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成书过程是什么样子的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周易的成书过程是什么样子的啊?,第1张

周易的成书过程如下:

《周易》作为百经之首,其雏型形成于西周末至春秋初期,即公元前八世纪。八卦预测最初盛行于周代,用蓍草起卦预测。起初,预测结果由朝廷保管。其后,根据累积的预测结果,编纂成书,则成为《易经》的雏型。

之后,八卦预测由朝廷普及到各地的诸侯与士大夫阶层。以后,就盛行于各种场合中了。因此,《易经》的卦辞与爻辞只是八卦的预测结果,并且是经过编纂的。

许多人把它也看成是某些思想理论的表达,作者认为是不确切的。大多数的卦,在同一卦中,各个爻辞之间的含义是不连贯的,甚至每一爻辞各句话之间的含义也是不连贯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卦辞、爻辞只是由各次预测结果收集而成的。

由于《易经》只是记录八卦的预测结果,并无基础理论用以解释八卦的预测原理。为防不致于使预测发生差异,从战国末期到前汉初期,不同时期的学者们逐渐完成了十翼,从而形成了《周易》哲学。这是一个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是《周易》哲学形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没有《易传》的理论说明,《易经》就失去了灵魂;没有《易经》的存在,也许不会有《周易》哲学的产生,并且《易传》的理论也失去了它的一个重要实际应用价值,即预测价值。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六十四卦歌诀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有三种, 一是朱熹《周易本义.卦名次序歌》的顺序, 一是京房易传的八宫顺序, 一是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周易顺序。

  朱熹《周易本义.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1-2]

  (一)八卦歌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乾:西北。坎:北。艮:东北。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

  (四)八卦五行

  乾、兑(金);震、巽(木);坤、艮(土);离(火);坎(水)。

  (五)八卦生克

  乾、兑(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离(火),离(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兑(金)。

  乾、兑(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离(火),离(火)克乾、兑(金)。

  (六)八卦旺衰

  乾、兑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

  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离旺于夏,衰于四季;

  坎旺于冬,衰于春.(四季是指每个季节的后一个月)

  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xùn),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gèn),止也;兑(duì),说也。”

  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横叫初爻,中间一横叫二爻,上面一横叫三爻。

  1.《易》确立了二进制和十进制数。

  离开了十进制和二进制,今日世界的科学技术就没有了根基。可以参见聂文涛老师的网文《走出加法的世界》,全文短小精练,描述了从加法运算到高等数学的数字计算规律。天数和地数是二进制,由此确立十进制数。

  2、《易》确立了数学的任务。

  数学是用了描述世界和预见世界发展的。因此,才有数字对方位、对季节、对变化的计算。

  3.《易》开始了对除法和余数的研究。

  用四个四个数,然后观测余数,这种对数字规律的研究是从多久远的上古开始的啊!

  4.《易》启蒙了中国古代生命哲学。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黄帝内经》把这里的数字清晰的表达为万物的生成描述。由此出现了被无数中国人视为最神秘的河图。

  [原文]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译文](数一下)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奇数)五个,地数(偶数)五个,五个方位拥有这些数字并且与特定的数字吻合(构成河图)。天数累加起来是二十五,地数累加起来是三十,天地之数总和是五十五,据此形成的变动和转化可以施展鬼神莫测的运算。

  计算大衍的数字用(蓍草)五十,用其中的四十九,分成两份凭此取象两仪,再挂出一个取象三才,把这两部分四个四个的数取象四季,如果有不够四个的剩余用手指夹起来取象闰月,所以要重新用手挂起来。(这样两部分如有剩余,在手指所夹的和就是四)。

  计算乾卦的数字用二百一十六,坤卦的数字用百四十四,两项一共三百六十,正是一年的日子。

  计算《易》上下两篇的数字用一万一千五百二十,正是天地万物的数字。

  因此,用四来衡量就形成易数,天地之数(十)的存在和八个方位的变化就形成了卦象,八卦成为天地之道的缩小版。把八卦用以拓展,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延伸八卦的作用,天下具有生机活力的事情都可以推算了。

  (八卦)彰显道的神妙和德的作用,因此可以用来应对一切,可以用来保佑自己如同神灵一样。孔子说:“了解变动和转化规律的人,难道了解神灵的所作作为吗?”

