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第1张

中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分型有多种方式,最常用的是以脏腑、八纲、病因、病机、病名相互结合的分型方式。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病之本为阴阳失调,病之标为内生之风、痰、瘀血。临床上将其分为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肝肾阴虚型及阴阳两虚型4个证型和内风、血瘀、痰阻3个兼证。

 肝阳上亢型证见头痛头涨,眩晕耳鸣,面红赤,口苦心烦,舌红,脉弦有力。治宜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方剂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生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夜交藤、桑寄生、茯神等。若偏于风盛者,四肢麻木,手足震颤,筋惕肉目肉,宜加龙骨、牡蛎、珍珠母以镇肝熄风;若偏于火盛者,兼目赤、苔黄,可加龙胆草、丹皮以清肝泄热,便秘者可加用当归龙荟丸泻肝通腑。

 阴虚阳亢型除具有一般阳亢症状外,还有心跳,怔忡,失眠,健忘,脉弦细而数,舌苔黄,舌质绛红。治宜滋肾养肝为主,方剂选用知柏地黄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知母、黄柏、生龙牡、龟板等。若偏于心阴虚者,可加酸枣仁、桂圆肉、远志、女贞子等以养心安神。

 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腰酸腿软,五心烦热,失眠,耳鸣,舌质干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治宜以滋肾养肝为主,可选用大补元煎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人参、当归、何首乌、杜仲等。

 阴阳两虚型主要表现为四肢不温伴乏力,腰酸,头痛,耳鸣,心悸,舌淡苔白,脉弦细。治宜育阴助阳为主,若偏于阳虚者,则选用右归丸加减:熟地、山药、枸杞子、杜仲、山茱萸、肉桂、附子、菟丝子、当归、鹿角胶等;若偏阴虚者,则选用左归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牛膝等。

 以上几型若兼内风者,可加潜降熄风药,如菊花、钩藤、龙骨、牡蛎、珍珠母等;兼血瘀者,可加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之品,如丹参、川芎、当归、桃仁、红花、地龙等;若兼痰阻者,可加豁痰利气之属,如胆南星、半夏、陈皮、远志、天竺黄、川贝等。总之,临床上应以辨证施治,随证加减为原则,不能生搬硬套。临证中往往是数型合并出现,故辨证用药要灵活多变,才能有效。

高血压单从字面理解是血压高,血管压力大,脉象应该是洪大有力,实际在临床上脉象表现多样,下面就从脉诊探讨一下中医的辨证论治。

1、洪大脉:脉体宽大,来盛去衰,如波涛汹涌,按之满之。多为体内水湿较重,多见于平素贪食肥厚,治疗以健脾利水除饮,方用五苓散加茺蔚子、葶苈子、车前子、冬瓜皮等。

2、脉弦数:如按琴弦,一息六至以上,多为肝火,治疗以清肝平肝,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夏枯草。

3、脉细弦数:脉体弦细如线,一息六至以上,多为见与老年人,是为肾亏肝旺,治疗以滋阴潜阳,镇肝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珍珠母、杜仲、桑寄生等。

4、脉沉缓滑:轻取不得,重按始得,搏动较慢,多为痰浊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治疗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脉弦紧:如按琴弦,紧张有力,绷急弹指,多为寒凝筋脉,外周血流不畅,治疗以温经散寒,舒筋通络,葛根汤加独活、怀牛膝、鸡血藤、天麻等。

单纯的中药降压,在上述方中加钩藤、黄芩、夏枯草。

按照中医的证型,比较好掌握、好理解的,可以分成为虚实两大类,“实”这一类又可以分为肝阳肝火、上亢上炎这种类型,还有一种痰湿内阻的类型。“虚”也可以分阴虚阳亢型,还有阴阳两虚型。

比较好理解的情况,比如肝脏亢奋型,症状有头晕头胀、面红耳赤、心烦易怒、舌红、脉弦有力。痰湿内阻型,虽然是头晕、头痛,但是这个头晕头痛的特点显得头沉重,像一个布裹的感觉,头疼、头晕沉重感,然后胸闷、腹胀、吃饭不好、肢体麻木、身重倦怠、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搏弦滑。

