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翳内障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散翳内障的方剂 2 古籍中的散翳内障 1 拼音
sàn yì nèi zhàng
2 注解
散翳内障 病名。系指翳从瞳仁内透出,散如鳞点之状的病证。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散翳、破散(内障)。属圆翳内障,详见该条。
治疗散翳内障的方剂 补肝汤桔梗1两,黑参1两半。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散翳内障。用法用量:原书治上证,宜先用金针拔之,然后服
散翳七宝丸珠(捣研)半两,龙脑(研)1分,熊胆半两。主治:内障冰翳,如水冻坚结睛上。用法用量:每服15丸,加至
补阳汤
之品也,因所以补阳;柴胡、羌活、独活、防风,辛温散翳之品也,亦所以补阳;知母、当归、生熟地黄、芍药、
人参汤半两,防风(去叉)半两。主治:血灌瞳仁涩痛,内障散翳,状如酥点溃烂,以针拨如涎散乱。用法用量:每服5
更多治疗散翳内障的方剂古籍中的散翳内障 《普济方》:[卷七十九眼目门]内障眼
针三五下还离。牢封七日圆疮可。将息应当莫自欺。散翳内障。此眼初患之时。不痒不痛。渐渐失明。还从一眼先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一眼科]病机三光。阴看则大,阳看则小,瞳人欲散,宜还睛丸。散翳内障(五)散翳初因风热上攻,久而生翳,渐而失明。其
《证治准绳·杂病》:[第七册七窍门上]目时复涩痛,而无泪出。宜服皂角丸、生熟地黄丸。散翳内障证形如鳞点,或睑下起粟子而烂,日夜痛楚,瞳神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目]内障上末,每服二钱,苦竹叶汤食后调下。八味还睛散治散翳内障。蒺藜(炒)防风甘草(炙)木贼栀子(各四两)草
《张氏医通》:[卷八七窍门上]内障皂荚
(《本经》)
异名鸡栖子(《广志》),皂角(《肘后方》),大皂荚(《千金方》),长皂荚(《本草图经》),悬刀(《外丹本草》),长皂角(《仁斋直指方》),大皂角(《纲目》)。
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果实。
植物形态皂荚
落叶乔木,高达15米。棘刺粗壮,红褐色,常分枝。双数羽状复叶;小叶4~7对,小叶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3~8厘米,宽1~35厘米,先端钝,有时稍凸,基部斜圆形或斜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花杂性,成腋生及顶生总状花序,花部均有细柔毛;花萼钟形,裂片4,卵状披针形;花瓣4,淡黄白色,卵形或长椭圆形;雄蕊8,4长4短;子房条形,扁平。荚果直而扁平,有光泽,紫黑色,被白色粉霜,长12~30厘米,直径2~4厘米。种子多数,扁平,长椭圆形,长约10毫米,红褐色,有光泽。花期5月。果期10月。
生长于村边,路旁,向阳温暖的地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皮(皂荚根皮)、叶(皂荚叶)、棘刺(皂角刺)、种子(皂荚子)以及由植株衰老或受伤害后所结的小型果实(猪牙皂)均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秋季果实成热时采摘,晒干。
药材干燥荚果呈长条形而扁,或稍弯曲,长15~25厘米,宽2~35厘米,厚08~14厘米。表面不平,红褐色或紫红色,被灰白色粉霜,擦去后有光泽。两端略尖,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断痕,背缝线突起成棱脊状。质坚硬,摇之有响声。剖开后呈浅**,内含多数种子。种子扁椭圆形,外皮黄棕色而光滑,质坚。气味辛辣,嗅其粉末则打喷嚏。以肥厚、饱满、质坚者为佳。
主产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此外,东北地区及江苏、浙扛、湖北、广西、四川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荚果含三萜皂甙、鞣质。此外,还含蜡醇、廿九烷、豆甾醇、谷甾醇等。
同属植物GleditsiatriacanthosL的叶含大量生物碱三刺皂荚碱。
药理作用①皂甙的一般特性
含皂甙的植物颇多,至少有50个不同科的400种植物含有之。它能降低表面张力。其溶液(1:10000)振摇时,则溶液中每个气泡的表面皆可被皂甙包围而形成一薄膜,故泡沫持久不灭。同样,遇油类物质亦可借皂甙薄膜而形成乳剂。它能改变细胞表面的通透性,而成为一般原浆毒。对胆甾醇有特别的亲和力,有很强的溶血作用(作用于血细胞表面的类脂质),胆甾醇可对抗其溶血作用。对鱼类的毒性很强,高等动物对它一般很少吸收,故主要为对局部粘膜的 作用,使分泌增加等。但如服用剂量过大或胃肠粘膜有损伤或注射给药,均可产生全身毒性,血细胞溶解;特别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先痉挛,后麻痹,呼吸中枢麻痹即导致死亡。国内曾报告有服皂荚煎剂(200克加老醋1杯)中毒死亡者。大量皂荚中所含之皂甙不仅 胃肠粘膜,10分钟后即呕吐,以后有腹泻;而且腐蚀胃粘膜,发生吸收中毒。
②祛痰作用
含皂甙类的药物,能 胃粘膜而反射性的促进呼吸道粘液的分泌,产生祛痰作用(恶心性祛痰药)。在猫身上,皂荚确能使呼吸道分泌增加,但较桔梗、前胡为差,持续时间较短
③抗菌作用
