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尺寸有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书签尺寸有什么?,第1张

书签一般尺寸为 25x10、45x9cm、6x12cm等。不过书签是一种工艺品或者学习小用具,没有固定的规格和形状,可由自己爱好而制。

“书签”一词出现在唐代,如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当时的“书签”通常是用竹片做成,考究者也有用象牙来做。宋朝以后书签式样基本定型,大体上就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扩展资料

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的,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

5英寸=127厘米(cm)。在英制里,12英寸为1英尺,36英寸为1码。

1英寸=25400厘米,也就是说,5英寸=127厘米(cm)。

英寸(吋)是使用于联合王国(UK,即英国(英联邦)及其前殖民地的长度单位,一般为1in=254cm,在英制里,12英寸为1英尺,36英寸为1码。

寸(拼音:cù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古文字的寸是由代表手的“又”和指事符号“一”两个部分组成,本义指从掌至手腕一寸长的部位,即“寸口”,引申指以寸口为度的长度单位。因为寸是量度较小的单位,故又用来形容极小或极短。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下寸部仓困切(cùn)。

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凡寸之属皆从寸。

〖注释〗从一: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一者,记手腕下一寸。此指事也。”

以上内容参考-寸

书签一般尺寸为 25x10、45x9cm、6x12cm等。不过书签是一种工艺品或者学习小用具,没有固定的规格和形状,可由自己爱好而制。

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的,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

叶脉书签是选择叶形美丽的树叶,经化学方法处理后去掉叶肉部分,保留完 整的叶脉,经染色后制成的一种书签。制作方法如下:

选择叶片。 选择叶脉粗壮而密的树叶。一般以常绿木本植物为好。如桂花叶、石楠叶、木瓜叶、桉枝叶、茶树叶等。在叶片充分成熟并开始老化的夏末或秋季选叶制作。

用碱液煮叶片。碱液的配置:按1升水计算,碳酸钠(大苏打)70克,氢氧 化钠50克(以上两种药品化学品商店有售),也可用石灰水代替碱液,在搪瓷杯或 沙锅内将配好的碱液煮沸后放入洗净的叶子适量,煮沸,并用筷子轻轻拨动叶子 ,防止叶片叠压,使其均匀受热。

煮沸5 分钟左右,待叶子变黑后,捞取一片叶 子,放入盛有清水的塑料盆中。检查叶肉受腐蚀和易剥离情况,如易分离即可将 叶片全部捞出,放入盛有清水的塑料盆中,再逐片进行叶肉与叶脉的分离。

去掉叶肉。 将煮后的叶子放在手掌上或玻璃板上,用旧牙刷柄光滑处在叶面上轻轻擦试,受腐蚀的叶肉即可被擦掉,然后在水龙头下面冲洗,继续擦试,直到叶肉全部去掉。

漂白叶脉。 将刷洗净的叶脉放在漂白粉溶液中漂白后捞出,用清水冲冼后夹在旧书报纸中,吸干水分后取出,即可成为叶脉书签使用。

染色、绘图、写字。 用红、蓝墨水或其它染色剂染成你所喜爱的颜色, 亦可在上面作画、写字,最后系上丝线即成。

参考资料:

书签

鲁班尺尺寸明细

古代木匠用门公尺量家俱等等,量其高度,宽,长均要好字吉。根据换算表 1公尺=33台尺,以下的门公尺表是根据原来台尺单位换算成公分。

门公尺尺吋吉凶表(红色为吉):

财德0000、42855、85710、128565、171419、214274

金童1339、44194、87049、129904、172759、215613

六合2678、45533、88388、131243、174098、216953

迎福4018、46872、89727、132582、175437、218292

展开全文

长庚 5357 48212 91067 133921 176776 219631

劫财 6696 49551 92406 135261 178115 220970

官鬼 8035 50890 93745 136600 179455 222310

失脱 9374 52229 95084 137939 180794 223649

退财 10714 53569 96423 139278 182133 224988

诉事 12053 54908 97763 140617 183472 226327

牢执 13392 56247 99102 141957 184812 227666

孤寡 14731 57586 100441 143296 186151 229006

添丁 16071 58925 101780 144635 187490 230345

益利 17410 60265 103119 145974 188829 231684

贵子 18749 61604 104459 147314 190168 233023

大吉 20088 62943 105798 148653 191508 234362

顺科21427、64282、107137、149992、192847、235702

横财22767、65621、108476、151331、194186、237041

进益24106、66961、109816、152670、195525、238380

富贵25445、68300、111155、154010、196864、239719

死别 26784 69639 112494 155349 198204 241059

退口 28123 70978 113833 156688 199543 242398

离乡 29463 72318 115172 158027 200882 243737

财失 30802 73657 116512 159366 202221 245076

灾至 32141 74996 117851 160706 203561 246415

死绝 33480 76335 119190 162045 204900 247755

病临 34820 77674 120529 163384 206239 249094

口舌 36159 79014 121868 164723 207578 250433

财至37498、80353、123208、166063、208917、251772

登科40176、83031、125886、168741、211596、254451

进宝41516、84370、127225、170080、212935、255790

兴旺42855、85710、128565、171419、214274、257129

鲁班尺正确用法

鲁班尺,中国古代风水工具。也称鲁般尺、鲁般真尺、门公尺、门光尺、八字尺等,相传为我国春秋时期鲁班发明。

鲁班尺,全称“鲁班营造尺”,亦作“鲁班尺”,为建造房宅时所用的测量工具,类今工匠所用的曲尺。鲁班尺长约429厘米,相传为春秋鲁国公输班所作,后经风水界加入八字,以丈量房宅吉凶,并呼之为“门公尺”。又称“角尺”,主要用来校验刨削后的板、枋材以及结构之间是否垂直和边棱成直角的木工工具。1鲁班尺=08市尺。鲁班尺产生不久即融合了丁兰尺,后又融入寸、厘米。是度量、矫正的重要工具。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在风水文化、建筑文化中表现最为广泛。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 “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是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的发明家,特别是在木工器械领域的成就无人不知。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乃木工匠师开山鼻祖,鲁班尺即是他的伟大发明之一。

一、鲁班尺的用途:

在家居装修中,用于进户门、卧室门、厨房门及几个主要门口的尺寸的测量;用于办公桌的尺寸的测量;用于家具、床、柜子的尺寸的测量。

鲁班尺是我国古代民间广为流行的建筑工具之一,一般用于量度和确定住宅门户和家具的尺寸。在《鲁班经》和《鲁班营造正式》中称为“鲁班真尺”和“鲁班周尺”。在古代,人们认为按鲁班尺吉利尺寸确定的门户,会光耀门庭,给家庭带来吉祥好运,可以光宗耀祖,所以又将鲁班尺称为“门光尺”。因鲁班尺一尺均分为八寸,寸上都写有表示各种含义的用语,民间又称鲁班尺为“八字尺、门尺、门光尺、门公尺、周公尺、阳尺”等(注:阳尺是相对于阴尺而言,阴尺也叫丁兰尺,是用于测量阴宅、神位、祖先牌位的)。

鲁班尺在古代文献资料中多有记载:

