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时滴血是怎么回事?
大便的时候出现滴血的情况,主要有几个可能:
一、就是有肠息肉,会表现为便血。
二、就是有痔疮,像混合痔、内痔,都有可能出现便血的情况。
三、如果伴有很强烈的疼痛感,那么也有可能是肛裂。
四、也有可能是肠道的肿瘤,占位性的病变。
具体的还是要去医院,做肠镜和肛肠的相关检查,在专业的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
扩展资料:
便血后的注意事项:
1、便前便后坐浴熏蒸,保持肛门的清洁。
2、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消化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和纤维性食物,多饮水,尤其是香蕉、蜂蜜类润肠通便食物。
3、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喝一杯温盐水或凉白开水,以促进肠蠕动。
4、如果大便干燥的情况下,不可自己随便乱用泻药,排毒药、芦荟胶囊等,长期服用,不仅会加重便秘,而且会形成药物依赖性
5、不要久站久坐,适当增加运动,特别是提肛运动。
6、每天定时大便,(没有大便,也要定时,到厕所做排便条件反射训练,每次大便时间不宜过长,以5分钟左右为宜。
参考资料:
-便血
您好:
肛裂的症状是:疼痛、出血。其痛很有特点,即先于排便时突发刀割样疼痛(由于粪便划破肛管皮肤所致),然后短暂缓解,继而出现长时间肛痛(由于肛门括约肌受刺激后产生痉挛所致)。
(一)维护大便畅通,干硬粪块形成后,不要努挣排放,可选拔温盐水灌肠,或石蜡油灌肠,或用开塞露注入肛内,滑润排便。
(二) 准时治疗肛隐窝炎,以防止感染形成溃疡及皮下瘘。
(三)在肛门检查如肛门指诊、用肛门镜或其它器械时忌讳粗暴用力,以防损害肛管产生肛裂。
(四)及时治疗引起肛裂的各种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症,防止肛裂发生。
(五)要少喝酒,不吃辛辣刺激食物,食不可过精,要粗细粮搭配,蔬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尽量多摄入,可使大便保持正常。
祝您早日恢复健康
由肛门排液或粪便带血,称为便血或血便。便血是消化道的一种表现。引起便血的原因很多,所有引起呕血的疾病都可以有便血。下消化道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结肠和直肠息肉或癌、痔疮、肛裂等均可引起便血,其中痔疮最多见。的部位不同,便血的颜色也不同。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便血多呈柏油状或黑色;下消化道,便血呈暗红或鲜红。
一、当大便呈黑色或鲜红色时,认为是属于便血的情况,应除开以下几种原因:
1.口服某些中草及炭剂、铁剂、钮剂时,大便呈黑色。
2.进食过多的肉类、猪肝、动物血或菠菜时,大便呈黑色。
3.口服酚酞制剂后,大便呈鲜红色。
二、分类及常见疾病
1.按病变的部位分类
(1)上消化道:常见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变、食管及胃肿瘤等。
(2)下消化道:常见于肛裂、痔疮、肛瘘、慢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结肠或直肠息肉、肿瘤等。
(3)全身性疾病:常见于血液病、尿毒症、伤寒、肾综合征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2.按便血的特征分类
(1)鲜红色,与粪便不相混合:常见于肛门及直肠。
(2)鲜红色,与粪便相混合:提示下消化道,包括各种炎症及肿瘤。
(3)黑便:提示上消化道,包括消化性溃疡、肝硬变、炎症及肿瘤等。
很多人认为:只要大便时出血就是患了痔疮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概念因为便血不仅仅是痔疮独有的症状便血,意味着消化道出血,而消化道出血又分为高位出血和低位出血两种 消化道高位出血,例如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等,由于血液离开血管后存留在肠腔的时间较长,排出体外时粪便呈柏油状,色黑,或咖啡色,呈浆糊状,大便潜血阳性 消化道低位出血,尤其是结肠,直肠下端出血,血色鲜红且与排便关系密切其中,痔疮出血的特点是用力排便时,血液从肛门内排出,量不等,或便后手纸带血,或滴血,或呈喷射状肛裂引起的便血,一般量较少且伴有剧烈的疼痛直肠息肉出血,多见于儿童排便时血液污染肛门周围若为成年人,粪便中带血并混有粘液和脓性分泌物,气味奇臭,伴有便条变细症状,应高度注意直肠和下段结肠有无癌瘤存在若粪便中带血并伴有粘液,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左下腹疼痛者,首先应考虑痢疾和慢性肠炎 以上论述了便血可由多种疾病所导致,并非痔疮所特有另外,痔疮并非仅有便血这一症状一般的讲,痔疮除便血外,还会出现便后有物脱出于肛门外,肛门周围瘙痒,流粘液,肛旁肿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对某个具体病人来讲,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几个症状并存因此,不应该认为大便出血就是患了痔疮应该全面考虑,尽早去专科医院诊治,以防误诊,误治 还是是四川肛肠医院看看吧
