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的古委会直接联系机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的古委会直接联系机构,第1张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中心主任安平秋、副主任杨忠,学科带头人安平秋,专职人员,研究方向有楚辞、史记、宋诗、古文献学、古文字、传统文化、国外汉学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中心主任张希清、副主任李孝聪,学科带头人张希清,专职人员,研究方向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暨敦煌吐鲁番文献、宋辽金史、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

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

所长章培恒、副所长陈广宏,学科带头人章培恒、吴金华、谈倍芳、陈广宏、郑利华、陈正宏,现有专职人员17人,研究方向有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汉语言文字学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所长张涌泉、副所长王云路,学科带头人张涌泉、王云路、崔富章、龚延明,现有专职人员16人,研究方向为敦煌学、中古语言文献、中国文化史、宋学、先秦文献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所长舒大刚、副所长尹波,学科带头人舒大刚、郭齐、杨世文,现有专职人员20人,研究方向为宋代文献与文化、儒学历史与文献研究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所长张鹤泉,学科带头人张鹤泉、吕文郁、吴振武、丛文俊、张固也,现有专职人员24人,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献与历史、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古代书法文献、先秦与唐宋历史文献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所长戴建国、副所长张剑光、徐时仪,学科带头人戴建国、徐时仪、虞云国、俞钢,现有专职人员22人,研究方向为宋代文献整理与研究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所长程章灿,学科带头人程章灿、徐有富、曹虹,现有专职人员9人,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文献、目录学与中国学术史、宗教石刻文献与文学、海外汉学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所长韩格平,学科带头人韩格平、周少川、李修生、罗超,现有专职人员11人,研究方向有元代文献整理与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所长严佐之,学科带头人严佐之、刘永翔,现有专职人员17人,研究方向为朱子学暨儒学文献研究、中近世社会文化历史文献研究

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所长赵伯雄、副所长邓安生,学科带头人赵伯雄、邓安生,现有专职人员13人,研究方向为经学文献、清代文集

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

主任来新夏,研究方向为方志学、目录学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所长李德山,学科带头人李德山、曹书杰,现有专职人员11人,研究方向为先秦传世文献、魏晋文献、东北文献和佛道文献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所长骆瑞鹤、副所长万献初,学科带头人宗福邦、骆瑞鹤、罗积勇、万献初,现有专职人员11人,研究方向为音韵、训诂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所

所长刘韶军,副所长李晓明,学科带头人刘韶军、周国林、王玉德、刘固盛,现有专职人员12人,研究方向为古籍整理研究、历史文献学研究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所长张玉春、副所长程国赋,学科带头人张玉春、汤开建、张其凡、程国赋,现有专职人员14人,研究方向为古文献综合研究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所长喻遂生、副所长毛远明,学科带头人喻遂生、张显成、毛远明、蒋宗福,现有专职人员15人,研究方向为出土文献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所长贾二强,学科带头人贾二强、王晖、周晓薇、袁林,现有专职人员10人,研究方向为古籍整理研究、石刻文献、先秦文献、唐宋文献、古小说、古文献数字化等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所长黄仕忠,学科带头人黄仕忠、陈永正、杨权、许云和,现有专职人员11人,研究方向为戏曲史研究、岭南文献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所长赵逵夫、副所长郝润华,学科带头人赵逵夫、伏俊琏、郝润华、王晶波,现有专职人员10人,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文献、敦煌文学文献、西北地方文献

兰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所长吴景山,研究方向为西北文史资料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专业主任董洪利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专业主任方一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专业主任赵生群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古典文献专业

专业主任戴建国

有一部分网友看到这样的新闻以后,觉得修复所谓的古籍是没有意义的,殊不知这样做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样做是延续了我们的文化,我们不仅可以从古籍中看到古人的智慧,也能够从古籍中看到人类的变迁和发展,如果修复古籍没有意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保护古代的画作、诗集和文物呢?我们又何必要去了解历史呢?一个不尊重历史的国家,绝对不会是一个优秀的国家。