 虚症,阴虚阳亢的症状表现中,头晕头痛的情况往往是一种空痛的感觉,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咽干舌燥、双目干涩、舌红、脉搏沉细弦。

 虚症还有一种阴阳两虚型,患者可能有头晕、目花、腰膝酸软无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神脾乏力、大便溏薄,男性则有阳萎遗精、四肢怕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中医认识高血压大致分为这样四个常见的类型,这是临床上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一个辩证,为了好掌握就分虚实的类型,虚实各两个。

 不同的证型治疗原则和方法都不一样。比如肝阳上亢型的,应该清肝、泻火;如果痰湿内阻的话,应该化痰祛湿。

 先说肝阳上亢型,这种类型中药的治疗原则应该清肝泻火,类似这样的制剂也有很多。 比如用天麻钩藤饮、夏枯草。西药治疗,可以适当选择一些β阻滞剂,饮食上吃一些清淡泻火泻热的,比如平常讲的芹菜、荭蒿、苦瓜、小青菜。

 再有痰湿内阻型治疗原则是化痰祛湿,选择处方可以选半夏天麻白术汤。西药选择选择一些有利湿利尿作用的。饮食方面吃点儿能够健脾化湿食疗的东西,比如薏仁、赤小豆。

 阴虚阳亢以滋阴降火为原则,选择像知柏地黄丸。西药选择比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像依那普利、卡托普利。阴虚阳亢患者宜吃养阴清热类的食物,养阴的比如说胡椒、红枣、甲鱼。

 阴阳两虚型的患者,治疗的时候应兼顾阴阳,要两益阴阳,我们用比如桂附八味丸。饮食上除了刚才讲到的养阴可以吃百合,冬季的时候还可以用点洋参、虫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类型是中医讲的四个证型,但是这四个证型往往是相互间夹的,有时候有一些交叉或者转换。

 除了这四个证型以外,往往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兼有比如瘀血、肝风内动,发展到这个阶段是引起中风的前兆,不同的阶段可能夹有瘀血、夹有风动,要注意这些。

1、《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2、《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5、《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难经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血管性疾病,患者易出现头痛、头晕、耳鸣、目眩、心悸等症状,一般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饮食失节、情志内伤、身体劳倦、气血亏虚等皆可导致脏腑阴阳失调引发本病,日常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调护: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血管性疾病,患者易出现头痛、头晕、耳鸣、目眩、心悸等症状,一般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饮食失节、情志内伤、身体劳倦、气血亏虚等皆可导致脏腑阴阳失调引发本病,日常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调护:

1起居有常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卧起有四时早晚之分,安居要有规律,要求人们做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成生活有规律的习惯,劳逸结合,保持精神舒畅,保证充足睡眠。

2饮食合宜

高血压患者应该养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进食的好习惯,既不可过饱也不可过饥,以七成饱为宜。同时,要注意低盐低脂饮食,忌酒,不食或少食腌制榨菜和油腻的高脂食物,多吃粗粮和新鲜的蔬菜、水果,保证膳食结构的合理性。

3调畅情志

高血压的发病与性格和情绪关系密切。急躁、易怒、易激动性格容易引发高血压。《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情志失调、长期的焦虑、紧张和恐惧是高血压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4合理运动

运动有助于防治高血压病,适当的身体活动可以舒筋活络,促进气血畅通,缓解不良情绪。老年人最好多进行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气功锻炼活动,注意尽量选择节律较慢、运动量小而且不需要过度低头弯腰的项目。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的眩晕范畴,眩晕是因清窍失养而引起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头晕目眩常同时并见,故通称眩晕。关于眩晕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发病与肝脏关系密切,以下是眩晕的分型论治。

1、水肿(肾脏)型:眼睑浮肿延至全身,头晕腰酸困痛,小便黄赤量少,尿或频或痛或有血尿乳糜尿,脉沉而有力,苔薄白或腻,初起伴有恶寒发热喉痛,化验尿蛋白潜血等为阳性。血压:140/90mmHg 以上,初治用五苓散加牛膝、白茅根、蒲公英,日久则用济生肾气丸加味。

