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女真和明末的女真为同一民族,为何在文化上没有联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1收藏

金国女真和明末的女真为同一民族,为何在文化上没有联系?,第1张

作为东北土著民族,肃慎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创作了很多辉煌。当肃慎族后裔建立的渤海国灭亡后,又一支后裔崛起了,他就是女真族。那么,金国的女真和清朝女真,是不是一个民族?

金国美女剧照

在中国东北,有三支土著民族,分别是东胡、獩貊、肃慎。在历史的长河中,肃慎的生命最强,但是名称也在逐步变化。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靺鞨。靺鞨族中的粟水靺鞨很厉害,建立海东盛国---渤海国。渤海国国祚绵延200多年,为东北历史写上了浓重的一笔。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渤海国与中原王朝一样,统治阶级内部因为继承人问题,矛盾不断,同时又大兴土木,导致国民负担过重。在这种情况下,渤海国被新兴国家契丹打败,导致灭亡。就这样,靺鞨族成为了契丹的臣民,不过那个时候,不叫靺鞨了,而是叫做女真。

为啥叫女真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当靺鞨建立的渤海国灭亡后,契丹民族成为统治者。当一个民族统治另外一个民族的时候,为了让被统治民族失去民族记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忘记祖先的辉煌。所以,从统治者的需求来说,需要把靺鞨族改个名字。第二个原因是,靺鞨来源于肃慎,那个时候不是汉文记录,而是发音为jurchen,我们仔细拼下这个音,与女真差不多。

基于发言差不多,契丹官方公布,这支民族叫女真族。时间一长,女真族就确立了,而原来的肃慎、靺鞨都成为历史。

女真美女剧照

契丹国,又叫辽朝。很多人了解这个国家,是从评书《杨家将》中了解到的,感觉这个国家很野蛮,也很落后。其实不然,辽朝其实是非常开放的一个国家,也是历史上最早实行一国两制的国家。因为辽朝是以契丹民族为主题,对于其他民族的管理,实行另外一种制度,也就是今天的一国两制。在很多国家,一直用契丹来代指中国。

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来源于内部,统辖下的女真族后来强盛起来,带头人就是完颜阿骨打。在公元1114年,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诸部,开始起兵反抗辽朝。1125年,完颜阿骨打推翻了契丹国,建立了金国。

就这样,肃慎后裔建立的第二个国家,又开始了东北地区的辉煌。那么,金国的女真和清朝的女真是不是同一个民族呢?

女真族美女剧照

要说清金国主体民族女真族与清朝女真族的关系,就要从民族发展说起。

金国是一个比较彪悍的国家,但是蒙古建立的蒙古帝国比他更彪悍。在蒙古和北宋的联手下,1234年金国灭亡。此后,女真族就成为蒙古帝国的臣民,大部分散居于关东,分为建州、海西、野人等部。

为了防止女真族的反抗,元朝在女真居住地发布过非常严格的禁令,有屠杀之禁、酒禁、弓矢(捕猎)之禁、出产金银禁。 随着蒙古帝国统治的衰弱,这些禁令也都先后解除。明朝同元朝一样, 对女真族也不放心,颁布了很多政令,控制女真族的发展。但是,随着明王朝掌控能力的下降,女真族的一支开始崛起了。

1 大唐壁画馆

第十名:彩绘雁鱼铜灯

彩绘雁鱼铜灯为西汉时期的文物,1985年出土于陕西省神木县店塔村西汉墓,通高54厘米,长33厘米,宽17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灯由衔鱼的雁首、雁身、两片灯罩及带曲鋬的灯盘四部分组成,可拆卸。雁身为两范合铸,两腿分铸后焊接。通体彩绘红、白二色。两灯罩可自由转动,能调节灯光照射方向和防御来风。雁腹内可盛清水,灯烟经雁颈溶入水中,可减少油烟污染。构思精巧别致,是汉代灯具中的杰作。

第九名:黑釉油滴碗

黑釉油滴碗,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国宝级文物之一。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这件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古籍记载黑釉油滴碗“盛茶闪金光,盛水闪迄今所见银光。映日透视,光彩夺目。

第八名: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唐代,国宝级文物。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银罐装饰精美,罐身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主体,鹦鹉周边装饰有艳丽的团花,余白处还衬填以折枝花草。鹦鹉展翅飞翔于花丛之间,灵动可爱,栩栩如生。鹦鹉的形象鲜活而丰满,恰好与圆浑的外形,饱满的团花相配,给人以富贵喜庆的感觉。而且这件器物圆润饱满,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这件器物是何家村窖藏文物中最华丽的提梁银罐,同时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18件组国宝级文物之一。

