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府的古籍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黄龙府的古籍记载,第1张

黄龙府位于农安古城。周长3.5公里,尚存门址残迹七处。《辽史》载:“龙州黄龙府本渤海扶余府,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现),更名。”为辽军事重镇,设黄龙府都部署司,军事长官为兵马都部署。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对部下所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即指此处。

据我所知,1958年,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一件彩陶瓶,这个彩陶瓶的外腹上,绘有一只圆首、圆眼、张口、身折曲、饰有方格纹的龙形纹。有人认为这种人面鲵鱼是中国最早的龙图,视之为龙的“史前祖先”。

所以最早应是在水中的。

至於中国传说中龙的形象呢?据说龙是可以幻化成任何形象的,他可以像一条小虫一样,也可以变成天上腾云驾雾的的神兽,他也可以幻化成人等等的各种生物,不过在传说中,或是在民间艺术中,龙还是有一个固定的形象的;「三停九似」,就是一只龙的基本形态描写,在古籍中看到的记载,说龙的身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而三个部分之间都是长度相同的,「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渊荐类函》卷四三十八引《会编世传》。而九似则是宋人罗愿在《尔雅翼、释龙》中所提出来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后来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用了这种说法,并且将「鳞似鱼」换成了「鳞似鲤」,而且增加了「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口旁有须冉,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的说法,也因为九九阳数的这种说法,解释了为什麼传说中龙具有降妖伏怪的本领,因为九九乃至阳,至阳之物当然能够轻易的降服一些属阴的魑魅魍魉、妖邪之流。而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到,黑水之西有一座夜来山,山上有一座射龙庙,庙里珍藏著一具龙舌,「其形如剑」。而古代的人在替这种神兽作画的时候,也有一些绘画上的忌讳:嘴忌合、眼忌闭、颈忌胖、身忌短、头忌低。在画龙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画龙点睛」,「画龙点睛」这句话到了后来则变成形容人用精辟的诗文或语句来点明一篇文章的主旨的成语,但这句话是怎麼来的呢?

南梁画家张僧繇是个专门以画龙闻名於世的画家,据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张僧繇曾应邀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白龙四条,龙须龙爪龙头龙身龙尾龙鳞一应俱全,但他就是不肯点睛,且说一但点睛,这些白龙就会乘风飞去,百姓们不肯相信,以为他信口开河,再三要求他为龙点睛。张僧繇实在熬不过大家的要求,於是提笔蘸墨,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只白龙,只肯为另外两只白龙点睛;锋毫落下,两条白龙就有了炯炯有神的眸子,须臾间雷鸣电闪,白龙身在的画壁从中裂开,两条白龙乘云驾雾而去,只剩另外两条没有点睛的白龙还留在画壁上。张僧繇除了会「画龙点睛」外,据说他还能「画锁制龙」,他在昆山惠聚寺,「画神於两壁、画龙於四柱」,方圆百里之内的百姓若是患了疾病瘴疠,只要来到壁下虔诚祈祷一番,再停留个片刻就可以痊愈,但是每逢天色阴暗,风雨欲来的时候,墙上的飞龙就蠢蠢欲动「潗潗其润,鳞甲欲动」彷佛要乘风飞去一般,於是张僧繇就画了一把锁将龙制住,让他不能逃脱这个地方。

说起龙,一般大家最常想到的就是凤了,在古籍的记载中凤是一种美丽的鸟类,而以它的歌声与仪态为百鸟之王,它能给人间带来祥瑞,同时也拥有「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特殊灵性,而由於它是「羽虫」之长,所以和「鳞虫」之长的龙在传说中就渐渐成了一对,一个变化多端,一个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辅相成的一对,更由於龙象徵著至阳,而原来也有阴阳之分的凤(凤为雄,雌为凰)在跟龙相对之后就渐渐的成为纯阴的代表了。

而另外一个常常跟龙相提并论的就是----虎,百兽之长,它的威猛和传说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变成了属阳的神兽,常常跟著龙一起出动,「云从龙,风从虎」(所以在山风极大的地方,往往可以看到所谓的「虎」字碑来镇压这些怪风,台湾的早领古道就有一个十分有名的虎字碑)成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除了道教中的四灵包括了青龙白虎之外,连在风水师探勘墓地时,在地形前方左右两边突起的地形,可以当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独特的称号,称之左青龙、右白虎,取其护卫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装饰,在左右堂柱上绘有青龙百虎,以其镇压邪灵。而在道教兴起之后,龙虎被借用为道家鍊丹的术语,就是指「铅汞、坎离、水火、阴阳」,等的同意词。而道家鍊丹分内外(内丹炼气,外丹炼丹药,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十分确定),内丹是就阴阳五行而言,龙阳,生於离,离属火,故云「龙从火里出」,虎阴,生於坎,坎属水,故云「虎向水边生」,两者结合之后,一阴一阳,互相调和,称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而另外一种说法是,性属木,木代表东方,於卦为震,故比为青龙;情属金,金代表西方,於卦为兑,金白色,故喻为白虎。金能够克木,故情多损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气,使之交合为一,则金木无间,龙虎自伏而成丹,在人体中则以肝为龙、肾为虎,而外丹则仍取阴阳之意,以龙为铅,虎为汞。

