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1收藏

王安石简介,第1张

简介:

王安石,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延寿乡(今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

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扩展资料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

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王安石

哀贤亭

黄鸟哀子车,强埋非天为。

天夺不待老,还能使人悲。

马侯东南秀,鞭策要路驰。

归骨万里州,乃当强壮时。

墓门闭空原,白日无履綦。

苍苍柏与松,浩浩山风吹。

我初羞夷吾,鲍叔亦我知。

终欲往一恸,咏言慰孤嫠。

爱日

雁生阴沙春,冬息阳海澨。

冥冥取南北,岂以食为累。

咨予愁病躯,朴鄙人所戏。

无人治时难,量力当自弃。

岂知塞上霜,飘然亦何事。

高堂已白发,爱日负明义。

悲风吹平原,秣马聊一愒。

含怀孰与语,仰屋思汉喟。

孟母知身从,莱妻耻人制。

一肉傥易谋,万锺非得计。

安丰张令修芍陂

桐乡振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

日想僝功追往事,心知为政似当年。

鲂鱼鱍鱍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

楚相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

八公山

淮山但有八公名,鸿宝烧金竟不成。

身与仙人守都厕,可能鸡犬得长生。

八功德水

雪山马口出琉璃,闻说诸天与护持。

此水遥连八功德,供人真净四威仪。

当时迦叶无尘染,何事阌乡有土思。

道力起缘非一路,但知瓢饮是生疑。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后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跋黄鲁直画

江南黄鹌飞满野,徐熙画此何为者。

百年幅纸无所直,公每玩之常在把。

白沟行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使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锄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白鹤吟示觉海元公

白鹤声可怜,红鹤声可恶。

白鹤静无匹,红鹤喧无数。

百鹤招不来,红鹤挥不去。

长松受秽死,乃以红鹤故。

北山道人曰,美者自美,

吾何为而喜。恶者自恶,

吾何为而怒。去自去耳,

吾何阙而追。来自来耳,

吾何妨而拒。吾岂厌喧而求静,

吾岂好丹而非素。汝谓松死吾无依邪,

吾方舍阴而坐露。

白鸥

江鸥好羽毛,玉雪无尘垢。

灭没波浪间,生涯亦何有。

雄雌屡惊矫,机弋常纷纠。

顾我独无心,相随如得友。

飘然纷华地,此物乖隔久。

白发望东南,春江绿如酒。

白日不照物

白日不照物,浮云在寥廓。

风涛吹黄昏,屋瓦更纷泊。

行观蔡河上,负土私力弱。

隋堤散万家,乱若春蚕箔。

仍闻决数道,且用宽城郭。

妇子夜号呼,西南漫为壑。

白云

英英白云浮在天,下无根蒂旁无连。

西风来吹欲消散,落日起望心悠然。

愿回羲和借光景,常使秀色当檐边。

时来不道能为雨,直以无心最可怜。

白云然师

白首一山中,形骸槁木同。

苔争庵径路,云补衲穿空。

尘土随车辙,波涛信柂工。

昏昏老南北,应谢此高风。

白紵山

白紵众山顶,江湖所萦带。

浮云卷晴明,可见九州外。

肩舆上寒空,置酒故人会。

峰峦张锦绣,草木吹竽籁。

登临信地险,俯仰知天大。

留欢薄日晚,起视飞鸟背。

残年苦局束,往事嗟摧坏。

歌舞不可求,桓公井空在。

半山春晚即事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宝应二三进士见送乞诗

少喜功名尽坦涂,那知干世最崎岖。

草庐有客歌梁甫,狗监无人荐子虚。

解玩山川消积愤,静忘岁月赖群书。

惭君枉盖如平昔,不笑谋生万事疏。

鲍公水

村南鲍公山,山北鲍公水。

高穴逗远源,泠泠落山嘴。

玉色与饴味,不可他味比。

竹树四蒙密,翠藤相披靡。

漫郎昔少年,幽居得之此。

临窥若有遇,爱叹无时已。

浮名未污染,永矢终焉尔。

奈何中弃入长安,十载风载化旧颜。

欢嚣满耳不可洗,此水泠泠空在山。

陂麦

陂麦连云惨淡黄,绿阴门巷不多凉。

更无一片桃花在,借问春归有底忙。

悲哉孔子没

悲哉孔子没,千岁无麒麟。

蚩蚩尽鉏商,此物谁能珍。

汉武得一角,燔烹诬鬼神。

更以铸黄金,传夸后世人。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饶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北窗

病与衰期每强扶,鸡壅桔梗亦时须。

空花根蒂难寻摘,梦境烟尘费扫除。

耆域药囊真妄有,轩辕经匮或元无。

北窗枕上春风暖,漫读毗耶数卷书。

北客置酒

紫衣操鼎置客前,巾韝稻饭随粱饘。

引刀取肉割啖客,银盘擘臑槁与鲜。

殷勤勤侑邀一饱,卷牲归馆觞更传。

山蔬野果杂饴蜜,獾脯豕腊如炰煎。

酒酣众史稍欲起,小胡捽耳争留连。

为胡止饮且少安,一杯相属非偶然。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渐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北山