第七名:青釉提梁倒灌壶

青釉提梁倒灌壶为五代时期的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彬县,高183厘米, 腹径143 厘米, 足径87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壶盖与器身连为一体。凤凰作提梁,狮子当流,想象丰富,神态生动,具有清新活泼的生活情趣。腹部满刻四朵盛开的缠枝牡丹花,刀法犀利圆润,装饰效果浓郁。梅花形注水口设于壶底中央,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灌水时将壶倒置,待盛满后,将壶放正,滴水不漏。釉面莹润,造型独特,构图严谨,图案精美,是耀州窑的代表作品。

第六名: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国宝级文物。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东侧从葬坑。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我国自古就有熏香的习俗,战国时人们就在室内放置各种熏炉,一方面净化环境,另一方面人们认为袅袅香烟就像进入了缥缈的仙境。这件竹节熏炉的炉盖形似多层山峦,云雾缥缈,再加以金银勾勒,宛如一幅秀美的山景。青烟袅袅飘出,缭绕炉体,造成了一种山景朦胧,群山灵动的效果,仿佛是传说中的海上“博山”。西汉时,封建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说,博山炉就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产生的,并在汉代广为流行。 

第五名:西汉皇后之玺

西汉皇后之玺是西汉玉器,1968年在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公社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汉皇后之玺为正方形,28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玺钮为高浮雕的匍匐螭虎形,形象凶猛,体态矫健,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西汉皇后之玺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第四名:唐三彩载乐驼

唐三彩载乐驼。这组舞乐俑,从其形态、风格分析,可以确定是盛唐时的作品,乐俑所用的乐器基本上都是胡乐,而舞乐者均是穿着汉人衣冠的汉族。所载舞乐俑多达八人,不仅阵容庞大,而且乐器齐全,三彩釉的鲜明色调,别创一格而引起轰动。

第三名:唐兽首玛瑙杯

唐兽首玛瑙杯是唐代玉器,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兽首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画细微精确。唐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

第二名:唐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是唐代金器,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共出土两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两碗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可能是皇室用酒器,就已出土的唐代金碗而言,这两件唐鸳鸯莲瓣纹金碗是仅见的最富丽堂皇的金碗。

第一名:鎏金舞马衔杯银壶

鎏金舞马衔杯银壶,盛唐著名银器。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窑藏出土。通高185厘米。这件仿皮囊形银壶,器腹两面均锤出一马衔杯纹,马颈系飘带,昂首扬尾,似作舞状。纹饰鎏金。形制优美,图案别致,制作精工。圈足内有墨书一行:“十三两半

2 大唐西域壁画

障泥

唐代尚马之风流行,璧画中的骏马多带有各种装饰,既好看又有实际功能。其中位于马鞍下部,用于障蔽尘土的部分被我们称之障泥。障泥位在马鞯两旁下垂的马具,用来挡避泥土,所以称为障泥。

北周.庾信〈杨柳歌〉:连钱障泥渡水骑,白玉手板落盘螭。

宋.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词: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唐代尚马之风流行被称为障泥。

3 大唐壁画馆讲解词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闻名天下的莫高窟。莫高窟地处敦煌,它和鸣沙山、月牙泉一样是敦煌著名的旅游景点,还是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29处景观之一的文化遗产。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鸣沙山东麓。洞窟始凿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结束,前后延续约一千年。莫高窟是一座灿烂辉煌的建筑,是绘画和雕塑之宫,是中国现在石窟中规模最大、内容最多的石窟。

游客们,现在所在的地点是莫高窟的大门,在我们眼前有二座双塔,背后整面山体都是一层层藏洞,从远处望去就像一座高楼,一屋屋、一间间。洞里藏有许多宝藏、经卷、文书等。最多最醒目的是壁画,特别突出的是飞天壁画形象。

各位游客,你们有没有发现壁画大多是残缺不全的,那是因为一百多年前曾经遭到过几次劫难,被外国人盗走许多珍藏,现在给人们留下许多的遗憾。我在这里也要呼吁大家都来保护好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好我们的民族文化。

各位游客,因时间关系,今天的游览就到此为止了。希望大家不虚此行,通过这次参观游览,对莫高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想要更深地了解莫高窟,欢迎你们下一次再来。

4 大唐壁画珍品馆

挺多的。

一、南禅寺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李家庄旁。该寺创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鸱尾秀拔,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明间装板门,次间装直棂窗,转角处额不出头,阑额上不施普拍枋,斗栱为五铺作双抄单拱偷心造,用材颇大,唐代作风明显。此殿体量虽小,但让人感到内力深蕴。

