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文化的贝叶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以其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张扬的魅力,不断地超越自我、保护自我和发展自我。开发贝叶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必须在保护和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保护和发展也是为了能更好开发和利用。贝叶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西双版纳州实施“科教兴州、旅游强州”的发展战略,加大了景区景点等旅游设施的建设,民族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是建成了热带植物园、傣族园、原始森林公园、野象谷、热带花卉园等一批精品景点景区和一些民族文化生态村;二是开发部分民族的饮食文化和一些民族民间歌舞艺术;三是开发了少数有限的民族民间医药和保健文化;四是收集、整理了数量有限的贝叶典籍、口碑文献及民族文物等。这些有限的开发和利用,仍处于各自为阵、规模小、层次低的初始阶段,更多的是注重了文化的表现形式,对文化蕴含的精神实质的挖掘还不够充分,对贝叶文化资源的开发层次较低,开发的范围和内容十分有限。虽然对我州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其文化的经济价值,也没能将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的优势。其主要原因在于:
1、对贝叶文化资源研究开发的投入不足
对贝叶文化资源研究开发的投入,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还包括人力资源的投入。西双版纳州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地方财政是吃饭财政,对民族文化资源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也十分有限。
2、贝叶文化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利用
由于对贝叶文化资源的开发投入不足,缺乏深层次开发,各种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不高,现有民族文化产品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所占领的市场有限,导致对现有贝叶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双版纳州旅游业,上世纪末发展势头极为强劲,但由于缺乏文化的含量,旅游产业的提升一直上不去,其根本的原因,也就是对贝叶文化的开发利用不够。
3、研究和开发贝叶文化的人才严重缺乏
贝叶文化的开发和保护,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目前,精通本民族文化且汉文化造诣较高的少数民族专家、学者屈指可数,且出现了严重断层现象。仅就目前《中国贝叶经全集》的翻译整理工作而言,主要表现:一是翻译研究人员少,翻译研究的水平不高。二是翻译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能从事翻译研究的人员,在其他单位部门身兼数职,没有精力更多从事研究翻译工作,而从事专业翻译研究的机构中,翻译研究人才青黄不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研究翻译人才严重缺乏,给西双版纳贝叶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开发和利用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民族文化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必须加以抢救和保护。对贝叶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要吸取前人重开发,轻保护,重自然资源的开发,轻人文资源的开发的教训。要振兴西双版纳的经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充分利用贝叶文化的资源,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保护发展民族文化的关系,即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又要注意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同时也要注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和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首先,认真组织开展贝叶文化资源的调查、评估对民族文化中不可再生的部分,必须加以及时抢救和保护,切实解决好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一是对民间流传的宗教经书、古籍器物加快收集、整理,及时抢救和保护。二是对健在的民间艺人、僧侣等完善保护政策,给予事实、生活上的保障,提供传艺带徒的条件,让他们的知识和技艺代代相传。
其次,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提出规划,这样才能做到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对生态文化资源和建筑民居等文化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利用自治权利立法保护。对特色建筑、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突出特色,保存其传统风格。
再次,加强对贝叶文化研究人才的培养,建立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利用人才的机制,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研究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民族文化优秀人才,来促进贝叶文化的研究和开发。
对蒙古族民俗的保护和传承
历史蒙古族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在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中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它随着蒙古族人民长时间的生活、生产和社会经验积累,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形成独特的蒙古族民俗体育文化。蒙古族体育项目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丰富有趣,不仅能强身健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还有利于蒙古族人民安定团结和和谐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稳定,更好地推进蒙古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因此,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民俗体育文化,弘扬和传播蒙古族体育文化精神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 蒙古族民俗体育文化现状
11 体育文化项目与蒙古人民生活紧密相连
自改革开放以来,蒙古族地区体育政府部门为了更好地促进和鼓励民俗体育文化事业传承和发展,制订了一系列民俗传统体育方针,并取得了优异成绩。由于蒙古族地区的特殊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蒙古族社会已经由封闭型转变到开放型;生活方式也已经由自由的游牧方式向有组织、有纪律的定居生活方向发展;科研上,已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研究转变。蒙古族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宝藏,它拥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和多个民族体育项目,在民族体育活动中,人们可以丰富生活、强健体魄、陶冶情操、传承体育文化,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
12 具有较强竞技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蒙古族传统的三大体育运动:博克(摔跤)、赛马、射箭,均是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与技巧相结合的体育运动。目前,博克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受到国内各民族人民的喜欢,还得到了许多外国朋友的热爱。早在2002年,博克这项运动就已经走出国门,去意大利、日本、波兰等国参加巡演,也有很多外国友人专程来中国学习博克技术、参加比赛、交流技术动作等。通过不断的国际交流、创新和推广,它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和进步。