刳木为舟数丈余,卧看风月映芙蕖。

清香一阵浑无暑,时有惊榔跃出鱼。

北山道人栽松

阳坡风暖雪初融,度谷遥看积翠重。

磊砢拂天吾所爱,他生来此听楼钟。

北山洊亭

西崦水泠泠,沿冈有洊亭。

自从春草长,遥见只青青。

北山暮归示道人

千山复万山,行路有无间。

花发蜂递绕,果垂猿对攀。

独寻寒水度,欲趁夕阳还。

天黑月未上,儿童初掩关。

北山三咏其一——宝公塔

道林真骨葬青霄,窣堵千秋未寂寥。

宝势旁连大江起,尊形独受众山朝。

云泉别寺分三径,香山幽人止一瓢。

我亦鹫峰同听法,岁时歌员岂辞遥。

北山三咏其二——觉海方丈

往来城府住山林,诸法翛然但一音。

不与物违真道广,每随缘起自禅深。

舌根已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

岁晚北窗聊寄傲,蒲萄零落半床阴。

北山三咏其三——道光泉

箨龙将雨绕山行,注远投深静有声。

云涌浴槽朝自暖,虹垂斋镬午还晴。

铜瓶各满幽人意,玉甃因高正士名。

神力可嗟妨智巧,桔槔零落便苔生。

北望

欲望淮南更白头,杖藜萧飒倚沧洲。

可怜新月为谁好,无数晚山相对愁。

被召作

荣禄嗟何及,明恩愧未酬。

欲寻西掖路,更上北山头。

迸月

迸月川鱼跃,开云岭鸟翻。

径斜荒草恶,台废治花繁。

碧芜

碧芜平野旷,黄菊晚村深。

客倦留甘饮,身闲累苦吟。

汴水

汴水无情日夜流,不肯为我少淹留。

相逢故人昨夜去,不知今日到何州。

州州人物不相似,处处蝉鸣令客愁。

可怜南北意不就,二十起家今白头。

别方劭秘校

迢迢建业水,中有武昌鱼。

别后应相忆,能忘数寄书。

别葛使君

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

轻舟后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别和甫赴南除

都城落日马萧萧,雨压春风暗柳条。

天际归艎那可望,只将心寄海门潮。

别雷国辅之皖山

侍郎忧国最贤劳,太尉西州第一豪。

家庙比来闻泽厚,公孙今果见才高。

明时尚使龙蛇蛰,壮志空传虎豹韬。

莫厌皖山穷绝处,不妨云水助风骚。

别马秘丞

伯夷恶一世,季也皆乡人。

吾尝论夫子,有似季之伦。

人情路万殊,近世颇荆榛。

唯君游其间,坦坦得所循。

意君诚恺悌,慕向从宿昔。

奈何初相欢,鷁首已云北。

莓莓郊原青,漠漠风雨黑。

冠盖满津亭,君今去何适。

别灊阁

一溪清泻百山重,风物能留邴曼容。

后夜肯思幽兴极,月明孤影伴寒松。

别灊皖二山

乡垒新恩借旧朱,欲辞灊皖更踌蹰。

攒峰列岫应讥我,饱食穷年报礼虚。

别孙莘老

逢原未熟我,已与子相知。

自吾得逢原,知子更不疑。

把手湖上舟,望子欲归时,

茫然乃分散,独背东南驰。

寥寥西城居,邂逅与子期。

鸡鸣入省门,朱墨来纷披。

含意不自得,强颜聊尔为。

会合常在夜,青灯照书诗。

往往并衾语,至明不言疲。

匆匆舍我去,使我当从谁。

送子不出门,我身方羁縻。

我心得自如,今与子相随。

随子至湖上,逢原所尝嬉。

想见荷叶尽,北风卷寒漪。

已怀今日愁,更念昔日悲。

相逢亦何有,但有镜中丝。

别皖口

浮烟漠漠细沙平,飞雨溅溅嫩水生。

异日不知来照影,更添华发几千茎。

别谢师宰

阊阖城西地如水,鸡鸣黄尘波浪起。

穷年一马望扶桑,东得省门身辄止。

簿书期会老纷纷,邂逅论心喜有君。

数日未多还舍我,相看愁思乱於云。

别鄞女

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

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

丙申八月作

秋风摧剥利如刀,漠漠昏烟玩日高。

眼看南山露崖窾,心随东水转波涛。

归期正自凭蓍蔡,生理应须问酒醪。

还有诗书能慰我,不多霜雪上颠毛。

丙戌五日京师作二首

北风阁雨去不下,惊沙苍茫乱昏晓。

传闻城外八九里,雹大如拳死飞鸟。

丙戌五日京师作二首

浮云离披久不合,太阳独行乾万物。

谁令昨夜雨霶沱,北风萧萧寒到骨。

病起

稚金敷新凉,老火灺残浊。

桃枝暖淟涊,散发曦晓捉。

烦疴脱然愈,静若遗身觉。

移榻欹独眠,欣佳恐难数。

病起过宝觉

执手乍欣怅,霜毛应更新。

依然旧童子,却想梦前身。

病中睡起折杏花数枝二首

独卧南窗榻,翛然五六旬。

已闻邻杏好,故挽一枝春。

病中睡起折杏花数枝二首

独卧无心起,春风闭寂寥。

鸟声谁唤汝,屋角故相撩。

伯牙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雁

泊雁鸣深渚,收霞落晚川。

柝随风敛阵,楼映月低弦。

漠漠汀帆转,幽幽岸火然。

壑危通细路,沟曲绕平田。

泊姚江

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

唤取仙人来住此,莫教辛苦上层城。

泊姚江

轧轧橹声急,苍苍江日低。

吾行有定止,潮汐自东西。

泊舟姑苏

朝游盘门东,暮出阊门西。

四顾茫无人,但见白日低。

荒林带昏烟,上有归鸟啼。

物皆得所托,而我无安栖。

不到太初兄所居遂已十年以诗攀寄

一水衣巾翦翠绡,九峰环佩刻青瑶。

生才故有山川气,卜筑兼无市井嚣。

三叶素风门阀在,十年陈迹履綦销。

归荣早晚重携手,莫负幽人久见招。

残菊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擸得一枝犹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