  简介  商末,西伯侯姬昌被商纣王软禁期间,剔除《彖辞易》与〈象辞易〉之繁琐,创作《易占》六十四卦之卦辞与爻辞,原文仅有448句话,很简略,不包含“五行,干支”等推演。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 汉代司马迁著《史记》称周文王的作品为《周易》。现存《周易》皆附“彖辞”与“象辞”,是否文王所为?尚待考证。 东周孔子及其弟子将“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夏商周礼教规范 写入《文言》,《系辞》,编入“周易”。汉末儒生将“周易” 改称《易经》并冠以“孔夫子作品”。包含《文言》,《系辞》,《说卦传》等杂货的“易经”,并非正宗《周易》,应当称为〈儒学易〉。其详情,请看以下诠释。 名称

  汉 帛书周易(20张)  “周”的解释: 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 “易”的解释: 1.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变易义,为蜥蜴的引申义。 2.必须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驭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钟鼓“交响乐”的框架规制,钟鸣鼎食在西周的底层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3.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4.日出为易。陈鼓应认为这个意思,也是“干”的本义。 5.易是占卜之名。 6.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人面对变易的书。 7.交易,亦即阴消阳长、阳长阴消的相互变化。如一般的太极图所显示的一样。 8.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着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系辞传》:“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义似“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体会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亦有《三易》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个不同朝代的占筮书。据说“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殷商的占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占筮书。而现在说的《周易》本身不是道教的书籍,道教是出自与农民起义军的组织五斗米道,为了秘密传播假托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为鼻祖,以周易等古书为经典,而《周易》和老子相差千年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是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2)时时在变易之中;3)又保持一种恒常。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而《易经》的“经”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如同前文所说,“经”是后来为了尊称这些书,而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

  概述

  今本《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 所谓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 《周易》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与“—”。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在“阴”与“阳”的基础上,圣人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同形状,分别命名为不同的卦名并拟取相应的象征,称为“八卦”(也称“经卦”),具体如下: 卦象 卦名 象征物 象征意义 乾 天 健 坤 地 顺 震 雷 动 巽 风 入 坎 水 陷 离 火 丽 艮 山 止 兑 泽 悦 接着,圣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也称“别卦”),每卦中的两个“八卦”符号,居下者称为“下卦”(也称“内卦”,《左传》称“贞卦”),居上者称为“上卦”(也称“外卦”,《左传》称“悔卦”)。“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条线条,称为“爻”。《说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爻”的原意也就是阴阳之交变。因此“––”称为“阴爻”,以“六”表示;“—”称为“阳爻”,以“九”表示。六爻的位置称为“爻位”,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如《蒙卦》: 自下而上的六爻分别称为“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 所谓的卦爻辞,即系于卦形符号下的文辞,其中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意,爻辞每爻一则,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彖传 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象传 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释卦象者称为《大象传》,释爻象者称为《小象传》。 文言 共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故也称《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阐发与拓展。 系辞传 分为上下两篇,主要申说经文要领,贯彻卦爻辞的基本义理。文中对《周易》经文作了全面的辨析与阐发,一者抒发《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读《易》之要例。 说卦传 是阐述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也是探讨《易》象产生于推展的重要依据。 序卦传 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经《乾》至《离》共三十卦,主说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主说人伦。 杂卦传 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三十二对“错综卦”,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体现的变化规律。

《周易》这本书

 开始之前,先看看我们的研究对象。当然,如果你手头上有一本就更好了。

 只要一本简简单单的《周易》就好。翻开它——当然,你需要注意的是,它跟以前的《周易》是有区别滴。

 过去的《周易》是什么样子的?

 下面你看到的,就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版本的《周易》。

这个版本的《周易》,于1973年12月在长沙的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墓主人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的儿子,据专家判断,此卷抄写的时间约在西汉文帝初年(约公元前180年至170年间)。由于是抄写在帛上的书,所以叫做“帛书周易”,简称“帛书易”或“帛易”。

 除了抄写在布帛上,《周易》还有抄写在竹简上的。

 1977年,安徽省阜阳市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了抄在竹简上的《周易》。由于墓主是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卒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所以可以确定,这部《周易》的年纪至少和马王堆的帛书《周易》不相上下,可是不知道这什么,这竹简却比帛还脆弱,烂成了一堆小片片,专家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把它的残片七拼八凑的,勉强看出这上面原来抄的是《周易》,真不容易呀!

