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与神农氏的关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6收藏

后稷与神农氏的关系,第1张

后稷是神农氏的后代。

根据传说,后稷是神农氏的后裔,也是黄帝的孙子。他在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继承神农氏的农业技术和智慧,致力于农业的发展和推广。后稷,又称为神农后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神和谷物之神。他被尊奉为农业文明的发展者和农作物的守护神。

后稷的传说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代表着人类对农业的探索和发展,同时也象征着对自然的尊重和感恩。他的形象和故事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中,成为了中国农耕文明的象征之一。

神农氏,又称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之一。据传,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的农业神,也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他被尊奉为农业文明的创始人和农业技术的发明者。他的医术被后世奉为神圣,被尊称为中医药学的祖师。

神农氏的出生和生平事迹在传说中有多种版本。其中最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神农氏是黄帝的尊号,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被尊奉为人类文明的创始者。发明了农具、耕作方法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农产品。

后稷在古代社会的影响

后稷的传说和形象也广泛地融入了古代的艺术作品和文化符号中。他常被描绘为一个年轻而英俊的男子,手持农具或谷物,象征着农业的繁荣和丰收。他的形象出现在古代的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作品中,成为了农耕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后稷的故事和传说也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农业文明的发展者,人们将他的智慧和农业技术传承下来,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和发展。后稷的传说也促进了人们对农业的重视和尊重,加强了农民的地位和社会地位。

弃,姬姓,名弃,又称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运城稷山县),帝舜时,黎民百姓缺粮,帝命令他播种百谷,并封他于邰(相传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西南),号曰“后稷”,另外赐姓姬氏。

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所以他叫“弃”。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相传稷王曾于县境南陲的中条山中教民稼穑,后称此山为稷王山,属晋,汉为河东郡闻喜县地,北魏太和十一年置高凉县,遂于隋开皇十八年改高凉县为稷山县。后人称之为农稷帝君、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稷神,是中国传统史籍记载的周族姬姓始祖。周人崇后稷为“祖灵”、“稷神”,以郊礼祭祀。

《诗经·大雅·生民》讲述了周族关于天生后稷的起源神话。诗中载周族的始祖母有邰氏之女,姜嫄(一作姜原),一说为帝喾高辛氏的正妃,本来无子,于是她祭祀上帝求子,而后她在野外踏到了上帝脚印的大指处,感到喜悦,不久便怀上了后稷。怀胎满月,顺利分娩,证明上帝安乐地接受了姜嫄的祭祀。生后不久后稷被放置在狭隘的巷道上,受到了路过的牲畜的保育养护;又被放在森林里,得到了伐木人的照料;最后被置于冻实的河冰面上,又有飞鸟用双翅覆盖掩护他。这些都说明后稷得到了上帝神灵的保佑。后人不解后稷为何三次被母弃置于外,造出姜嫄“生子以为不详弃之”的解释,故而后稷得名“弃”。“弃”之名最早出现于《国语》、《礼记》和《左传》,这个误解当在春秋战国已经形成。胡承珙、顾颉刚等引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关于宋平公夫人的初生女“以异见弃”所以被弃于堤下的记述,认为战国时人可能据此拘牵《生民》的神话故事,给后稷赋名“弃”。《史记·周本纪》亦有类似记载,姜嫄弃子后又感其神奇,遂养育成人,然因初欲弃之,故而名为“弃”。

后稷长到能够爬行时就会自己寻觅食物。幼年时便有伟人的高远志向,他玩游戏时 后稷简介 ,喜欢种植大豆、小米、麻、麦、小瓜等,种出来的庄稼长得都很茂盛。到弃长大成人后,喜欢耕田做农事,观察什么样的土地适宜种什么,发现适宜种庄稼的地方就在那里种植和收获,民众都来向他学习。如此他在母亲有邰氏成家立业。司马迁的《周本纪》根据《尚书·尧典》及《尚书·皋陶谟》篇载“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帝尧闻知弃懂得稼穑之道,便举用他为“农师”。帝舜时,黎民百姓缺粮,帝命令他播种百谷,并封他于邰(相传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西南),号曰“后稷”,另外赐姓姬氏。后稷弃死后,传位于子不窋(讹作不窟)。然而《尧典》、《皋陶谟》篇均为春秋战国之作,属于根据故事传说的拟作,不可当作实录看待。