而在古代的中国到底存在过哪些龙类呢?我们就从黄帝的时代开始讲起吧!当年黄帝和蚩尤在涿鹿掀起大战的时候,蚩尤带著手下的魑魅魍魉出战,而黄帝则带著他所训练的一些猛兽以及神兵出动,双方各出奇兵,黄帝派出了手下的「应龙」,他是一条掌管雨水,长著翅膀的龙类,本来想要以他的大水来淹没蚩尤的大军,没想到蚩尤那边的风伯、雨师率先出动,打得「应龙」根本无法发挥他的实力,最后狼狈而逃(据说后来又投奔到大禹的旗下帮他治水和规划水道的工作),迫不得已黄帝只好请出他的女儿「旱魃」将风伯、雨师的水全部给蒸发掉,让黄帝在这一回合中赢得了胜利,但是在后来战争结束后「旱魃」因为耗了太多的法力,没有办法回到天上,所以在民间造成了极大的灾害;就这样,我们掌管雨水的「应龙」在第一次出战的时候就很狼狈的吃了败仗,不过以后每当人们要求雨的时候,就会塑出一个「应龙」的形象,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回应,这样也不算败的太惨,至少和「旱魃」比起来,他是输了片刻,但是后来则是受到大家的欢迎,「旱魃」则还是四处游走,给人类带来不幸的旱灾和饥荒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著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著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而四方的神灵中,根据山海经的说法,「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东方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不过在五方的五神却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样,这里就不再详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之意)、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道教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於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白虎叫「监兵」,朱雀称「陵光」,玄武为「执明」,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於夏朝是属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鲤鱼跃龙门」,一只小小的鲤鱼在跃上龙门之后,就可以变成骄傲尊贵的的巨龙,这中间到底要经过什麼样的过程呢?让我们来看看吧!《太平广记》卷四六六「龙门」条引《三秦记》中记载了:「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难怪许多人会把科举制度或是现今的考试比喻做「鲤鱼跃龙门」,看看这麼激烈的竞争,几乎可以说是比台湾的联考还要可怕,而且上不了龙门的鲤鱼,往往因为耗尽力气而不能继续游回原来的出发点,最后只有「曝鳃龙门」,变成虾蟹食物的一条路。这里所指的龙门是黄河的「禹河口」(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就向上文所讲的,两岸峭壁对峙,的确很像是一个雄峻的门,而这里也是禹当初传说中疏导洪水时所开凿的一个水道;当地的传说则是,有一群各式各样的鲤鱼自东海而来,逆流而上到黄河龙门附近向禹报名,大禹鼓励他们说:「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成龙。」鲤鱼们鼓鳃摇尾,用尽力气向上跃,跃了七七四十九天,没有到达龙门,因为龙门高达百丈,后来他们又一条为一条垫高,再跃上七七四十九丈,这加起来总共有九十八丈了,大禹眼见这些鲤鱼们这麼努力,於是搧过一阵清风,让这些鲤鱼都藉著风力跃上龙门,只剩下最后为大家垫背的一只金背鲤鱼没有办法跃上龙门,他灵机一动,藉著水力跃上浪峰,再用尾巴拍击浪尖,一跃就姿态优雅的越过了龙门,大禹看了心里高兴,马上就给这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红,於是鱼龙变化,从此这条由鲤鱼变成的龙就奉大禹之命镇守此处龙门。

