殿及左右配殿,都是清人重建,唯木塔是辽代原构,整个塔内没有一根铁钉拉结,全靠木构互相拉角、勾心。据修于清代的《应州志》记载,从金元到明朝先后经过7次大地震,特别是元顺帝时,大震7天,塔仍巍然不动,稳如盘石。
木塔高6713米,底层直径30余米,塔呈八角形,有5个明层,4个暗层,共9个层。整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为我国高层木结构的代表作,在中国建筑史上和世界建筑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应县木塔既是辽代统治者宣扬佛法的场所,又是古代作战的了望台。
第一座佛教寺院
洛阳白马寺被称为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因汉使和外僧回洛阳时以白马驮经像而得名。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因建筑最早,其格局仿效印度的祗圆精舍而建成,与后来黄河流域的佛教寺院有差别。汉代的白马寺作为佛教中心,起到了推动佛教在中国内地传播的重要作用。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由摄摩腾和竺法兰在这座寺院中译出的。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的《僧祗戒心》,使中国产生了第一部汉文戒律。
华夏第一龙
“华夏第一龙”是指1987年5月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黄河之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三组蚌砌动物,计有龙、虎、鹿等,共有蚌砌的龙3条、虎3只、鹿1头。这些蚌砌动物使用的是不经加工的自然蚌壳,所砌图像具有立体感。
这些蚌砌的龙和虎,位于仰韶文化中期偏早的地层下,距今约6000年。对研究龙的神化历史、研究仰韶文化具有特殊价值,也是蚌砌艺术的珍品。这次发现的蚌砌龙等,把中国龙的图腾向前推进了千余年,堪称“华夏第一龙”。
世界沙漠之都
在宁夏中卫县的黄河岸边,有一个叫沙坡头的地方,它位于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南端,海拔1500米。这里沙层厚度70米~100米,流沙占71%。沙层厚度之大世界罕见,有世界“沙漠之都”之称。沙坡头下临黄河,北望沙海,自然景观驰名中外。这里还是闻名中外的“沙坡头治沙站”(属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所在地,该站以治沙成果之丰硕而饮誉全球。
郭姓
百家姓第144位
17: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18: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来源一、“禹乘二龙,郭支之驭”,相传大禹有两个护卫驭手——郭哀和郭支,他们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郭姓。《姓氏考略》:“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郭姓在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已经出现。
二、以居处为氏。据《风俗通义》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中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此种现象较少。
三、来自黄帝,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国(在雍地),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国(在制地,今河南荥阳)。这两个国家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周平王时,郑武公灭郐和东虢,周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国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四、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五、出自古郭国。
六、明初来华经商的穆斯林——伊本·加斯·德广,后易名为郭德广。
黄河从河口到河南郑州桃花峪为中游.黄河中游穿行于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侵蚀出壮观的峡谷地貌.从河口到潼关的黄河谷地,称为晋陕峡谷,其中的壶口瀑布撼人心魄,蔚为壮观.黄河过潼关后转向东流,形成了雄奇的三门峡景观.黄河中游有无定河、汾河、渭河等支流汇入,随着流量的不断增加,河水的含沙量也急剧上升.进入黄河的泥沙近92%来自于中游流域.
故选:B.