在试管中,皂荚对某些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剂(1:3)在试管中对某些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美国皂角中所含之三刺皂荚碱有**碱样作用,可治疗高血压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胆囊炎等。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性味辛,温,微毒。
功用主治祛风痰,除湿毒,杀虫。治中风口眼歪斜,头风头痛,咳嗽痰喘,肠风便血,下痢噤口,痈肿便毒,疮癣疥癞。
《本草图经》:"疏风气。"
用法与用量内服:研末或入丸剂,3~5分。外用:煎汤洗、捣烂或烧存性研末敷。
宜忌孕妇忌服。
选方①治卒中风口歪:大皂荚一两(去皮、子,研末下筛)。以三年大酢和,左歪涂右,右歪涂左,干更涂之。(《千金方》)
②治头风头痛,暴发欲死:长皂荚一挺(去皮、弦、于)。切碎,蜜水拌微炒,研为极细末。每用一、二厘吹入鼻内,取嚏;再用一分,以当归川芎各一钱,煎汤调下。(《余居士选奇方》)
③治痰喘咳嗽:长皂荚三条(去皮、子),一荚入巴豆十粒,一荚入半夏十粒,一荚入杏仁十粒,用姜汁制杏仁,麻油制巴豆,蜜制半夏,一处火炙**,为末。每用一字,临卧以姜汁调下。(《余居士选奇方》)
④治大肠风毒,泻血不止:皂荚(长一尺二寸者)五挺(去黑皮,涂酥三两,炙尽为度),白羊精肉十两。上药,先捣皂荚为末,后与肉同捣令熟,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水下二十丸。(《圣惠方》)
⑤治便毒痈疽:皂角(用尺以上者)一条,法醋煮烂,研成膏,敷之。(《仁斋直指方》)
⑥治大风诸癞:长皂角二十条。炙,去皮子,以酒煎稠,滤去渣,候冷,入雪糕,丸如梧子大。每酒下五十丸。(《仁斋直指方》皂角丸)
⑦治风癣疥癞或皮肤麻木,死肌,风痹顽皮等证:大皂荚二十条(去皮、子、弦)。切碎,水十五碗,熬成稠膏。每日用少许搽患处;再以十茶匙枸杞子汤调服。(《马敬思自得录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取皂角1~3钱,研极细末和蜂蜜混合,加开水适量,频频口服(呕吐也坚持服),于1~2小时服完。同时配合肌注冬眠灵、阿托品、爱茂尔,针刺足三里、内关、天枢等。服药后以手轻柔腹部,于8~12小时后再以甘油20~30毫升,或10~20%氯化钠500~800毫升(以上药量小儿酌减) 。治疗中需禁食,直至梗阻缓解为止;如呕吐重,禁食时间长,有水、电解质子衡紊乱者须予纠正。待有梗阻缓解征象(腹部包块、腹胀、阵发性腹痛、呕吐消失,排便排气)时即给予驱蛔剂。共观察40余例,皆于12~24小时之内梗阻解除。有的未及 即自行排下棕红色粪便,有的混有蛔虫;大多数 后排下粪便或蛔虫。蛔虫排出少者30余条,多者130余条。
②治疗耵聍栓塞
取皂荚1两,掰成1寸长的小段,加水4000毫升,文火煎取2000毫升,过滤,加防腐剂。用于滴耳,每次2~3滴。治疗500余例,快者可使耵聍在2~3小时内软化,当天能够冲洗;最慢者3~4天亦可软化溶解。
此外,皂荚粉与女贞子、千里光等配制成片剂,可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
提醒您:皂荚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目录 1 拼音 2 《局方》卷一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皂角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准绳·类方》卷七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皂角丸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4 《普济方》卷一五八引鲍氏方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皂角丸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5 方出《圣惠》卷四十。名见《普济方》卷五十七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皂角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得效》卷六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皂角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方出《续本事方》卷二。名见《普济方》卷一一六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皂角丸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医方类聚》卷一三五引《济生续方》 81 方名 82 皂角丸的别名 83 组成 84 主治 85 皂角丸的用法用量 86 制备方法 87 用药禁忌 88 附注 9 《鸡峰》卷十八 91 方名 92 组成 93 功效 94 皂角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皂角丸 1 拼音
zào jiǎo wán
2 《局方》卷一 21 方名皂角丸
22 组成皂角(捶碎,以水18两6钱揉汁,用蜜1斤,同熬成膏)5两,干薄荷叶5两,槐角(爁)5两,青橘皮(去瓤)1两,知母1两,贝母(去心,炒黄)1两,半夏(汤洗7次)1两,威灵仙(洗)1两,白矾(枯过)1两,甘菊(去枝)1两,牵牛子(爁)2两。
23 主治风气攻注,头面肿痒,遍身拘急,痰涎壅滞,胸膈烦闷,头痛目眩,鼻塞口干,皮肤瘙痒,腰脚重痛,大便风秘,小便赤涩,及咳嗽喘满,痰吐稠浊,语涩涎多,手足麻痹,暗风痫病,偏正头痛,夹脑风;妇人血风攻注,遍身疼痛,心怔烦躁,瘾疹瘙痒。
