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红花泡水功效与作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藏红花泡水功效与作用,以及藏红花泡水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1、藏红花泡水的功效作用及禁忌是什么?2、藏红花泡茶功效3、藏红花泡水喝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分别是?4、藏红花泡水喝的功效与作用藏红花泡水喝的好处5、藏红花泡水喝有哪些作用及功效?6、藏红花泡水喝的的功效与作用藏红花泡水的功效作用及禁忌是什么?01
藏红花又叫番红花,性味甘、微寒,归心、肝经。
功能为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
适用于经闭症瘕,产后瘀阻,温毒发斑,忧郁痞闷,惊悸发狂。
但应注意出血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尽量不要使用。
孕妇更要慎用。
藏红花泡水主要有以下功效:
1、增强体质
现在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为了工作加班加点,而且很多上班族的工作都需要经常的久坐,时间久了,身体的免疫力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情况,这样的话,就容易会受到一些病毒的侵害,我们知道,作为身体最重要的一道屏障,免疫力是否强大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些压力比较大的人来说,不妨用藏红花泡水喝,因为藏红花能够促进巨噬功能,从而清理存在与细胞周围的垃圾,这样的话,我们的免疫力就能够的得到显著的提高,我们不妨尝试一下。
2、美容养颜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这应该是她们所收藏的话题,现在很多的女性朋友,不仅仅局限于在家做家庭妇女,她们也有自己的工作,也有着很多的压力,工作下班之后,可能还要忙一些家庭的琐事,这些无形中都在摧残着女性的身体健康,很多的女性朋友会出现焦虑不安的情况,血液循环的速度也会变慢,从而导致身体中的毒素难以完全的排出体外,这样的话,肌肤中就会有一些沉淀的斑点,使得女性的皮肤看上去比较暗淡没有光泽。
3、改善痛经
对于女性来说,每个月那几天总会感觉很不舒服,这虽然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如果出现痛经的话,也是非常难受的,我们不妨用藏红花泡茶喝,能够很好的缓解女性的痛经问题,它在调经止痛这个方面,有着不错的功效。
藏红花泡水喝的忌讳:
1、不必过多
藏红花泡水喝对人们人体有显著养生保健的功效,并且能提高人体延缓衰老工作能力,但再用它泡水喝时一定不可以过多,要不然会加剧人体多人体器官压力。
2、生理期禁止使用
玫瑰花茶活血化淤的作用很好,生理期应用玫瑰花茶有导致过多的风险性,因而规定生理期禁止使用藏红花泡水。
一般经期前1、2天停止使用,生理期之后1、2再再次应用就可以了。
3、孕妈妈禁止使用
玫瑰花茶具备活血化淤的功效,因此孕妈妈也不可以用于藏红花泡水喝,由于很有可能会造成小产。
藏红花泡茶功效藏红花泡茶功效
藏红花泡茶功效,藏红花这种食材具有非常丰富的营养价值,更不用说它的功效和作用了,正确的食用方式才能充分的发挥它本身特有的功效与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食材都适合每一个人的,看完如下藏红花泡茶功效,希望对你有用吧。
藏红花泡茶功效1
一,对肝胆的作用。
藏红花具有利胆作用,藏红花酸能降低胆固醇和增加脂肪代谢,可配合山楂、草决明、泽泻等传统中药,用于脂肪肝的治疗。
藏红花通过改善微循环,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从而降低异常增高的球蛋白和总胆红素,可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的治疗。
藏红花酸对有毒物质引起的早期急性肝损害有化学预防作用,有希望用于慢性胆囊炎的治疗。
二,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藏红花萃取物对呼吸有兴奋作用,在常压缺氧的条件下,可增强细胞内的氧代谢功能,提高心脏的耐缺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剧烈运动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对心脏有一定保护作用。
三,免疫调节作用。
临床上藏红花用于治疗人体多种慢性疾病,通过其活血化瘀、抗菌消炎的功效,增强机体耐力,增强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以此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起到调整人体气机运行,平衡人体阴阳的作用。
四,抗肿瘤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藏红花制剂具有明显的抑癌抗癌能力。
藏红花泡茶功效2
1、藏红花有活血化瘀,吐血,伤寒发狂,惊怖恍惚,妇女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扑肿痛中药都有他的适应症,不是补品,藏红花适用于血瘀之证,服用不当会导致月经过多,建议不要乱用,因有活血的作用,外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不过美容的作用微乎其微藏红花泡水喝的功效。
2、藏红花泡水喝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脑血栓,脉管炎、心肌梗塞、血亏体虚、月经不调、产后淤血、周身疼痛、跌打损伤、神经衰弱、惊悸癫狂等疾病。
3、藏红花具有养血活血之功效,女性服用后可使其面色红润、精神充沛,更加美丽动人。
4、藏红花具有提高心脏的耐缺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剧烈运动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对心脏有一定保护作用。
缺硒体质更易诱发高血压。
5、适量的藏红花对人体心脏能起到保护作用,能降低高血压,对心肌梗塞、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经常饮用藏红花泡水能够促进身体血液的循环,提高血液供氧能力。
藏红花泡水喝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分别是?一、藏红花泡水喝的功效
1、对肝胆的作用。
藏红花具有利胆作用,藏红花酸能降低胆固醇和增加脂肪代谢,可配合山楂、草决明、泽泻等传统中药,用于脂肪肝的治疗。
藏红花通过改善微循环,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从而降低异常增高的球蛋白和总胆红素,可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的治疗。
藏红花酸对有毒物质引起的早期急性肝损害有化学预防作用,有希望用于慢性胆囊炎的治疗。
2、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藏红花萃取物对呼吸有兴奋作用,在常压缺氧的条件下,可增强细胞内的氧代谢功能,提高心脏的耐缺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剧烈运动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对心脏有一定保护作用。
3、免疫调节作用,临床上藏红花用于治疗人体多种慢性疾病,通过其活血化瘀、抗菌消炎的功效,增强机体耐力,增强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以此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起到调整人体气机运行,平衡人体阴阳的作用。
