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典籍中出现的信有什么含义,信对于个人,社会,国家又怎样的重要意义?
中国人讲究“礼义仁智信”,其中的“信”含义是信用,引申为说话算话、讲信用、守承诺。
信这个词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不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国家,这都是立足的根本。
一、信字含义“信”本是一个形声字,从“千”声,或从“身”声,包含着对人言诚信的期望。“信”字在战国时代大量用于人名、封君名,还作为吉语铭刻在印章中,这个时期的名人比如信陵君。
《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㐰,古文从言省。訫,古文信。息晋切。这里其实说得很明白,信的意思就是诚意,两个字连起来就是诚信,是我们现代依然推崇的做人做事的态度。
“人不食言是为信”,说的就是一个人说话算话,这就是信用,承诺。遵守承诺是一个人最高的品质,从几千年前就开始提倡这种品质,并且把一些拥有这种美好品质的人尊称为“信者”,甚至在他们的称呼中加入信这个字。
二、信对我们的重要作用我们现在一般都说诚信,这两个字是一体的,现代人对诚信更加看重,这是一种依然美好的品质。
不论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国家、整个社会,诚信都说为人处世的根本。一个人不讲诚信就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同理一个国家不讲诚信也必然遭到其他国家的抵制。诚信更多时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生活在社会当中,必然要诚实守信,做到重承诺。每个人的忍耐都有限的,可以容忍你一次两次的不守承诺,但是绝对不会有第三次。
俗话说“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其实古人从很早开始就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明白不守信可能带来的后果。到今天这么多年过去了,几千年的传统更是不能丢,我们更应该保持这种良好的社会风俗,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信用、受爱戴的人。
至于一个国家,诚实守信是根本,是国家良好风气的基础。
古人的智慧放到今天依然有用,并且用处一点都没有减少。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财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思想发扬光大,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加美好。
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人民诚实守信,这个国家整体的风气就会变好,我们国家的形象也会日渐强大。
“封建”一词最早见于我国传统典籍《诗经商颂》篇,“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意思是封邦建国。说明至少在殷商时,就有了以帝王名义赐予贵族封地,建立忠于王室的诸侯国的措施。但分封制真正发展成熟是在西周时,周天子将姬姓宗室和功臣宿将分封到天下各形胜之地,大大拓展了诸夏疆域,并且让诸夏文明走向了辉煌。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文化,许多文友都提出要读古代经典,尤其是孔孟诸子百家的著作;但也有华文学校教师说,读中文已够繁重的了,哪有时间和精力再读中国古代经典?
为什么要读古典?读过的人都知道它的好处。古典诗书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读经典就是读史,能从中悟出古人从心底发出的声音,体会真切的情感,取得正能量,陶冶心灵,提高思想,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
别说中国历代古人视经典如珍宝,就连老外的托尔斯泰,晚年时接触到中国古典,便拼命地读起孔孟和庄子的书。时至今日他的故居还摆放着他当年读过的中国经典译文,还有留下的笔痕和折叠的书页。托翁曾与友人说过,“我如果能更早地读到中国哲人的思想,该是多么幸福啊!那样我思考的问题,我的整个人生都会大为不同。”
中国古代经典,是中华民族一笔供价的精神财富。古今中外,不论阶级、年龄、地域都视为珍宝。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野蛮的物质主义时代,道德的沦落、文明的陌生,触目惊心,也就越发地体会到菲华孝道学会创始人庄老倡导的“弘扬传统道德”深远的现实意义。“弘扬”不是口号,有许许多多具体的、艰苦的工作要做,多读古典著作,精读经典是其中的一项。中外古今都读,我们没有理由不读。
古典是源,是文化、文明之源头。华文学校教师有责任先读好,才能引导学生读好。像菲律滨嘉南中学那样,把“中国历史”作为必修课,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在广大师生中扎根、开花、结果。
Zhongguo guji xingzhi,中国古籍形制,forms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中国古籍外在形式依时代先后有:简册、帛书、卷轴、旋风叶、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史记 司马迁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周易 群经之首
三命通会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
全唐诗 彭定求 扬州诗局本
说文解字 许慎
论语 孔子
三国志 陈寿
三字经 王应麟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
管子 管仲 刘向(西汉) 编
全宋词 唐圭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我国古代最大官修图书目录
全唐文 董诰 唐文总集
幼学琼林 程登吉
道德经 老子
孟子 孟子
水经注 郦道元
百家姓
苏轼诗全集 苏轼
水浒传 施耐庵 四大名著之一
厚黑学 李宗吾
三十六计
旧唐书 刘昫
韩非子 韩非
不是很明白你的问题的意思。中国各古籍简称?
倒是有个我国民族文化集于一身的说话“大国学”
大国学,是季羡林生前提出的一个学术观点,他指出国学不是“汉学”“儒学”等狭隘的国学,而是集全中国56个民族文化财富于一身的“大国学”。这一论断被广泛认为是“国学”定义的一大突破
本文2023-08-04 19:04: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