二、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三、天台庵天台庵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王曲村口的坛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天台庵大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这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天台庵大殿虽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缮的痕迹,但其依然是中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古建筑的珍贵实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四、广仁王庙在山西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址内,中龙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着一座四合院形的庙堂建筑,它与永乐宫、古魏城、五龙泉、万仙泉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文物群。正殿座北向南,为唐大和五年(831)建造,五开间四架椽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拱为五铺双抄偷心造,各种斗欹部的幽度极深,拱瓣棱角显明,内部搁架铺作斗拱硕大,叉手长壮,侏儒柱细短,构成极平缓的厦坡,只有五台山南禅寺可相比拟。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明。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

5 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壁画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免费的,可以网上预约门票也可以到博物馆门口凭身份证领门票。每周一休息闭馆,每周二到周日分上午和下午发放门票上午是8点开始3000张放完为止,下午两点开始5000张放完为止。门票比较紧张如果想参观必须早点去排队。还有一种就是可以买票进入,20元每人。但是这种门票不能参观珍宝馆,和特殊情况的展览。

6 大唐艺术博物馆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每周一闭馆,其他时间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天9:00-17:30,16:30停止票务办理,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基本陈列(部分)

1、窦乂买坑

窦乂是西市最有名的富商之一。出身望族,但却不依赖家庭,而是从亲戚送给他的一双丝鞋起家,成就了自己的财富梦想。其成功秘诀是:能先期预见到西市未来的发展前景,购买一片无人问津的低洼烂污之地,再巧为经营,终以在房地产领域的高明投资策略,成为一代巨富。

2、胡姬酒肆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是诗仙李白描述唐人宕(dàng)逸生活情状的著名诗句,所谓“金市”即指长安西市。在西市的“胡姬酒肆”中,那些金发碧眼、能歌善舞的外国歌舞伎最受唐人青睐,她们亦在不经意之间,充当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遥想当年,胡姬的魔幻舞姿不知迷住了几许风流之士,而风行的“西市腔酒”又不知醉倒了多少墨客骚人。

3、击鼓开市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商业属阴,故“日中为市”,据说这是商代即有的习俗。唐代西市交易时间是:午时(中午11时到下午1时)击鼓开市,进行交易,至日落前七刻(约日落前100分钟)敲钲,宣布闭市。

7 大唐壁画展

答:

飞天

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的飞仙亦称为飞天,是飞天、飞仙不分。

反弹琵琶

意思:从反面看问题,和常规事物对着干或突破常规的思维或行为。

鹿王本生图

《鹿王本生图》是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北魏时期的壁画。

石窟壁画

石窟壁画,绘制在石洞墙壁上的画作。举世闻名的敦煌的第一个洞窟兴建于公元366年,敦煌早期洞窟中的壁画和彩塑受印度和中亚影响比较大,独特的“敦煌风格”直到北魏时才开始出现,而中原文化对其影响到西魏时期变得更为明显。

敦煌石窟壁画

敦煌石窟,即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处。

菩萨像

国画,现在发行量极少,是少见的珍品,菩萨像的款识采用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菩萨像,潘絜兹敬摹。

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佛教壁画

古印度多以壁画庄严佛堂,亦有招画工于门侧、讲堂、食堂、浴室等作诸彩画,内容多与佛教有关,如描绘神通变、五趣生死轮、本生故事、地狱变等。

玄奘取经图

身披袈裟的玄奘、人相似猴的孙悟空手牵白马……敦煌研究院近日首次披露了敦煌壁画中现存的六幅《玄奘取经图》,画面均象征性地表现了玄奘西行取经17年的艰苦历程。

克孜尔石窟壁画

我国现存的所有石窟之中,第一座位置最西、开凿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大型石窟,坐落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的库车县西部,以其一万幅优美绝伦的壁画名震八方,这就是“中国第二敦煌”——克孜尔千佛洞。

8 大唐遗宝展和壁画馆

一、分时预约

为了使观众错峰参观,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陕西历史博物馆网络门票预约系统根据我馆的展区容量,提供上下午各2-3个时间段供观众预约参观:

淡季:上午 09:00-10:30,10:45-12:00;

下午 12:30-13:30,13:45-14:45,15:00-16:00

旺季:上午 08:30-09:45,10:00-11:00,11:15-12:00;

下午 12:30-14:00,14:15-15:30,15:45-16:30

(淡季时间:11月15日----次年3月14日)

(旺季时间:3月15日----11月14日)

目前由于在线支付系统处于试运行期间,收费票可预约当日及次日的门票,免费票可预约7日内(含当天)门票。我馆从未委托任何一家网站进行预约,特展收费门票,没有捆绑其他任何服务项目,请各位观众仔细分辨、慎重预订。