4、对肾脏的作用,认为肾小球肾炎发病机理与血小板及其释放的炎性介质有密切关系,藏红花用于干扰肾炎动物模型已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藏红花可使肾毛细血管保持通畅,增加肾血流量,促进炎症损伤的修复。
二、服用藏红花的禁忌
1、藏红花可引起子宫节律性收缩,提高子宫的紧张性与兴奋性,大剂量时可出现痉挛性收缩,已孕子宫更为敏感,易引起流产,所以孕妇不能服用。
2、女性月经期间不宜服用;
3、溃疡主要是有胃溃疡,或者一些长期溃疡患者,不宜服用。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在专卖店中,伊朗藏红花价格参差不齐有高有低,之所以专卖店中的有的价格如此之高,不仅仅是因为伊朗的藏红花相对更加稀有,还有一点,是因为藏红花从花农手里到专柜之间经过了多个中间商,层层加价,再加上打上了伊朗藏红花的噱头,所以价格虚高。
人民网-藏红花泡水的4大作用和禁忌
藏红花泡水喝的功效与作用藏红花泡水喝的好处1、藏红花属于中药材的一种,可以用来泡水喝,功效和好处非常多。
藏红花泡水喝有增强体质、美容养颜、保护心脑血管、活血化瘀、凉血解毒的功效。
2、作用是可以调节内分泌、增强身体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以及缓解体内的气血淤积症状。
藏红花泡水喝有哪些作用及功效?藏红花泡水喝有哪些功效?藏红花的主要用途是浸泡在水中,使用非常方便。
藏红花浸水有很多功效和益处,可以增强体质、美容、抗衰老、保护心血管、调节内分泌、调节女性月经。
以下详细介绍了藏红花饮用水的益处和禁忌症。
据说,在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藏红花是她的最爱,当时她特别喜欢在水中喝藏红花。
如今,许多注重保健的人也喜欢在水中喝藏红花,希望用藏红花来改善美丽和健康。
藏红花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它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增加血液携氧能力,并能维持人体内分泌正常,普通人用它泡水后饮用,能促进人体免疫球蛋白的再生,能让人体抗病功能显著增强,增强体质的效果尤其明显。
月经不调是指女性经常出现的一种不良症状,那么用藏红花泡泡水饮用,可以让不良症状得到改善,因为藏红花不仅可以活血化瘀,还可以止痛,还可以益气养血,调节月经功能,可以调节内分泌,从而使女性经期腹痛,对腹胀、闭经及少病有一定的预防和缓解作用。
适用于妇女经闭,产后恶露不行、跌打损伤、淤血肿痛。
所含红花油能降低胆固醇,治疗心绞痛、冠心病,而且还是治疗外伤的原料。
经药理学研究表明,藏红花的柱头和雄蕊两部分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藏红花热水提取物有抗凝血作用,除药物本身纤溶作用外,对脲激酶及血纤维蛋白溶酶纤维活性有亢进作用;对凝固系以番红花素为主成分的组分能延长活化凝血酶元时间及凝血酶元生成时间,具强的抗凝固作用。
在国外,藏红花是天然高档的香料和染料,传到中国以后成为名贵药材。
从药物名称看,很多人会以为藏红花产自西藏,不然为什么叫藏红花呢?实际上,藏红花真的不是产自西藏。
在古代,这种红花通过印度、西藏传入中原,人们以为是出自西藏,所以叫“藏红花”。
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血栓形成、抗凝血、抗心肌缺血、抗炎等广泛的药理活性,中医认为其具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等功效,于红花相比,其活血化瘀的功力更强,兼有解毒凉血的作用,适用于经闭症瘕、产后瘀阻、温毒发斑、忧郁痞闷、惊悸发狂等症。
藏红花泡水喝的的功效与作用藏红花泡水喝的的功效与作用
藏红花的主要作用在于血,具有养血、活血、补血、行血、理血等功能。
此外,藏红花还具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美容养颜等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经闭、产后瘀血腹痛、不孕不育等妇科疾病,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调节肝肾功能、调三高、抗肿瘤癌症等疗效显著,用藏红花泡水喝是藏红花最常用的使用方法。
1、饮用藏红花茶,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经过医学研究发现,适量的藏红花对人体心脏能起到保护作用,能降低高血压,对心肌梗塞、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2、使用藏红花泡水喝,能有效调节内分泌。
经常饮用藏红花泡水能够促进身体血液的循环,提高血液供氧能力,及时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起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3、藏红花泡水喝能治疗女性月经不调。
据古籍记载,藏红花“味甘、微辛,性平;归心、肝经;体轻质润,入血行散,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恶露不行,腹中包块疼痛等症。
”。
但同时也有流产的`副作用,因此孕妇慎用。
4、美容养颜功效。
用藏红花泡水饮用来美容自古以来就是被女性所喜爱的一种美容方式。
《品汇精要》中又有提及藏红花美容之功效:“主散郁调血,宽胸膈,开胃进饮食,久服滋下元,悦颜色。
”。
藏红花具有调节内分泌的功效,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女性由内而外的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藏红花泡酒的方法
藏红花泡酒最直接的方法是:白酒500毫升,藏红花4g,浸泡一周常饮。
每日3次,每次20毫升。
功能主治:调经、活血、祛瘀、止痛、用于清肝热、血瘀血滞、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尽、跌打损伤、内外出血、肺炎、身体衰弱、培元健身,是肝病良药。
关于藏红花泡水功效与作用和藏红花泡水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柠檬记载在哪些古书中:
柠檬的果、皮、叶、根皆可入药。关于柠檬的药用功效,许多古籍均有记载。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酸。具有生津、止渴、祛暑、安胎、利尿消肿、降低血脂等功效。
主治暑热烦渴、神疲乏力、纳呆脘闷、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胎动不安等症。
《粤语》载“柠檬果实以盐腌,发久色黑,可治伤寒痰火”,“又能下气和胃”。
《陆川本草》说柠檬具有“疏滞、健胃、止痛”等效能,“治郁滞腹痛,不思饮食”。
《食物考》云,柠檬“浆饮渴瘳,能辟暑,孕妇宜食,安胎。”《本草拾遗》指出柠檬“腌食,下气和胃”。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柠檬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具有杀菌作用;具有抗炎的作用;
具有预防和治疗肾结石的作用;具有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具有美容作用。