《国语·鲁语上》载“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礼记·祭法》则载“夏之衰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对比之下,后稷弃作为商代或夏衰商兴之际的人物更合乎情理,“‘兴’当‘衰’字之误”。倘若后稷是唐虞夏时期的人物,其后有记载的先公只有十五世,且一世一人,然而后稷弃至文王昌十五世先公跨越唐虞夏商千二百余年、三十余世。唐·孔颖达指出,“稷至文王为十五世,计虞及夏殷周有千二百岁,每世在位皆八十许年,乃可充其数耳。命之短长,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许载,子必将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推之,实难据信。”后世史学家对此矛盾提出了多种解释,但因年代久远且史籍文献匮乏,大多为推揣臆测,暂时没有可靠依据。根据《国语·鲁语上》的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韦昭注言,“柱为后稷,自夏以上祀之”,说明在烈山氏时代,柱是位稼穑能人,后人祭祀他为稷神“后稷”,而在周代,“后稷”一词已成为农官称谓。杨宽等认为“后稷”原是稷神的称谓 后稷简介 ,如同西周时称土地之神为“后土”,“后”是对地下神祇的尊称,对应上天的“帝”。“后稷”成为农官之长的名位,乃是后世推崇稷神的缘故。把后稷说成是虞夏时期的农官人物,以及其后代世世承当后稷,实际是后起的远古史传说。又有解释说不窋并非后稷弃之子,《周本纪》载“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谯周说这是“失其代数”的缘故,认为后稷之后有世系脱落的可能。汉代《史记·刘敬列传》、《汉书·娄敬传》述,“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若属实则《史记》所载后稷至公刘四世间应当有十余世。或说“后稷”是虞夏时期的农官名位,周族首领世代担任后稷,并非单指一人。《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帝俊生后稷,帝俊源自上古上帝神话,与殷墟卜辞所见之“高祖夋”相同,又解释为帝喾或帝舜。其中所谓“稷降以百谷”便是后稷由天上降下谷物种子的神话故事。又载“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不清是稷之侄或稷之子,然而《山海经·海内经》又称叔均乃稷之孙。

周代禘、郊、祖、宗、报五种祭礼之郊祭的祭祀对象便是后稷。展禽说商代郊祭祭祀商先公冥因其“勤其官而水死”,而“稷勤百谷而山死”。郊祭要求祭祀牲口于国都南郊,《尚书·召诰》载营建东都雒邑时曾“用牲于南郊,牛二。”《史记·殷本纪》引《尚书·汤诰》篇统称大禹、皋陶、后稷为“三公”,评价他们“久劳于外,其有功于民,民乃有安。”《尚书·吕刑》并列伯夷、大禹、后稷为“三后”,评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

zhú

《史记》所说“后稷卒,子不窋立”,这个后稷是指弃本人,还是指弃的后代继任后稷者二、不窋何时奔戎狄为什么要奔戎狄三、戎狄在什么地方不窋为什么选择了戎狄四、不窋在戎狄都干了些什么这几个问题弄清楚了,不仅结论自明,我们还会充分认识不窋的伟大人格和他对周人部族的发展所起的奠基作用以及对我国农耕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这对了解和认识庆阳至关重要。

第一个问题:不窋是谁的儿子要弄清不窋是谁的儿子,必须先解开“后稷卒,子不窋立”这句话的含义。这里所说的后稷究竟是不是弃,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后稷是弃一个人的特定和专用的名称,弃就是后稷,后稷就是弃,除此之外再无他人。《史记》所说的“后稷卒”,就指的是弃死去,不窋就是后稷的亲生儿子。另一种说法认为,不窋不是弃的儿子,而是弃之后世任后稷者。后稷本是官名,即农官。姬弃是人名,是第一个后稷的名字。根据时间推算,弃之后至不窋,应有十多代后稷相继位,即《国语·周语》所说的“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显然,这后一种说法是符合实际的。《史记·周本纪》曰:“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农耕,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这段话清楚不过地说明,姬弃有名有姓,而后稷只是他的官名。三国西蜀学者谯周根据《国语·周语》关于“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的记载,解释说:“言世后稷,是失其代数。”这还说明后稷不仅尧时有,舜时有,虞夏年间世世有,这就不是一个人可担当得了的,只不过下传各代不知姓名就是了。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中国史纲》①中说:“史记谓:弃曾为尧之农师,舜之后稷”。这说明他是赞同弃是人名、后稷是官名之说的。《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曰:“稷,田正也!”正是长也,田正者即田官之长。中国多数词典对“后”的解释:一是帝王的妻称后,二是很古时候把君主叫后。后稷的“后”也长官的意思。。清《庆阳府志》曰:“舜封后稷于邰,子孙实世稷官,服事虞夏,传至不窋”。由此,我们肯定地说:后稷是虞夏时代农官的名称,并非弃一个人的专用名称。第一代后稷叫姬弃,而此后则有官无名,失其代数也。而不窋就是最后一个后稷所生的儿子,而他自己也作了最后一代后稷。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洛阳后期又分三周(即:东周洛阳首都里的周王室,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62死前,封弟弟姬揭为桓公都河南,史称西周位于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周朝末代帝王周赧王后来迁于此,西周桓公死后,他的儿子威公即位。威公死,他的儿子惠公即位,惠公封他的小儿子另外到巩城立国河南省巩县,也称东周。另外还有周武王灭商的镐京宗周西安市长安区西北)。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其中共和有14年);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两周共有三十七位帝王(西周十二王,东周二十五王),约延续792年。

  司马迁的原文如下: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於豳。

  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於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於行义,诸侯顺之。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史记.周本记第四》)。

  许雨浓的译文如下:

  周国祖先后稷(稷指粟或黍属。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的小名叫“弃”。他的母亲是“有台氏”部落首领的女儿,大家称她为“姜源”。姜源是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帝后。