另外一种为人所熟知的龙类则是蛟龙,传说中他是能够引动大水的神异龙类,他的形象则在晋人郭璞为山海经,中次十一经所做的注中有提到「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有白廮,大者十数围,卵如一二石瓮,能吞人。」,据说他的尾部有个环,能够在身体穿过某些东西之后,在用头去穿过这个尾部的环,来把这个物品束绑住,不过传说中没有说明蛟龙做出这种奇怪行为的原因,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是为了神格更高的天神充当钥匙圈之类的物品?不过蛟龙的生性凶猛,在地方上常常危害很大,甚至连饮水的猛虎都会被拖进潭中,而过河的船家和渡客也都非常害怕这种为祸的龙类,在遇到蛟龙袭击的时候,受害者往往会「必笑而没」,被吓得痴呆了,反而笑起来,最后跌入水中,成了蛟龙的饵食,另外有一些龙格比较低下的蛟龙,他们攻击人的方有点类似水中的吸血鬼--八目鳗,会先用他们腥臭不已的口水将你全身舔一遍,最后再将受害者拖入水中,从胳肢窝下吸血,血不尽不罢休,常常有人遭到这种蛟龙攻击之后,数天以内,尸体浮上岸边的时候,两腋下会有大如酒杯的洞。而周处除三害中的斩蛟故事自然也是每一个小学生都有听过的故事,这里也不再多言。而在传说中有也所谓的蛟人的踪迹,往往在海边可以看到这些形体类似外国传说中的半人鱼的生物,有许多的渔夫不慎将他捕上岸后,会好好的照顾他,不过最后不是蛟人过度悲伤而死,就是渔村被大浪吞食,蛟人又重返家园,比较特殊的一点是,这些蛟人的泪珠都会化成极为闪耀动人的大珍珠,十分值钱,有许多蛟人都是以这些泪珠帮助他们的恩人,或是换取自己的自由,龙宫中自然也收集了许多这样的宝物。

要谈到种种的龙类,自然不能少掉耳熟能详的「龙王」,不过龙王一词却是从西域引进的,在翻译的《妙法莲华经》中第一次出现了龙王的名称,而这里的龙王有八位,一难陀龙王,二跋难陀龙王,三娑伽罗龙王,四和修吉龙王,五德义伽龙王,六阿那婆达多龙王,七摩那斯龙王,八伏钵罗龙王。而在《华严经》中,则出现了十位的龙王,而且跟《妙法莲华经》中的龙王名称不完全一样,一毗楼博叉龙王,二娑竭罗龙王,三云音妙幢龙王,四焰口海光龙王,五普高云幢龙王,六德义伽龙王,七无边步龙王,八清静色龙王,九普运大声龙王,十无热恼龙王,而这些龙王的职务是什麼呢?在《华严经》中的记载是这些龙王「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这些龙王扮演的是跟兴云布雨有关的神职,而这些传说到了明清的小说时更有了许多的分支出现,在《封神演义》中,东海龙王是敖光,南海龙王敖顺,北海龙王敖明,西海龙王敖吉,而在《历代神仙通鉴》中他们的标签更长也更为详细,东海沧宁德王敖广,南海赤安洪圣济王,西海素清润王敖钦,北海浣旬泽王敖顺。而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花果山上的大王孙悟空为了找到一些称手的兵刃,一路杀到了东海龙王敖广的龙宫,拿到了一个「天河定底神珍铁」,就是金箍棒,而得到了这神兵之后,老孙仍不满意,再向南海龙王敖钦要了一顶凤翅紫金冠,向西海龙王敖闰要了一副锁子黄金甲,向北海龙王要了一套藕丝步云履,穿戴妥当之后,老孙感到十分满意,一路打了出去。而在道教的经典中,承继了佛教的概念,出现了许多的龙王,四海龙王、诸天龙王、五方龙王等等,而这些龙王都必需要听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的旨意来进行他们的职务。印度传说,雷雨之神因陀罗,就是佛教中的帝释,住在须弥山顶,当帝释要出巡的时候,伊罗婆那龙王,就幻化为庄严的六牙白象,帝释就骑乘而去,这既是乘龙也是乘象,印度的「那伽」一语,可以是蛇,也可以是龙,也可以是象,所以当时佛经的翻译者将「那伽」译为龙象。