二、预约流程

1、观众可通过官网及微信公众号预约次日以后门票,预约需登录陕西历史博物馆官方网站、陕西历史博物馆票务系统-微信公众号进入门票预约系统进行提前预约。

2、特殊人群(老军残)到达博物馆附近时,可通过搜索陕西历史博物馆票务系统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门票。

3、观众凭本人二代身份证(外宾凭本人护照号)按照预约系统提示操作进行预约,每个证件号每日限定预约1张参观门票(可携带1名6岁或14m以下儿童参观),每个会员账户每天限定预约5张门票,认真填写身份信息,选择参观日期、参观时段、门票种类及数量,确认信息填写无误后,提交订单。

4、预约完成后,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进入订单管理查询订单信息,确认是否预约成功。

5、预约门票仅在预约时段内有效,过时作废;3次无故失约者,取消网络预约资格。

三、取票、进馆流程

1、预约基本陈列展门票的观众请在参观当日的预约时间段内,凭二代身份证或凭预约时观众信息的身份证号到自助取票机取票,通过护照预约的观众请持本人护照证件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南门东侧东④综合服务窗口办理取票。凭身份证和预约门票在南门入口处核对无误后方可进馆参观。

2、预约收费门票的观众,凭本人有效证件(二代身份证或护照)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南门东侧“人工服务”窗口排队办理收费门票取票业务(东①、东②办理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取票业务、东③办理唐代壁画珍品展门票),凭入馆门票以及预约证件(本人二代身份证或护照)在南门东侧检票口检票后入馆参观。

3、未携带二代身份证的观众可凭本人证件到南门东侧东⑥“咨询服务”窗口咨询相关信息。

9 大唐壁画馆的主要内容

莫高窟的文化意义:敦煌莫高窟规模巨大,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 为我国艺术领域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绘画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实物图样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莫高窟主要景点

一、藏经洞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希伯来文等。

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二、三层楼

洞窟编号第16-17号,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851~867)间。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故俗称“三层楼”,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

三层楼里的敦煌遗书,包罗万象,内容涉及到了四世纪到十一世纪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地、医药、科技、民族、宗教、艺术等各领域。三、九层楼

九层楼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

10 大唐壁画馆有必要去吗

第一,唐代的文化开放包容性。唐代不仅仅有儒家,也有佛家,道家等文化交流。各国都排人才在中国交流。所以为壁画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和条件。 人才汇集此时代。

第二,唐代佛教的兴旺,也促进了壁画的发达。皇家支持佛教。这是任何其他时代不具备的。唐朝是华夏历史上最繁荣、最发达的时代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均居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其中壁画文化也得以快速发展。

在万国来朝的景象下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壁画文化的发展更显示出开放多元、繁荣兴盛以及新颖别致的独特品质。

而彼时的敦煌壁画艺术形式表现多样,题材丰富,堪称史上壁画艺术的最佳典范,同时也体现出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的超高水准。

敦煌壁画是唐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还有更为重要的历史特性和社会属性,尤其是它所体现出的艺术性,不但保存了丰富多样的纳新色彩、流幅的笔墨绘成的历史画席;而且记录了以敦煌为中心的大西北人物活动的信仰与感情,刻画了当时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想象。。

11 陕西博物馆大唐壁画

1、镶金兽首玛瑙杯

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唐兽首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唐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2、 旟(yu)鼎

1972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通高77,口径565厘米。

旟鼎承袭商代圆鼎风格,造型厚重庄严,纹饰十分精美,所刻铭文是研究周初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具有珍贵的历史及艺术价值,加之铸刻时代明确,被公认为周康王时的标准器,是一尊著名的西周时期的国宝。

3、五祀卫鼎

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出土,通高363,口径343厘米。

五祀卫鼎是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第一手资料,对史学界和法学家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4、 多友鼎

1980年陕西长安县下泉村出土。通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

多友鼎的腹内壁铸铭文二十二行,记载了西周反击猃狁侵犯的一场战争,是重要的上古文献,对于研究匈奴史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5、皇后之玺

1968年陕西咸阳市韩家湾乡狼家沟出土。高2,边长28厘米,重33克。采用珍贵的和阗玉制成。螭虎钮,四侧刻云纹,印面阴刻篆体"皇后之玺"四字。其发现地点距汉高祖与吕后合葬墓长陵仅1000多米,故可能是吕后用印。它是已发现的最重要的古代玺印之一。此印形制与印文与汉制相合,为汉皇后吕雉之物,是汉代皇后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6、鎏金银竹节熏炉

