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酒泄泻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伤酒泄泻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伤酒泄泻的穴位 2 治疗伤酒泄泻的方剂 3 治疗伤酒泄泻的中成药 4 伤酒泄泻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伤酒泄泻 1 拼音

shāng jiǔ xiè xiè

2 英文参考

alcoholic diarrhe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伤酒泄泻为病证名[1]。见《医略六书·泄泻》。又称酒泄[1]。酒泄又称酒湿泄、纵酒泄泻、伤酒泄泻[2]。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因饮酒过度,损伤脾胃所致[2]。有寒热之分[2]。《不居集·酒伤》:“人但知酒有湿热,而不知酒有寒湿也。”有善饮而先天禀厚者,大便泄泻,若一日不泻,反觉闷热,此属湿热[2]。治宜清利,用四苓散、大分清饮、葛花解酲汤、酒蒸黄连丸之类[2]。多饮酒而阳气虚弱者,酒湿从寒化,症见饮食渐减,形体渐瘦,困倦畏寒,泄泻日久,或五更作泄,或秋冬加剧,脉多弦细[2]。治宜培补脾肾、温化寒湿,用平胃散、补中益气汤、理中汤、八味丸、胃关煎等方[2]。

4

概说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一种。其变主要在脾、胃与大、小肠,临床上根据 况及程长短,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泄泻多因内伤饮食,外受寒湿,以致传导功能失调;或因夏秋感受湿热所致。慢性泄泻多因脾肾阳虚,运会失常所致。 泄泻多见于急、慢性、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结核、神经官能性腹泻等。

病因病机 (一)急性泄泻 1、寒湿:寒湿侵及肠胃,脾胃升降失司,水湿下注大肠而泄泻。 2、湿热:夏秋季节伤于暑热,留于肠胃,传导失常而泄泻。 3、伤食:暴饮暴食,或食不洁之物,或过食生冷,肥甘,致食滞中焦,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而致泄泻。 (二)慢性泄泻 1、脾虚:脾阳不足,运化无力,水湿内停,留于肠胃而成泄泻。 2、肾虚:肾阳不足,无以温化,水湿内停而作泄泻。

辨证 (一)急性泄泻 1、寒湿 主证:泄泻清稀,腹痛肠鸣,喜温畏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脉多沉迟。 2、湿热 主证:腹痛即泻,泻下黄糜热臭, 灼热,小便短赤,或兼身热,口渴等症,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3、饮食所伤 主证:泻下粪便臭如败卵,腹痛肠鸣,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气不欲食,舌苔垢浊,脉象滑数或弦。 治法:取足阳明经穴为主。寒湿证并用(或膈姜灸)以温中利湿;湿热证针刺用泻法,以清热利湿;饮食所伤,针刺用泻法,以调中消导。 处方:天枢 随证配穴:寒湿:加中脘、关元;湿热;曲池、阴陵泉;饮食所伤:内关、梁门。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整大肠的传导功能;为胃经合穴,可通调胃腑气机;中脘、关元可温中散寒祛湿浊以止泻;曲池清阳明之热,阳陵泉利小便以除湿,二穴合用以清肠胃之热治湿热之泄泻;饮食所伤针内关通调三焦气机,梁门以消食导滞,二穴共收调中消导之效。 (二)慢性泄泻 1、脾虚 主证:大便溏薄,甚则完谷不化,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炎苔白。脉弱无力。 2、肾虚 主证:每天黎明之前即泻,肠鸣腹痛,泻后则安、腹部凉,时有,下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取任脉、及脾胃经穴为主。针用补法及灸法,以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处方:中脘 天枢 关元 地机 随证配穴:脾虚:脾俞、太白;肾虚:肾俞、太溪。 方义:中脘腑会,又为胃之募穴,健有调肠止泻;天枢大肠募穴,调肠以止泻;关元温肾,足三里健胃,地机健脾,三穴共收温中散寒止泻之效;脾阳虚加灸脾俞、太白以健脾温阳,肾虚加肾俞、太溪以温肾止泻。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穴:大肠 胃 方法:轻 留针20min。 2、拔火罐 取穴:天枢 关元 大肠俞 小肠俞 方法:留罐10min,日二次。