2、心悸(心脏)型:惊悸失眠,头晕,气短胸闷,或心前区疼,或喘促不能卧,脉结代,苔浊舌紫或见瘀斑,血压:160/100mmHg左右。

治宜血府逐瘀汤加龙骨,牡蛎、磁石、丹参、炒枣仁。

3、眩晕(肝脏)型:烦躁易怒,头晕头痛,失眠多梦,面赤尿黄,口苦抽搐肢麻,脉弦有力,舌苔黄。

治疗:若肝火宜用天麻钩藤饮加味,若肝阳上亢宜用镇肝熄风汤

4、痰浊(脾脏)型:头眩,,头重脚轻,体胖乏力,纳差便溏,咳吐诞沫,多眠易鼾脉细缓苔白厚浊。治宜半夏白术天麻汤加旋复花代赭石。

西学的高血压,低血压,耳源性眩晕,美尼尔综合症,神经衰弱等疾病,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均可以参照辨证论治。

夲文旨在科普医学知识,并不推荐随意使用,若有需要,请至正规医院,遵医嘱用药,切勿随意擅自服食药物。

中医角度来讲高血压的病因主要是:

一,情志刺激,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或郁闷伤肝,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膏脂运化输布失常,导致血脂升高。

二,体质禀赋肥胖,有多只成年以后形体更加丰腴而阳气不足,津液膏脂输化迟缓,血中育质过多或素体阴虚阳血脂升高。

三,贪睡少动,或生性喜静少动或因职业工作所限,终日伏案,人体气机失于疏畅,气郁则津液输不利,膏脂转化利用不及,以致生 多用少,沉积体内,浸*血中或血脂升高。

四,年老体衰,则五脏六腑皆衰。以肾为主,肾主五液,肾虚则津液失其主宰。脾主运化,饮食不归正化。肝主疏泄,肝弱则津液输布不利,三者皆是膏脂代谢失常引起血脂升高。

五,消渴,水肿,肋痛、症积等不愈,消渴症基本病机属阴虚燥热,由于虚火内扰,胃热,患者常多饮多食,但饮食精微不能变质而储藏。人体之脂反尽溶为膏,混入血中,导致血脂升高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豨莶草的别名 5 来源 6 产地 7 性味归经 8 豨莶草的功效与主治 9 豨莶草的化学成分 10 豨莶草的药理作用 11 豨莶草中毒 111 不良反应机制 112 豨莶草中毒的症状 113 治疗 12 《中药大辞典》:豨莶 121 出处 122 拼音名 123 豨莶草的别名 124 来源 125 原形态 126 生境分布 127 性状 128 化学成份 129 豨莶草的药理作用 1210 炮制 1211 性味 1212 归经 1213 功能主治 1214 豨莶草的用法用量 1215 注意 1216 附方 1217 各家论述 1218 豨莶草的临床应用 1219 备注 1220 摘录 13 豨莶草的药典标准 131 拼音名 132 英文名 133 豨莶草的别名 134 来源 135 性状 136 炮制 137 性味 138 归经 139 功能主治 1310 豨莶草的用法用量 1311 贮藏 1312 备注 1313 摘录 1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豨莶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豨莶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豨莶草 1 拼音

xī xiān cǎo

2 英文参考

mon St Paulswor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 Siege eckia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 Siege ecki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iege eckia herb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豨莶草原植物

豨莶草药材

豨莶草为中药名,即豨莶,出《新修本草》。为菊科植物豨莶Siege eckia orientalis L 、腺梗豨莶Siege eckia pubescens Makino或毛梗豨莶Siege eckia glabrescens Makino 的干燥地上部分[1]。

4 豨莶草的别名

豨莶、大接骨[2]。

猪膏莓、黏糊菜、肥猪苗、黏不扎、虾钳草、风湿草、牛人参、四棱麻、大叶草[3]。

5 来源

豨莶草为菊科植物豨莶Siege eckia orientalis L 、腺梗豨莶Siege eckia pubescens Makino或毛梗豨莶Siege eckia glabrescens Makino 的干燥地上部分[1]。

豨莶草为菊科植物豨莶Siege eckia orientalis L.或腺梗稀莶S pubescens Mak.等的全草[3]。

6 产地

豨莶草主产湖北、湖南、江苏、河北[3]。

7 性味归经

豨莶草味辛、苦,性寒;入肝、肾经[3]。

8 豨莶草的功效与主治

豨莶草具有祛风湿,利关节,降血压的功效[3]:

豨莶草治风湿痹痛,腰膝无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高血压病,疟疾,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3]。

豨莶草治疗疮肿毒,捣烂敷,风疹湿痒:煎水洗[3]。

9 豨莶草的化学成分

两种豨莶均含有效成分豨莶苦味苷(Darutoside)[3]。

腺梗豨莶还含豨莶苦味四醇(Primara8(14)ene6β,15,16,18tetraol)、左旋16,17二羟基16β栲利酸(16,17Dihydroxy16β(1)kauran19oic acid)大花沼兰酸、奇任醇等[3]。

豨莶还含豨莶醛内酯(Orientalide)、豨莶苦味三醇(Darutigenol)、3,7二甲基槲皮素等[3]。

10 豨莶草的药理作用

豨莶草水浸剂和稀醇浸剂均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3]。

豨莶草可降低免疫功能[3]。

豨莶草的成分可抗炎[3]。

豨莶草还能抗血栓形成,促进微循环,抗病毒,抗早孕[3]。

11 豨莶草中毒

豨莶草又名豨莶、大接骨[2]。为菊科豨莶属植物腺梗豨莶、豨莶或毛梗豨苍的全草。稀莶:主要含萜和甘类、豨莶糖苷、豆固醇、豨莶萜内酯、豨莶萜醛内酯[2]。腺梗豨莶:主要含海松烷型和贝壳烷型二萜及其苷、腺梗豨芬醇酸、腺梗豨莶四醇、腺梗碲莶三醇苷、腺梗豨签萜二酸,亦含豨莶糖苷,并含生物堿[2]。具有祛风湿、利筋骨、和脉络、抗炎、镇静、降血压作用[2]。

豨莶草煎剂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2]。

111 不良反应机制

豨莶草原生药鼠静脉注射的LD50为4554g/kg;小鼠腹腔注射最大耐受剂量为人用量的400倍。豨莶草煎剂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孕妇和少年儿童应慎用;豨莶草有抗炎,降压,舒血管,防止血栓形成;对白色念珠菌有轻度抑制作用,抗疟原虫作用;抗生育作用。[4]

112 豨莶草中毒的症状

大量服用豨莶草后可出现四肢乏力、懒动,长期服用可致免疫功能抑制状态[5]。

早孕妇女大量服用豨莶草可致流产[5]。

113 治疗

豨莶草中毒的治疗要点为[5]:

大量口服者应催吐、洗胃;对症处理。

12 《中药大辞典》:豨莶 121 出处

《唐本草》

122 拼音名

Xī Xiān

123 豨莶草的别名

稀莶草(《海上方》),火莶、猪膏莓、虎膏、狗膏、火枚草(《唐本草》),猪膏草(《本草拾遗》),粘糊菜(《救荒本草》),希仙、虎莶(《本草纲目》),黄猪母(《医林纂要》),肥猪苗(《分类草药性》),母猪油(《现代实用中药》),亚婆针(《国药的药理学》),黄花草、猪母菜(《福建民间草药》),棉苍狼、粘强子(《江苏植药志》),粘不扎(《东北药植志》),棉黍棵(《山东中药》),绿莶草(《中药志》),大叶草(《中药材手册》),虾钳草、铜锤草(《广西中药志》),土伏虱、金耳钩、有骨消(《闽南民间草药》),猪冠麻

124 来源

为菊科植物腺梗豨莶、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全草。夏季开花前割取全草,除去杂质,晒至半干后,再置通风处晾干。

125 原形态

①腺梗豨莶

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常带紫色。枝上部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和紫褐色腺毛,叶对生,有柄;阔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9~14厘米,宽4~9厘米,基部楔形,下延成翼柄,先端尖,叶缘有不规则的锯齿,两面均密被长柔毛;通常上部叶逐渐变小,成长椭圆状披针形。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排列成圆锥状;总花梗密被长柔毛和腺毛,分泌粘液;总苞片2层,外层苞片5枚,线状匙形,内层苞片10~12枚,倒卵形兜状,内外层苞片皆有腺毛。花杂性,**,边缘为舌状花,雌性,先端3浅裂;柱头2裂;中央为管状花,两性;先端5裂;雄蕊5,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倒卵形,微弯,有4棱,黑色,无冠毛。花期8~10月。果期9~12月。