前面这两部《周易》,都已经是两千多年前西汉时代的版本了,但还不是最古老的版本。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上购藏了一批战国楚竹书,是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这批竹简中,整理出了目前所见最早的一种《周易》版本,其年代为战国晚期。(据说,2008年7月,清华大学通过校友的捐赠,自香港抢救收藏的2388枚战国竹简中也有与《周易》有关的内容,由于专家们在研究完竹简之前是不肯把所有照片公布的,所以,据鄙人观察,目前流出的清华简照片中尚未发现《周易》文本。因此,目前为止,我们可以放心地说,上海博物馆藏的《周易》,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版本的《周易》了。)

 下图便是上海博物馆藏的楚简版《周易》

现在,有了上述三个版本的《周易》,我们已经可以放心大胆地说,我们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为什么捏?因为这三个版本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问世的,在此之前的众多易学大师和专家们,根本连看到它们的机会都没有。从唐代至今,大家看到的《周易》版本,都是官方公布的正式版本,也就是说,我们目前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周易》,除去排版、注释和繁简字体的区别外,跟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读书人手里的教科书是一模一样的。

 话说唐朝初年,印刷术未发达,读书人想找本标准教科书很困难,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在郑覃、唐玄度的建议下,皇帝派人花了七年时间,把12部经典在了石头上,这就是有名的“开成石经”。12部经典中,第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就是《周易》。

 下图是“开成石经”版的《周易》拓本:

那么,“开成石经”上的《周易》,究竟又是从哪个地方抄来的呢?原来,唐朝初年,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整顿混乱的学术界和教育界,朝廷决定出面撰修并颁布统一经义的教科书。 唐太宗下令,由国子祭酒孔颖达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学者,共同撰修《五经正义》。所谓的五经,就是《周易》、《尚书》、《诗经》、《礼》和《春秋》。由于孔颖达精通魏时《王氏易》(王弼曾注《周易》),于是就将王弼注本中的《周易》经文选为《五经正义》的官方版本。贞观十六年(642年),《五经正义》撰成,王弼所注的《周易》版本从此成为正式版本。“开成石经”上所刻的《周易》,其实也就是王弼版本的《周易》,也就是我们目前市场上所有通行版本的最初面目。

 那么,王弼(公元226-249年)版的《周易》,又跟汉代的周易又有何不同呢?

目前我们能够找到的汉代版本的《周易》,除了前面提到的马王堆帛书版和阜阳竹简版外,还有一个“熹平石经”版。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熹平年间(172-178年),由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亲自书丹,将《周易》等经典刻于石碑,立于太学。熹平石经是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方教科书,比唐代的开成石经要早了好几百年。虽然石碑自汉末以来屡经劫难,如今已经残存不堪,但是经过屈万里等学者的精心搜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部分石经残石上的《周易》。

 下图就是熹平石经的《周易》残片拓本:

经过比对,我们发现,东汉熹平石经版的《周易》和唐代开成石经版的《周易》,虽然同是官方教科书,但是个别字的写法上还是有差异的。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两者最大的不同,体现在排版上面。

 熹平石经中,《周易》的经文原本是与易传分开刻的——所谓易传,就是对《周易》的注释了,包括《彖》、《象》、《系辞》、《文言》等一系列作品。我们看到,在唐代的开成石经中,这些《彖》呀《象》呀的注释,已经全部混在经文里面了(据说最早这么干的人是东汉的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他觉得这样有助于大家理解)。所以我们今天打开《周易》时,常常会看到经文里夹杂着什么“《象》曰”、“《彖》曰”、“文言曰”的话,请暂时不要理会它们,因为这不是《周易》原本的内容,虽然读了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们是怎么看待《周易》这本书的,但目前为止,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别人的注释,不管他是古代某著名圣人或是现代某知名大师,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一看《周易》。

 说到此,我们手上已经拥有了五个版本的《周易》,依年代分别是: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版(战国后期)

 西汉马王堆帛书版(公元前180-前170年)

 西汉阜阳竹简版(公元前165年以前)

 东汉熹平石经版(公元175年)

 唐开成石经版(公元830年)

 经过对这五个版本的比较,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周易》的经文(除去传文后)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最早的版本(上海博物馆版)与目前的通行本,基本没有经过任何删节和改动。唯一不同的是字的写法:前一种是用战国时的楚国文字抄写,而我们手中的通行本子上是简化字。