天一阁所藏,明代《鲁般营造正式》残本(作者自序为最早的《鲁班经》)记:“鲁般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寸四分。分八字,即:财、病、离、义、官、劫、害、吉”。

明朝,御匠司司正午荣撰写的《鲁班经》记载:“ 鲁班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寸四分,其尺间有八寸,一寸准曲尺一寸八分,内有:财、病、离、义、官、劫、害、吉也。凡人造门,用以尺法也。”

台湾的《鲁班经》,鲁班公著,“鲁般真尺:鲁般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寸四分,内有:财、病、离、义、官、劫、害、吉也。同时尺上还有土、木、水、火、金五字相合五行。还有木星、土星、水星、火星、金星,五星相合星象等学说理论”。

明刻本《周书秘奥营造宅经,鲁班尺法》记载:“其尺也,以官尺一尺二寸为准,均分八寸,其文曰财、曰病、曰离、曰义、曰官、曰劫、曰害、曰吉,乃北斗中七星与辅星主之。”该书还录有《鲁班尺诗》一首:“八位星辰世罕闻,古今排定合乾坤,阴阳未必全山水,祸福由来半在门。”其造尺样式为:

贪狼破军武曲巨门文曲廉贞禄存辅星

财病离义官劫害吉

堪舆学著作《阳宅十书》称:“海内相传门尺数种,屡经验试,惟此尺(鲁班尺)为真。长短协度,吉凶无差。盖昔公输子班造,极木作之圣研,穷造化之微,故创是尺,后人名为‘鲁班尺’。非止量门可用,一切床房器物,俱当用此。”以上文字足见鲁班尺在古代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

鲁班尺为八寸(即八个长度单位),只要我们稍事留意,还不难发现其吉凶排列是很有趣的,即两端的一、八寸和中间的四、五寸为吉。就是说“门光尺”的吉凶寸排列是对称的,尺寸无论从“财”字或“吉”字起量,吉门恒为吉,凶门恒为凶。显然,“门光尺”存在着一个整尺与半尺的模数关系,这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古代堪舆学非常重视鲁班尺的运用,在风水、建筑界广为流行。通过鲁班尺的测量,就能提前把握不同尺寸蕴含的吉与凶的暗示,趋吉避凶。这已为海内外建筑科学界有关人士实验所证明,且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北美华人社会广为采纳。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论,美国建筑科学家曾调查了许多闹鬼的宅子,得到一个结论:这类房子的共同特点是次生波强度远远高于其他建筑,证明了建筑尺寸于住宅风水有直接的关联。因此,风水的吉凶除与形势和理气相关外,建筑的尺寸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次生波是频率等于和低于20赫兹,人耳不能直接听到的声音。达到一定强度时,对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会有损害,可使人产生恐怖的幻觉,诱发心脏病的发作,是一种无形的杀手。

鲁班尺属于中国传统的建筑用尺,用于控制家具、宅居的尺寸。通过鲁班尺的控制的结果,正好避开了次生波的共振频段。我们不能不为中华民族的古老先民的洞察力和创造力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鲁班尺及其吉凶含义

鲁班尺,风水界加入的八个字,分别为“财、病、离、义、官、劫、害、吉(有的尺中“吉”字写作“本”字)。其中“财、义、官、吉(本)”四字为吉,“病、离、劫、害”四字为凶。但在实际应用中,古人认为鲁班尺的八个字又各有所宜,如义字门可以安在大门上,但不宜安在廊门上;官字门适宜安在官府衙门,却不宜安于一般百姓家的大门;病字门不宜安在大门上,但安于厕所门反而“逢凶化吉”。《鲁班经》认为,一般百姓家安“财门”和“吉门”最好。

鲁班尺在风水界很受重视,在古代不仅流行于民间,且直接影响了皇家建筑。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就开列出124种按鲁班尺裁定的门口尺寸,其中“添财门”31个,“义顺门”31个,“官禄门”33个,“福德门”29个,与鲁班尺中的“财、义、官、吉”四字相同。

三、鲁班尺的规制

从以上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鲁班尺的长度是一尺四寸四分(注:这里的一尺四寸四分是相对与古代的“营造尺”而言)。而在现实当中,却又大相径庭。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流传有多种不同模式的鲁班尺。如古代木质鲁班尺(图一),清代铜制鲁班尺(图二),古籍所载鲁班尺式样(图三),现今社会上广为流传的风水卷尺鲁班尺(图四)等。

古代木质鲁班尺

清代铜制鲁班尺

古籍所载鲁班尺式样

现今社会上广为流传的风水卷尺鲁班尺

这里重点说明一下现代风水卷尺鲁班尺。现代风水卷尺鲁班尺从上至下共分四排,列四种尺度(见图五图解)。

(图五)

图五所示,最上排为台湾尺(台寸),亦是英尺(英寸)。

第二排为鲁班尺(亦称阳尺,用于测量家具、门窗等);鲁班尺八个字下各列四项,共32项,如“财”字下列“财德、宝库、六合、迎福”。

第三排为丁兰尺(亦称阴尺,用于测量阴宅、神位、祖先牌位等);丁兰尺分十格,每格又分四小格,其十格,各印有代表吉凶意义的文字,分别是:丁(福星及第财旺 登科);害(口舌 病临 死绝 灾至); 旺(天德 喜事 进宝 纳福);苦(失脱 官鬼 劫财 无嗣);义(大吉 财旺益利天库);官(富贵 进宝 横财 顺科);死(离乡 死别 退丁 失财);兴(登科 贵子 添丁 兴旺);失(孤寡 牢执公事退财);财(迎福 六合 进宝 财德)。其中“丁、旺、义、官、兴、财”为吉,“害、苦、死、失” 为凶。建造阴宅、神位、祖先牌位时,应避开不吉预兆的测量长度。

第四排为公制长度单位厘米尺。风水师用此尺将鲁班尺、丁兰尺的吉凶刻度换算为公制长度单位厘米数,既直观又准确,而且告诉给用户及工匠,人人都会准确把握,不致出错。

这种风水鲁班尺内容全面,红字为吉,黑字为凶,换算准确,刻度直观,使用时非常方便,被现代风水师广泛使用。

鲁班尺的长度是多少?古人使用的鲁班尺和时下流行的鲁班尺有何区别?