生于山坡或路旁。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

②豨莶

与上种相似,花梗和枝上部密被短柔毛。叶片阔卵状三角形至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浅裂或粗齿。

生山坡、林缘及路旁。分布秦岭及长江以南。

③毛梗豨莶,又名:少毛豨莶。

一年生草本,高35~100厘米。外形与上种很相似,但花梗和枝上部疏生平伏灰白色短柔毛,叶片及瘦果也较小。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长于山坡及路边杂草中。分布长江以南及西南等地。

以上三种植物的根(豨莶根)、果实(豨莶果)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126 生境分布

主产于我国中部及北部。以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

127 性状

干燥全草,茎方柱形,略具四棱,侧面下陷成纵沟,灰绿色至灰棕色,有时带紫棕色,被有灰白色柔毛分校对生,上有叶柄的环形残痕,形成明显的节。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有白色髓部。叶对生,多破碎而不完整,灰绿色,上下面均有灰白色柔毛,纸质而脆。在茎顶或叶腋间有时可见**头状花序,外有匙形的总苞,总苞上可见点状腺毛。气微,味微苦。以茎粗、叶多、花未开放、灰绿色者为佳。

128 化学成份

腺梗豨莶含豨莶苦味质及生物堿。

129 豨莶草的药理作用

①抗炎作用

毛梗豨莶与海州常山以1:2混合之水煎剂10克/公斤给予大鼠,对鸡蛋清性关节肿胀有抑制作用,如单用毛梗豨莶则无明显抑制作用。

②降压作用

豨莶(品种不明)的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

1210 炮制

豨莶草:拣去杂质,除去残根与老梗,先抖下叶另放,将梗洗净,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切段,晒干,再与叶和匀。制豨莶草:取净豨莶草段,用黄酒拌匀(一法,用蜂蜜加等量的黄酒化烊拌匀),俟酒吸干后,置蒸笼内蒸焖,取出晒至半干,再蒸至黑色为度。(每豨莶草100斤,用黄酒20斤)

1211 性味

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有小毒。"

②《本经逢原》:"苦微辛,寒,有小毒。"

1212 归经

入肝、脾、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肾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足少阳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1213 功能主治

祛风湿,利筋骨,降血压。治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无力,疟疾,急性肝炎,高血压病,疔疮肿毒,外伤出血。

①《唐本草》:"主热匿,烦满不能食,生捣汁服三、四合。""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诸恶疮,消浮肿,捣封之。汤渍、散敷并良。"

②《本草拾遗》:"主久疟,痰饮,生捣绞汁服,得吐出痰;亦碎敷蜘蛛咬,虫蚕咬,蠼螋溺疮。"

③《开宝本草》:"疗虎及狗咬疮。"

④《本草图经》:"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亦能行大肠气。""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服用之。"

⑤《履巉巖本草》:"医软瘫风疾,筋脉缓弱。为末,酒调服。"

⑥《滇南本草》:"治诸风、风湿症,内无六经形症,外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气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赤白癜风,须眉脱落等症。"

⑦《本草经疏》:"祛风除湿,兼活血之要药。"

⑧《分类草药性》:"明目,黑发,滋阴养血。"

⑨《贵州民间方药集》:"润肺止咳。"

⑩《广西中药志》:"其叶外敷虾钳疮(生两指隙间)。"

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安神降压,祛风止痛。治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风湿痹痛;蛇虫咬伤。"

1214 豨莶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大剂1~2两);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1215 注意

阴血不足者忌服。

①《唐本草》:"多则令人吐。"

②《本草经疏》:"凡病人患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由于肿、肾两亏,阴血不足,不因风湿所中而得者,不宜服之。"

③《本草述》:"忌铁。"

1216 附方

①治风、寒、湿三气著而成痹,以致血脉凝涩,肢体麻木,腰膝酸痛,二便燥结,无论痛风,痛痹,湿痰,风热,宜于久服,预防中风痿痹之病:豨莶草不拘多寡,去梗取叶,晒干,陈酒拌透,蒸过晒干,再拌再蒸,如法九次。晒燥,为细末,贮听用,蜜丸,早空心温酒吞服四、五钱。(《活人方汇编》豨莶散)