  也就是说,后稷的母亲“姜源”与殷的祖先“子契”的母亲简狄,都是帝喾的妻子,只不过子契的母亲是帝喾的次妃,算起来后稷与子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一天,姜源到野外看到一个巨人的足迹,她的芳心跳动不已,脸上露出了害羞的笑意。她认为留下足迹的人才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因此想将自己的脚与巨人的脚印合在一起。等她犹豫再三,见四周无人时,她才勇敢地将自己的玉脚与巨人的足迹合上,那一瞬间的感觉让她浑身飘然,这样,姜源怀孕了。

  姜源怀孕十月后,生了一个儿子,她以为不吉祥。于是,把这个神话儿子抛弃在狭窄的小巷中。然而,不管是马还是牛经过小巷时都不踩他。姜源觉得奇怪,又把婴儿抛弃在森林里,正好森林来了一群人,她只好将婴儿抱走,重新抛弃到水渠的冰上(想让婴儿冻死);结果一些飞鸟看到这可怜的婴儿,用羽翼盖在小生命的身上。经过这番折腾,姜源以为是神在帮这个弃婴,才决定把他养大成人。她看到自己的儿子一天天成长,想给他取一个小名。她思来想去,觉得这个儿子是自己开始要抛弃的,所以取名为“弃”。

  再说弃从小就有大志,他还是三岁的小孩时,就喜欢种植谷物和桑麻,而且是苗儿茁壮,结下了累累的硕果。等弃长大成人,喜欢上了农耕。其本领是——知道什么土质种什么样的庄稼,导致农夫学习种植技术都要来请教他。

  尧帝听说这件事后,推选弃当了中科院农耕院士。让弃像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研究水稻杂交一样、潜心研究农业技术,天下人因为他都得到了利益。

  到了舜帝时,舜帝对这位农业战线上的大功臣说:“弃呀,天下百姓因水旱之灾开始忍饥挨饿,你以后研究农作物的课题时,是不是对各种谷物都能准确地定下播种的时间?”

  舜帝说完,为了表示自己对这位科学家的大力支持,把弃的封地定在了邰(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给他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后稷”(意思是百谷的皇帝)。这样有别于姬姓。

  也就是说,由于后稷对农耕的贡献,舜帝把弃从黄帝一族中分割出来,提高到独立平等的始祖地位(因为古代以姓氏代表地位)。

  接着史料介绍说:后稷的兴盛时期,是在唐尧、虞舜和夏禹之际,这些帝王都有美好的德政。等到后稷逝世,他的儿子不窋(音:zhú)继位。不窋还没有长大成人,夏王朝的政权就已经衰落。其原因是废弃了农业。不窋从他父亲身上学来的就是农业知识,他见夏王不重视农业,加上免除了他的官职,只好在戎狄(古人把东方部落称为夷,南方部落称为蛮,西方部落称为戎,北方部落称为狄)之间奔波做军火生意(也许是传授农业知识)。等到不窋逝世,他的儿子“鞠”继位。鞠逝世,鞠的儿子“公刘”继位。公刘虽然也奔跑在戎狄之间,但是他有自己明确的项目:重新修后稷的大业,务农生产,巡察各地能适应种植什么样的作物,从漆地、沮地(二地均为陕西省铜川市一带)渡过渭水,砍伐木材用来做生意,让出行的人有钱花,定居的人有积蓄,邰国的人民依赖他富裕起来。

  刘公的改革开放政策搞活了经济,周边国家的百姓听说这件事后,心中都很敬仰,多数人迁到了邰国。周国的政道开始从刘公兴起,所以诗人创作诗歌为他歌功颂德。等到刘公死,他的儿子“庆节”继位,把国都迁到了豳(音:bīn。国陕西省旬邑县西南)。

  至于庆节在位多少年,做了哪些事,历史没有记载下来。《诗经•豳风》就是指豳地一带的民歌。庆节死后,他的儿子“皇仆”继位。皇仆死,他的儿子“差弗”继位。差弗死,他的儿子“毁逾”继位。毁逾死,他的儿子“公非”继位。公非死,他的儿子“高圉(音:yǔ)”继位。高圉死,他的儿子“亚圉”继位。亚圉死,他的儿子“公叔祖类”继位。公叔祖类死,他的儿子“古公亶父(音:dǎnfǔ)”继位。古公亶父重新修后稷和刘公的事业,积德行义,邰国人都爱戴他。

  不知道是不是树大招风,薰育(即:猃狁。中国古代犬戎部落,也称西戎,活动于今天的陕、甘一带)部落看到邰国富强,想入侵掠夺财物,古公亶父很仁慈,他把财产送给了薰育人。可是,薰育人贪得无厌,要再次发动对豳都的进攻,这次他们要的是土地和人民。

  邰国人民见薰育人贪得无厌,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群情激愤,想和薰育开战。古公亶父忍耐地做思想工作说:“有人民就会立君主,是想让君主为民众谋福利。如今戎狄人之所以要进攻我们,是想得到我们的土地和人民。人民跟着我和跟着他又有什么区别呢?人民如果是因为我的原故与敌人决战,以牺牲父子亲人为代价,让我于心不忍!”

