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这一概念,最早出自我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寓言故事
《韩非子·难一》《自相矛盾》
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韩非所著作中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旧战国时期,主人公是楚国人。原文如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历史故事:纸上谈兵,惊弓之鸟
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代廉颇为赵将,只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打败。后用以比喻只凭书本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惊弓之鸟:更羸(léi)陪同魏王散步,看见远处有一只大雁飞来。他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虚拉弓弦,就可以让那只飞鸟跌落下来。”,魏王听了,耸肩一笑:“ 你的射箭技术竟能高超到这等地步?”更羸自信地说:“能。”不一会儿,那只大雁飞到了头顶上空。只见更羸拉弓扣弦,随着嘣地一声弦响,只见大雁先是向高处猛地一窜,随后在空中无力地扑打几下,便一头栽落下来。 魏王惊奇得半天合不拢嘴,拍掌大叫道:“啊呀,箭术竟能高超到这等地步,真是意想不到!”更羸说:“不是我的箭术高超,而是因为这只大雁身有隐伤。”魏王更奇怪了:“大雁远在天边,你怎么会知道它有隐伤呢?”更羸说:“这只大雁飞得很慢,鸣声悲凉。根据我的经验,飞得慢,是因为它体内有伤;鸣声悲,是因为它长久失群。这只孤雁疮伤未愈,惊魂不定,所以一听见尖利的弓弦响声便惊逃高飞。由于急拍双翅,用力过猛,引起旧伤迸裂,才跌落下来的。”
1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苏格拉底和敌对他的人的故事一天苏格拉底走到一座独木桥上,对面走过来一个人,是敌对他的人当他们走到一起的时候,敌对他的人很苛刻地对他 说:"我绝不会给一个傻瓜让路"
苏格拉底听了他说的话,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友好地对他说:“我正和你相反 ”
那个人听了苏格拉底的话,只好乖乖地让路了
2 苏格拉底晚年娶了一位脾气暴躁,动辄大发雷霆的妻子。对待自己暴戾的妻子,苏格拉底 却能把作为丈夫的权威抛在一边,用谦和冷静的态度或者说“以柔克刚”的办法来改变妻子的性格,然而每次努力都以失败告终。苏格拉底就推导出一套让人肃然起敬的“说法”—— 当以妻为师,培养忍耐和克制能力,至少妻子可以在这方面对他进行严格的训练。
一次,妻子在洗衣服,想让苏格拉底来帮一下。这时,苏格拉底正在和朋友讨论问题,当苏格拉底谈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对妻子的喊充耳不闻。妻子越骂越气,端起一盆脏水,毫不客气朝着苏格拉底就浇了下来。这让苏格拉底的朋友也感到十分难为情,看来一场大规模的“冲突 ”似乎已经不可避免了。不料,苏格拉底大笑着对他的朋友说道:“没有什么,大风雷鸣过后,必有大雨嘛,我们应当习以为常了。”
他的一句幽默的话语,缓解了他难看的局面,他的妻子很不好意思,感觉自己做的不对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道理是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
自相矛盾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问的机旺争吵或冲突,前者更多的被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寓言故事:在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个人既卖矛又卖盾。有一次他夸耀自己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什么东西也刺不破它。然后又夸耀自己的矛是世界上最锐利的,任何东西都能刺破。一个人让他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听了此话后,周围的人都笑了,这个楚国人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道理详述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车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自相矛盾:
从前, 楚国有一个人,他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盾牌它刺不破。”大家半信半疑,没有人理他。他见没有反应,就把矛收起来,拿出一块盾牌来,又说大话:“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这时候,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无坚不摧的矛,来刺你坚不可摧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个人听了这番话,觉得自己吹牛吹的太大了,只好满脸尴尬地走开了。 无坚不摧的矛,与坚不可摧的盾,不可以同在一个世上存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
小故事大道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能以自己的优势和别人的劣势比,这样一点意义也没有,如果在发现别人的优势时,虚心学习,改善自己的劣势,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矛盾这一概念,最早出自我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寓言故事
本文2023-10-15 20:27: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5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