仓颉

仓颉造书,不诘自明。

於乎多言,只误后生。

藏春坞诗献刁十四丈学士

蒜山东渡得林丘,邂逅篮舆亦少留。

今日更知莱氏隐,暮年长忆武陵游。

欲营垣屋随穿斸,尚叹尘沙隔献酬。

遥约勾吴亭下路,春风深驻五湖舟。

曹参

束发河山百战功,白头富贵亦成空。

华堂不著新歌舞,却要区区一老翁。

草端无华滋

草端无华滋,阴气已盘固。

暄妍却如春,岁晚曾不寤。

一裘可以暖,贫士终难豫。

忽忽远枝空,寒虫欲坏户。

草堂

草堂今寂寞,往事翳山椒。

蕙帐空留鹤,萝衣终换貂。

生皆堕天秩,隐或寄公朝。

叠颖何劳怒,东风汝自摇。

草堂一上人

一公持一钵,想复度遥岑。

地瘦无黄犊,春来草更深。

长干释普济坐化

投老唯公最故人,相寻长恨隔城闉。

百年俯依随薪尽,画手空传净戒身。

长干寺

梵馆清闲侧布金,小塘回曲翠文深。

柳条不动千丝直,荷叶相依万盖阴。

漠漠岑云相上下,翩翩沙鸟自浮沈。

羇人乐此忘归思,忍向西风学越吟。

长垣北

揽辔长垣北,貂寒不自持。

霜风急鼓吹,烟月暗旌旗。

骑火流星点,墙桑亚戟枝。

柴荆掩春梦,谁见我行时。

偿薛肇明秀才桤木

濯锦江边木有桤,小园封植伫华滋。

地偏或免桓魋伐,岁晚聊同庾信移。

朝日一曝背

朝日一曝背,欣然忘夜寒。

樵松煮涧水,既食取琴弹。

弹作南风歌,歌罢坐长叹。

寤彼栖栖者,遗世良独难。

嘲白发

久应飘转作蓬飞,眷惜冠巾未忍违。

种种春风吹不长,星星明月照还稀。

嘲叔孙通

马上功成不喜文,叔孙绵蕝共经论。

诸君可笑贪君赐,便许当时作圣人。

车螯

海於天地间,万物无不容。

车螯亦其一,埋没沙水中。

独取常苦易,卫生乏明聪。

机缄谁使然,含蓄略相同。

坐欲肠胃得,要令汤火攻。

置之先生盘,噉客为一空。

蛮夏怪四坐,不论壳之功。

狼籍堆左右,弃置任儿童。

何当强收拾,持问大医工。

车螯二首

车螯肉甚美,由美得烹燔。

壳以无味弃,弃之能久存。

予尝怜其肉,柔弱甘咀吞。

又尝怪其壳,有功不见论。

醉客快一噉,散投墙壁根。

宁能为收拾,持用讯医门。

车螯二首

车螯肉之羽,恃壳保厥身。

自非身有求,不敢微启唇。

尚恐擉者得,泥沙常埋墂。

往往汤火间,身尽壳空存。

维海错万物,口牙且咀吞。

尔无如彼何,可畏宁独人。

无为久自苦,含匿不暴陈。

豁然从所如,游荡四海滣。

清波濯其污,白日晒其昏。

死生或有在,岂遽得烹燔。

车载板二首

荒哉我中园,珍果所不产。

朝暮惟有鸟,自呼车载板。

楚人闻此声,莫有笑而莞。

而我更歌呼,与之相往返。

视遇若抟黍,好音而睍睆。

壤壤生死梦,久知无可拣。

物弊则归土,吾归其不晚。

归欤汝随我,可相蒿里挽。

车载板二首

鸟有车载板,朝暮尝一至。

世传鵩似鴞,而此与鴞似。

唯能预人死,以此有名字。

疑即贾长沙,当时所遭值。

洛阳多少年,扰扰经世意。

粗闻方外语,便释形骸累。

吾衰久捐书,放浪无复事。

尚自不见我,安知汝为异。

怜汝好毛羽,言音亦清丽。

胡为太多知,不默而见忌。

楚人既憎汝,弹射将汝利。

且长随我游,吾不汝羹胾。

陈动之秘丞挽辞二首

年高汉贾谊,官过楚荀卿。

望古君无憾,论今我未平。

有风吹画翣,无日照佳城。

空复文章在,流传世上名。

陈动之秘丞挽辞二首

人间三十六,追逐孔鸾飞。

似欲来为瑞,如何去不归。

琴樽已寂寞,笔墨尚光辉。

空复平生友,西华岂易依。

陈君式大夫恭轩

恭轩静对北堂深,新斸檀栾一亩阴。

膝下往来前日事,眼中封植去年心。

每怀樽斝沾余沥,独喜弦歌有嗣音。

肯构会须门阀大,世资何用满籯金。

陈桥

走马黄昏渡河水,夜争归路春风里。

指点韦城太白高,投鞭日午陈桥市。

杨柳初回陌上尘,烟脂洗出杏花匀。

纷纷塞路堪追惜,失却新年一半春。

陈师道宰乌程县

尝闻太丘长,德不负公卿。

墟暮今千载,昆云亦一城。

本怀深闭蓄,余论略施行。

故自有仁政,能传家世声。

晨兴望南山

晨兴望南山,不见南山根。

草树露颠顶,樛枝空复繁。

铜瓶取井水,已至尚余温。

天风一吹拂,的皪成璵璠。

成字说后与曲江谭君丹阳蔡君同游齐安

据梧枝策事如毛,久苦诸君共此劳。

遥望南山堪散释,故寻西路一登高。

呈陈和叔

毁车为屋仅容身,三岁相要薄主人。

昼寓椁砖常至夜,冬沿沟彴复寻春。

南陔不洎公归里,苍墓垂成我丧亲。

后会纵多无此乐,山林投老一伤神。

呈陈和叔二首

数椽生草覆莓苔,一径墙阴斸雪开。

王吉囊衣新徙舍,杖藜从此为君来。

呈陈和叔二首

数椽庳屋茨生草,三亩荒园种晚蔬。

永日终无一杯酒,可能留得故人车。

呈柳子玉同年

三年不上邺王台,鸿雁归时又北来。

水底旧波吹岁换,柳梢新叶卷春回。

尘沙浂漠凋双鬓,箫鼓匆匆把一杯。

劳事欲歌无与和,衰颜思见故人开。

城北

青青千里乱春袍,宿两催红出小桃。

回首北城无限思,日酣川净野云高。

城东寺菊

黄花漠漠弄秋晖,无数蜜蜂花上飞。

不忍独醒孤尔去,殷勤为折一枝归。

乘日

乘日塞垣入,御风塘路归。

胡皆跃马去,雁却背人飞。

烟水吾乡似,家书驿使稀。

匆匆照颜色,恨不洗征衣。