你好!不要给自己下诊断,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吉大医院的大夫给你的诊断不会有多大问题的,因为你也不是天天出血,还是考虑内痔的原因引起出血。就算按你所说的那么可怕的病,医生也会叫你做个病历检查。如果你实在放心不下,你先做个窥镜检查或可以做病理化验(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屈氏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包括空、回肠,结肠与直肠)称下消化道。上述部位的病变引起的出血称便血,即下消化道出血,表现为血液由 排出,或者血液与粪便一同排出,血色多呈鲜红或暗红。如病变在空、回肠或右半结肠,加之出血的量较少,出血速率较慢,则可排出黑便(柏油样便),此种情况易与上消化道病变所致的出血相混淆。此外,当上消化道病变出血时,如出血量大,速度快,血液在肠腔停留时间短时,也可表现为 排出暗红、甚至鲜红色血便,此种情况也易与下消化道病变出血相混淆,以上二种情况必须加以鉴别。
症状体征
下消化道少量出血(少于500ml)时,可很快被机体代偿而不引起明显症状;当出血量超过800~1000ml以上时,尤其是在较短期内丢失者,均可有头昏、乏力、心悸、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皮肤苍白等表现,更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的表现。有上述表现时均提示为大出血。
大出血患者,当其头昏、冷汗、心悸、皮肤苍白等症状消失,脉搏及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则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用药治疗
遇便血者,尤下消化道大出血,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出血的特征,认真地分析其发生出血的可能原因。同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以尽快的达到止血的目的,从而为进一步寻找出血的病因创造条件。便血时应遵循以下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措施:有失血性休克者应卧床休息,去枕平卧,给予吸氧。严密观察神志、呼吸及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应观察便血的量及色泽,记录尿量。
二、补充血容量:便血量大、贫血明显或已发生休克者,应积极补充血容量。以血浆代制品或全血为佳,有利于纠正休克。
三、应用止血药物
1、6%~8%的去甲肾上腺素(正肾上腺素)溶液反复 或者冰盐水反复 (冬季不宜多用),除可起到止血作用外,还可起到清洁肠道的作用,从而为肠镜检查作准备。
2、凝血酶或白药或白岌粉等中草药溶于生理盐水中 ,有时也可发挥止血作用。
3、静脉给予常规止血药物,如酚磺乙胺(止血敏)、维生素K1、氨甲苯酸(抗血纤溶芳酸)、6-氨基己酸或血凝酶(立止血)等。
4、有条件者可输注冷沉淀(含各种凝血因子)或血小板等凝血成分。
5、肠系膜上或肠系膜下动脉选择性(或超选择性)造影时,如发现出血部位,可选用垂体后叶素或特利加压素注入出血的血管内,有效止血率可达80%~90%以上。
四、积极明确出血部位或病因
1、肠系膜上、下动脉选择性造影:该检查在出血过程中均能进行。对明确出血的部位有极大的帮助,有时还可明确病因。
2、结肠镜检查:在基本止血后即可进行结肠镜检查,对全结肠(包括回盲部及回肠末端)、直肠的病变有确诊价值。发现出血灶后,可在内镜下采用多种止血方法。
3、X线钡剂检查:出血停止后可进行钡剂小肠造影或钡剂 造影,可协助发现多种导致出血的原发病。
4、对于疑难病例可进行胶囊内镜检查或新型小肠镜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
五、外科手术治疗:少数经上述检查及治疗后仍不能止血或不能确立诊断者,可行外科手术探查。
预防护理
便血的自我检测。
虽然便血非常常见,但是我们对于便血却不能忽视。除了要采取措施积极预防外,我们还应知道便血可能预示著哪些疾病,以便出现便血后,我们可以进行初步诊断。
痔疮:便血发生在排便过程中或便后,血色鲜红,血与粪便不混和,出血量可大可小。
肛裂:引起的便血在临床上也是较常见的,血色鲜红,滴出或手纸擦血,便后有 剧烈痛疼。
直肠恶变:此类疾病引起的便血与痔疮较为相似,便血呈鲜红色,成滴状附于大便表面。晚期伴有 直肠下坠和全身消瘦,大便次数增加,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直肠、结肠息肉:引起的便血,血色鲜红、无痛、血与大便不混合,一些患者在大便的表面带沟槽。
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引起便血,多半混有粘液或呈脓血便,并伴有下腹痛、发热、便频及里急后重等症。
消化道疾病:一般来说如果大便呈柏油状或呈黑红色,出血部位多在于上消化道;如果血色红,则多是下消化道疾病出血。
病理病因
引起便血的疾病很多,现根据出血病变的性质,将便血的病因分为5类。
一、炎症、溃疡性因素如下消化道的黏膜发生炎症或溃疡时,因黏膜充血、水肿与溃疡形成,当炎症或溃疡侵蚀血管或血管通透性增加、小血管破裂均可发生便血。常见的疾病有:
1、肠道感染性疾病: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真菌性肠炎、假膜性肠炎、小肠结核、结肠结核、小肠钩虫感染、结肠血吸虫病、出血坏死性小肠炎等。
2、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Crohn病)或溃疡性结肠炎。
3、放射性结肠、直肠炎:多系盆腔恶性病变接受放射治疗后,局部肠黏膜受到损伤后导致出血,常表现为反复、小量的便血。