龙的身份、种类复杂自不在话下,但是连他们的龙子龙孙都是复杂的紧,「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而且这民间传说中的九子还都不大争气,没有一个有龙的神威的;他们是:一曰霸下,形似龟,好负重。宫殿、祠堂、陵墓的石碑多竖在龟背上,而这些被重物压得不亦乐乎的家伙就是龙子中的老大,二曰螭吻,形似把尾巴去掉的四脚蛇,好东张西望,宫殿阶柱及殿顶,以及在民间房屋上雕的兽头是其遗像。三曰蒱牢,有点像龙,但是非常喜欢大吼大叫,虽然生活在海边,但是却没有办法像他的父祖辈一样呼风唤雨,相反的还十分害怕鲸鱼,所以古代人掌握了他这个弱点,在寺庙、祠堂上的铁铸钟钮就是照著他的形象来做的,而撞钟的木柱都是雕成鲸鱼状,这样据说撞击起来会特别大声,这个家伙可真是把他老爸的脸都丢光了!四曰狴犴,形似虎,有怪力,又好讼,古代监狱门上刻的虎头是他的样子,五曰饕餍,形似狼,好饮食,鼎盖上雕的兽头就是这位龙子。六曰狻猊,形似师,好烟火,又好坐,庙中菩萨坐骑和香炉上雕的兽头是其遗像。七曰囚牛,形似有鳞角的**小龙,平生好音乐,胡琴上刻的兽头就是这一位龙子。八曰睚疵,形似豺,性好杀,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环上上面可以见其雕像,以加强杀气,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所以大多将其雕像雕在门上,取其好闭之意,当然是希望除了主人之外,不要有人能进入这个家中,免得宵小光顾。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这句话相信只要是看过「倚天屠龙记」的人都是十分熟悉的,有关屠龙刀的故事也不需要在这里再多提,只不过在历史上的确有种宝剑是跟龙有关的,而且这些神兵有些时候还会以龙的形象出现,他们就是所谓的「龙泉」剑,原产地是浙江。据说春秋战国时代的著名铸剑家欧冶子,四处云游要找寻可以供他一展身手的地点,当他来到秦溪山下时,发现了一池清冽甘寒的湖水,湖边有井七口,恰似天上的北斗七星,欧冶子就在山边架起了炉火,采附近山中铁矿之精融铸,并且用七星湖水焠鍊,铸成「龙渊」、「泰阿」一雌一雄两剑,剑一铸成,就化为飞龙双双飞去。於是此处就改名为「龙渊」,后来到了唐代时,为了避唐高祖的名讳(古代人对这种东西可是很认真的,父亲若是名号里面有什麼字,子孙辈的大都会避而不用,以示尊敬,不过也有些特立独行之士对此大表反对,认为拘泥於形式,十分可笑。),而将「龙渊」改为「龙泉」;而那座湖也被称为「剑池湖」,并且该地建有欧冶子庙,代代铸剑人无不奉祀;近代考古工作者曾在一座楚墓里发现两把越王剑,据说是由欧冶子所铸造的,埋藏於地下两千多年,出土后不但毫无绣蚀,光彩逼人,而且依然锋利无比,有时候不禁要想,到底是什麼样的技术能够让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人制造出现代人还没有把握能够与其比较的宝剑呢?龙泉宝剑之所以会受到历代英雄的另眼相待,多半是因为下面这几个原因,第一是坚韧锋利,第二是刚柔兼备,第三是寒光逼人:龙泉宝剑全凭手工磨光,用的磨石是龙泉境内的一种名叫「亮石」的石头,从粗磨、细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数日甚至数月之久,一但磨出便青光悠悠,光彩耀人。第四是纹饰巧致:在剑身上雕刻花纹是龙泉剑的另外一项绝技,也是一个传统标志,所刻的花来自宝剑起源传说中的七星和飞龙图案。剑工们一不用彩笔,二不照图样,只凭著数把钢凿在宽不盈寸的剑身上刻凿一番,刻好后浇上铜水,再铲平加磨,七星和宝剑就永留剑上了。

四川有个黄龙寺,那里供奉的神仙就是黄龙真人。充满神奇色彩的黄龙洞更为引人入胜,传说此洞是黄龙化身黄龙真人修炼成道之所。黄龙寺记载是这样记载他的出身的:

“在古时洪水潮天,大地为一片江洋。大禹王为治水沿岷江向上,察视江源,来在汶川县的漩口、映秀之间的江岸,早有九条神龙,合计投奔大禹王;求其封位,助禹治水。这九龙见禹王察视江源,正是好机会,就约同去拜见他。在相遇的地方,九龙卧地叩头朝拜。大禹王突然见九根大虫在前进道上拦阻,一时惊恐,喊出声“蛇!蛇!蛇!为首一龙被谪称为虫类,一气便卧地而死,调头各奔而去,黄龙当时就在卧龙身后,它受惊回跑,一直沿岷江跑到源头,腾飞在雪宝鼎之上空,畜意发起怒火,对大禹进行报复。

大禹王见九龙死逃而去,继续察视江源,不一日来到了茂州地方,江面突然卷起黑浪恶风,欲将大禹所乘木舟掀翻,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然从江面飞来金光四射的黄龙,与黑风恶浪展开一场殊死搏斗,黄龙终于获胜,背负着大禹所乘木舟,溯江而上,助禹王察得了岷江之源。

原来是黄龙正要报复大禹,忽见茂州地方江中黑风妖意害禹王,黄龙想到大禹讶龙为蛇谪封了他们龙族,但他为民治水不辞艰辛,认为功大于过,于是他变报仇为报恩,从而战退黑风妖,助禹治水。

后来,大禹治水成功,向天地祷告,赞黄龙助他治水有功,求封为天龙。黄龙谢封,不愿升天,他留恋这岷山源头,躲藏进原始森林中去了。后来人们修庙纪念,故得名黄龙寺。这里人们至今歌颂他不记私仇,顾大局,为民造福的美德。”