柠檬中所含成分有抑制子宫收缩作用,而达到安胎的功效,为孕妇所喜食。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茺蔚子的别名 7 茺蔚子的处方用名 8 来源 9 产地 10 采收与初加工 11 茺蔚子的炮制 111 茺蔚子的炮制方法 1111 茺蔚子 1112 炒茺蔚子 112 成品性状 113 质量要求 114 炮制作用 115 贮存方法 12 性味归经 13 茺蔚子的功效与主治 14 使用禁忌 15 茺蔚子的用法用量 16 茺蔚子的化学成分 17 茺蔚子的药理作用 18 茺蔚子中毒 181 不良反应机制 182 茺蔚子的症状 183 治疗 19 茺蔚子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192 来源 193 性状 194 鉴别 195 检查 1951 水分 1952 总灰分 196 浸出物 197 含量测定 19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 19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9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974 测定法 198 茺蔚子饮片 1981 炮制 19811 炒茺蔚子 1982 性味与归经 1983 功能与主治 1984 用法与用量 1985 注意 1986 贮藏 199 出处 20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茺蔚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茺蔚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茺蔚子 1 拼音
chōng wèi zǐ
2 英文参考fructus leonuri [朗道汉英字典]
leonuri fructu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otherwort frui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wormwoodlike motherwort frui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EONURI FRUCTUS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Fructus Leonur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otherwort frui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茺蔚子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的干燥成熟果实[1]。
茺蔚子味辛、苦,性微寒[1]。归心包、肝经[1]。具有活血调经、清肝明目的功能[1]。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目赤翳障,头晕胀痛。茺蔚子生品长于清肝明目,多用于目赤肿痛或目生翳膜[1]。炒茺蔚子寒性减弱,并且质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长于活血调经,可用于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血腹痛[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Fructus Leonur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motherwort frui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茺蔚子的别名茺玉子、坤草子、益母草子、野黄麻、六角天麻、牛颓、錾菜、郁夏草、夏枯草子、三角子、冲玉子、苦草子、小胡麻[2]。
益母草子、小胡麻[3]。
7 茺蔚子的处方用名茺蔚子、益母草子、炒茺蔚子[1]。
8 来源茺蔚子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的干燥成熟果实[1]。
茺蔚子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heterophyllus Sweet的果实[3]。
茺蔚子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或细叶益母草的成熟果实[2]。
9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3]。
10 采收与初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地上部分,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1]。
11 茺蔚子的炮制宋代有炒焦**(《产育宝庆集》)[1]。
明代有“微炒香,亦或蒸熟,烈日曝燥,舂簸去壳,取仁用”(《本草纲目》)[1]。
清代有“微炒香蒸熟,烈日曝燥,杵去壳拌童便陈酒,九蒸九晒”(《本经逢原》);酒洗透(《本草纲目拾遗》)[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等[1]。
111 茺蔚子的炮制方法 1111 茺蔚子取原药材,去净杂质,洗净,干燥[1]。用时捣碎[1]。
1112 炒茺蔚子取净茺蔚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爆鸣声,表面颜色加深,断面浅**时,取出[1]。用时捣碎[1]。
112 成品性状茺蔚子呈三棱形,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深色斑点,一端稍宽,平截状,另一端渐窄而钝尖[1]。果皮薄,子叶类白色,富油性[1]。无臭,味苦[1]。
炒茺蔚子表面微鼓起,色泽加深[1]。
113 质量要求茺蔚子总灰分不得过100%[1]。
114 炮制作用茺蔚子生品长于清肝明目,多用于目赤肿痛或目生翳膜[1]。
炒茺蔚子寒性减弱,并且质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长于活血调经[1]。可用于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血腹痛[1]。
实验表明,茺蔚子总水溶性成分,各炮制品均高于生品[1]。其中微炒品和酒炒品与生品比较,有极显著的差异,用于一般疾病以微炒为宜,用于头目之疾,则以酒炒为佳[1]。
115 贮存方法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1]。防蛀[1]。
12 性味归经茺蔚子味辛、苦,性微寒;归心包、肝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茺蔚子味辛、苦,性微寒;归心包、肝经[1]。
茺蔚子味辛、甘,性微寒,有小毒;入肝、脾经[3]。
13 茺蔚子的功效与主治茺蔚子具有活血调经、清肝明目的功能[1]。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目赤翳障,头晕胀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茺蔚子生品长于清肝明目,多用于目赤肿痛或目生翳膜[1]。
炒茺蔚子寒性减弱,并且质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长于活血调经[1]。可用于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血腹痛[1]。
茺蔚子具有活血调经,清肝明目的功效,治月经不调,崩中,带下,产后瘀血腹痛,高血压病,目赤肿痛[3]。
茺蔚子为眼科常用活血祛瘀药,具有活血祛瘀,凉肝明目的功效:
(1)用于目内出血,瘀久不散,血滞目暗或瞳神紧小等。使用本品以达祛瘀生新之效,常与川芎、桃仁、红花等配伍。
(2)用于肝经热盛所致的羞明流泪,目赤肿痛,或黑睛生翳等,可与石决明、决明子、青葙子等合用。
(3)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目昏,常与枸杞子、菟丝子等配伍使用。
14 使用禁忌茺蔚子有散大瞳神的作用,故绿风内障、青风内障患者慎用。
15 茺蔚子的用法用量煎服:3~9g[3]。
16 茺蔚子的化学成分茺蔚子含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生物堿,如益母草宁,水苏堿;黄酮及其葡萄糖苷类[1]。
茺蔚子含益母草宁堿及维生素A类物质等[3]。
17 茺蔚子的药理作用茺蔚子水浸出液静脉注射可使动物血压下降,无子宫收缩作用[3]。
18 茺蔚子中毒茺蔚子含益母草素,用量过大对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终致麻痹。
如一次服用茺蔚子30g以上,可使人发生中毒,全身乏力,周身酸痛,下肢不能活动,甚至出汗、虚脱[3]。