古籍记载:“鲁班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寸四分,其尺间有八寸,一寸准曲尺一寸八分。”“曲尺”即古代木工匠师用木工尺,其长度与历代朝廷工部颁布的营造尺相同。我们一定要明白,这里实际是提出了两种尺,一是鲁班尺,二是曲尺(即营造尺)。坊间有因明清时期的营造尺长32厘米,故鲁班尺的长度为4608厘米(即144×32﹦4608)。此长度多见于木尺,显然是符合明清时代的公制。古代流传下来的鲁班尺并不多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把鲁班尺,全长46厘米,与古籍记载的鲁班尺长度很接近。

目前国内流行的鲁班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429厘米,另一种是504厘米。民间还有以2976厘米、30厘米、3086厘米等为鲁班尺一尺的。

鲁班尺长度不一,让人莫衷一是。懒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使用,认为以2976厘米、30厘米、3086厘米为鲁班尺一尺的,可能是将鲁班尺、曲尺这两种不同的尺混为一谈了,2976厘米、30厘米、3086厘米这些长度与一曲尺的现代公制长度(一曲尺为429厘米÷144﹦2979厘米)非常接近。

懒人认为,鲁班尺一尺的长度换算为公制长度单位,应以约429厘米为较准确,即门光尺的一尺约为429cm,一寸约为5362cm(429÷8);丁兰尺的一尺约为388cm,一寸约为39cm 。因为用此公制长度换算为古籍记载的门光尺开门尺寸最为合度。

如《新镌京版工师雕斫正式鲁班经匠家镜》所载古籍内容,即可佐证约429厘米为鲁班尺一尺的长度的可信性:“按鲁班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寸四分,其尺间有八寸,一寸准曲尺一寸八分。内有‘财、病、离、义、官、劫、害、本’也。凡人造门,用依尺法也。假如单扇门,小者开二尺一寸,一白,般尺在‘义”上;单扇门开二尺八寸,在八白,般尺合‘吉’上;双扇门者,用四尺三寸一分,合三绿一白,则为‘本’门,在‘吉’上;如财门者,用四尺三寸八分,合‘财’门,吉;大双扇门,用广五尺六寸六分,合两白,又在‘吉’上。今时匠人则开门阔四尺二寸,乃为二黑,般尺又在‘吉’上。及五尺六寸者,则‘吉’上二分,加六分正在‘吉’中,为佳也。皆用依法,百无一失,则为良匠也”。

这段文字,实际上介绍了两种尺,一种尺即一尺等于曲尺一尺四寸四分,间有八寸者之尺,就是上文所说的“鲁班尺”,是专门用来量定裁度门户、家具的一种用尺。另一种尺是“曲尺”,又叫作“营造尺”,即古代木工匠师所用木工尺,是专门用来量定房屋高低、阔狭、进深及梁柱各种尺度的。营造尺一尺为十寸,有的尺上按顺序标有“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等字样,长度压在一白、六白、八白为吉,九紫次吉;门光尺一尺为八寸,但一寸相当于营造尺一寸八分,所以“门光尺”一尺相当于“营造尺”一尺四寸四分。这是古代的两种尺,我们一定要分辨清楚。

知道了以上知识,再来推算《新镌京版工师雕斫正式鲁班经匠家镜》所举门尺寸例,就可以知其吉凶。如小单扇门,营造尺二尺一寸,除以一寸八分,约等于门光尺1167寸值(210÷018﹦1167),1167除以八余367,约等于4,门光尺的第四个字是“义”字,所以为“义”字门,为吉。《新镌京版工师雕斫正式鲁班经匠家镜》还列举了几种门,将其换算成下表,可证字字均为吉门。见表一。

表一:《鲁班经》门户尺度表

门户名称营造尺紫 白门光尺

(寸)尺尾数

(寸)八字吉凶

小单扇门210一白1167367义

单扇门280八白1556756吉

小双扇门431

438三绿一白

三绿八白2394

2433794

033吉

双扇门566六白3144744吉

以上是古籍中以“曲尺”长度换算为“门光尺”的长度论吉凶的,而我们现在按公制429厘米为“门光尺”一尺的长度来换算:小单扇门,营造尺二尺一寸,门光尺为1167寸,为公制6257厘米,其计算方法为:210÷018﹦1167,1167×5362﹦6257,或一个鲁班尺长度429+367×5362,计算方法下同。换算的结果:般尺正在‘义”上,吉;单扇门,营造尺二尺八寸,门光尺为1556寸,为公制8343厘米,般尺正合‘吉’上;双扇门营造尺四尺三寸一分,门光尺为2394寸,为公制12836厘米,般尺为‘本’门,正在‘吉’上;如财门营造尺四尺三寸八分,门光尺为2433寸,为公制13046厘米,般尺正合‘财’上,吉;大双扇门,营造尺五尺六寸六分,门光尺为3144寸,为公制16858厘米(566÷018×5362,或1287+744×5362),般尺正合‘吉’上。以上以公制429厘米为鲁班尺一尺的长度换算的吉凶结果,完全与古籍记载的曲尺与门光尺换算的结果相符,可以说现代公制约429厘米为鲁班尺一尺的长度是准确的。

鲁班经云:“凡人造宅门,……须用准合阴阳,然后使尺寸量度,用合财吉星及三白星方为吉,其白外但则九紫为小吉。人要合鲁班尺与曲尺上下相同为好……”。这是说,门光尺以“财官义吉”四字为吉,营造尺(曲尺)是以“一白、六白、八白、九紫”为吉,做门时,既合紫白,又符门光尺,方为大吉。《事林广记》还举例列出一组吉门数据,现懒人加入公制厘米数,列表如下,见表二。

表二:《事林广记》门户尺度表

营造尺紫 白门光尺

(寸)尺尾数(寸)公制长度

(厘米)八字吉凶

28八白15567568343吉

36六白200040010720义

71一白394474421148吉

78八白433333323233义

88八白488908926215财

101一白561101130086财

《事林广记》用尺定法一节,将所列建筑门尺度不仅列成表,为了便于记忆,又编成歌诀:一寸合白星与财,六寸合白又合义,一尺六寸合白财,二尺一寸合白义,二尺八寸合白吉,三尺六寸合白义,五尺六寸合白吉,七尺一寸合白吉,七尺八寸合白义,八尺八寸合白财,一丈一寸合白财,推而广之算一同。

门光尺为什么要分为“八寸”?此即源于《易经》中的数理概念——八卦。小小的一把门光尺,竟融纳了“五行、八卦、洛书、九星、紫白”等学说理论,木匠工师巧妙地将这些知识引用到建筑学中,不仅增加了建筑学的神秘性,也保障了木工匠师的自身利益。

四、鲁班尺的应用

古人建房非常重视尺寸,建筑设计师常用压白尺(营造尺、曲尺)决定房屋整体的空间尺度,如高度、进深、面宽等,木匠则用鲁班尺来丈量裁定门口的尺寸。现代社会也有许多人是按“鲁班尺”量度的结果去制作或购买门窗、家俱等,尽量选择鲁班尺吉利的尺寸,不用不吉利的尺寸。

《阳宅十书》云:“夫人生于大地,此身全在气中,所谓分明人在气中游若是也,惟是居房屋中气,因隔别所通气,只此门户耳,门户通气之处,和气则致祥,乖气至此则致唳,乃造化一定之理,故古之先贤制造门尺,立定吉方,慎选月日,以门之所关最大故耳。”这段话,体现了风水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视门户为咽喉。在“天人合一”的心理背景下,出入由之的大小门户,被臆想出“和气、乖气,致祥、致戾”的意蕴。造门安门,成为举足轻重的事。在古人看来,门户得体,顺应天地造化,不悖自然规律,能同人们生存其间的“气”和谐则致祥,否则“乖气则致戾”。