2 蒙古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21 得到广泛传播
蒙古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蒙古族民俗体育文化事业的支撑,为了进一步传播和发扬蒙古族民俗体育文化事业,需要全面的认识蒙古族体育文化的现状,需要制定一系列适合蒙古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方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蒙古族体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为:思想上逐步外开放;管理上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科研上由单科研究向多学科综合研究转变;总体内容上已经进一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例如博克,不管是祭敖包,还是那达慕,都是不可缺少的项目。博克不仅深受蒙古人民的喜爱,同时也是我国其他民族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热爱的运动项目。早在1990年呼和浩特举办的首届那达慕大会,博克就被广大人民群众关注,随后又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它独具特色的运动特点和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被世界人民认可、传播,美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家运动员或代表队专程到我国学习博克这项技术[1]。如今,博克已经走向全国,面向世界,是我国唯一一项少数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一、有利于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三、有利于人类社会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各地区要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3年内全国基本完成普查工作。
五、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国家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
六、要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七、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进一步完善评审标准,严格评审工作,逐步建立国家和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有关保护的责任主体,进行有效保护。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要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五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重点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要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对确属濒危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要尽快列入保护名录,落实保护措施,抓紧进行抢救和保护。
如果目的只是保护民族文化自然不是最好的,商业化只是搞旅游开发而已,最多拿民族文化来噱头,能起什么作用,更别提当下各民族地区的旅游景点对民族文化都是一通乱搞,导游说的那些风俗,可能当地民族从来没听过,游客穿拍照的那些服饰,当地人可能从没穿过,这就是现在旅游景区的现状。至于有什么方法,学北美建立保留地,当然他的副作用也很大。
中国境内已经识别和正在使用的语言涉及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等5大语系,还有尚难界定语系、语族或语支及混合语等的若干语种,分布于上述语系的10余个语族的语言计130余种。无疑,我国是世界语言资源大国,但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资源传承和保护现状令人堪忧。
2016年5月,国家语委与国家民委办公厅共同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的通知》,并颁布了2015—2019年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展开300个一般点、100个濒危点的总体规划表。这是继1956年我国开展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普查以来,一个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大型国家工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规模空前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与上次的语言普查工作相比,无论从起点、规模、财政支持力度,还是从调查手段和调查方法等方面来讲,都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对我们长期从事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工作的专家学者来说,这是一次绝佳的机遇,也是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事业和研究队伍的一次全面学术检阅;尤其对少数民族语言学科来说,将是一次进行科学规划和实施梯队建设,加速提升专业队伍整体素质,为培养大批后续人才积累可持续发展潜能的契机。
是因为这个古籍记载的东西颠覆了如今考古界或者说整个史学界对于这段历史的认知,这36万册古籍全是秦简,记载的是秦朝的历史。专家们是在湖南的一个小镇中发现的这些古籍,这个湖南小镇叫做里耶,所以这个里耶小镇又被称为秦朝秦简的故乡。
发现这些古籍的经历也蛮好玩的,当时有一群专家来到里耶考古,在这里发现了6000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紧接着,他们又发现了一口古井。这口古井的历史就没有那么长了,但是也有着上千年的岁月。在这个古老的井中,专家们发掘出了大量的古籍,有36万册之巨,而且在附近还发现了大量的兵器。
经过鉴定,发现这些东西是秦朝的,古籍就是秦简。但是当专家解读了秦简上的东西后却大吃一惊。因为这个秦简记载的似乎不同于人们所了解的历史,从出土的秦简和兵器来看,这里曾经是秦楚大战的战场之一。而楚怀王是一名宠信奸臣的昏庸皇帝,所以楚国的战斗力其实比不上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即使如此,秦楚之战也是整整打了一年才结束。
这一批秦简解开了很多历史的谜题,给我国研究秦朝历史做出巨大的贡献。其中记载着在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是怎样生存、发展并进行文化交流的。还有就是,在秦楚战争结束后,这里的人们是如何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等等一系列重大史实。因为这些秦简记载的东西,让专家们发现了秦朝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专家们都觉得相当不可思议,这也侧面反映出,读史书也要辩证地读。
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是:
1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体系建设还比较薄弱,公共文化设施条件建设十分薄弱,还有一些行政村不通广播电视,当地群众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务还很有限。
2 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严重短缺,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类报刊、图书、影视节目等,由于市场规模小,生产成本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群众需要,造成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读书看报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难。
此外,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开始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开发和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变异和衰退。
贝叶文化的贝叶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本文2023-10-15 19:19: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4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