 其他证据也表明,至少在战国时期,《周易》的经文内容就已经定型了。据《晋史》载,西晋武帝时(约公元280年左右),一个伟大的盗墓贼在汲郡(今河南汲县)的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了一大批竹简古书(即著名的“汲冢古文”),其中就有古本《周易》。

 这个伟大的考古发现被官方得知,并派出荀勗、和峤、卫恒、束皙等学者对这些古籍进行整理。由于这批古书都是用战国文字书写,西晋时人已经不易辨认,所以颇花了好些年功夫,后来,据《晋书 束皙传》载,专家组整理出“《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虽然专家们还在争论汲冢的墓主人究竟是魏安厘王(公元前243年卒)还是魏襄王(公元前296年卒),但我们已经可以肯定,战国后期的《周易》在内容上已经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没有什么两样,除了它是用一种蝌蚪样的文字抄写下来的。

 所以,丢开易传等注释后,我们就得到了原汁原味的《周易》,一部至少从战国晚期就完完整整地流传到了今天的古书。如果你觉得看专家大师们的解释不够过瘾,你也可以直接找到这部书两千多年前的最原始版本,自己来读它。

 有人会觉得,啊呀,这太难了,蝌蚪文写的,怎么看得懂啊?

 没有关系,因为事实上,古文字专家们读起这个原始版本的《周易》时也是头疼无比,他们时常拿着现在的版本跟那一堆发黄的竹片对比半天后,恍然大悟地说:“啊,原来古时候这个字以前是这样子写的呀!”而大部分的易学大师们,相信我,他们在阅读蝌蚪文方面的能力并不比我们强多少。

 有人又会问:既然所有版本的内容其实没有变化跟,为什么不直接看通行本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不同版本的文字写法差异太大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乾坤的“坤”字,在东汉时熹平石经上的写法居然是“巛”,而“乾”字在西汉时马王堆帛书上的写法居然是“键”!如果你仔细比对过以上五个版本的《周易》,就会发现百分之八十的字都出现了不同的写法!

 以马王堆帛书版为例,下图中很小块文字中就出现了八个与今天写法不同的字:

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么混乱啊?难怪要把标准版的经文刻碑了。

 没错,这种文字混乱的现象,学名叫做“通假字”。所以,身为一个对国学有兴趣又不想被忽悠的人,首先第一件要记住的事情,就是:

 ……古代所有的错别字都是通假字,是合理而且合法的。

周易不是人。

《周易》即《易经》,是传统重要经典之一,相传系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周易》实质是一本描写“宇宙墙”的书。“宇宙墙”折射出宇宙的万象百态,象一面镜子。历史学家眼里《周易》似乎在讲历史,军事家眼里《周易》似乎在讲军事,哲学家眼里《周易》好象在讲哲学,情感专家眼里《周易》在讲各种状态下的心理情感、人情事故,等等,不一而足。

《周易》本就是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狱中时,他根据伏羲“八卦”,以及与夏之《连山》、商之《归藏》,或类似的卜筮书籍、方法,自己重新推演的一套卜筮之书。后世孔子研究《周易》,发现其内容天文、地理、自然、社会、人伦、规律、道理、教化等等,似乎其天地自然、人类社会无所不包,于是反复研究推敲,“韦编三绝”,随带领得力弟子为《周易》作“十翼”,就是他们对《周易》进行阐释、总结、提炼、说明,以及其研究的心得体会。

这样一来,《周易》就成了周文王推演的《周易》64卦为“经部”,孔子及其弟子为《周易》加的“十翼”,这两个大的部分组成的传之后世,以至于今的《周易》书典。由于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该书被中国封建钦定为科举必考书目。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人由于生产力低下,在认识和改造自然当中,对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医学等方面的朴素认识,内容极为丰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周易》对卦象的解释,来判断相应事物的吉凶。其实是揭示事物变化规律的学科,现代人看来,认为是迷信或不科学,又加之其言辞古奥,没有古文学基础的人难以理解,故存在争论。