1981年陕西兴平县豆马村出土。通高58,口径9,底径133厘米焚香用具。

熏炉原为未央宫之物,后来被赏赐给汉武帝姊阳信长公主家。中国古代香炉,以汉晋间流行的博山炉最为精美,而此炉又为所见博山炉中最精美者,是古代罕见的艺术品。

7、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

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造型采用北方游牧民族皮囊形状,银壶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一匹跃然起舞的骏马。银壶舞马形象与史料记载相互印证,是难得的文物珍品。是唐代中原汉族与北方契丹族文化交流的物证。

8、客使图

此图纵184厘米 横342厘米。画面中共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鸿胪寺官员,均着初唐朝服,呈三角状站立。后面三位,为首一人推断应是来自东罗马的使节。中间一人推断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新罗使节。最后一位应来自中国东北靺鞨族。此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9、阙楼仪仗图(两组)

1971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阙楼仪仗图是懿德太子李重润墓中的壁画,这幅图因其能够完整反映出唐代皇家建筑的宏伟姿态,为考古学和建筑学提供了难得的研究资料,画师精湛的技艺让它成为唐代壁画中场面最大的传世佳作。然而,这幅珍宝背后是一部令人叹息的皇室悲剧,它的主人,带着无限的遗憾与悔恨,长眠于豪华陵寝之中。

仪仗图虽人物众多,结构复杂,但整体布局却显得井然有序,阵容严整。画面色彩也艳而不俗,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0、宫女图

《宫女图》是唐代佚名创作的壁画,于1960年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绘于唐永泰公主墓墓前室东壁南侧,共9人。高176厘米,宽1965厘米。为首一人头梳单刀半翻髻,目视前方,双臂交叉于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华贵高雅。其后一人头梳螺髻,回头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其余7位宫女头梳半翻髻、螺髻或双螺髻,手中分别持有独台、团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尘、包袱等物,侧身缓行。其中除2位着男式袍衫外,其它7位皆着窄袖袒胸短襦,肩披丝帛,下穿红、黄、绿等色曳地长裙,脚着如意云头履,画面形象生动,似是侍寝的图景。

11、马球图

马球图为唐朝的文物,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章怀太子李贤墓,画面高229厘米,宽688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图绘于墓道西壁。有20余骑马人物,均着深浅两色窄袖长袍,戴幞头,穿黑靴。壁画突出五个持偃月球杖的骑者驱马抢球。前一骑作反身击球状,其余纵马迎击。后10余骑人马,行者骑枣红马,或山间奔行,或驰骋腾空。止者着绿色长袍,红翻领,伫目凝神,无球杖。背景衬起伏山峦,五颗孤零零的古树点缀在空旷的画面上,与墓道东壁的"出行图"中的古树遥相对应。此图是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资料。

12、 狩猎出行图

1971年陕西乾县李贤墓出土。高100-200,全长890厘米。

狩猎出行图,原图揭取时分为数幅,画面以青山松林为背景,四十多个骑马狩猎者携弓带箭或持旗或持驯豹鞭,簇拥着主人纵马驰向猎场,殿后的还有两匹负重骆驼,构图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是唐墓壁画中上乘杰作。

13、14、鸳鸯莲瓣纹金碗(两件)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是唐代金器,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共出土两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两碗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可能是皇室用酒器,就已出土的唐代金碗而言,这两件唐鸳鸯莲瓣纹金碗是仅见的最富丽堂皇的金碗。

15、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高242,口径124,足径143厘米。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最大气和精美的一件。不仅可以领略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水平,也是唐代审美时尚、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折射。

16、 三彩载乐驼

1959年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土。通高58厘米。

典型的盛唐时期的作品,制作工艺精湛,形态逼真传神,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有助于我们研究盛唐时期的音乐、歌舞,尤其是在西域舞乐对内地的影响方面,加深了实感性的了解。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为研究唐代雕塑艺术、音乐舞蹈、人物如实提供了宝贵资料,它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

17、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

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高183,腹径143CM。

这件提梁倒灌壶是著名的耀州窑(窑址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产品。此壶造型古朴典雅,制作规整精细,纹纹繁褥华丽,尤其是构思奇特,设计巧夺天工,被认为是国内外存世耀州窑瓷器中最为精美的一件。