大量的实例证明门的尺寸确实对阳宅有不可轻视的致吉致凶作用。阳宅以门作为气口,通过门来接纳外界之气,进来的可能是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生气”,也有可能是有害于人身心健康的“病气”或不吉之气,其关键是气口的尺寸大小,大小合适的气口才能将“生气”纳入户内,把其他不吉之气拦之于门外。用现代科技理论来解释,门类似于微波谐振腔,不同尺寸的门对不同波段的微波具有不同的谐振效应,而不同波段的微波对人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活动有不同的影响。

如今在农村的某些地方,木工师傅常说古代流传下来的口决:“街门二尺八,死活一齐搭。”即住宅大门宽至二尺八寸(约90厘米),家庭婚丧用的较大器具如轿舆和棺材均可通过,而这个尺寸恰恰也是符合“鲁班尺”吉利数的,这实际上也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而来的。

鲁班尺吉凶选择原则,是以“财义官本”为吉,但即使是吉度尺寸,坊间也有区别用法,如义门主要用在学校,官门主要用在官衙及官宦人家,一般老百姓常用的是吉(本)、财二字。也有规定八个字使用范围的:1)财字门,用于一般民户人家;2)病字门,用于医疗、药堂行当;3)离字门,用于一些流动行当;4)义字门,用于学堂和一些民户;5)官字门,用于官府衙门;6)劫字门,多用于牲畜圈门,也用于司狱;7)害字门,与劫字门相同;8)吉(本)字门,用于店铺。

在吉凶意义的进一步选择上,进户门的尺寸最好是:迎福、横财、财至、大吉;主卧室门的尺寸最好是:财至、进宝、兴旺、六合;儿童房门的尺寸最好是:登科、贵子、大吉、益利等。

《阳宅十书》云:“(鲁班尺)非只量门可用,一切床房器物俱当用此,一寸一分,灼有关系者。”可见,门光尺不只用于做门,房中所有的家具均可使用,其应用范围明显扩大。

古代要求鲁班尺在使用时应与曲尺搭配使用,曲尺(营造尺)长度10寸,每寸用颜色标注,分别是:一白、二黑、三绿、四碧、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曲尺吉凶位置判断以寸(分)为准,一寸(一白)、六寸(六白)、八寸(八白)为吉。通俗叫法为“压白”。就是说门的尺寸要落在曲尺的一寸,六寸,八寸位置上,这样才是好门。但还需进一步把所需长度落在鲁班尺“财义官本”四字之上,即现代风水卷尺鲁班尺的“红色”字之上,则为大吉。

古代强调明厅暗室,窗户一般较小,故以门为气口,窗户进气不以考虑。现代分层式住宅有的窗户比门还大,而进户门不常开,因此不但要注意门的尺寸,还要考虑窗户(特别是落地窗)的进气作用。对于经常打开的门窗应在尺寸上予以控制,使门窗的高和宽(均指净空)控制在吉度尺寸内。 如图六:

图六:门窗高宽控制吉度模式

实际使用举例说明:

例一、作一个单扇门,宽二尺八寸,单位是营造尺,这门宽是吉数吗

吉凶分析:

①门宽二尺八寸, 用曲尺量---以寸为准,看是否 “压白”;这个二尺八寸的八寸,正好在曲尺的“八白”上,所以从曲尺看,是‘压八白’这是吉数;

②拿鲁班尺量,因鲁班尺一尺为营造尺的一尺四寸四分,尺上分八寸(八个字),每寸又分四小格(共32个字)。为了求得选用门的尺寸能落在鲁班尺八个字的“财、本、义”上。算法如下:鲁班尺长144(单位营造尺)除以8,得出018,这018就是鲁班尺上八个字每格的长度。我们把门宽二尺八寸,即28除以018,就可以求得鲁班尺的长度数据。即28÷018=1556, 1556这个数,按照“1财、2病、3离、4义、5官、6劫、7害、8本”排序,从“1财”开始到“8本”,就是鲁班尺一尺的长度,还余756,即再数7个字“1财、2病、3离、4义、5官、6劫、7害” ,还余056个字的位置,刚好在“8本”上;这个门就是“本”字门,为吉门。

③进一步论,1556后面的这个056,是对应鲁班尺八个字中每个字所分四小格(共32个字)位置上的,为求得其具体位置,根据鲁班尺四小格每个字的间距占1/4,即025,把056与025进行比较而得知,其处在鲁班尺“8本”的第三小格,即“进宝”上(因为笫一小格0-025; 笫二小格025-05; 笫三小格05-075; 笫四小格075-1; 这056位于05-075之间,即笫三小格)。结论:这个门是“本门进宝”。本门含义:“吉字临门最是良,中门内外一齐强。子孙夫妇皆荣贵,年年月月旺蚕桑。如有财门相照者,家道兴隆最吉昌。使有凶神在旁位,也无灾害亦风光。”或“本字开门大吉昌,尺头尺尾正相当。量来尺尾须当吉,此到头来财上量。福禄乃为门上致,子孙必有好儿郎。时师以此仙贤造,千仓万廪有余粮”。进宝:即能招财进宝。 所以选择这个尺寸造门为吉。

例二、需造一个宽388米,高428米大门,这尺寸吉利吗?

①宽388米,高428米换算成门光尺单位(1寸=5362厘米)。

宽388米÷5362=7236(门光尺之寸值)

高428米÷5362=7982(门光尺之寸值)

②在曲尺上看寸(分)是否有“压白”。

宽7236×018=1302,其中002为一白二黑,有压白,为吉;

高428×018=1436, 其中036为三碧六白,有压白,为吉;

③在鲁班尺上看是否属吉利之门。

宽388米,门光尺之寸值7236,按照“1财、2病、3离、4义、5官、6劫、7害、8本”排序,从“1财”开始到“8本”,数了9次就是鲁班尺9尺的长度,余036寸,刚好落在“财”上;这个门就是财门,为吉门。进一步查7236中的036,在“财”笫二项中,即宝库:比喻可得或储藏珍贵物品。所以这个门的宽是“财门宝库”,这个尺寸为吉。

高428米,门光尺之寸值7982,按照“1财、2病、3离、4义、5官、6劫、7害、8本”排序,从“1财”开始到“8本”,数了9次就是鲁班尺9尺的长度,余782寸,刚好落在“本”上;这个门就是本门,为吉门。进一步查7982中的082,在“8本”笫四项中,即兴旺: 为兴盛旺盛。所以这个门的高是“本门兴旺”,这个尺寸为吉。

结论:这个门的宽度是“财门宝库”,财字门的吉凶含义:“财字临门仔细详,外门招得外财良。若在中门常自有,积财须用大门当。中房若合安于上,银帛千箱与万箱。木匠若能明此理。家中福禄自荣昌”。这个门的高度是“本门兴旺”, 本字门的吉凶含义:“吉字临门最是良,中门内外一齐强。子孙夫妇皆荣贵,年年月月旺蚕桑。如有财门相照者,家道兴隆最吉昌。使有凶神在旁位,也无灾害亦风光”。或“本字开门大吉昌,尺头尺尾正相当。量来尺尾须当吉,此到头来财上量。福禄乃为门上致,子孙必有好儿郎。时师以此仙贤造,千仓万廪有余粮”。那么,造一个宽388米,高428米的大门,这个尺寸是吉利的。