  古公亶父说完,为了防止事态的扩大,他带着属下官员离开了豳都,渡过漆、沮二条河流,翻越梁山(渭河以北的北山南端),停留在岐山(陕西省歧山县以北)脚下。

  豳都人见古公亶父带着官员离开,全部扶老携幼跟随来到了岐山。等到其它的国家听说古公亶父如此仁爱,多数前来归附。古公亶父看到这些人都是从戎狄部落投奔过来的,觉得这些人前来归附,是向往安定的生活,于是他废除了戎狄人居无定所的游牧风俗,大量修建城邑房屋,做到城邑中的军事区与居民区分开。设置了礼、兵、户、工、刑五部官员(另一种人认为《礼记》中有:“天子之五官曰司空、司徒、司马、司土、司寇”。笔者认为周这时不是王朝,加上“司徒”即为“司土”的谐音,所以不认同)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安定了国家。人民都安居乐业,如此一来,人民创作诗歌歌颂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的王后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太伯(后世称吴太伯。春秋吴国的第一任国君),次子名叫虞仲。另外,他还有一个名叫太姜的妃子生了第三个儿子名叫季历。季历娶了太任,太任与公婆太姜一样贤惠,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昌,看上去姬昌有圣人的瑞兆。古公亶父看到这位孙子,喜上眉梢,笑逐颜开地说:“我姬氏后世如有兴旺发达的一天,难道说就是姬昌吗?”

  古公亶父对孙子的一番称赞,让他的长子和次子都知道——父亲想让季历继位。为了让父亲实现心愿,太伯、虞仲兄弟俩逃到了南方荆蛮之地(指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纹身、剃发(表示自己低贱),把国君之位让给了小弟弟季历。

  古公亶父死后,季历如愿以偿,这就是公季。公季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尤其仗义;周边的诸侯顺从了他。等到公季被商朝第二十九任帝王文丁杀害,他的儿子姬昌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商纣王所封的西伯侯(周文王)。周文王是周朝的开国奠基人,所以笔者就从周文王开始说周

  哥们 是大成的啊

在《山海经》中有很多上古大神,都具有死而复生的神异特质,但这三位的死而复苏却都有一个共同之处: 他们都或多或少与“鱼”有关 ,难道这就是神话中“复活密码”的关键所在?

鲧治水失败后,最后被天帝杀死,但关于其死后化身,则有三种说法,其中便有这么一条:

对于鲧为何死后“化鱼”,晋人王嘉给出的理由是“ 鲧字或鱼边玄也 ”,虽然这种改字的说法备受争议,但是也足够证明鲧与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那么,鲧死而复生的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当然有,这里叫做“羽渊”,还有的地方称之为“虞渊”,所谓“羽渊”再次强调了这是一个由羽水汇集成的渊池,而“虞渊”则表明了鲧最终回归的地方,是一片黑暗混沌的水中世界。

所以,鲧复生的神话学意象便是这样: 化为鱼,沉虞渊,后复生 。

在《山海经》中没有记载颛顼和鲧之间的事迹,但是在其他古籍中两者却是父子关系。也就是说,鲧的这种“死而化鱼”的神性可能正是来源于其父颛顼。

巧的是,颛顼在《山海经》中的确有此神性,并且直接点明了“鱼妇”是死即复苏的关键。

关于这段记载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所谓“偏枯”即是半人半鱼,其名便叫鱼妇,传说当风从北边吹来,蛇会便化为鱼,颛顼便从鱼妇中复生。

可以看到,颛顼复生的神话学意象也是如此: 化为鱼,大水泉,死复苏 。

关于后稷死而复苏之事,在《山海经》中并未记载,见于《淮南子》中:

这段记载猛地一看,似乎与颛顼化鱼的记载几乎一模一样:比如“死而复苏”和“其半为鱼”。但是唯一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句话,交代了后稷所处位置在“建木西”,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建木”可是《山海经》中沟通天地的神树,传说是“ 太皞爰过,黄帝所为 ”,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关于“氐人国”记载的方式与“后稷垄”惊人地相似:

所以几乎可以这么说,这两则材料所指是同一个地方,记载的人也是同一批人:

即“后稷垄”对应“氐人国”,“其半为鱼”对应“人面鱼身”

在史前时期的彩陶盆上,经常出现这么一种纹饰,称为“人面鱼纹”,而关于它的内涵也有诸多说法,其中比较一致地的观点认为有两个: 生殖与复活 。

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以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件 人面鱼纹盆 最为著名。考古研究表明,这种绘有“人面鱼纹”的陶盆应该是儿童瓮棺的棺盖,而在这个盆的底部甚至还有两个小孔,这就说明了此盆定然不是实用器,而属于一种独特的葬具。

那么,古人绘制这种人面鱼纹的目的为何?