相传,野牛是被老子李冉给降伏后才成为人们耕种帮手的。
据说在老子少年时期,在太清宫南面的一座大山上,突然出现一群野牛,这群野牛都是体格庞大、双角朝前的怪物,在一个头牛的带领下到处骚扰附近的村庄。由于这群的野牛总是集体出动,所以附近的各种动物都很惧怕,不要说猪狗之类的,就连虎豹等猛兽都惧之三分。
一日,老子李冉和本村的同伴“二子”瞒过大人一起到南山下割草。不长时间,俩个小伙伴就把篮子都割满了,看看天尚早便一起做起游戏来。他们把镰刀插在地上,两人一起站在远处用老子李冉手中的乾坤圈套镰把玩。正玩得起劲时,突然听到“哞”的一声,山头上出现了一头巨大野牛。老子李冉看见这个从来没见过的庞大东西,猜测这便是人们传说能惊走虎豹的野牛,便想除掉这东西为百姓除害。于是便镇定地拿起镰刀向牛走去,二子一看也拿着镰刀随老子一起往山上走。再说那从未见到过对手的野牛一见这阵式,也是用前蹄刨刨土振作起十二分的勇气向山下奔来。快到近前时把头一低,一个猛窜就想把俩人给抵死,只见老子李冉二人忙把身子一蹲,那牛正从他俩头上窜了过去。老君见那牛气势,便想给他点厉害、杀 杀 它的威风,随即猛地站起身来举起镰刀朝那牛屁股上狠狠砍去。只见这镰刀只露出了镰刀柄,把那牛痛得一蹦老高撒开蹄子就往山上跑。俩人一见那牛被打跑了,便喊叫着随着那牛追上了山。
那伤牛一口气跑到半山坡钻进一个很大的洞里,老子李冉和二子正准备到洞里抓个瓷实的,猛听到一声吼叫震得整个大山直颤,随着声音一头比刚才的牛要大出一号来的巨大的青牛从洞里窜了出来。它窜出洞口后,往半山坡一站,见是两个小孩,气得暴跳如雷,对着他俩先亮了个下马威。真够凶的!但见它把头一低,伸出舌头往满荒草的地上舔,“嗤啦”一声,舌头过去的地方一片精光,连地皮都被它舔起有半尺多深。它心说:“自从占山为王以来,哪里吃过半点亏,今天倒被你俩小孩子占了便宜,真有失尊严,看我怎样收拾你俩。它大叫一声。老子李冉看着这个大头大嘴大蹄盘、头上那两只角向前伸着的大青牛,猜想这一定是传说中的头牛。只见这头野牛一个饿虎扑食就扑向两个孩子,两个孩子都闪身一躲,却见二子躲的稍慢一些,那大青牛已窜到二子身边,朝着二子就是低头一抵,二子也不急慌,闪身躲过后便势抱住了大青牛的前腿。那大青牛见腿被人抱住,急得张口就要咬二子。老君一看猛窜上去,用手里的乾坤圈对准大青牛的上牙就是一下,咔嚓一声,大青牛的上排牙被砸掉了。这大青牛羞恼成怒,身子猛一横,把老君撞倒地上,它低下头去伸出舌头“呼嗤”一下,就把二子卷进肚子。老君见二子被老牛卷进肚里,急得他怒从心中起、劲从骨中生,在大青牛正低头躬背冲到他眼前时,他猛地站起身,一把抓住牛角一个翻身就骑上了牛背,他用腿把牛背夹紧,两手握住两只牛角使劲向后一搬,一下子把牛角搬了个方向,大青牛疼得乱蹦乱跳想把老君从背上甩下去。这老君摘下乾坤圈把牛鼻子牢牢穿住,这一下大青牛老实了,老君跳下牛背用镰刀又把牛蹄子切成两半,这一下大青牛彻底不动了。老君回身狠劲一托大青牛的肚子,把它胃里的东西连同二子一起都给挤了出来,二子不一会就醒了过来。
于是,老君便和二子骑上大青牛,高高兴兴地往山下走,没走多远,老君发现后面跟了一群大大小小的牛。原来,这些牛见头牛被老君治服了,便都乖乖地跟了下来。老君把它们赶到村边的一片草地里专门驯养这群牛,只许他们吃青草,还教它们拉犁拉车。
从此,由野牛驯养出的家牛,都是犄角朝后、蹄子两半的样子,不仅吃东西还要反刍而且只会拉车、耕地了。
老子的故事
老子又称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宋国相邑(今河南省涡阳)人(一说河南省鹿邑),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老子感悟天道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要遵从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运行规律,认为道是宇宙产生的本源,人们的行为应该效法天道,使自己全部身心与天道自然相统一,才能包容一切,天下就会归从,也才能够长久。
老子出生
据《列仙传》记载,周代之时,老子从太清仙境分神化气,乘日精、驾九龙、化为五色流珠从天而降,时玄妙王之女尹氏昼寝,感而吞之,觉而有孕。尹氏怀此圣胎之后,神气安闲,容颜转少,所居房屋,六气和平,祥光照护。后来从左肋下诞生一个男孩。这孩子一生下来就走了九步,步落之处,莲花绽起。他生下来就会说话,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此吾姓也”。
尹氏见他鹤发龙颜,天庭饱满,两耳过肩,此时祥云笼罩庭院,万只仙鹤在空中飞翔,大地一派吉庆景象。尹氏给他取名叫“老子”,又叫“老聃”。老子生下九天,身体便有九变,见到他的人无不惊叹。到了六岁时,自己认为耳大,自名重耳。
聪颖少年