首先,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位90后修复的是什么书,这本书是元代时期创作的《永类钤方》,《永类钤方》一共包含了二十二卷,每一卷都是详细记载了作者李仲南对医药的研究,以及对很多病症的治疗经验,虽然说我们现在的医疗技术已经很发达了,但是古代的很多医疗方案,其实也是很值得借鉴的,所以像《本草纲目》、《永类钤方》这一类医术古籍,是有非常重大的参考价值的。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还原文物其实也是还原作品,很多作品其实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历史价值就是最重大的意义,很多人不了解历史,觉得历史看不见摸不着,而且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何必要去纠结呢?殊不知历史最珍贵的地方,就是“已经过去了”,这些沉睡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物,其中包含的价值实在是太高了,其中包含的研究意义也会万分重大的,如果连这一点都无法理解的话,恐怕这辈子都不会理解了。

最后,从视频中来看,这两位90后将《永类钤方》这本书,也是还原得非常好,也是他们让《永类钤方》这本书重获新生,或许这就是从医者所追求的传承吧。

李凭

李凭,男,1948年生,江苏省江阴市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1989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代表作为《北魏平城时代》。

中文名:李凭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江阴

出生日期:1948年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北魏平城时代》

职称: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人物经历

1981年,在山西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89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国家图书馆参考研究部研究室主任,书目文献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1999年8月至2002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受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在首尔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任高级访问学者一年。

2003年1月至2005年3月,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年3月至今,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二十四史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

魏晋南北朝史、民族史。

主要贡献

著作与教材

1《东方传统》,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1月。

2《北魏平城时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

3《百年拓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

4《古文名篇》(中华传统经典系列,编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1月。

5《北朝研究存稿》,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

6《古文观止释读》,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1月。

7《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

8《拓跋春秋》(读史馆丛书),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

9《曹操高陵: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联席会议》(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

10《北魏平城时代》(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

译著译文

译著

1《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前田正名著,李凭、孙耀、孙蕾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12月。

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史学的基本问题),谷川道雄主编,李凭等译,中华书局,2010年10月。

译文

1《元好问》序(节译)小栗英一晋阳学刊1985/02

2北魏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镇人直江直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03

3宋代的干运与经纪斯波义信运城学院学报1985/03

4评《洛阳的回忆——杨炫之与故都(493—534)》丹尼斯·格拉弗林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04

5北魏前期的贸易古贺登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84/03

主要论文

1曹操形象的变化李凭安徽史学2011/02

2应该就曹操高陵的真实性明确表态李凭学术研究2010/07

3盛乐成为漠南中心的历史背景李凭学习与探索2010/03

4任继愈先生与《中国文化大典》李凭图书馆论坛2009/06

5民族融合与制度革新——十六国北魏的历史轨迹李凭学习与探索2009/05

6北魏平城郭城南缘的定位和与此相关的交通问题李凭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7抱残守缺而瑕瑜互见——《续古文观止》述论李凭图书馆论坛2008/06

8六朝的历史地位李凭文史知识2008/07

9六朝的历史地位李凭学术研究2008/05

10华夏文明的广泛传播与江南黄帝祠的修建李凭中学历史教学2007/03

11两千载传统集萃三百年蒙学范本——《古文观止》述论李凭图书馆论坛2007/06

12北魏龙城诸后考实李凭历史研究2007/03

13制度史研究应重视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史研究之浅见李凭史学月刊2007/07

14再论北魏道武帝早年经历——答安介生先生李凭民族研究2007/04

15北魏明元帝两皇后之死与保太后得势李凭史学月刊2007/05

1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运动与中华文明的整体升华李凭学习与探索2007/01

17南贫北富局面的转变及相关经济问题——读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李凭中国史研究2006/03

18在“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六朝社会经济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李凭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01

19喜读新编《大同市志》李凭沧桑2005/Z1

20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的学术贡献李凭许昌学院学报2005/01

21刘基与他的两篇寓言体散文李凭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22魏燕战争以后的北魏与高丽李凭文史哲2004/04