“敌众我寡,今夕城必破。若速持吾印送登州,不能赴,即投诸海可也。”

这段听起来很悲壮的话,是明末旅顺守将黄龙的临终遗言。

明崇祯六年(后金天聪七年)七月,在叛将孔有德的引领下,后金步骑万余人从辽沈一路南下,包围旅顺。此时,明军主力外出,守城的总兵黄龙手头可用的兵力不多,形势很快陷入危机当中。

1、从皮岛到旅顺

自从后金兴起之后,明朝在辽东节节败退。到了崇祯初期,原来管辖二十五个卫的辽东都司,已经被分为两处互不相连的小块区域,西部就是宁远、锦州、大凌河一线,而东部则以南四卫(金复海盖)及皮岛等沿海岛屿为根据地。

其中,明军东线的防御重心原本并不在旅顺,而在海上的皮岛。这主要是从防御和机动性考虑,旅顺位于半岛最南端,三面环海,一旦敌军从陆上来攻,倘若没有战船,如同绝地。而皮岛地处海上,当时后金出海能力有限,对岛上形不成太大的威胁。

起初,毛文龙从岛上出击,也的确对后金造成了一定的牵制。但皮岛距离内地太远,明廷鞭长莫及,当地将领逐渐形成了桀骜跋扈的习气。毛文龙在时,尚可压制。他被袁崇焕斩杀之后,岛上的旧部就各怀异心,时常发生哗变。

崇祯三、四年间,皮岛一直处在混乱的局面,参将刘兴治杀死副将陈继盛,他又被另一名参将沈世魁所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黄龙走马上任,成为东江镇总兵,负责南四卫和沿海岛屿的防御。

新官上任三把火,黄龙到任不久,就遇到兵变。耿仲明的弟弟耿仲裕带兵以索饷为名,包围黄龙的官署,“拥至演武场,折股去耳鼻,将杀之”,幸亏被其他将领救下。后来,他虽然反杀耿仲裕,但岛上混乱的局面没有改变。耿仲明出走海岛,投奔登州的孔有德,两人都是“登莱之乱”中的重要人物。

孔有德、李九成、毛承禄、耿仲明发动“登莱之乱”后,明廷从多地调集兵力增援。当时,孔有德一党的高成友盘踞在旅顺,阻断关宁、天津方向的增援明军。于是,黄龙率军离岛登陆,收复旅顺 ,之后就长期驻扎旅顺,不回皮岛。此时,为崇祯五年。

2、与孔、耿的恩怨

崇祯六年,孔有德之所以带领后金大军攻打旅顺,不仅是为了清除明军在辽东半岛上的最后据点,而且还有一个私人原因—报仇。

黄龙和孔有德、耿仲明在崇祯五年之前并无多少交集,但就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双方就成为生死仇敌。

首先,黄龙在皮岛上吃了耿仲明弟弟耿仲裕的亏,他平定耿仲裕的兵变之后,还打算追究耿仲明的责任。耿仲明因此出走,投入登州。

当时,辽东海岛的明军,以登莱为后方基地,家眷基本都在登州。孔有德发动叛乱之后,耿仲明在城中作为内应,帮助叛军占领府城。当时,黄龙的家眷就落入敌人手中。

《明史》载:“贼拘龙母妻及子以胁之,龙不顾。”《崇祯实录》称:“及登州破,龙家在城,阖门死焉。”总之,双方旧恨未解,又添新仇。

崇祯六年二月,胶东半岛的明军收复登州,孔有德和耿仲明率残部走海路逃往辽东。驻守旅顺的黄龙听到消息后,决定新仇旧恨一起算,派兵半路在海上以逸待劳。

一战下来,虽然孔、耿逃走,但“生擒毛承禄、苏有功、陈光福及其党高志祥等十六人,获首级一千有奇。”毛承禄是毛文龙的族子,与孔、耿比肩,他后来被明廷下令凌迟处死。此战过后,孔、耿对黄龙更是咬牙切齿,一心报复。

半年之后,他们就找到了机会。当时,黄龙的水师外出,旅顺空虚。孔有德就向皇太极建议出兵。皇太极本来也有攻占旅顺的打算,就派贝勒岳托等人,率领八旗兵与孔有德的降兵共万余人,围攻旅顺。

3、殉难

后金大军来袭,黄龙并不畏惧。他率人曾多次与敌军交战,但众寡不敌,数战数败。此时,城内“火药矢石俱尽”,城外没有援军。在这种情况下,久经沙场的黄龙,已经有了殉难的觉悟。