181 不良反应机制本品一般水煎内服无明显毒性,内服常用量6~10g。近来报告服用茺蔚子粉20~30g可引起中毒。茺蔚子含益母草素,用量过大对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终致麻痹,对运动神经末梢呈箭毒样麻痹作用,并有扩血管作用及子宫收缩作用。[2]
182 茺蔚子的症状茺蔚子中毒表现为突然全身无力、四肢麻木、周身酸痛、下肢不能活动、呈瘫痪状态、胸闷、出汗呈虚脱状态。[2]
183 治疗茺蔚子中毒的治疗要点为[2]:
参见益母草的相关内容:
1早期应催吐、洗胃,同时静脉滴注5%葡萄糖盐水,促进毒素排泄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对症治疗:血压下降时,要谨慎用升压药,可用去甲肾上腺素静滴,保持血压接近正常水平。如有出血,可给予止血药,必要时输血。有呼吸困难的,可给予吸氧、呼吸兴奋剂。
19 茺蔚子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茺蔚子
Chongweizi
LEONURI FRUCTUS
192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地上部分,晒于,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193 性状本品呈三棱形,长2~3mm,宽约15mm。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深色斑点,一端稍宽,平截状,另一端渐窄而钝尖。果皮薄,子叶类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
194 鉴别(1)本品粉末黄棕色至深棕色。外果皮细胞横断面观略径向延长,长度不一,形成多数隆起的脊,脊中央为**网纹细胞,壁非木化;表面观类多角形,有条状角质纹理,网纹细胞具条状增厚壁。内果皮厚壁细胞断面观略切向延长,内壁极厚,外壁薄,胞腔偏靠外侧,内含草酸钙方晶;表面观呈星状或细胞界限不明显,方晶明显。中果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壁薄,细波状弯曲。种皮表皮细胞类方形,壁稍厚,略波状弯曲,胞腔内含淡黄棕色物。内胚乳细胞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2)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约5ml,加在活性炭一氧化铝柱(活性炭05g;中性氧化铝100~120目,2g;内径为10mm)上,用乙醇3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乙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水苏堿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1含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盐酸水(4: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95 检查 1951 水分不得过7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 第一法)。
1952 总灰分不得过10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96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70%。
197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19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强阳离子交换(SCX)色谱柱;以15m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含006%三乙胺和014%磷酸)为流相;检测波长为192nm。理论板数按盐酸水苏堿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19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盐酸水苏堿对照品适,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每lml含40ug的溶液,即得。
19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l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人乙醇25ml,密塞,称定重量,加热回 流15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加在中性氧化铝柱(100〜200目,3g,内径为1cm,湿法装柱,用乙醇预洗)上,用乙醇100ml洗脱,收集洗脱液,回收溶剂至干, 残渣加流动相溶解,转移至5ml量瓶中,并稀释到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97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u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盐酸水苏堿(C7H13NO2•HC1)不得少于0050%。[4]
198 茺蔚子饮片 1981 炮制 19811 炒茺蔚子取净茺蔚子,照清炒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炒至有爆声。
1982 性味与归经辛、苦,微寒。归心包、肝经。
1983 功能与主治活血调经,清肝明目。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目赤翳障,头晕胀痛。
1984 用法与用量5~10g。
1985 注意瞳孔散大者慎用。
1986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199 出处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红柴的别名 4 来源及产地 5 性味归经 6 功能主治 7 红柴的用法用量 8 使用注意 9 化学成分 10 红柴的药理作用 11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红柴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红柴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红柴 1 拼音
hóng chái
2 概述红柴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为《医学启源》记载的苏木之别名[1][2]。
3 红柴的别名又名红柴、赤木、苏枋、苏方木[1]。
4 来源及产地豆科植物苏木Caesalpiniasappan L的干燥心材[1]。产广西、广东、台湾、贵州、云南、四川等地[1]。
5 性味归经甘、咸、微辛,平[1]。入心、肝、脾经[1]。
6 功能主治
功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1]。治妇女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部胀痛、血晕,痈肿,跌打瘀痛,破伤风[1]。
7 红柴的用法用量煎服:3~9g[1]。
8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1]。
9 化学成分本品含巴西苏木素、苏木酚(Sappanol)、β香树脂醇葡萄糖苷、鞣质、挥发油(主成分为右旋水芹烯、罗勒烯)和多种氨基酸[1]。还含商陆黄素、鼠李素、原苏木素、苏木苦素等[1]。
10 药理作用贝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贝母可以根据地区划分药材,其中川贝母是比较多用也比较有名的一种,简称川贝,川贝有很好的止咳之功,所以我们也可以在一些止咳药物中看到川贝的配方。那么,川贝母入药有什么作用?川贝母有哪些药用功效?