依倚秋风气象豪,似欺黄雀在蓬蒿。

不知羽翼青冥上,腐鼠相随势亦高。

池上看金沙花数枝过酴醾架盛开

故作酴醾架,金沙只谩栽。

似矜颜色好,飞度雪前开。

池上看金沙花数枝过酴醾架盛开二首

午阴宽占一方苔,映水前年坐看栽。

红蕊似嫌尘染污,青条飞上别枝开。

池上看金沙花数枝过酴醾架盛开二首

酴醾一架最先来,夹水金沙次第栽。

浓绿扶疏云对起,醉红撩乱雪争开。

池雁

羽毛摧落向人愁,当食哀鸣似有求。

万里衡阳冬欲暖,失身元为稻粱谋。

迟明

欹枕浩无情,蘧蘧独迟明。

霜繁红树老,云澹素蟾清。

倦鹊犹三尤,寒鸡未一鸣。

故山何处所,应有晓猿惊。

冲卿席上得行字

二年相值喜同声,并辔尘沙眼亦明。

新诏各从天上得,残樽同向月边倾。

已嗟后会欢难必,更想前官责尚轻。

黾勉敢忘君所勖,古人忧乐有违行。

冲卿席上得作字

咨予乏时才,始愿乃丘壑。

强走十五年,朱颜已非昨。

低回大梁下,屡叹风沙恶。

所欣同舍郎,诱我文义博。

古声无慆*,真味有淡泊。

追攀风月久,貌简非心略。

君思忽推徙,所望颇乖错。

尚怜得经过,未比参辰各。

留连惜余景,从子至日落。

明灯照亲友,环坐倾杯杓。

别离宽后悲,笑语尽今乐。

论诗知不如,兴至亦同作。

崇禧给事同年马兄挽辞二首

庆历公偕起,元丰我独伤。

两楹终昔梦,五鼎继前丧。

薰歇曾攀桂,甘留所憩棠。

素风知不坠,能世有诸郎。

崇禧给事同年马兄挽辞二首

藏室亡三箧,得之公最多。

露曦当晚景,川逝作前波。

惠寄舆人诵。悲传挽者歌。

竹西携手处,清泪邈山河。

崇政殿后春晴即事

悠悠独梦水西轩,百舌枯头语更繁。

山鸟不应知地禁,亦逢春暖即啾喧。

崇政殿详定幕次偶题

娇云漠漠护层轩,嫩水溅溅不见源。

禁柳万条金细捻,宫花一段锦新翻。

身闲始更知春乐,地广还同僻世喧。

不恨玉盘冰未赐,清谈终日自蠲烦。

愁台

颓垣断渐有平沙,老木荒榛八九家。

河势东南吹地坼,天形西北倚城斜。

倾壶语罢还登眺,岸帻诗成却叹嗟。

万事因循今白发,一年容易即黄花。

筹思亭

昔人何计亦何思,许国忧民适此时。

寓兴中园为远趣,托名华榜有新诗。

数株碧柳苍苔地,一丈红蕖渌水池。

坐听楚谣知岁美,想衔杯酒问花期。

酬冲卿见别

同官同齿复同科,朋友婚姻分最多。

两地尘沙今龃龉,二年风月共婆娑。

朝伦孰与君材似,使指将如我病何。

升黜会应从此异,愿偷闲暇数经过。

酬冲卿月晦夜有感

夜云不见天,况乃星与月。

萧萧暗尘走,坎坎寒更发。

楼歌客尚饮,酪酊不畏雪。

巷哭复有人,邻风送幽咽。

纷然各所遇,悲喜孰优劣。

君方感庄周,浩荡摆羁絏。

归来亦置酒,玉指调弦拨。

独我坐无为,青灯对明灭。

酬和甫祥源观醮罢见寄

窃禄祠官久见容,每持金石荐宸衷。

钧天忽忽清都梦,方丈寥寥羽水风。

知结胜缘人意外,想寻陈迹马蹄中。

新诗起我超然兴,更感锺山蕙帐空。

酬淮南提刑邵不疑学士

曾咏常州送主人,岂知身得两朱轮。

田畴泛滥川方壅,厨传萧条市以贫。

以我薄材思拊伛,赖君余教得因循。

询有求有风谣在,不独鑱诗尚未泯。

酬净因长老楼上翫月见怀有疑君魂梦在清都之句

道人心与世无求,隐几萧然在此楼。

坐对高梧倾晓月,看翻清露洗新秋。

登临更欲邀元亮,披写还能拟惠休。

顾我不知天上乐,虚疑昨夜梦仙游。

酬慕容员外

初驾王门学者师,晚漂湖海众人悲。

吹毛未识腰间剑,刺股犹藏袖里锥。

卫霍功名还有命,苏张才气久非时。

江尤亦见应须饮,莫放穷愁入两眉。

酬裴如晦

二年羁旅越人吟,乞得东南病更侵。

殇子未安庄氏义,寿亲还慰鲁侯心。

鲜鲜细菊霜前蕊,漠漠疏桐日下阴。

浊酒一杯秋满眼,可怜同意不同斟。

酬宋廷评请序经解

未曾相识已相怜,香火灵山亦有缘。

训释虽工君尚少,不应急务世人传。

酬王伯虎

吾闻人之初,好恶尚无朕。

帝与凿耳目,贤愚遂殊品。

尔来百千年,转化薄愈甚。

父翁相贩卖,浮诈谁能审。

睢盱猴缨冠,狼籍鼠穴寝。

沧海恐值到,谁论鱼鳖淰。

鴞声虽云恶,革去在食葚。

嗟谁职教化,独使此风稔。

恬观不知救,坐费太官廪。

予生少而戆,好古乃天禀。

念此俗衰坏,何尝敢安枕。

有时不能平,悲吒失食饮。

唯子同我病,亦或涕沾衽。

谓予可告语,密以诗来谂。

烂然辞满纸,秋水濯新锦。

穷观何拳拳,静念复凛凛。

贱贫欲救世,无宁犹拾渖。

说穷且版筑,尹咄唯烹饪。

逢时岂遽废,避俗聊须噤。

徂年幸未暮,此意可勤恁。

酬王督贤良松泉二诗其一·泉

宋兴古刹今长干,灵曜喜殿荒檀栾。

二泉相望弃不渫,西泉尚絫三石盘。

其流散漫为沮洳,稍集小砾生微澜。

车泉土梗久蔽塞,穿治乃见甃甓完。

道人慈哀波及远,沟荡两取合土山。

山前灌输各自足,辘轳罢转井口闲。

取遥比甘觉近美,与旧争冽知新寒。

爞爞夏秋百源乾。抱瓮复道愁蹒跚。

疾倾横逗势未足,嗟此善利何时殚。

虑长易脆有大檀,伐坚羌庐窟孱颜。

金多匠手肯出巧,风水千里安知难。

没羽之虎行林间,箨龙失赋因藏跧。

循除静投悲瑟瑟,映瓦微见清潺潺。

三年营之一日就,有口共以成为欢。

论功信可侈后观,何似当时万竹蟠。

