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分温再服是什么意思
金匮要略分温再服的意思——用温性、热性药物,振奋人体阳气,驱除寒邪以治疗寒证的治疗。在煎中药的时候煎过一服药,煎好了以后分几次服用的意思,等到下一次可以将药物热一下再继续的服用。指早上,中午,晚上各一次。
作品简介
《金匮要略》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张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证脉治,论述精要,为读者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内科病证,诸如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40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疮、刀斧伤等病证。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业医者分析比较,学习掌握治疗中的圆机活法。此外,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
《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的首位。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
《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写作背景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希望张仲景能够在朝廷谋得一官半职。古时的人以不忠不孝为最大耻辱,尽管张仲景很不情愿,但也不愿违背父命,落下一个不孝之子的名声。因此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举孝廉,进入官场。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张仲景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看到百姓对他非常信任,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他大量采集民间验方,进行认真研究。有时甚至不畏路途遥远,拜师取经。有一次他听说襄阳城里同济堂有个绰号"王神仙"的名医,对治疗扼背疮很有经验。他立即带着行李,长途跋涉几百里,去拜"王神仙"为师。对"王神仙"在药性、医道各方面的独到之处都用心学习研究,获益很大。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俗话说,"大兵之后,必有灾年"。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如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一些庸医便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和病人相对片刻,便开方抓药,只知道赚昧心钱。更多的人,虽师承名医,却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张仲景对这些人非常气愤,痛加斥责,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从此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并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
这时候,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张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难回。于是他就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到建安十五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中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张仲景写成该书后仍专心研究医学,直到与世长辞。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的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略方论序
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它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急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核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华佗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 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上。
作品目录
金匮要略序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杂疗方第二十三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作品价值
《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热病的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它属于祖国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林亿谓其"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本书特点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是一部以内科杂病为主的临床专著。东汉张仲景撰于三世纪初。仲景原撰《伤寒杂病论》,经西晋王叔和编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根据王洙在馆阁中发现的蠹简文字,重新加以整理编校,取其中杂病为主的内容,改名《金匮要略方论》。书中附有一些东汉以后医家的方论。
荣誉
《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规范
《金匮要略》除汤、丸、散剂内服和针灸治疗外,还载述了温熨、坐约、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外治法,为临床治疗学和保健卫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记载的若干急救卒死治法,特别是对自缢,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药疗、食疗、按摩、吹耳外治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操作规程符合科学性。
《金匮要略》自北宋刊行后,历代均有刻本传世。其中常见的有明代赵开美刻本。历代注释和研究《金匮要略》的著作亦颇多,但远远不如《伤寒论》。
作者简介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卒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之全,寿以养天年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鱼腥苇茎汤的用法用量 26 加减 27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鱼腥苇茎汤 1 拼音
yú xīng wěi jīng tāng
2 《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21 方名鱼腥苇茎汤
22 组成鱼腥草30g,苇茎30g,冬瓜仁30g,苡仁30g,桃仁9g,银花30g,桔梗9g,黄芩12g,红藤15g,甘草6g。
23 功效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24 主治肺痈(热毒壅肺,血瘀成痈型)。
25 鱼腥苇茎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6 加减上方治肺痈可酌加连翘、蒲公英、败酱草、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药;热盛烦躁,咯痰黄稠、恶臭,可加黄连、山栀、桑白皮、地骨皮、海蛤壳、淡竹沥、胆南星以清热化痰;热毒瘀结,痰味腥臭者,合犀黄丸解毒化瘀;咳嗽痰多,胸胀喘满,可加瓜蒌皮、贝母、淡竹沥、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涤痰去壅;烦渴者,胃液受损,以知母、天花粉、石斛清热生津;高热伤阴,损入血络见心烦咯吐脓血,可加百合、麦冬、阿胶;胸痛,加全瓜蒌、枳壳、丹参、乳香、没药、赤芍、玄胡、郁金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大便秘结为瘀热入腑可加生大黄清热通腑。
27 各家论述鱼腥草解毒排脓,苇茎(芦根)清肺泄热,为治肺痈之要药;冬瓜仁涤痰排脓;苡仁清热渗湿排脓;桃仁活血祛瘀行滞;双花清热解毒;红藤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黄芩清肺中热;桔梗、甘草宣肺祛痰,排脓消痈,善开肺中郁闭,通肺气之壅滞。本方对于热壅血分,瘀热瘀血互结成脓,无论将成及已成者均可服用。