②治感受风湿,或嗜饮冒风,内湿外邪,传于四肢脉络,壅塞不舒,以致两足软酸疼痛,不能步履,或两手牵绊,不能仰举,凡辛劳之人,常患此症,状似风瘫:地梧桐(花、叶、梗、子俱可,切碎晒干,炒,磨末子)一斤,豨莶草(炒,磨末子)八两。上二味,和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早晚以白滚汤送下四钱,或单用臭梧桐二两,煎汤饮,以酒过之,连服十剂,其痛即瘥,或煎汤洗手足亦可。忌食猪肝、羊血、番茄等物。(《养生经验合集》豨桐丸)

③治疠风脚弱:豨莶草(五月取赤茎者,阴干,以净叶蜜酒九蒸九晒)一斤,当归、芍药、热地各一两,川乌(黑豆制净)六钱,羌活、防风各一两。为末,蜜丸。每服二钱,空心温酒下。(《张氏医通》豨莶丸)

④治中风口眼歪斜,手足不遂,语言蹇涩,口角流涎,筋骨挛强,腰脚无力等证:豨莶(酒蒸,晒九次)三斤,蕲蛇二条,人参、黄耆、枸杞子、川萆薢、于白术、当归身各八两,苍耳子、川芎、葳灵仙、半夏曲各四两(以上诸药,但用酒拌炒),沉香二两(不见火)。共十三味,俱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送下。(《方脉正宗》)

⑤治疟疾:豨莶草(干品)一两。每天一剂,两次煎服,连服三天。(《全展选编·传染病》)

⑥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黄花草五钱,山栀子一钱,铁锈钉二枚。按病情可加三叉枪(三叶鬼针草)适量。加水800毫升,煎成300毫升。每天一剂,两次煎服。(《全展选编·传染病》)

⑦治发背丁疮:豨莶草、五叶草(即五爪龙)、野红花(即小蓟)、大蒜等分。擂烂,入热酒一碗,绞汁服,得汗效。(《乾坤生意秘韫》)

⑧治痈疽肿毒,一切恶疮:豨莶草(端午采者)一两,乳香一两,白矾(烧)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毒重者连进三服,得汗妙。(《乾坤生意秘韫》)

⑨治蜘蛛咬伤及狗咬、其它虫咬:豨莶草,捣烂敷患处。(《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⑩治风气行于肠胃泄泻:火枚草,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世医得效方》火坎丸)

⑾治翻胃及脾间诸疾,腹痛泄泻:皱面地葱花(即火枚草花),不以多少,焙干,为细末,蜜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不拘时候。(《是斋百一选方》)

⑿治肠风下血:豨莶叶,酒蒸为末,炼蜜丸。每服三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1217 各家论述

①《本草纲目》:"豨莶,生捣汁服则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暴则补人,去痹,故云无毒。生则性寒,熟则性温,云热者非也。"

②《本草通玄》:"豨莶,苦寒之品,且有毒,令人吐,以为生寒熟温,理或有之,以为生泻热补,未敢尽言,岂有苦寒搜风之剂,一经蒸煮,便有补益之功耶世俗以慎微《本草》誉之太过,遂误认为风家至宝,余少时亦信之,及恪诚修亭,久用无功,始知方书未可尽凭也。古人所谓补者,盖以邪气去则正气昌,非谓其本性能补耳。"

③《本草正》:"豨莶,气味颇峻,兽逐风湿诸毒,用蜜酒层层和洒,九蒸九曝,蜜丸,空心酒吞,多寡随宜。善治中风口眼歪斜,除湿痹,腰脚痿痛麻木。生者酒煎逐破伤风危急,散撤麻疔,恶毒恶疮,浮肿,虎伤狗咬,蜘蛛虫毒,或捣烂封之,或煎汤,或散敷并良。其扫荡功力若此,似于元气虚者非利。"