23魏燕战争前后北魏与高句丽的交往李凭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6

241998年简牍整理与研究述评李凭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10

25近半个世纪日本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最新总结——读《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史的基本问题》李凭中国史研究1998/01

26传统与现实李凭晋阳学刊1996/05

27力空法师救护《赵城金藏》问题考实李凭文献1995/03

28救护《赵城金藏》的策划者力空法师行略——以《霍山志》和力空法师自撰的年谱为题李凭文献1995/02

29西方人在华办报活动述略李凭文史知识1994/11

30古人类学与古文化学李凭文史知识1994/05

31郦道元的生平与学术成就李凭文献1994/04

32改良运动中创办起来的中国报刊李凭文献1994/02

33鸡鸣与斗鸡李凭文献1994/01

34苻坚与王猛李凭国家图书馆学刊1994/Z2

35刘渊与石勒李凭国家图书馆学刊1994/Z1

36魏晋南北朝之际妇女的精神面貌李凭文献1993/04

37魏晋之际名士风度的两面性李凭文献1993/03

38崔浩的生平及为人李凭国家图书馆学刊1993/Z1

39元代中华文明综论李凭晋阳学刊1993/03

40南凉统治下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关尾史郎西北民族研究1992/01

4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明发展脉络李凭晋阳学刊1991/02

42盖棺未必成定论遗山不独是诗人——略评《元遗山新论》李凭社会科学辑刊1991/05

43北魏平城政权的建立与封建化田余庆李凭文献1990/03

44北魏子贵母死故事考述李凭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1

45论北魏正平元年事变李凭晋阳学刊1989/06

46论北魏宗主督护制李凭晋阳学刊1986/01

47评山西的三部山志李凭五台山研究1985/01

48拓跋_与雁北的开发李凭晋阳学刊1985/03。

传略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西汉宗室,传见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所附。

刘向五世祖名交,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建汉后被封为楚王。其父刘德,仕昭、宣两朝,任宗正,赐爵关内侯,又封为阳城侯。刘向为刘德之次子,12岁以父荫为辇郎,20岁为谏大夫,以文学受宣帝信任。汉宣帝迷信神仙方术,刘向为讨好皇帝,献出家藏之刘安枕巾鸿宝苑秘方,言据之可炼出黄金。宣帝令典上方据之炼金,然费多而方不验,遂以铸伪黄金罪判刘向死刑。其兄刘安民交出封邑户口的一半,将其赎出,从此,刘向悉心钻研学问,被征到石渠阁讲论梁传,成为经学大师。重新步入仕途,为郎中,给事黄门,迁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即位后,由于执掌朝政的萧望之、周堪的赏识,刘向被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成了辅政的要员。当时,外戚放纵,中官弄权,刘向于是多次上书论时政得失,得罪了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再次被捕下狱。不久,因地震等灾异而释出,任中郎。接着又因指使其外亲上书请求黜退弘恭、石显,而以奸诈罪第三次下狱,废为庶人。从此在家闲住十余年。仕途的挫折,使他对宦官之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遂著疾谗适要救危世颂等作品,寻求挽救刘汉危机的良方。同时,他认真读书,学问更有长进。汉成帝即位,此时刘向由更生改名向,被召为中郎,迁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任,受诏领校五经秘籍,以主要精力从事书籍整理编目和学术著述。

当时,风俗奢*,赵皇后、卫婕妤等由微贱起家,越礼制。刘向认为,王教应该由内及外,从亲近者开始,于是从诗书中搜集贤妃贞妇和嬖孽乱亡的事迹,撰为列女传。又搜集历代人物事迹、兴亡经验等,撰成新序说苑等书,上奏皇帝。针对当时外戚王氏专权,他搜罗历代符瑞灾异之事,推演其迹象祸福之验,著为洪范五行传,说明王氏专权的危险。刘向建议汉成帝强宗室、防奢侈、夺外戚权。成帝心知刘向之忠,却无法实行。成帝几次想将刘向用为九卿,都被王凤或丞相御史所阻拦,刘向君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建平元年卒,享年72岁。