24 皂角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痰实咳嗽,用蛤粉齑汁送下;手足麻痹,用生姜薄荷汤送下;语涩涎盛,用荆芥汤送下;偏正头痛、夹脑风,用薄荷汤送下。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皂角膏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3 《准绳·类方》卷七 31 方名皂角丸
32 组成龙退7条,蝉退1两,玄精石(生)1两,穿山甲(炒)1两,当归1两,白术1两,白茯苓1两,谷精草1两,木贼1两,白菊花1两5钱,刺猬皮(蛤粉炒)1两5钱,龙胆草1两5钱,赤芍药1两5钱,连翘1两5钱,獖猪爪30个(蛤粉炒)半两,人参半两,川芎半两。
33 功效消膜退翳。
34 主治内外一切障膜。
35 皂角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杏仁汤送下;一半入仙灵脾1两,为末和匀,每服用猪肝夹药煮熟细嚼,用原汁送下,日3次。如十六般内障,同生熟地黄丸用之。
36 制备方法上为末,一半入猪牙皂角2梃,烧灰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 《普济方》卷一五八引鲍氏方 41 方名皂角丸
42 组成白矾1两(半生半枯),牵牛(去头尾)2两,皂角2两(去皮弦子,羊油炙)。
43 功效除风,理气破滞,开膈进食。
44 主治痰嗽停饮,胸膈不利。
45 皂角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白汤送下,临卧服,量病人虚实加减服之。一方不用白萝卜,为末,每服2钱,生姜汤送下,亦得。
46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白萝卜煮烂,共药捣和丸,如梧桐子大。
5 方出《圣惠》卷四十。名见《普济方》卷五十七 51 方名皂角丸
52 组成皂角1斤(不蛀者,去皮,以酥5两渐涂,以慢火炙酥尽为度,然后捶碎,以新汲水接,用生绢滤过,以慢火熬成膏),防风1两(去芦头),独活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牛蒡子1两(微炒)。
53 主治饮酒过多,渣鼻渣疱。
54 皂角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茶、酒任下。
55 制备方法上为末,入皂角煎,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6 《得效》卷六 61 方名皂角丸
62 组成猪牙皂角、厚枳壳(去瓤)、羌活、桑白皮、槟榔、杏仁(去皮尖,别研)、麻仁(别研)、防风、川白芷、陈皮(去白)各等分。
63 主治有风人,脏腑秘涩。
64 皂角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5丸,温水吞下;蜜汤亦可。
6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7 方出《续本事方》卷二。名见《普济方》卷一一六 71 方名皂角丸
72 组成皂角3茎(刮去黑皮并子,1茎酒浸,1茎烧留性,1茎炙黄),薄荷3两,黑牵牛3两,何首乌12两。
73 主治一切中风,左瘫右痪,口眼斜,及一切风疾。
74 皂角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茶、酒任下。
75 制备方法上先将皂角为末,入水得其中,熬成膏,却入后3味,捣10002000杵为丸,如梧桐子大。
8 《医方类聚》卷一三五引《济生续方》 81 方名皂角丸
82 皂角丸的别名皂角枳壳丸、小皂角丸
83 组成皂角(炙,去子)、枳壳(去瓤,麸炒)各等分。
84 主治大肠有风,大便秘结。
85 皂角丸的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心、食前用米饮送下。
86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87 用药禁忌尊年之人,尤宜服之。
88 附注皂角枳壳丸(《赤水玄珠》卷十五)、小皂角丸(《东医宝鉴·内景篇》卷四)。
9 《鸡峰》卷十八 91 方名皂角丸
92 组成皂角4两,干姜1两,巴豆12个,杏仁12个。
93 功效消食破气,止嗽化痰。
94 皂角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丸,临卧熟水送下。
95 制备方法上除皂角外,以沙炒黑色存性,同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古籍中的皂角丸 《证治准绳·杂病》:[第七册七窍门上]目以冷药治之,转见黑花。此因肝肾俱虚而得也。宜服皂角丸,合生熟地黄丸,及补肺散、补肾丸、镇肝丸、虎精
《证治准绳·杂病》:[第七册七窍门上]目失治者,目有HT凸之患。(通脾泻胃汤、神消散、皂角丸、犀角饮选用)。赤膜下垂证初起甚薄,次后甚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四]妇人血风瘾疹瘙痒方论第三参当归散;或逍遥散兼服导赤丸。如不通者,食后服皂角丸(气虚、老人不可久服)。如服皂角丸不退者,此凝
《证治准绳·类方》:[第六册]大便不通至八分,食前大温服。〔风秘〕小续命汤(中风。)皂角丸(《得效》)专治有风人脏腑秘涩,大效。猪牙皂角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二妇科心镜(上)]血风瘾疹瘙痒门散翳内障简介
本文2023-10-15 20:44: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5094.html