老子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尹氏请一精通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子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子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子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子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容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子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子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子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子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一日,商容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子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子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子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入周求学
商容先生教授三年,来向尹氏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尹氏想老子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商容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尹氏母子二人非常感激,拜谢了先生举荐之恩。
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子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子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孔子问礼
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子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子乐律、乐理;引孔子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子获益不浅。
孔子向老子辞行时,老子送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孔子不觉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子问:“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
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孔子道:“先生之言使弟子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与老子告别。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孔子:“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龙兴风云之中,吾不知其上下。老子其龙乎?”
点化阳子居周王室发生内 乱,老子于是离宫准备隐居。一日,他骑青牛行至梁(今河南开封)之郊外,忽闻有人大呼“先生”。老子闻声发现是弟子阳子居。阳子居,魏国人,入周太学,闻老子渊博,曾拜老子为师。没想到在梁会与老子相遇,阳子居慌忙从高头大马上翻身而下,跪拜于老子所乘青牛前。老子下来,扶起阳子居,与之相并同行。
老子问道:“弟子近来忙于何事?”阳子居施礼道:“来此访先祖居,购置房产,修饰梁栋,招聘仆役,整治家规。”老子道:“有卧身之地、饮食之处则足矣,何需如此张扬?”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老子笑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
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阳子居惭愧道:“弟子鄙俗,多谢先生指教。”老子问。“安居何处?”阳子居道:“沛(今江苏沛县)。”老子说:“正好相伴同行。”阳子居很高兴,欣然与老师结伴向东而行。
行至难水,二人乘船而渡。老子牵牛而先登,阳子居引马而后上。老子慈容笑貌,与同渡乘客谈笑融融;阳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见之施之以座,船主见之奉茶献巾。难水过,二人骑牲继续前行。老子叹道:“刚才观你神态,昂首挺胸,傲视旁人,唯己独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阳子居面带愧色,恳言道:“弟子习惯成自然,一定改之!”老子道:“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阳子居听后,一改原来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骄亦不媚。老子赞道:“小子稍有进!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自然,则合于道矣!”