川贝母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cirrhosaDDon,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HsiaoetKCHsia,甘肃贝母pprzewalskiiMaxim或梭砂贝母FdelavayiFranch的鳞茎。前三者按不同性状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称“炉贝”。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粗皮,晒干,生用。
药性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应用
1虚劳咳嗽,肺热燥咳。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泄肺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治肺阴虚劳嗽,久咳有痰者,常配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肺润燥,化痰止咳,如二母散(《急救仙方》)。
2瘰疬、乳痈、肺痈。本品能清化郁热,化痰散结。治痰火郁结之瘰疬,常配玄参、牡蛎等药用,如消瘰丸(《医学心悟》);治热毒壅结之乳痈、肺痈,常配蒲公英、鱼腥草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未服1~2g。
使用注意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2《本草会编》“治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
3《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均含多种生物碱,如川贝母含青贝碱,松贝碱甲和松贝碱乙,还含川贝碱和西贝素。暗紫贝母还含松贝宁及蔗糖,甘肃贝母含有岷贝碱甲、岷贝碱乙;梭砂贝母含有白炉贝碱,炉贝碱。
2药理作用:贝母总生物碱及非生物碱部分,均有镇咳作用;川贝流浸膏,川贝母碱均有不同程度的祛痰作用。此外,西贝母碱还有解痉作用;川贝碱、西贝碱有降压作用;贝母碱能增加子宫张力;贝母总碱有抗溃疡作用。
3临床研究:川贝、制甘遂末,大枣煎汤送服,或装胶囊,治疗肝硬化腹水36例,总有效率为861%(辽宁中医杂志,1986,9:29);川贝粉,每日按每公斤体重01g分3次服用,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有确效(黑龙江中医药,1991,3:38);川贝母与炒黑白芝麻油调敷可治乳头皲裂(浙江中医杂志,1984,7:309)。
雪梨炖川贝
1、梨味甘,性寒,入肺经,有清热、化痰、止咳的作用。味甘在中药指有滋补作用。入肺经,就是说这种物质对肺的作用较强。
2、川贝母是一味中药,味苦、甘,食用的时候可以不吃。川贝母入肺、心经,有化痰止咳,清热散结的作用。
3、冰糖,它的功效主要是用来调味,因为川贝母是很苦的。专家解释说,这里治疗的是热症,所以使用了冰糖。一般治疗寒症,比如痛经,就要用红糖,红糖是温热的。
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篇,别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和阳跷脉之会,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据文献记载,风池穴可主治多种疾病,尤其对风邪引起的疾患更佳。临床应用也很广泛,如治疗感冒、头痛、颈椎病、三叉神经痛、高血压、中风、神经衰弱、癫痫、视神经萎缩、近视、耳鸣、足跟痛等。关于风池穴的针刺角度和进针深度,各家说法不一。多数古籍记载风池穴宜直刺3-7分,《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提出可针1寸2分,《循经考穴编》提出透刺1寸5分。
上海市名中医严君白教授认为:针刺或艾灸(间接灸)风池穴,可以振奋人体一身之阳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阳气盛,气血通,风寒之邪自然容易消散。因此,风池穴的临床运用绝不限于上述这些疾病,只要患者出现阳气不足、正虚邪恋的证候,都可以从风池穴入手。
严教授对风池穴常施以下7种刺法。
常规浅刺法
1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主治多种疾病。 用15寸毫针向鼻尖方向刺入05-10寸。感应要有局部酸胀,或向头顶、颞部、前额及眼眶扩散,可主治各种头痛、颈性眩晕、耳性眩晕、感冒、不明原因的发热、过敏性鼻炎、副鼻窦炎、耳鸣、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癫痫、颈淋巴结肿大、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鼻为肺之窍,向鼻尖方向针刺可增强其祛风散寒、宣肺解表、宣通鼻窍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效果更为显著。
特殊深刺法
2针尖斜向内上、对侧眼窝方向深刺,主治头面部疾病。 取25寸毫针,用小幅度捻转法,向对侧眼窝方向靠颈椎深刺,可达2寸以上,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1寸。此时多出现较强的针感,循胆经向上,传至耳颞部及头顶部,再向前传至前额,直抵眼部。患者得气后,可感到头痛、头晕、头沉、目眩、面痛、耳塞等症状减轻或消除。