鲁班尺上的门洞吉数,若换算为公制厘米,通常吉数尺度有21-23cm、38-48cm、59-64cm、81-91cm、102-107cm、124-134cm、145- 155cm、167-177cm、188-193cm、210--219cm、 231-235cm、253-262cm、274-279cm、295-305cm。这些尺寸都是落在“财、本、义”字上,可供选用。还有“官”字上的吉利尺寸这里没有列出,只要用在合适的地方,也是可以选用的。

一般而言,现代普遍住宅,大门宽度(即见光度,是门框内壁的水平距离,不包括门框的厚度)多为107cm左右,高度多为212cm左右,而房门的宽度多为81cm,高度多为193cm,这样的尺度是大众皆宜的。

现代风水卷尺鲁班尺,第三排丁兰尺的用法,使用原理与门光尺相同,我们在测量或建造阴宅、神位、祖先牌位时,应避开不吉预兆的测量长度,即选择鲁班尺上的红色字栏为用,这里恕不赘述。

当然,鲁班尺只是古代房屋门户家具的尺度标准,对于现代住宅来说,鲁班尺的尺寸可以作为一种重要参考。但门户和家具的尺寸归根结底还是要由人的活动需要和住宅的实际情况而决定,若大小适中,方便实用,也不一定硬要墨守成规。

关于你的一切,都可以来问我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每天懂些风水学)

  十八般兵器——弓

  弓为古代兵器之一,激弦发矢,可以及远,考此法之由来最古,黄帝战蚩尤于涿鹿,纯用弓矢以制胜,此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当时之弓矢,都以竹木为之,虽能及远,终未能完善,迨后推阐其理,互相发明,加以精密之改造,于是乎弓矢逐成为战争之利器,非但发古人射抉之技,抑亦开后世火器之端,虽曰此皆由后人推阐而来,其创作者之功,要亦未可遽没也。按照弓箭之第一人为挥;考工记云:古传黄帝臣挥作弓,荀子则称倕作弓,而山海经则谓少皞生般,是始为弓。按年代考之,当以挥为创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在当时弓箭之用,诚十百倍于其他兵器,非但力劲及远,擅是术者,精研而熟娴之,穿杨贯虱,百步射人,万无一失,较之现代之火器,无多让焉,故十八般武艺,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终,其重视之也宜矣。

  [编辑本段]十八般兵器——枪

  长枪之物,由来最古,车战时代,将士利用长兵,弓矢之外,惟以矛为最适宜,故矛有丈八之称,枪之来,实始于此;惜当时虽为战斗之具,惟无一定使用之法;两阵相对,不过借此兵器,遥相击刺而已。相传枪实传自苗蛮,枪谱载: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着,不论男女,都娴武艺,艺精者王,群众慴服,莫敢有违;故武吃氏之族,小儿五六岁,即令习武,孱弱不能军者,父母弃之,里人不与伍;其族尤以长枪法着,枪长七尺至八尺,金其锋而以木为柄,舞动时,寒星点点,银光皪皪,泼水不能入,用以临敌,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枪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于此法于何时传入中原,则又各异其说,亦不必深究。总之枪法之起于武吃氏也,可以无疑。

  《宋史•李全传》:李全「以弓马矫捷,能运铁枪,时号『李铁枪』。」全妻杨氏,「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戚继光《纪效新书》说:「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于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精用不滞,又莫贵于静也,静而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金庸的《神雕侠侣》中,杨康用的就是杨家枪法。

  明代是武术发和分枝的盛期,所以枪术在这个阶段,理论和技术都有明显的提高,各家枪法,相竞争艳。何良臣《阵纪》说:「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各有其妙,长短能兼用,虚实尽其锐,进不可挡,速不能及,而天下称无敌者,惟杨氏梨花枪法也。」当时推崇杨家枪法,是因为杨家枪「有虚实,有奇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明崇祯八年(西元1635),兵部侍郎毕懋康《军器图说》,载有一幅喷火烧灼的梨花枪,并说明道:「梨花枪以梨花一筒,系缚于长枪之首,发射数丈,敌著药昏眩倒地,火尽则用枪刺敌。」这种枪兼有火器效能,在新式火器出现之前,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利器。

  [编辑本段]十八般兵器——刀

  大刀本亦为车战时代之利器,其法初止斫砍劈勒而已,初无制敌之种种神化也,与丈八蛇矛,殆同其功用。迨夫后代,战争变法,易车而马而步,用大刀之将士,知成法之不足制胜,乃各本其战之经验,而想出种种利用大刀之法,俾为杀敌制果之助,于是乎有种种变化矣。大刀之最着者,为关王刀,盖即关羽之刀法也;三国志载关王刀,重八十二斤,长一丈二尺;古之度制,较今为短,合之今度制,长仅八尺有奇耳;今世之大刀,盖皆彷此,即刀法亦本此而变化之也。考大刀之种类,亦正不止关王刀一种,如拨风刀、大斫刀、九环刀、两刃刀等,皆大刀也,其式样不同,而名亦因之而异。至其用法,则殊途同归,初无若何之大区别也;故关王刀。可谓之为大刀之祖,其他各刀,皆自此脱胎而出者,虽各有变化,要皆未能及其精密神化,足征完善也。我今即以此刀编为讲义,以公同好,抑亦遵古法也。

  上述剑制,大抵沿用于远古,历代仍多变更,自秦至宋,改易尤钜。郑锷云:「若以秦汉之剑与宋时之剑比较,则宋时长剑有二十一寸三分,汉时长剑仅十七寸九分。宋时短剑十五寸二分,汉时短剑仅十寸五分,故宋时之剑较汉时之剑长,且品质更优」。言虽如此,当有所据,然亦未便苟同。盖以剑之用途,虽非专供杀戮,亦为文士之饰品,然究仍以防身拒敌为主,如剑长则运用不便,剑短则难期致远,短者轻而不易击坚,长者重而挥动迟缓,二者均非剑制所宜。证以古籍有言:「汉高祖仗三尺剑而得天下」 ,则汉代剑长不及两尺之说谅有所误。若综合剑史所记,大抵古剑之长,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则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设制,应属可信。

  剑既亦为仕宦书生所同好,于是流为艺品,始则于剑身之上雕铭刻画,继则于剑柄上美化其型,附加蕙饰,进而于剑鞘上镀金嵌玉,各其匠心,历代相傅,靡有不然。

  剑是短兵的一种,脱胎于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原于殷商以前,形极为短小,仅有短平茎,而无管筒。古人用此剑插腰,可割可刺,抵御匪寇与野兽。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主要短兵器,士类必有之佩备。连冯谖与汉初的韩信,虽然贫至无食,也仍然随身携带。著名的有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等。春秋时的龙泉剑,仍有一只藏于故宫,至今仍很锋利,证明我国在剑的制造和使用上,有著很悠久的历史。

  在剑的演练中,一般分为「站剑」和「行剑」两种。「站剑」一般指动作迅速敏捷,静止动作沉稳,富雕塑性。而「行剑」则相对显得停顿较少,动作连续不断,均匀而有轫性。同时剑还有长穗、短穗之刀,穗又称穗袍,它的作用是舞动以惑敌,演练时显得龙飞凤舞,形象优美。尤其长穗,随剑飘舞,更显神妙。