4、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系因肠系膜的血运发生障碍而使肠黏膜发生缺血、溃疡形成所致。病变以结肠多见,临床表现为在剧烈腹痛后解出暗红或鲜红色血便。
5、白塞病:本病病因未明,多认为是免疫性血管炎引起血管闭塞,导致肠血供障碍而引起溃疡性病变;也有学者认为本病与感染或遗传有关。溃疡发生在回盲部者最为多见,且易发生出血。
6、直肠或孤立性溃疡:引起此种溃疡的原因不甚明确,但溃疡侵蚀血管即可引起出血。
7、结肠应激性溃疡:近年来发现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后,可导致便血,甚至表现为大出血,且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炎症、溃疡性病变是便血的常见病因。多数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可引起黏液脓血便;重型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性肉芽肿可引起鲜血便;阿米巴痢疾常引起果酱色或暗红色血便;少数肠结核或克罗恩病可发生大出血;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常排出暗红、鲜红或洗肉水样便。总之,便血量及色泽常与病变大小、部位与出血速度有关。
二、血管性因素:出血系下消化道各种血管性病变,导致血管破裂或导致肠系膜血管缺血、肠黏膜的血供障碍所致。常见的病因有:
1、动静脉畸形与血管发育不良:下消化道肠壁血管发育不良、畸形等血管性病变引起的出血,近10年来已引起重视,已成为便血的重要病因之一。可分为:
海绵状血管瘤。
肠黏膜下血管发育不良。
血管畸形。病变约70%发生于结肠,其中又以右半结肠或盲肠多见。少数血管畸形发生在小肠。
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此综合征可发生于全消化道,如发生在小肠时易发生出血。本病罕见,属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3、Dieulafoy病:病变发生在胃内者最多见,如发生在小肠或结肠时可引起便血。此病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出血多因黏膜下血管受到炎症、溃疡的 而发生破裂所致。
4、直肠、结肠及小肠黏膜下静脉曲张:
疾病诊断
由于引起便血的疾病甚多,以下仅就常见的疾病作简要的鉴别。
一、痔核或肛裂、肛瘘
1、是便血常见病因之一,尤其是内痔出血甚为多见。
2、血色一般为鲜红,且与粪便不相混,也不含有黏液,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大便后滴鲜血,尤在硬结大便时更易发生。
3、肛裂患者排便时常有疼痛感。
4、 视诊及指检常可确诊。
5、 镜或直肠镜检查有利于诊断,可直接窥视到痔核等出血灶。
二、细菌性痢疾
1、急性期常有畏寒、发热、下腹部隐痛等症状。大便常为脓血样,每次量不多,常伴有里急后重感;慢性期为间断性发作的黏液、脓血便。
2、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大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痢疾杆菌),但慢性期大便培养的阳性率不高,仅15%~30%。
3、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溃疡多较表浅,且边缘常不整齐。
三、阿米巴痢疾
1、大便多呈果酱样,或呈暗红色,量较多,常伴有脓性黏液,患者多有发热、腹胀、腹痛及里急后重表现。
2、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成堆的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如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有确诊价值。
3、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但水肿不显著,溃疡一般较深,常为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溃疡间黏膜正常。病变可发生在大肠的任何部位。
四、血吸虫病
1、有疫水接触史,常表现为慢性腹泻,大便呈脓血样或为大便带血。
2、常有血吸虫病的其他临床表现,如肝脾肿大、全血细胞降低等。
3、B型超声波检查可发现肝纤维化。
4、结肠镜检查可见直肠黏膜有粟粒样**结节,有时还可见到溃疡或息肉等,直肠黏膜活检可发现有血吸虫卵。
五、溃疡性结肠炎
1、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呈反复发作、缓解过程,迁延不愈。发作期有腹痛、腹泻,常伴有里急后重。本病常最早侵犯直肠与乙状结肠,尔后病变可向上逐步漫延,直达回盲部;少数患者其病变可从右半结肠开始,再逐渐向左半结肠蔓延。大便一般为黏液脓血样便,重者可为血水样便。
2、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但粪便多次反复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3、病变活动期,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浅表小溃疡,黏膜脆性增加,触之易出血;黏膜活检,病理如发现腺体杯状细胞减少及发现隐窝脓肿,对诊断有帮助。慢性期者肠道有时可发现炎 肉,病程长者肠壁有增厚表现。
4、X线钡剂 对诊断也有帮助,可见到黏膜皱襞消失、结肠袋消失等表现。
