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秦孟子的人性论是什么
孟子人性论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道德属性。
李存山曾指“孟子所讲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区别其他物类的特性”,张岱年认为,“孟子讲性最注重对物类之不同。”在反驳告子提出的“生之谓性”时,孟子提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即人性和兽性是有区别的。那么这种区别源自哪里?孟子进一步指出“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意思是,禽兽和人都有吃、感官等生理需求,而人区别于动物还有精神的需求,坚持这种精神需求(人性)就会成为君子,抛弃这种精神需求(人性)就会成为庶民甚至是禽兽。对于人性的定义,孟子进一步指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强调了仁义礼智是人类固有的本性,是君子与禽兽之间的差别。换言之,人有“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vii
第二,人性的共同规律是善的。
徐复观说“因心善是‘天之所与我者’,所以心善即是性善,而孟子便专从心的作用来指证性善”。首先,人性是有规律的,孟子认为,凡是同类者都有相似之处,人也不例外。其次,面对告子“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的追问,孟子回答“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意思是,人性的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同样,人没有不善的。即使有所改变也是外力造成,并非本性。此外,孟子强调,“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认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都是善的表现,因此人性本善。
第三,人性善是一种倾向,转化为现实需要后天努力。
孟子所讲的善只是一种存在于先天的良知良能,只是一种倾向和可能性,要实现还需要在后天加强道德修养。首先,从“心”开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即,如果能够扩充“四心”就能够保天下,如果不能连赡养父母都会成问题。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强思考,“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强调了用心思考就能得到善性;二是要加强学习,“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强调了仁是善心,义是正路,可以通过求学请教召回丢失的善心;三是要加强保养,“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强调注重心的保养。其次,从“性”开始,一是要知本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viii强调尽善心,悟本性,懂天命,指出以善心和本性对待天命是正常方法;二是学养性,“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ix强调要通过减少欲望修养内心。
人性是指人类具有的普遍、基础的心理、行为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特点和本质。它包括人类固有的天性、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人性表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但其本质和基本规律是普遍存在的。人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如善良、同情心、理解力等,也有消极的一面,如自私、贪婪、狭隘等。人性的表现受到外部环境和内在修养的影响,通过不断的教育和自我反思,人们可以不断塑造和完善自己的人性。
人性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近义词:人道、本性
反义词:兽性
成语用法:作状语、谓语、定语。
示例: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实施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成语出处:《孟子·告子上》:“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人性例句
1、卡尔·马克思关于人性的书在这个问题上非常详细。
2、她对这些图像中人性的消失深感震惊。
3、美的意象丰富多彩,美无处不在,人性具有对美的普遍要求。
4、性暴力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极度扭曲。
5、她的天性是恨别人的人性弱点,而不是忽视他们。
6、你把你的人性出卖给了一个错觉。
7、他提醒我们什么是人类共同的人性。
8、作为一个人,我向所有的人呼吁:记住你们的人性,忘掉其余的一切。
9、这就是他们如何宣扬他们的人性。
10、书中有些最动人的时刻不是集中在抒写马克思与妻子和女儿的关系上,而是他的友谊;也许,在这些时候,他才充分展示其通情达理的人性一面。
—人性
人性就是人的本能。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会形成两个本能: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本能即本性,它是支配人行为最强大、最根本的原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驱动人类行为的所有心理动机,最初都源于自己的欲望,只是在追求利益的方式上,会有善恶之别,从而形成可相互转化的善人与恶人。
从社会层面观察人的行为,任何人都有善恶一体两面,相互制约。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全面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
人生在世,无论人性之善还是人性之恶,其都包含利己成分,可人不会只为利益而活,不然即不会有高尚的道德,以道德层次划分:舍己为人是为大善,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损人不利己是为大恶。以利人之名,行利己之实,为伪善;以利己之名,行利人之实,为伪恶。
人性不可解放,一但彻底解放人性,则人性之恶无从制约。人性亦不可压抑,压抑人性的结果,只能是积累仇恨束缚创造力。
看了N多关于“人性”的说法得出我的看法:
关于人性的说法、著作、论断很多,胡言乱语也太多,大都为了解释一个别的什么“思想”、“主义”,就把“人性”说的天花乱坠,深奥无比;更气人的,别人问他什么是人性,他回答一堆关于人性的善、人性的恶、就是不说人性的定义
窃认为人性这个“物”并不存在,人性是唯心的,人性是人群的一种外在共同表达,人性和道德有一定的关系
这里特地说明:唯物和唯心是解释世界互不可缺的两种学说
1 人性是人群在自然界和社会里的一种共同表达,包括生物学、动物学和其他的自然特征,也包括凝聚各种人际关系的社会特征
2 因为每个个体的人都不一样,每个人的个性不会完全符合所在人群的集体表达,所以个性不是人性
3 个人不依人性而存在,人性依人群而存在
4 把人置于不同的情境里,就会具有不同的人性表达比如在家庭关系里的人性和在工作单位里的人性,表达会有所不同
5 在不同情境里人性表达的共同部分,或者说大多数人认可和表达出来的主要特征,就是当时当地当情境的规范表达,可以被解释为道德
6 作为个体的人,应该充分认识所在群体和所处情境的道德规范表达,用来修身养性,提高自我
7 马克老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唯心色彩浓厚,被片面用于阶级分析理论
中国先秦孟子的人性论是什么
本文2023-10-15 18:13: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4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