  练剑要求身与剑合,剑与神合。《绿水亭杂识四》中说:剑「锋锷如槊刃,而以身为之柄,微州目连猷人之身法,轻如猿鸟,即剑法也。」这里说的「以身为柄」,就是说以身领剑,这是练剑之要。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剑道》三十八篇。

  汉代剑术已甚精备,斗剑中显示了武艺造诣的深浅。曹丕《典论•自叙》:「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精熟。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将军非法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芊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注引)这段有声有色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剑术的高超和斗剑风的兴盛。

  杨泉《物理论》:「阮师之作刀,受法于金精之灵,七月庚辛,见神于冶监之门,向西再拜,金神教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链,用阴阳之候,取刚柔之和,三年作刀千七百七十口,其刀背夹刃,方口洪首,截轻微不绝丝发之系,斫坚刚无变动之异。」

  但自唐开始,士大夫心理充满道教神仙妖邪鬼怪之说,剑乃变为镇邪凶之器,一若此数尺刚铁,铸成剑形,即具有无上魔力者。于是家悬一剑,即以为祥,不习剑术,而以为剑自可以御敌而胜。所以自唐以后,剑类短兵,有一支为释道所利用,而引入歧途。

  从征军士多用刀而鲜用剑,佩刀者渐多于佩剑者,这显然对剑术的发展有相当的阻作用。

  舞剑在唐代兴盛起来,杜甫<舞剑器行>描述公孙大娘舞剑绝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江海凝清光。」剑的声光,似闻如见,精湛技艺,如呈眼前。

  明唐顺之《武编》说:宋太宗「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舞剑,皆能掷剑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妙绝无比。会北戎遗使修贡,赐宴便殿,因出剑士示之,袒裼鼓澡,挥刃而入,跳掷承接,霜锋雪刃,飞舞满空。」这些高超绝技,对后来剑术套路及表演技艺的发展,影响很大,至今我们演练的武术套路中,亦有所见。

  金庸《笑傲江湖》中的「冲灵剑法」,就是惊绝的特技。

  明代各武术流派,在剑术应用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少珍贵的剑法,如何良臣《阵纪》所云:「卞庄子之纷绞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生之愿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起之出手法」等,这些剑法为后世剑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剑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正如拳谚所形容的「剑似飞凤」,由此可知其妙。

  [编辑本段]十八般兵器——矛

  矛为兵刃中最长之物,故有丈八蛇矛之称;惟所谓丈八者,以周尺计之,合今之通用尺一丈四尺有奇;以此推之,则矛之由来,实在周代,或周代以前,来历亦甚悠久,惟当时战术未精,各种兵刃使用之法,亦极简单,非若后之武术,以繁取胜,以多矜奇也。车战时代,两阵相对极远,非长兵不能及;故利用枪矛以为进攻之具,而佐之箭弩,矛之所以长丈八者,亦由于是。至马战时代,矛已觉其太长,不免有周转不灵之病,故用矛者已不若用枪者之多矣。以迄近代,火器盛行,古兵刃淘汰殆尽,即习武者亦类多不知矛之使法,不若刀枪等法,尚未绝传也。兹在旧书摊上得抄本一,题曰「长矛八法,」想系古之有心人,图绘以示后人者;考其使用之法,与长枪略同,枪中有八母枪,盖即脱胎于此,枪出于矛,其信然也。

  矛属于刺兵,是枪的前身。原始社会,人类就用兽角、竹片、尖形石块刺杀动物,后来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可知为主要兵器。

  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的秦俑从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镞、矛、戈、钺、吴钩等。就是两千两百年前,秦代军队武器装备的再现。戈、矛、戟这三种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长木柄,下端装有铜,有的矛柄长达63公尺。

  汉代,矛的形制甚多,汉刘熙《释名•释兵》:「矛,冒也,刃下冒矜也。下头曰:入地也,松椟长三尺,其矜宜轻,以松作之也。椟,速椟也,前刺之言也。」

  汉刘熙《释名•释兵》:「 (小矛),延也,达也,去此至彼之言也。」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屈卢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为阵关下。」(《典略》:「周有屈卢之矛。」)

  [编辑本段]十八般兵器——盾

  盾,亦为古兵器,其发明也,较弓箭为后,且竟谓为因有弓箭之后,始有盾牌,亦无不可。弓箭之用,既能杀人于百步或数步之外,其利用较之长矛大戟,止能于对面取人者,固不可以同日语,而战争之时,利用之者,日多一日,惟双方如用弓箭以为战,实不啻以命相搏,有智者出,知人之皮朋尤非战争之道,必也得一物以抵抗之,克制之,使箭失其效用,然后可以自护而取人;甲胄之坚,不足以御箭也,兵刃之利,不足以档箭也;于是乎盾牌之法尚矣。盾之制,不知始终于何时,但以其功效言之,一定有弓箭以后,始有之也。按时代推之,当在春秋之世;当时之有盾,不过专为抵御敌人之弓箭者,后世称之曰挡箭牌,其取义至为明显,护身御敌,诚足以傲诸兵刃而有余矣;盖非特不能伤盾之毫厘,即其他一切兵刃,亦不难为于盾;自盾之出,而各武器,咸敛其锋芒,而争相习尚矣;惟当时止用以挡御,极为呆滞,此非盾之不良,实因无灵妙敏捷之法以运用耳;其后逐渐演进,施用亦渐得法,至汉而盾法昌明,习者亦多,非但足以自卫,抑亦可以攻人,其成效乃大着于世,光武部将马武,有弁目数十人。皆擅盾牌。每战辄先躯,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矢石如雨。不能伤其毫发,大小数十战,累建奇功,此可见盾之为功,非但自卫已也。当前之坚甲利兵,破之如摧枯拉朽耳。其后人知此物实为战争利器,为将者且于一军中挑选精锐,专练盾牌,另行编为一队,以为战争时之用,亦有全军习此者,盾之见重于世也如此,累世相传,以至于清中叶。尚有冯子才刘永福所部之盾牌军。数与外人战。皆赖此以取胜。虽外人火之猛,枪械之精,无所惧也。后竟为列强所忌,由海牙和平会禁止编号练,盾牌君队从此绝灭,殊堪痛惜,今兹已无复擅萴哦詟者矣。

  盾是大家所熟悉的古代防御武器。早在商代已有盾,周盾更为完善。《周礼•司兵》明周时已有五种盾。士卒用手执盾,可以遮挡敌人兵器,尤其弓箭的进攻。如《韩非子》上说:「赵简围街,犀盾迟橹,立于矢石之所及。」说明盾之坚固,不畏弓矢弩石,及近距离无伤。

  《周礼•夏官•司兵》:「司兵,掌五兵、五盾。」郑玄注:「干橹之属,其名未尽闻也。」林尹按:古有大盾、步盾、子盾等。

  《周礼•夏官•司戈盾》:「司戈盾,掌戈盾之物而颁之。祭祀,授旅贲殳、故士戈盾。授舞者兵,亦如之。」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盾牌是重要的防御武器,所以类繁杂。如下:

  汉刘熙《释名•释兵》:「盾,也,跪其后,避刃以隐遁也。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于吴,为魁帅所持也。隆者曰滇,盾本出于蜀,蜀、滇所持也。或曰羌盾,言出于羌也。约胁而邹者曰陷虏,言可以陷破虏敌也,今谓之露见是也。狭而长者曰步盾,步兵所持,与刀相配者也。狭而短者曰孑盾,车上所持者也。孑,小称也。以缝编版谓之木络,以犀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为名也。」

  曹丕《典论•自叙》:「夫事不可自谓己长,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 为蔽木户。」(《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注引)

  唐代时有一种盾牌叫彭排(或旁排),指皮木漆质的盾,其名有膝排、团牌、漆排、木排、联木排、皮排六种。

  明代枪、炮已有相当威力,但用有限,盾牌仍然发挥其作用。尤其在抗倭战场上,戚继光采用轻捷的藤牌兵屡胜倭寇。戚继光《纪效新书》:盾牌「其来尚矣,主卫而不主刺,国初本加以革,重而不利步」,故改「以藤为牌,铳子虽不御,而矢石枪刀皆可蔽」。至于演练藤牌的方法,何良臣《阵纪》说道:「赖礼衣势、斜行势、仙人指路势、滚进势、跃起势、低平势、金鸡闯步势、埋伏势」八种,至于姿势,则要求「盾牌如壁,闪牌如电,遮蔽活泼,起伏得宜」。都是灵活的上步、退步、小跳步等。

  [编辑本段]十八般兵器——斧

  与戈矛同时,亦为古仗之一。黄帝时即有斧銊之名,在当时非但用为兵器,抑且用为刑罚之具。刑书释名载:黄帝五刑,四曰斧銊。按五刑即甲兵、刀锯、钻凿、斧銊、鞭扑、是也。由此推之,则斧之始于黄帝时也,其理甚明;惟当时并无所谓三十六法,对敌时不过乱砍乱劈而巳;迄汉时,南中蛮人创斧法,亦如枪法之创于武吃氏而流入中原者,惟始创者之为何人,则不可考据矣。其法初亦无三十六手之多,后之武师,从而增益之,使变化不测,成为战阵之利器,故今传板斧有三十六法也。

  我国史籍中鲜见斧兵的记载,而古典小说中则多有描述。《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道荣出马,手使开山大斧,……轮大斧竟奔孔明。」《水浒传》第三十八回说黑旋风李逵,「使两把板斧」,第七十二回说李逵「拿著双斧,大吼一声,跳出店门」。从这些小说反映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斧是历代广为使用的兵器,所以它也成了民间武艺小说中一般侠客的常用兵器之一。

  [编辑本段]十八般兵器——钺

  銊为斧之由来,以时代论则为同时,以形式论亦正彷佛;书曰:「王左杖为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见斧銊本无甚巨大之分当,惟銊与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径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为銊,此显见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銊头较斧大三之一,杆端比斧多一矛头,长约一尺六寸,故銊杆长于斧杆者亦尺六七寸;斧杆末端无钻,故三十六法中无点逗各法也;銊则亦如枪杆,末端有三尖之钻,以备匆忙时作点格之用;至其余之构造,则完全与斧相同,重量亦彷佛。斧之与銊,亦犹枪之与矛,箭之与弩,形式之不同者,仅毫厘问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别,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并用也。

  [编辑本段]十八般兵器——戟

  戟为古兵器之一,创于弓箭之后,形与戈略同,皆横刃也;旧说为直刃,不知何本?其所异于戈者,援略昂起,成斜出形,而内上亦有刃。古显贵之家,皆立戟于门,以示官勋,是则又以兵器而兼为仪仗矣。其后又略变形式,援与柲之间,架以横梁,而援成反装之新月,形变横刃之内而为直刃之枪尖,且有架横梁于柲上,两面各作一倒装之半月形者,名之曰方天画戟;横梁之下,又装以铁制古钱或古锭,不知其何用,岂后人矜奇眩异,即兵器亦加以装饰耶?惟今日武器中所见之戟,皆用方天画戟之式,或单刃或双刃不一。至古戟则非但不可见,即图其形以示武师,或且瞠目而不能称其名,于是而叹古器之失传,古法之不可多得也。至戟之变体,不知始于何时,而后入竟弃古器而就此,谅有合用之处,然亦尽可另立名目,何必定借戟以为名,若二器相类,犹有可说,今二物回乎不同,绝无相似之处,沿习用之,未可不合。着者非必求奇异,实不能随俗,亦未敢苟同也;依次录之,纵人非我,所弗计也;世之精娴武事者,或不至盲从耳。

  戟为戈、矛合体之兵,柄前安直刃以刺敌,旁有横刃,钶勾啄敌,具有勾刺的双重作用。

  1975年北京近郊发掘周初(约西元1120年)木椁墓,出土青铜兵器中,有「戟」九支,证明了:「戟」这种中国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周代大戟的出土,说明在周时已广为使用。古籍所载「棘」即「戟」。《左传•隐公十一年》:「颍考叔挟 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杜预注:「棘,戟也。」戟又为战国时的五兵之一,可知戟为当时常见的兵器。

  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的秦俑从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镞、矛、戈、钺、吴钩等。就是两千两百年前,秦代军队武器装备的再现。戈、矛、戟这三种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长木柄,下端装有铜,有的矛柄长达63公尺。

  晋代,长兵重矛枪,戟已降为仪仗之器,军士均执枪,而不执戟了。《晋书•王浚传》:「浚起宅门前路,令广数十步,曰:吾欲容长戟帜旗。」可知戟已不在战场上应用了。

  清代杂兵中有一种月牙短戟,或名手戟,除月牙刃外,上有尖锋、曲钩,亦具有勾兵、刺兵、割兵、兵等作用。

  目前仍有练戟者,戟的练法与刀枪不同,戟一般不做舞花,以剁、刺,勾、片、探、挂掳、磕,为主要的招式。

  古代戟分戟分马上戟、步战戟、双戟等不同用法,明清以后,同样形制的戟,各种武术流派,亦有各种不同练法。

  [编辑本段]十八般兵器——鞭

  鞭亦为短兵之一种,其由来与锏相同,惟戬必双用,鞭则有单双軮硬之分;考诸古籍所载,大都系单鞭硬鞭;稽之现在,则都重軮鞭。軮鞭之制,不知起于何时?创自何人?至双鞭之法,疑后人因见于戬法双用,攻御并行之便利,故窃其法,易单为双。然鞭戬同为无刃之短兵,不过形式稍异;至若抡舞攻御之法,主力点既完全相同,自不能大异,彼创双鞭者,亦正见其矜奇眩世耳。鞭之区别如是,而名称亦至不一,即就硬鞭而言,有竹节鞭,虎尾軮等数种,其余无论矣;大概皆就其形式而厘定其名耳。然因名之不同,其法亦因之而门户杂出,多少不同,惟尉迟鞭法为世所崇尚,但近巳不得其传,甚堪惋惜。此外即寻常之硬鞭法,亦大都拾各短兵之唾余,勉强组成,亦正不可为训故本编以軮鞭补其缺,不愿以鱼混珍珠也。