于是,在城破之前,他对部将谭应华说了本文开头那一番话,能把大印送到登州就送到登州,不能送到登州,就算扔到海里,也不能落入叛将手中。

谭应华突围之后,黄龙率余部力战,城破之时,他慨然自刭,壮烈殉难。他的部将惟鸾、项祚临、樊化龙、张大禄、尚可义俱死之。就连清代官方的史料在记载这段事情时,都写作“明总兵黄龙战败自刭死”。从春秋笔法来看,显然也带有尊敬的意味。

黄龙殉难之后 ,明廷任命沈世魁继任总兵。沈能力有限,御下无方,自己也在崇祯十年阵亡。此后,辽东海岛的明军成为一盘散沙,或投降清朝,或迁至内地,辽东海上防线至此彻底瓦解。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黄龙算得上是明朝在辽东半岛的最后一位忠臣了。

而当年与黄龙为敌的孔有德和耿仲明,后来都被清朝封王,他在皮岛时的部将尚可喜后来投降也被封王,与孔、耿合称“三顺王”。他还有另外一个部将金声桓,也是明清之际的知名人物,金声桓从辽东逃离之后,辗转也当上了总兵。清军南下,他先投降,后在江西反正,最终兵败身死。

黄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

全部释义: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名。谶讳家以为是帝王之瑞征。指真命天子。舰船名。古城名。即龙城。星座名。比喻成条成片的**烟尘或沙漠。指此星座所在之分野南方。指长枪。端溪砚石品名。借指黄河。府名。黄铜铸成的龙,以为盟约的信物。

按照古籍记载,黄帝及大禹可能都是黄龙的化身,著名神话学家袁珂认为黄龙即是黄帝时期的应龙,并有详细证据论述。五行思想的体现将黄龙看做是五龙之一。有四大神兽之外的“第五灵”甚至四灵之长的说法,『中央黄为土』就是黄龙,一说应龙。黄龙在古代是皇权象征,在九龙壁上可以见到黄龙。

黄龙府位于今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县城内,为辽金两代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中心,是中国历史名城之一。城址周长35公里,尚存城址残迹7处。