酬王督贤良松泉二诗其一·松

世传寿可三松倒,此语难为常人道。

人能百岁自古稀,松得千年未为老。

我移两松苦不早,岂望见渠身合抱。

但怜众木总漂摇,颜色青青终自保。

兔丝茯苓会当有,邂逅食之能寿考。

不知篝火定何人,且看森垂覆荒草。

君诗爱我亦古意,秀眉昔比南山栲。

复谓留侯不及我,人或笑君无白皂。

求仙辟谷彼诚悞,未见赤松饥已槁。

岂如强饭适志游,封殖苍官荫华皓。

赤松复自无特操,上下随烟何慅慅。

苍官受命与舜同,真可从之忘发缟。

诗虽祝我以再黑,积雪已多安可扫。

试问苍官值岁寒,戴白孰与苍然好。

酬王太祝

一马常随世事驰,岂论江激与河湄。

已成白发潘常侍,更似青衫杜拾遗。

勋业傥来知有命,文章聊欲见无期。

喜君材俊能从我,力学何妨和子思。

酬王微之

一雨回飙助蓐收,炎曦不复畏金流。

君家咫尺堪乘兴,想岸乌纱对奕秋。

酬王檐叔奉使江南访茶法利害见寄

余闻古之人,措法贻厥后。

命官惟贤材,职事又留狃。

止能权轻重,王府则多有。

岂尝搉其子,而为民父母。

当时所经营,今十已毁九。

其一虽幸在,漂摇亦将朽。

公卿患才难,州县固多苟。

诏令虽数下,纷纷谁与守。

官居甚传舍。位以声势受。

既不责施为,安能辨贤不。

区区欲捄弊,万谤不容口。

天下大安危,谁当执其咎。

劳心适有罪,养誉终天丑。

岂惟祖子孙,教戒及朋友。

贵者大其领,诗人歌四牡。

至尊空独忧,不敢乐饮酒。

哿矣富阡陌,哀哉此无糗。

乡闾人所怀,今或弃而走。

岂无济无术,使尔安畎亩。

故今二三公,戮尹思矫揉。

永惟东南害,茶法盖其首。

私藏与窃贩,犴狱常纷纠。

输将一不足,往往死鞭杻。

贩陈彼杂恶,强卖曾非诱。

已云困关市,且复搔林薮。

将更百年弊,谓民知可否。

出节付群材,询谋欲经久。

朝廷每若此,自可跻仁寿。

因知从今始,渐欲人财阜。

吾宗恢奇士,选使自朝右。

聪明谅多得,为上归析剖。

王程虽薄遽,邦法难卤莽。

愿君博谘诹,无择壮与考。

余知茶山民,不必生皆厚。

独当征求任,尚恐难措手。

孔称均无贫,此语今可取。

譬欲轻万钧,当令众人负。

强言岂宜当,聊用报琼玖。

酬微之梅暑新句

江梅落尽雨昏昏,去马来牛漫不分。

当此沈阴无白日,岂知炎旱有彤云。

琴弦欲缓何妨促,画蠹微生故可熏。

回首凉秋知未远,会须重曝阮郎褌。

酬吴季野见寄

漫披陈蠹学经纶,捧檄生平祗为亲。

闻道不先从事早,课功无状取官频。

岂堪置足青冥上,终欲回身寂寞滨。

俯仰谬恩方自歉,惭君将比洛阳人。

酬吴仲庶小园之句

旧年台榭扫流尘,职闭朱门岁又新。

花影隙中看袅袅,车音墙外去辚辚。

相逢岂少佳公子,一醉何妨薄主人。

只向东风邀载酒,定知无奈帝城春。

酬俞秀老

洒扫东庵置一床,於君独觉故情长。

有言未必输摩诘,无法何曾泥饮光。

天壤此身知共弊,江湖他日要相忘。

犹贪半偈归思索,却恐提桓妄揣量。

2021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诞辰1000年。这位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文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能够“广涉四部、具有恢宏格局的文化巨人”。王安石因主持变法和文学上的成就,流名千古。少为人知的是,他也擅长书法。苏东坡曾称其书法“无法之法,然不可学”。米芾说他学杨凝式,黄山谷说“比来士大夫,惟荆公有古人气质,而不端正,然笔间甚遒”。尽管著作不少,但未曾编纂自己的诗文作品。自1086年去世后,其门生、长孙、曾孙等先后数次编撰其遗文。

现存刊刻时间最早的王安石文集三卷孤本,在北京永乐拍卖中国书画夜场拍出229亿元。参拍的为宋龙舒郡本《王文公文集》,据拍卖会上介绍,该孤本集善本、书法及宋代史料于一身,具有重要收藏价值。

宋龙舒郡本《王文公文集》是现存最早的王安石文集,完整保存了宋版的原貌,收录王安石诗文共计2281篇,全帙100卷。自清光绪年间现身直至民国时期的记录,《王文公文集》在中国境内仅存76卷。除了藏于上海博物馆的72卷,其余四卷一直下落不明。此次新现的卷17、卷18、卷20《王文公文集》补上了过往缺失的三卷。

龙舒本《王文公集》是现存刊刻时间最早的王安石文集,且完整地保存了宋版的原貌。

其次,“龙舒本”中有一百多篇诗文,不见于“杭州本”。将“龙舒本”与“杭州本”对校,前者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王安石诗文异文,特别是诗歌、墓志部分,具有极大的校勘价值。

此外,公文纸龙舒本《王文公文集》背面这些公文、佚简,本身就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对于呈现南宋初期的历史场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可以补《全宋文》之阙。同时,它们提供了宋代书简的实物形态,对于拓展宋代的书信研究,具有重要启发。