一方面,因为原始社会人口繁殖率低,而鱼则被认为是 多子的象征 ,繁殖率高。

另一方面,盆底的两个小孔则是为了方便小孩子 灵魂出入用 的,是一种灵魂不灭的观点。

此外,仔细观察人面鱼纹的图案排列,就会发现在灵魂不灭的基础之上,似乎还有生死轮回的原始观念

画面中的两条鱼和两个人面鱼纹组成了一个圆形,相同的图案则两两相对,而两条鱼的鱼头恰好朝向相反,并且与人面鱼纹头部右上方的白色图案连接,成为一个 可循环的、逆时针 的圆圈。

好了,明白了史前时期的“人面鱼纹”的特征内涵之后,再回过头看《山海经》中记载的颛顼、后稷事迹,一切疑惑便可迎刃而解了。

颛顼、后稷的半人半鱼形象,极有可能就是这种“人面鱼纹”的模样;而两者之所以能够死而复生,也和“人面鱼纹”中说蕴含的生死轮回有着极为类似的逻辑。

而在建木西的“氐人国”可能正是以“人面鱼身”纹饰作为部落图腾的象征。所谓氐人/互人之所以能够沟通天地,其实表现地就是“鱼”能够作为生死轮回媒介的特征,而“人面鱼”则是这种神性的外在表达方式。

农业始祖后稷的故事

一、稻从枫来

鄂东南的农民每年到了吃新米的时候,第一顿饭总要祭神。他们祭的是哪一位神呢是农业始祖后稷。大冶南边有座神农山,传说后稷在这儿住了很长一段时间,试种了谷子、麦子和豆类等农作物。

在后稷之前,人类过着群居的生活,春天吃草根,夏天吃野菜,秋天吃野果,冬天猎取野兽。到后来,人类不断增加,野兽被猎取得所剩无几。到了冬天,人们整天打不到野兽,只好去找没有被雪埋住的野果吃。那时候,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大部分植物都被冰雪盖住了。寒风吹来,枫树上的枫球被吹落在雪地上。人们发现,枫树球内的小籽子和松子的味道差不多,又甜又鲜。

后来到了后稷生活的时代,后稷发现,从枫树球里掉出来的小籽子,随着雨水往低洼处流,一到春天,这些小籽子发了芽,慢慢地长成了一棵棵野草,这些野草结的果实有点像枫树球,剥开后,里面也有一粒很甜的小籽子。

过了几年,这些长在沟洼里的野草又有了变化,果实不成球状,变成了刁子,样子和现在田里的稗差不多。后来,经过后稷的不断观察和无数次栽培,才成为现在的稻子。稻子是百谷之首,农民非常感谢后稷,每当新谷割下来,农民会多做几个好菜,先祭后稷,后尝新米。

二、豆从槐出

俗话说,豆有三十六变,麦有七十二翻。豆的祖先是哪个呢《神异记》里说:“豆出于槐。”

人们发现,槐树的叶、荚和豌豆的叶、荚相差不大。据传,使槐变成豆,也是我们的农业始祖后稷的功劳。

秋天,槐树荚成熟了,槐豆悄悄地掉落到地上。第二年大槐树 下长出了一片槐树秧,这些树秧到秋天结了荚,里面有几粒油亮的小槐豆。

“能不能使槐豆变大点儿,使树变小呢”后稷这样想,就把槐树种移到自己的住房附近,即后稷坳。以后每月移一个地方,一年移了十二次,槐树变成像现在田野里的野绿豆一样,豆荚很小很小,里面也有小颗粒。

第二年,后稷再把这些像野绿豆的槐树移栽十二次,豆荚变大了一些,就成了现在山上那种野豌豆。

第三年,野豌豆经过后稷十二个月的移栽,就变成了豌豆。豌豆前后经过三十六次移栽,产量高,营养也丰富。后稷又想,仅仅只种一种豆子还是太少了。

传说,后稷有很多徒弟,大徒弟叫油丘。有一次,油丘在山上发现一种树,结了很多野皂角,他把野皂角秧和豌豆秧栽在一起,让它们开花后进行杂交,这些杂交后的豌豆变成不圆不扁的豆子。又经过四十八次移栽,才培育成了蚕豆。油丘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师傅,后稷非常高兴。

后来,油丘又看到一种树,树荚里也有像豆一样的小颗粒,他把树旁边的小草锄掉,把豌豆栽在旁边与树进行杂交。经过十二次移栽,就培育出了黄豆。

有了豌豆、蚕豆、黄豆之后,后稷和油丘发现:吃了豌豆和蚕豆比吃黄豆的感觉好。后稷和油丘告诉人们:把黄豆作为配料。

油丘还不满足,想把黄豆种变一变。他经常跋山涉水进行调查研究。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农人背了一大捆红豆藤,藤上有很多毛茸茸的小豆荚,里面的颗粒是深红色的。油丘问农人:“这是从那里弄来的?”农人告诉他说,某座山上满山都是。油丘摘些豆荚回去煮熟了尝一尝,觉得味道还不错。于是他又把黄豆和野红豆进行杂交,经过十二次移栽,又培育出红豆。红豆不仅可以食用,还是中药材。