刘向有三子,长子傲,是易学教授,官至郡守;次子赐,九卿丞;少子歆,王莽时为国师公,在学术史上很著名,又是继刘向负责校书工作的学者。

影响刘向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于他对书籍的整理编目上。

先秦时期,积累和流传了大量的文献典籍,秦始皇焚书,给文献典籍的保存造成了重大的灾难。西汉王朝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书籍愈积愈多,到汉成帝时,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故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这些书籍,分散收藏,没有统一编目,而且大部分书籍篇章缺失,文字脱讹,内容差异重复,如果不加以整理校勘编目,将无法利用而自然泯灭。汉成帝是一位好经书今古览博的天子,他于河平三年下令谒者陈农到各地搜求遗书,同时将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秘室藏书集中到一起,由刘向负责,组织一帮专家进行校书编书的工作。公元前6年,刘向去世,汉哀帝下令刘歆继续此事业。两年以后,经过刘向、刘歆父子20多年的努力,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经过整理的图书33090卷,收藏于天禄阁、石渠阁,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图书馆,刘向、刘歆还写出了目录学著作别录七略,对中国历史文献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具体讲,刘向、刘歆父子的贡献有三个方面:第一,刘氏父子的图书整理,为先秦古籍的保存、流传,为图书由官府收藏走向民间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章炳麟说:书布天下,功由仲尼,其后独有刘歆而已。微孔子,则学皆在官,民不知古,乃无定臬。然自秦皇以后,书复不布。汉兴,虽除挟书之禁,建元以还,百家尽黜明其得书之难也。向、歆理校雠之事,书既杀青,复可写,而书贾亦赁鬻焉。故后汉之初,王充游雒阳书肆,已见有卖书者。其后卿章句之儒,而见周官;康成草莱之氓,而窥史记,则书之传者,广矣。

第二,创造了系统的古籍整理方法,校雠、辨伪、考据等学问自此产生。刘向父子整理书籍的程序分四步。第一步,兼备众本,广搜异本。不仅将各官府藏书聚集到一起,还派人到民间搜集遗书,向学者和同僚征求个人著述和藏本,以及利用个人的藏书。这样,同一种书就掌握到几种异本,为校勘奠定了基础。第二步,选定篇目,去除重复。当时,同为一书,往往篇目不同,各有残缺。刘向等将各种书籍的篇章分出条理,去掉重复的部分,经过考订,再剔除伪托的部分,确定其篇目,合为一部比较完整的书。第三步,纠理错简,校雠文字。根据选定的篇目,对其文句进行校订。

一人读经过校雠,发现和订正了许多古籍文字的脱讹衍误,使其错误大为减少。第四步,勘定书名,誊清新本。当时古籍同书异名者很多,还有的书名经长期流传出现讹误,因此,就需要对书名进行勘定。例如战国策之书名,就是刘向勘定的。经过勘定的书,最后抄缮于炙干过的竹简上,就作为定本保存了下来。刘向父子创造的这一套古籍整理方法,为后代学者所效法。

第三,开创了中国古代目录学。刘氏父子典籍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编制目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每一本书编写叙录。即在每本书校订以后,刘向、刘歆就为该书写一个提要,著录其书名、篇目,叙述校勘经过,介绍作者事迹,归纳书的内容、性质,评论思想或史实是非,剖析学术源流,确定书的价值。这些书录,不仅使读者了解书的情况,还创造出做书目提要的科学方法,备受后代学者赞誉。二是将各书的叙录单独抄出,合为一书,名别录,形成第一部丛书综合提要,这是第二方面的内容。第三方面内容是七略,这是在别录的基础上,由刘歆进行进一步加工而形成的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全书将著录的图书分为六个大类,38种,603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当时的学术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对后世的目录学,更有着深远的影响。七略创造了书目的著录与考证述评相结合的目录形式,成为中国目录书的典范。

余论评价历史人物,一般着重于政治、军事上的勋业。其实,站在更高的视野,更应重视历史人物在文化积累上的业绩。因为,政治、军事仅决定了一时一事之成败,而文化却造就了民族的性格,影响于千秋万世。刘向从事的古籍整理,成就了中华文化传继上的一项大工程,为公元以来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我们以中华悠久文明自豪的时候,不应忘记刘向所成就的学术的深刻价值。

