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头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你用了这么久想过没
枕头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你用了这么久想过没?
都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说到枕头,几乎没有人会陌生吧?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样式的枕头也是层出不穷,也不再仅仅是为了睡觉,甚至有了“治百病”的功能,真是厉害了我的枕头。枕头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你用了这么久想过没?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据相关资料记载,枕头这个物件是由曹操所创。当年曹操挑灯夜读,三更半夜耐不住全身的疲倦,书童便劝曹操上床休息,但是床上有些木匣兵书,一时也没地方放。书童收拾了收拾便放在了床头,曹操稀里糊涂地将头枕在木匣上就睡了,而且睡得香。
曹操
书童看到这种状况,按照木匣兵书的形状用软物制作出了一种垫头用具呈给曹操,曹操问此物何名,书童就随口说了一句垫头之卧具,曹操便将此种物件命名为‘枕头’,随后枕头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
枕头
但是最早的历史记录枕头的使用是从公元前约7000年——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在今天的伊拉克)开始的。原始时代,人们用石头或草捆等将头部垫高去睡觉,大概是“因丘陵掘穴而处”时比较原始的枕头。
石枕
在远古时代.枕多刚木为之.所以字形从木。随着制陶和植棉的发明,制枕的材料就丰富了起来。用药物填制的枕头,叫“药枕”;用瓷制的枕头,称“瓷枕”;做成卧虎状的枕头,叫“虎枕”;用圆木做成的枕头,睡眠时容易觉醒,称为”警枕”。古代的枕头。不仅使用的材料多样,而且常有各种各样的装饰。用兽角装饰的枕头。叫“角枕”。
”警枕”
古时枕头的形状很像一个小箱箧.中间空,可以贮藏物品,故而珍藏于枕中的书.称“枕中书”。《越绝书·外传枕中》记载说:“以丹书帛.置于枕中,以为邦宝。”古代丧礼中,居父母之丧.须用土块做枕头,表示极其哀痛。这种土块的枕头,称“枕块”。
古时枕头
现在对枕头了解了这么多,还是要告诉你“高枕无忧”本身就是错误的,不知道你的睡觉用的枕头符不符合你的睡姿呢?
科利亚的木匣
课文内容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埋在地下哩。”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小伙伴们围上来,都朝着科利亚笑:“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从原文可以知道
科利亚是一个善于动脑、勤于思考、非常聪明的孩子
课文在描写科利亚思考过程时,层次非常清楚,合情合理,富有逻辑性,令人信服。他从妈妈的大木匣没有丢、还在原地得出结论:他的小木匣也不会丢,而且必在原地。为什么没有挖出来,他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经过认真思考,他明白了:时间过去4年,妈妈是成年人,步伐的大小一般不会改变。自己的步子却比那时候大了一倍,埋木匣时从家门口向前走10步,现在只需走5步。他按这样的思考做了,果然挖到了木匣。从这样一件具体的事情中,科利亚懂得时间一天天过去,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道理。
枕头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你用了这么久想过没
本文2023-10-15 17:35: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4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