④《本草述》:"有云,豨莶制如法,大益气血,四肢不遂,大有功。又曰,古方愈风汤、四白丹,药多辛散,恐非类中所宜。半身不遂病久,补气血、化痰药外,更常服豨莶丸佳。又云,口眼歪势缓者,豨莶尤佳。合而参之,则此味止宜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证,似不能疗中藏奄忽之证也。盖中藏证是阴不能御阳,风火相煽,致阴已离阳,所谓升降息而气立孤危者也,至是以索益元气之剂,以求生于万一,毋亦后时而济于存亡之数乎,固不得责其效于兹药也。""凡患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由于外因风湿者,生用,不宜熟;若内因属肝肾两虚,阴血不足者,九制用,不宜生。"

⑤《本草新编》:"豨莶入肾。然散人真气,最不宜服。不宜用而入之兹编者何也盖肾经之药,药品中最少,肾犯风邪湿气,又最难治,姑存之以治肾中风湿之病。中风之症,必问其腰间素有水湿之癣否有水湿之癣,又必问其肾囊之干湿若何。肾中有风,其人必然腰痛而重,肾中有湿,其人必然囊破而痒。即用豨莶,亦必与人参、白术大剂共用。至于湿痹腰脚酸疼之症,又必加入苡仁、茯苓、黄芪、芡实同施,始万全也。""夫豨莶未尝无功,余虑人误认补味而常用之耳。风入肾者最难治,存豨莶而不删去者,正备妙用耳。不然,防己可祛肾内之风湿,存防己何必复取豨莶正以豨莶功用胜于防己,其耗散精血亦逊于防己,所以存防己而仍存豨莶。盖防己治肾内之风湿,止可一用以出奇,不可再用以贻害,若豨莶则不妨一用而至于再用,但不可久用耳。"

⑥《本草正义》:"豨莶,生时气臭味涩,多服引吐,盖性本寒凉,而气猛烈,长于走窜开泄,故能治热烦痈毒而吐痰疟;及其九次蜜酒蒸晒,和蜜为丸,则气味已驯,而通利机关,和调血脉,尤为纯粹,凡风寒湿热诸痹,多服均获其效,洵是微贱药中之良品也。"

1218 豨莶草的临床应用

治疗疟疾:取干豨莶草1~15两,每日2次煎服,连服2~3天。小儿递减。临床观察63例,结果症状控制者55例(当天控制23例,隔天控制24例,第3天控制8例),无效8例。有效率达873%。但有5例复发。

1219 备注

此外,在广东、广西地区有以唇形科植物防风草的全草作豨莶草使用。参见"防风草"条。云南地区有以唇形科植物多苞糙苏(又名香苏)的全草作豨莶草使用。

1220 摘录

《辞典》

13 豨莶草的药典标准 131 拼音名

Xī Xiān Cǎo

132 英文名

HERBA SIEGESBECKIAE

133 豨莶草的别名

肥猪草、肥猪菜、粘苍子、粘糊菜、黄花仔、粘不扎

134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豨莶Siege eckia orientalis L、腺梗豨莶Siege eckia pubescens Makino或毛梗豨莶Siege eckia glabrescens Makino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前及花期均可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135 性状

本品茎略呈方柱形,多分枝,长30~110cm,直径03~1cm;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紫棕色,有纵沟及细纵纹,被灰色柔毛;节明显,略膨大;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带绿色,髓部宽广,类白色,中空。叶对生,叶片多皱缩、卷曲,展平后呈卵圆形,灰绿色,边缘有钝锯齿,两面皆有白色柔毛,主脉3出。有的可见**头状花序,总苞片匙形。气微,味微苦。

136 炮制

豨莶草: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酒豨莶草:取净豨莶草段,照酒蒸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蒸透。每100kg豨莶草,用黄酒20kg。

137 性味

辛、苦,寒。

138 归经

归肝、肾经。

139 功能主治

祛风湿,利关节,解毒。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

1310 豨莶草的用法用量

9~12g。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311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312 备注

(1)用于风湿痹痛、筋骨不利等症,常与臭梧桐同用。本品性味苦寒,又有化湿热作用,故痹痛偏于湿热的病症尤为适宜。

1313 摘录

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

中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分型有多种方式,最常用的是以脏腑、八纲、病因、病机、病名相互结合的分型方式。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病之本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