《临川集》即《临川先生文集》,是宋代王安石创作的一部诗文别集,该文集被收入《四库全书》。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临川集 作品别名 :临川先生文集 创作年代 :宋代 作者 :王安石 类别 :诗文别集 文集说明,流传情况,作者简介, 文集说明 《临川集》一百卷(内府藏本),宋王安石撰。王安石有《周礼新义》,已着录。案《宋史·艺文志》载王安石集一百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亦同。晁公武《读书志》则作一百三十卷。焦竑《国史经籍志》亦作一百卷,而别出《后集》八十卷。并与史志参错不合。今世所行本实止一百卷,乃绍兴十年郡守桐庐詹大和校定重刻,而豫章黄次山为之序。次山谓集原有浙闽、二本。殆刊板不一,着录者各据所见,故卷数互异欤!案蔡1■《西清诗话》载:“安石尝云:‘李汉岂知韩退之,缉其文不择美恶,有不可以示子孙者,况垂世乎?’以此语门弟子,意有在焉。而其文迄无善本。如‘春残密叶花枝少’云云,皆王元之诗。 《金陵独酌寄刘原甫》,皆王君玉诗。‘临津艳艳花千树’云云,皆王平甫诗。”陈善《扪虱新话》所载,亦大略相同。据二人所言,则安石诗文本出门弟子排比,非所自定。故当时巳议其舛错。而叶梦得《石林诗话》又称:“蔡天启称荆公尝作诗,得‘青山扪虱坐,黄鸟挟书眠’。自谓不减杜诗。然不能举全篇。薛肇明被旨编公集,遍求之,终莫之得。”肇明为薛昂字,是昂亦曾奉诏编定其集。顾蔡类与昂同时,而并未言及。次山序中亦祇举闽、浙本而不称别有敕定之书,其殆为之而未成欤?又考吴曾《能改斋漫录》,称荆公尝题一绝句于夏旼扇。 本集不载,见《湟川集》又“称荆公尝任鄞县令,昔见一士人,收公亲札诗文一卷,有两篇今世所刊文集无之。其一《马上》,其一《书会别亭》”云云。是当时遗篇逸句,未经搜辑者尚伙。其编订之不审,有不仅如《西清诗话》所讥者。然此百卷之内,菁华具在。其波澜法度,实足自传不朽。朱子《楚词后语》谓安石致位宰相,流毒四海。而其言与生平行事心术,略无毫发肖。夫子所以有于予改是之叹。斯诚千古之定评矣。 ----出《四库总目提要》 流传情况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下,记载《王介甫临川集》一百三十卷。尤袤《遂初堂书目》仅记载书名《王文公临川集》,没有写明卷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载《临川集》一百卷。郑樵《通志》卷七十,艺文八,记载《临川集》一百卷,又《临川后集》八十卷。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五,经籍六十二,记载《王介甫临川集》一百三十卷,与《郡斋读书志》记载相同。脱脱等《宋史·艺文志》记《王安石集》一百卷。 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只录书名和册数,作者、卷数均不标明,但此书注重版本,其卷二收录了三个不同版本的《临川集》,包括《王荆公临川集》一部二十册,《王荆公临川集》一部一册,《王荆公临川集》一部二十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三集部别集类六,收内府藏本《临川集》一百卷。其解题:“案《宋史·艺文志》载《王安石集》一百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亦同。晁公武《读书志》则作一百三十卷。焦竑《国史·经籍志》亦作一百卷,而别出《后集》八十卷,并与史志参错不合。今世所行本实止一百卷,乃绍兴十年郡守桐庐詹大和校定重刻,而豫章黄次山为之序。次山谓集原有闽、浙二本,殆刊版不一,着录者各据所见,故卷数互异欤。”“ 王安石诗文本出门弟子排比,非所自定,故当时已议其舛错。”“肇明为薛昂字,是昂亦曾奉诏编定其集,顾蔡绦与昂同时,而并未言之。次山序中只举闽、浙本而不称别有敕定之书,其殆为之而未成欤?”“是当时遗篇逸句,未经搜辑者尚伙。其编订之不审,有不仅如《西清诗话》所议者。然此百卷之内,菁华具在。其波澜法度,实足自传不朽。” 据此,王安石的诗文集最初应是由其门人编订。薛昂曾奉诏编纂,但这一版本并不能称为一个善本,其中存在大量误收及漏收的现象,也未能流传下来。到绍兴十年詹大和校订重刻《临川集》前,世上曾流传着闽、浙两个不同的版本。而至清朝,所通行的版本即为詹大和校订重刻,黄次山为序的一百卷版本。 于敏中《天禄琳琅书目》卷十,记载《临川先生文集》十二册函。其解题:“宋王安石著一百卷,前宋黄次山序,考马端临《文献通考》载《王介甫临川集》一百三十卷。国朝査慎行作《西江志》又载《王荆公集》一百卷,《后集》八十卷。是书为卷止一百,则非《通考》所称之本矣。《西江志》所称一百卷疑即是指是书,而《后集》则别本单行耳。”“则此书原刻于南渡孝宗之世,而明时又复经。” 据此,《天禄琳琅书目》收录的《临川先生文集》于南宋孝宗时刻印,此版到明朝又曾翻刻。至清朝,还存在着与一百卷本《临川集》分开单行的《后集》八十卷。《后集》的卷数与《通志》当中记载的一致。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十,收宋刊本《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其解题:“此临川曾孙珏刊本,前有小序云:‘曾大父之文,旧所刊行本率多舛误。政和中,门下侍郎薛公,宣和中,先伯父大资皆被旨编定,后罹兵火,是书不传。比年临川、龙舒刊行,尚循旧本。珏家藏不备,复求遗稿于薛公家,是正精确,多以曾大父亲笔刻石为据。其间参用众本,取舍尤详,至于断缺,则以旧本补校足之,凡百卷,庶广其传云。绍兴辛未孟秋旦日右朝散大夫提举两浙西路常平茶盐公事王珏谨题。’又有总目,惟载某卷之某卷某体诗某体文;其细目载每卷之前。目后即接本文。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字。书中桓字作‘渊圣御名’,构字作‘御名’,慎、敦、廓字不缺笔。虽有后来修版,谬误不少,而原书尚是绍兴旧刻可知。核之明翻詹大和刻本,卷第皆同,惟挽辞中少《苏才翁挽辞》二首,集句中少《离升州作》一首,而多《移桃花》一首。诗云:‘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枝柯蔫绵花烂熳,美锦千两敷亭皋。晴沟涨春绿周遭,俯视红影移渔舠。山前邂逅武陵客,水际彷佛秦人逃。攀条弄芳畏晼晚,已见黍雪盘中毛。仙人爱杏令虎守,百年终属樵苏手。我衰此果复易朽,虫来食根那得久。瑶池绀绝谁见有,更值花时且追酒。君能酩酊相随否。’案,此诗不似集句,疑当时误编入也。” 据此,《临川集》在薛昂奉诏编纂,詹大和校订重刻后,由王安石的曾孙王珏,于绍兴辛未年间根据薛昂遗稿、王安石亲笔刻石,再参校各本,又重新刊刻,共一百卷。与詹大和本相比,卷第相同,只在个别诗歌的收录上有所差异。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七,收元刊本《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目录两卷。其解题:“《宋史·艺文志》、《书录解题》同载集一百卷。安石曾孙右朝散大夫、提举两浙西路常平盐茶公事王珏,于绍兴辛未孟秋旦日谨题云:‘曾大父之文籍,旧所刊行,率多舛误。政和中,门下侍郎薛公,宣和中,先伯父大资皆被旨编定,后罹兵火,是书不传。比年临川、龙舒刊行,尚循旧本。珏家藏不备,复求遗稿于薛公家,是正精确,以曾大父亲笔石刻为据。其间参用众本,取舍尤详,至于断缺,则以旧本补校足之,凡百卷,庶广其传云。’瞿氏恬裕斋藏宋刊百卷本。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字,与此本行款同,前有吴澄幼清序,云:‘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 金溪危素好古文,慨公之集零落,搜寻诸本,增补校订之,凡若干卷,比临川、金陵、麻沙、浙西数处旧本,颇为备悉。