泄泻

湿痰为湿浊内停日久而产生的痰证。又称痰湿。多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停聚而成痰。症见痰多而稀白、胸闷或恶心、喘咳、舌体胖而苔滑腻等。湿痰则为痰证之一。湿痰有外感、内伤之分。《医学入门》卷五:“生于脾,多四肢倦怠,或腹痛、肿胀、泄泻,名曰湿痰。”当予化痰利湿,宜山精丸、三仙丸,或以二陈汤加苡仁、竹茹、杭芍、山药。《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在脾曰湿痰,其色黄,滑而易出,多倦怠,软弱喜卧,腹胀食滞,脉必缓,宜白术丸;或挟虚,宜六君子汤;挟食,宜保和丸;挟暑,宜消暑丸;挟惊,宜妙应丸。各宜从脾分治。”由此可见,湿痰其病重在脾经,故又有脾经湿痰之称。

详见百科词条:湿痰 [ 最后修订于2015/7/6 21:21:23 共28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问: 泄泻·寒湿证有什么症状?吃什么好得快?

答:

泄泻·寒湿证(diarrhea with colddamp syndrome[1])又称寒湿泄泻,是指感受寒湿,以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2]。

泄泻·寒湿证常见以下症状:

患者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3][4]。

这是寒湿中阻,困遏脾阳的表现:外感寒湿或风寒之邪,侵袭肠胃,或过食生冷,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饮食不化,传导失司,故大便清稀。寒湿内盛,肠胃气机受阻,则腹痛肠鸣。寒湿困脾,则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痰痛,是风寒外束之征。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内盛之象。[3][4]

泄泻·寒湿证治宜散寒化湿止泻[4]。

泄泻·寒湿证患者常吃干姜、高良姜、红枣、红糖、生姜、胡椒等好得快[4]。

建议泄泻·寒湿证患者使用以下食疗方进行食疗[4]:

1.姜茶饮(《圣济总录》):绿茶10g,干姜3g。干姜切丝,与绿茶一同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泡,温浸片刻。趁热频服饮用。

2.干姜粥(《寿世青编》):干姜、高良姜各3g,粳米50~100g。水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成粥,乘温热服。

3.生姜胡椒红糖水(《中国药膳学》):生姜10g,胡椒10粒,红糖适量。生姜切片,胡椒捣碎,与红糖一同水煎饮用。

泄泻(diarrhea[1][5])为病名[6]。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6],又称下利(汉唐时期)[3]。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3]。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3]。

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7][8]。

泄泻现常分为外感泄泻、内伤泄泻、久泻等进行辨治,详见泄泻条。

泄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暴泻

寒湿泄泻——舌胖大

主症:泄泻,恶心,呕吐。

湿浊蒙窍:头晕;

舌尖中部凹陷:为咽部气血亏虚,多为慢性咽炎之征;

舌两侧质红:为肝胆火盛则爱着急,爱上火;

舌根淡有裂痕:为肾阳不足,脾虚湿盛则腹泻。

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法散寒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处方

紫苏、白芷、厚朴、藿香(后下)、大腹皮、木香、半夏、苍术、陈皮、茯苓、泽泻、白术。

7剂,水煎服,日1剂

本方既可解表和中散寒,又能理气化湿,除满健脾,适用于外感寒邪,内伤湿滞的泻下清稀、腹痛肠鸣、恶寒头痛之证。

方解

藿香——散寒化湿,芳香化浊;紫苏、白芷——解表散寒;厚朴、大腹皮、木香——理气消满燥湿;半夏、苍术、陈皮——理气化湿;茯苓、泽泻、白术——健脾畅中,利小便以实大便

临床症状

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伴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饮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食南瓜、鲤鱼茯苓荠菜金针菜等祛湿类食物,辣椒韭菜鲢鱼草鱼姜花椒茴香红糖等温里散寒的食物。

(2)忌食食物

少食或忌食如鸭蛋、鸭血、马肉、猪肠、猪脑猪髓、獭肉、蟹、蛤蜊、田螺螺蛳、蚌肉、蚬肉、牡蛎肉、鳢鱼、柿子、柿饼、柚子、香蕉、桑椹、阳桃、猕猴桃、甘蔗、西瓜、青苦瓜、甜瓜、荸荠、番茄、马齿菜、蕹菜落葵、莼菜、发菜、蕺菜、竹笋、生藕、瓠子、菜瓜、海带、紫菜海藻、地耳、草菇等寒性食品。

伤酒泄泻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伤酒泄泻的穴位 2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