三、麦从杏来

传说麦子是从杏树发展来的。

杏树的栽培人是哪个呢是后稷。后稷山下有许多野生杏树,长得矮墩墩的。杏子熟了的时候,紫红紫红的,想要吃,伸手就能摘到,吃起来又酸又甜。人们吃完杏,杏核随手扔。有杏核的地方,第二年就长出一棵棵杏树秧。

据传,一次,后稷无意中把一枚杏核扔进了烧茶的陶罐里,随后那枚杏核又被倒在外面的垃圾堆里。到第二年,垃圾堆里长出一棵杏秧。后稷很惊奇:陶罐里的水滚烫,它怎么能发出芽来呢后稷觉得这棵杏秧有些特别,就对它注意观察。过了很久,这棵杏树结杏子了,比野生的杏子又大又多,并且好吃多了。后稷又惊又喜,他收集了许多杏核,用热水浸泡后,在山坡上一片片地栽种。后稷把这个巧妙的方法告诉附近的农民。从此以后,人们种杏子,先用开水浸泡杏核后,再种下去,就能获得更多的果实。

又有一次,后稷发现,杏子树下有一种野生的燕麦,以前它是没有子实的,现在长出了小颗粒。后稷看在眼里,又产生了试种的念头。他种几行燕麦就栽一行杏树。从此以后,杏子比从前甜,燕麦比从前饱满。再把燕麦和其它麦子杂交,又变成了一种植物,它就是现在的大麦。后稷看到大麦的壳太厚,又把大麦和野生麦杂交,就长成了现在的小麦。

  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那么你知道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据传后稷是帝喾的儿子。帝喾即帝俊,说是黄帝的曾孙,古神话传说的天帝之一。后稷的母亲叫姜原,传为“有邰”氏族的人,为炎帝之后裔。

一次姜原出游野外,由于践踏了一巨人足迹而感身孕。没想到了产期,却生下个怪胎,这就是后稷。其母认为怪胎不祥,挥招致灾祸,便将他弃在狭巷之中。也许神灵护佑,连牛马经过,都远远避开而不践踏。没办法,其母就想把他丢弃在树林中。正赶上林中有人,便随手丢在河渠的冰面上。说也奇怪,这时群鸟飞来,用羽翼温暖着他,以防他冻死。其母见状以为神奇,遂将他抱回重新抚养。因其母最初想抛弃他,便给他起了个名字“弃”。

后稷小时候就有远大的志向。他做游戏,就喜欢收集各类野生植物种子,用自己的小手种到地里去。他长大成人后,很快给成为以为种地好手,能因地制宜,适时播种,收割各类农作物。以至周围的百姓都依法仿效,后稷也因此而远近传名。

  帝尧听说后,就聘请后稷为农师,让他管理与指导天下农业各方面的事情。由于他发展农业有功,帝尧封他于邰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成了周民族的始祖。

后稷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劳,将他葬在山环水绕的“都广之野”。《山海经海内经》称:都广之野“有膏菽、膏稻、膏黍、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相群爱处。此草地,冬夏不死。”可谓世间的一方仙国乐园,并且古神话传说的“天梯”“建木”就在附近。可见后稷在人们心目中,是光辉伟大的,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另外,《山海经》还载后稷有个孙子,叫“叔均”,是最早教民用牛耕地的人。

由于后稷对发展农业的巨大贡献,后人便尊崇他为农业之神,或谷神而享受人间的祭祀。《史记封禅书》载:“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自禹兴而修社祀,后稷稼穑,故有稷祠,郊社所从来尚矣。”自周成王始郊祀后稷以后,起初社、稷二祠分祀,其后历朝多社、稷合祭,列为国家大典。因为古人认为:“稷非土无以生,土非稷无以见生生之效,故祭社必及稷。”又说:“社为九土之尊,稷为五谷之长,稷生于土,则社与稷固不可分。”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稷神应源于祖先崇拜。因后稷稼穑之功,遂演变成农神,或谷神。又因农业和土地密不可分,故后世多社、稷合祭,并上自京师,下至府州县皆有社稷祠坛之设。土地和五谷收成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稳定。因此,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后稷的人物简介

周的始祖名弃,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诗经•生民》篇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周的始祖母为姜嫄,她践踩了巨人的足迹而心动有孕,生下了后稷。这个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传说里的“帝”据说就是帝喾,可见周族的起源与黄帝族的高辛氏有一定关系。

后稷所以名弃,是因为他曾经三次被抛弃。先被抛弃在隘巷中,路过的牛羊都不踩他;又被抛弃在树林里,却被前去伐木的人抱回;第三次被抛弃在寒冰上,却见一群大鸟张开翅膀来覆盖他。《诗经•生民》所记载的这种弃子仪式,很可能与原始时代某种宗教礼仪有关。弃在经过严峻考验后,被认为是神异式的人物,长大后便在氏族中有了很高威望。