老子于是在宋国沛地隐居,自耕而食,自织而衣。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问修道之方,学术之旨,处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皆以弘扬道德为己任,善化世人。例如其弟子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垒山上。住三年,畏垒之地民风大变: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织而有衣可穿,各尽其能,童叟无欺,百姓和睦,世间 太平。
再授孔子
孔子与老子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闻老子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
老子见孔子来访,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此次光临,有何指教?”孔子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老子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寰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孔子闻之,感到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岂知寰宇如此空旷广大矣!”老子道:“圣人处世,
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知此大道也,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孔子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言罢,起身辞别。
传授尹喜
周朝大夫尹喜,少时即喜好古籍,善观天文,自幼能知前古而见未来。一日仰观乾象,见东方有紫气相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于是请任函谷关令。在关上他叮嘱守关士卒:“数日之内将有大圣人路经此关,汝等见有形貌脱俗之人要立即禀报。”同时派人洒扫道路,夹道焚香,以迎圣 人。
一日,老子要到西域去开化世人,准备出函谷关。尹喜闻报有位白发老翁道骨仙貌,驾青牛之车欲出关,立即赶来迎接,在牛车数丈前跪拜道:“关令尹喜叩见圣人!”老子说:“吾乃一介布衣,行此非常之礼,不知有何见教?”尹喜再拜稽首道:“吾早得神明示象,已在此恭候多日。今观大圣,神姿迥绝,边吏何足挂齿?诚望圣人赐教。”老子说:“子何所见而知?”尹喜说:“去冬十月,天圣星西行过昴,今月之初,和风立至,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度关;紫气浩荡,长达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绝非一般之神;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圣人必乘青牛之车来也。伏望指点修行之道。尹喜感恩不尽。”老子笑道:“善哉!子既知吾,吾亦已知子矣。子有神通之见,当得度世也。”尹喜再拜道:“敢问大圣姓字,可得闻乎?”老子说:“吾姓字渺渺,从劫至此,非可尽说。今姓李,字伯阳,号老聃。”尹喜听说是老子,焚香叩头,恭敬地拜其为师。
1、黄河,既是一条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自然河,又是一条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母亲二字本身就包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所以,对黄河旅游区的开发,应把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统一起来思考,尽可能做到二者的完美结合。黄河之所以是母亲河 ,是因为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
2、黄河名字的由来: 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时,她的名字并不叫黄河。我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中称“上河”,《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她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1同时代,二者后来结盟
2不是神农
3三皇五帝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谁?说法颇多分歧。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吴(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还有几种不同组合,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一些说法: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五帝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伪《尚书序》);
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⑤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其实,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早在进入文明 时代之前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就形成了华夏族、苗族以及当时被华夏族称之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 民族。说华夏族为黄、炎之后,这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两个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 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燧人、庖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或原始社会末期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具体介绍
盘古氏
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年纪》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睛,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
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这个传说虽然有神话的成份在内,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华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参考资料。《五运历年记》认为: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
有巢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巢居的英雄。也称“大巢氏”。其初,人民穴居野处,受野兽侵害,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学篇》:“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上》:“昔有巢氏有臣而贵,任之专国主断,已而夺之。臣怒而生变,有巢以亡。”