3针尖向同侧鼻旁平直刺入,治疗中风后遗症。 刺法同2,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
眼窝下23寸,针感或同2,或向上、下肢及躯干传导。对于中风后偏瘫或半侧肢体麻木等疗效较好。
4针刺向咽喉方向,主治假性延髓麻痹等症。 取2寸毫针向咽喉方向刺入15-2
寸。风池穴深层解剖示丰富的血管、神经分布,故针刺可改善椎动脉供血。另外,风池为胆经要穴,“胆主决断”,向咽喉方向深刺,可增强其醒脑开窍,通利咽喉之功效。
5针刺方向微向外(颞侧),主治偏头痛、重度失眠等症。 取3寸毫针,针刺方向对喉而稍向外,进针25寸,针感向头部同侧阳白穴放射。风池穴向外斜刺,直达病所,有行血祛风止痛之功效,不仅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效果显著,对肝阳上亢、瘀血阻滞、痰浊上扰、气血亏虚之头痛亦有极好的疗效。
6针尖向同侧口角下方刺入,治疗躯干、颈项、四肢以及咽喉、气管等疾患。 针刺向同侧口角下方,过颈椎,深度可达2-3寸,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33寸,此时针感除循胆经上传外,向下可达同侧上、下肢和躯干,局部可传到喉部附近。
透刺法
7针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主治颈椎病等症。 取25寸毫针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进针15-2寸。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类似于颈椎夹脊穴,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改善脑供血,故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更为显著。
严教授经验:施针者宜气定神闲,抱元守一,仔细感觉针下气血之流动和患者的反应,深刺进针后若无针感,可退针稍变方向再刺入,随着针刺的逐渐加深,可出现第1次针感(浅刺),第2次针感(深刺),后者较前者更为强烈。深刺法对顽固性疾病疗效较好。但是,在进针时,要时时与患者沟通,针感过于强烈的,或患者有眩晕、恶心、出冷汗、心悸等不适症状出现时,要及时停针。
风池穴的安全深度
针刺风池穴不当所致医疗事故,虽然不及风府、哑门两穴多,但也有报道。针刺过深,位置偏斜可以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风池穴的中间深部为生命中枢——延髓,如针刺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对于风池穴的安全深度,人体解剖学家也做了很多研究。
杨占林《关于风府、哑门、风池穴直刺深度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向对侧眼球方向1-2寸,无进颅危险;②针向前方直刺和针向鼻尖同样深度,以及左右透刺(横刺)更深(50-75mm),亦无进颅危险;③针向对侧耳屏或耳屏前缘方向,最易进入颅腔,此方向与椎动脉从枕骨大孔进颅腔方向相对应。针向对侧耳屏至颅腔的深度如下,左风池(向右耳屏):男性均值(4121 382)mm,女性均值(4388 461)mm;右风池(向左耳屏):男性均值(4121 36)mm,女性均值(4319 471)mm。安全深度应在此范围内。但数据只作为参考,临床运用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考虑个体差异,对瘦人适当减少进针深度,经验不足者还可使用艾灸和推拿手法,假以时日,也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严教授在实践中总结:风池穴的进针方向、深度不同,针感将随之而异,所获效果亦不相同,换言之,要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应采用不同的进针方法。想要验证是否达到治疗要求,则需通过“气至病所”的客观反映来判断。
头皮针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编者: “方氏头皮针”是方云鹏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因方医师在蓝田县工作时第一次提出,故“头针”被人们誉为“蓝田头针”。1976年,考虑到头针,主要只是在头部的“头皮”部分针灸,故又改名头皮针,为了有别于兄弟省市同期出现的头针等,也方氏将其更名为“陕西头皮针”陕西头皮针的创始人名方云鹏,方氏原本在德国人在中国开办的九年制医学院学习,打下降扎实的西医基础,解放初被称为“西安一把刀”。后在1958年因一特殊病例,开始注意头部具有特殊功能穴位的研究。1969年下放农村时开始对头皮针(当时叫“头针”)的大量使用及研究推广。1976年,考虑到头针的进针部位以头发覆盖的头皮部为主,方氏正式将自己创立的头针治疗体系命名“头皮针”。在头皮针的研究中,方氏提出的伏脏伏象理论是对中医脏腑辨证以及形象理论的深入发展。它完善了总经络中枢与末稍经络中枢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对传统经络理论的补充与发展。因其有独到的功效,方氏头皮针理论获得了国家 科技 进步三等奖。
方云鹏简介:
方云鹂,男,河南省淮阳人,生于1909年。193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早年从事西医外科工作。1948年开始自学中医针灸,I952年进修于中央卫生部针灸实验学习班,1958年10月在西安市《卫生通讯》上发表了题为《试用针灸代替止痛药和强心剂》的论文,先后编著《针灸万年历》、《针灸日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环钟图及其应用》等书。并将《针灸万年历》改编成BASICI程序,输入微型电子计算机,方氏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病,对“头皮针”等新的针灸方法,深入研究并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均已著书出版。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在临床实践之中,方氏发现头部存在着未被经络学说和神经学说包括的穴区。经过数以万计的患者,150多种疾病的治疗观察,使头皮针穴区不断完善, 共发现7个穴区,21个可用于治疗疾病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表面的投射区,并对其理论作了一些探讨。
1穴区定位及主治
(1)伏象:其穴区形似伏于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之上的人体自身缩影。
①头颈部:冠状点前约长3 cm,宽2cm,其中头长、宽均2 cm,颈长宽均1cm。
②上肢:由冠矢点沿冠状缝至蝶顶缝(翼点),其长11cm,其中由冠矢点至伏象肩2 cm,肩至肘35cm,肘至腕35cm,腕至手指尖2 cm。(左右上肢相同)。
③躯干:由冠矢点至人字缝尖共长1401X1,分为背、腰、臀三 部分。背部长6cm,宽3cm(分上、中、下三部,各占2cm)。腰部长4cm、 宽2 cm(分上下腰各长2cm),臀部长4 cm,宽3cm,分上下臀,各占2cm。
④下肢:由人字缝尖沿人字缝向下至星点,共长9 cm,分髋、膝、踝三点, 由人字缝尖至髋长15cm,髋至膝3 cm,膝至踝3cm,踝至足趾尖15cm。
伏象主治:神经系统、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疾病。如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 痛、偏头痛、耳聋、耳鸣、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周围神经炎、脑炎后遗症、脑震荡、神经衰弱、癫痫,失语、植物神经紊乱、偏瘫、高血压病、低血压病、冠心病、心律紊乱、腰肌劳损、乳腺炎、眩晕证等。
(2)伏脏:是横伏于前发际部位的左右半侧人体内脏、皮肤缩形图。其头 向额正中线,足向额角,分上、中、下三焦,总长65cm。①上焦:包括横膈 以上的胸部内脏、上肢、皮肤感觉和大脑思维,共占3 cm。上焦的前2 cm为头 颈部,其宽为发际上1cm,下05cm。从额正中线旁开2cm,前发际上2 cm作为一点,再以额前发际正中线旁开1cm,其上35cm作为一点,两点连线即伏脏 上肢部位,分为下、上臂及手部,约各占05001。上焦之后1001,发际上2 cm, 下05cm宽为胸部。②中焦:脐以上膈以下内脏及躯干皮肤感觉,长15cm,发际上宽15cm,下宽05cm。③下焦:脐以下内脏皮肤感觉,、生殖系统,共长2cm。其下焦之前15cm,际上15cm,际下05cm的小腹、臀、髋部。下焦之后05cm,际下1 cm为膝至踝部,际下1 cm再向下05cm处为足部(左右侧穴区相同)。
伏脏主治:内脏和皮肤异觉疾病,对全身的痛、触、冷、热、麻、痒、紧束 感之类尤为显著。如胃痉挛,胆囊炎,腹泻,痛经,肠绞痛,月经不调,三叉神 经痛,自汗,心悸,植物神经紊乱,内分泌紊乱,皮肤褒瘅症,荨麻疹,神经性 皮炎,酒渣鼻,牛皮癣,湿疹,过敏性鼻炎等。
(3)倒脏、倒象:位于大脑皮质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区,即中央沟前回和中央沟后回在头皮表面的功能定位区。其主治感觉、运动中枢功能异常疾病。
(4)21个穴位。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区。①说话--运动性语言中枢投影区,主治:运动性失语、发音困难、口吃、舌肌麻痹、假性球麻痹、唇肌麻痹、大脑发育迟缓、舌颤等。②思维--位于左右额骨隆突之间。主治:智力减退、呆滞、癔病、幻听、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高血压、共济失调、神志不清、神经官能症、胃溃荡等。③书写--书写中枢投影区,主 治:舞蹈病、震颤、麻痹、失语、失血症、高血压、低血压、肺气肿、皮层性浮 肿等。④记忆--识字和阅读中枢投影区,主治:失读症、记忆力减退、头 痛、头晕、耳鸣、心惊、腰酸腿痛、遗精、失眠、头昏头木、浮肿、气短、大脑 发育迟缓、脑炎后遗症等。⑤信号一信号中枢投影区,主治:感觉性失语症、癫痫、失眠、神经性头痛、癔病、精神病、理解力减退、健忘性失语、大脑 发育迟缓。⑥运平--运动平衡中枢投影区,主治:失语证、末梢神经炎、震 颤性麻痹:脑血管意外、共济失调、指端红痛症、风湿性关节炎。⑦视觉--视觉中枢投影区,主治:视觉障碍、幻视、视野缺损、视网膜炎、角膜斑翳、青光眼、视神经乳头炎、玻璃体混浊、急慢性结膜炎、白内障、眼睑痉挛、头痛、 头昏、头晕、鼻妞。⑧平衡--平衡中枢投影区,主治:偏瘫、眩晕、全身性 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巴金森氏综合征、语言障碍等。⑨呼循--呼吸、循环中枢投影区,主治:心肺机能失常引起的咳嗽、气喘、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心律不齐、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等。⑩听觉--听觉中枢投影区,主治:神经性耳聋、耳鸣、眩晕癫痫、幻听、同侧偏 盲、髙血压、目痛、癔病、腹内胀满等。⑪嗅味--嗅觉、味觉中枢投影区, 主治:嗅味觉迟钝、嗔味觉障碍、急慢性鼻炎、癫痫、记忆力减退、头晕、偏头痛、流诞、感冒、湿瘆、牛皮癖等。