弃精于农作,他所种的谷物“实方实苞,实种实裒,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粟”,很受人们称赞。在古人印象里,后稷的农穑是大有功于民的伟业,《尚书•吕刑》就把他和伯夷、大禹并列,说是“稷降播种,农殖嘉谷”。弃还是观象授时的能手,相传他善于观测辰星以掌握农时。在很长时期里,周族首领世称后稷,可见周族是得力于农作的发展而兴起的。古代文献中多说弃的时代的周族所居与“禹迹”有关,据推测当时的周族生活在今晋境的汾河下游地区。

后稷被弃的原因

关于后稷被其母姜嫄抛弃之原因,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说法:

1无父被弃说

《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引褚先生之语曰:“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姜嫄以为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 褚先生认为,后稷之所以被抛弃,是因为他无父,其母姜嫄“贱而弃之”。

清人方玉润说:“唯邓潜谷与季明德两家以为姜嫄未嫁而生子者得之。盖‘以弗’云者,以其弗嫁,未字于人也。‘无子者’,以其未字于人,故尚无子也。”又说:“是知后稷之生,必因无名而见弃。若从帝郊禖而娠,岂尚无名乎哉……又况诗中溯源,但题其母,不及其父,则是无父而生也明矣。姜嫄为高辛氏世妃,或曰元妃,都无定解,然皆后日事。若此时,则尚未有夫也,故足怪。”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下《诗•大雅•生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2月。赵国华先生也说:“稷之遭弃,是缘于母亲姜嫄无夫而生子。”

2图腾考验说

朱存明先生说:“后稷出生后被三次抛弃,这带有图腾考验仪式的内涵。”

3形体异常说

对于《生民》中“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清人马瑞辰引陶元淳的解释说:“凡婴儿在母腹中,皆有皮以裹之,俗所谓胞衣也。生时其衣先破,儿体手足少舒,故生之难。惟羊子之生,胞乃完具,堕地之后,母为破之,故其易生。后稷生时,盖藏于胞中,形体未露,有如羊子之生者,故言如达。”[23]清人魏源说:“胞无坼副之形,儿无灾苦之啼。古人未知后世剪胞之法,故见其浑沌包裹,形如卵然,则以为小产未成形而弃之。……居然,惊遽词。惊其胎生如卵,是以先弃诸隘巷,再弃诸平林,皆不知其中有婴儿也。迨伐林之人,弃诸寒冰,乃有大鸟翼覆移时,如伏卵然。稷得鸟伏气,乃破胞而出,如鸟出鷇kòu,呱呱喤喤,其家始闻而收之。故至是始言实覃实訏,厥声载路,以明前此未尝啼也。”[24]魏源说后稷生时“浑沌包裹,形如卵然”,其母姜嫄误认为“小产未成形”而弃之,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诗经》和《史记》明明说“诞弥厥月”、“居期而生子”,倒是姜嫄“惊其胎生如卵”才是后稷被抛弃的主要原因,因为这种现象非常罕见。

农神后稷生平简介

农神后稷

后稷之所以被称之为“农神”,是因为他在农业上作出的巨大贡献,使得当时的社会向前进了一大步,更使得人们的生活从生存的根本上得到了保障。

后稷铜像

后稷从小便喜欢研究农业种植方面的知识,做了很多实验,研究出了很多比较好的方法。他也没有藏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了其他人,在他的帮助下,农民的收成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附近的农民对他的贡献也非常感激。

后稷也没有因此而停住脚步,甚至走遍天下遍尝百草,只是为了尝试新的品种,改善人们的生活,而他之所以是农神,也和他遍尝百草的事迹离不开关系。据说他遍尝百草,感动了天帝,天帝特意派人给他送了百谷的种子和种植的方法,后稷用天帝给的种子播种,果然获得了大丰收,随即他又将这样的方法教给了各地的农民,所以农民将改善他们生活的后稷奉为神明,这也是后稷为什么是农神的原因。

当然,农民们之所以将后稷奉为神明和他们自己本身对农业丰收的期待和希望神明眷顾的美好愿景息息相关,毕竟那个时候,百姓对于神明还是非常信仰的。

后稷一生为农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苦于钻研的精神,和他乐于奉献的品德,都是他能成为人们心中的神的原因,如果他藏私,仅仅只是将成果运用在自己的身上,估计他也就是一个钻研家,而不是人人都尊崇的农神了。

后稷像

后稷是尧舜时期专管农业的农官,教人们如何耕种和收获庄稼,感动了天帝,送来百谷的种子和种植的方法,给百姓带来了福利,所以被后世人尊称为农神。而后稷的像,无论是雕像还是画像,大多有几个共同特点。

后稷雕像

一是后稷的一只手上拿着锄头。另一只手上捧着稻穗。这是有着寓意的,表示了后稷尝遍了百草,获得了百谷的种子和方法的一种象征,也是后世人对他的尊敬,一看到这些就能辨识出来后稷的身份。而这也和后稷一生都和农业打交道有关系。后稷自小就喜欢研究这些,特别是种植类的,长期下来还真的研究出了嫁接的办法,成功之后他便将这种方法交给别人,使得附近的百姓都能感激他,因为他的方法让庄稼的收成好了不少,直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当然拿着稻穗也表示他感动了天帝,天帝给他送来百谷的种子的象征,当然这一传说比较具有神话色彩,是农民在心中对后稷的一种期望和感激的心态。