有巢氏神话传说中人物,汉族人民想象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发明者。相传远古昊英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为防御野兽侵害,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庄子》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即有巢氏时代。因居巢得名与有巢氏发明巢居有关,而被视为巢湖人。它与同时出现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一样,虽均出自后人虚拟,但也表明了汉族先民坚持生存斗争的光荣历史进程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庄周说:“古者禽兽 多而入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 之曰有巢氏之民。”(《庄子·盗跖》)韩非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本为巢以 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韩非子. 五矗》)有巢氏是传说远古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遁甲开山图》说: “石楼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艺文类聚》卷十一引)琅玡山在山东诸城县,所谓有巢氏治于此,实不足为信。项峻《始学编》说:“上古皆穴处,有圣人出,教之巢 居,今南方巢居,北方穴处,古之遗迹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认为巢居开始于南方。《林邑记》也说:“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 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太平御览》卷一七二引)周去 非说; “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 其所以然者,盖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皆不得安,乃上古巢居之意欤!”(《岭外代答》卷四)这都说明巢居可能起源于南方。
女娲氏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据说,在这以前,天塌地陷,灾害不息,经过她的工作,一切就绪了。她也就成了传说中整理天地的神。这个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
女娲氏为了美化人类的精神生活,还发明了笙簧乐器,能把风嘶鸟语,虫鸣溪唱,丝丝入扣地吹奏出来;男贪女爱的喁喁情话,水乳交融的心灵恋歌,也能曲曲传神地表达得淋漓尽致,于是人与人之间增添了无限的祥和气氛,特别是男女之间,由于音乐的滋润,许许多多幸福快乐的恋情,都被优美的音乐旋律激荡起来。
后来伏羲氏死了,女娲氏代立,没有儿女,因为年纪渐老,便退休到美丽的地方,即现陕西蓝田县女娲谷。那知来了一个康回,专用水害人,女娲氏老大不忍,于是再出来与康回斗争。
康回是冀州地方出现的一个怪人,生得铜头铁额,红发蛇身,是一位天降的魔君,来和人民作对,史书上又把他叫做共工氏。他那一邦的人熟悉水性,与人打仗总用水攻。女娲氏运用她的七十种变化,到康回那里打探了一番,回来后就叫众多的百姓预备大小各种石头两万块,分为五种,每种用青、黄、赤、黑、白的颜色作为记号。又吩咐预备长短木头一百根,另外再备最长的木头二十根,每根上面,女娲氏亲自动手,都给它雕出一个鳌鱼的形状。还叫百姓再备芦苇五十万担,限一个月内备齐。又挑选一千名精壮的百姓,指定一座高山,叫他们每日上下各跑两趟,越快越好,又挑选二千名伶俐的百姓,叫他们到水中游泳泅没,每天四次,以能在水底潜伏半日最好。女娲氏运用神力,传授他们一种秘诀,使那二千百姓欢欣鼓舞,认真练习。女娲氏又取些泥土,将它捏成人形,大大小小,一共捏了几千个。
刚刚准备完毕,康回就率部来攻,故技重施,洪水开路,女娲氏就叫百姓将五十万担芦苇先分一半,用火烧起来,化为灰烬,又叫百姓将烂泥挖起来和草灰拌匀,每人一担,向前方挑去,遇到有水的地方就填上,女娲氏在后面运用她的神力,只见康回灌过来的水都倒灌回去。康回败了第一阵,就率领部属直接冲杀过来,他的部属本就凶猛,这次又吃了亏,更是嚣张,这时女娲氏所做的几千个土偶个个长大起来,大的高五丈,小的也有三丈,手执兵器,迎向敌人,康回的部众几时见过这种阵仗,一个个惊惶失措,败下阵去。女娲氏立即吩咐那一千个练习泅水的百姓:“康回这回退去,必定拣险要的地方守起来,他一定在大陆泽,和他的老家昭余大泽一带躲起来,那里他筑有大堤,为防他决堤灌水,你们一去遇到有堤防的湖泽,就用我为你们预备的木头在湖的四周先用四根长木一直打到地底,再用几根短木打在旁边,他就决堤不动,因为大海之中,鳖鱼最大,力也最大,善于负重,我已经到海中与海神商量好了,将几个鳖鱼的四足暂时借用,所以那木头上刻的,不但是鳖鱼的形状,它的精神也在里面。”这些人听了欣然前往,女娲氏又带了二千个跑山的百姓,携了缩小的土偶、石头等物,一路赶去,在大陆泽和昭余大泽彻底击败康回,康回逃跑时遇到那二千个久练长跑的人如何是对手,居然被生擒。部众将康回擒来献给女娲氏,女娲氏历数他的罪行,下令斩首,咔嚓一刀下去,却不见有血冒出来,但有一股黑气升到空中,原来康回也有些神通,化作一条黑龙蜿蜒逃去。最终与女娲氏的部下瑞顼氏在不周山又一场大战,康回失败,头触不周山而死。
于是出现历史上记载的如下史事:共工氏(康回)头触不周山,不周山崩塌,于是四极废、九州裂、天柱折、地维缺,女娲氏力任艰巨,炼五色石补天,于是地平天成,不改万物。
燧人氏
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燧人氏,在远古时,商丘一带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经常捕食野兽,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往往产生火花。燧人氏从这里受到启发,就以石击石,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这种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农村还有人在使用。当时,有一位圣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示,就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人们,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称这位圣人为燧人氏,奉他为“三皇之首”。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庖羲。据说他是个大发明家,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这是两件大的发明创造。当然,社会出现这样的新事物,是由于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果,而不会是某个“圣人”的恩赐。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那个伏羲氏族开始使用一种记事符号,又懂得制网捕鱼了。羲又叫太昊伏羲,据说,是华胥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儿子。他能够沿着生 长在都广之野的作为天梯的建木“上下于天”。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又拥有着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这种二进制数学模式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主要说他坐在一座方坛上,听 了八方风的乐音,便画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悬卦的符号,叫做“八卦”,以代表天地间的种种事物。