古籍中的鱼腥苇茎汤 《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七窍门下]皮肤。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苇茎汤主之。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饮也。针灸皮肤索泽,取足少阳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皮肤]皮肤索泽,则病体无膏泽,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饮也。(全文见诊法。)《医学纲目》明楼
《本经逢原》:[卷二隰草部]芦根中空,专于利窍,善治肺痈,吐脓血臭痰。《千金》苇茎汤以之为君,服之热毒从小便泄去最捷;芦花煮汁治干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四]芦根一百陈皮茯苓水煎,取汗。治骨蒸肺痿。(诸方第一。)苇茎汤芦茎(二升,水入煎汁五升)入桃仁(五十粒)薏仁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皮肤痰的形成:
当气管、支气管和肺受到有害因素的刺激或致病菌感染而发生炎症时,呼吸道的黏膜充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扩张,渗出增加,黏膜层的杯状细胞和黏膜下层的腺体增生肥大;
若黏液分泌过多,就加重了纤毛柱状上皮的负担,不利于黏液的排出,在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下,产生一些变性坏死组织细胞,潴留在支气管内,黏液和这些变性坏死的组织细胞就也构成了痰。
痰的含义:
气管、支气管的内壁都覆盖着一层黏膜,由纤毛柱状上皮和杯状细胞组成,在黏膜下层含较多的黏液腺和浆液腺,腺体导管开口于黏膜表面。正常情况下,杯状细胞和腺体分泌少量黏液覆盖在黏膜层表面,对黏膜起保护作用,可保持气管黏膜的湿润;
以便把吸入气管、支气管内的尘埃颗粒、细菌等黏附住,阻挡其进入肺组织深处,然后,再借助于纤毛柱状上皮的纤毛摆动,把它们排到气管上端的喉头部位,经口腔咯出,即为痰。
扩展资料:
痰是一种由许多成分组成的物质。它的高液体含量是上皮对离子和水转运的结果,而它的大分子主要来源于血液的漏出或局部分泌细胞的产物。
痰的粘稠度:
1、痰液的粘稠度增加主要是由于痰中的酸性糖蛋白含量增加有关,这是由于糖蛋白分子依靠不同的键(如二硫键、氢键等)交叉联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凝胶网。
2、痰液含有电解质,其中Ca2+含量高,可以增加粘稠度。呼吸道感染时,由于大量炎症细胞的核破坏而产生的DNA亦使痰液的粘稠度显著提高,形成所谓脓痰,不易排出。
3、痰的pH也影响其粘稠度,酸性液体中痰的粘稠度增加,而碱性液体中痰的粘稠度降低。
痰的影响:
1、咳、痰、喘、炎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主征。下呼吸道感染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感染主要的是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多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引起,是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常见于寒冷季节。
2、当呼吸道发生炎症病变时,呼吸道液体的成分就会发生改变,形成痰液。痰液中包含粘液、异物、病原微生物,各种炎症细胞及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细胞等成分。
3、痰液中液体主要是由支气管粘膜上皮的分泌粘液的腺体和杯状细胞分泌的。腺体的分泌受迷走神经支配,刺激迷走神经可以促使腺体分泌增加,杯状细胞除了也受迷走神经支配外,在直接受到吸入的干燥空气、刺激性气体等刺激后亦分泌增加。
4、在慢性气管炎等疾病时,气管支气管内的腺体肥大,杯状细胞增多,分泌物的量显著增加,并且其粘稠度也大为增加,而气管粘膜的纤毛运动减弱,造成痰液清除功能受阻,粘液不易排出。
参考资料:-痰
目录 1 拼音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千金》卷十七 31 方名 32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的别名 33 组成 34 主治 35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的用法用量 36 各家论述 3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1 拼音
guì zhī qù sháo yào jiā zào jiá tāng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21 处方
桂枝 生姜各9克 甘草6克 皂荚1挺大枣12枚
22 制法上五味,哎咀。
23 功能主治治肺痈,吐涎沫,初起有表邪者。
24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服。
25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
3 《千金》卷十七 31 方名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32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的别名桂枝皂荚汤
33 组成桂枝3两,生姜3两,甘草2两,皂荚1挺,大枣12枚。
34 主治肺痿吐涎沫不止。
35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
36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桂枝汤和营卫药,《千金》去芍药之酸收;参入皂荚1味,即《金匮》皂荚丸,不用蜜丸,而入汤液,然不若用汤送丸,不使皂荚之味棘喉,尤为得宜。此唯肥盛多湿浊垢支塞肺胃者,方为合剂;若瘦人津液素槁,虽有痰血,亦难胜皂荚之荡涤也。
37 附注桂枝皂荚汤(《赤水玄珠》卷七)。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张氏医通》:[卷四诸气门下]肺痈微贱而忽诸。若因外感所触而成。当取用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最佳。足可补仲景之未迨也。咳而胸满振寒。
《药征续编》:[卷下]皂荚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皂荚丸。上二方。《药征续编》
《金匮要略浅注》:[卷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二
《金匮要略心典》:[卷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二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卷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目录 1 拼音 2 《脉症正宗》卷一:肺痈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肺痈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汉药神效方》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肺痈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肺痈汤 1 拼音
fèi yōng tāng
2 《脉症正宗》卷一:肺痈汤21 处方
当归2钱,白芍1钱,天冬2钱,阿胶1钱,苡仁1钱,银花1钱,连翘8分,桔梗8分。
22 功能主治肺痈。
23 肺痈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24 摘录
《脉症正宗》卷一
3 《汉药神效方》 31 方名
肺痈汤
32 组成甘草6分,桔梗6分,贝母5分,瓜蒌根5分,杏仁4分,白芥子3分,生姜2分。
33 主治肺痈。
34 肺痈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古籍中的肺痈汤 《验方新编》:[卷十七鼻部]鼻出臭气或鼻脓腥臭用秤星树根常煎水服之。若成肺痈者,再用白芨研末,米汤调下。《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四十五肺痈证]治法《要略》治肺痈,先用小青龙汤一剂以解表之风寒,然后以大枣泻肺汤、桔梗汤之类次第选用。肺痈用太乙膏丸服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四十五肺痈证]药方一方∶治肺痈心胸甲错,用苇叶煎汤,时时呷服,当茶饮妙。一方∶治肺痈久不敛口,用合欢树皮、(即槿树皮,
《医学心悟》:[卷三虚劳]戊字号方治肺痿肺痈。久咳不止,时吐白沫,如米粥者,名曰肺痿,此火盛金伤,肺热而金化也保和汤主之。咳嗽吐脓血,
《滇南本草》:[第一卷]鱼腥草金匮要略分温再服是什么意思
本文2023-10-15 18:33: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4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