18、釉油滴碗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高242,口径124,足径143厘米。

这件黑釉"油滴"瓷碗具有典型的北方窑口的工艺特征,特别是环布碗底的油滴斑点,晶莹透亮,增添迷人的色彩,堪称瓷中珍品。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是时,肃慎种族迤逦西进,在南者为勿吉,据夫余故地;在北者为黑水靺鞨据有北夫余故地。据夫余故地的勿吉,后同夫余一部分融合,从而形成后来的粟末靺鞨;而另一部分勿吉,与北大余——豆莫娄融合,从而形成后来的黑水靺鞨,黑水靺鞨是构成现代满族的直接祖源。 从这时起,直至隋唐五代,在辽宁东部、吉林和黑龙江大部,通古斯人占了主导地位。这是这一时期东北民族的重大变化。生活在这一广袤地域的室韦、豆莫娄、乌洛侯、肃慎、勿吉诸族,不仅彼此相通,还各自结交中原,这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同时,中原王朝对这些民族的分布情况和生活习俗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进而在这些地区先后设立了一系列行政机构,伴随管理的加强和交往的密切,先进而丰富的以汉族为主的中原文化,给东北各族的历史进程以重要而积极的影响。靺鞨族取代了勿吉族的地位,进而称雄于黑龙江中下游和长白山以东以北地区的。至于勿吉族,依旧还分布在这一带森林中,他们就是后来的那些窝集部人。 “靺鞨”之名,初见于《北齐书》。靺鞨,是貊貉同音词,是貊族与貉族融合而成的。古代东北少数民族族名的类似情况,还有如真番族、满番族、满离族、黄头室韦族、黄头女真族、如者室韦族、兀者女真族,回跋族。 貊族与貉族,进入东北后逐渐结合成为新的民族。邑娄取代肃慎,勿吉取代邑娄,靺鞨取代勿吉,是一条较为清晰的演进轨迹。从总体来看,这一地区的绝大部分居民,无疑是肃慎族后裔。就居民成分而言,靺鞨族是肃慎族后裔的这一结论,自然也是成立的。所以,《隋书》说:“靺鞨即古之肃慎氏。”《唐书》也说:“靺鞨,盖肃慎之地,后魏谓之勿吉。” 在靺鞨族中,大的部落有七个:白山部,以长白山得名,分布在松花江发源处;粟末部,在长白山之北,分布在松花江上游的吉林延边;号室部,在拂涅之东,分布在绥芬河流域的黑龙江依兰县;伯咄部,在粟末之北,分布在吉林扶余、榆树县、黑龙江双城、五常市;安车骨部,与金代的“按出虎”为一音之转,分布在阿什河流域;拂涅部,在伯咄之东,分布在牡丹江流域宁安县;黑水部,黑水即今黑龙江,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南北两岸。他们之中,最具实力、最有影响的,是粟末部和黑水部。 总的说来,靺鞨诸部的分布区域,大致是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到了唐代,靺鞨最终形成两大集团: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分别在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的管辖之下。 靺鞨族是在肃慎故地发展起来的,而靺鞨族分布区域又多肃慎居民,因而社会生产必有地域上传承特点。靺鞨诸部落的社会经济,与北魏时的勿吉大略相同。不过,由于靺鞨族部落众多,分布极广,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样。

编辑本段遗址介绍

  靺鞨文化遗址,广泛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每一处遗址存在有诸多细微的差异,反映了靺鞨各部在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自特征。同时也反映了同一勿吉文化和夫余、沃沮之类不同文化的融合。 靺鞨的陶器极富特色,一般为泥质陶,也有夹砂陶,有手制,也有轮制,陶罐多敞口和侈口,短颈,斜壁深腹,平底,口沿上大多附加堆纹,在颈、肩部往往饰以篦点纹、凸弦纹和水波纹。 靺鞨人使用铁器已很普遍,出土最多的是吉林大海猛遗址、黑龙江中游的靺鞨遗址。大量铁制武器和生产工具的出土,反映了靺鞨工匠在金属加工方面的高超技术,也说明靺鞨族是勤劳善战的民族。不过,靺鞨人还没有最终摆脱和排斥石器,在遗址中也零星出土了刮削器、石镞、砺石。 在靺鞨人的墓葬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马骨、猪骨。马是靺鞨人的骑乘、运载和狩猎工具,猪是他们的重要衣食之源。这表明了靺鞨人的经济生活,乃是畜牧、农耕和狩猎并存。这也是靺鞨文化所构成的一个基本特征。 黑龙江下游两岸的黑水靺鞨,仍以原始的渔猎经济为主。有少量的农业,种植粟、麦、稞、还会用米酿酒。猪仍然是主要财富,是区分贫富的标志。富人死后,要用上百头猪祭祀,穷人只用几头猪了事。黑水靺鞨素以劲健剽悍著称,习惯于编发辫,头上插有雉尾冠饰,缀野猪牙串于脖子和腰间;擅长于步战,手持一尺二寸长的矢石砻,就是过去肃慎人的“(木苦)矢”遗制;在背山面水的地方,先挖一个地穴,穴顶支架起木头,覆盖上泥土,外形像一个坟丘,这就是他们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夏则出随水草,冬则人处穴中。唐朝在黑水靺鞨设置勃利州、黑水军、黑水都督府,类似于今天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做法。 地处松花江上游的粟末靺鞨,适宜于农耕,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水平,比其他各部要发达得多。在中原王朝影响下,粟末靺鞨率先跨入阶级社会,进而迅速封建化。社会内部的私有制取代了公有制,对邻居的财富产生了强烈的贪占欲望,战争于是就成了他们的职业。有部分粟末靺鞨南迁,他们的酋帅做了唐朝的官员,而留居故地的大量粟末靺鞨,则成为后来后渤海国(唐渤海都督府)的主体民族。 契丹强盛,攻灭渤海,黑水靺鞨从辽,改称五国部,成为辽朝监领下的松散的部落联盟。