他又模仿蜘蛛结网,制作了捕鱼的网。他的臣子句芒,则根据这种原理,做了捕鸟的罗。伏羲还制作了瑟,创造了《驾辩》的乐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就开始显露出来了。 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干、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伏羲后来做了东方的天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属神。句芒的形状是鸟的身子,人的脸,驾了两条龙。他两个共同管理着东方青土树木的原野一万二千里的地方,是春天的主神。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他是传说中主掌稼穑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会农业开始发展的氏族名称。据记载,当初人们吃生肉,喝兽血,穿兽皮。神农认为人们这样生活下去,是难以维持的。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神农并无其人。后来人们推测,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相当于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
据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还有一个感人的神话传说,说神农氏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他尝尽了百草,有一天尝到一种剧毒的断肠草,终于他的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神农氏还教给人们通商交换:“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之祖。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黄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传说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黄帝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
正是这个原因,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他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这些传说不大可靠,我们只能理解为黄帝时代生产工具大有进步。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黄帝后代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
炎帝
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首领。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言,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腾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一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
颛顼
颛顼,姓姬,号高阳氏,居住河南濮阳县一带,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可能这是八个氏族。
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后来,有个部落的首领共工对颛顼非常不满。传说他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颛顼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帝喾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父亲叫矮(jiao 矮)极,颛顼是他的堂房伯父。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傧),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迹而生。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而得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享寿百岁。死后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
尧帝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舜帝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举,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实际上,当舜之时,国家机器的雏形已经具备了。死后,禅位于禹。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壤歌》。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太皞
太皞,也称为太昊,姓风。相传他人头蛇身,或人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居住在陈地(即现在河南淮阳县)。他应该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少皞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挚,号穷桑帝,传说是黄帝的后代,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这个部落以鸟为图腾,有风鸟氏、玄乌氏、青乌氏,共二十四种。这可能是二十四个氏族合成的一个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
下面是另外的解答
版本一:
三皇五帝——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
版本二:
三皇五帝——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有很多种说法。《尚书大传》:燧人、伏羲、神农。《五帝德》: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三皇所指诸人,是中国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燧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中高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阶段;五帝所指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所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版本三:
三皇五帝——是古代传说中的帝王,也是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汉代伪《尚书序》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被奉为古代的信使。
4黄帝与蚩尤作战是比较简单的氏族部落的征战,可能因为带有吞并占领并统治的大规模的战斗,所以流传很广,而且现在的中国人是起源于当时的黄河流域。
一,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古墓、珠宝、古尸、陪葬 ,神秘的面纱背后是璀璨的古代文明。。。。。。