请予序其成。’又杨士奇跋此书云:‘欧、苏、曾、王四家全集,今书坊皆无刻版,独北京有《临川集》版在国子监旧崇文阁,而所缺十一。用之永乐八年扈从在北京印二本,以一本寄余。既已补录,遂以吴草庐先生所为序冠诸首。’此版心间有嘉靖五年补刊之叶,岂即北京本欤?有宗伯学士之印,韩印世能、玉山世家、潜夫诸印。”据此,丁丙所藏元刊本与瞿氏所藏版本,同为王安石曾孙王珏所刊刻版本系统。元人危素曾收集诸本,增补校订,集成若干卷,吴澄为之序。至明时,有《临川集》版存于北京国子监旧崇文阁,所缺十一,永乐八年以此版刊刻二本。至嘉靖五年又曾补刊过一次《临川集》。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三集部二,收录了王安石的诗文总集多达六个版本。包括: ①刘翰臣藏《王文公集》一百卷(缺卷四至七、三十七至四十七、六十一至六十九,共缺二十四卷。存七十六卷,又目录二卷) ②《王文公文集》一百卷(存卷一至七十)其解题:“宋刊本,版匡高六寸八分,宽四寸八分,半叶十行,每行十七字。白口左右双栏,大字疏朗。序目失去,自卷一至三十六为文,卷三十七至七十为诗,然无碑志哀祭诸体,知是未完本也。卷一第一首为《上皇帝书》,与绍兴本以诗为首者编次不同,《临川集》之异本也。钤有金泽文库、赐芦文库木记。按:余故人颖川君居江淮之交,(谨案:指宝应刘启瑞翰臣。)家藏《王文公文集》。其版式行款正与此同。然余以为视此可贵者有三:原书楮墨精湛,且纸背皆宋人交承启札,笔墨雅丽,真可反复把玩,此可贵者一也。寮本无序目,于是谈者妄生揣测,以为即真赏斋之一百六十卷本而佚其半者。此本目录完全,仍为一百卷,不过次第与绍兴本异耳,而积疑赖此尽释矣,此可贵者二也。寮本缺七十以下各卷,此本缺四至六、三十七至四十七、六十一至六十九,共缺二十四卷,而七十卷以下完然具存,正可补寮本之缺,且必有佚文出罗钞之外者,此可贵者三也。余尝言于东都耆宿,约异时寮本刊行,余当为作缘,俾以目录及后三十卷增入,以尽珠联璧合之美,无使盈盈一水,终古相望,使后人抚卷而增叹也。”据以上二则,王安石诗文集除《临川集》外,还存在着另外一个版本系统,即《王文公文集》,也为一百卷,但在篇章次序上有所差异。但至近代,《王文公文集》保存情况不够好,只剩下了七十余卷。 ③李木斋藏《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其解题:“宋绍兴二十一年两浙西路转运使司王珏刊元明递修本,十二行二十字。有明嘉靖五年补刊字。宋讳,北宋皆缺笔,(构)字注御名。有绍兴辛未王珏题九行,刊于浙西。前有吴澄序,称危素搜寻诸本,增补校订,比临川、金溪、麻沙、浙西诸本,颇为备悉。永乐十五年杨士奇集诸家论说语录于总目后,密行小字,卷末有“嘉靖丁亥秋仲国子监补刊完”牌子。”据此,李木斋藏本与丁丙藏本同属王珏所刊刻版本系统,为元明递修本。 ④王戌文英阁藏宋刊元补元印本《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存目六至九,十八至二十一,二十六至三十四,四十二至五十,五十三至五十八。六十二至七十,七十四至八十一,八十九至一百,计五十九卷) ⑤傅增湘藏《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目录二卷。其解题:“明嘉靖翻宋本,十二行二十字,卷中遇宋帝空格。前绍兴十年黄次山重刊《临川文集》序,次总目。每卷篇目接连本文。” ⑥《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目录两卷。其解题:“明嘉靖翻宋本,十二行二十字。何义门(焯)评点,略有校订。”“内阁宋刻《临川集》其行数字数卷帙与此皆同,唯华中甫真赏斋所藏,独为一百六十卷。此本不知尚在人间否?以中甫之力能重开以传而独之为斋中珍玩,吁!可嘅已。《宣和书谱》载荆公镇金陵,作《精义堂记》,令蔡卞书以进,今此记不见集中,则所遗者宜多矣。东涧遗老《小楼书目》有残本《临川先生集》十六册一卷之一百十四卷,殆与中甫所藏之本相同也。”据此,《临川集》除常见的一百卷版本外,华中甫真赏斋处还存有一百六十卷的版本,此版本与《小楼书目》所收残本《临川先生集》为同一版本。 总概:王安石的诗文总集在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就由 下诏结集。最初是由薛昂奉诏编纂;至宋高宗绍兴十年,詹大和在以往闽、浙二本的基础上校订重刊,黄次山为此本作序;至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王安石曾孙王珏根据薛昂遗稿、王安石亲笔刻石,再参校各本,又重新刊刻。詹大和刻本到明朝时曾复刻,王珏刻本在元明也均有递修和补刊,像元人危素就曾收集诸本,增补校订,集成若干卷,吴澄为之序。书的名称也逐渐由最初的《临川集》演变成了《临川先生文集》。 据各时期的目录书记载,除常见的一百卷版的《临川集》外,还存在着一百三十卷版,一百六十卷版,还有《临川后集》八十卷。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是由于“刊版不一,着录者各据所见”而造成的卷数不一。此外,还存在《临川集》之异本,即《王文公文集》,同为一百卷,但在篇章次序上有所差异,为王安石诗文集的另一版本系统。据傅增湘言,当时为刘翰臣所藏。另,《郡斋读书志》卷五下附志,记载《王荆公诗注》五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记载汪藻撰《临川诗选》一卷,“于《临川集》中录出”;《注荆公集》五十卷。 《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四,经籍七十一记载《注荆公诗》十五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三集部别集类六,收江苏巡抚采进本《王荆公诗注》五十卷。其解题:“原本流传绝少,故近代藏书家俱不著录。海盐张宗松得元人椠本,始为校刊。集中古今体诗,以世行《临川集》校之,增多七十二首。其所佚者,附录卷末。” 《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记载沈钦韩撰《宋王安石荆公文集注》四十四卷。 孙殿起《贩书偶记》卷十三,记载沈钦韩撰《王荆公文集注》八卷,(约宣统年间刊,此版后归刘氏嘉业堂,增刊《王荆公诗集李壁注》,勘误补正四卷) 《藏园群书经眼录》集部二,记载了明刊本徐师曾辑《临川王先生文萃》四卷。李壁所撰三个版本的《王荆公诗注》,包括: ①《王荆文公诗注》五十卷(存十七卷)。其解题:“宋刊本,半叶十行,行十五字,注双行同,注语间有刓补挤写者,各卷后有庚寅增注及抽换之叶,即曾极景建所补也。按:此书宋椠孤本,今藏南浔刘氏嘉业堂,缪艺风(荃孙)曾假影摹,余即以之覆刻,为蜀贤丛书之一。” ②元刊本《王荆文公诗笺注》五十卷(刘辰翁点评)。 ③旧写本《王荆文公诗注》五十卷(存卷一至三,十五至十八,二十三至二十九,四十五至四十七,共十八卷) 总概:后世有不少从《临川集》中录出的选集,以及为其诗文集作注的作品流传。影响较大的是宋代李壁的《王荆公诗注》。其原本流传绝少,张宗松以元刊本为底本,以《临川集》校之。而《王荆公诗注》较通行的《临川集》则多出了七十二首古今体诗。在流传过程中,刘辰翁曾为《王荆公诗注》做过点评,曾极为其补注。 除《文献通考》记载的为十五卷外,其他目录书均记载的卷数为五十卷。有宋刊本、元刊本以及旧写本流传,而宋刊本和旧写本到近代时,仅剩十余卷。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諡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一、全文浏览