5、抗菌治疗效果差,而柳氮磺胺吡啶或5-氨基水杨酸、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可缓解病情。
六、肠套叠
1、排出黏液血便,常不含大便。腹部有时可触及套叠的包块。
2、X线钡剂 检查不仅可明确诊断,还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七、直肠癌
1、是常见的癌肿之一。凡35岁以上的患者,患有慢性腹泻或有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样便,伴有里急后重,经一般抗炎等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有直肠癌的可能。
2、直肠指检可发现病灶,对诊断甚有帮助。直肠癌多表现为肠壁上有不规则、质硬的肿块,具有压痛,肿块表面常凹凸不平;指套上常带有黏液、脓血。
中医辨证论治
1、血热动血证:大便秘结,下血鲜红, 灼热,身热汗出,口渴饮冷,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沉数有力。清热凉血止血。凉血汤:生地30克,丹皮12克,紫参12克,茅根30克,槐角10克,地榆15克,茜草12克,血余炭12克,黄芩炭12克,棕榈炭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肝胃热盛证:便血色黯,胃脘疼痛不适,口渴口臭,急躁易怒,嗳气,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清胃止血。泻肝汤:胆草12克,郁金12克,黄芩12克,生地30克,黄柏12克,泽泻12克,防己12克,栀子12克,公英20克,地丁20克,地榆炭15克,棕榈炭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3、瘀滞胃肠证:胃脘腹痛如刺,便血黯黑,面色无华或青紫,渴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活血化瘀、通络止血。逐瘀汤:当归12克,川芎10克,熟地15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丹参20克,郁金12克,香附12克,佛手12克,枳壳12克,莱菔子12克,茜草炭10克,黄芩炭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4、热毒蕴肠证:大便脓血相杂而下, 灼热坠胀,里急后重,腹痛如绞,口渴饮冷,舌质鲜红或紫暗,苔黄干,脉数或疾。清肠解毒。清肠汤;公英30克,地丁20克,败酱20克,虎杖15克,马齿笕20克,白头翁15克,秦皮12克,地榆15克,槐角12克,黄柏12克,血余炭12克,紫参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5、肠道湿热证:便血鲜红,或为脓血便,或色暗红或紫黑如赤豆汁,大便不畅或稀溏,或 肿痛,或有腹痛,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清化肠道湿热。化湿汤;地榆15克,槐角12克,马齿笕20克,黄柏12克,泽泻12克,防己12克,猪苓12克,茯苓15克,薏苡仁30克,元胡12克,茅根30克,生地炭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6、肠道瘀滞证:大便下血色暗红,腹部刺痛。拒按,腹内或触及包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活血化瘀、理气宽肠。理气活血汤;香附12克,木香12克,佛手12克,枳壳12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生地15克,赤芍12克,地榆炭15克,棕榈炭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7、肠风络伤证:便下鲜血,血下如溅,大便干结或为便泄,舌红苔黄,脉弦。凉血祛风止血。凉血止血汤:生地30克,丹皮15克,紫参15克,茅根30克,黄芩炭12克,地榆炭15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棕榈炭15克,三七粉6克,文蛤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8、脾虚气陷证:大便下血色淡,排便无力, 自觉坠胀,精神疲倦,语声低怯,舌质淡,苔薄,脉弱。补脾摄血。益气止血汤:党参30克,白术15克,黄芪30克,茯苓15克,升麻12克,牡蛎20克,柴胡12克,补骨脂15克,肉豆蔻15克,茺蔚子15克,棕榈炭12克,血余炭12克,鹿角胶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9、脾胃虚寒证:先便后血,便血紫黯,或为便黑如柏油样,腹部隐痛,喜热畏冷,四肢不温,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弱。温中止血。温中汤:吴茱萸10克,干姜10克,肉桂6克,姜黄12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黄芪30克,茯苓15克,血余炭12克,棕榈炭12克,山药30克,龙眼肉15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曹元成)
大便时滴血是怎么回事?
本文2023-10-15 19:22: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4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