1、《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个兵马俑发现,发
掘的详细经过。。。。。。
2、《寻找北京人:“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谜》
1929年,北京周口店发掘出来的“中国北京猿人”轰动了当时的世界,被誉为“整个地球人类的震撼!”然而。。。。。。
3、《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本书用纪实文学的形式,叙述了南越王墓发现、发掘那曲折而动人的经过,也充分展现了南越王国风起云涌、大喜大悲的历史画面。
4、《日暮东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之谜》
1928年7月,流氓军阀孙殿英率部,以剿匪及军事演习为名,荷枪实弹进入东陵,用七天七夜的时间,打开乾隆、慈禧两座地宫,劈棺抛尸,将价值连城的旷世珍宝洗劫一空,酿成了中外文明史上惊天动地的大案。 。。。。。。
5、《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
这是一部全景式、多侧面反映新中国以科学考古手段发掘第一座帝王墓葬--明定陵的长篇纪实文学。
6、《万世法门:法门寺地宫佛骨再世之谜(修订本)》
位于陕西扶风县的千年古刹法门寺宝塔,在一个风雨之夜突然崩塌,考古人员无意间在塔下发现了秘密玄宫,这便是埋葬着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大唐帝国无数珍宝并已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法门寺地宫。本书从不同侧面,披露这座迷宫的发现、发掘经过,以及佛祖真身舍利东来中国的秘密过程,为中国历史及世界佛教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空间。
二,《天国的灵光:佛像》
本书是走进珍宝世界系列图中的一册,全书以大量精美的照片介绍了汉、十六国时期至元、明、清代2000多年间的丰富多彩,造型各异的佛像,每件佛像均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及多篇局部放大照片,便对读者的欣赏。全书印刷精美,图文并茂,既具收藏性又具有知识性及鉴欣赏性,是文物爱好者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三,《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精)》
本书是关于李宪夫妇葬墓的发掘报告。本书记录了该墓的墓葬形制、葬具、墓内装饰壁画以及种类繁多的随葬品,其中有陶瓷器、铜、银、玉、玻璃料器等妈妈,这些都为唐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四,《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序 我们的心愿引子壹 汉兵马俑坑的发现贰 发掘清理兵马俑叁 寻找兵马俑陪葬坑的主墓肆 陵墓的初探、试掘到正式批准发掘伍 内外墓道发掘告捷陆 会战主墓室柒 清理的珍贵文物捌 解答楚王陵墓的两个问题后记
五,《中国(世界)历史未解之谜》&《中国(世界)考古未解之谜》
六,《帝国的辉煌》
本书是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及秦文化的考古科普图书。秦始皇陵与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大众介绍了秦国历史以及秦所创造的
七,《定格历史(隐藏于古墓中的奥秘)》
八,《满城汉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满城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
九,《走进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记》
继发现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之后本书纪之初,在成都平原又传来了令人再次震惊的考古大发现:一个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蜀国邑遗址,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骇然现世……考古工作者将此遗址命名为“金沙村遗址”。
本书作者亲自参与了金沙村遗址的发掘工作,他们以如花的妙笔,将田野考古和丰富的知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融为一体,撰写了这本书。 作者将带你一起穿越数千年时光隧道,走进古蜀都金沙村,去体会古蜀人的社会生活
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
本书集中展示了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问世3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
十一,《西藏考古与艺术》
找寻失落的文化——西部西藏前佛教时期重要考古遗迹调查报告(1992-2002)札达盆地岩画的发现及对西藏岩画的几点认识丁冬:西藏西部一处前佛教时期居住遗址的发 西藏西部陶器制作工艺的观察和初步研究 De-ga gyu-tshal(榆林窟)之会盟寺的比定图像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松赞干布塑像的再观察
十二,《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
周口店北京直立人(俗称“北京人”)遗址发掘与研究,是世界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也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重大事件之一。此遗址被列入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中国境内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眼前的这本小册子,作者尽力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这一段牵涉众多学科和专业性很强的历史,融会了国内外相关的重要考古发现,写成一本雅俗共赏的书
十三,《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作品系列--张光直作品系列》
这是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的随笔集,收录其80及90年代所写书序、讲演稿、报刊文字及访谈记录。内容涉及考古人类学研究理论与发展,学者介绍,学界轶闻掌故、考古时事及对学术的前瞻。以随笔的形式,读者不仅可了解张光直学术上的直知灼见,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诙谐、宽容、乐观、热富有社会使命感的尊长。这是“张光直作品系列”中的一本。
十四,《秦公帝王陵》
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秦公、秦王和秦帝陵墓的专著。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获取了充足、完备、翔实的一手资料,详细介绍了秦陵四大陵区即西垂陵区、雍城陵区、栎阳陵区和咸阳陵区的陵墓、陵园、陵寝建筑、陪葬墓、陪葬坑等情况。特别是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有关黄河的:成语-3个,俗语-2个,诗句-3句(出处),典故或传说-2个
本文2023-10-15 16:52: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4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