[编辑本段]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二、读法参考

[编辑本段]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三、题目意义

[编辑本段]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原文及注解

[编辑本段]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这是虚岁,他其实四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赡养”的表现,“收族”,是“团结”的表现。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为意,传一乡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观之。自是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

五、译文

[编辑本段]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他父亲把诗)传送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仲永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六、作者介绍

[编辑本段]

王安石尽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提点江南东路(治饶州,今江西鄱阳)刑狱,不久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书》,力言当从培养、使用人才的各个环节着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财、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实为后来变法的早期纲领或理论雏形。仁宗赞其文才,拔为知制诰,然对改革不加采纳。再上《时政疏》(又名《本朝百年无事札》;一说呈于熙宁元年,神宗时,强烈呼吁及时改革,“有为之日,莫急于今日;过今日臣恐有无所及之忧”。嘉佑八年(1063)仁宗死,不久母丧回江宁守制,离职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 (1021~1086) 北宋大臣。唐宋八大家之一。原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生于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号半山。父王益,进士出身,长期在今江西、广东诸州县任职,卒于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通判任上,全家举迁后久贫口众”不愿就翰林馆职,其间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坚请离京出任东南地方官吏,“得

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吕惠卿与曾布互争失和,神宗权罢新法,愤而辞职凡六次,出知江宁府,离相位而去。次年二月,复相,终因与神宗不合,变法进展困难,一年不到,再次辞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封爵荆国公。晚年好佛,闲赋以著述《字说》为娱,仍不忘变法。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次年,哲宗改元“元佑”,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先后罢免役、青苗法。次年四月病逝。谥“文”,故史称“王文公”。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及《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辑本等传世,余佚。

七、重点词句解释

[编辑本段]

一、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诧异

6借旁近:就近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题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主旨;

11观:看;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者:的地方;

16稍稍:渐渐;

17或:有人;

18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名词动用(请客);

19邑人:同县的人;

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

22扳:通“攀”,牵,引;

23环谒:四处拜访;

24使:让;

25从:跟从;

26称:相当;

27闻:名声

28泯然:完全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1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2固:本来。

33文理:文采和道理。

34利:认为……有利可图。意动用法

35可:值得。

36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7谒:谒见,拜访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向邻居借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以诗把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诗的内容。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定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硬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以成为普通人。

八、人教版教材参考

[编辑本段]

一、整体把握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

王安石简介

简介:王安石,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延寿乡(今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