公元1127年,金兵俘虏宋朝徽、钦二帝,曾将他们一度囚禁于此。南宋时抗金名将岳飞曾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耳。”所言黄龙府即指此地。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黄龙府 地理位置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内农安镇城西门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价格 :20元 周长 :城址周长35公里 尚存城址残迹 :7处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吉林省长春市 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古籍记载,初期发展,农安县城建立,农安古塔,传说,后期发展,地理位置, 古籍记载 黄龙府位于农安古城。周长3.5公里,尚存门址残迹七处。《辽史》载:“龙州黄龙府本渤海扶余府,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现),更名。”为辽军事重镇,设黄龙府都部署司,军事长官为兵马都部署。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对部下所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即指此处。 初期发展 农安古城的辽代古塔,建于公元983-1030年间。古塔为实心砖砌建筑,八角13层,高近40米。第一层檐下为砖雕斗拱,八面均修有壶门。塔自下而上逐层收缩,塔尖直指蓝天,塔檐层层飞展,檐角风铃琮琮作响, 悠扬悦耳。农安县地处平原,辽塔矗立如鸡群鹤立,于几十里外即可见其英姿。 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岳飞的“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让人们记住了这座辽金时期著名的军事重镇--黄龙府。从它颇具声势的“黄龙”之名和宋、辽、金之间旷日持久的征战,人们遥想当年这座城池一定有重兵把守,易守难攻,威镇四方。 历史上确实如此。黄龙府是辽国六府中重要的一府。农安县就坐落在古城所在地,从其境内出土的大量辽金时期文物及周围23座辽金古城遗址,就可以见证黄龙府当年的重要地位和繁华景象。 农安县城建立 最早建于公元四世纪中叶,为当时北方扶余国的后期王城,由于其地处西部草原与东部丘陵相交地带,扼控著松花江两岸和南北交通的咽喉,因此在东北古代历史上一直是交通要冲和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这里曾是东胡、鲜卑、秽貊、肃慎、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重要活动舞台。 在辽初时,黄龙府统五州三县。到辽圣宗(公元十一世纪)时,该处除设行政长官外,还配备了军事兵马都部司,此外,还调迁兀惹、铁骊户等部族军,常驻黄龙府及其所属各大州城。同时又大力加强了黄龙府的城池建设。此时,辽国正处于鼎盛时期,也是农安古城在历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伴随着政治、经济、交通的发展,黄龙府人口急剧增长。当时农安一带,人烟稠密,村屯密布,城郭相望。黄龙府当时不仅住有契丹人、渤海人、汉人、女真人,并有铁骊、兀惹、突厥、党项等族人。据《三朝北盟会编》所述,当时黄龙府“杂诸国风俗”,“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通晓,则为汉语以证方能辩之。” 古城黄龙府几经毁弃,几度繁华,演变为农安县城。如今的城内,一座辽金宝塔赋予了县城浓郁的历史气息,这座宝塔始建于辽圣宗太平三年(公元1023年),已有千年历史。塔是佛教的象征和产物,辽代笃信佛教。辽圣宗时期,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发展到鼎盛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辽代在兴建城堡时,通常要大兴寺院和佛塔,农安塔就是在这种特定历史环境下修筑而成的。 金国建立以后,曾定都黄龙府,接着便不断派兵进攻北宋政权,并于1126年(金天会四年)攻入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南宋初抗金英雄岳飞曾激励部下,“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即指此城。这段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 农安古塔 农安古塔共13层,高44米,为实心建筑,外形为八角檐式。关于这座塔有个动人的传说。 在农安县东不远处有一个被称为万金塔乡的乡镇,这个称呼源于其境内的一座半截塔,所谓万金塔即由半截塔谐音转变而来的。半截塔,顾名思义,是一个只有塔基的大土包。相传这个半截塔和农安县城的辽塔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说 关于黄龙府这个名字,有这样一段传说:公元926年(辽天显元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兵攻打渤海国,他们先占领了夫余城。正月,又长驱直入攻打渤海王城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渤海王投降。二月改渤海为东丹,改年号天显,改忽汗城为天福城。此后辽太祖又回师夫余城,并在这里住下养病。七月,辽太祖病重。某夜有一颗巨星落于太祖殿前。次日天刚亮,夫余城上空便有一条黄龙盘旋缭绕,身长一里多,浑身光芒四射,金光耀眼。后来黄龙钻进了太祖住的行宫,顿时紫气遮天,黑烟蔽日,经过一天时间才渐渐散去。不久太祖病故,终年55岁。从此辽将夫余府改为黄龙府。这段传说当然不足为信,只是为了神化辽太祖,但黄龙府之名确是由此而来。 在辽圣宗年间,一天,一个云游和尚来到了辽国,对辽主耶律隆绪说:“主上是真龙天子,德昭天下,但现在诸邦并起,不可不防。昨夜我观天象,辽国将有土龙出世,其位置在黄龙府东北处。”耶律隆绪一听,大惊失色,忙问:“仙长可有妙策?”和尚微微一笑,合掌道:“想避其灾难不难,可在那里修建一座塔,镇住龙脉,天下方能太平。” 于是辽主就下了圣旨,在和尚所指的黄龙府东北处修塔一座。可是修到一半时,和尚却又向辽主进言,称土龙已游移到黄龙府,镇龙脉之塔需建在黄龙府城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并保住皇位,辽主对和尚所说深信不疑,遂下令废弃已经建了一半的塔,重新在黄龙府内修建另一座塔,即农安辽塔。 后期发展 悠悠岁月,历经沧桑,农安辽塔几经战祸和风雨剥蚀,到解放前,已剥落成两头细中间粗的棒槌形了。1953年,农安辽塔进行了第一次修缮。在修缮过程中,在第10层中部,发现一块活动的方砖,揭开方砖,里面是一洞室,相当于半间房子大小。里面有一砖台,台上的木制小房内有释迦牟尼佛像、观音菩萨、银牌、瓷香炉、木盒、银盒、瓷盒等物。这些珍贵文物,是研究农安辽塔和辽史的重要资料。 而在半截塔(万金塔)的塔基内,也挖出一个玲珑的石雕小塔,现保存在我省博物馆内。 后来,历经金、明、清各代,农安几经变迁,曾荒废成为蒙古族的游牧地,还曾被设为驿站。 如今,积淀著千年文明的古城又将焕发出勃勃生机,农安县启动了“弘扬黄龙文化,打造东北历史文化名城”工程,计画用3到5年时间完成黄龙府文化遗存的保护以及进行文化项目开发等系列工作。农安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世人面前。 地理位置 农安县位于松辽平原腹地,东经124°31′—125°45′,北纬43°55′—44°55′。东临德惠市,南接省城长春市,西以公主岭市和长岭县为邻,北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接壤。年均气温47度,无霜期145天,降水量5077毫米,有效积温2800度。地势平坦,四季分明,属温带季风气候。

古黄龙府

中国作为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文化传承中,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有很多种神兽。

想必很多人是只闻其名,也不知其情不知其形,更不知其真实情况。下面就介绍一下。

1钟山神

自女儿山至贾超山共十六座山,方圆三千五百里。其山神都是马身龙首神。又名中山神。

2獓狠(犬因)(ao yin)

三危山食人巨兽,样子有些像牛,长着四只角,它的毛发很长,就像披在身上的蓑衣。

3狰(zheng)

章峨山,千里无草木植被,多碧岩。此山中有一畏兽,五尾一角,吼叫声如雷劈石,以老虎豹子为食物。

4蛊雕(gu diao)