分别是:镶金兽首玛瑙杯、旟鼎、五祀卫鼎、多友鼎、皇后之玺、鎏金银竹节熏炉、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客使图、阙楼仪仗图。

马球图、宫女图、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鹦鹉纹提梁壶、三彩载乐驼、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黑釉油滴碗、狩猎出行图、鸳鸯莲瓣纹金碗有两件,所以共计18件。

1、黑釉油滴碗

黒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这件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古籍记载黑釉油滴碗“盛茶闪金光,盛水闪迄今所见银光。映日透视,光彩夺目。

2、青釉提梁倒注提壶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这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的倒灌壶,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

象征性的壶盖为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壶嘴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一只幼狮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动,活泼可爱。

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纹饰简洁明快。因为凤凰、狮子和牡丹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和百花之王,这件壶也被称作“三王壶”。

3、唐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共出土两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

两碗造型、纹饰均相同。纯金质,锤碟成形,錾刻为纹,造型饱满庄重。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有鸳鸯、野鸭、鹦鹉、狐狸等。

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莲瓣上空白处装饰飞禽和云纹。鱼子纹底。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应是碗的重量。墨书标重显示两碗重量略有差异,但天平实测重量相同。

4、唐舞马衔杯纹银壶

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一端开有竖筒状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银壶的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壶上的骏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马形象,《明皇杂录》记载,玄宗曾在宫中驯养舞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时,则给这些舞马披上锦绣衣服。

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士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乐工则站在周围为马伴奏。

亦有诗描写舞马完成表演后的神态:“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棹尾醉如泥。”此壶的舞马形象正好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是十分难得的文物珍品。

5、唐兽首玛瑙杯

唐兽首玛瑙杯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画细微精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唐兽首玛瑙杯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头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似牛,所以不能认为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

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兽首的口鼻部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冒,能够卸下,突出了兽首的色彩和造型美。

-陕西历史博物馆

可以吧这句话说的清楚点么。

粟末靺鞨部居靺鞨的最南方,早在唐初就已归附唐。七世纪末,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统一各部落(确切地说,是统一附唐的各部落),建立了政权。后来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府都督。从此,粟末靺鞨建立的政权,就以渤海为号。

先这么说了吧 您的话我看不大懂

  不要把神话传说与真实历史混为一谈。

  所谓“炎黄”只不过是神话传说当中上古时期的两位君主,是民间口头文学形象,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

  在汉朝以前,还不存在 炎帝、黄帝这样的称呼,先秦时期的古籍上只有轩辕氏,神农氏,这样的称呼。后来秦始皇称帝号,从此帝字成为最高君主的专用名词。到了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汉朝于元朔五年正式颁布皇家祭祀的上古先神名位,从这时起才把上古的主要君王正式定了谥号, 炎帝、黄帝 就是在当时定的名。说白了只是封建皇帝为宣扬君权神授作的宣传而已。

  从科学角度讲,所谓‘炎黄子孙’的说法也是不现实的。

  1、炎黄以前就没有其他男性吗?同时期的蚩尤、三苗、九黎、这些人的后代难道都灭绝了?

  2,炎、黄都是男性,那么同时期的女姓又是从哪里来?他们的配偶从哪里来?难道是他们的姐妹?

  3,假如 炎、黄的后代成为今天中国人的祖先,那么炎 黄都后代都是男性吗?他们的女儿都去了哪里?嫁给了谁?

  4,炎、黄 的男性后代如果要繁衍成为今天中国人,那就必须有女性配偶,这些女性配偶又是从谁家来的?那些舅舅家的后代去了那里?也都灭绝了吗?

  5、在最初人口很少时仅由两个家族进行繁衍,又怎能避免近亲结婚呢?