而是后稷的眼神大多深邃的看着远方,我们都知道,后稷曾经走了很多地方,就是为了尝百草,找出对人们比较有用的植物。所以他的各种画像也好 后稷简介 ,雕塑也好,大多都是眼神深邃并且注释着远方,表示他曾经的功绩。

后稷的雕塑、画像有很多,大多是后世人为了感激他的贡献而创作出来的,更有些地方的雕塑年年都会有人进贡,以感谢他对农业的贡献。

后稷故里

后稷本叫姬弃,是黄帝的后人,他的母亲姜嫄是帝喾的嫡长女。但对于后稷的故里至今还存在着两种说法,一说认为后稷出生在山西的稷山县,被后世尊称为“稷王”。另一说则认为后稷出生在山西的武功县,据传后稷教人们稼穑便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

后稷故里图

不过这两个地方相距不远,都有可能是后稷的故里,因为后稷的出生就比较奇特,所以后稷的故里有所争议是很正常的。后稷的母亲根本没有成婚,是在一次散步的途中遇到一个巨大的脚印,鬼使神差的走到了脚印的大拇指处,因此而怀上了后稷,出生之后一直觉得后稷是妖怪,就想将他丢弃,不过几经丢弃都没有成功,他的母亲认为可能是天意,所以只好将后稷抚养长大,也因此给后稷取了个姬弃的名字。

不过,关于后稷的故里很多人认为山西的武功县这一说法要比较可信一些,因为关于后稷的两个传说中,另一个后稷稼穑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而且当地的农民却是也有相关的传说。

当然,另一种说法,后稷的故里是稷山县也是有所依据,稷山县的命名也是根据后稷而来。

不过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可以确定的是后稷确实是山西人,而且两个地方关于后稷的传说也都差不多,所以一直以来,两个地方都被看成是后稷的故里,至于到底是哪一个是真的已经没有人去追究了。

后稷是个什么样的人

后稷,相传是黄帝的第五代子孙,是尧舜时期专管农业的农官,教人们如何耕种和收获庄稼,原名叫姬弃,被认为是稷和麦的最开始种植者。

后稷雕塑

首先后稷是一个胸怀天下的人,面对人们经常吃了上顿没了下顿,他想要改变;面对人们长途跋涉的辛苦找食物,他想要改变。

其次,后稷是一个踏实干活的人。他并不是一个只想不做的人,他上山尝遍各种野生植物,能吃的、不能吃的,好吃的、难吃的,只为能够为人们找到更多吃的,以能够生存;他细心观察着野生植物,看它们如何生长,在生长过程中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再次 后稷简介 ,后稷是个有志向、能吃苦且聪慧的人,他的志向便是能让人们有足够的食物得以生存,所以他毕生都在为之奋斗着,最后被人们尊称为“农神”。后稷尝遍各种野生植物,经历了层层磨难为人们找到可以维系生命的植物食材,这样的苦即使是今日的你我已经有了知识的前提下,也未必能走遍山野做得到。不是每个苹果的掉落都能砸到爱迪生的头上,更不是任何一个人随便的看两眼,食物就能轻而易举的种出来,这需要智慧的思考,更需要一次又一次耐下性子来的尝试。

最后,后稷是个不断进取的人。在找到野生植物作为食用素材后,他并没有得到满足,他开始思虑如何种,如何能够种出来好的农作品。

后稷教民稼穑

稼穑的意思就是种庄稼、收庄稼。

后稷像

相传在很久以前人们只能茹毛饮血,对于吃的都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现成的,并且在自然界中,可供人们食用的食物并不多,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事情常有发生,后稷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生了,他看着与他生活在一起的人们经常为了吃的发愁,就决心想要找到一种方法能够使得人们有充足的食物食用,保证他们能够生存下去。于是他上山尝遍了各种野生植物,来确定哪些野生植物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不能够食用的,哪些能够食用的野生植物吃起来会比较好吃,哪些能够食用的野生植物不好吃,经过了重重磨难,他终于为人类找到了大量可供生存的食物。

可是,后稷没有因为找到大量的食物而感到满足,而是看到了人们为了找到这些能够食用的野生植物很辛苦,他便开始思考着如何能让人们不这样辛辛苦苦的走好远好远的路去找吃的,如何让人们能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找到食物,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将食物能够长到人们生活的地方。后稷便开始细心的观察自然界中所有能够使得植物生长的细节,比如从飞鸟口中掉落的种子,再比如人们吃完的果核,它们在掉落在地上之后,来年就会长出新芽,长出新的果实。他更细心的发现这些植物的开花结果与天气和土壤也有关系,于是他利用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土壤来指导人们开始有计划的耕种。相传后稷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遂将百谷种子派人送给了后稷,人们自此之后的生活不再是茹毛饮血,而是丰衣足食。

农神后稷生平简介

后稷与神农氏的关系

后稷是神农氏的后代。根据传说,后稷是神农氏的后裔,也是黄帝的孙子。他在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继承神农氏的农业技术和智慧,致力于农业的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