  铁鞭为六角形,铁锏为四楞形「大小短长,随人力所胜用之。」有的鞭首上联缀一条短铁链,上系两节铁棍,称做联珠双铁鞭。还有一种铁链夹棒,出自西北地区,是受农家打禾连枷启发创制而成的。

  后梁战将王彦音,不仅善枪,而且善铁鞭。冯云鹘《金石索》中,图示了王彦章铁鞭一幅,「长仅六尺二寸强,重清秤十五斤,凡十九节,每节以铜条束之,柄饰木而束以铜,柄端如槌,四面环列『赤心报国』四字」。(《中国兵器史稿)可知鞭虽属短兵类,但其形制较长,而且较重,需大力演练。

  宋丁度、曾公亮《武经总要》:「铁鞭多节,系袭晋代遗制。连珠三节鞭亦系胡人器形。铁�唐代已广用之。」

  明代出现了两节铁鞭,其形略如宋代铁链夹棒,但宋器铁链颇长而短棒怍方体;明器则中链甚短,而上下棒均系细圆体,所以其名叫鞭。其他鞭�,明代甚多,何良臣《阵纪》说:「钯尾鞭、丈八鞭、连珠铁鞭、豹尾鞭、铁鞭,各有专门,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棍上来。」此可知,明军中多有用鞭者,而且重视以拳棍技术为基础,来提高高鞭的实战能力。

  清代鞭形制已有软硬之分,但软硬之广用,是在清军入关之后,因为当时满族人及北方人喜练这种鞭。当时为九节鞭,每一节长仅三至四寸,联以铁环,不用时,可以收小握于一手之中,或围绕腰际。用时抽开鞭头,套索于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用其击、笞、勾、缚,善用者常可胜敌人之刀剑,一击而可拖拉敌颈或腿,使其倒地。

  伍来使用。

  唐初的战将秦琼善使双锏。

  [编辑本段]十八般兵器——镐(挝)

  镐(挝)、骨朵。锤、椎。

  《后汉书•独行列传》:温序「素有气力,大怒,叱宇等曰:『虏何敢迫胁汉将!』因以节杀数人。」《旧五代史•唐书•李存孝传》:「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 ,挺身陷阵。」宋洪迈《夷坚丙志•婺州雷》:「面丑黑,短发血赤色,蓬首不巾,执 如骨朵状。」

  骨朵,本名胍肫,讹为骨朵,现代人犹称花蕾为花骨朵。这种兵器,类似锤头,木柄上安装一个蒜头或蒺 形的重铁器,凭藉重力锤击敌人。

  明代的 与宋代的骨朵相似,但柄较短。

  椎,在著名的「窃符救赵」故事中,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窃得虎符,矫诏命将军晋鄙发兵援赵,晋鄙尚有所疑,即遭勇士朱亥取出暗藏的四十斤重的铁锥击杀。过了四十七年,秦始皇巡游至博浪沙时,张良使大力士怀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锥埋伏路旁,企图行刺,而误中副车。这种可以随身携带的铁锥,没有固定形状,随使用者的力气而制。汉初淮南厉王刘长,刺杀辟阳侯审食其时,用的是一种小型的金锥。

  锤,是一种带柄的 状打击兵器。元朝蒙古骑兵善用铁锤,一种六棱形,称「西夏帕耳」;一种锤头为六角形,用短铁链系于柄上,称「佛来尔 」。

  挝兼有抓勾之作用,与宋之抓枪、抓子棒相似,但挝要抛,而抓则不离双手;同时挝五指活动具有机械能力,被抓住即难逃脱,可辅助长短兵器之不足。何良臣《阵记》亦提到明有抓枪与抓子棒,说明「挝」与抓」是有明显区别的兵器。

  清代有一种飞爪,脱胎于棉绳套索,《中国兵器史稿》说:「此器仅一绳一爪,爪以铁制,与人掌同;惟而略短,每指除大指外,亦均三节。第一节之端锐利有如鸡爪,每一节相连之处,皆活络,装有极小及灵活之机关,能使各节伸缩活动,盖每节小机括,亦有弦索通于总索也。飞爪著人,将索一抽,小机括使爪深陷入人体,敌挣奔则愈深,万难逃脱。」估计,飞爪可能是承袭《武备志》之双飞挝而制,而且因明之双飞挝不便,而改为单爪。

  [编辑本段]十八般兵器——棍(殳)

  殳(棍)之由来已久,古人山居穴处,不免为毒蛇猛兽之侵凌,又无锐兵利刃以御敌;山间树木丛杂,随处皆是,往往折之以为自卫之器;故别种兵器,或全用铁制,或铁器而以木为柄,惟殳则完全木质,且构造亦异常简单,自首至尾,并无机括,不过一浑圆坚质之木杆耳;于此可见古时各事之简单,而原人之无机械心也。殳长约一丈二尺,粗细不等,盖亦视人力而为标准者;其实多用檀枣栗桧等木为之,或取其坚实,或取其柔韧,总以不易损折者为上品;若白蜡杆等,后已嫌其太軮矣。

  [编辑本段]十八般兵器——叉

  叉之由来,较各种兵器为后,宋元以前,初不见用诸战阵,或谓汉时蛮人,皆以此为利器;又谓叉为古时猎兽之器。如上说,则叉实创自南蛮;如后说,则叉创于猎户;孰是孰非,亦未能断定,始自何时,亦无从稽考,姑置不论。

  十八般兵器——钯

  钯头本为农具之一,并非兵器,乃神农之遗制;其来历亦甚悠久,与弓弩矛盾,无分前后,盖即今日农家用为翻盼米麦之具也。本用木质,其更为铁质而为兵器,则不知始于何时,因年代过远,实无从考究。虞喜志林载,贺齐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钯爪叉棍,咸取上材,此即古人用钯之明证,而亦见钯之在武艺中,为不可缺者也。

  至西游记载猪八戒用钉钯事,虽属小说寓言,不足为据,然钯头盛行于当时武艺中,概可想见。良以钯有齿,可以筑击,齿上有盘接柄,形略如镋,可以冲击,反手则如用斧脑,击捶等法,无所不宜;柄又能挑格肘击,实较他器为便,其盛行于铁器时代也,亦固其宜;惜乎铁器进为火器,人都视武艺为不足重轻,其法随至失传,今无论南派此派,恐擅此法者,百无一人,亦可见国人之不能保存国技也。

  [编辑本段]十八般兵器——索套绵绳

  套索,不知始于何时,亦并非兵器,临阵时用者绝鲜,盖一寻常之绵绳,两端结作锤形,长约一丈二尺,构造至为简单,用法亦止九势,为一种暗器,似飞镖袖箭之一类也;若用为架格攻击,则非所宜。

  最早是汉武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棍、枪、叉。

书签尺寸有什么?

书签一般尺寸为 25x10、45x9cm、6x12cm等。不过书签是一种工艺品或者学习小用具,没有固定的规格和形状,可由自己爱好而制。“书签”一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