  很显然,‘炎黄子孙’的说法缺乏起码的科学常识,是不真实的。古代的人们不懂科学,于是古人习惯泛泛而论,但在现代人眼里稍微思考一下都会发现这种说法是荒诞不精的。今天中国的人口当中不要说少数民族,即使是汉族当中有多少黄河流域最初原住民的直系后裔都是未知数,毕竟历史过去了数千年,人口的不断迁徙,民族的不断融合早已改变了古代的人口分布。

  炎黄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可以理解,但是历史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绝不能靠虚构的传说去判断。

  ------------------------------------------------------------------

  满族是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种族上与汉族一样属于东亚地区较典型蒙古利亚人种,语言则属于阿勒泰语系的东方分支通古斯语族,与汉族的语言基本没有同源关系。

  满族最初祖先来自哪里目前还没有定论,通过俄罗斯远东与中国东北境内从20世纪初不断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目前国内外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远东黑龙江中下游在距今3000年前属于一种新石器文化(学术界称扎尔采文化),大约公元前10-5世纪这一地区迁入了新的居民,这些外来民族与最早的土著发生了融合,形成了以今天黑龙江省境内发现的‘新开流文化’为代表的新的古代民族。紧接着在稍晚的历史时期中原地区的〈山海经〉先秦古籍当中都出现了“肃慎”这一古代民族的名称,而且明确记载这个民族生活在东北地区。〈汉书〉与〈后汉书〉当中把“肃慎”称为“挹娄”,并说明了挹娄人是古肃慎人的后代,还更加明确的记载了挹娄人居住在夫余国北面。“夫余国”是两汉时期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上世纪30年代以来通过考古现已基本探明,古夫余国大致的地理位置在今天吉林省境内,以及黑龙江省嫩江以南的地区,由此推断古代挹娄人应生活在今天松花江下游于牡丹江流域,近年来在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通过考古发现了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末时间跨度近600年之间先后兴建的多座古代城堡遗址,从出土的器物证实,这些古代居民冬季居住在土城内部的半地穴式房屋中,夏季则离开城池沿江搭帐篷从事捕鱼,他们的经济以渔猎为主,兼顾粗放农业,饲养的主要牲畜是猪,马,牛的数量很少,没有羊。这与史书中关于挹娄人的记载基本吻合。到了公元4世纪--5世纪,松花江下游的古城逐渐废弃,当地的挹娄人开始南迁到今天吉林省境内的松花江流域,同时期当地原有的夫余国古城衰落消失了。这于朝鲜史书〈三国遗事〉与中原史书中的记载相吻合,当时挹娄人的部落联盟南下吞灭了夫余国。以〈魏书〉与〈北史〉记载从公元5世纪起挹娄人开始改名为“勿吉”,生活范围扩大到北至黑龙江下游,南至辽河以北,东到日本海沿岸,西与蒙古草原的突厥相邻,居有整个松花江流域。到了隋唐时期,隋朝史书正式把勿吉人的7大部落统一定名“靺鞨”。隋文帝开皇年间 靺鞨诸部大首领组成庞大的使团到达长安,隋文帝设国宴招待,席间与靺鞨诸部首领进行了谈话,诸部首领即兴表演了舞蹈。这次宴会被记载在〈隋书〉当中。唐朝以后‘公元698年’由靺鞨南部最强大的部落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了渤海国,这是靺鞨族第一次建立比较完善的国家政权。渤海国陆续统一了除‘黑水部’之外的其他部落,都城设在忽汗州(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到公元926年,渤海国被辽太祖 耶律 阿保机 所灭。辽朝把渤海人南迁到今辽宁省辽阳、沈阳等地改名东丹国,进行傀儡统治。黑水靺鞨在渤海国灭亡后南迁填充了渤海故地并改名女真,靺鞨族名逐渐被废止。辽朝起初把作为外藩的黑水靺鞨称为生女真,把散居在松花江以南归入自己编户的靺鞨人称为熟女真。后来丹国被裁撤,余留的渤海人被称为 曷苏倌女真,与熟女真归为一类。到公元1115年,生女真完颜部首领“阿古打”灭辽,建立金朝,将过去的生女真多个部落与熟女真、曷苏倌女真统编入猛安谋克,从此,女真族这个名称确立下来,一直沿用到名末清初。直到公元1635年农历10月13日,清太宗 皇太极 颁布谕旨,正式将女真旧族名废止,改用新族名“满洲”,从那时起满族这个称呼一直使用到今天。

金国女真和明末的女真为同一民族,为何在文化上没有联系?

作为东北土著民族,肃慎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创作了很多辉煌。当肃慎族后裔建立的渤海国灭亡后,又一支后裔崛起了,他就是女真族。那么,金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