国防文献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集成检索系统覆盖期刊文献、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标准文献、AIAA以及其他国防类文献。据2016年1月中心官网信息显示,系统收录中外文国防科技报告、会议文献、军事标准等各类文献总计6529908篇。 古籍文献 据2016年1月中心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收藏古籍50余万册,包括唐人写经、西夏文写本、宋椠元刻及大量稿本、抄本、名人字画、契约、家谱等,尤以地方志和明清诗文集著称。 文献数据库 截止到2015年6月底,文献情报中心(包括三个地区中心)通过集团采购网络数据库109个,借助国家平台开通数据库44个,集成开通开放获取数据库20个。院内科研用户即查即得外文期刊(现刊)近18万种,外文图书99万卷/册,外文工具书07万卷/册,外文会议录38万卷/册,外文学位论文485万篇,外文行业报告1632万篇;中文图书352万种(套)/378万册,中文期刊17万种,中文学位论文2473万篇。

(1)外文全文文献数据库

文献情报中心(包括三个地区中心)提供了63个外文全文文献数据库,学科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天文学、电气与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资源内容涉及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书、参考工具书、科技报告、行业报告、学位论文等。

(2)外文文摘索引和事实工具型数据库

文献情报中心(包括三个地区中心)提供了32个外文文摘索引和事实型工具型数据库(不包括CSA的56个子库)。

(3)中文全文文献数据库

文献情报中心(包括三个地区中心)提供了6个中文全文文献数据库,包括中文期刊、电子图书和博硕士学位论文。

(4)中文事实工具型数据库

文献情报中心(包括三个地区中心)提供了5个中文事实工具型数据库。

(5)中文多媒体数据库

文献情报中心(包括三个地区中心)还提供了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网上报告厅等多媒体数据库。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机构知识库(以下简称NSL-IR)以发展机构知识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为目标,快速实现对该机构知识资产的收集、长期保存、合理传播利用,建设对知识内容进行捕获、转化、传播、利用和审计的能力,逐步建设包括知识内容分析、关系分析和能力审计在内的知识服务能力,开展综合知识管理。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一方面是嵌入到了中国科学院科研环境之中的网络化“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hinese Science Digital Library),按照“资源到所、服务到人“的服务模式,通过公共集成服务平台,将数字化文献资源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推送到科研现场,使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办公室、野外场站和家里就能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科技信息;另一方面,又是一系列拥有丰富文献资源收藏和多方面服务力量的多层次的图书馆体系。2006年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推行面向一线创新基地、研究所、实验室、课题组和个人的学科化服务,努力“融入一线、嵌入过程”,致力于提升科技自主创新的文献保障能力和学科情报服务能力。

《古文献学四讲》(黄永年)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bgiN25uLt2ZZHE8xK0r-w

提取码:y8dx

书名:古文献学四讲

作者:黄永年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3-9

页数:329

内容简介:

本书辑录黄永年教授撰写的讲稿,包括《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文史工具书简介》四个部分。其中的《目录学》不是图书馆编目之学,而是对我国的古籍作适当介绍,使学习者对我国古籍有个大概的了解。《碑刻学》保留原有旧貌,以文言文书写。本书是“名师讲义”丛书中的一本。

作者简介:

黄永年,江苏江阴人,1925年10月14日出生,195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历任上海及西安交通大学助教讲师,,1981年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1982年任教授,2001年退休。现仍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曾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黄永年是海内外知名的史学家、古文献学家、版本目录专家。所撰论文已汇编有《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文史存稿》,论文改写成札记有《树新义室笔谈》,其余文字汇编有《学苑零拾》、《学苑与书林》,专著有《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教材已成书者有《古籍整理概论》、《唐史史料学》、《古文献学四讲》、《古籍版本学》、《子部要籍概述》、《史部要籍概述》,整理古籍具创见者有《类编长安志》、《西游证道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