是一种似鸟非鸟,似豹非豹的食人畏兽,独角,叫起来像婴儿的啼哭。

5帝江

《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 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意思就是西方的天山上,有一只神鸟,形状像个黄布口袋,红得像一团红火,六只脚四只翅膀,耳目口鼻都没有,但却懂得歌 舞,名字叫做“帝江”。除此之外,《庄子》、《神异经》记载的怪兽也叫此名。黄帝、共工氏首领在一些记载当中也被称为“帝江”。

6九尾狐

“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海外东经》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大荒东经》 史书中记载,九尾狐成就了“大禹”与“涂山氏”的佳缘,成为了中国古书中出现的最早的“婚姻中介”,传说中人吃了她的肉,可以不逢妖邪之气,抗拒蛊毒。九尾狐在《山海经》中出现了三次,后来成为祥瑞和子孙繁荣的象征。

7精卫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8钟山的山神名叫烛阴(烛龙)

烛龙睁开眼,天下便是白昼;烛龙闭上眼,天下便是黑夜;烛龙吹一口气,天下便是冬季;烛龙呼一口气,天下便是夏天。烛龙从来不吃、不喝,也没有气息。一旦他吐一口气,天下便刮风。他的身形似蛇,身长达千里,面孔似人,周身都是红色的。

9上古异兽之四大凶兽之穷奇

中国传说中抑善扬恶的恶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猬的毛皮、长有翅膀,穷奇的叫声象狗,靠吃人为生。据说穷奇经常飞到打架的现场,将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恶行,穷奇会捕捉野兽送给他,并且鼓励他多做坏事。但是,穷奇也有为益的一面。在一种称为“大傩”的驱鬼仪式中,有十二种吞食恶鬼的猛兽,称为十二神或十二兽,穷奇就是其中之一。

10上古异兽之四大凶兽之梼杌(táo wù)

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的人。相传是北方天帝颛顼的儿子,它还有名字叫做傲狠,难训,由这几个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为了。和穷奇一样,梼杌后来也成了四凶之一。

11上古异兽之四大凶兽之混沌混沌

是四凶之一的神话生物,根据《左传》记载,四凶分别是形象如同巨大的狗的“混沌”、人头羊身并且腋下长眼睛的“饕餮”、生有翅膀的大虎“穷奇”以及人头虎腿长有野猪獠牙的“梼杌”。

12上古异兽之四大凶兽之饕餮(tāo tiè)

传说轩辕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有云,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亦有传说为“龙生九子”的九子之一。这个好像就是那个让他管我叫爹的神兽。

13上古异兽之神兽之白泽

昆仑山上著名的神兽,浑身雪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没,除非当时有圣人治理天下,才奉书而至。是可使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兽。黄帝巡游至东海,遇之,此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

14麒麟

亦作“骐麟”,简称“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作仁兽、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明代郑和下西洋带来了长颈鹿后,又用来代指长颈鹿(在日本依然如此)。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

15传说中的矖白矖(xǐ)

这个绝对不是繁体字!!然后,他和电视剧《灵珠》里的白矖(仙乐)相差甚远啊。。电视剧又骗人!!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非常孤独,于是用泥造人,同时也造了和自己同为蛇神的宠物。一为白矖为雌;一为腾蛇,为雄。女娲补天因所采五色石不够用,于是以身补天,白矖和腾蛇亦追随以身补天。(相貌差不多就上图那样了。)

16异兽:《陵鱼》

鲛人,人鱼海中有陵鱼,人面鱼身,有手有足,啼声如小儿。有的古书把它称作鲛人,有的说就是人鱼。《山海经》提到人鱼的有好几处,都说它活在山溪中,看描述可能是鲩,即娃娃鱼,不是神话中的人鱼。而神话中的人鱼,可能和西方见到的美人鱼应该一种生物 ,灭绝罢。

17三足乌

中国古代的太阳精灵、也被看作太阳运行的使者。中国古代传说太阳中居住着三足乌,人们敬仰太阳,三足乌也被作为祥瑞的象征来崇拜。据说由于三足乌一共有十只,不停地在天空中运转,导致地上遭受旱灾和灼热的煎熬。尧帝命令后羿将所有三足乌射杀,结果后羿射落九只、留下一只,从此太阳只有一个并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说法称三足乌是服侍西王母的精灵。

中国古代的神兽形象之所以长相吓人,既是对超自然存在的神秘力量的想象,也是对于宗教信仰的表达和呈现。这些吓人的形象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紧密相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还想了解哪些上古神兽?

黄龙府的古籍记载

黄龙府位于农安古城。周长3.5公里,尚存门址残迹七处。《辽史》载:“龙州黄龙府本渤海扶余府,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现),更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