注:以上穴位,除“思维”外,其余均为双侧对称。
2取穴与配穴方法
(1)相应取穴:机体某部有病,即在伏象、伏脏、倒脏、倒象的相应部位 取六,如腿病,取伏象或伏脏的下肢相应部位。
(2)仿体取穴:是根据经络、脏象以及阴阳五行辨证取穴理论,摹仿体针 取六的各种方法,在“伏象”、“伏脏”、“倒象”、“倒脏”上精细应用,进行高度 集中施治的取穴法则。如:胃脘胀痛、呕吐,可在“伏脏”中焦胃取穴,亦可在 伏象的“中脘”穴相应部位取穴。
(3)特定取穴:即据中枢穴具有的主治作用取穴。如耳鸣耳聋取听觉穴。
(4)米式取穴:就是在伏象、伏脏等左右肢体对称,或重叠,或交叉取穴。
(5)配穴方法:①“伏象”和“伏脏”相应部位配六。②倒象和倒脏相应部位配合。③伏象和倒象相应部位配合。④伏脏和倒脏相应部位配合。⑤伏象、伏脏与中枢穴相配合。⑥头皮针穴位与其它针法相配合。
二、医案选
例1 :瘘证(脊髄炎后遗症)
张XX,女,32岁,陕西蓝田县孟村公社人。1972年9月12日初诊。
患者1972年2月某日,发烧,咳嗽,周身疼痛,四肢痛甚。三个月后即感下肢发凉,继则瘫痪,卧床不起,右腿较重,食纳减少,身体消瘦。同年8月曾去西安市某院诊治,诊断为:①脊髓炎后遗症。②脊髓蛛网膜炎。给药:地巴唑,维生素氏(用量不详),服药后病情无变化,嘱其回家治疗。于今来本院治疗,患者身体消瘦,下肢发凉软瘫无力,不能站 立,需两个人搀扶。
处方:伏象下肢(双),倒象下部(双)。
治疗经过:手法采用飞针法,留针45分钟〜1小时。病情逐日好转,第8次患者即可单独来院就诊,共针9次,基本痊愈。1973年4月14日随访,能参加正常劳动。
按脊髓炎后遗症,系中医痿证范畴。临床以笳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 不用为其特点。该病例为感受温热病邪,燔灼阴津,阳明经脉不调,宗筋弛纵而发痿证。头 皮针“伏象”为伏于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之上的人体自身缩影,为总运动中枢,临床实 践证明:对运动系统、血管系统的疾病有良好效果,山东大学生理教研组实验观察,计刺它 可提高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的兴奋性。故治疗该病取伏象和相应部位,配以倒象获良效。
例2 :震颤(脑炎后遗症)
潘X,女,4岁,河南鹿邑县试量公社潘村人。1972年9月3日初诊。
患儿于今年6月底患肺炎,在当地某医院住院治疗1月余,出院后留有后遗症:四肢抽 搐、浑身震颤、伸舌、瞪眼、不会说话,吃饭吞咽都较困难,曾服中西药治疗,但效果不显。
处方:头皮针疗法,伏象头部,伏脏上焦头部,说话穴。
治疗经过:手法飞针直刺,留针30分钟。第一诊后患儿即会哭啼;第二诊加倒象口部穴区,患儿哭声变柔;第三诊加伏象上下肢穴区。治疗9次后休息四天,复诊,患儿已会跑着玩耍,拿着东西吃,四肢抽搐,伸舌,瞪眼等症已消失,但说话不太清楚,又针5次,患儿 会叫“爸爸”、“妈妈”,基本痊愈。
按“伏象”为治疗运动性疾病的有效穴区,“伏脏”对感觉系统的疾病疗效好,本 病病位在大脑,故取相应的头部。说话穴,为脑皮质语言中枢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区,主治运 动性失语症,以上穴位共用,能够促进脑炎后遗症的恢复,获满意疗效。
例3 :胸痹(冠心病)
陈XX,女,38岁。1981年11月9日初诊。
患者于1980年夏天开始出现胸痛、胸闷,并渐渐加重,劳则更甚,伴心懂气短,全身乏力,形体消瘦,善太息,面色不华,舌质暗紫,苔薄白,脉沉细。检査:心电围提示:
心肌劳损;②冠状动脉供血不良。血脂:胆固醇200mg%,三酸甘油酯113mg%。脑血流图:各脑动脉血管紧张度增高,弹性差。眼底:动脉硬化II期。血压90/60mmHg。
处方:头皮针疗法。伏脏的心胸部,倒脏中焦相应部位,配伏象、倒象的相应部位,呼 循六等。
治疗经过:每日一次,每10次为一疗程,每次留针30分钟,5次休息二天,共治疗四个疗程。复查结果:心电图:大致正常。血脂:正常。左心功能:大致正常,较81年10月30日 心功能有明显的改善。血压120/80mmHg。脑血流图,胸透,眼底无明显变化。患者自觉胸痛消失,胸闷好转,仅上搂时感到气短,精神好,食纳、二便正常。
按胸痹一证,为气血瘀滞,脉络痹阻,心失所养而致。系西医冠心病。治宜活血通络。实验证明头皮伏脏、倒脏相应穴位具有降血脂作用,并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侵 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増加每搏输出量使冠脉贯注量增加,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状况,即起 到活血祛瘀,通痹止痛的作用,故能使病愈。1982年采用本法,对4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治 疗观察,其症状消失和减轻的总有效率为9651%。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875%,血脂有明显下降(P
本文2023-08-03 17:47: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