《周易》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学界长期以来存在分歧,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筮书,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历史书,也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哲学书等。我们认为:《周易》性质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能以偏概全,应当客观地、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周易》随着政治变迁,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地位变化,其性质也有所不同。(1)从《周易》产生以及早期应用看,《周易》是一部筮书。在中国早期的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就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帝和(或)神的存在,它支配着世界上的一切。当人们屡遭意外的天灾人祸打击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这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基于此,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故《周易》纯是满足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预测需要而产生。《周易》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用于占筮,在《春秋左传》和《国语》中就记载了

22个运用《周易》占筮的事例。如在《春秋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棠公死,崔武子吊丧,看其遗霜美貌,想纳为妾,但心中没有底,故用《周易》占了一卦,得《困》,有人根据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断定,此女人不可娶,而崔武子不相信,认为一个无夫之妇有何害,若有害早已让先夫带走。故取之为妾。我们可以看到在春秋时期,《周易》主要用于筮占,为人们行为提供指南。(2)从《易传》对《周易》解说看,《易传》注重《周易》的筮占功能,反复强调学好《周易》可以知死生之说、幽明之故、鬼神之情,可以断天下之疑、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并且明确地告诉人们《周易》是使人们顺从天意,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系辞》)同时,在《易经》中包含了比较完整的《周易》筮占的方法一一大衍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周易》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功能是筮占,为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但是,到了汉以后,《周易》的性质有所变化,它一方面还是保留了原有占筮的性质,并且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易学家们克服了大衍法的种种局限,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新筮法。焦延寿作《易林》创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则更胜其老师一筹,对筮法进行了彻底变革,创立了纳甲法。因而在汉代筮法趋向完备。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一直到今天,《周易》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

在我们的上古时代,由于文化极不发达,人们对自然事物和自然力量认识不足,所以在意识里形成了神明的观念,神明被人们设想为超自然的存在,它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在古人的思想里神明才是自然与社会的真正主宰。但是,神明在实质是人格化的自然力,人们依据自身的形象将自己无法驾驭的自然力量人格化,这就神明的观念。

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遭遇到自己无法决断或决策的疑难时,便要求助于神明。可是,神明虽然在人们的意识里存在,却不能为人们亲见,如何才能获知神明的意识呢古人便发明了卜或筮的技术或手段来探问神明的旨意。所以卜筮等活动是人们在普遍信奉神明的时代里必然发生的事物。卜筮在古代是技术性的事物,从事这些技术的人叫做巫觋,巫觋在古代是一个职业,与医生从事医疗事物一样。

较早的占卜方式是龟卜和骨卜,龟甲和兽骨是他们的卜具,龟卜师先要经过一个特定的程序来修制卜具,然后通过观察出现于龟甲和兽骨上的裂纹来决断神明的意志,这一占卜形式盛行于商代。周代的先民则发明筮卜或数卜这一形式,它的卜具是古人发明的卦,卦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的符号,数卜师是依据特定卦象以及卦辞爻辞来判断神明旨意的。《周易》这本书就是先周时代卦这一特殊卜具的集合,它是筮卜师的技术手册。在那个时代,如果有人想从事卜师这一职业就必须先学习和掌握《周易》这本书里面的内容。这与我们今天如果有人想从事医疗工作就要到医学院学习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的性质是一样。古代筮卜是一门技术,《周易》就是它的技术手册。

《周易》是周代的古书,孔子将它与诗、书、礼、春秋等周代古籍作为周代的文化遗产一并继承下来,但后世的学者不能明白它的内容和性质,却将它奉为儒学经典,一直研读至今。但由于人们无条件地接受了易传对经文所做出的解读和论断,再加上历代学者的不断神话,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未能将它的内容彻底搞清楚。

《周易》是上古卜师的工具书,它的内容是技术性的,它的目标是实用,所以它的内容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远离它。《易经》并不是哲理书,它的内容里并没有包含深奥的道理,六十四卦都是人事的模型,是为帮助人们的决策生活中的具体疑难而创制的。《周易》是在我国阴阳学说的早期成就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门实用技术。这就与我们现代社会里工业从自然科学里发展出来一样。《周易》是我国古代阴阳学说的一个应用,而不是这个学说本身的发展。所以《周易》是技术而不是哲学或科学。

周易的成书过程是什么样子的啊?

周易的成书过程如下:《周易》作为百经之首,其雏型形成于西周末至春秋初期,即公元前八世纪。八卦预测最初盛行于周代,用蓍草起卦预测。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